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

作者: 三略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一,通常被归于孙子兵法学派,具体作者无明确记载,可能为多位兵法学者的总结。三略通过兵法、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分析了古代战争的规律。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三略》是古代兵法的三部曲,涉及战争的战略规划、兵力部署、心理战术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总结了兵法中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如何通过灵活的战略应对敌人,如何调动和部署兵力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三略强调对敌方心理的掌控和战场形势的把握,是兵法经典之一,对于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原文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

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

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

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

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

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

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

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

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

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

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

‘中略’差德行,审权变;

‘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

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

还师罢军,存亡之阶。

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

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

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译文

三皇时代,他们没有言语,却能使教化流传到四海,因此天下的人不知道应该归功于谁。

帝王治理天下,依照天地的法则,有言有令,使得天下太平;群臣谦让功劳,四海之内教化流行,百姓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太平。

因此,使得臣子不需要等待礼赏;有功,既美好又无害。

王者用道德来治理人民,使人心归服,设立法则以防衰败,四海之内和平统一,王者的职责不会废弃。虽然有军事装备,但没有战争的忧虑。

君主要信任臣子,臣子要忠诚于君主,国家安定,君主安心,臣子以道义退位,也能美好无害。

霸主用权谋来控制士人,用信任来团结士人,用奖赏来使用士人;信任一旦衰落,士人就会疏远;奖赏不足,士人就不会尽力。

《军势》说:‘出兵行军,将领应该自行决定;如果进退都由君主直接指挥,那么功绩就难以成就。’

《军势》说:‘运用智谋、勇敢、贪婪、愚昧:智者喜欢建立功绩,勇者喜欢实现自己的志向,贪婪者追求利益,愚昧者不顾生死;根据他们的真实情感来使用他们,这是军队的小权术。’

《军势》说:‘不要让能言善辩的人谈论敌人的优点,以免他们迷惑众人;不要让仁慈的人掌管财务,因为他们会过多地施舍而附和下属。’

《军势》说:‘禁止巫师和祝由术士为官吏和士兵占卜军事的吉凶。’

《军势》说:‘让义士不追求财富。因此,义士不会为不仁的人而死,智者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

君主不能没有德行,没有德行臣子就会背叛;不能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就会失去权力。

臣子不能没有德行,没有德行就无法侍奉君主;不能没有威严,没有威严国家就会弱小,威严过多就会自身跌倒。

因此,圣明的帝王治理天下,观察盛衰,衡量得失,然后制定相应的策略;因此诸侯有二军,方伯有三军,天子有六军。

世道混乱,就会产生叛逆;君主的恩泽枯竭,就会盟誓相互攻伐。德行相同,势力相当,无法相互倾轧,就要收罗英雄之心,与民众有共同的好恶,然后运用权变。

所以,没有计策,就无法解决嫌疑和疑虑;没有欺诈和奇谋,就无法打败奸人和平息盗寇;没有阴谋,就无法成功。

圣明的人效法天,贤能的人效法地,智者学习古人的经验。因此,《三略》为衰败的时代所作:‘上略’设立礼赏,区分奸雄,记录成败;‘中略’评定德行,审慎权变;‘下略’阐述道德,观察安危,明确背叛贤人的罪责。

如果君主深刻理解‘上略’,就能任用贤人,制服敌人;深刻理解‘中略’,就能驾驭将领,统率民众;深刻理解‘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原因,审查治国的法则。

如果臣子深刻理解‘中略’,就能保全功绩,保护自己。高飞的鸟儿死了,好的弓箭就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消失了。消失的,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了威望和权力。

在朝廷中封赏,达到人臣的最高地位,以彰显他们的功绩;在中原的善国,使他们家庭富裕;美丽的女子和珍贵的玩物,以使他们心情愉悦。

一旦民众团结一致,就难以立刻分离;一旦赋予威权,就难以立刻改变。军队返回,战争结束,这是存亡的关键时刻。因此,用地位来削弱他们,用国家来夺取他们的权力,这是霸主的策略。

因此,霸主的作为,其论述是复杂的。维护国家,收罗英雄的策略,是‘中略’的力量;因此,世间的君主都会保密这些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注解

三皇:指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三位远古帝王,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

无言而化流四海:指三皇以德化民,不须言语而天下归心,四海之内都受到他们的感化。

帝者:指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如黄帝、颛顼等,他们具有高尚的德行和强大的权力,能够治理天下。

