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

作者: 三略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一,通常被归于孙子兵法学派,具体作者无明确记载,可能为多位兵法学者的总结。三略通过兵法、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分析了古代战争的规律。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三略》是古代兵法的三部曲,涉及战争的战略规划、兵力部署、心理战术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总结了兵法中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如何通过灵活的战略应对敌人,如何调动和部署兵力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三略强调对敌方心理的掌控和战场形势的把握,是兵法经典之一,对于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原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

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求贤以德,致圣以道。

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

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

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

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

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

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

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

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

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

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

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

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

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

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

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

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

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

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

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

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

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

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

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

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译文

能够扶持天下危难的人,就能够拥有天下的安宁;能够消除天下忧虑的人,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拯救天下灾难的人,就能够获得天下的福祉;因此,恩泽惠及民众,贤人就会归附;恩泽惠及昆虫,圣人就会归附。贤人归附,国家就会强大;圣人归附,天下就会和平。用德行来寻求贤人,用道德来吸引圣人。贤人离开,国家就会衰弱;圣人离开,国家就会混乱。衰弱是国家危险的开始,混乱是国家灭亡的征兆。贤人的政治,能够让人从身体上降服;圣人的政治,能够让人从心灵上降服。身体上的降服可以通过礼来实现,心灵上的降服可以通过乐来实现。所谓乐,不是指乐器音乐;而是指人们乐在其家,乐在其族,乐在其业,乐在其都邑,乐在其政令,乐在其道德。这样,君主就会创作乐来调节人心,使他们不失和谐。因此,有德行的君主用乐来使人民快乐;无德行的君主用乐来使自己快乐。使人民快乐的人,可以长久;使自己快乐的人,不会长久就会灭亡。

放弃近处的利益去谋求远处的利益,会劳而无功;放弃远处的利益去谋求近处的利益,会安逸而有结果。安逸的政治会有许多忠臣,劳苦的政治会有许多怨民。所以说,致力于扩张土地的人会导致荒废,致力于扩张德行的人会变得强大,能够保有自己的东西的人会安心,贪图他人东西的人会变得残暴。残暴的政治会导致几代人都受苦;过度奢侈的行为,即使成功也必定会失败。放弃自己的利益去教化他人是违背常理的,端正自己再去教化他人是顺应天理的;违背常理的是混乱的源头,顺应天理的是治理的关键。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统一的。道是人们遵循的,德是人们得到的,仁是人们亲近的,义是人们应当的,礼是人们体现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因此,早起晚睡是礼的规定;讨伐敌人报仇是义的决定;同情心是仁的体现;自己得到满足同时也能让别人得到满足是德的道路;使人们各得其所,不失去自己的位置是道的教化。

出谋划策的人被称为命;写在竹简或丝帛上的是令;执行这些命令的是政。如果命令失去了,那么令就无法执行;令无法执行,那么政就会不正;政不正,那么道就无法通行;道无法通行,那么邪恶的臣子就会得势;邪恶的臣子得势,那么君主的威严就会受损。

远道迎接贤人,路途遥远;招揽不肖之徒,路途近。因此,明智的君主会舍弃近处的利益去追求远处的贤人,所以能够保全功业,尊重人才,而让人民尽力。废除一项善行,就会导致众多善行衰落。奖赏一项恶行,就会导致众多恶行聚集。善行得到庇护,恶行受到惩罚,那么国家就会安宁,众多善行就会到来。众人疑虑,国家就不会安定;众人困惑,就无法治理民众。疑虑消除,困惑解除,国家才能安宁。一项命令违背了常理,那么所有的命令都会失去效力;一项恶行一旦实施,那么所有的恶行都会结成网络。因此,善行应该施加在顺从的民众身上,恶行应该施加在凶恶的民众身上,这样命令就能得到执行而没有怨言。如果用怨气去处理怨气,这就是违背天理;如果用仇恨去处理仇恨,那么灾祸是无法挽救的。治理民众使他们平和,通过清明来实现平和,那么民众就能各得其所,天下才能安宁。冒犯上级的人受到尊重,贪婪卑鄙的人变得富有,即使有圣明的君主,也无法实现治理。如果冒犯上级的人受到惩罚,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束,那么教化就会流行,众多恶行就会消失。

清白的人不能用爵位和禄位来得到;有节义的人不能用威严和刑罚来胁迫。因此,明智的君主寻求贤人,必须观察他们的原因并去吸引他们。吸引清白的人,就要修养礼节;吸引有节义的人,就要修养道德。这样,士人才能被吸引过来,名声才能得到保持。圣人君子,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关键,审慎地处理治乱的时机,知道进退的节度。即使贫穷,也不愿意处于灭亡的国家;即使贫穷,也不愿意接受混乱国家的俸禄。隐居而抱持道德的人,时机到来就会行动,达到人臣的最高位置;德行与自己的道德相合,就会建立非凡的功绩。因此,他们的道德高尚,名声传扬于后世。

