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时期蜀汉历史学家,《三国志》是他创作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经典史书。陈寿通过系统的编纂,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大事。

年代:成书于三国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记载,全书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战役、政治斗争、人物传记等。书中内容不仅是对三国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史学经典之一,《三国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对三国文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原文

易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古先哲王,莫不明后妃之制,顺天地之德。

故二妃嫔妫,虞道克隆;任、姒配姬,周室用熙。

废兴存亡,恒此之由。

春秋说云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考之情理,不易之典也。

而末世奢纵,肆其侈欲,至使男女怨旷,感动和气;

惟色是崇,不本淑懿,故风教陵迟而大纲毁泯,岂不惜哉!

呜呼,有国有家者,其可以永鉴矣!

汉制,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帝妃曰皇后,其馀内官十有四等。

魏因汉法,母后之号,皆如旧制,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

太祖建国,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

文帝增贵嫔、淑媛、脩容、顺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华、脩仪;除顺成官。

太和中始复命夫人,登其位於淑妃之上。

自夫人以下爵凡十二等: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昭华比乡侯;脩容比亭侯;脩仪比关内侯;

婕妤视中二千石;容华视真二千石;美人视比二千石;良人视千石。

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

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谯纳后为妾。

后随太祖至洛。

及董卓为乱,太祖微服东出避难。

袁术传太祖凶问,时太祖左右至洛者皆欲归,后止之曰:

“曹君吉凶未可知,今日还家,明日若在,何面目复相见也?正使祸至,共死何苦!”

遂从后言。

太祖闻而善之。

建安初,丁夫人废,遂以后为继室。

诸子无母者,太祖皆令后养之。

文帝为太子,左右长御贺后曰:

“将军拜太子,天下莫不欢喜,后当倾府藏赏赐。”

后曰:

“王自以丕年大,故用为嗣,我但当以免无教导之过为幸耳,亦何为当重赐遗乎!”

长御还,具以语太祖。

太祖悦曰: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

“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

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

及践阼,尊后曰皇太后,称永寿宫。

明帝即位,尊太后曰太皇太后。

黄初中,文帝欲追封太后父母,尚书陈群奏曰:

“陛下以圣德应运受命,创业革制,当永为后式。

案典籍之文,无妇人分土命爵之制。

在礼典,妇因夫爵。

秦违古法,汉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

帝曰:

“此议是也,其勿施行。

以作著诏下藏之台阁,永为后式。

至太和四年春,明帝乃追谥太后祖父广曰开阳恭侯,父远曰敬侯,祖母周封阳都君及敬侯夫人,皆赠印绶。

其年五月,后崩。

七月,合葬高陵。

初,太后弟秉,以功封都乡侯,黄初七年进封开阳侯,邑千二百户,为昭烈将军。

秉薨,子兰嗣。

少有才学,为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散骑常侍。

兰薨,子晖嗣。

又分秉爵,封兰弟琳为列侯,官至步兵校尉。

兰子隆女为高贵乡公皇后,隆以后父为光禄大夫,位特进,封睢阳乡侯,妻王为显阳乡君。

追封隆前妻刘为顺阳乡君,后亲母故也。

琳女又为陈留王皇后,时琳已没,封琳妻刘为广阳乡君。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

父逸,上蔡令。

后三岁失父。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

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

后年十馀岁,白母曰:

“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

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

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

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

及冀州平,文帝纳后于邺,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

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王位,六月,南征,后留邺。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

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

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

明帝即位,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

太和元年三月,以中山魏昌之安城乡户千,追封逸,谥曰敬侯;適孙像袭爵。

四月,初营宗庙,掘地得玉玺,方一寸九分,其文曰“天子羡思慈亲”,

明帝为之改容,以太牢告庙。

又尝梦见后,於是差次舅氏亲疏高下,叙用各有差,赏赐累钜万;

以像为虎贲中郎将。

是月,后母薨,帝制緦服临丧,百僚陪位。

四年十一月,以后旧陵庳下,使像兼太尉,持节诣邺,昭告后土,

十二月,改葬朝阳陵。

像还,迁散骑常侍。

青龙二年春,追谥后兄俨曰安城乡穆侯。

夏,吴贼寇扬州,以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诸将东征,还,复为射声校尉。

三年薨,追赠卫将军,改封魏昌县,谥曰贞侯;子畅嗣。

又封畅弟温、〈革韦〉、艳皆为列侯。

四年,改逸、俨本封皆曰魏昌侯,谥因故。

封俨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逸世妇张为安喜君。

景初元年夏,有司议定七庙。

冬,又奏曰:‘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

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

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嫄,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者也。

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

又曰:‘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

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

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於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

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

寝庙特祀,亦姜嫄之閟宫也,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

‘於是与七庙议并勒金策,藏之金匮。’

