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三略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经典之一,通常被归于孙子兵法学派,具体作者无明确记载,可能为多位兵法学者的总结。三略通过兵法、战略和战术的运用,分析了古代战争的规律。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三略》是古代兵法的三部曲,涉及战争的战略规划、兵力部署、心理战术等多个方面。它不仅总结了兵法中的基本原则,还提出了如何通过灵活的战略应对敌人,如何调动和部署兵力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三略强调对敌方心理的掌控和战场形势的把握,是兵法经典之一,对于后世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上略-原文
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
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倾。
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
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故能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
如此谋者,为帝王师。
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
圣人存之,动应事机。
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则策无遗。
所适如支体相随,骨节相救;天道自然,其巧无间。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
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怨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
获固守之,获阨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
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焉知利之所在?彼为诸侯,己在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处。
世能祖祖,鲜能下下⑩;祖祖为亲,下下为君。
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娭,然后选士以司牧之。
夫所谓士者,英雄也。
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
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
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
故禄贤不爱财,赏功不逾时则下力并而敌国削。
夫用人之道,尊以爵,赡以财,则士自来;接以礼,励以义,则士死之。
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
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囚。
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
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
<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
是谓将礼。
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
故蓄恩不倦,以一取万。
<军谶>曰:‘将之所以为威者,号令也;战之所以全胜者,军政也;士之所以轻战者,用命也。’
故将无还令,赏罚必信;如天如地,乃可御人;士卒用命,乃可越境。
夫统军持势者,将也;制胜破敌者,众也。
故乱将不可使保军,乖众不可使伐人。
攻城则不拔,图邑则不废;二者无功,则士力疲弊。
士力疲弊,则将孤众悖;以守则不固,以战则奔北。
是谓老兵。
兵老,则将威不行;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军失伍,则士卒逃亡;士卒逃亡,则敌乘利;敌乘利,则军必丧。
<军谶>曰:‘良将之统军也,恕己而治人,推惠施恩,士力日新,战如风发,攻如河决。’
