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

作者: 陈寿(233年-297年),三国时期蜀汉历史学家,《三国志》是他创作的关于三国时期历史的经典史书。陈寿通过系统的编纂,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大事。

年代:成书于三国时期(约3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志》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陈寿编写的三国历史记载,全书详细讲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兴衰与战役、政治斗争、人物传记等。书中内容不仅是对三国历史事件的记录,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军事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作为史学经典之一,《三国志》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成为三国历史的权威著作,对三国文化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原文

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也。

以治历数,知风气,闻於郡中。

举有道,诣京都,世乱不行。

会孙权起於东南,范委身服事,每有灾祥,辄推数言状,其术多效,遂以显名。

初,权在吴,欲讨黄祖,范曰:‘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亦身死国亡。’

权遂征祖,卒不能克。

明年,军出,行及寻阳,范见风气,因诣船贺,催兵急行,至即破祖,祖得夜亡。

权恐失之,范曰:‘未远,必生禽祖。’

至五更中,果得之。

刘表竟死,荆州分割。

及壬辰岁,范又白言:‘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

后吕岱从蜀还,遇之白帝,说备部众离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权以难范,范曰:‘臣所言者天道也,而岱所见者人事耳。’

备卒得蜀。

权与吕蒙谋袭关羽,议之近臣,多曰不可。

权以问范,范曰:‘得之。’

后羽在麦城,使使请降。

权问范曰:‘竟当降否?’

范曰:‘彼有走气,言降诈耳。’

权使潘璋邀其径路,觇候者还,白羽已去。

范曰:‘虽去不免。’

问其期,曰:‘明日日中。’

权立表下漏以待之。

及中不至,权问其故,范曰:‘时尚未正中也。’

顷之,有风动帷,范拊手曰:‘羽至矣。’

须臾,外称万岁,传言得羽。

后权与魏为好,范曰:‘以风气言之,彼以貌来,其实有谋,宜为之备。’

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

终皆如言。

其占验明审如此。

权以范为骑都尉,领太史令,数从访问,欲知其决。

范秘惜其术,不以至要语权。

权由是恨之。

初,权为将军时,范尝白言江南有王气,亥子之间有大福庆。

权曰:‘若终如言,以君为侯。’

及立为吴王,范时侍宴,曰:‘昔在吴中,尝言此事,大王识之邪?’

权曰:‘有之。’

因呼左右,以侯绶带范。

范知权欲以厌当前言,辄手推不受。

及后论功行封,以范为都亭侯。

诏临当出,权恚其爱道於己也,削除其名。

范为人刚直,颇好自称,然与亲故交接有终始。

素与魏滕同邑相善。

滕尝有罪,权责怒甚严,敢有谏者死,范谓滕曰:‘与汝偕死。’

滕曰:‘死而无益,何用死为?’

范曰:‘安能虑此,坐观汝邪?’

乃髡头自缚诣门下,使铃下以闻。

铃下不敢,曰:‘必死,不敢白。’

范曰:‘汝有子邪?’

曰:‘有。’

曰:‘使汝为吴范死,子以属我。’

铃下曰:‘诺。’

乃排閤入。

言未卒,权大怒,欲便投以戟。

逡巡走出,范因突入,叩头流血,言与涕并。

良久,权意释,乃免滕。

滕见范谢曰:‘父母能生长我,不能免我於死。丈夫相知,如汝足矣,何用多为!’

黄武五年,范病卒。

长子先死,少子尚幼,於是业绝。

权追思之,募三州有能举知术数如吴范、赵达者,封千户侯,卒无所得。

刘惇字子仁,平原人也。

遭乱避地,客游庐陵,事孙辅。

以明天官达占数显於南土。

每有水旱寇贼,皆先时处期,无不中者。

辅异焉,以为军师,军中咸敬事之,号曰神明。

建安中,孙权在豫章,时有星变,以问惇,惇曰:‘灾在丹杨。’

权曰:‘何如?’

曰:‘客胜主人,到某日当得问。’

是时边鸿作乱,卒如惇言。

惇於诸术皆善,尤明太乙,皆能推演其事,穷尽要妙,著书百馀篇,名儒刁玄称以为奇。

惇亦宝爱其术,不以告人,故世莫得而明也。

赵达,河南人也。

少从汉侍中单甫受学,用思精密,谓东南有王者气,可以避难,故脱身渡江。

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至计飞蝗,射隐伏,无不中效。

或难达曰:‘飞者固不可校,谁知其然,此殆妄耳。’

达使其人取小豆数斗,播之席上,立处其数,验覆果信。

尝过知故,知故为之具食。

食毕,谓曰:‘仓卒乏酒,又无嘉肴,无以叙意,如何?’