帝思念舅氏不已。

畅尚幼,景初末,以畅为射声校尉,加散骑常侍,又特为起大第,车驾亲自临之。

又於其后园为像母起观庙,名其里曰渭阳里,以追思母氏也。

嘉平三年正月,畅薨,追赠车骑将军,谥曰恭侯;子绍嗣。

太和六年,明帝爱女淑薨,追封谥淑为平原懿公主,为之立庙。

取后亡从孙黄与合葬,追封黄列侯,以夫人郭氏从弟德为之后,承甄氏姓,封德为平原侯,袭公主爵。

青龙中,又封后从兄子毅及像弟三人,皆为列侯。

毅数上疏陈时政,官至越骑校尉。

嘉平中,复封畅子二人为列侯。

后兄俨孙女为齐王皇后,后父已没,封后母为广乐乡君。

文德郭皇后,安平广宗人也。

祖世长吏。

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遂以女王为字。

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

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

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太子即王位,后为夫人,及践阼,为贵嫔。

甄后之死,由后之宠也。

黄初三年,将登后位,文帝欲立为后,中郎栈潜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辅,亦有内助。治乱所由,盛衰从之。故西陵配黄,英娥降妫,并以贤明,流芳上世。桀奔南巢,祸阶末喜;纣以炮烙,怡悦妲己。是以圣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择其令淑以统六宫,虔奉宗庙,阴教聿修。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书宗人衅夏云,无以妾为夫人之礼。齐桓誓命于葵丘,亦曰’无以妾为妻’。今后宫嬖宠,常亚乘舆。若因爱登后,使贱人暴贵,臣恐后世下陵上替,开张非度,乱自上起也。’

文帝不从,遂立为皇后。

后早丧兄弟,以从兄表继永后,拜奉车都尉。

后外亲刘斐与他国为婚,后闻之,敕曰:‘诸亲戚嫁娶,自当与乡里门户匹敌者,不得因势强与他方人婚也。’

后姊子孟武还乡里,求小妻,后止之。

遂敕诸家曰:‘今世妇女少,当配将士,不得因缘取以为妾也。宜各自慎,无为罚首。’

五年,帝东征,后留许昌永始台。

时霖雨百馀日,城楼多坏,有司奏请移止。

后曰:‘昔楚昭王出游,贞姜留渐台,江水至,使者迎而无符,不去,卒没。今帝在远,吾幸未有是患,而便移止,奈何?’

群臣莫敢复言。

六年,帝东征吴,至广陵,后留谯宫。

时表留宿卫,欲遏水取鱼。

后曰:‘水当通运漕,又少材木,奴客不在目前,当复私取官竹木作梁遏。今奉车所不足者,岂鱼乎?’

明帝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

太和四年,诏封表安阳亭侯,又进爵乡侯,增邑并前五百户,迁中垒将军。

以表子详为骑都尉。

其年,帝追谥太后父永为安阳乡敬侯,母董为都乡君。

迁表昭德将军,加金紫,位特进,表第二子训为骑都尉。

及孟武母卒,欲厚葬,起祠堂,太后止之曰:‘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首阳陵可以为法。’

青龙三年春,后崩于许昌,以终制营陵。

三月庚寅,葬首阳陵西。

帝进表爵为观津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

迁详为驸马都尉。

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

追封谥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皆使使者奉策,祠以太牢。

表薨,子详嗣,又分表爵封详弟述为列侯。

详薨,子钊嗣。

明悼毛皇后,河内人也。

黄初中,以选入东宫,明帝时为平原王,进御有宠,出入与同舆辇。

及即帝立,以为贵嫔。

太和元年,立为皇后。

后父嘉,拜骑都尉,后弟曾,郎中。

初,明帝为王,始纳河内虞氏为妃,帝即位,虞氏不得立为后,太皇卞太后慰勉焉。

虞氏曰:‘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然后职内事,君听外政,其道相由而成,苟不能以善始,未有能令终者也。殆必由此亡国丧祀矣!’

虞氏遂绌还邺宫。

进嘉为奉车都尉,曾骑都尉,宠赐隆渥。

顷之,封嘉博平乡侯,迁光禄大夫,曾驸马都尉。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后又加嘉位特进,曾迁散骑侍郎。

青龙三年,嘉薨,追赠光禄大夫,改封安国侯,增邑五百,并前千户,谥曰节侯。

四年,追封后母夏为野王君。

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

景初元年,帝游后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

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许。

乃禁左右,使不得宣。

后知之,明日,帝见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

帝以左右泄之,所杀十馀人。

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

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

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

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

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

帝疾困,遂立为皇后。

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

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

建兄德,出养甄氏。

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

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

毌丘俭、锺会等作乱,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

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

评曰: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

鉴往易轨,於斯为美。

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適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译文

