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时期蜀汉历史学家,《三国志》是他创作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经典史书。陈寿通过系统的编纂,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大事。
年代:成书于三国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记载,全书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战役、政治斗争、人物传记等。书中内容不仅是对三国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史学经典之一,《三国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对三国文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原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
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后郡命为功曹。
性好人伦,勤於长养。
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
‘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
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
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
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
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勣、顾劭、全琮皆往。
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
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
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
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
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
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亮留镇荆州。
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
‘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
‘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
‘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
‘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
‘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
‘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
於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
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
於是统逡巡引退。
先主寻悔,请还。
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
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统对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先主痛惜,言则流涕。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
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只,为只所抑,卒於涪陵太守。
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人也。
祖父真,有清节高名。
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
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
松於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
璋曰:‘谁可使者?’
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
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后因璋闻曹公欲遣将征张鲁之有惧心也,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复令正衔命。
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
‘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
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计。
及军围雒城,正笺与璋曰:‘正受性无术,盟好违损,惧左右不明本末,必并归咎,蒙耻没身,辱及执事,是以损身於外,不敢反命。恐圣听秽恶其声,故中间不有笺敬,顾念宿遇,瞻望悢々。然惟前后披露腹心,自从始初以至於终,实不藏情,有所不尽,但愚闇策薄,精诚不感,以致於此耳。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餘忠。明将军本心,正之所知也,实为区区不欲失左将军之意,而卒至於是者,左右不达英雄从事之道,谓可违信黩誓,而以意气相致,日月相迁,趋求顺耳悦目,随阿遂指,不图远虑为国深计故也。事变既成,又不量强弱之势,以为左将军县远之众,粮谷无储,欲得以多击少,旷日相持。而从关至此,所历辄破,离宫别屯,日自零落。雒下虽有万兵,皆坏陈之卒,破军之将,若欲争一旦之战,则兵将势力,实不相当。各欲远期计粮者,今此营守已固,谷米已积,而明将军土地日削,百姓日困,敌对遂多,所供远旷。愚意计之,谓必先竭,将不复以持久也。空尔相守,犹不相堪,今张益德数万之众,已定巴东,入犍为界,分平资中、德阳,三道并侵,将何以御之?本为明将军计者,必谓此军县远无粮,馈运不及,兵少无继。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遣弟及李异、甘宁等为其后继。若争客主之势,以土地相胜者,今此全有巴东,广汉、犍为,过半已定,巴西一郡,复非明将军之有也。计益州所仰惟蜀,蜀亦破坏;三分亡二,吏民疲困,思为乱者十户而八;若敌远则百姓不能堪役,敌近则一旦易主矣。广汉诸县,是明比也。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坚城皆下,诸军并破,兵将俱尽,而敌家数道并进,已入心腹,坐守都、雒,存亡之势,昭然可见。斯乃大略,其外较耳,其餘屈曲,难以辞极也。以正下愚,犹知此事不可复成,况明将军左右明智用谋之士,岂当不见此数哉?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虑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覆,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而尊门犹当受其忧。正虽获不忠之谤,然心自谓不负圣德,顾惟分义,实窃痛心。左将军从本举来,旧心依依,实无薄意。愚以为可图变化,以保尊门。’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蜀郡太守许靖将逾城降,事觉,不果。
璋以危亡在近,故不诛靖。
璋既稽服,先主以此薄靖不用也。
正说曰:‘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餘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亮又知先主雅爱信正,故言如此。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
渊将兵来争其地。
正曰:‘可击矣。’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明年卒,时年四十五。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谥曰翼侯。
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
亮每奇正智术。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於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译文
庞统,字士元,是襄阳人。他年轻时候朴实迟钝,没有人认识他。颍川的司马徽清雅有识人之明,庞统二十岁时去拜访司马徽,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从白天谈到夜晚。司马徽对庞统非常惊讶,称他为南州士人的领袖,从此庞统逐渐显露出才华。后来郡里任命他为功曹。他性好研究人伦,勤于培养人才。他经常夸赞别人,常常超过他们的实际才能,当时的人对此感到奇怪,问他原因,庞统回答说:“现在天下大乱,正道衰落,善良的人少而恶人多。正想振兴风俗,培养道德,如果不夸赞他们,名声就不足以吸引人们去追求,那么愿意行善的人就会更少。现在提拔十个人中失败五个,还能得到一半,这样能够提升世间的教育,让有志者自我激励,不是也很好吗?”
