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时期蜀汉历史学家,《三国志》是他创作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经典史书。陈寿通过系统的编纂,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大事。

年代:成书于三国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记载,全书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战役、政治斗争、人物传记等。书中内容不仅是对三国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史学经典之一,《三国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对三国文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原文

刘封者,本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也。

先主至荆州,以未有继嗣,养封为子。

及先主入蜀,自葭萌还攻刘璋,时封年二十馀,有武艺,气力过人,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流西上,所在战克。

益州既定,以封为副军中郎将。

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先主因令达并领其众,留屯江陵。

蜀平后,以达为宜都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命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为达兵所害。

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遣妻子及宗族诣成都。

先主加耽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侯如故,以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迁封为副军将军。

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

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魏文帝善达之姿才容观,以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达领新城太守。

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达共袭封。

达与封书曰:

古人有言:‘不间亲,新不加旧。’此谓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

若乃权君谲主,贤父慈亲,犹有忠臣蹈功以罹祸,孝子抱仁以陷难,种、商、白起、孝己、伯奇,皆其类也。

其所以然,非骨肉好离,亲亲乐患也。

或有恩移爱易,亦有谗间其间,虽忠臣不能移之於君,孝子不能变之於父者也。

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

故申生、卫伋、御寇、楚建禀受形之气,当嗣立之正,而犹如此。

今足下与汉中王,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

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

如使申生从子舆之言,必为太伯;卫伋听其弟之谋,无彰父之讥也。

且小白出奔,入而为霸;重耳逾垣,卒以克复。

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夫智贵免祸,明尚夙达,仆揆汉中王虑定於内,疑生於外矣;

虑定则心固,疑生则心惧,乱祸之兴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也。

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

然则疑成怨闻,其发若践机耳。

今足下在远,尚可假息一时;若大军遂进,足下失据而还,窃相为危之。

昔微子去殷,智果别族,违难背祸,犹皆如斯。

今足下弃父母而为人后,非礼也;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见正不从而疑之,非义也。

自号为丈夫,为此三者,何所贵乎?

以足下之才,弃身来东,继嗣罗侯,不为背亲也;北面事君,以正纲纪,不为弃旧也;怒不致乱,以免危亡,不为徒行也。

加陛下新受禅命,虚心侧席,以德怀远,若足下翻然内向,非但与仆为伦,受三百户封,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

陛下大军,金鼓以震,当转都宛、邓;若二敌不平,军无还期。

足下宜因此时早定良计。

易有‘利见大人’,诗有‘自求多福’,行矣。

今足下勉之,无使狐突闭门不出。

封不从达言。

申仪叛封,封破走还成都。

申耽降魏,魏假耽怀集将军,徙居南阳,仪魏兴太守,封员乡侯,屯洵口。

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

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於是赐封死,使自裁。

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

先主为之流涕。

达本字子敬,避先主叔父敬,改之。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姿性骄傲,多所轻忽,惟敬同郡秦子敕,荐之於太守许靖曰:

‘昔高宗梦傅说,周文求吕尚,爰及汉祖,纳食其於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倡业垂统,缉熙厥功也。’

‘今明府稽古皇极,允执神灵,体公刘之德,行勿翦之惠,清庙之作於是乎始,褒贬之义於是乎兴,然而六翮未之备也。’

‘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缊袍,偃息於仁义之途,恬淡於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

‘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谠落落之誉,丰功厚利,建迹立勋,然后纪功於王府,飞声於来世,不亦美哉!’

羕仕州,不过书佐,后又为众人所谤毁於州牧刘璋,璋髡钳羕为徒隶。

会先主入蜀,溯流北行。

羕欲纳说先主,乃往见庞统。

统与羕非故人,又適有宾客,羕径上统床卧,谓统曰:‘须客罢当与卿善谈。’

统客既罢,往就羕坐,羕又先责统食,然后共语,因留信宿,至于经日。

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

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

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拔羕为治中从事。

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

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

超问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谓卿当与孔明、孝直诸人齐足并驱,宁当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

羕曰:‘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又谓超曰:‘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

超羁旅归国,常怀危惧,闻羕言大惊,默然不答。

羕退,具表羕辞,於是收羕付有司。

羕於狱中与诸葛亮书曰:

仆昔有事於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

会公来西,仆因法孝直自衒鬻,庞统斟酌其间,遂得诣公於葭萌,指掌而谭,论治世之务,讲霸王之义,建取益州之策,公亦宿虑明定,即相然赞,遂举事焉。

仆於故州不免凡庸,忧於罪罔,得遭风云激矢之中,求君得君,志行名显,从布衣之中擢为国士,盗窃茂才。

分子之厚,谁复过此。

羕一朝狂悖,自求菹醢,为不忠不义之鬼乎!先民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咽喉,愚夫不为也。

况仆颇别菽麦者哉!所以有怨望意者,不自度量,苟以为首兴事业,而有投江阳之论,不解主公之意,意卒感激,颇以被酒,侻失’老’语。

此仆之下愚薄虑所致,主公实未老也。

且夫立业,岂在老少,西伯九十,宁有衰志,负我慈父,罪有百死。

至於内外之言,欲使孟起立功北州,戮力主公,共讨曹操耳,宁敢有他志邪?孟起说之是也,但不分别其间,痛人心耳。

昔每与庞统共相誓约,庶讬足下末踪,尽心於主公之业,追名古人,载勋竹帛。

统不幸而死,仆败以取祸。

自我堕之,将复谁怨!足下,当世伊、吕也,宜善与主公计事,济其大猷。

天明地察,神祇有灵,复何言哉!贵使足下明仆本心耳。

行矣努力,自爱,自爱!

