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时期蜀汉历史学家,《三国志》是他创作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经典史书。陈寿通过系统的编纂,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大事。
年代:成书于三国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记载,全书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战役、政治斗争、人物传记等。书中内容不仅是对三国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史学经典之一,《三国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对三国文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原文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
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
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僣,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
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徵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
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幹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曰: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於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於伟度,数有谏止;
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於直言也。
其追思和如此。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人也。
少知名,荆州牧刘表连辟,及举茂才,皆不就。
表卒,曹公征荆州。
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而巴北诣曹公。
曹公辟为掾,使招纳长沙、零陵、桂阳。
会先主略有三郡,巴不得反使,遂远適交阯,先主深以为恨。
巴复从交阯至蜀。
俄而先主定益州,巴辞谢罪负,先主不责。
而诸葛孔明数称荐之,先主辟为左将军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巴为尚书,后代法正为尚书令。
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又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
先主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
章武二年卒。
卒后,魏尚书仆射陈群与丞相诸葛亮书,问巴消息,称曰刘君子初,甚敬重焉。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也。
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先主领荆州,辟为从事。
及先主入蜀,诸葛亮亦从后往,良留荆州,与亮书曰:
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
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
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於以简才,宜適其时。
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於听,世服於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於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虽非锺期,敢不击节!
先主辟良为左将军掾。
后遣使吴,良谓亮曰:
今衔国命,协穆二家,幸为良介於孙将军。
亮曰:
君试自为文。
良即为草曰:
寡君遣掾马良通聘继好,以绍昆吾、豕韦之勋。
其人吉士,荆楚之令,鲜於造次之华,而有克终之美,愿降心存纳,以慰将命。
权敬待之。
先主称尊号,以良为侍中。
及东征吴,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渠帅皆受印号,咸如意指。
会先主败绩於夷陵,良亦遇害。
先主拜良子秉为骑都尉。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