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乃言:‘卿东壁下有美酒一斛,又有鹿肉三斤,何以辞无?’

时坐有他宾,内得主人情,主人惭曰:‘以卿善射有无,欲相试耳,竟效如此。’

遂出酒酣饮。

又有书简上作千万数,著空仓中封之,令达算之。

达处如数,云:‘但有名无实。’

其精微若是。

达宝惜其术,自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亲屈节就学,达秘而不告。

太史丞公孙滕少师事达,勤苦累年,达许教之者有年数矣,临当喻语而辄复止。

滕他日赍酒具,候颜色,拜跪而请,达曰:‘吾先人得此术,欲图为帝王师,至仕来三世,不过太史郎,诚不欲复传之。且此术微妙,头乘尾除,一算之法,父子不相语。然以子笃好不倦,今真以相授矣。’

饮酒数行,达起取素书两卷,大如手指,达曰:‘当写读此,则自解也。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

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遂从此绝。

初孙权行师征伐,每令达有所推步,皆如其言。

权问其法,达终不语,由此见薄,禄位不至。

达常笑谓诸星气风术者曰:‘当回算帷幕,不出户牖以知天道,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不亦难乎!’

间居无为,引算自校,乃叹曰:‘吾算讫尽某年月日,其终矣。’

达妻数见达效,闻而哭泣。

达欲弭妻意,乃更步算,言:‘向者谬误耳,尚未也。’

后如期死。

权闻达有书,求之不得,乃录问其女,及发棺无所得,法术绝焉。

评曰:

三子各於其术精矣,

其用思妙矣,

然君子等役心神,

宜於大者远者,

是以有识之士,

舍彼而取此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译文

吴范字文则,是会稽上虞人。因为精通历法数学,懂得天文气象,在郡中很有名气。被举荐为有道之士,前往京都,但当时天下大乱,未能成行。后来孙权在东南起兵,吴范便投身于孙权麾下,每当有灾异现象,就根据天象推算情况,他的占卜多数应验,因此名声大噪。

起初,孙权在吴地,想要征讨黄祖,吴范说:‘现在不利,不如明年。明年是戊子年,荆州刘表也将身死国亡。’孙权于是征讨黄祖,最终未能攻克。第二年,军队出征,走到寻阳,吴范看到气象,于是到船上祝贺,催促军队迅速行军,一到就攻破了黄祖,黄祖在夜间逃走。孙权担心黄祖逃走,吴范说:‘还不远,一定能活捉黄祖。’到了五更天,果然抓住了黄祖。

刘表最终去世,荆州被分割。到了壬辰年,吴范又上奏说:‘这一年是甲午年,刘备将得到益州。’后来吕岱从蜀地回来,在白帝城遇到刘备,说刘备的部下离散,死亡将近一半,事情一定不会成功。孙权以此难为吴范,吴范说:‘我所说的是天道,而吕岱所见的是人事。’刘备最终得到了蜀地。

孙权与吕蒙密谋袭击关羽,向近臣商议,多数人认为不可行。孙权询问吴范,吴范说:‘可以。’后来关羽在麦城,派人请求投降。孙权问吴范:‘他真的会投降吗?’吴范说:‘他身上有逃走的气息,请求投降是假的。’孙权派潘璋拦截关羽,侦察的人回来报告,关羽已经离开。吴范说:‘虽然离开,但最终不能逃脱。’询问具体时间,吴范说:‘明天中午。’孙权立下表文,等待关羽到来。到了中午,关羽没有到来,孙权询问原因,吴范说:‘现在时间还未到中午。’不久,有风吹动帷幕,吴范拍手说:‘关羽来了。’不久,外面传来欢呼万岁的声音,说抓住了关羽。

后来孙权与魏国交好,吴范说:‘从气象来说,他们表面上前来,实际上有阴谋,应该有所防备。’刘备在西陵集结重兵,吴范说:‘之后将会和亲。’最终都应验了。他的占卜验证如此准确。

孙权任命吴范为骑都尉,兼任太史令,多次向他请教,想要知道他的决断。吴范保守他的术数,不把最重要的言语告诉孙权。孙权因此对他产生了怨恨。

起初,孙权担任将军时,吴范曾经说江南有王气,在亥子之间有大福庆。孙权说:‘如果最终如你所说,就封你为侯。’等到孙权被封为吴王,吴范当时在宴会上说:‘以前在吴中,我曾经说过这件事,大王还记得吗?’孙权说:‘记得。’于是叫左右的人,用侯的绶带绑住吴范。吴范知道孙权想要用这来否定他之前的言论,就用手推开不接受。等到后来论功行赏,孙权封吴范为都亭侯。诏令即将发出,孙权怨恨他对自己所爱之道的不满,取消了吴范的封号。