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

先主领荆州牧,辟为从事,年未三十,擢为长沙太守。

先主入蜀,诸葛亮镇荆土,孙权遣使通好於亮,因问士人皆谁相经纬者,亮答曰:‘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

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徵立为侍中。

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

立本意,自谓才名宜为诸葛亮之贰,而更游散在李严等下,常怀怏怏。

后丞相掾李邵、蒋琬至,立计曰:

‘军当远出,卿诸人好谛其事。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

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

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

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

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

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

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

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

邵、琬具白其言於诸葛亮。

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坐自贵大,臧否群士,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

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足言!’

凡如是者不可胜数。

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识真伪邪?’

於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

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后监军姜维率偏军经汶山、诣立,称立意气不衰,言论自若。

立遂终徙所。

妻子还蜀。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少为郡职吏,以才幹称。

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

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

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於绵竹。

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

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於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

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

枝党星散,悉复民籍。

又越巂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

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四年,转为前将军。

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讬,忧深责重,思得良伴。’

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

其见贵重如此。

八年,迁骠骑将军。

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

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

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

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

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

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

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於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

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丰官至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

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以其宗姓,有风流,善谈论,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

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

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

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

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

琰与亮笺谢曰:“琰禀性空虚,本薄操行,加有酒荒之病,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覆。颇蒙明公本其一心在国,原其身中秽垢,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间者迷醉,言有违错,慈恩含忍,不致之于理,使得全完,保育性命。虽必克己责躬,改过投死,以誓神灵;无所用命,则靡寄颜。”

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

琰失志慌惚。

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

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

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

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

琰竟弃市。

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

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

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

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

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

延大怒,【才】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

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

遂夷延三族。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也。

建安中,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诣襄阳太守关羽。

羽命为功曹,遣奉使西诣先主。

先主与语论军国计策,政治得失,大悦之,因辟为左将军兵曹掾。

及先主为汉中王,拔仪为尚书。

先主称尊号,东征吴,仪与尚书令刘巴不睦,左迁遥署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将南行。

五年,随亮汉中。

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

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

军戎节度,取办於仪。

亮深惜仪之才幹,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

亮卒于敌场。

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自以为功勋至大,宜当代亮秉政,呼都尉赵正以周易筮之,卦得家人,默然不悦。

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

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初,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后虽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仪每从行,当其劳剧,自惟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

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

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祎密表其言。

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

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

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评曰:刘封处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卫。

彭羕、廖立以才拔进,李严以幹局达,魏延以勇略任,杨仪以当官显,刘琰旧仕,并咸贵重。

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译文

刘封,原本是罗侯寇氏的儿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到了荆州后,因为没有继承人,就把刘封收养为自己的儿子。等到刘备进入蜀地,从葭萌返回去攻打刘璋,那时刘封已经二十多岁,有武艺,力气超过常人,带领军队和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溯流而上,所到之处都取得了胜利。益州平定后,刘备任命刘封为副军中郎将。

起初,刘璋派遣扶风人孟达作为法正的副手,各自带领两千人,去迎接刘备,刘备因此让孟达兼管他的军队,留在江陵驻扎。蜀地平定后,任命孟达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命令孟达从秭归北上攻打房陵,房陵太守蒯祺被孟达的军队杀害。孟达继续进攻上庸,刘备暗自担心孟达难以独自担当重任,于是派遣刘封从汉中乘沔水而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在上庸会合。上庸太守申耽率领众人投降,并带着妻子和家族成员到成都。刘备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继续担任上庸太守和员乡侯,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提升刘封为副军将军。自从关羽围困樊城、襄阳以来,刘备连续呼唤刘封和孟达,命令他们出兵支援。刘封和孟达以山郡刚刚归附,不宜轻易调动为由,拒绝了关羽的命令。恰逢关羽战败,刘备对此感到愤怒。另外,刘封和孟达之间也发生了争执,刘封夺取了孟达的乐队。孟达既害怕受到责罚,又对刘封怀恨在心,于是向刘备辞去职务,率领所部投降了魏国。魏文帝曹丕欣赏孟达的才华和容貌,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为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任命孟达为新城太守。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与孟达一起袭击刘封。孟达写信给刘封说:

古人有句话:‘不偏袒亲人,不偏爱新人。’这是说上级明白,下级正直,谗言不会得逞。至于有权谋的君主,慈爱的父母,即使是忠臣也会因为立功而遭受灾祸,孝顺的儿子也会因为仁慈而陷入困境,像种、商、白起、孝己、伯奇这些人都是这样的。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骨肉之间的疏远,也不是因为亲人之间喜欢困苦。或者是因为恩情转移,或者是因为谗言从中作梗,即使忠臣也不能改变君主的看法,孝顺的儿子也不能改变父亲的看法。势力和利益的影响,改变亲情为仇敌,何况不是亲人呢!所以申生、卫伋、御寇、楚建,他们都是继承了正确的血脉,应当继承王位,却还是这样。现在您和汉中王,不过是路上的人,亲非骨血,却占据着权势,义非君臣,却处于上位,出征时有偏将军的威望,留守时有副军的名号,这是远近都知道的。自从立刘禅为太子以来,有见识的人都感到寒心。如果申生听从子舆的建议,一定会成为太伯;卫伋听从他弟弟的计谋,就不会有父亲对他的指责了。而且小白出逃后,回国成为霸主;重耳越过城墙,最终恢复了国家。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例子,不仅仅是现在。