男子的正位在于外,女子的正位在于内;男女都端正,这是天地的大义。古代的圣贤君主,没有不懂得后妃制度的,他们都顺应天地的德性。因此,虞朝的两位妃嫔妫,遵循虞道而繁荣;周朝的任、姒配姬,周室因此兴盛。兴衰存亡,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春秋时期说天子有十二个妃嫔,诸侯有九个妃嫔,根据情理来看,这是不变的典章。但是到了末世,奢侈放纵,肆意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至于男女之间怨旷,感动了和气;只重视美色,不重视品德,因此风教衰落,大纲毁坏,岂不可惜!唉,有国家有家族的人,应该永远以此为鉴!

汉朝的制度,皇帝的祖母称为太皇太后,母亲称为皇太后,妃子称为皇后,其余的内官有十四个等级。魏朝沿袭汉朝的制度,母后的称号都和以前一样,从夫人以下,世代有所增减。太祖建国后,开始设立王后,下面有五个等级:有夫人,有昭仪,有婕妤,有容华,有美人;文帝增加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明帝增加淑妃、昭华、修仪;废除顺成官。太和年间开始恢复夫人称号,将其地位提升到淑妃之上。从夫人以下共有十二个等级:贵嫔、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爵位没有可比性;淑妃地位相当于相国,爵位比诸侯王;淑媛地位相当于御史大夫,爵位比县公;昭仪相当于县侯;昭华相当于乡侯;修容相当于亭侯;修仪相当于关内侯;婕妤相当于中二千石;容华相当于真二千石;美人相当于比二千石;良人相当于千石。

武宣卞皇后,是琅邪开阳人,是文帝的母亲。原本是倡家出身,二十岁时,太祖在谯地纳她为妾。后来随太祖到洛阳。等到董卓作乱,太祖穿便服东出避难。袁术传来了太祖的凶讯,当时太祖身边的人都想回洛阳,卞后阻止他们说:‘曹君的吉凶还不知道,今天如果回家,明天如果他还活着,我们怎么有脸再见他?即使灾祸来临,共同死去又有什么苦呢!’于是大家都听从了卞后的意见。太祖听说后,对她表示赞赏。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废,于是卞后成为继室。太祖的孩子们如果没有母亲,太祖都让卞后抚养。文帝成为太子后,身边的人祝贺卞后说:‘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无不欢喜,您应该把府库里的东西都赏赐出去。’卞后说:‘王自己认为丕年纪大,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要避免没有教导之过就心满意足了,为什么要重赏呢!’身边的人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愤怒时不改变脸色,高兴时不失礼节,这是最难得的。’

二十四年,卞后被封为王后,策书说:‘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现在晋升为王后,太子和诸侯陪位,群臣向她祝酒。减免国内死罪一等。’二十五年,太祖去世,文帝即位,尊称卞后为王太后。等到文帝登基,尊称卞后为皇太后,居住在永寿宫。明帝即位,尊称太后为太皇太后。

黄初年间,文帝想要追封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以圣德顺应天命,创业革新制度,应当永远作为后世的典范。根据典籍的记载,没有妇人分封土地授予爵位的制度。在礼典中,妇人因夫而得爵位。秦朝违背古法,汉朝沿袭了这种做法,这不是先王的典章。’文帝说:‘这个意见是正确的,不要实施。将这个意见作为诏书存档,永远作为后世的典范。’到了太和四年春天,明帝追封太后的祖父广为开阳恭侯,父亲远为敬侯,祖母周封为阳都君和敬侯夫人,都赠予印绶。那年五月,太后去世。七月,与太祖合葬于高陵。

起初,太后的弟弟卞秉,因为功绩被封为都乡侯,黄初七年晋升为开阳侯,食邑一千二百户,担任昭烈将军。卞秉去世后,儿子卞兰继位。卞兰年轻时就很有才学,担任奉车都尉、游击将军,加授散骑常侍。卞兰去世后,儿子卞晖继位。又分封卞秉的爵位,封卞兰的弟弟卞琳为列侯,官至步兵校尉。卞兰的儿子卞隆的女儿成为高贵乡公的皇后,卞隆因为成为皇后的父亲而被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封为睢阳乡侯,妻子王氏被封为显阳乡君。追封卞隆的前妻刘为顺阳乡君,这是为了报答太后的亲母。卞琳的女儿又成为陈留王的皇后,当时卞琳已经去世,封卞琳的妻子刘为广阳乡君。