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先主临薨谓亮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
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良死时年三十六,谡年三十九。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部诸郡,随先主入蜀。
蜀既定,为蜀郡北部都尉,因易郡名,为汶山太守,转在犍为。
建兴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
七年,孙权称尊号,以震为卫尉,贺权践阼,诸葛亮与兄瑾书曰:
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及其赞述东西,欢乐和合,有可贵者。
震入吴界,移关候曰:
东之与西,驿使往来,冠盖相望,申盟初好,日新其事。
东尊应保圣祚,告燎受符,剖判土宇,天下响应,各有所归。
於此时也,以同心讨贼,则何寇不灭哉!
西朝君臣,引领欣赖。
震以不才,得充下使,奉聘叙好,践界踊跃,入则如归。
献子適鲁,犯其山讳,春秋讥之。
望必启告,使行人睦焉。
即日张旍诰众,各自约誓。
顺流漂疾,国典异制,惧或有违,幸必斟诲,示其所宜。
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
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
震还,封城阳亭侯。
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於不意。
可使孝起知之。
十三年,震卒。
子济嗣。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
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益严惮之。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允固辞不受。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
皓畏允,不敢为非。
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
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
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
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
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九年,卒。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蜀人无不追思允。
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
少孤,长於靖家。
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
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
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允孙宏,晋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
父常,送故将军刘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还。
乂少孤,好读书鼓琴。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
迁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延熙十四年卒。
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辰弟雅,谒者。
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於乂。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译文
董和字幼宰,是南郡枝江人,他的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汉朝末年,董和带领他的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命他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地富饶,当时的风俗奢侈,富裕人家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美食,婚姻和葬礼都花费巨大,倾家荡产。董和亲自带头节俭,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简单的食物,防止过度奢侈,制定了相应的规则,他所到之处风气都发生了改变,人们敬畏而不敢违法。
然而县境内的豪强害怕董和的严厉法律,劝说刘璋将董和调任为巴东属国都尉。官吏和百姓中老弱病残的数千人一起请求留下董和,刘璋同意留下他两年,后来他被调回益州担任太守,他的清廉节约和以前一样。在与蛮夷交往时,他总是以诚相待,南方的蛮夷都喜爱并信任他。