故其众可望而不可当,可下而不可胜。
以身先人,故其兵为天下雄。
<军谶>曰:‘军以赏为表,以罚为里。’
赏罚明,则将威行;官人得,则士卒服;所任贤,则敌国震。
<军谶>曰:‘贤者所适,其前无敌。’
故士可下而不可骄,将可乐而不可忧,谋可深而不可疑。
士骄,则下不顺;将忧,则内外不相信;谋疑,则敌国奋。
以此,攻伐则致乱。
夫将者,国之命也。
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
<军谶>曰:‘将能清,能净;能平,能整;能受谏,能听讼;能纳人,能采言;能知国俗,能图山川;能表险难,能制军权。’
故曰,仁贤之智,圣明之虑,负薪之言,廊庙之语,兴衰之事,将所宜闻。
夫将,能思士如渴,则策从焉。
夫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善恶同,则功臣倦;专己,则下归咎;自伐,则下少功;信谗,则众离心;贪财,则奸不禁;内顾,则士卒淫。
将有一,则众不服;有二,则军无式;有三,则下奔北;有四,则祸及国。
<军谶>曰:‘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
将谋密,则奸心闭;士众一,则军心结;攻敌疾,则备不及设。
军有此三者,则计不夺。
将谋泄,则军无势;外窥内,则祸不制;财入营,则众奸会。
将有此三者,军必败。
将无虑,则谋士去;将无勇,则吏士恐;将妄动,则军不重。
将迁怒,则一军惧。
<军谶>曰:‘虑也,勇也,将之所重;动也,怒也,将之所用。’
此四者,将之明诫也。
《军谶》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军谶》曰:‘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
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
故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
《军谶》曰:‘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
以寡胜众者,恩也。
以弱胜强者民也。
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故能使三军如一心,则其胜可全。
《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
故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
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
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
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上推诿,则下倾覆;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藟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其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以,令主失忠。’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上略-译文
主将的方法,在于争取英雄的心,对有功的人给予奖赏和俸禄,让大家的志向都能得到实现。所以,如果和大家有相同的喜好,就没有什么不能成功的;如果和大家有相同的厌恶,就没有什么不能倾覆的。治理国家,安定家庭,在于得到人才;国家灭亡,家庭破败,在于失去人才。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愿望。
《军谶》说:‘柔能克刚,弱能克强。’柔指的是德行,刚指的是恶行。弱是人们愿意帮助的,强是人们怨恨攻击的。运用柔弱,可以有所设置;运用刚强,可以有所施行;运用弱小,可以有所作用;运用强大,可以有所施加;兼有这四种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使用。
事物的开始和结束还没有显现出来,没有人能够知道;天地神明,与万物一同变化;变化无常,根据敌人的行动来转化;不预先设定计划,而是根据情况变化而行动。因此,能够图谋无边的胜利,扶持成就天威,纠正八方的偏差,严密安定九夷。这样的谋略,是帝王的老师。
所以说:没有人不贪图强大,但很少人能够守住微小的优势。如果能够守住微小的优势,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圣人保持这种状态,行动时顺应时机。展开来可以覆盖四海,卷起来却不盈怀;居住时不占用房屋,守护时不占用城池;藏在心中,而能使敌国屈服。