文昭甄皇后,是中山无极人,是明帝的母亲,是汉太保甄邯的后代,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父亲甄逸,担任上蔡令。皇后三岁时失去了父亲。天下兵乱,加上饥荒,百姓都卖掉金银珠宝等宝物。当时皇后家里有很多粮食,她用这些粮食买下了很多宝物。皇后十几岁时,对母亲说:‘现在世道混乱,我们买了很多宝物,普通人无罪,怀揣宝物却是罪。而且左右的人都饥饿困乏,不如用粮食救济亲族邻里,广泛施恩。’全家人都认为她说得对,就按照她的意见做了。

建安年间,袁绍将他的次子袁熙娶了皇后。袁熙被派往幽州,皇后留在姑母家。等到冀州平定后,文帝在邺地纳皇后为妃,对她宠爱有加,生下了明帝和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即位为王,六月,南征,皇后留在邺地。黄初元年十月,皇帝登基。登基之后,山阳公献上两个女儿作为魏国的妃嫔,郭皇后、李氏、阴贵人等都受到宠爱,皇后因此更加失意,有怨言。皇帝大怒,黄初二年六月,派遣使者赐皇后死,将她葬在邺地。

明帝即位后,有关部门上奏请求追封皇后,让司空王朗手持符节,奉上策书,用太牢祭祀于陵墓,又另外建立了寝庙。太和元年三月,在中山魏昌的安城乡征调一千户,追封甄逸为敬侯;他的孙子甄像继承爵位。四月,开始营建宗庙,挖掘土地时得到一枚玉玺,大小为一寸九分,上面刻着‘天子怀念慈亲’的字样,明帝因此改变了脸色,用太牢祭祀宗庙。又曾经梦见皇后,于是按照舅舅们的亲疏高下,分别给予赏赐,赏赐的财物累积起来价值连城;任命甄像为虎贲中郎将。这个月,皇后的母亲去世,皇帝穿着缌麻丧服参加丧礼,百官陪位。太和四年十一月,因为皇后原来的陵墓地势低洼,让甄像兼任太尉,手持符节到邺地,向皇后昭告后土,十二月,改葬于朝阳陵。甄像回来后,升任散骑常侍。青龙二年春天,追封皇后的哥哥甄俨为安城乡穆侯。夏天,吴贼侵犯扬州,任命甄像为伏波将军,手持符节监督诸将东征,回来后,又担任射声校尉。青龙三年去世,追赠卫将军,改封为魏昌县,谥号为贞侯;儿子甄畅继位。又封甄畅的弟弟甄温、甄革、甄艳都为列侯。青龙四年,将甄逸、甄俨的原封都改为魏昌侯,谥号保持不变。封甄俨的世妇刘为东乡君,又追封甄逸的世妇张为安喜君。

景初元年的夏天,有关部门商议确定了七庙的事宜。冬天,又上奏说:‘帝王的兴起,不仅有受命之君,还有圣妃辅佐神灵,然后才能昌盛其世,成就王业。以前高辛氏占卜他的四位妃子的儿子都统治了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相继兴起。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溯王业之始,追溯到姜嫄,特别建立宫庙,世代祭祀,这就是周礼所说的‘奏夷则,歌中吕,舞大濩,以享先妣’。诗人歌颂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说的是王化之根本,生民所由。又说:‘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大魏的运势,继承于有虞氏,然而崇尚弘扬帝道,三代更加昌盛,庙宇的数目,实际上与周相同。现在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自配享无穷的祭祀,至于文昭皇后,受到天命符瑞,生育英明的君主,功绩惠及生民,德行充满宇宙。开启后代,正是道化兴起的时候。寝庙特别祭祀,也是姜嫄的閟宫,但还没有确立不毁的制度,担心不能论功报德,万世之后或许会有缺失,这不是昭示孝道给后世的方法。文昭庙应该世代祭祀,奏乐,与祖庙相同,永远确立不毁的典制,以传播圣善之风。’于是将七庙的议定一并铸刻在金简上,藏于金匮之中。

皇帝对舅舅家的思念一直不减。畅年幼,景初末年,任命畅为射声校尉,加封散骑常侍,又特别为他建造了大宅院,皇帝亲自前往视察。又在宅院后园为母亲建立观庙,将里名叫作渭阳里,以追思母亲。

嘉平三年正月,畅去世,追赠车骑将军,谥号恭侯;儿子绍继承。太和六年,明帝的爱女淑去世,追封谥号为平原懿公主,为她建立庙宇。将后人的远房堂孙黄与他合葬,追封黄为列侯,以夫人郭氏的堂弟德为继承人,继承甄氏的姓氏,封德为平原侯,继承公主的爵位。青龙年间,又封后人的堂兄子毅及像弟三人,都封为列侯。毅多次上疏陈述时政,官至越骑校尉。嘉平年间,又封畅的儿子二人列为列侯。后人的兄长俨的孙女成为齐王的皇后,后人的父亲已经去世,封后人的母亲为广乐乡君。