智慧贵在避免灾祸,明智的人追求早成大业,我认为汉中王内心的考虑已经确定,但外界的疑虑却产生了;考虑确定则内心坚定,疑虑产生则内心恐惧,混乱和灾祸的产生,从未不始于废立之间。个人的怨恨是人之常情,不能不看到,恐怕左右的人一定会在汉中王面前挑拨离间。那么疑虑一旦形成,怨恨一旦听闻,就会像踩到机关一样爆发。现在您在远方,还可以暂时喘息;如果大军继续前进,您失去根据地而返回,我私下为您感到担忧。从前微子离开殷朝,智果离开自己的家族,都是为了躲避灾难和灾祸,他们都是这样做的。现在您抛弃父母,成为别人的继承人,这是不合礼节的;知道灾祸即将到来却留在那里,这是不明智的;看到正确的道路却不遵循,这是不正义的。自称是丈夫,却做出这三件事,还有什么可贵的呢?凭借您的才能,放弃自己来到东方,继承罗侯的血脉,这不算背弃亲人;面向北方侍奉君主,维护纲纪,这不算抛弃旧主;愤怒时不至于造成混乱,可以避免危亡,这不算空行。

陛下新近接受禅让,虚心谦逊,以德怀柔远方之人,如果足下能突然转向内心,不仅与我成为朋友,接受三百户的封地,继承罗国的统绪,还可以分封更大的封地,成为开创之君。陛下的大军,金鼓齐鸣,将要迁都宛、邓;如果两边的敌人不能平定,军队就没有返回的日期。足下应该趁此机会早做打算。易经有‘利见大人’,诗经有‘自求多福’,去吧。现在您努力吧,不要让狐突闭门不出。刘封没有听从孟达的话。

申仪背叛了刘封,刘封被打败逃回成都。申耽投降了魏国,魏国任命申耽为怀集将军,迁移到南阳居住,申仪为魏兴太守,刘封被封为员乡侯,驻扎在洵口。刘封到达后,刘备责备刘封侵犯孟达,又没有救援关羽。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格刚猛,换代之后难以控制,劝说刘备趁此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赐予刘封死刑,让他自杀。刘封叹息说:‘遗憾的是没有采纳孟子的建议!’刘备因此流泪。孟达原本的字是子敬,为了避免与刘备的叔父刘备敬同名,改了字。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身高八尺,容貌非常出众。性格骄傲,轻视很多人,只有敬同郡的秦子敕,向太守许靖推荐他说:‘从前高宗梦见傅说,周文王寻求吕尚,甚至汉高祖,也收纳布衣之才,这是帝王开创基业、传承统绪的方法。现在您明府效法古代帝王,遵循神灵的旨意,秉承公刘的德行,施行不剪枝的恩惠,清庙之作因此开始,褒贬的意义因此兴起,然而六翮还未完备。我听说绵竹的隐士秦宓,具有山甫的德行,遵循隽生的直率,枕石漱流,吟咏粗布衣,安于仁义的途径,恬淡于浩然之气,高尚的节操,坚守真我,即使古人隐居,也没有比他更出色的。如果明府能招致此人,必定会有忠诚正直的美誉,丰功伟绩,建立功勋,然后记录在王府,传扬于后世,这不是很美吗!’

彭羕在州里做官,不过是个书佐,后来又被州牧刘璋所诽谤,刘璋剃光彭羕的头发,把他贬为奴隶。恰逢刘备进入蜀地,溯流北上。彭羕想要向刘备进言,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彭羕并不熟悉,又恰好有客人,彭羕径直走到庞统的床上躺下,对庞统说:‘等客人走了,我会和你好好谈谈。’庞统的客人走了之后,庞统去拜访彭羕,彭羕又先责备庞统吃饭,然后才开始交谈,于是留宿了一夜,甚至一天。庞统非常欣赏他,而法正事先就认识彭羕,于是也一起推荐给了刘备。刘备也认为彭羕很奇特,多次让他传达军事命令,指导将领,执行任务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对他的赏识日益增加。成都平定后,刘备成为益州牧,提拔彭羕为治中从事。彭羕从平民起家,一下子成为州里的人上人,神态傲慢,自认为得到重用非常得意。诸葛亮虽然表面上接待彭羕,但内心并不喜欢他。多次秘密地向刘备进言,认为彭羕心胸宽广,难以保证安全。刘备既然敬信诸葛亮,也更加注意彭羕的行为,对他的态度逐渐疏远,将他降职为江阳太守。

彭羕听说要被调到远方,内心不高兴,去拜访了马超。马超问彭羕说:‘您的才能非常出众,主公对您非常重视,认为您应该和诸葛亮、法正等人并肩作战,怎么会被派到外地的郡县,失去了您的本意呢?’彭羕说:‘老朽荒唐,还能说什么呢!’又对马超说:‘您在外,我在内,天下不足平定。’马超流亡归来,常常感到危险和恐惧,听到彭羕的话非常惊讶,沉默不语。彭羕离开后,上奏马超的辞呈,于是被逮捕交给了司法部门。

