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原文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却说吴国太见孙权疑惑不决,乃谓之曰:‘先姊遗言云:‘伯符临终有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今何不请公瑾问之?’

权大喜,即遣使往鄱阳请周瑜议事。

原来周瑜在鄱阳湖训练水师,闻曹操大军至汉上,便星夜回柴桑郡议军机事。

使者未发,周瑜已先到。

鲁肃与瑜最厚,先来接着,将前项事细述一番。

周瑜曰:‘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今可速请孔明来相见。’

鲁肃上马去了。

周瑜方才歇息,忽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来相探。

瑜接入堂中坐定,叙寒温毕。

张昭曰:‘都督知江东之利害否?’

瑜曰:‘未知也。’

昭曰:‘曹操拥众百万,屯于汉上,昨传檄文至此,欲请主公会猎于江夏。虽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昭等劝主公且降之,庶免江东之祸。不想鲁子敬从江夏带刘备军师诸葛亮至此,彼因自欲雪愤,特下说词以激主公。子敬却执迷不悟。正欲待都督一决。’

瑜曰:‘公等之见皆同否?’

顾雍等曰:‘所议皆同。’

瑜曰:‘吾亦欲降久矣。公等请回,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

昭等辞去。

少顷,又报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来见。

瑜迎入,各问慰讫。

程普曰:‘都督知江东早晚属他人否?’

瑜曰:‘未知也。’

普曰:‘吾等自随孙将军开基创业,大小数百战,方才战得六郡城池。今主公听谋士之言,欲降曹操,此真可耻可惜之事!吾等宁死不辱。望都督劝主公决计兴兵,吾等愿效死战。’

瑜曰:‘将军等所见皆同否?’

黄盖忿然而起,以手拍额曰:‘吾头可断,誓不降曹!’

众人皆曰:‘吾等都不愿降!’

瑜曰:‘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将军等请回。瑜见主公,自有定议。’

程普等别去。

又未几,诸葛瑾、吕范等一班儿文官相候。

瑜迎入,讲礼方毕,诸葛瑾曰:‘舍弟诸葛亮自汉上来,言刘豫州欲结东吴,共伐曹操,文武商议未定。因舍弟为使,瑾不敢多言,专候都督来决此事。’

瑜曰:‘以公论之若何?’

瑾曰:‘降者易安,战者难保。’

周瑜笑曰:‘瑜自有主张。来日同至府下定议。’

瑾等辞退。

忽又报吕蒙、甘宁等一班儿来见。

瑜请入,亦叙谈此事。

有要战者,有要降者,互相争论。

瑜曰:‘不必多言,来日都到府下公议。’

众乃辞去。

周瑜冷笑不止。

至晚,人报鲁子敬引孔明来拜。

瑜出中门迎入。

叙礼毕,分宾主而坐。

肃先问瑜曰:‘今曹操驱众南侵,和与战二策,主公不能决,一听于将军。将军之意若何?’

瑜曰:‘曹操以天子为名,其师不可拒。且其势大,未可轻敌。战则必败,降则易安。吾意已决。来日见主公,便当遣使纳降。’

鲁肃愕然曰:‘君言差矣!江东基业,已历三世,岂可一旦弃于他人?伯符遗言,外事付托将军。今正欲仗将军保全国家,为泰山之靠,奈何从懦夫之议耶?’

瑜曰:‘江东六郡,生灵无限;若罹兵革之祸,必有归怨于我,故决计请降耳。’

肃曰:‘不然。以将军之英雄,东吴之险固,操未必便能得志也。’

二人互相争辩,孔明只袖手冷笑。

瑜曰:‘先生何故哂笑?’

孔明曰:‘亮不笑别人,笑子敬不识时务耳。’

肃曰:‘先生如何反笑我不识时务?’

孔明曰:‘公瑾主意欲降操,甚为合理。’

瑜曰:‘孔明乃识时务之士,必与吾有同心。’

肃曰:‘孔明,你也如何说此?’

孔明曰:‘操极善用兵,天下莫敢当。向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对敌。今数人皆被操灭,天下无人矣。独有刘豫州不识时务,强与争衡;今孤身江夏,存亡未保。将军决计降曹,可以保妻子,可以全富贵。国祚迁移,付之天命,何足惜哉!’