吴将周瑜帮助刘备夺取荆州,因此担任南郡太守。周瑜去世后,庞统送丧到吴国,吴国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名字。等到庞统准备西归时,在昌门聚会,陆绩、顾劭、全琮都去了。庞统说:“陆绩可以说是马虽然跑得不快但能一跃而过的马,顾劭可以说是牛虽然走得慢但能负载重物到达远方的牛。”对全琮说:“你乐于施舍,追求名声,有似于汝南的樊子昭。虽然智力和能力不多,但也是一时之选。”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应当与你共同选拔天下的人才。”他们与庞统深交后一同返回。
刘备领有荆州,庞统以从事的身份担任耒阳令,在县里没有好好治理,被免职。吴将鲁肃给刘备写信说:“庞士元不是只有百里之才的人,如果让他担任治中、别驾这样的职务,才能充分展示他的才华。”诸葛亮也向刘备提到了这件事,刘备与庞统交谈后,非常器重他,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对庞统的待遇仅次于诸葛亮,于是与诸葛亮一起担任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留镇荆州,庞统随从刘备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刘备在涪城会面,庞统进言说:“现在趁此会面,可以立即将他拿下,这样将军不必用兵就能安定一州。”刘备说:“刚进入他国,恩信未立,这样做不行。”刘璋回到成都后,刘备准备北征汉中,庞统再次建议说:“暗中挑选精兵,昼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刘璋既不懂得军事,又平时没有准备,大军突然到来,一举就能平定,这是上策。杨怀、高沛是刘璋的名将,各自拥有强大的兵力,守卫关口,听说他们多次写信劝刘璋,让他派遣将军回荆州。将军未到之前,先派人去通知他们,说荆州有紧急情况,想要回救,并让他们准备行装,做出要返回的样子;这两个将领既然佩服将军的英名,又高兴将军离开,肯定会轻骑来见,将军趁此机会抓住他们,夺取他们的兵力,然后进攻成都,这是中策。退回白帝城,联合荆州,慢慢图谋,这是下策。如果犹豫不决不离开,将会导致大祸,不能拖延太久。”刘备采纳了中计,立即斩杀了杨怀、高沛,返回成都,所过之处都能攻克。在涪城大会,设宴欢庆,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真是快乐啊。”庞统说:“攻打别人的国家却以此为乐,这不是仁者的用兵之道。”刘备喝醉了,生气地说:“武王伐纣时,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者吗?你的话不合适,应该立刻离开!”于是庞统慢慢退下。刘备后来后悔了,请求庞统回来。庞统重新回到原位,一开始没有理会刘备的道歉,饮食自若。刘备对他说:“刚才的讨论,谁错了?”庞统回答说:“君臣都有错。”刘备大笑,宴乐如初。
进军围攻雒县,庞统率领众人攻城,被流箭射中,去世,当时三十六岁。刘备非常悲痛,说到庞统就流泪。追赠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升迁为谏议大夫,诸葛亮亲自为他举行了拜赠仪式。追封庞统为关内侯,谥号靖侯。庞统的儿子庞宏,字巨师,性格刚直,评价人物有褒有贬,轻视尚书令陈只,被陈只压制,在涪陵太守任上去世。庞统的弟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的身份参与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正值战败,随黄权投降魏国,魏国封他为列侯,后来担任钜鹿太守。
法正,字孝直,是扶风郿人。他的祖父法真,有清廉的节操和高尚的名声。建安初年,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的孟达一起投奔蜀地依附刘璋,后来担任新都令,后来被召回担任军议校尉。既不被重用,又因为州里的同乡都是客居他乡的人而诽谤他没有品行,他的志向和愿望无法实现。益州的别驾张松与法正交好,认为刘璋不足以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常常私下叹息。张松在荆州见到曹操回来后,劝说刘璋断绝与曹操的关系,自己与刘备结盟。刘璋问:“谁可以担任使者?”张松就推荐了法正,法正推辞,但不得已而前往。法正回来后,向张松称赞刘备有雄才大略,秘密商议合作,愿意共同辅佐刘备,但还没有机会。后来因为刘璋听说曹操要派将领征讨张鲁而感到恐惧,张松就劝说刘璋迎接刘备,让他讨伐张鲁,再次让法正携带使命。法正传达了刘璋的旨意后,暗中向刘备献策说:“凭借明将军的英才,利用刘璋的懦弱;张松是州里的重要人物,可以在内部响应;然后利用益州的富饶,依靠天府之国的险要,以此成就大业,就像翻手覆掌一样容易。”刘备同意了他的建议,顺江而上,与刘璋在涪城会合。向北到达葭萌,向南夺取刘璋。
(此处原文缺失,无法翻译)
郑度对刘璋说:‘左将军刘备率领的军队袭击我们,兵力不足万人,士兵们还没有完全归附,野外有足够的粮食,军队没有后勤补给。他们的计划最好是驱赶巴西、梓潼的百姓到涪水以西,烧毁他们的仓库和粮食,建造高高的壁垒和深沟,静观其变。他们到了,如果请求交战,不要答应,他们长期没有补给,不超过一百天,一定会自己撤退。等他们撤退时再追击,就一定能捉住他们。’刘备听到后很讨厌郑度的建议,就去问法正。法正说:‘刘备终究不会采纳这个建议,所以不用担心。’刘璋果然如法正所言,对部下说:‘我听说用抵抗敌人来安抚百姓,没听说过用移动百姓来躲避敌人。’于是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策。