《军谶》说:‘能够柔能刚,国家就会更加光明;能够弱能强,国家就会更加显赫;如果只有柔弱,国家必定削弱;如果只有刚强,国家必定灭亡。’
治理国家的道路,在于依靠贤才和民众。信任贤才如同信任自己的心腹,使用民众如同使用自己的四肢,那么策略就不会有遗漏。所到之处,如同肢体相互跟随,关节相互救助;天道自然,其巧妙无间。
军事和国家的重要之处,在于了解民众的心思,处理各种事务。对危险的局势要使之安定,对恐惧的人要使之欢欣,对叛变的人要使之回归,对怨恨的人要使之原谅,对申诉的人要审察,对地位低微的人要使之尊贵,对强大的人要使之收敛,对敌人要使之衰败,对贪婪的人要使之富足,对有欲望的人要使之满足,对畏惧的人要使之隐藏,对有谋略的人要使之亲近,对谗言的人要使之覆灭,对诽谤的人要使之改正,对反叛的人要使之废弃,对蛮横的人要使之挫败,对骄傲的人要使之谦逊,对归顺的人要使之安居,对投降的人要使之脱身。获得胜利后要坚守,遇到障碍要塞住,遇到困难要驻扎,遇到城池要割据,遇到土地要分裂,遇到财富要分散。敌人行动时要观察,敌人靠近时要准备,敌人强大时要示弱,敌人懈怠时要离开,敌人傲慢时要等待,敌人暴虐时要安抚,敌人悖逆时要孤立,敌人和睦时要携手。顺应形势挫败敌人,根据形势破坏敌人,放出谣言迷惑敌人,四面八方设网捕捉敌人。得到敌人后不要占有,占据地方不要坚守,夺取地方不要久留,建立功业不要贪图。自己做的要承担,得到的要分给士卒。哪里知道利益在哪里?他如果是诸侯,我就是天子,让城池自己保卫,让士卒自己安顿。世世代代如此,很少人能够谦卑地对待下属;世世代代都是亲人,谦卑地对待下属就是君王。谦卑地对待下属,致力于耕种,不耽误农时;轻徭薄赋,不使财富匮乏;少徭役,不使民众劳苦;这样国家就会富强,家庭就会和睦,然后选择贤能的人来管理。
所谓贤能的人,就是英雄。所以说:网罗英雄,敌国就会陷入困境。英雄是国家的栋梁,平民是国家的根基。得到栋梁,稳固根基,那么政策就能顺利实施而没有怨恨。
用兵的关键,在于崇尚礼仪和重视俸禄。礼仪崇尚,那么智士就会到来;俸禄重视,那么义士就会不怕死。所以,给予贤能的人俸禄不要吝啬,奖赏有功的人不要拖延时间,这样就能使士兵齐心协力,敌国就会削弱。用人的方法,尊重他们以爵位,供养他们以财物,那么士卒就会自动前来;用礼仪接待他们,用道义激励他们,那么士卒就会为他们而死。
将帅必须与士卒同甘共苦,共同面对安危,这样敌人才能被击败。所以,军队有全胜,敌人有全败。以前,优秀的将领用兵,有人送来酒食,将领让他们扔进河里和士兵一起喝。一箪酒不能改变一河水的味道,但是三军士兵都愿意为之效命,是因为他们觉得这酒食是给自己准备的。
《军谶》说:‘军井未挖,将领不说渴;军帐未搭,将领不说累;军灶未开火,将领不说饿。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摇扇子,下雨不撑伞。’这就是所说的将帅的礼仪。与他们同安危,所以他们的军队可以团结而不分裂,可以使用而不疲惫;因为他们的恩惠积累,策略配合默契。
《军谶》说:‘将帅之所以有威严,是因为号令;战争之所以能全胜,是因为军政;士兵之所以愿意战斗,是因为他们愿意服从命令。’所以将帅不能随意更改命令,奖罚必须信守承诺;如同天地一样,才能驾驭人;士兵愿意服从命令,才能越过国境。
统率军队,掌握权势的是将帅;决定胜负,打败敌人的是士兵。所以,混乱的将帅不能使军队稳固,不团结的士兵不能使敌人屈服。攻城不能攻下,图谋城邑不能废弃;这两者都没有成功,那么士兵的力量就会疲惫。士兵力量疲惫,那么将帅就会孤立无援,军队就会混乱;以守则不坚固,以战则溃败。这就是所谓的老兵。军队老化,将帅的威严就无法施行;将帅没有威严,士兵就会轻视刑罚;士兵轻视刑罚,军队就会失去纪律;军队失去纪律,士兵就会逃亡;士兵逃亡,敌人就会趁机进攻;敌人趁机进攻,军队就必定会失败。
《军谶》说:‘优秀的将帅统率军队,宽恕自己而治理他人,推施恩惠,士兵的力量就会不断增长,战斗就像风一样猛烈,进攻就像河水一样决堤。’所以,他们的军队可以望而生畏,却不可抵挡,可以攻下却不可战胜。将帅亲自冲在最前面,所以他们的军队能够成为天下的霸主。
《军谶》说:‘军队以奖赏为外表,以惩罚为内里。’奖赏和惩罚明确,将帅的威严就能施行;官员得到信任,士兵就会服从;所任用的人贤能,敌国就会震惊。
《军谶》说:‘贤能的人所到之处,前面没有敌人。’所以士兵可以使其服从,却不能使其骄傲;将帅可以快乐,却不能忧虑;谋略可以深远,却不能怀疑。士兵骄傲,下面的人就不顺从;将帅忧虑,内外的人就不信任;谋略怀疑,敌国就会振作。因此,进攻会导致混乱。
将帅是国家的命脉。将帅能够决定胜负,国家就能安定。
《军谶》说:‘将帅能够清明,能够洁净;能够平和,能够整顿;能够接受劝谏,能够听取诉讼;能够接纳人,能够采纳言论;能够了解国家风俗,能够规划山川;能够表明险阻,能够掌握军权。’所以,仁爱的贤能,圣明的思考,负薪的建议,朝廷的讨论,兴衰的事务,将帅都应该了解。
