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人元司事-原文
夫一气浑沦,形质未离,熟为阴阳?
太始既肇,裂一为三,倏息乃分,天得之而轻清为阳,地得之而重浊为阴,人位乎天地之中,禀阳阴冲和之气。
故此轻清者为十干,主禄,谓之天元,重浊者为十二支,主身,谓之地元,天地多正其位,成才于两间者,乃所谓人也。
故支吕所藏者主命,谓之人元,名为司事之神,以命术言之为月令。
如正月建寅,寅中有艮土用事五日,丙火长生五日,甲木二十日;
二月建卯,卯中有甲木用事七日,乙木二十三日;
三月建辰,辰中有乙木用事七日,壬水墓库五日,戊土一十八日;
四月建已,已中有戊土七日,庚金长生五日,丙火一十八日;
五月建午,午中丙火用事七日,丁火二十三日;
六月建未,未中有丁火用事七日,甲木墓库五日,已土一十八日;
七月建申,申中有坤土用事五日,壬水长生五日,庚金二十日;
八月建酉,酉中有庚金用事七日,辛金二十三日;
九月建戌,戌中有辛金用事七日,丙火墓库五日,戊土一十八日;
十月建亥,亥中有戊土五日,甲木长生五日,壬水用事二十日;
十一月建子,子中有壬水用事七日,癸水二十三日;
十二月建丑,丑中有癸水用事七日,庚金墓库五日,已土一十八日。
此十二支按十二月各藏五行为人元,以配四时则春暖秋凉冬寒夏热,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岁功毕而成一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人元司事-译文
从最初的混沌之气开始,还没有形成具体的形态,那么什么是阴阳呢?太始之初,一分为三,呼吸之间就分出了天地,天得到了轻清之气成为阳,地得到了重浊之气成为阴,人则处于天地之间,承受着阴阳调和的气息。
因此,轻清之气形成了十个天干,主管着福禄,称为天元;重浊之气形成了十二个地支,主管着身体,称为地元。天地各守其位,在天地之间成长起来的,就是所谓的人。
地支中藏有的,主管着命运,称为人元,也称为司事之神。用命理术数来说,就是月令。比如正月建寅,寅中有艮土主管五天,丙火长生五天,甲木二十天;二月建卯,卯中有甲木主管七天,乙木二十三天;三月建辰,辰中有乙木主管七天,壬水墓库五天,戊土十八天;四月建已,已中有戊土七天,庚金长生五天,丙火十八天;五月建午,午中丙火主管七天,丁火二十三天;六月建未,未中有丁火主管七天,甲木墓库五天,已土十八天;七月建申,申中有坤土主管五天,壬水长生五天,庚金二十天;八月建酉,酉中有庚金主管七天,辛金二十三天;九月建戌,戌中有辛金主管七天,丙火墓库五天,戊土十八天;十月建亥,亥中有戊土五天,甲木长生五天,壬水主管二十天;十一月建子,子中有壬水主管七天,癸水二十三天;十二月建丑,丑中有癸水主管七天,庚金墓库五天,已土十八天。
这十二个地支按照十二月各藏五行,配以四季,春天温暖,秋天凉爽,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就像一个没有终点的环,周而复始,一年就完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人元司事-注解
一气浑沦:指宇宙最初的状态,混沌未分,一切尚未分离的状态。
形质未离:指宇宙最初的状态没有明显的形态和质地。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对立和关联的两个方面,阳代表光明、积极、上升等,阴代表阴暗、消极、下降等。
太始:宇宙的初始状态,即宇宙形成的最初阶段。
裂一为三:宇宙从混沌状态中分化出天、地、人三个层次。
倏息:极短的时间,形容迅速。
天得之而轻清为阳:天获得轻清之气,形成阳性的天空。
地得之而重浊为阴:地获得重浊之气,形成阴性的大地。
人位乎天地之中:人处于天地之间,既受到天的阳刚之气,也受到地的阴柔之气的影响。
禀阳阴冲和之气:人禀受阴阳调和之气,即阴阳平衡的状态。
十干:指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古代中国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的干支系统的一部分。
十二支:指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是干支系统的一部分。
主禄:主管福禄,指天干与人的命运相关。
天元:指天干,代表天象和宇宙的根本。
地元:指地支,代表地理和自然界的根本。
成才于两间:在天地之间成长,指人的成长过程。
支吕所藏者主命:地支中藏有的天干,与人的命运相关。
人元:指天干与地支结合,代表人的命运。
司事之神:掌管事务的神灵,这里指掌管命运的神秘力量。
月令:每月的天干地支,用于占卜和预测。
正月建寅:正月开始,以地支中的寅作为起始点。
五日、七日、二十日、二十三日、一十八日:表示不同天干在相应地支中的持续天数。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环无端:循环无始无终,形容时间的连续性。
岁功:一年的功绩,一年的成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二-论人元司事-评注
夫一气浑沦,形质未离,熟为阴阳?
此句开篇即以哲学性的提问引入,‘一气浑沦’指的是宇宙初生的混沌状态,‘形质未离’表明万物尚未分化,此处的‘阴阳’则是对万物分化后对立统一关系的描述。此句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观,以及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思想。
太始既肇,裂一为三,倏息乃分,天得之而轻清为阳,地得之而重浊为阴,人位乎天地之中,禀阳阴冲和之气。
‘太始’指的是宇宙的起始阶段,‘裂一为三’则是对宇宙从混沌到分化过程的形象描述。‘天得之而轻清为阳,地得之而重浊为阴’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的生成,以及天地与阴阳的关系。‘人位乎天地之中,禀阳阴冲和之气’则将人置于宇宙的中心,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故此轻清者为十干,主禄,谓之天元,重浊者为十二支,主身,谓之地元,天地多正其位,成才于两间者,乃所谓人也。
此句中‘十干’和‘十二支’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时间单位,分别代表天干和地支。‘天元’和‘地元’分别指代天和地的元素,‘主禄’和‘主身’则是对天干和地支功能的解释。此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秩序的尊重和对人自身位置的定位。
故支吕所藏者主命,谓之人元,名为司事之神,以命术言之为月令。
‘支吕’即地支,‘主命’和‘人元’则是指地支与人的命运相关。‘司事之神’和‘月令’则是对地支与命运关系的进一步阐释,表明地支不仅是时间的标志,也是命运的神圣象征。
如正月建寅,寅中有艮土用事五日,丙火长生五日,甲木二十日;二月建卯,卯中有甲木用事七日,乙木二十三日;三月建辰,辰中有乙木用事七日,壬水墓库五日,戊土一十八日;……十二月建丑,丑中有癸水用事七日,庚金墓库五日,已土一十八日。
此段文字详细列举了十二个月份的干支组合以及五行在每个月中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与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通过干支的配对,古代中国人试图揭示时间与自然、命运之间的关系,这种时间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法、文化乃至哲学思想。
此十二支按十二月各藏五行为人元,以配四时则春暖秋凉冬寒夏热,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岁功毕而成一年。
此句总结了前文所述的干支与五行关系,指出十二支与五行相配,形成了四时变化的基础。‘如环无端,终而复始’则是对这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的描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岁功毕而成一年’则是对一年时间循环的肯定,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