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提出可取的建议,共同友好交往。自从董和担任官职享受俸禄以来,他在外管理边疆,在内处理机要事务,二十多年,他去世时家中没有一石粮食。
诸葛亮后来成为丞相,教导属下说:“参与共同决策的人,是为了集中众人的智慧,扩大忠诚的益处。如果远离小的嫌疑,难以相互违背,就会有所缺失。违背意见而得到中庸之道,就像丢弃破鞋而获得珍珠玉石一样。然而人心难以完全理解,只有徐元直能够不迷惑,董幼宰参与决策七年,事情有不周到的地方,他会反复提出意见。如果能学习徐元直的十分之一,董幼宰的勤勉,对国家忠诚,那么我就少犯错误了。”又说:“以前初次与州平交往,多次听到他的得失,后来与徐元直交往,勤于听取教诲,以前在董幼宰那里参与事务,每次说话都详尽,后来在伟度那里做事,多次有劝告;虽然我性格愚钝,不能全部接受,然而与这四位始终友好相处,也足以说明我不怀疑他们直言不讳。”他对董和的追忆就是如此。
刘巴字子初,是零陵烝阳人。年轻时就很有名,荆州牧刘表多次征召他,以及举荐他为茂才,他都没有接受。刘表去世后,曹操征讨荆州。刘备逃往江南,荆楚的士人像云一样跟随他,而刘巴北上去见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掾,派他去招纳长沙、零陵、桂阳。恰逢刘备大致控制了这三个郡,刘巴不能返回,于是远赴交阯,刘备对此深表遗憾。
刘巴又从交阯回到蜀地。不久刘备平定益州,刘巴辞谢罪过,刘备没有责怪他。而诸葛孔明多次推荐他,刘备任命他为左将军西曹掾。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成为汉中王,刘巴担任尚书,后来接替法正成为尚书令。他亲身实践清廉节约,不经营产业,又因为自己归附刘备并非出于本意,担心被猜疑,因此恭敬沉默,守静退让,不与私人交往,非公事不说话。刘备称帝,向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昭告,所有的文诰策命都是刘巴所写。章武二年去世。去世后,魏国尚书仆射陈群给丞相诸葛亮的信中,提到刘巴,非常尊敬他。
马良字季常,是襄阳宜城人。兄弟五人,都有才名,乡里人编了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眉毛中有白毛,因此这样称呼他。刘备领荆州时,征召他为从事。等到刘备入蜀,诸葛亮也随后前往,马良留在荆州,给诸葛亮写信说:“听说雒城已经被攻下,这是天命所归。尊敬的兄长顺应时机,辅佐国家,光耀国家,祥兆已经显现。变通使用高雅的思考,审慎地提出明智的建议,用以选拔人才,应该顺应时机。如果能够和光同尘,超越世俗,使时代沉浸在美好的音乐中,世人服从于道德,调和高雅的音乐和郑卫之音,使它们都服务于事务,不相冲突,这就是音乐的极致,是牙、旷的调音。虽然我不是锺期,但怎能不击节赞赏!”刘备征召马良为左将军掾。
后来派遣使者去吴国,马良对诸葛亮说:“现在我承担国家的使命,协调两家关系,希望你能作为我的媒介,在孙将军面前为我美言。”诸葛亮说:“你试着写一封信。”马良立即起草信件说:“我们君主派遣我,马良,来通聘结好,以继承昆吾、豕韦的功勋。他是一位吉祥的士人,荆楚的楷模,不轻易炫耀华丽,但能善始善终,希望您能降心接受,以慰藉使命。”孙权对他非常尊敬。
刘备称帝后,任命马良为侍中。等到刘备东征吴国,派遣马良去武陵招纳五溪蛮夷,蛮夷首领都接受了印信和封号,都如他所愿。恰逢刘备在夷陵战败,马良也遇害。刘备追赠马良的儿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良的弟弟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被任命为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他的才能超过常人,喜欢讨论军事计划,丞相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你要注意这一点!”诸葛亮仍然认为不然,任命马谡为参军,经常与他交谈,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祁山,当时有老将魏延、吴壹等人,大家都认为应该让马谡担任先锋,但诸葛亮违背众意提拔马谡,让他统率大军在前线,与魏将张郃在街亭交战,被张郃打败,士兵四散。诸葛亮前进没有根据地,撤退回到汉中。马谡被下狱,诸葛亮因此流泪。马良死时三十六岁,马谡三十九岁。
陈震字孝起,是南阳人。刘备领荆州牧时,征召他为从事,管理各个郡,随刘备入蜀。蜀地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蜀郡北部都尉,因为改换了郡名,成为汶山太守,后来又调任犍为。建兴三年,他被任命为尚书,后来升任尚书令,奉命出使吴国。建兴七年,孙权称帝,任命陈震为卫尉,贺权登基,诸葛亮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孝起的忠诚纯洁,年纪越大越坚定,等到他在东西方赞颂和合,非常值得称赞。”陈震进入吴国境内,给关候写信说:“东方与西方,使者往来,车马络绎不绝,重申盟约初的好意,每天都有新的进展。东方尊贵的人应该保护圣上的福祉,报告燎祭接受符命,划分土地,天下响应,各自有所归属。在这个时候,如果同心协力讨伐敌人,那么还有什么敌人不能消灭呢!西朝的君臣,都期待着,感到欣慰。我虽然不才,能够充任使者,奉命出使,踏上边界,感到非常高兴,就像回到家里一样。