将帅能够像渴望水一样渴望士卒,那么策略就会顺利实施。将帅拒绝接受劝谏,英雄就会离散;策略不被采纳,谋士就会背叛;善恶不分,功臣就会懈怠;专断独行,下面的人就会归咎;自吹自擂,下面的人就会减少功绩;听信谗言,民众就会离心;贪财,奸邪就不会被禁止;内顾之忧,士兵就会放纵。将帅有一个缺点,下面的人就不服从;有两个缺点,军队就没有纪律;有三个缺点,下面的人就会溃败;有四个缺点,灾祸就会波及国家。
《军谶》说:‘将帅的谋略要保密,士兵要团结一致,攻击敌人要迅速。’将帅的谋略保密,那么奸邪之心就会消失;士兵团结一致,那么军队的意志就会凝聚;攻击敌人迅速,那么敌人的防备就不会及时设立。军队有这三个条件,那么计划就不会被破坏。
将帅的谋略泄露,军队就没有力量;外面窥视,里面不能控制;财物进入军营,那么就会有许多奸邪之人聚集。将帅有这三个问题,军队必定会失败。将帅没有远见,谋士就会离开;将帅没有勇气,官吏和士兵就会害怕;将帅轻举妄动,军队就不会重视。将帅迁怒他人,整个军队都会感到恐惧。
《军谶》说:‘考虑和勇气,是将帅所重视的;行动和愤怒,是将帅所使用的。’这四点是将帅的明确告诫。
《军谶》说:‘军队如果没有财物,士兵就不会来;军队如果没有奖赏,士兵就不会去战斗。’《军谶》又说:‘香饵下面,必有上钩的鱼;重赏之下,必有愿意赴死的人。’所以,礼节是士人归附的原因;奖赏是士人愿意为之赴死的原因。招徕他们归附,展示他们愿意为之赴死的事迹,那么寻求的人才就会到来。因此,如果后悔施以礼节,士人就不会停止;如果后悔施以奖赏,士人就不会再被使用。如果不断地施以礼节和奖赏,士人就会争相去死。
《军谶》说:‘出兵的国家,务必要先施以恩惠;攻占的国家,务必要先养育百姓。’以少胜多的原因在于恩惠;以弱胜强的原因在于民心。所以,优秀的将领在培养士兵时,不辞辛劳;因此能够使三军团结一致,那么胜利就完全可以保证。
《军谶》说:‘用兵的关键,必须先了解敌人的情况:查看他们的仓库,估计他们的粮食,预测他们的强弱,观察天地变化,等待他们的弱点。’所以,国家没有战事却要运输粮食的,是因为空虚;百姓面黄肌瘦的,是因为贫穷。千里之外运送粮食,百姓就会面露饥色;砍柴烧火做饭后,军队就无法得到充足的食物。如果运输粮食的距离是一百里,就没有一年的粮食;二百里,就没有两年的粮食;三百里,就没有三年的粮食,这说明国家已经空虚。国家空虚,则百姓贫穷;百姓贫穷,则君臣关系疏远。敌人从外部进攻,百姓内部盗贼横行,这就是必然崩溃的征兆。
《军谶》说:‘上级虐待下属,则下属急功近利;上级推卸责任,则下属混乱不堪;赋税沉重,刑罚没有极限,百姓相互残害;这是国家灭亡的征兆。’
《军谶》说:‘内部贪婪,外部廉洁,以欺诈获得名誉;窃取公物作为恩惠,使上下混淆;装饰自己的外表和态度,以获得高官;这是盗取官位的行为。’
《军谶》说:‘官员结党营私,各自提拔亲近的人;招募提拔奸邪,压制有仁德的贤人;背弃公理,偏爱私情,同僚之间互相诽谤;这是混乱的根源。’
《军谶》说:‘强大的宗族聚集奸人,没有官位却享有尊贵,威严无人能抗;他们相互勾结,树立恩德,夺取在位者的权力;欺压下层百姓,国内喧嚣不安,臣子闭口不言;这是混乱的根源。’
《军谶》说:‘世世代代做坏事,侵犯官府,进退两难,曲解文辞,以危及君主;这是国家的奸人。’
《军谶》说:‘官吏众多,百姓稀少,尊卑地位相似,强弱地位相仿;没有人来禁止和抵御,甚至影响到君子,国家就会受到其害。’
《军谶》说:‘好的不推荐,坏的不能去除;贤人被隐藏,不贤的人占据高位;国家就会受到其害。’
《军谶》说:‘枝叶强大,结党营私,占据有利地位;地位低下的人欺凌地位高的人,时间久了就会越来越大;上级不忍心废除他们,国家就会受到其败坏。’
《军谶》说:‘奸臣当道,整个军队都会抱怨;他们独断专行,行动违反众意;不进不退,只是为了取悦他人;专断己见,行事炫耀自己的功绩;诽谤美德,诬蔑平庸;没有好坏之分,都和自己相同;拖延事务,命令无法传达;制定新的政策,改变旧有的常理;君主任用奸臣,必将遭受灾祸。’
《军谶》说:‘奸雄相互吹捧,蒙蔽君主的光明;毁誉并行,堵塞君主的聪明;各自迎合自己的目的,使君主失去忠诚。’
因此,君主应该察觉到异常的言论,才能看到问题的苗头;君主应该聘请儒者贤人,奸雄就会逃走;君主应该任用老臣,万事才能理顺;君主应该聘请隐居的贤人,士人才能得到实际的帮助;考虑平民的意见,功绩才能得到宣扬;不失人心,德行才能广为流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上略-注解
主将之法:指古代军事领导者治理军队的原则和方法。
英雄之心:指有才能、有胆识、有抱负的人的心志。
赏禄有功:指对有功绩的人给予奖赏和俸禄。
通志于众:指使大家的意愿和志向相通。
靡不成:没有不成功的意思。
靡不倾:没有不倾覆的意思。
含气之类:泛指所有有生命的生物。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指柔软能够制服刚硬,弱小能够制服强大,强调的是策略和智慧的重要性。
德:指道德、品德。
贼:指邪恶、害人。
天地神明:指天地间的神灵。