鲁肃大怒曰:‘汝教吾主屈膝受辱于国贼乎!’

孔明曰:‘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

瑜曰:‘用何二人,可退操兵?’

孔明曰:‘江东去此两人,如大木飘一叶,太仓减一粟耳;而操得之,必大喜而去。’

瑜又问:‘果用何二人?’

孔明曰:‘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去寻乔公,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得二女,称心满意,必班师矣。此范蠡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

瑜曰:‘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孔明曰:‘曹操幼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操尝命作一赋,名曰《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

瑜曰:‘此赋公能记否?’

孔明曰:‘吾爱其文华美,尝窃记之。’

瑜曰:‘试请一诵。’

孔明即时诵《铜雀台赋》云:‘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休矣!美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皇。御龙兮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孔明急起止之曰:“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孔明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瑜曰:“吾与老贼誓不两立!”

孔明曰:“事须三思,免致后悔。”

瑜曰:“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孔明曰:“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之劳,早晚拱听驱策。”

瑜曰:“来日入见主公,便议起兵。”

孔明与鲁肃辞出,相别而去。

次日清晨,孙权升堂。

左边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济济,剑佩锵锵,分班侍立。

少顷,周瑜入见。

礼毕,孙权问慰罢,瑜曰:“近闻曹操引兵屯汉上,驰书至此,主公尊意若何?”

权即取檄文与周瑜看。

瑜看毕,笑曰:“老贼以我江东无人,敢如此相侮耶!”

权曰:“君之意若何?”

瑜曰:“主公曾与众文武商议否?”

权曰:“连日议此事:有劝我降者,有劝我战者。吾意未定,故请公瑾一决。”

瑜曰:“谁劝主公降?”

权曰:“张子布等皆主其意。”

瑜即问张昭曰:“愿闻先生所以主降之意。”

昭曰:“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动以朝廷为名;近又得荆州,威势愈大。吾江东可以拒操者,长江耳。今操艨艟战舰,何止千百?水陆并进,何可当之?不如且降,更图后计。”

瑜曰:“此迂儒之论也!江东自开国以来,今历三世,安忍一旦废弃?”

权曰:“若此,计将安出?”

瑜曰:“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将军以神武雄才,仗父兄余业,据有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行天下,为国家除残去暴,奈何降贼耶?且操今此来,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马腾、韩遂为其后患,而操久于南征,一忌也;北军不熟水战,操舍鞍马,仗舟楫,与东吴争衡,二忌也;又时值隆冬盛寒,马无藁草,三忌也;驱中国士卒,远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数忌,虽多必败。将军擒操,正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屯夏口,为将军破之!”

权矍然起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所惧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誓不两立!卿言当伐,甚合孤意。此天以卿授我也。”

瑜曰:“臣为将军决一血战,万死不辞。只恐将军狐疑不定。”

权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言罢,便将此剑赐周瑜,即封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

如文武官将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

瑜受了剑,对众言曰:“吾奉主公之命,率众破曹。诸将官吏来日俱于江畔行营听令。如迟误者,依七禁令五十四斩施行。”

言罢,辞了孙权,起身出府。

众文武各无言而散。

周瑜回到下处,便请孔明议事。

孔明至。

瑜曰:“今日府下公议已定,愿求破曹良策。”

孔明曰:“孙将军心尚未稳,不可以决策也。”

瑜曰:“何谓心不稳?”

孔明曰:“心怯曹兵之多,怀寡不敌众之意。将军能以军数开解,使其了然无疑,然后大事可成。”

瑜曰:“先生之论甚善。”

乃复入见孙权。

权曰:“公瑾夜至,必有事故。”

瑜曰:“来日调拨军马,主公心有疑否?”