献子到鲁国,触犯了山川的禁忌,春秋时代的人批评他。希望一定告诉我,让使者和睦相处。今天张旍发布命令,各自宣誓。顺流而下,国家有不同的制度,担心可能会有违反,希望一定给予指导,指示适宜的做法。”陈震到达武昌,孙权与陈震一起登坛歃盟,划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陈震返回,被封为城阳亭侯。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因诬告被废黜;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写信说:“孝起以前到吴国,告诉我正方腹中有鳞甲,乡里人认为他不可接近。我认为鳞甲的人只是不应该冒犯,没想到又发生了苏秦、张仪那样的事情出乎意料。可以让孝起知道这一点。”建兴十三年,陈震去世。他的儿子陈济继承了他的职位。
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帝刘备立太子时,董允被选为舍人,后来调任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被升迁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准备北征,驻扎在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轻,容易分辨不清是非,因此认为董允心地公正明亮,想要任命他负责宫省事务。他上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先帝选拔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利弊,提出忠言,那是他们的职责。我认为宫中事务,无论大小,都应该咨询他们,他们一定能弥补不足,带来益处。如果没有提出振兴德行的建议,那就处死董允等人来显示他们的怠慢。’诸葛亮不久后请求任命费祎为参军,董允被升迁为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格一向和顺,只是充数而已。献纳的建议,董允都独揽了。董允处理事务非常谨慎,尽到了辅佐挽救的责任。后主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后妃的数量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宫已经齐备,不应该再增加,最终坚持没有同意。后主对他更加敬畏。
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弹劾费祎和董允,还上表说:‘董允在内宫侍奉多年,辅佐王室,应该赐予爵位和土地来表彰他的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接受。后主渐渐长大,喜欢宦官黄皓。黄皓狡猾谄媚,想要自己被接纳。董允经常在上位时严肃地规劝君主,在下位时多次责备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做坏事。董允在世的时候,黄皓的职位不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经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一起约定游玩宴会,准备已经妥当,但郎中襄阳人董恢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官位低微,看到董允停下出门,犹豫着想要离开,董允不允许,说:‘我之所以出门,是想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玩谈心,现在您已经屈尊前来,正是展现我们友谊的时候,放弃这次谈话,去参加别的宴会,那就不对了。’于是命令解开马匹,费祎等人停止了出行。他坚守正道,对待下属也如此。
延熙六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以侍中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陈祗接替董允担任侍中,与黄皓互相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政事。陈祗去世后,黄皓从黄门令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掌握了大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蜀地的人民无不怀念董允。等到邓艾到达蜀地,听说黄皓奸险,将他逮捕,准备处死,但黄皓用重金贿赂邓艾的部下,得以逃脱。
陈祗,字奉宗,是汝南人,许靖的侄子。他从小丧父,在许靖家长大。年轻时就很有名,逐渐升迁到选曹郎,他严肃有威严。他多才多艺,精通数术,费祎对他非常赞赏,因此破格提拔他接替董允在内宫任职。吕乂去世后,陈祗以侍中身份兼任尚书令,加封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然官位在陈祗之上,但经常率军在外,很少参与朝政。陈祗上面迎合君主,下面结交宦官,深受信任和喜爱,权力超过了姜维。景耀元年去世,后主非常痛惜,说话时泪流满面,于是下诏说:‘陈祗担任要职一纪,温柔和顺,有章法,和气仁义,有益于国家,各种功绩都得到了认可。他的寿命不长,我感到非常悲伤。如果活着时有好名声,死后就给予美好的谥号,谥号为忠侯。’赐予他的儿子陈粲关内侯的爵位,提拔次子陈裕为黄门侍郎。自从陈祗受到宠爱,后主对董允的怨恨越来越深,认为他自视过高,因为陈祗讨好这个人,黄皓从中挑拨离间。