变动无常,因敌转化:指变化无常,要根据敌人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指不预先设定计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图制无疆,扶成天威,匡正八极,密定九夷:指制定无边的战略,扶持成就天威,纠正八方的邪恶,稳定九夷之地。
帝王师:指帝王的顾问、谋士。
贪强:指贪图强大。
守微:指保持谦卑、不张扬。
圣人:指有道德、智慧的人。
动应事机:指根据事情的变化来应对。
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指心胸宽广,包容四海,但又能将其收于怀中。
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指心志不受居住环境和城池的局限。
藏之胸臆,而敌国服:指将智慧藏在心中,能使敌国臣服。
恃贤与民:指依靠贤能的人才和民众。
信贤如腹心,使民如四肢:指信任贤能如同信任自己的心脏,使用民众如同使用自己的四肢。
策无遗:指策略无遗漏。
察众心,施百务:指观察民众的心意,实施各种事务。
叛者还之,怨者原之:指使叛离的人回归,使有怨气的人得到宽恕。
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指使地位低的人得到尊重,使强大的人受到抑制。
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指对待敌人要残酷,对待贪婪的人要给予丰富的奖赏。
欲者使之,畏者隐之:指满足有欲望的人,隐藏有畏惧的人。
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指亲近有谋略的人,揭露谗言者。
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指恢复被诽谤的人的名誉,废除作乱的人。
横者挫之,满者损之:指挫败傲慢的人,减少自满的人。
归者招之,服者居之:指欢迎回归的人,安置服从的人。
降者脱之:指使投降的人解脱。
获固守之,获阨塞之:指获得城池后要坚守,遇到困难要塞住。
获难屯之,获城割之:指在困难中驻扎,在城池中分割敌军。
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指在土地上划分敌军,在财富上分散敌军。
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指敌人行动时要观察,敌人接近时要准备。
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指敌人强大时要示弱,敌人松懈时要离开。
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指敌人侵犯时要等待,敌人暴虐时要安抚。
敌悖义之,敌睦携之:指敌人悖逆时要坚持正义,敌人和睦时要携手。
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指顺应形势挫败敌人,利用形势打败敌人。
放言过之,四网罗之:指放任言论过去,四面八方布下网罗。
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指得到而不占有,居住而不守卫。
拔而勿久,立而勿取:指拔取而不久留,建立而不夺取。
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指自己去做,让有才能的人拥有。
利之所在:指利益所在的地方。
诸侯:指古代的诸侯国。
天子:指古代的皇帝。
祖祖,下下:指代祖先和百姓。
耕桑:指耕种和养蚕。
徭役:指古代的劳役。
选士以司牧之:指挑选人才来管理国家。
英雄: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国之干:指国家的骨干。
庶民:指普通百姓。
国之本:指国家的基础。
崇礼而重禄:指崇尚礼仪并重视俸禄。
智士:指有智慧的人。
义士:指有义气的人。
馈箪醪:指赠送酒食。
军井未达,将不言渴:指军队挖井未成,将领不说口渴。
军幕未办,将不言倦:指军队搭帐未完,将领不说疲倦。
军灶未炊,将不言饥:指军队做饭未熟,将领不说饥饿。
将礼:指将领的礼仪。
将能制胜,则国家安定:指将领能够取得胜利,国家就能安定。
将能清,能净:指将领能够清正廉洁,清除污浊。
能平,能整:指将领能够使国家安定,军队整齐。
能受谏,能听讼:指将领能够接受劝谏,听取诉讼。
能纳人,能采言:指将领能够接纳人才,采纳意见。
能知国俗,能图山川:指将领能够了解国家风俗,规划山川地理。
能表险难,能制军权:指将领能够标明险阻,掌握军权。
仁贤之智,圣明之虑:指仁德贤能的智慧和圣明的思虑。
负薪之言,廊庙之语:指普通人的话语,朝廷的言论。
兴衰之事,将所宜闻:指国家的兴衰之事,将领应当听闻。
拒谏,则英雄散:指拒绝接受劝谏,英雄会离散。