我在狱中给诸葛亮写信说:“我以前在诸侯那里做事,认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他的威望暗淡薄弱,只有主公你有称霸天下的才能,可以一起开创事业,治理国家,所以我才突然有了轻举妄动的想法。正好主公你来到西部,我就利用法孝直自夸的机会,庞统在中间斟酌,于是我就有机会到葭萌去见你,我们可以指手画脚地讨论治理国家的事务,讲解称霸天下的道理,制定夺取益州的策略,主公你也早已深思熟虑,立即表示赞同,于是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在原来的州里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因为犯罪而忧虑,能够在风云激荡中遇到您,得到您的赏识,名声显赫,从平民中提拔为国士,这是多么难得的机遇。谁还能超过我呢?我一旦狂妄自大,就会自求灭亡,变成一个不忠不义的灵魂!古人有言,左手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愚蠢的人都不会这样做。何况我还能分辨出豆子和麦子呢!我之所以有怨言,是因为我没有正确衡量自己,如果我是发起事业的首领,却有人提出投江阳的建议,我不理解主公的意思,心里感到很感激,又因为喝了酒,失言了‘老’字。这是我的愚蠢和浅薄造成的,主公实际上并不老。至于内外的事务,是想让孟起在北方立功,与主公共同努力,共同讨伐曹操,哪里会有其他的心思呢?孟起说的是对的,但他没有分辨清楚,让人心痛。以前我和庞统曾共同发誓,希望继承您的遗志,全心全意地为主公的事业效力,追求古人的名声,将功绩载入史册。庞统不幸去世,我因为失败而招致灾祸。我自己陷入困境,还能怨恨谁呢!您是当世的伊尹、吕尚,应该好好与主公商量大事,共同完成伟大的事业。天地明察,神明有灵,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请您明白我的本心。祝您努力,保重身体,保重身体!”羕最终被杀,当时三十七岁。

廖立字公渊,是武陵临沅人。刘备担任荆州牧时,任命他为从事,不到三十岁就被提拔为长沙太守。刘备进入蜀地,诸葛亮镇守荆州,孙权派使者与诸葛亮通好,趁机询问有哪些有才能的人,诸葛亮回答说:“庞统、廖立是楚地的优秀人才,应当是能够辅助国家开创伟大事业的人。”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吕蒙突然袭击南三郡,廖立逃脱后归顺刘备。刘备一直认识并善待他,没有严厉责备他,任命他为巴郡太守。二十四年,刘备成为汉中王,征召廖立为侍中。后主刘禅继位后,调任廖立为长水校尉。

廖立原本认为自己才华横溢,应该成为诸葛亮的副手,但后来却被安排在李严等人之下,常常感到不满。后来丞相掾李邵、蒋琬来到,廖立对他们说:“军队即将远征,你们这些人要好好处理这件事。以前先帝没有夺取汉中,却与吴人争夺南三郡,最终将三郡给了吴人,白白劳民伤财,没有收获。既然失去了汉中,让夏侯渊、张郃深入巴地,几乎丢失了一个州。后来到了汉中,让关羽身死无后,上庸被攻破,白白丢失了一方土地。这是因为关羽依赖自己的勇名,带兵没有章法,只是凭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以前后多次损失军队。像向朗、文恭,都是平庸的人。文恭担任治中时没有纪律;向朗以前侍奉马良兄弟,称他们为圣人,现在担任长史,素来能够合乎道义。中郎郭演长,只是个随从的人,不足以参与大事,却担任了侍中。现在世道衰微,想要任用这三个人,是不对的。王连是平庸之辈,只知搜刮民脂民膏,使百姓疲惫不堪,导致今天这个局面。”李邵、蒋琬将廖立的话报告给了诸葛亮。诸葛亮上表说:“长水校尉廖立,自认为高贵,评判众人的优劣,公然说国家不任用贤达而任用平庸之辈,又说万人的首领都是年轻人;诽谤先帝,诋毁众臣。有人说国家兵众精练,部伍分明,廖立抬头看屋,愤怒地咆哮,说:‘确实如此!’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羊群乱跑,还能造成危害,何况廖立身居高位,普通人能分辨出真伪吗?”于是廖立被贬为平民,迁往汶山郡。廖立亲自带领妻子孩子耕种自给自足,听说诸葛亮去世后,流泪叹息说:“我终究要成为异族的臣民了!”后来监军姜维率领偏军经过汶山,拜访廖立,称赞他的意气不减,言论自如。廖立最终在流放地度过余生,妻子孩子回到了蜀地。

李严字正方,是南阳人。年轻时担任郡职吏,以才能和干练著称。荆州牧刘表派他遍历各郡县。曹操进入荆州时,李严担任秭归县令,于是西行到蜀地,刘璋任命他为成都令,又有能干的名声。建安十八年,任命李严为护军,在绵竹抵抗刘备。李严率领部众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成都平定后,担任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起事,聚集部众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当时刘备在汉中,李严没有再发兵,只率领五千郡兵讨伐他们,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他们的党羽四散,全部恢复了户籍。又越巂夷人首领高定派遣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迅速前往救援,贼人全部溃散。他被任命为辅汉将军,继续担任郡守。章武二年,刘备征召李严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任命李严为中都护,总揽内外军事,留在永安镇守。建兴元年,被封为都乡侯,授予符节,加授光禄勋。四年,转任前将军。因为诸葛亮计划出兵汉中,李严应当负责处理后事,于是迁移到江州,留下护军陈到驻守永安,都归李严统辖。李严给孟达写信说:“我和孔明都接受了重任,责任重大,希望得到一个可靠的伙伴。”诸葛亮也给孟达写信说:“分配任务如流水般顺畅,取舍没有阻碍,这是正方的性格。”他的地位由此可见。八年,升任骠骑将军。因为曹操想要分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率领两万人前往汉中。诸葛亮上表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负责处理李严的后事。诸葛亮计划明年出兵,命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府事。李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天,诸葛亮进军祁山,平定并督促运输事务。到了秋天和夏天,正逢连绵大雨,粮食供应不上,马谡派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写信给诸葛亮,邀请他回来;诸葛亮接受邀请,撤军。马谡听说军队撤退,于是假装惊讶,说‘军粮充足,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想要以此推卸自己未能妥善处理粮食的责任,并显示诸葛亮不进攻的过失。他又上表给后主,说‘军队假装撤退,是为了引诱敌人来战’。诸葛亮将马谡前后所写的信件全部拿出来,证明马谡的错误明显。