文德郭皇后,是安平广宗人。祖辈世为长吏。皇后年轻时就失去了双亲,在丧乱中流离失所,后来被铜鞮侯家收留。太祖曹操为魏公时,她得以进入东宫。皇后有智谋,时常有所进言。文帝定为继承人,皇后有参与谋划。太子即位为王,皇后被封为夫人,等到即位,成为贵嫔。甄后之死,是因为皇后的宠爱。黄初三年,即将封后,文帝想要立她为后,中郎栈潜上疏说:‘以前帝王治理天下,不仅有外辅,也有内助。治乱的原因,盛衰随之。所以西陵配黄,英娥降妫,都是因为贤明,流芳后世。夏桀逃到南巢,祸起末喜;商纣王用炮烙,取悦妲己。因此圣哲慎重立元妃,一定要选取先代世族之家,选择贤淑之人来统率六宫,虔诚地供奉宗庙,暗中教育修善。易经说:‘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内到外,这是先王的法典。春秋书宗人衅夏云,不可用妾的身份封为夫人。齐桓公在葵丘誓师,也说‘不可用妾的身份为妻’。现在后宫的宠妃,常常位居帝后之下。如果因为宠爱而立为皇后,让贱人突然显贵,我担心后世会上下颠覆,开启非度的乱象,乱自上起。’文帝没有听从,于是立她为皇后。

皇后早年丧兄,以堂兄表继承永的爵位,任命为奉车都尉。皇后的外戚刘斐与另一国的人结婚,皇后听说后,下令说:‘亲戚的婚嫁,自然应该与乡里门户相当的人,不得因为权势而与其他地方的人结婚。’皇后的姐姐的儿子孟武回到乡里,想要娶小老婆,皇后阻止了他。于是下令各家:‘现在世上的妇女很少,应当配给将士,不得趁机取为妾。各自要谨慎,不要成为受罚的先例。’

五年,皇帝东征,皇后留在许昌永始台。当时连绵大雨一百多天,城楼多处损坏,有关部门上奏请求迁移住所。皇后说:‘以前楚昭王出游,贞姜留在渐台,江水到来,使者迎接却没有符节,她不去,最终溺亡。现在皇帝远在边疆,幸好没有这样的祸患,就迁移住所,怎么行呢?’群臣没有人敢再说话。六年,皇帝东征吴,到达广陵,皇后留在谯宫。当时表留宿卫,想要阻水捕鱼。皇后说:‘水应当通航漕运,又缺少木材,奴仆不在眼前,怎么还能私自取用官府的竹木做桥梁阻水?现在奉车所缺的,难道是鱼吗?’

明帝即位,尊皇后为皇太后,称永安宫。太和四年,下诏封表为安阳亭侯,又进爵为乡侯,增加封地并之前的五百户,升任中垒将军。以表的儿子详为骑都尉。这一年,皇帝追谥太后的父亲永为安阳乡敬侯,母亲董为都乡君。升任表为昭德将军,加封金紫,位特进,表的第二个儿子训为骑都尉。等到孟武的母亲去世,想要厚葬,建造祠堂,太后阻止说:‘自从丧乱以来,坟墓无不被盗掘,都是因为厚葬造成的;首阳陵可以以此为戒。’青龙三年春天,太后在许昌去世,按照旧制营造陵墓。三月庚寅日,葬于首阳陵西。皇帝提升表的爵位为观津侯,增加封地五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一千户。升任详为驸马都尉。四年,追改封永为观津敬侯,世妇董为堂阳君。追封谥号后兄浮为梁里亭戴侯,都为武城亭孝侯,成为新乐亭定侯,都派使者捧策书,用太牢祭祀。表去世,儿子详继承,又分封表的爵位,封详的弟弟述为列侯。详去世,儿子钊继承。

明悼毛皇后,是河内人。黄初年间,被选入东宫,明帝时为平原王,受到宠爱,出入与同乘一辆车。等到即位,被封为贵嫔。太和元年,立为皇后。皇后的父亲嘉,被封为骑都尉,皇后的弟弟曾,为郎中。

起初,明帝为王时,最初纳河内虞氏为妃,皇帝即位后,虞氏不能立为皇后,太皇太后卞氏安慰她。虞氏说:‘曹氏自好立贱,没有能以义举的人。然后内事由我处理,外政由君王处理,道路相互成就,如果不能以善始,就没有能以善终的。恐怕必定会因此亡国丧祀了!’虞氏于是被贬回邺宫。提升嘉为奉车都尉,曾为驸马都尉,宠爱和赏赐都很丰厚。不久,封嘉为博平乡侯,升任光禄大夫,曾升任驸马都尉。嘉原本是虞车工,突然富贵,明帝让朝臣在他家聚会饮酒,他的举止言谈非常粗俗,动不动就自称‘侯身’,当时的人认为他可笑。后来又提升嘉为特进,曾升任散骑侍郎。青龙三年,嘉去世,追赠光禄大夫,改封为安国侯,增加封地五百户,加上之前的共计一千户,谥号为节侯。四年,追封后母夏为野王君。