权曰“但忧曹操兵多,寡不敌众耳。他无所疑。”

瑜笑曰:“瑜特为此来开解主公。主公因见操檄文,言水陆大军百万,故怀疑惧,不复料其虚实。今以实较之: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袁氏之众,亦止七八万耳,尚多怀疑未服。夫以久疲之卒,御狐疑之众,其数虽多,不足畏也。瑜得五万兵,自足破之。愿主公勿以为虑。”

权抚瑜背曰:“公瑾此言,足释吾疑。子布无谋,深失孤望;独卿及子敬,与孤同心耳。卿可与子敬、程普即日选军前进。孤当续发人马,多载资粮,为卿后应。卿前军倘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亲与操贼决战,更无他疑。”

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

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

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

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

瑜善其言。

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

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

原来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瑜令众将曰:‘王法无亲,诸君各守乃职。方今曹操弄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吾今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令毕,即差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别听将令;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克期取齐。

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

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

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

遂亲诣行营谢罪。

瑜亦逊谢。

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瑾曰:‘瑾自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

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

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

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

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

遂答曰:‘夷、齐古之圣贤也。’

瑾曰:‘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我今与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

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

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

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回见周瑜,细述孔明之言。

瑜曰:‘公意若何?’

瑾曰:‘吾受孙将军厚恩,安肯相背!’

瑜曰:‘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吾自有伏孔明之计。’

正是: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

毕竟周瑜定何计伏孔明,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译文

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

吴国太见孙权犹豫不决,就对他说:‘我姐姐临终时说过: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现在为什么不请公瑾(周瑜的字)来商量一下呢?’孙权非常高兴,立刻派人去鄱阳请周瑜来商议军国大事。原来周瑜正在鄱阳湖训练水军,听说曹操的大军已经到了汉水边上,就立刻星夜赶回柴桑郡商议军事。使者还没出发,周瑜就已经先到了。鲁肃和周瑜关系最好,先来迎接他,然后把前边的事情详细地说了一遍。周瑜说:‘子敬(鲁肃的字)不要担心,我自有主张。现在可以赶快请孔明来见面。’鲁肃骑上马就走了。

周瑜刚休息了一会儿,忽然有人报告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来拜访。周瑜请他们进堂中坐下,寒暄过后。张昭问:‘都督知道江东的利害吗?’周瑜说:‘不知道。’张昭说:‘曹操拥有百万大军,驻扎在汉水边上,昨天传来的檄文到了这里,想要请主公在江夏会猎。虽然有吞并的意图,但还没有表现出来。我等劝主公先投降,以免江东遭受灾祸。没想到鲁子敬从江夏带着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来到这里,他因为想要报仇,特意用激将法来刺激主公。子敬却执迷不悟。正想等您来决定。’周瑜问:‘你们的意见都一样吗?’顾雍等人都说:‘我们讨论的结果都一样。’周瑜说:‘我也想投降很久了。你们请回吧,明天早上见到主公,我会自己决定。’张昭等人告辞离开。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报告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武将来见。周瑜迎接他们进去,一一问候安慰。程普说:‘都督知道江东早晚要归属他人吗?’周瑜说:‘不知道。’程普说:‘我们自跟随孙将军创业以来,大小数百战,才打下六郡城池。现在主公听信谋士的话,想要投降曹操,这真是可耻又可惜的事情!我们宁愿死也不愿受辱。希望都督能劝主公下定决心出兵,我们愿意效死战。’周瑜问:‘你们的意见都一样吗?’黄盖愤怒地站起来,用手拍着额头说:‘我的头可以断,但我发誓不会投降曹操!’众人都说:‘我们都不愿意投降!’周瑜说:‘我正想和曹操决战,怎么会投降呢?你们请回吧。我去见主公,自然会决定。’程普等人离开。

又过了一会儿,诸葛瑾、吕范等一班文官在等待。周瑜迎接他们进去,行礼完毕,诸葛瑾说:‘我的弟弟诸葛亮从汉水来,说刘豫州(刘备)想要和东吴结盟,共同攻打曹操,文武百官讨论还没有定下来。因为我的弟弟是使者,我不敢多说什么,专门等您来决定这件事。’周瑜问:‘您认为怎么办?’诸葛瑾说:‘投降容易安定,战斗难以保证。’周瑜笑着说:‘我有自己的主张。明天我们一起到府上定下来。’诸葛瑾等人告辞离开。突然又有人报告吕蒙、甘宁等一班人来见。周瑜请他们进来,也谈论了这件事。有人想要战斗,有人想要投降,互相争论。周瑜说:‘不必多说了,明天都到府上公开讨论。’众人都告辞离开。周瑜冷笑不止。