马谡无话可说,情绪衰竭,首先承认自己的罪过。于是诸葛亮上表说马谡:‘自从先帝去世后,马谡在治理家事时,还算是有小恩小惠,安心求名,没有忧虑国家大事。我打算北伐,想要马谡的军队来镇守汉中,马谡困难重重,没有来意,却要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我打算西征,想要马谡主管汉中,马谡建议司马懿等人开设府邸招募人才。我知道马谡的鄙薄之心,想要趁此机会逼迫我获取利益,因此上表让马谡的儿子马丰主管江州,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以完成一时的任务。马谡到来之后,我将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大臣们上下都对我的厚待马谡感到奇怪。正是因为大事未定,汉室危机四伏,攻击马谡的短处,不如褒奖他。然而我没想到马谡的心思竟然如此颠倒。如果事情拖延下去,将会导致灾祸和失败,这是我不够聪明,言语过多而增加了罪责。”于是将马谡贬为平民,迁往梓潼郡。十二年,马谡听说诸葛亮去世,发病而死。马谡平时希望诸葛亮能自己恢复名誉,既然不能,就以此激愤。马丰官至朱提太守。

刘琰字威硕,是鲁国人。先主在豫州时,任命他为从事,因为他是同姓,有风流倜傥的气质,善于谈论,对他非常亲近,于是随他四处游历,常常作为宾客。先主平定益州后,任命刘琰为固陵太守。后主即位后,封他为都乡侯,官位常常排在李严之下,担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后来升任车骑将军。但他并不参与国政,只领兵一千多人,跟随丞相诸葛亮讽议而已。他的车马服饰、饮食被称作奢侈,有数十名侍女,都能唱歌跳舞,还都教她们诵读鲁灵光殿赋。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荒诞,诸葛亮责备了他。刘琰写信给诸葛亮道歉说:‘我天性空虚,本来品行就不端正,再加上有酒荒之病,自从先帝以来,各种纷纭的言论,几乎要颠覆。多亏您明公认为我一心为国,原谅我身上的污点,扶持我,使我得以保全,获得今天的禄位。最近我迷醉了,言语有误,您宽容地容忍了我,没有对我进行责罚,让我保全了性命。虽然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改过自新,以死明志;但如果没有用命,那就无法寄托我的颜面。’于是诸葛亮让刘琰回到成都,官位和以前一样。

刘琰失意之后,神情恍惚。十二年正月,刘琰的妻子胡氏进宫贺太后,太后留下胡氏,一个月后才放她出来。胡氏貌美,刘琰怀疑她与后主有私情,叫来五百人殴打胡氏,甚至用鞋子打她的脸,然后抛弃了她。胡氏将此事告诉了刘琰,刘琰因此被捕入狱。有关部门议定:‘殴打妻子的人,不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人;被用鞋子打脸的地方,也不是应该受罚的地方。’刘琰最终被处死。从此以后,大臣的妻子和母亲不再进宫庆贺。

魏延字文长,是义阳人。以部曲的身份跟随先主入蜀,多次立战功,升任牙门将军。先主成为汉中王后,迁都成都,需要一位重将来镇守汉川,大家认为这个人一定是张飞,张飞也自认为非他莫属。先主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惊讶。先主在大会上询问魏延:‘现在把重任交给你,你打算如何处理?’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力来攻,我愿意为大王拒敌;如果只有偏将率领十万大军来,我愿意为大王吞并他们。’先主称赞他,大家也都认为他说得很好。先主即位后,晋升他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他为都亭侯。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扎汉中,又任命魏延为督前部,兼任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派魏延西征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在阳谿交战,魏延大败郭淮等人,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予符节,晋升为南郑侯。

魏延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征,都想要请求一万人,与诸葛亮分兵两路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的故事一样,诸葛亮制止了他,没有同意。魏延常常认为诸葛亮胆小,感叹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魏延擅长培养士兵,勇猛过人,又性格高傲,当时的人都对他避让。只有杨仪不给他面子,魏延因此非常愤怒,如同水火不容。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担任前锋。走出诸葛亮营地十里,魏延梦见自己头上长角,向占梦的赵直询问,赵直欺骗魏延说:‘麒麟有角但不使用,这是敌人想要不战而自破的征兆。’退下来后告诉别人:‘角字下面是刀,头上用刀,这是大凶之兆。’