吴范为人刚直,喜欢自我吹嘘,但与亲友交往有始有终。他一直与魏地的滕同乡相善。滕曾经犯罪,孙权责罚非常严厉,敢于进谏的人必死,吴范对滕说:‘我和你一同去死。’滕说:‘死了也没有用,为什么要死呢?’吴范说:‘怎么能考虑这些,坐着看你死呢?’于是剃光头发自己绑起来到宫门前,让守门人报告。守门人不敢,说:‘必死无疑,不敢报告。’吴范说:‘你有孩子吗?’守门人说:‘有。’吴范说:‘如果你为吴范而死,你的孩子就交给我。’守门人说:‘好的。’于是推开宫门进去。话还没说完,孙权大怒,想要用戟投掷他。吴范退后走出,孙权因为吴范的忠诚而消气,最终免去了滕的罪。

滕见到吴范后感谢说:‘父母能养育我,但不能救我于死。男子汉相知,有你这样足够了,还用多做什么呢!’

黄武五年,吴范病逝。他的长子先去世,小儿子年幼,于是他的技艺就此中断。孙权追念他,招募三州有能像吴范、赵达一样懂得术数的人,封为千户侯,但最终没有找到。

刘惇字子仁,是平原人。遭遇乱世,避难到庐陵,成为孙辅的门客。因为精通天文和占卜,在南方很有名。每当有水灾、旱灾、盗贼,他都能提前预测,没有一次不准确。孙辅对他另眼相看,任命他为军师,军中的人都尊敬他,称他为神明。

建安年间,孙权在豫章,当时有星象变化,孙权询问刘惇,刘惇说:‘灾难在丹杨。’孙权问:‘如何?’刘惇说:‘客胜主人,到某天就会得到消息。’当时边境的边鸿作乱,最终应验了刘惇的话。

刘惇在各项术数都很擅长,尤其精通太乙术,都能推演其中的奥妙,写下了百余篇文章,名儒刁玄称赞他的著作奇妙。刘惇也非常珍视他的术数,不告诉别人,所以世人无法了解。

赵达是河南人。年轻时候跟随汉朝侍中单甫学习,思维精密,认为东南有王气,可以避难,所以离开中原渡江而来。他研究九宫一算之术,深究其精妙之处,因此能够随机应变,对答如神,无论是预测蝗虫还是射击隐藏之物,无不准确。有人质疑赵达说:‘飞行的东西固然无法校验,谁又能知道它的准确,这恐怕是胡说八道吧。’赵达让人取来几斗豆子,撒在席子上,立刻计算出数量,验证确实无误。曾经拜访旧友,旧友为他准备了食物。吃完后,旧友说:‘仓促之间缺乏酒水,又没有好的菜肴,无法表达心意,怎么办呢?’赵达拿起盘子里的筷子,反复横竖地比划,然后说:‘你东边的墙壁下有一斛美酒,还有三斤鹿肉,怎么推辞呢?’当时在座的有其他客人,了解主人的心意,主人感到惭愧,说:‘因为你擅长预测有无,想考验我,结果竟然如此。’于是拿出酒来畅饮。又有书信堆成千万封,放在空仓中封好,让赵达计算。赵达一一算出,说:‘都是有名无实。’他的精妙程度就是这样。

赵达珍视他的术数,即使是阚泽、殷礼这样的名儒和善士,亲自降低身份向他学习,赵达也秘而不宣。太史丞公孙滕少年时拜赵达为师,勤苦学习多年,赵达答应教给他有年数了,但临到传授时总是停止。公孙滕有一天带着酒食,等待赵达,跪拜请求,赵达说:‘我的先人得到这门术数,想要成为帝王的师傅,但到我这一代,不过是个太史郎,实在不愿意再传下去。而且这门术数微妙,首尾相除,一算之法,父子之间也不相告。但是因为你勤奋好学,现在真的要传授给你了。’喝了几巡酒,赵达起身拿出一卷素书,大小如手指,赵达说:‘你应该抄写阅读这本书,就会明白。我长时间不用,不再过问,现在想要思考一遍,几天后给你。’公孙滕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到了那里,赵达假装寻找书籍,惊讶地说:‘女婿昨天来,一定是他偷走了。’从此断绝了关系。

起初孙权出征讨伐,每次都让赵达进行推算,都如他所言。孙权询问他的方法,赵达始终不说,因此被孙权轻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官职。