董允的孙子董宏,后来成为晋朝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是南阳人。他的父亲吕常,送前任将军刘焉入蜀,遇到王路阻塞,未能返回。吕乂从小丧父,喜欢读书弹琴。起初,先帝刘备平定益州,设立盐府校尉,比较盐铁的利益,后来校尉王连请求吕乂和南阳人杜祺、南乡人刘幹等人一起担任典曹都尉。吕乂被调任为新都、绵竹县令,他心地善良,体恤百姓,百姓都称颂他,成为一州各城之首。后来他被调任为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兵,征调各郡兵力,很多地方不相救助,吕乂招募了五千人前往诸葛亮那里,安抚和约束他们,没有人逃亡。后来他被调任为汉中太守,兼任督农,供应军粮。诸葛亮去世后,他连续升迁为广汉、蜀郡太守。蜀郡是整个都城的中心,人口众多,诸葛亮去世后,士兵逃亡,互相冒名顶替,各种奸巧之事层出不穷。吕乂到任后,制定了防范措施,进行开导,几年中,有超过一万人自动归案。后来他入朝为官,接替董允担任尚书令,各种事务没有拖延,门前没有停止拜访的宾客。吕乂在内外任职期间,生活节俭,谦逊少言,治理政务简明而不繁琐,被称为清廉能干;然而他执法严厉,喜欢使用文雅的官吏,因此在大官的位置上,名声在郡县之下。延熙十四年去世。他的儿子吕辰,在景耀中担任成都令。吕辰的弟弟吕雅,担任谒者。吕雅清正严厉,有文才,著有《格论》十五篇。
杜祺历任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他们都与吕乂亲近友好,也有当时的名声,但他们节俭守法,不及吕乂。
评论说:董和像羊一样纯洁,刘巴遵循清廉的节操,马良诚实,被称为良士,陈震忠诚,年老更加坚定,董允辅佐君主,正义显露在脸上,都是蜀汉的良臣。吕乂在郡中受到称赞,在朝廷中受到损害,也是黄皓、薛涛一类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注解
董和:董和,字幼宰,东汉末年蜀汉名臣,南郡枝江人。在蜀汉政权中担任过多个职务,以清廉俭朴著称。
南郡枝江:南郡枝江,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枝江市,是董和的籍贯。
巴郡江州:巴郡江州,古地名,位于今重庆市江州区,是董和的先祖所在地。
汉末:汉末,指东汉末年,即公元184年至220年之间,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期。
益州牧刘璋:益州牧刘璋,东汉末年益州的地方官,后被刘备所取代。
牛鞞、江原长、成都令:牛鞞、江原长、成都令,分别是董和在益州担任的三个职务。
蜀土富实:蜀土富实,指蜀汉地区物产丰富。
货殖之家:货殖之家,指从事商业活动的家庭。
侯服玉食:侯服玉食,指穿着华丽的衣服,享用美食。
婚姻葬送:婚姻葬送,指婚姻和丧葬仪式。
倾家竭产:倾家竭产,指用尽家产。
俭:俭,指节俭,不浪费。
防遏逾僣:防遏逾僣,指防止超越规定的界限。
轨制:轨制,指规章制度。
豪强:豪强,指地方上的豪族强宗。
巴东属国都尉:巴东属国都尉,指巴东地区的军事行政长官。
先主:先主,即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
掌军中郎将:掌军中郎将,指负责军事的官员。
军师将军诸葛亮:军师将军诸葛亮,指蜀汉丞相诸葛亮,刘备的重要谋士。
献可替否:献可替否,指提出可行的建议,也可以替代或否定。
参署:参署,指参与政务。
集众思广忠益:集众思广忠益,指集合众人的智慧,扩大忠诚和益处。
远小嫌:远小嫌,指远离小的嫌疑。
违覆:违覆,指违背或反驳。
旷阙损矣:旷阙损矣,指空缺或缺失,造成损失。
徐元直:徐元直,指徐庶,蜀汉的谋士。
刘巴:刘巴,字子初,东汉末年蜀汉名臣,零陵烝阳人。
荆州牧刘表:荆州牧刘表,东汉末年荆州的地方官。
曹公: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先主奔江南:先主奔江南,指刘备逃往江南。
交阯:交阯,古地名,位于今越南北部。
适:适,指前往。
建安二十四年: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
尚书:尚书,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政务。
尚书令:尚书令,古代官职,掌管尚书省,负责文书和机密。
昭告:昭告,指宣告或宣布。
皇天上帝后土神祇: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指天地神灵。
文诰策命:文诰策命,指官方文书和任命命令。
零陵烝阳:零陵烝阳,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
茂才:茂才,古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
掾:掾,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官员。
略有三郡:略有三郡,指刘备占领了三个郡。
先主定益州:先主定益州,指刘备平定了益州。
左将军西曹掾:左将军西曹掾,指刘备任命的官员。
躬履清俭:躬履清俭,指亲自实践清廉俭朴。
归附:归附,指归顺或投靠。
章武二年:章武二年,即公元222年。
魏尚书仆射陈群:魏尚书仆射陈群,曹魏的官员。