到了晚上,有人报告鲁子敬带着孔明来拜访。周瑜从中门出来迎接。行礼完毕,宾主分坐。鲁肃先问周瑜:‘现在曹操驱使大军南侵,和与战两个策略,主公不能决定,全部听从将军。将军的意思是怎样的?’周瑜说:‘曹操打着天子的名义,我们的大军不能拒绝。而且他的势力很大,不能轻视。战斗一定会失败,投降则容易安定。我已经决定了。明天见到主公,就派人去投降。’鲁肃惊讶地说:‘您说得不对!江东的基业已经传承了三代,怎么可以一下子就放弃给他人呢?伯符(孙策的字)的遗言,外交事务委托给将军。现在正想依靠将军来保全国家,作为依靠的泰山,怎么能听从懦夫的议论呢?’周瑜说:‘江东六郡,百姓无数;如果遭受战争的祸害,一定会有人怨恨我,所以我决定请求投降。’鲁肃说:‘不是这样的。以将军的英雄气概,东吴的险要坚固,曹操未必能够得逞。’

两个人互相争论,孔明只是袖手旁观,冷冷地笑。周瑜说:‘先生为什么笑我呢?’孔明说:‘我并不是笑别人,是笑子敬不懂得顺应时势。’鲁肃说:‘先生怎么反而笑我不懂时势呢?’孔明说:‘公瑾你有意投降曹操,这个主意很合理。’周瑜说:‘孔明你是识时务的人,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想法。’鲁肃说:‘孔明,你也是怎么说的?’孔明说:‘曹操极擅长用兵,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和他对抗。现在这些人都被曹操消灭了,天下再也没有人敢和他对抗了。只有刘备不懂得顺应时势,硬是要和他争斗;现在他孤身一人在江夏,生死未卜。将军决定投降曹操,可以保全妻子儿女,也可以保全自己的富贵。国家命运的变化,交给天命去决定,这有什么值得惋惜的呢!’鲁肃大怒说:‘你这是教我主公向国贼屈膝受辱吗!’孔明说:‘我有一个计策:既不需要牵羊担酒,也不需要亲自渡江,只需要派一个使者,用小船送两个人到江上。曹操一旦得到这两个人,他手下的百万大军都会放下武器,卷起旗帜退去。’周瑜问:‘用哪两个人,可以退掉曹操的军队?’孔明说:‘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像大树飘落一片叶子,仓库减少一粒米那样微不足道;而曹操得到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地离开。’周瑜又问:‘到底用哪两个人?’孔明说:‘我在隆中居住的时候,就听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台,叫做铜雀台,非常壮观;他广选天下的美女来充实那里。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好色的人,久闻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曹操曾经发誓说:我愿一统四海,成就帝业;我愿得到江东的二乔,放在铜雀台上,以享晚年,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现在虽然率领百万大军,虎视眈眈地盯着江南,其实都是为了这两位美女。将军为什么不去找乔公,用千金买下这两位美女,派人送给曹操,曹操得到这两位美女,称心如意,一定会撤兵的。这是范蠡献西施的计策,为什么不赶快去做呢?’周瑜说:‘曹操想要得到二乔,有什么证据吗?’孔明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字子建,下笔成文。曹操曾经命令他写一篇赋,叫做《铜雀台赋》。赋中表达的意思,就是他家要成为天子,发誓要得到二乔。’周瑜说:‘这篇赋你能记下来吗?’孔明说:‘我喜欢它的文采华美,曾经偷偷地记了下来。’周瑜说:‘请朗诵一下。’孔明立刻朗诵《铜雀台赋》说:‘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以下为《铜雀台赋》的全文)

周瑜听完后,非常生气,离开座位指向北方骂道:‘老贼太过分了!’孔明急忙起身阻止他,说:‘以前匈奴多次侵犯边疆,汉天子答应以公主和亲,现在为什么还舍不得民间这两个女子呢?’

周瑜说:‘您不知道,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妻子,小乔是我的妻子。’孔明假装害怕的样子,说:‘我确实不知道,说错了话,死罪!死罪!’