赵达常常嘲笑那些研究星象、风术的人说:‘应当回头计算帷幕之内,不出门户就能知道天道,却反而昼夜暴露在外,观察气象,这不是很困难吗!’他闲居在家,自己研究计算,然后感叹说:‘我算到了某年某月某日,这就算结束了。’赵达的妻子多次看到赵达的神奇效果,听到后哭泣。赵达想要安慰妻子,于是重新计算,说:‘刚才的推算有误,还没有结束。’后来如期去世。孙权听说赵达有书籍,寻找却找不到,于是询问他的女儿,打开棺材后也没有找到,赵达的术数就此失传。

评论说:这三个弟子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他们的思考方式也非常巧妙,但是作为一个君子,应该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大事和长远的事情上,因此有见识的人会舍弃那些小事情,而选择那些更重要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注解

吴范:吴范,字文则,会稽上虞人,古代著名的占卜家,以治历数、知风气而闻名。

会稽上虞:会稽上虞,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治历数:治历数,指研究历法,即历法推算。

风气:风气,指自然界的气候、气象。

有道:有道,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科目,选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京都:京都,古代指国都,即现在的首都。

孙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荆州刘表:荆州刘表,指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

寻阳:寻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夜亡:夜亡,指在夜间逃亡。

白帝:白帝,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部众离落:部众离落,指部下士兵离散。

麦城:麦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当阳市。

骑都尉:骑都尉,古代官职,掌管骑兵。

太史令:太史令,古代官职,掌管天文、历法、祭祀等事务。

亥子之间:亥子之间,指时间上,即从亥时到子时之间。

王气:王气,指帝王将兴的祥瑞之气。

天官:天官,古代指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

占数:占数,指占卜、推算。

水旱寇贼:水旱寇贼,指自然灾害和盗贼。

丹杨:丹杨,古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市。

边鸿作乱:边鸿作乱,指边境发生叛乱。

太乙:太乙,古代的一种占卜术,用于预测吉凶。

九宫一算:九宫一算,古代的一种占卜术,通过九宫和一算来预测吉凶。

阚泽、殷礼:阚泽、殷礼,古代著名儒者。

太史丞:太史丞,古代官职,太史令的副手。

公孙滕:公孙滕,古代人名。

单甫:单甫,古代人名。

回算帷幕:回算帷幕,指在帷幕之后进行占卜。

户牖:户牖,指门和窗户。

飞蝗:飞蝗,指蝗虫。

射隐伏:射隐伏,指预测隐藏的事物。

素书:素书,指没有装饰的书籍,即手稿。

太史郎:太史郎,古代官职,太史令的属官。

三子:指三位不同领域或技艺的专家或学者,此处可能是指古代的三个有特殊才能或知识的人。

各於其术精矣:各自在其专业领域达到了精通的程度,‘术’在此指技艺或学问。

用思妙矣:他们的思考方式非常巧妙,‘用思’指思考的方式或方法,‘妙’表示非常好或出色。

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古代对有品德、有才能的人的尊称。

等役心神:全心全意地投入心思和精力,‘役’在此指使役、使用。

宜於大者远者:应当专注于重要和长远的事情,‘宜’表示应当或适宜,‘大者’指重要的事情,‘远者’指长远的事情。

有识之士:有见识的人,‘识’指见识或知识。

舍彼而取此:放弃那个选择而选择这个,‘舍’指放弃,‘取’指选择,‘彼’和‘此’分别指代两个不同的选择或事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评注

此句出自古代文献,是对三位学者在各自领域精深的学术造诣及其思维方式的评价。首先,‘三子各於其术精矣’中的‘三子’指的是三位学者,‘各於其术’表明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达到了精通的程度。‘精’字在这里体现了对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意味着他们在学术研究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其用思妙矣’进一步强调了这三位学者在思考问题上的独特之处。‘用思’指的是思考的方式,‘妙’字则是对他们思考深度的赞美。这里的‘妙’不仅仅是巧妙,更是指他们的思考能够深入到问题的本质,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维。

‘然君子等役心神,宜於大者远者’这句话则是作者对君子(即有德行和学识的人)的期望和评价。‘役心神’指的是用尽心思,‘大者远者’则是指那些具有长远眼光和宏大目标的事物。作者认为,君子应该将心神投入到更为重要和长远的事业中去,而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小领域。

‘是以有识之士,舍彼而取此也’是对上述观点的总结。‘有识之士’指的是有见识的人,‘舍彼而取此’则是指他们应该放弃那些次要的、局部的事物,专注于那些更为重要和长远的目标。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的一种价值取向。

整体而言,这句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学者对于学术追求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它既是对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对君子品质的推崇,更是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期许。这种价值观对于今天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志-吴书-吴范刘惇赵达传》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38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