丞相诸葛亮:丞相诸葛亮,指蜀汉丞相诸葛亮。
从事:从事,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官员。
雒城:雒城,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汉市。
昆吾、豕韦:昆吾、豕韦,古代传说中的两个部族。
鲜于造次之华:鲜于造次之华,指不轻易表现华丽。
克终之美:克终之美,指能够坚持到最后的美德。
侍中: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参与机密事务。
武陵:武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五溪蛮夷:五溪蛮夷,指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少数民族。
夷陵:夷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
骑都尉:骑都尉,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军官。
绵竹成都令:绵竹成都令,指马谡担任的官员。
越隽太守:越隽太守,指马谡担任的官员。
才器过人:才器过人,指才能和能力超过一般人。
军计:军计,指军事计划。
祁山:祁山,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街亭:街亭,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
张郃:张郃,曹魏的将领。
物故:物故,指死亡。
南阳:南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都护:都护,古代官名,负责边防。
犍为:犍为,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
武昌:武昌,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孙权: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君主。
尊号:尊号,指皇帝或贵族的尊称。
践阼:践阼,指即位。
汶山太守:汶山太守,指陈震担任的官员。
使吴:使吴,指出使吴国。
卫尉:卫尉,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函谷关:函谷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城阳亭侯:城阳亭侯,古代侯爵的称号。
李平:李平,蜀汉的官员。
长史:长史,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政务。
董允:董允,字休昭,蜀汉名臣,曾任黄门侍郎、侍中等职,以正直著称,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忠臣。
太子:太子,指刘禅,刘备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皇位。
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宫门,参与机密事务。
丞相亮:丞相亮,即诸葛亮,蜀汉丞相,辅佐刘备和刘禅,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汉中:汉中,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朱紫难别:朱紫难别,比喻是非难以辨别。
宫省之事:宫省之事,指皇宫中的事务。
虎贲中郎将:虎贲中郎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宿卫。
宦人:宦人,指宫廷中的太监。
黄皓:黄皓,蜀汉宦官,因阿谀奉承而得宠,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益州刺史:益州刺史,古代官职,掌管益州的行政。
内侍:内侍,指宫廷中的宦官。
翼赞王室:翼赞王室,指辅佐皇室。
辅国将军:辅国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大将军:大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位高权重。
陈祗:陈祗,蜀汉官员,曾任尚书令,与黄皓互相勾结。
许靖:许靖,蜀汉名臣,曾任尚书令。
选曹郎:选曹郎,古代官职,负责选拔官员。
典曹都尉:典曹都尉,古代官职,负责典籍和文书。
校尉:校尉,古代官职,掌管军队。
盐府校尉:盐府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盐铁事务。
绵竹令:绵竹令,古代官职,掌管绵竹县的行政。
广汉太守:广汉太守,古代官职,掌管广汉郡的行政。
蜀郡太守:蜀郡太守,古代官职,掌管蜀郡的行政。
奸巧非一:奸巧非一,指手段狡猾,有多种不正当的行为。
清能:清能,指清廉能干。
俭素守法:俭素守法,指生活节俭,遵守法律。
令士:令士,指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忠恪:忠恪,指忠诚谨慎。
义形於色:义形於色,指义气显露在脸上,形容忠诚正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董刘马陈董吕传-评注