圣明的君主用兵,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诛杀暴政和讨伐混乱。用正义来诛杀不义,就像决开江河去浇灭微小的火光,面对危险而挤压想要坠落的东西,胜利是必然的。之所以优游自得而不急于行动,是因为会伤害到人民。军队是不祥之器,天道所厌恶的,不得已而使用,这是天道的法则。人在道中,就像鱼在水里一样;得到水就能生存,失去水就会死亡。因此,君子常常敬畏而不敢偏离道。

豪杰掌握权力,国家的威严就会减弱;杀戮生灵在于豪杰,国家的势力就会耗尽;豪杰低下头颅,国家才能长久。杀戮生灵在于君主,国家才能安宁;四民(士、农、工、商)用尽智慧,国家就没有储备;四民生活富足,国家才能安乐。贤臣在内,邪恶的臣子在外;邪恶的臣子在内,贤臣就会丧命。内外处理不当,祸乱就会传承给后世。大臣怀疑君主,众多奸人就会聚集;臣子应当像君主一样受到尊敬,上下关系就会混乱,君主应当像臣子一样行事,上下秩序就会失去。伤害贤人的,会殃及三代;蒙蔽贤人的,自己会遭受损害;嫉妒贤人的,名声就会不完整。推荐贤人的,福泽会流传给子孙,因此君子急于推荐贤人,美好的名声就会显露。

利益只给一个人,却会损害一百个人,民众就会离开城郭;利益只给一个人,却会损害一万个人,国家就会思虑分散。去掉一个利益,却能使一百个人得到好处,人们就会向往恩泽;去掉一个利益,却能使一万个人得到好处,政治就不会混乱。

去掉一个利益,却能使一百个人得到好处,人们就会向往恩泽;去掉一个利益,却能使一万个人得到好处,政治就不会混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注解

扶天下之危:扶危济困,指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或国家。

据天下之安:占据天下的安定,意指掌握天下的和平与稳定。

除天下之忧:消除天下的忧虑,即解决天下的难题和困扰。

享天下之乐:享受天下的快乐,指统治者在治理国家后得到的幸福。

救天下之祸:拯救天下的灾难,即应对和解决天下的危机。

获天下之福:获得天下的福祉,指因治理有方而得到的广泛赞誉和利益。

泽及于民:恩泽惠及民众,指统治者对人民的恩惠。

贤人:有德才兼备的人,指能够辅佐国家的贤能之士。

昆虫:泛指一切生物,此处可能指自然界。

圣人:道德修养极高的人,通常指具有超凡智慧与德行的人。

六合同:六合,指天地四方,合指天下,意指天下和平。

求贤以德,致圣以道:用德行来寻求贤人,用道德来达到圣人的境界。

国微:国家衰弱,微不足道。

国乖:国家混乱,不和谐。

体降:使人民顺从,体面。

心降:使人民心悦诚服,内心认同。

图始:开创基业。

保终:保持到最后。

乐:快乐,此处指使人快乐的事物。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放弃眼前利益去追求长远目标的人会劳而无功;放弃长远目标去追求眼前利益的人会安逸而有结果。

释远谋近者:放弃长远规划去追求短期利益。

佚政:轻松治理的政策。

劳政:劳苦治理的政策。

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追求扩大领土的人会导致国家荒废,追求扩大道德的人会使国家强大。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能够保有自己的东西的人安宁,贪图他人东西的人残暴。

道、德、仁、义、礼:五种道德原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

道:宇宙的根本法则,人生的行为准则。

德:个人的品德,道德修养。

仁:仁爱,关心他人。

义:正义,道德规范。

礼:礼节,社会规范。

命:天命,上天的旨意。

令:命令,政令。

政:政治,治国之道。

邪臣:邪恶的臣子,指不忠诚、不正直的官员。

主威:君主的威严。

豪杰:有才能的人,有时也指野心勃勃的人。

杀生:杀人,此处可能指战争。

四民:指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

储:储备,储备物资。

爵禄:官职和俸禄。

威刑:威严的刑罚。

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之所以悠然自得而不进取,是因为过度伤害了人民。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有才能的人掌握权力,国家的威严就会减弱。

犯上者诛,贪鄙者拘:背叛上级的人要被处死,贪婪卑鄙的人要被拘禁。

清白之士:品行端正的人。

节义之士:有节操和道义的人。

潜名抱道者:隐居不问世事但怀抱道德的人。

圣王之用兵:圣明的君王使用军队。

不祥之器:不吉利的东西,此处指武器。

天道:宇宙的法则,天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评注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

此段古文强调了治理国家者的责任与使命。‘扶危’、‘除忧’、‘救祸’三词,分别代表了治国者的三大职能,即维护社会稳定、解决民众疾苦、应对自然灾害。‘泽’字在此处指恩泽,‘贤人’与‘圣人’分别代表了治国者的理想与追求。这表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安定,离不开贤能之人的贡献。

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贤能之人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贤能之人汇聚,国家自然强盛;圣人之道得以施行,则天下太平。这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以德治国’的理念。

