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三-论六厄-原文
厄者,遭乎难者也,常居马前一辰,劫后二辰,死而不生谓之厄。
申子辰水局,水死在卯;寅午戌火局,火死在酉;亥卯未木局,木死在午;巳酉丑金局,金死在子,所以为厄。
若有救护,有扶持,逢生旺兼贵气相助,则吉,究竟一生蹇滞。
“《壶中子》云:”六厄为剥官之煞,李广不封侯是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三-论六厄-译文
所谓的厄运,就是遭遇困难的人,通常发生在马的前一天或两天,如果遭遇了厄运后死亡,那就叫做厄运。
在申子辰这三个地支组成的‘水局’中,水在卯时死亡;在寅午戌这三个地支组成的‘火局’中,火在酉时死亡;在亥卯未这三个地支组成的‘木局’中,木在午时死亡;在巳酉丑这三个地支组成的‘金局’中,金在子时死亡,这些都是所谓的厄运。
如果有人救护,有人扶持,遇到生机旺盛并且有贵人相助,那么就是吉祥的,但最终一生都会有些阻碍。
《壶中子》说:‘六厄是剥官之煞,就像李广没有封侯那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三-论六厄-注解
厄:指不幸或灾难,在古代命理学中,厄通常与人的命运相关,认为遭遇厄运的人会经历困难和不幸。
难者:遭遇困难的人。
马前一辰:古代用天干地支计时,一辰相当于两个小时,马前一辰即马星所在的时间段,马星在命理学中代表流动和变动。
劫后二辰:劫指劫难,劫难之后的时间段。
死而不生:在命理学中,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被克制到极点,无法再生长。
申子辰水局:申子辰为地支,水局指水旺的格局。
水死在卯:在五行中,卯木克制水,水旺到极点时,遇到卯木就会被克制,导致水“死”。
寅午戌火局:寅午戌为地支,火局指火旺的格局。
火死在酉:在五行中,酉金克制火,火旺到极点时,遇到酉金就会被克制,导致火“死”。
亥卯未木局:亥卯未为地支,木局指木旺的格局。
木死在午:在五行中,午火克制木,木旺到极点时,遇到午火就会被克制,导致木“死”。
巳酉丑金局:巳酉丑为地支,金局指金旺的格局。
金死在子:在五行中,子水克制金,金旺到极点时,遇到子水就会被克制,导致金“死”。
救护:指救助和保护。
扶持:支持帮助。
逢生旺:遇到五行中旺相的状态。
兼贵气相助:同时得到贵人相助。
蹇滞:困难停滞,不顺利。
剥官之煞:在命理学中,指破坏官职的凶煞。
李广不封侯: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因为命运中的煞气而未能封侯,成为历史上著名的遗憾事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三-论六厄-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国古代命理学的范畴,涉及了‘厄’的概念及其在命理中的具体表现。‘厄’字在此处指的是遭遇困难和灾难的时期,与人的运势密切相关。
‘常居马前一辰,劫后二辰,死而不生谓之厄’这句话中,‘马前一辰’和‘劫后二辰’分别指的是人生命运中的两个关键时刻,即遭遇困难和灾难的前兆。‘死而不生’则形容这种困境使得人的运势停滞不前,无法得到改善。
接下来的‘申子辰水局,水死在卯;寅午戌火局,火死在酉;亥卯未木局,木死在午;巳酉丑金局,金死在子’是对四柱八字中五行相生相克的详细阐述。这里的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而‘死’则表示五行中的一种被克制到极点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命理学中被视为‘厄’。
‘若有救护,有扶持,逢生旺兼贵气相助,则吉’这句话表明,如果在遭遇厄运时能够得到外界的帮助,或者自身的运势处于旺盛时期,并有贵人相助,那么这种厄运就能得到缓解,甚至转化为好运。
《壶中子》作为古代命理学的经典著作,其观点在此段古文中得到了体现。‘六厄为剥官之煞,李广不封侯是也’这句话指出,六厄(即六个厄运期)是官运受阻的象征,而李广未能封侯则是六厄影响官运的例证。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厄’这一概念的解释,揭示了命理学中关于人生命运起伏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外在因素和内在运势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命运和宿命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