策不从,则谋士叛:指策略不被采纳,谋士会背叛。
善恶同,则功臣倦:指善恶不分,功臣会感到疲倦。
专己,则下归咎:指专断己见,下面的人会归咎于将领。
自伐,则下少功:指自吹自擂,下面的人会减少功绩。
信谗,则众离心:指相信谗言,众人会离心。
贪财,则奸不禁:指贪婪财富,奸邪不会禁止。
内顾,则士卒淫:指关心内部事务,士卒会放纵。
将有一,则众不服:指将领有一个缺点,众人就会不服从。
有二,则军无式:指有两个缺点,军队就没有规矩。
有三,则下奔北:指有三个缺点,士兵就会逃亡。
有四,则祸及国:指有四个缺点,灾祸就会波及国家。
将谋欲密,士众欲一,攻敌欲疾:指将领的谋略要保密,士兵要团结一致,攻击敌人要迅速。
将谋泄,则军无势:指将领的谋略泄露,军队就没有势力。
外窥内,则祸不制:指外面窥探内部,灾祸就无法控制。
财入营,则众奸会:指财富进入军营,众奸邪就会聚集。
将有此三者,军必败:指将领有这三者,军队必然失败。
将无虑,则谋士去:指将领没有考虑,谋士就会离开。
将无勇,则吏士恐:指将领没有勇气,官吏和士兵就会害怕。
将妄动,则军不重:指将领轻举妄动,军队就不会重视。
将迁怒,则一军惧:指将领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整个军队都会害怕。
虑也,勇也,将之所重:指考虑和勇气,是将领所重视的。
动也,怒也,将之所用:指行动和愤怒,是将领所用的。
将之明诫:指将领的明确告诫。
军谶:军谶,指古代军事家或军事书籍中的预言或格言,具有军事策略和兵法智慧。
士:士,古代指有文化、有修养的男子,此处指军队中的士兵。
财:财,财物,指军中的物资和金钱。
赏:赏,奖赏,指对士兵的奖励。
礼:礼,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此处指军队中的规章制度。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比喻在利益诱惑下,必然有人愿意冒险。
恩:恩,恩惠,指对士兵的关爱和照顾。
民:民,指民众,此处指被攻占国家的民众。
敌情:敌情,指对敌人的情况了解和分析。
仓库:仓库,指储存粮食和其他物资的场所。
粮食:粮食,指谷物,是军队补给的重要部分。
天地:天地,指自然环境和天象,古代军事家认为天地变化可以影响战争。
空隙:空隙,指敌人的薄弱环节。
军旅之难:军旅之难,指战争中的困难。
运粮:运粮,指运输粮食。
樵苏后爨:樵苏后爨,指砍柴和烧火做饭。
师:师,指军队。
赋敛:赋敛,指征收赋税。
刑罚:刑罚,指对罪犯的惩罚。
民相残贼:民相残贼,指民众之间互相残害。
上行虐,则下急刻;上推诿,则下倾覆:指上位者的行为会影响下位者的态度和行为。
盗端:盗端,指盗取名誉或地位的行为。
朋党:朋党,指结党营私的小集团。
奸枉:奸枉,指奸诈和邪恶的行为。
仁贤:仁贤,指仁爱和有才能的人。
乱源:乱源,指引起混乱的根源。
乱根:乱根,指混乱的根源。
国奸:国奸,指危害国家的奸人。
莫适禁御:莫适禁御,指没有适当的约束和控制。
延及君子,国受其咎:延及君子,指影响到了有道德的人;国受其咎,指国家因此受到责难。
善善不进,恶恶不退:善善不进,指好的不提拔;恶恶不退,指坏的不能淘汰。
比周居势:比周居势,指结党营私,占据势位。
陵贵:陵贵,指轻视贵族。
佞臣:佞臣,指善于谄媚奉承的臣子。
讼:讼,指责怪或抱怨。
引威自与,动违于众:引威自与,指凭借自己的权势来行事;动违于众,指违背大众意愿。
苟然取容:苟然取容,指随意取悦他人。
稽留行事,命令不通:稽留行事,指拖延执行命令;命令不通,指命令无法传达。
造作其政,变古易常:造作其政,指制定政策;变古易常,指改变传统习惯。
君用佞人,必受祸殃:君用佞人,指君主任用佞臣;必受祸殃,指必将遭受灾祸。
奸雄相称,障蔽主明:奸雄相称,指奸雄相互称颂;障蔽主明,指遮蔽君主的眼界。
毁誉并兴,壅塞主聪:毁誉并兴,指诽谤和赞誉同时出现;壅塞主聪,指阻塞君主的听力。
各阿所以,令主失忠:各阿所以,指每个人都迎合自己的目的;令主失忠,指让君主失去忠诚的人。
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察异言,指君主观察异常的言论;乃睹其萌,指从而发现问题的苗头。
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聘儒贤,指君主聘请有才能的儒者;奸雄乃遁,指奸雄就会躲避。
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任旧齿,指君主任用有经验的老臣;万事乃理,指所有事情都能得到妥善处理。
主聘岩穴,士乃得实:主聘岩穴,指君主聘请隐居之士;士乃得实,指国家能得到真正的人才。
谋及负薪,功乃可述:谋及负薪,指即使是地位低微的人也能参与决策;功乃可述,指这样国家才能建立功业。
不失人心,德乃洋溢:不失人心,指不失去民众的支持;德乃洋溢,指道德和仁爱将充满整个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略-上略-评注