求贤以德,致圣以道。

‘求贤以德’、‘致圣以道’两句,提出了选拔贤能和圣人的标准。德与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

‘贤去’、‘圣去’两句,从反面说明了贤能和圣人之道对于国家的重要性。贤能之人的离去,会导致国家衰微;圣人之道的丧失,则会导致国家混乱。

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微’、‘乖’二字,分别指国家衰微和混乱的征兆。这句话强调了治国者要时刻警惕国家危机,防微杜渐。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

‘贤人之政’、‘圣人之政’两句,分别指贤能和圣人所实行的政治。‘降人以体’、‘降人以心’,强调了政治要以民为本,关注民众的生活与心灵。

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体降’、‘心降’两句,进一步阐述了政治要以民为本的原则。政治要关注民众的生活,同时也要关注民众的心灵。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降体以礼’、‘降心以乐’两句,提出了政治的具体措施。通过礼仪来规范民众的行为,通过乐来抚慰民众的心灵。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

‘所谓乐者’一句,提出了乐的定义。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乐体现在人们对家庭、族群、事业、都邑、政令和道德的满意。

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应当以乐来调节国家,使国家保持和谐。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

‘有德之君’、‘无德之君’两句,分别指有道德和无道德的君主。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这体现了君主的德行对于国家的影响。

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这句话强调了乐民的重要性。乐民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不乐民则会导致国家灭亡。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

‘释近谋远’、‘释远谋近’两句,分别指放弃眼前利益追求长远利益和放弃长远利益追求眼前利益。前者劳而无功,后者佚而有终,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

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

‘佚政’、‘劳政’两句,分别指宽松政策和严苛政策。宽松政策有利于培养忠臣,严苛政策则容易导致民怨。

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以德为本,而非以地广为荣。有德者国家强盛,贪者则会导致国家衰败。

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

‘残灭之政’、‘造作过制’两句,分别指残暴和过度干预的政策。这两种政策会导致国家长期受害,最终走向失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舍己而教人’、‘正己而化人’两句,分别指以身作则和只说不做。以身作则可以赢得人心,只说不做则会导致混乱。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这句话提出了儒家思想中的‘五常’,即道、德、仁、义、礼。这五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理想的社会秩序。

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

这句话对‘五常’进行了详细解释,强调了每个人在道德修养和社会生活中的责任。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五常’的具体体现,即通过日常行为、义举、仁心、道德修养和社会公正来实现。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

这句话解释了‘命’、‘令’、‘政’三个概念,分别指君权、法律和执行。

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这句话说明了君权、法律、政治和道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即重视贤能而非亲近。

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明王’一句,指明智的君主。明智的君主能够舍近求远,选拔贤能,从而使国家强大。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赏罚分明的重要性。

善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赏罚分明的效果,即国家安定,善行得以发扬。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

‘众疑’、‘众惑’两句,分别指国家治理中的不稳定和混乱。

疑定惑还,国乃可安。

这句话提出了解决国家治理中不稳定和混乱的方法,即消除疑虑和困惑。

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统一命令和执行的重要性。

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中赏罚分明的原则。

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要以德服人的原则。

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这句话提出了国家治理的目标,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民众各得其所。

犯上者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

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即上层统治者的腐败和下层民众的贫困。

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

这句话提出了解决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的方法,即惩罚腐败和贪婪。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选拔人才的标准,即重视品德而非地位和权力。

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

这句话强调了君主选拔人才的方法,即观察人才的品德和能力。

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君主选拔人才的方法,即通过礼和道来选拔清白和节义之士。

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这句话说明了君主选拔贤能的重要性,即贤能之士能够为国家带来稳定和发展。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

这句话提出了圣人君子的素质,即明辨是非、洞察时势、审时度势、知进退。

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

这句话强调了圣人君子的人格魅力,即不因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

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圣人君子的素质,即能够把握时机,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做出贡献。

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这句话说明了圣人君子的价值和影响,即他们的道德和才能将流传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本质,即为了维护正义和稳定。

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

这句话说明了正义战争必然胜利的道理。

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

这句话指出了战争带来的危害,即对人民和国家的伤害。

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

这句话强调了战争的非正义性,以及使用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

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这句话比喻了人民对于国家治理的依赖,即国家治理如同水对于鱼的重要性。

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对于国家治理的敬畏之心。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

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中豪杰的作用,即豪杰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灵,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国家治理的原则,即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众的生活。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贤臣与邪臣的对比,以及他们对于国家的影响。

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内外政策失衡的严重后果。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君臣关系混乱的后果。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伤害贤能之人的严重后果。

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这句话强调了国家治理中选拔贤能的重要性,以及贤能对于国家的影响。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

这句话指出了国家治理中利益分配不公的严重后果。

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这句话提出了国家治理中利益分配的原则,即公平公正。

以上赏析,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对古文内容进行了逐行解析,旨在揭示古文所蕴含的治国理念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下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4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