等到刘备的军队围攻雒城时,法正写信给刘璋说:‘我法正性格直率,没有太多的计谋,与刘璋的盟约已经受损,担心身边的人不明白事情的真相,一定会把责任归咎于我,我蒙受耻辱,可能会终身不得翻身,这样的耻辱也可能会影响到您。因此,我在外面牺牲自己,不敢回来复命。我担心圣明的您会听到我的坏名声,所以中间没有写信给您,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我仍然感到忧伤。然而,我一直以来都是坦诚相待,从开始到结束,我都没有隐瞒任何事,只是因为我的策略浅薄,真诚的心意没有感动到他们,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现在国家大事已经危在旦夕,祸害即将来临,虽然我被放逐在外,言语足以引起众人的愤怒,但我仍然愿意尽我最后的忠诚。我了解您的本意,实际上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不愿意失去左将军的好感,而最终导致这样的局面,是因为身边的人不明白英雄行事的道路,认为可以违背信誓,凭借意气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追求顺耳悦目,随声附和,不考虑长远的国家大计。事变已经发生,他们又不衡量双方的强弱,认为左将军的军队虽然遥远,但粮食不足,想要以多打少,拖延时间。然而,从关中到这儿,所经过的地方都被攻破,离宫和别屯都日渐衰落。雒城虽然有万兵,但都是疲惫不堪的士兵,被击败的将领,如果想要打一场决战,士兵和将领的实力实际上并不相当。大家都想要远期计划粮食,现在这个营守已经稳固,粮食已经积聚,而明将军的土地日渐减少,百姓日渐困苦,敌对势力越来越多,供应越来越远。我认为,他们一定会先耗尽资源,不再能够持久。空守相持,大家都难以忍受,现在张飞率领的数万大军已经平定了巴东,进入犍为界,分兵平定资中、德阳,三路并进,我们该如何抵御?我原本为明将军考虑,一定认为这支军队虽然遥远,但粮食不足,补给不足,兵力少,无法持久。现在荆州的道路已经畅通,兵力是这里的数十倍,加上孙车骑派他的弟弟和将领李异、甘宁等人作为后援。如果争夺客主的优势,以土地为胜,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控制了巴东、广汉、犍为,超过一半的土地已经确定,巴西一郡,也不再是明将军的领地。考虑到益州所依赖的只有蜀地,蜀地也已经破坏;三分之二已经失去,官吏和百姓疲惫不堪,想要造反的十户中有八户;如果敌人远离,百姓无法忍受劳役,如果敌人靠近,一旦易主。广汉各县,就是最好的例子。鱼复和关头实际上是益州的祸福之门,现在这两扇门都打开了,坚固的城池都已被攻下,各路军队都被击败,士兵和将领都已被消灭,而敌人多路并进,已经深入腹地,坐守成都和雒城,存亡之势,一目了然。这只是大致的情况,其他细节难以一一详述。以我这样的愚昧之辈,都知道这件事不可能成功,何况明将军身边的人都是明智且善于用计谋的人,难道他们没有看到这些呢?他们只顾眼前的利益,寻求取悦,不考虑长远的国家大计,没有人愿意全心全意地献出好的计策。如果事情到了尽头,他们各自都会寻找生存之路,寻求自己的利益,反复无常,与现在的计划完全不同,不会为明将军尽忠而死。而您的家族还会受到他们的困扰。我虽然受到了不忠的指责,但内心自认为没有辜负您的圣德,只是考虑到分义,我内心确实感到痛苦。左将军从起兵以来,一直对您怀有旧情,我确实没有薄意。我认为可以寻求变化,以保住您的家族。’
十九年,刘备进军围攻成都,蜀郡太守许靖打算越过城墙投降,事情被发现,没有成功。刘璋因为危亡在即,所以没有诛杀许靖。刘璋已经屈服,刘备因此轻视许靖,没有重用他。法正劝说刘备说:‘天下有获得虚名而没有实际的人,许靖就是这样的人。然而,现在主公刚开始创立大业,天下的人不能一一说明,许靖的虚名已经传遍四海,如果对他不礼貌,天下的人会认为主公是小看贤才。应该给予他尊敬和重视,以震慑远近的人,就像过去燕王对待郭隗一样。’刘备于是对许靖给予了厚待。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部统领都畿,内部作为谋主。法正对任何一餐的恩惠,对任何一点小的怨恨,都会报复,擅自杀害了几个人。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太过放肆,将军应该启禀主公,抑制他的威势和福分。’诸葛亮回答说:‘主公在公安时,北面害怕曹操的强大,东面担心孙权的威胁,近处又害怕孙夫人在身边生变;在那个时刻,进退两难,法孝直是他的辅佐,让他能够翱翔自如,无法复制,怎么能够禁止法正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呢!’最初,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妹妹聪明敏捷,刚烈勇猛,有她哥哥们的风格,有上百个侍女,都亲自拿着刀站在一旁,刘备每次进入,内心都感到恐惧;诸葛亮又知道刘备非常信任法正,所以这样说。
二十二年,法正劝说刘备说:‘曹操一举降服张鲁,平定汉中,不利用这个机会来图谋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驻守,自己急忙北还,这并不是因为他智慧不足或力量不够,一定是内部有忧患的逼迫。现在评估夏侯渊、张郃的才能和策略,他们不如我国的将领,如果我们发兵讨伐,一定能取胜。取胜的那一天,扩大农业,积聚粮食,观察敌人的弱点,等待机会,上可以倾覆敌人,尊崇王室,中可以逐渐吞并雍凉,扩大领土,下可以巩固要害,作为持久之计。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机会,时机不可失。’刘备认为这个策略很好,于是率领各位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军出征。二十四年,刘备从阳平南渡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前进,在定军、兴势设立营地。夏侯渊率领军队来争夺这个地方。法正说:‘可以进攻了。’刘备命令黄忠占据高地大声喊叫攻击,大败夏侯渊的军队,夏侯渊等人被斩首。曹操西征,听到法正的策略,说:‘我本来就知道刘备不可能有这个能力,一定是有人教他的。’
