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袁天罡(约公元7世纪),唐代著名的命理学家,他在命理学和占卜学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三命通会》是他结合易学、五行、八字命理等多个学科,编纂而成的命理学著作。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8世纪)。
内容简要:《三命通会》是袁天罡编撰的命理学经典,内容包括八字命理、风水、占卜和三命等多个领域。书中详细讨论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的出生日期和八字来预测个人的命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看待命运、改命和趋吉避凶的理论。它是命理学的基础性文献之一,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包含了许多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一-论五行生成-原文
天高寥廓,六气回旋以成四时;
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
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
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
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
故载于经典,同而不异,推以达其机,穷以通其变,皆不离于数内。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咸有所自也。
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阳之初一,阳数也,故水曰一;
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阴之初二,阴数也,故火曰二;
木居东方,寅,阳也,三者,奇之数,亦阳也,故木曰三;
金居西方,酉,阴也,四者,偶之数,亦阴也,故金曰四;
土应西南长夏,五者,奇之数,亦阳也,故土曰五。
由是论之,则数以阴阳而配者也。
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
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故《灵枢经》曰:
“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
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岂不以为一?
及其水之聚而形质化,莫不备阴阳之气在中而后成。
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则甘,土之味也。
甘极而后淡,淡,本也。
然人禀父母阴阳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肾,左肾属水,右肾属火。
火曰命门,则火之因水而后见。
故火曰次二。
盖草木子实,大小虽异,其中皆有两以相合者,与人肾同,亦阴阳之兆。
是以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化生也。
既阴阳合体,然后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
盖水有所属,火有所藏,木有所发,金有所别,莫不皆因土而后成也。
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后成。
兼其土数,五以成之,则水六,火七,木八,金九;
土常以五之生数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数皆五以合之。
明大衍之数,由是以立,则万物岂能逃其数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一-论五行生成-译文
天空高远广阔,六种气候循环变化形成四季;大地深厚幽深,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万物。它们是无穷无尽且不可测的。圣人制定法则来推算这些变化,也无法逃脱其中的规律。观察他们制定数字的原因,都是出自自然。因此,这些内容被记载在经典中,内容相同而不会相异,通过推算来揭示其中的奥秘,通过穷尽来通达其中的变化,都离不开数字的规律。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都有它们自己的来源。水位于北方,是子位,子代表阳的起始,阳的数字,所以水称为一;火位于南方,是午位,午代表阴的起始,阴的数字,所以火称为二;木位于东方,寅时,是阳的,三个数字是奇数,也是阳的,所以木称为三;金位于西方,酉时,是阴的,四个数字是偶数,也是阴的,所以金称为四;土对应西南方的长夏,五个数字是奇数,也是阳的,所以土称为五。
从这些来看,数字是按照阴阳来配对的。如果深入思考,水的生成是一。在天地未分、万物未形成之初,水是最先出现的,所以《灵枢经》说:‘太一,是水的尊称。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母亲,后于万物而出现的源头。’用现在的话来说,草木的种子、果实未成熟,人虫、胎卵、胎胚都包含水分,难道不是一吗?等到水分聚集,形态和质地发生变化,无不具备阴阳之气在其中然后才能形成。
物小而味苦,是火的征兆;物成熟则味道甜,是土的味道。甜到极致后变淡,淡是根本。然而,人承受父母阴阳生成的变化,所以先有肾脏,左肾属水,右肾属火。火称为命门,是因为火因水而显现。所以火称为次二。草木种子大小虽然不同,但其中都有两个相合的部分,与人的肾脏相同,也是阴阳的征兆。因此,万物如果不是阴阳合体,就不能化生。
阴阳合体之后,才能春生秋成,所以次三称为木,次四称为金。因为水有归属,火有藏身之处,木有生长,金有分别,无不都是因为土而后形成。所以金、木、水、火都等待土而后形成。加上土的数字,五来形成,那么水就是六,火就是七,木就是八,金就是九;土通常以五的生数,不能达到十,因为土不需要达到十才能形成,所以生成之数都是五来合成的。
明白大衍之数,就是这样建立的,那么万物怎么能逃脱数字的规律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一-论五行生成-注解
天高寥廓:形容天空高远广阔,常用来比喻境界开阔或气势宏大。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或自然现象。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
化生:指事物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万物:指宇宙间所有的事物。
圣人:指古代的圣贤,具有高尚道德和智慧的人。
推步:指推算历法,预测天象。
数:指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
自然:指宇宙万物本来的状态和规律。
经典:指古代的经典文献,如《易经》、《黄帝内经》等。
机:指事物变化的原理或关键。
变:指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
阴阳:指宇宙间两种相反相成的属性,如男女性别、动静等。
子:地支之一,指农历十一月,与水相对应。
午:地支之一,指农历五月,与火相对应。
寅:地支之一,指农历正月,与木相对应。
酉:地支之一,指农历九月,与金相对应。
长夏:指夏末秋初的季节,与土相对应。
大衍之数:指《易经》中的大衍之数五十,是易占法中的基本数。
太一:指宇宙的本源或最高原理,也指道教中的最高神。
母:指根源,起源。
味:指食物的味道。
命门:指人体中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位于腰部。
草木子实:指植物的种子和果实。
人虫、胎卵、胎胚:指人类和动物的胚胎、胎儿、昆虫等。
聚:指水聚集形成物体。
形质化:指物质形态的变化。
味苦:指食物的味道苦涩。
甘:指食物的味道甜美。
淡:指食物的味道清淡。
禀:承受,接受。
生成之数:指构成宇宙的基本数的组合方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命通会-卷一-论五行生成-评注
古文开篇以‘天高寥廓,六气回旋以成四时;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描绘了一幅宇宙间自然规律的宏伟图景。作者以宏观的视角,将天地与五行相联系,点明了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的自然法则。
‘无穷而莫测者也’一句,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感叹,也是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承认。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
‘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指出圣人所制定的法则,都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进一步说明了数字的来源与自然规律的一致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一五行相生的顺序,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作者通过五行相生的描述,阐述了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联系。
‘水,北方子之位也’等句,通过五行与方位的对应,将抽象的五行概念具体化,便于人们理解和应用。
‘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一句,将水提升到了宇宙的根本,强调了水在宇宙生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等句,说明了水在生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水是万物之源的观点。
‘人禀父母阴阳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肾,左肾属水,右肾属火’这一句,将五行理论与人体生理相结合,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探索。
‘火曰命门,则火之因水而后见’等句,说明了火与水的相互依存关系,揭示了阴阳相生的道理。
‘万物非阴阳合体则不能化生也’这一句,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于万物生长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人对宇宙间和谐统一的追求。
‘既阴阳合体,然后而春生而秋成’等句,说明了阴阳平衡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必要条件,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相生的规律。
‘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后成’这一句,说明了五行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宇宙间万物相互联系的认识。
‘明大衍之数,由是以立’这一句,说明了大衍之数是建立在对五行相生规律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把握。
‘则万物岂能逃其数哉’这一句,再次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和不可抗拒性,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