皇帝宠爱郭元后,但宠爱逐渐减少。景初元年,皇帝在后园游玩,召见才人以上的官员举行盛大的宴会。元后说‘应该邀请皇后参加’,但皇帝不同意。于是皇帝禁止身边的人传播此事。皇后得知后,第二天皇帝见到皇后,皇后问:‘昨天在后园游玩宴会,快乐吗?’皇帝因为身边的人泄露了消息,杀了十多人。赐予皇后死罪,但仍然给予谥号,并葬于愍陵。曾散骑常侍被迁任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

明元郭皇后,是西平人,出身于河右的大族。黄初年间,本郡发生叛乱,她被没入宫中。明帝即位后,非常宠爱她,封她为夫人。她的叔父被封为骑都尉,她的从父被封为虎贲中郎将。皇帝病重,于是立她为皇后。齐王即位后,尊称她为皇太后,居住在永宁宫,追封她的父亲郭满为西都定侯,封她的母亲杜为郃阳君。她的从父郭芝迁任为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为宣德将军,都封为列侯。她的儿子郭建哥哥郭德的儿子郭建被收养在甄氏家中。郭德和郭建都担任镇护将军,都封为列侯,并负责宫廷的警卫。由于三位皇帝年幼,宰相辅佐处理朝政,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先向太后咨询后再执行。毌丘俭、钟会等人发动叛乱,都假借太后的名义作为借口。景元四年十二月,太后去世,五年二月,葬于高平陵西。

评论说:魏朝的后妃之家,虽然很富贵,但没有像衰败的汉朝那样,有人占据不正当的地位,割据朝政的。从过去的教训中改变轨道,现在的情况算是美好的。回顾陈群的建议,栈潜的论述,恰好可以作为百代的规范,流传给后世作为典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注解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性别角色观念,认为男性应该在外从事工作,而女性则应该在内管理家务。这种观念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严格划分。

后妃之制:指古代中国皇后和妃嫔的等级制度,是皇室的内部组织形式之一。

虞道克隆:虞道,指虞朝的道德规范;克隆,意为传承。这里指虞朝的道德规范得以传承。

任、姒配姬,周室用熙:任、姒、配姬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皇后,这里用来比喻后妃之制在三代都得到了应用。

春秋说:指《春秋》一书中关于天子、诸侯妃嫔数量的记载。

天子十二女,诸侯九女:古代中国天子、诸侯妃嫔数量的规定。

末世奢纵:指末世时期人们过于奢侈放纵。

男女怨旷:指男女之间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结合,导致怨恨和寂寞。

和气:指和谐之气,这里指社会和谐。

淑懿:指品德高尚、温顺贤淑。

风教:指风俗教化。

大纲毁泯:指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被破坏。

太皇太后:皇帝祖母的尊称。

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皇太后的地位非常高。

皇后:指皇帝的妻子,皇后的地位非常高。

内官:指宫廷中的官员。

夫人:古代对已婚女性的尊称,此处可能指皇后的封号。

昭仪:宫廷中的官职,地位仅次于皇后。

婕妤:宫廷中的官职,地位低于昭仪。

容华:宫廷中的官职,地位低于婕妤。

美人:宫廷中的官职,地位低于美人。

贵嫔:古代中国皇后或贵妃以下的一种嫔妃称谓。

淑媛: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贵嫔。

脩容: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淑媛。

顺成: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顺成。

良人:宫廷中的官职,地位低于良人。

淑妃: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淑妃。

昭华: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昭华。

脩仪:宫廷中的官职,地位高于脩仪。

关内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中二千石: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

真二千石: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

比二千石: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

千石:古代的一种官职,地位较高。

太后:皇帝的母亲或祖母的尊称。

王太后:皇帝母亲的尊称。

尚书: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处理。

陈群:东汉末年的一位名臣。

太祖:指曹操,即魏武帝。

文帝:指曹丕,即魏文帝。

明帝:指曹叡,即魏明帝。

卞皇后:指卞氏,曹操的妻子。

董卓:东汉末年的一位权臣。

丁夫人:曹操的原配妻子。

将军:古代的一种军职。

太子:皇帝的儿子,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长御:宫廷中的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王后:皇帝的正室妻子。

策: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授予官职或封爵。

死罪:古代的一种刑罚,指死刑。

母仪之德:指母亲应有的品德。

昭烈将军:古代的一种军职。

太牢: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品,指牛、羊、猪三牲。

台阁:古代的一种官署,负责文书处理。

开阳恭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敬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阳都君:古代的一种封号。