刘备被封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第二年法正去世,时年四十五岁。刘备为此流泪了好几天。追赠谥号为翼侯。赐予他的儿子法邈爵位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和法正,虽然爱好不同,但都以公义相待。诸葛亮经常对法正的智慧才能感到惊奇。刘备即位后,准备东征孙权以报仇关羽之仇,群臣多次劝阻,刘备都不听从。章武二年,大军战败,退守白帝城。诸葛亮叹息说:‘如果法孝直还在,就能制止主公东行;即使东行,也不会如此危险。’
评论说:庞统是个好人,有经学思想和谋略,当时荆楚地区称他为高才。法正能够预见到成败,有奇特的策略和计算,但并不以德行著称。与魏国的大臣相比,庞统相当于荀彧的叔父,法正相当于程颢、郭嘉的伴侣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注解
庞统:庞统,字士元,东汉末年蜀汉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齐名,以智谋著称。
襄阳:襄阳,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弱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东汉末年颍川人,蜀汉名士,以知人著称。
南州士之冠冕:南州士之冠冕,指南州(今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杰出士人。
功曹:功曹,官名,主管文书、档案等事务。
人伦: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伦理规范。
长养:长养,指培养、教育。
雅道:雅道,指高尚的道德和正道。
陵迟:陵迟,指衰落、衰退。
善人:善人,指品德高尚的人。
恶人:恶人,指品德恶劣的人。
风俗:风俗,指一个地区或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
道业:道业,指道德修养和学术成就。
慕企:慕企,指仰慕、效仿。
南郡太守:南郡太守,官名,负责管理南郡(今湖北省南部)。
昌门:昌门,古地名,位于吴国(今江苏南京)。
陆勣:陆勣,字子元,吴国将领。
顾劭:顾劭,字子默,吴国将领。
全琮:全琮,字子瑜,吴国将领。
驽马:驽马,指劣马,比喻能力不强的人。
逸足之力:逸足之力,指快速奔跑的能力。
驽牛:驽牛,指劣牛,比喻能力不强的人。
负重致远:负重致远,指能够承担重担并远行。
汝南樊子昭:汝南樊子昭,指樊子昭,东汉末年人物,以好施著称。
百里才:百里才,指才能仅限于百里之内的人,意指才能有限。
治中:治中,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别驾:别驾,官名,协助地方官员处理政务。
骥足:骥足,指骏马之足,比喻卓越的才能。
关内侯:关内侯,爵位,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靖侯:靖侯,谥号,用于赞颂人品德高尚。
扶风:扶风,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
郿:郿,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扶风县。
清节高名:清节高名,指清高的品德和良好的名声。
建安: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
饥荒:饥荒,指严重的粮食短缺。
新都令:新都令,官名,负责管理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区)。
军议校尉:军议校尉,官名,负责军事议政。
州邑:州邑,指州和城邑。
侨客:侨客,指在异乡居住的人。
益州别驾:益州别驾,官名,负责益州(今四川省)的行政事务。
股肱:股肱,比喻重要的助手。
曹公:曹公指曹操,魏国的开国皇帝。
刘牧:刘牧,指刘璋,益州牧,东汉末年人物。
天府:天府,指益州,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有如天赐之宝。
葭萌:葭萌,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张鲁:张鲁,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将,后自立为汉中王。
郑度:郑度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此处指郑度向刘备献计。
璋:指刘璋,蜀汉的诸侯王,刘备入川时,他是益州的统治者。
左将军:指刘备,刘备当时担任左将军。
县军:指刘备的军队。
巴西、梓潼:巴西和梓潼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涪水:涪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仓廪:仓廪指仓库。
野谷:野谷指野外的谷物。
辎重:辎重指军队的物资装备。