秋天,诸葛亮病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制定身后退军计划,命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军队就自行撤退。诸葛亮去世后,秘密不发丧,杨仪让费祎去探查魏延的意图。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但我还在。府中的亲信和官员可以把丧事处理完毕,我自己会率领军队攻击敌人,怎么能因为一个人的死而废弃天下的大事呢?而且魏延是谁,怎么能让杨仪指挥,做断后的将领呢!’于是与费祎一起制定行军和留守的计划,让费祎亲自写信并署名,通知各位将领。费祎欺骗魏延说:‘我将为君解救杨长史,杨长史是文官,很少参与军事,他肯定不会违背命令。’费祎出门骑马离去,魏延很快后悔,但已经追不上了。魏延派人去观察杨仪等人,于是他们想要按照诸葛亮的既定计划行事,各营依次撤军。魏延非常愤怒,【才】阻止杨仪出发,率领自己所部直接南归,所过之处烧毁桥梁道路。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指控对方叛逆,一天之内,紧急文书来回传递。后主询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董允和蒋琬都保举杨仪,怀疑魏延。杨仪等人砍伐树木开通道路,日夜兼程,也紧跟在魏延后面。魏延先到,占据南谷口,派遣士兵迎战杨仪等人,杨仪等人让何平在前线抵挡魏延。何平大声斥责魏延说:‘丞相虽然去世,尸体还没有冷却,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知道理亏在魏延一方,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军队都溃散了。魏延只带着几个儿子逃亡,逃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杀魏延,将首级献给杨仪,杨仪亲自踏着魏延的首级说:‘庸奴!你还敢作恶!’于是诛杀了魏延的三族。当初,蒋琬率领宿卫诸营前往北行,走了几十里,魏延的死讯传来,于是返回。推测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而南归的原因,只是想要除掉杨仪等人。魏延平时与其他将领不和,希望时人认为他可以替代诸葛亮。原本就是这样打算的,不便背叛。

杨仪,字威公,是襄阳人。在建安年间,他担任荆州刺史傅群的幕僚,却背叛傅群,前往拜访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交谈,讨论军事和国家政策,对杨仪的政治见解非常满意,于是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等到刘备被封为汉中王,提升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向东征讨吴国,杨仪与尚书令刘巴关系不和,被贬为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丞相诸葛亮任命他为参军,代理府中事务,准备南行。建兴五年,他随诸葛亮到汉中。建兴八年,他被提升为长史,加封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征,杨仪经常负责规划部队分配,筹划粮食,不需要过多思考,很快就能完成。军事调度,都由杨仪负责。诸葛亮非常珍惜杨仪的才能,依靠魏延的勇猛,但常常遗憾他们之间的不和,不忍心偏袒任何一方。建兴十二年,他随诸葛亮驻扎谷口。诸葛亮在战场上去世。杨仪领军返回后,又处决了魏延,自认为自己的功勋很大,应该代替诸葛亮执掌政权,于是叫来都尉赵正用《周易》占卜,结果得到的是‘家人’卦,杨仪默然不悦。而诸葛亮生前曾私下指出,杨仪性格孤僻狭隘,意图在蒋琬身上,蒋琬于是被任命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任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统领任何事务,只是悠闲度日。

起初,杨仪是刘备的尚书,蒋琬是尚书郎,后来虽然都成为诸葛亮的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随行,都承担着繁重的任务,他自己认为自己的年纪和才能都超过了蒋琬,因此怨恨和愤怒表现在言语和神色上,叹息之声发自内心。当时的人害怕他的言辞失控,没有人敢接近他,只有后军师费祎去安慰他。杨仪对费祎表达了他的怨恨,前后说了很多,又对费祎说:‘在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率领军队归附魏国,我的处境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后悔都来不及。’费祎秘密上表报告了他的这些话。建兴十三年,杨仪被贬为平民,迁往汉嘉郡。杨仪到达流放地后,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于是被郡府逮捕。杨仪自杀,他的妻子和孩子回到了蜀地。

评论说:刘封身处嫌疑之地,但他的防范不足以自卫。彭羕、廖立因为才能被提拔,李严因为能力出众而显贵,魏延因为勇猛被任用,杨仪因为担任官职而显赫,刘琰因为旧有官职而受到重视。观察他们的行为,遵循他们的规矩,招致灾祸,无不自取其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注解

刘封:刘备的养子,曾任蜀汉将领。

罗侯寇氏:指刘封的生父寇氏家族,罗侯是寇氏在当地的封号。

长沙刘氏:指刘封的母系家族,长沙是刘氏家族的所在地。

先主:对刘备的尊称。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葭萌: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刘璋:益州牧,刘备入蜀前,益州的统治者。

扶风孟达:孟达,字子度,扶风人,蜀汉将领。

法正:法正,字孝直,蜀汉的谋士。

江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江陵县。

宜都太守:宜都是古代行政区划,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秭归: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

房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房县。

蒯祺:房陵太守。

上庸: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申耽:上庸太守。

申仪:申耽的弟弟,蜀汉将领。

建信将军:官职名,为蜀汉将军之一。

西城太守:西城是古代行政区划,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字云长,刘备的重要将领。

樊城: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襄阳: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是杨仪的籍贯。

魏文帝:曹丕,字子桓,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散骑常侍:官职名,为魏国的高级顾问官。

建武将军:官职名,为魏国的将军之一。

平阳亭侯:侯爵名,为魏国的封爵之一。

新城郡: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房县。

新城太守:新城是古代行政区划,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夏侯尚:夏侯尚,字元让,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徐晃:徐晃,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沔水:古河流名,位于今湖北省西部。

微子:商朝末年,商纣王的弟弟,因劝谏商纣王而被流放。

智果: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种:指商汤的子孙。

商:指商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白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孝己:商汤的孙子,以孝著称。

伯奇:商汤的孙子,以孝著称。

阿斗:刘备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的小名。

子舆:指孔子。

太伯:商汤的弟弟,因让位给商汤而闻名。

卫伋:春秋时期卫国的公子,以孝著称。

御寇: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以孝著称。

楚建: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以孝著称。

小白: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重耳:晋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