体天则地:比喻帝王的治理方式符合天地的法则,即顺应自然规律。

群臣让功:指群臣之间互相谦让,不争功名利禄。

四海化行:四海之内都实现了教化,社会风气良好。

王者:指具有德行和权力的君主,能够以道德教化人民。

制人以道:以道德规范来治理人民。

降心服志:使人心悦诚服。

设矩备衰:设立规矩来防止衰败。

四海会同:四海之内都团结一致。

王职不废:王位得以稳固,不会废弃。

霸者:指能够称霸一方,拥有强大实力的君主。

制士以权:以权力来控制士人。

结士以信:以信任来团结士人。

使士以赏:以赏赐来激励士人。

军势:指军事形势和战略。

自专:自行决定。

使智、使勇、使贪、使愚:利用人的智慧、勇气、贪婪和愚昧来达到军事目的。

微权:细微的权谋。

辩士:善于辩论的人。

巫祝:古代的巫师和占卜者。

圣王:具有圣德和智慧的君主。

诸侯:古代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

方伯:古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最高长官。

天子:古代中央政权的最高统治者。

世乱:社会动荡不安。

王泽竭:王的恩泽枯竭。

盟誓相诛伐:通过盟誓来相互攻击。

揽英雄之心:吸引英雄豪杰的心。

与众同好恶:与人民有共同的好恶。

权变:灵活运用权谋策略。

三略:古代兵书,包括《上略》、《中略》、《下略》,分别讲述用兵之道、治国之术和道德修养。

上略:《三略》中的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用兵之道。

中略:《三略》中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治国之术。

下略:《三略》中的第三部分,主要讲述道德修养。

人主:君主。

人臣:臣子。

全功保身:保全自己的功业和生命。

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比喻功成身退,避免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猜忌。

存社稷罗英雄:保全国家,吸引英雄。

中州善国:中原地区的国家。

存亡之阶: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

霸者之略:霸主的策略。

论驳:论述广泛而有深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评注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

此句表达了三皇的统治智慧,他们以无言教化四海,不依赖言语和文字,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深邃智慧。‘无言’非指不说话,而是指他们的德行和教化无需言语即可影响天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思想。

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群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

此句描绘了帝王的统治方式,‘体天则地’意味着帝王效法天地,以德治国,‘有言有令’则表明他们有明确的政令。帝王通过让群臣谦让功绩,使四海之内风俗教化得以推行,而百姓对这种治理方式感到自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体现了古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

此句阐述了王者的治国之道,‘制人以道’强调以道德规范人民,‘降心服志’意味着安抚人心,使人民心悦诚服。王者通过设立规则来防止衰败,使四海之内团结一致,王位得以稳固。

《军势》曰:‘出军行师,将在自专;进退内御,则功难成。’

这句话强调了军事指挥中将领的重要性,‘将在自专’意味着将领需要自主决策,而‘进退内御’则指出如果过度干预将领的决策,将难以取得成功。这体现了古人对军事指挥独立性的重视。

《军势》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顾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

这句话分析了士兵的不同心理,智者、勇者、贪者、愚者各有其特点,指挥者应根据士兵的性情来使用他们,体现了用兵之道中的心理战术。

《军势》曰:‘无使辩士谈说敌美,为其惑众;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施而附于下。’

此句告诫指挥者不要让擅长言辞的人夸大敌军的美德,以免误导士兵;同时,也不要让仁慈的人负责财务,以免他们过于施舍而失去士兵的信任。

《军势》曰:‘禁巫祝,不得为吏士卜问军之吉凶。’

这句话表明在军事行动中,应禁止巫祝等迷信行为,以保持军队的理智和决策的准确性。

《军势》曰:‘使义士不以财。故义者,不为不仁者死,智者不为暗主谋。’

此句强调了忠诚和道义的重要性,指出义士不应以财富为重,真正的义士不会为不仁的人效命,智者不会为昏庸的君主出谋划策。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

这句话指出君主必须具备德行和威严,否则臣子会背叛,国家权力也会失去。

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此句说明了臣子也需要德行和威严,德行不足无法侍奉君主,威严不足会使国家衰弱,而过度的威严可能会导致自身灭亡。

故圣王御世,观盛衰,度得失,而为之制;故诸侯二师,方伯三师,天子六师。

这句话表明圣王会观察世间的兴衰,衡量得失,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国策略。古代诸侯、方伯、天子的军队规模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地位和职责。

世乱,则叛逆生;王泽竭,则盟誓相诛伐。

这句话反映了社会动荡时,叛逆和内乱会随之产生,而当王的恩泽枯竭时,盟誓和战争也会随之而来。

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

这句话强调了在实力相当的情况下,统治者需要通过争取民心和英雄豪杰的支持,并运用权变策略来维持统治。

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谋,无以成功。

这句话指出在处理政治和军事问题时,需要运用计策、诡计和阴谋来解决问题,以达到决策和成功的目的。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

这句话强调了圣王、贤者和智者的不同角色,他们分别效法天、地和古人的智慧。

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三略》作为衰世之作,分别从上、中、下三个层次提出了治国策略,强调礼赏、德行、权变、道德和安危等要素。

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

这句话说明了君主对不同治国策略的深刻理解对于任用贤能、统御将领、洞察国家兴衰和审慎治国的重要性。

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

此句强调了臣子对‘中略’的深刻理解,可以帮助他们保全功业和自身。

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

这句话反映了历史上常见的现象,即功高震主,一旦国家安定,曾经立下大功的人可能会被君主猜忌。

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

这句话说明了所谓的“亡”并非指失去生命,而是指失去了权力和威望。

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

这句话描述了君主如何通过封赏、财富和享乐来安抚功臣,以保持他们的忠诚。

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

这句话强调了团结的力量和权力的不可动摇性。

还师罢军,存亡之阶。

这句话说明了军队撤回和战争结束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

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

这句话表明霸主通过削弱和夺取其他国家的地位和资源来实现自己的霸权。

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

这句话指出霸主的策略往往是复杂和争议的。

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这句话说明了维护国家稳定和吸引英雄豪杰是‘中略’的核心,因此君主对此必须保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中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4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