董允字休昭,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也。
此句开篇点明董允的出身,他是蜀汉名将董和之子,自幼便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掌军中郎将’和‘之子’两词,既展现了董允家族的荣耀,也暗示了他日后在军政方面的才华。
先主立太子,允以选为舍人,徙洗马。
此句描述了董允的早期仕途。‘先主立太子’指刘备立刘禅为太子,‘允以选为舍人’表明董允因才华被选中为太子舍人,‘徙洗马’则是指他被调任为太子洗马,负责辅佐太子。
后主袭位,迁黄门侍郎。
‘后主袭位’指刘禅继位,‘迁黄门侍郎’表明董允在刘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迁,成为黄门侍郎,这是一个重要的职位,负责宫中机密。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此句中‘丞相亮’指诸葛亮,‘住汉中’表明诸葛亮准备北伐,‘虑后主富於春秋’指刘禅年轻,难以辨别忠奸,‘以允秉心公亮’说明诸葛亮认为董允忠诚正直,‘欲任以宫省之事’则表示诸葛亮希望董允能在宫中担任重要职务。
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
此段是诸葛亮上疏的内容,表达了他对董允的信任和期望。‘先帝简拔’指刘备选拔,‘遗陛下’指传给刘禅,‘斟酌规益’指考虑利弊,‘进尽忠言’指提出忠告,‘悉以咨之’表示诸葛亮希望董允能参与宫中事务,‘裨补阙漏’指弥补不足,‘广益’指有所增益,‘戮允等以彰其慢’则是对董允忠诚的考验。
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此句说明诸葛亮对董允的信任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董允被迁为侍中,并担任虎贲中郎将,负责统率宿卫亲兵。
攸之性素和顺,备员而已。
此句评价了郭攸之的性格,他性格温和,只是担任了一个职务。
献纳之任,允皆专之矣。
‘献纳之任’指提出建议的责任,‘允皆专之’则说明董允在提出建议方面独当一面。
允处事为防制,甚尽匡救之理。
此句赞扬了董允的处事能力,他能够妥善处理事务,并尽力挽救危机。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此句描述了董允对后主刘禅的建议,他坚持古代礼制,反对增加后宫人数。
后主益严惮之。
‘益严惮之’指后主对董允更加敬畏。
尚书令蒋琬领益州刺史,上疏以让费祎及允,又表‘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宜赐爵土以褒勋劳。’
此句说明了蒋琬对董允的赞赏,并建议给予他爵位和土地以表彰他的功绩。
允固辞不受。
‘固辞不受’表明董允谦虚谨慎,不接受奖赏。
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
此句描述了后主刘禅喜爱宦官黄皓的情况。
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
‘便辟佞慧’指黄皓狡猾机智,想要进入宫中。
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
‘常上则正色匡主’指董允在皇帝面前能够正直地劝谏,‘下则数责於皓’则是指他在黄皓面前也能够严厉批评。
皓畏允,不敢为非。
‘皓畏允’说明黄皓对董允敬畏,不敢做出不轨之事。
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
‘终允之世’指董允在世期间,‘皓位不过黄门丞’则是指黄皓的职位并没有得到提升。
允尝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共期游宴,严驾已办,而郎中襄阳董恢诣允脩敬。
此句描述了董允与费祎、胡济等人共游宴的情景,以及董恢对董允的尊敬。
恢年少官微,见允停出,逡巡求去,允不许,曰:‘本所以出者,欲与同好游谈也,今君已自屈,方展阔积,舍此之谈,就彼之宴,非所谓也。’
此段是董允对董恢的教诲,他强调友情的重要性,并指出应该珍惜相聚的机会。
乃命解骖,祎等罢驾不行。
‘乃命解骖’指董允命令停止出行,‘祎等罢驾不行’则是指费祎等人听从了董允的建议。
其守正下士,凡此类也。
‘其守正下士’指董允坚守正道,尊重下级,‘凡此类也’则是对董允品质的概括。
延熙六年,加辅国将军。
此句说明董允在延熙六年被加封为辅国将军。
七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贰。
此句描述了董允在延熙七年担任侍中,并成为大将军费祎的副手。
九年,卒。
此句说明董允在延熙九年去世。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
此句描述了陈祗接替董允成为侍中,并与黄皓勾结,黄皓开始参与政事。
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
此句说明了黄皓在陈祗死后权力更大,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
蜀人无不追思允。
‘蜀人无不追思允’表明董允在蜀汉人民心中的地位。
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此句描述了邓艾到达蜀汉后,黄皓因奸险被逮捕,但通过贿赂得以逃脱。