易:《易经》,儒家经典之一。

诗:《诗经》,儒家经典之一。

微子去殷:微子离开商朝,前往周朝。

智果别族:智果离开自己的家族。

罗侯:刘封的母系家族封号。

秦子敕:秦子敕,秦宓的字。

许靖:许靖,字文休,蜀汉的官员。

公刘:周朝的祖先,以德行著称。

勿翦之惠:不伤害他人的恩惠。

清庙:指祭祀祖先的庙宇。

褒贬:表扬和批评。

六翮:鸟的翅膀,比喻人才。

绵竹秦宓:秦宓,字子敕,绵竹人,蜀汉的文学家。

山甫:山甫,指周公旦,周朝的开国元勋。

隽生:隽生,指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

缊袍:用破旧布料制成的衣服,比喻贫穷。

偃息:休息,安息。

仁义之途:指道德的途径。

浩然之域:指道德的境界。

高概节行:高尚的气节和品行。

守真不亏:坚守真实,不违背自己的本性。

潜遁:隐居。

蔑以加旃:无法超过他。

明府: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

纳说:进言献策。

庞统:字士元,蜀汉初期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齐名。

宣传军事:传达军事命令。

指授诸将:指示将领们的行动。

治中从事:官职名,为蜀汉的官员。

形色嚣然:态度傲慢。

左迁:官职的降级。

江阳太守:江阳是古代行政区划,太守是地方行政长官。

马超:马超,字孟起,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羁旅归国:在外地流浪后返回自己的国家。

有司:官职名,指负责司法的官员。

诸侯:古代指分封的各国国君,此处指曹操、孙权等。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孙吴政权的创始人。

霸王之器:指具有称霸天下的才能和气度。

兴业致治:指创立事业,达到国家治理的境界。

翻然:形容转变迅速,决断果断。

轻举:轻率行动,此处指轻率起兵。

法孝直:指法正,蜀汉初期的重要谋士。

指掌而谭:比喻谈话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治世之务:指治理国家的政务。

霸王之义:指称霸天下的正义。

取益州:指攻取益州。

宿虑:指长期以来的考虑。

明定:明智地决定。

相然赞:相互赞同。

举事:发起行动,此处指起兵。

故州:指原来的州郡,此处指荆州。

凡庸:平凡无奇,平庸。

罪罔:罪恶的网罗,指被罪责所困。

风云激矢:比喻动荡不安的局势。

布衣: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国士:国家的贤士。

茂才:优秀的人才。

分子:指分得的份额,此处指得到的荣誉。

狂悖:狂妄悖逆,指行为不端正。

菹醢: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剁成肉酱。

不忠不义:不忠诚不义气的鬼魂。

先民:先辈,古代的人。

据天下之图:掌握天下的形势。

刎咽喉:割断喉咙,指自杀。

别菽麦:分辨豆麦,比喻明辨是非。

怨望:怨恨不满。

意卒:最终,最后。

侻失:失误,失言。

老:老年人,此处指年老。

伊、吕:伊尹和吕尚,均为古代贤臣,此处比喻廖立自比。

大猷:大计,重大的策略。

神祇:神明,此处指天神。

复何言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表示感慨或无奈。

贵使:请允许我。

行矣努力:去吧,努力吧。

自爱:保重自己。

诛死:被处死。

武陵临沅:古地名,位于今湖南省西部。

荆州牧:古代官职,负责管理荆州的军政事务。

从事:从事是古代官职,负责具体事务。

长沙太守: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长沙郡的军政事务。

先帝:指已故的君主,此处指刘备。

南三郡:指荆州南部的三个郡,即武陵、长沙、桂阳。

奄袭:突然袭击。

巴郡:古地名,位于今重庆市东部。

侍中:侍中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事务。

长水校尉: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水军。

贰:副手,助手。

李严:蜀汉将领,以才能著称。

能名:有才能的名声。

绵竹: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德阳市。

裨将军: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将。

犍为: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乐山市。

兴业将军:古代官职,负责兴办事业。

郪: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资中县: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资阳市。

汉中: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

夏侯渊: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张郃:三国时期曹魏将领。

关侯:指关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

中郎郭演长:中郎郭演,字长,蜀汉将领。

王连:蜀汉将领。

掊克:苛刻,刻薄。

羊之乱群:比喻羊群中的混乱。

托足下末踪:寄托脚步在您的末尾,指追随您。

竹帛:竹简和丝帛,古代书写材料,此处指历史记载。

废立为民:将廖立降为平民。

汶山郡:古地名,位于今四川省西部。

左衽:古代汉族衣襟左开,此处指廖立为蜀汉效力,衣襟向左开。

监军姜维:姜维,蜀汉将领,曾担任监军。

偏军:分出的部分军队。

迁:升迁,提拔。

骠骑将军:古代官职,掌管军事。

假节:假节,即代理节度使,是军事指挥官的职位。

光禄勋:古代官职,负责宫廷礼仪和宴席安排。

祁山:祁山位于今甘肃省西和县境内,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争夺的军事要地,因其战略位置重要,常作为军事行动的起点。