显阳乡君:古代的一种封号。

顺阳乡君:古代的一种封号。

魏昌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贞侯:古代的一种爵位。

卫将军:古代的一种军职。

中山无极人:指甄皇后出生的地方。

汉太保甄邯后:指甄皇后的家族背景。

上蔡令:指甄皇后的父亲官职。

兵乱:指战争。

金银珠玉宝物:指贵重物品。

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出自《左传》,意为平民无罪,但拥有贵重物品却可能招致灾祸。

奉二女以嫔于魏:指山阳公的两个女儿嫁给魏国。

郭后、李、阴贵人:指与甄皇后同时代的宫廷女性。

赐死:古代的一种死刑,指赐予自杀。

司空:古代的一种官职,负责工程、水利等事务。

太和:魏明帝的年号。

宗庙:古代中国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太尉:古代的一种军职,地位较高。

射声校尉:古代中国的一种武官职位。

伏波将军:古代的一种军职。

虎贲中郎将:古代官职,负责宫廷宿卫。

緦服:古代的一种丧服。

后土:古代的一种神祇,指土地神。

朝阳陵:古代的一种陵墓。

散骑常侍: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顾问官职。

七庙:古代中国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通常包括高祖庙、曾祖庙、祖庙、考庙、庙、宗庙和室庙,共计七座。

受命之君:指接受天命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君主。

圣妃:指古代帝王的后妃,因其贤德而被尊称为圣妃。

高辛氏: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中的帝王。

后稷:中国古代传说中周族的始祖,后被尊为农神。

皇天: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姜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后稷的母亲,被尊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始祖。

大魏:指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朝代。

有虞:古代中国的一个部落,后来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

庙祧: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

武宣皇后:指曹魏武宣帝的皇后。

文德皇后:指曹魏文德帝的皇后。

文昭皇后:指曹魏文昭帝的皇后。

寝庙:古代帝王或贵族的陵墓。

金策:古代帝王颁发的金制策书,作为重要命令或决定的凭证。

金匮:古代中国的一种珍贵的箱子,用来存放重要文件。

大第:指宏伟的住宅。

观庙:古代用于祭祀的庙宇。

渭阳里:一个地名,用以纪念母亲。

车骑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

谥:指对已故皇帝、皇后等人的尊称,通常由朝廷赐予。

平原懿公主:曹魏明帝的女儿,被封为平原懿公主。

列侯:古代的爵位,相当于侯爵。

郭皇后:曹魏文德帝的皇后郭氏。

安平广宗人:指郭皇后出生地的地名。

东宫:古代中国皇帝的居住地,也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中郎: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中将。

栈潜:古代中国的一位官员,曾上疏反对立郭皇后为后。

西陵配黄:古代中国传说中的故事,指西陵氏的女子配以黄帝。

英娥降妫:古代中国传说中的故事,指英娥降生在妫水边。

纣以炮烙,怡悦妲己:指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用炮烙之刑来取悦妲己。

内助:指帮助君主处理内政的辅佐者。

宗人衅夏:古代中国《春秋》记载的故事,指宗人挑衅夏王朝。

葵丘: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齐桓公曾在葵丘会盟。

乘舆:古代中国皇帝的车驾。

嬖宠:指受到君主宠爱的妃嫔。

元妃:指皇后。

世族:指世代相传的贵族家族。

令淑:指贤良淑德的女子。

阴教:指女性教育。

易:指《易经》,中国古代的一部占卜哲学书籍。

家道:指家庭道德。

春秋:指《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宗人: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宗族长。