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
此句介绍了陈祗的出身,他是许靖的外孙,出自名门。
少孤,长於靖家。
‘少孤’指陈祗年幼丧父,‘长於靖家’则是指他在许靖家中长大。
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
‘弱冠知名’指陈祗年轻时就已成名,‘矜厉有威容’则是指他威严而有气质。
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
此句说明陈祗多才多艺,费祎对他十分赞赏,因此他得以接替董允成为内侍。
吕乂卒,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加镇军将军,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
此句描述了陈祗在吕乂去世后,接任尚书令,并担任镇军将军,姜维虽然官职高于他,但经常在外带兵,很少参与朝政。
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
‘上承主指’指陈祗能够顺应皇帝的旨意,‘下接阉竖’则是指他与宦官勾结,‘深见信爱’说明他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权重於维’则是指他的权力甚至超过了姜维。
景耀元年卒,后主痛惜,发言流涕,乃下诏曰:‘祗统职一纪,柔嘉惟则,幹肃有章,和义利物,庶绩允明。命不融远,朕用悼焉。夫存有令问,则亡加美谥,谥曰忠侯。’赐子粲爵关内侯,拔次子裕为黄门侍郎。
此段描述了陈祗去世后,后主刘禅的悲痛和对他的追悼,以及追赠谥号和赏赐他的子女。
自祗之有宠,后主追怨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
此句说明了后主刘禅对董允的怨恨,认为他轻视自己,是由于陈祗和黄皓的挑拨。
允孙宏,晋巴西太守。
此句描述了董允的孙子董宏在晋朝担任巴西太守。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
此句介绍了吕乂的姓名和籍贯。
父常,送故将【军】刘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还。
此句描述了吕乂的父亲吕常送刘焉入蜀,但未能返回。
乂少孤,好读书鼓琴。
‘乂少孤’指吕乂年幼丧父,‘好读书鼓琴’则是指他喜欢读书和弹琴。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后校尉王连请乂及南阳杜祺、南乡刘幹等并为典曹都尉。
此段描述了吕乂在刘备定益州后,被任命为典曹都尉。
乂迁新都、绵竹令,乃心隐恤,百姓称之,为一州诸城之首。
此句说明吕乂在担任新都、绵竹令期间,关心百姓,受到百姓的赞誉。
迁巴西太守。
此句说明吕乂被迁任为巴西太守。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此句描述了诸葛亮连年北伐,吕乂募集士兵支援诸葛亮,并确保士兵不逃亡。
徙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
此句说明吕乂被迁任为汉中太守,并负责督农和供应军粮。
亮卒,累迁广汉、蜀郡太守。
此句说明诸葛亮去世后,吕乂被连续升迁为广汉、蜀郡太守。
蜀郡一都之会,户口众多,又亮卒之后,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
此句描述了蜀郡的情况,人口众多,诸葛亮去世后,士人逃亡,互相冒名顶替,奸诈之事层出不穷。
乂到官,为之防禁,开喻劝导,数年之中,漏脱自出者万馀口。
此句说明吕乂到任后,采取措施防止逃亡和冒名顶替,几年内使万余人自行归案。
后入为尚书,代董允为尚书令,众事无留,门无停宾。
此句描述了吕乂后来进入朝廷,成为尚书,并接替董允成为尚书令,处理政务得力,门庭若市。
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声损於郡县。
此段对吕乂的治理能力进行了评价,他生活节俭,谦逊少言,治理简明而不繁琐,被称为清廉能干;但他执法严格,喜欢使用文官,因此在郡县的名声受损。
延熙十四年卒。
此句说明吕乂在延熙十四年去世。
子辰,景耀中为成都令。
此句描述了吕乂的儿子吕辰在景耀年间担任成都令。
辰弟雅,谒者。
此句介绍了吕辰的弟弟吕雅,他担任谒者一职。
雅清厉有文才,著格论十五篇。
此句说明吕雅性格清正,有文才,著有十五篇格论。
杜祺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刘幹官至巴西太守,皆与乂亲善,亦有当时之称,而俭素守法,不及於乂。
此段介绍了杜祺和刘幹,他们都与吕乂关系良好,有当时的声誉,且生活简朴,守法,但不及吕乂。
评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刘巴履清尚之节,马良贞实,称为令士,陈震忠恪,老而益笃,董允匡主,义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
此段是对董和、刘巴、马良、陈震、董允五位蜀汉大臣的评价,赞扬了他们的品德和才能。
吕乂临郡则垂称,处朝则被损,亦黄、薛之流亚矣。
此句评价了吕乂在地方和朝廷的表现,认为他在地方有声誉,但在朝廷中却受到了损害,与黄皓、薛综等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