平催督运事:平催指的是平定,督运事即监督运输事务,这里指的是监督军队的粮食运输。

狐忠:狐忠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以忠诚著称。

成藩:成藩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

喻指:喻指,即用比喻的方式来指示或说明。

亮承以退军:亮承即诸葛亮,他接受了退军的命令。

阳惊:阳惊,表面上惊慌失措,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

后主:后主指的是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以权谋著称。

开府辟召:开府辟召是指开设府邸,招募人才。

手笔:手笔,这里指手写的信件或文书。

章灼:章灼,明显的错误或过失。

梓潼郡:梓潼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郡,位于今四川省。

朱提太守:朱提太守是朱提郡的地方行政长官,朱提郡位于今云南省。

鲁国人:鲁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

周旋:周旋,指周而复始,不断进行。

固陵太守:固陵太守是固陵郡的地方行政长官,固陵郡位于今四川省。

班位:班位,指官职的等级。

卫尉:卫尉是古代官职,负责宫廷警卫。

中军师:官职名,负责军事策划。

后将军:后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后勤供应。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事行动。

侈靡:侈靡,奢侈浪费。

鲁灵光殿赋:鲁灵光殿赋是东汉文学家王粲的作品,描述了鲁灵光殿的壮丽。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牙门将军:牙门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门户守卫。

镇远将军:镇远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镇守边疆。

汉中太守:汉中太守是汉中郡的地方行政长官,汉中郡位于今陕西省。

镇北将军:镇北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镇守北方边疆。

都亭侯:都亭侯是三国时期的爵位。

前军师:前军师是军事顾问的职位。

征西大将军:征西大将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征讨西部边疆。

南郑侯:南郑侯是三国时期的爵位。

潼关: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是古代关中地区的重要关口。

韩信:韩信是西汉初年的著名将领,以用兵如神著称。

阳谿:阳谿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交战的地方。

赵直:赵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占卜师。

麒麟: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象征吉祥。

长史:官职名,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护军:护军是古代官职,负责军队的保卫工作。

姜维: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以智谋著称。

羽檄:羽檄,紧急军事文书。

留府长史:留府长史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

槎山通道:槎山通道,即开凿山路,以便行军。

南谷口:南谷口是三国时期蜀汉与曹魏交战的地方。

马岱:马岱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

夷延三族:夷延三族,即灭魏延的三族。

宿卫:宿卫,负责宫廷警卫的军队。

杨仪:杨仪,字威公,东汉末年蜀汉重要将领,以忠诚和才干著称。

威公:杨仪的字,威公是他的尊称。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约公元196年至220年。

荆州刺史:官职名,负责管理荆州的军政事务。

傅群:人名,曾任荆州刺史。

主簿:官职名,负责文书工作。

功曹:官职名,负责处理地方政务。

军国计策:军事和国家政策的策略。

政治得失:政治上的成功与失败。

左将军兵曹掾:官职名,负责左将军的兵事。

尚书:官职名,负责处理中央政务。

汉中王:刘备在蜀汉建立前的封号。

遥署:远程任职。

弘农太守:官职名,负责管理弘农郡的政务。

丞相: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最高行政事务。

参军:官职名,协助丞相处理事务。

府事:指丞相府的事务。

南行:向南行进,指随诸葛亮南征。

绥军将军:官职名,负责安抚军队。

军戎节度:军事行动的调度。

周易:中国古老的占卜术,以六十四卦象征宇宙万物的变化。

家人:《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家庭和谐。

尚书令:官职名,负责管理尚书省,相当于宰相。

益州刺史:官职名,负责管理益州的政务。

宦:官职名,指官吏。

后军师:官职名,负责军事策划。

费祎: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以智谋著称。

丞相亡没:指诸葛亮去世。

魏氏:指曹魏,即曹魏政权。

落度:落魄失意。

诽谤:恶意中伤他人。

收:逮捕。

评曰:评价或评论。

彭羕:蜀汉将领。

廖立:蜀汉将领。

幹局:才能和气度。

招祸取咎:招致灾祸和责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评注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氏,其人生轨迹与三国时期的历史紧密相连。建安年间,他担任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却背弃傅群,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可见其性格中的不拘小节和追求理想的特质。

关羽任命杨仪为功曹,并派他西行见刘备。刘备与杨仪谈论军国大计,对其才智和政治见解大为赞赏,并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这一任命标志着杨仪在刘备麾下的重要地位,也预示着他未来在蜀汉政坛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刘备称汉中王,杨仪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左迁为遥署弘农太守。建兴三年,诸葛亮任命他为参军,并署府事,准备南征。杨仪在随诸葛亮南征的过程中,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诸葛亮军事计划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对杨仪的才干非常器重,但同时也对魏延的骁勇和杨仪的不和感到忧虑。诸葛亮去世后,杨仪自以为功勋卓著,应当接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但他的这一想法并未得到认可。

杨仪与蒋琬的关系紧张,蒋琬最终被任命为尚书令和益州刺史。杨仪被任命为中军师,但并无实际统领之权,这让他心生怨愤。他在与后军师费祎的对话中,流露出对过去未能掌权的不满,甚至提到了如果诸葛亮去世时他带领军队归附曹魏,他的处境可能会更好。

费祎将杨仪的话密报给了上级,导致杨仪被废为民,并被迁徙到汉嘉郡。杨仪在迁徙途中再次上书诽谤,最终被逮捕并自杀。

从杨仪的一生来看,他才华横溢,却性格狷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的悲剧在于,他虽然才华横溢,却缺乏政治智慧和人际交往能力,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悲剧。

评者指出,刘封、彭羕、廖立、李严、魏延、杨仪、刘琰等人,都是蜀汉政坛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命运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失败。这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才的悲剧。

整段古文通过杨仪的一生,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杨仪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人才的悲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4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