畔夏:古代中国《春秋》记载的故事,指宗人畔夏。

后宫:古代中国皇帝的后宫,指皇帝的妃嫔居住的地方。

侯身:古代中国官员自称的一种方式。

散骑侍郎: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

光禄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

骑都尉:古代官职,掌管军马事务。

驸马都尉: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驸马。

博平乡侯:古代中国的一种爵位,通常指诸侯国中的侯爵。

野王君: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通常指诸侯国中的君爵。

帝:指皇帝,此处可能是指曹魏时期的皇帝,如曹叡。

郭元后:指郭元后,可能是一位受到皇帝宠爱的女性。

爱宠日弛:指皇帝对郭元后的宠爱逐渐减少。

景初元年:指曹魏景初元年的年份,即237年。

才人:古代宫廷中的女官名,此处可能指宫廷中的女性官员。

曲宴:指私人宴会,非正式的宴会。

极乐:指极度欢乐的场面。

禁左右:指禁止身边的人。

宣:指宣布、传达。

赐后死:指皇帝下令处死皇后。

愍陵:指皇后的陵墓,愍是谥号。

曾散骑常侍:指曾任散骑常侍的官员。

羽林虎贲中郎将:指官职,羽林虎贲是古代宫廷禁卫军的名称。

原武典农:指原武县的典农官,负责农业生产。

明元郭皇后:指明元郭皇后,可能是指曹魏的皇后。

世河右大族:指世代居住在黄河以西的大族。

黄初中:指黄初年间,黄初是曹魏的第一个年号,即220年至226年。

本郡反叛:指其所在的本郡发生叛乱。

没入宫:指被征召入宫。

疾困:指病重。

齐王:指曹魏的齐王,可能是指曹芳。

永宁宫:指皇太后的居所。

追封谥:指对已故的人进行追封和谥号。

宰辅:指宰相或辅政大臣。

毌丘俭:指曹魏时期的将领。

锺会:指曹魏时期的将领。

作乱:指发动叛乱。

咸假其命:指都假借太后的命令。

景元四年:指曹魏景元四年,即263年。

高平陵:指高平陵,是曹魏皇帝的陵墓之一。

衰汉:指衰落时期的汉朝。

乘非其据:指凭借不正当的手段掌握权力。

宰割朝政:指干预或控制朝政。

鉴往易轨:指借鉴历史,改变错误的路线。

百王之规典:指可以作为历代帝王遵循的典范。

垂宪范乎后叶:指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评注

帝之幸郭元后也,后爱宠日弛。此句描绘了皇帝对郭元后的宠爱逐渐减弱的情景,反映了宫廷中权力和情感变化的微妙关系。‘幸’字表达了皇帝对郭元后的特殊待遇,而‘爱宠日弛’则暗示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不稳定性。

景初元年,帝游后园,召才人以上曲宴极乐。这句话通过‘游后园’和‘曲宴极乐’描绘了一场宫廷盛宴的场景,展现了魏帝的奢华生活和对才人的宠爱。‘才人以上’表明了宴会的规模和级别,同时也反映了宫廷中人才选拔的机制。

元后曰‘宜延皇后’,帝弗许。乃禁左右,使不得宣。此句表现了郭元后对皇后地位的觊觎,以及皇帝对郭元后不满的回应。‘宜延皇后’中的‘宜’字表明了郭元后的主动提出,而‘弗许’则直接体现了皇帝的坚决态度。

后知之,明日,帝见后,后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帝以左右泄之,所杀十馀人。赐后死,然犹加谥,葬愍陵。迁曾散骑常侍,后徙为羽林虎贲中郎将、原武典农。这几句讲述了郭元后因泄密而被赐死的故事,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无情。‘赐后死’和‘加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明元郭皇后,西平人也,世河右大族。这句话介绍了明元郭皇后的出身和家族背景,‘世河右大族’表明了其家族的显赫地位,为后文她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黄初中,本郡反叛,遂没入宫。明帝即位,甚见爱幸,拜为夫人。这句话讲述了明元郭皇后进入宫廷并被明帝宠爱的事迹,‘没入宫’和‘拜为夫人’反映了宫廷中人才的选拔和宫廷政治的运作。

叔父立为骑都尉,从父芝为虎贲中郎将。帝疾困,遂立为皇后。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追封谥太后父满为西都定侯,以立子建绍其爵;封太后母杜为郃阳君。这几句描述了明元郭皇后在政治上的得势和家族的荣耀,‘尊后为皇太后’和‘追封谥’展现了皇权的尊贵和家族的荣耀。

芝迁散骑常侍、长水校尉,立,宣德将军,皆封列侯。建兄德,出养甄氏。德及建俱为镇护将军,皆封列侯,并掌宿卫。这几句讲述了明元郭皇后家族成员的官职和封赏,‘皆封列侯’和‘掌宿卫’表明了他们在宫廷中的地位和权力。

值三主幼弱,宰辅统政,与夺大事,皆先咨启於太后而后施行。毌丘俭、锺会等作乱,咸假其命而以为辞焉。这句话反映了太后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以及宫廷政治的复杂性。‘与夺大事’和‘咸假其命’揭示了宫廷斗争的残酷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景元四年十二日崩,五年二月,葬高平陵西。这句话讲述了明元郭皇后的去世和安葬,‘崩’字表达了皇后的尊贵地位,而‘葬高平陵西’则表明了她的葬礼规格。

评曰:魏后妃之家,虽云富贵,未有若衰汉乘非其据,宰割朝政者也。鉴往易轨,於斯为美。追观陈群之议,栈潜之论,適足以为百王之规典,垂宪范乎后叶矣。这段评语总结了魏朝后妃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并对他们的政治行为进行了评价。‘鉴往易轨’和‘垂宪范乎后叶’表明了历史的借鉴意义和对未来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魏书-后妃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4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