《军谶》开篇即点明军事行动中物资与赏赐的重要性,‘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这句话揭示了军队的战斗力与士兵的积极性直接相关,强调了物质激励在军事行动中的关键作用。
‘香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则进一步阐述了赏赐的诱惑力,指出高额的赏金可以激发士兵的战斗意志,甚至愿意为之牺牲。
‘故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这句话强调了礼仪和赏赐在士兵心中的地位,认为只有通过这两者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
‘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求者至’指出通过展示对士兵的尊重和奖励,可以吸引人才前来投军。
‘礼而后悔者士不止;赏而后悔者士不使’说明一旦失去礼和赏,士兵的忠诚和战斗力都会受到影响。
‘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强调了持续不断的礼赏制度可以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使他们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兴师之国,务先隆恩;攻取之国,务先养民’提出了军事行动中先要安抚民心,认为以恩德治国和以民为本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以寡胜众者,恩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指出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在于民心和恩德,而非单纯的兵力。
‘故良将之养士,不易于身’强调了优秀将领对士兵的关怀和培养,认为将领应该以身作则,关心士兵。
‘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提出了用兵之道,强调了解敌情是制定战略战术的基础。
‘国无军旅之难而运粮者,虚也;民菜色者,穷也’指出国家在无战事时也要关注民生,否则会导致国力空虚。
‘千里馈粮,民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说明了后勤补给对军队的重要性,指出远距离补给会导致民不聊生。
‘上行虐,则下急刻;上推诿,则下倾覆’指出上级的不作为或滥用权力会导致下级的混乱和衰败。
‘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揭示了官场腐败的现象,认为这种腐败会导致国家治理混乱。
‘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指出官场中朋党之争和任人唯亲的现象,认为这会导致国家政治的腐败。
‘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揭示了权贵家族的势力,认为这种势力会对国家政治造成破坏。
‘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指出一些奸臣通过巧言令色来危害国家。
‘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揭示了官场中尊卑不分、强弱不辨的现象,认为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指出国家在用人上的失误,认为这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不忍废,国受其败’揭示了权贵家族的势力,认为这种势力会对国家政治造成破坏。
‘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指出佞臣在位会导致军队的混乱和不满。
‘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揭示了奸臣对君主的影响,认为这会导致国家政治的混乱。
‘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提出了君主应该明察秋毫,任用贤能,以防止奸臣的阴谋。
‘不失人心,德乃洋溢’强调了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保持民心,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