正:指法正,蜀汉的重要谋士。
先主:指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
雒城:雒城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笺:笺是一种书信用纸。
盟好:盟好指结盟友好。
违损:违损指违背和损害。
圣听:圣听指皇帝的听闻。
宿遇:宿遇指旧日的交往。
悢々:悢々形容忧伤的样子。
张益德:张益德是张飞的字,此处指张飞。
巴东:巴东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
犍为:犍为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资中、德阳:资中和德阳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孙车骑:孙车骑指孙权的弟弟孙瑜,曾任车骑将军。
李异、甘宁:李异和甘宁是孙权的将领。
广汉:广汉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
鱼复:鱼复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
关头:关头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
玄德:玄德是刘备的字。
荀彧:荀彧是曹操的重要谋士。
程、郭:程、郭指程昱和郭嘉,都是曹操的重要谋士。
翼侯:翼侯是法正的谥号,表示他的忠诚和才能。
奉车都尉:奉车都尉是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车队。
汉阳太守:汉阳太守是古代官职,掌管汉阳郡的行政事务。
法孝直:法孝直是法正的字,表示他的忠诚和直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评注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此句中,郑度对左将军的军事状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其兵力不足、人心未附、资源匮乏等问题,为后文提出的策略提供了依据。
‘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郑度的策略是采取焦土政策,通过烧毁粮仓和野谷,迫使敌军不战自乱。这一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中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基本原则。
‘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郑度预测敌军因资源耗尽而不得不撤退,展现了其高超的预测能力。
‘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提出在敌军撤退时进行追击,以确保胜利,体现了其果断的军事行动力。
‘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先主对郑度的策略持怀疑态度,向法正请教,体现了法正的谋士地位。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法正对郑度的策略表示认同,并安慰先主不必担忧,显示出法正的自信和谋略。
‘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刘璋对郑度的策略表示反对,认为应安抚民众而非逃避敌人,反映了刘璋的仁政思想。
‘今国事已危,祸害在速,虽捐放於外,言足憎尤,犹贪极所怀,以尽餘忠。’法正表达了对国家危机的担忧,并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若事穷势迫,将各索生,求济门户,展转反覆,与今计异,不为明将军尽死难也。’法正预见到局势的危急,并警告刘璋不要寄希望于他人,展现了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法正的行事风格果断而狠辣,虽有时显得过于严厉,但也体现了其坚定的信念和忠诚。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诸葛亮对法正的评价,既肯定了其辅佐刘备的功绩,也表达了对法正个性的理解。
‘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法正对曹操战略的分析,体现了其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
‘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曹操对法正策略的认可,说明法正的智谋得到了对手的尊重。
‘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诸葛亮对法正行为的担忧,反映了法正的权谋之术。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亮对法正的怀念,说明法正的智谋和忠诚对刘备至关重要。
‘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对庞统和法正的评价,体现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人才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