周瑜说:‘我与老贼誓不两立!’孔明说:‘事情需要三思而后行,以免后悔。’周瑜说:‘我接受孙伯符的委托,怎么可能有屈身投降曹操的道理?刚才说的话,只是试探一下。自从我离开鄱阳湖,就有北伐的心思,即使刀斧加身,也不会改变我的志向!希望孔明能助我一臂之力,一起打败曹操。’

孔明说:‘如果承蒙不弃,我愿意效犬马之劳,随时听从您的调遣。’周瑜说:‘明天进宫见主公,就商议起兵的事。’孔明和鲁肃告辞出去,互相告别离去。第二天清晨,孙权升堂。左边是文官张昭、顾雍等三十余人;右边是武官程普、黄盖等三十余人:衣冠楚楚,剑佩铿锵,分列两旁站立。

片刻后,周瑜进见。行礼完毕,孙权慰问了一番,周瑜说:‘最近听说曹操带兵驻扎在汉水上游,派人送信到这里,主公的意见如何?’孙权立即拿出檄文给周瑜看。

周瑜看完后笑着说:‘老贼以为江东无人,敢如此侮辱我!’孙权问:‘您的意见如何?’周瑜说:‘主公是否已经与众文武商议过了?’孙权说:‘连续几天都在讨论这件事:有人劝我投降,有人劝我战斗。我的意见还没有定下来,所以请公瑾您决定。’

周瑜问:‘谁劝主公投降?’孙权说:‘张子布等人都是这个意思。’周瑜就问张昭说:‘请先生告诉我,您为什么主张投降?’张昭说:‘曹操挟持天子征讨四方,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最近又得到荆州,威势更大。我们江东可以抵抗曹操的,只有长江。现在曹操的战舰,何止千百艘?水陆并进,我们怎么能抵挡?不如先投降,再作打算。’

周瑜说:‘这是迂腐之人的言论!江东自开国以来,至今已经三代,怎么忍心一下子就放弃?’孙权问:‘那该怎么办?’周瑜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实际上却是汉朝的叛贼。将军以神武雄才,凭借父兄的遗业,占据江东,兵精粮足,正当横扫天下,为国家除去暴政,为什么投降叛贼呢?而且曹操现在来犯,犯了兵家的大忌:北方还未平定,马腾、韩遂是他的后患,而曹操久居南方征战,这是第一个忌讳;北方的军队不熟悉水战,曹操放弃骑兵,依靠船只,与东吴争斗,这是第二个忌讳;现在是隆冬严寒,马匹没有草料,这是第三个忌讳;驱使中原士兵,远渡江湖,水土不服,容易生病,这是第四个忌讳。曹操军队犯了这些忌讳,虽然人数多,但必定会失败。将军擒获曹操,就在今天。我请求得到数万精兵,进驻夏口,为将军打败曹操!’

孙权惊慌地站起来说:‘老贼想废除汉室自立已经很久了,所畏惧的只有二袁、吕布、刘表和我。现在这几个雄豪已经灭亡,只有我还活着。我与老贼,誓不两立!你说应该讨伐,非常符合我的心意。这是上天把您赐给了我。’

周瑜说:‘我为将军决一死战,万死不辞。只怕将军犹豫不决。’孙权拔出佩剑砍断面前奏案的一角说:‘如果有再提投降曹操的官员,就与这个案同罪!’说完,便将这把剑赐给周瑜,立即封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如果有文武官员不听号令,就以此剑处决。周瑜接受了剑,对众人说:‘我接受主公的命令,率领众人打败曹操。各位将官吏明天都到江边行营听令。如果迟到,就按照七禁令五十四斩执行。’说完,辞别孙权,起身离开府邸。众文武官员无言而散。

周瑜回到住处,立即请孔明议事。孔明到了。周瑜说:‘今天府下的公议已经决定了,希望听听您打败曹操的良策。’孔明说:‘孙将军的心还没有稳定,不能立即做出决定。’周瑜问:‘为什么心不稳?’孔明说:‘他害怕曹操的军队太多,觉得寡不敌众。将军如果能用军队的数量来开导他,让他明白无疑,然后大事可成。’周瑜说:‘先生的话非常正确。’于是又进宫见孙权。

孙权说:‘公瑾晚上来,一定有什么事情。’周瑜说:‘明天调配军队,主公是否有所怀疑?’孙权说:‘只是担心曹操的军队太多,我们寡不敌众。其他没有什么怀疑的。’周瑜笑着说:‘我特意来为这件事开导主公。主公因为看到曹操的檄文,说水陆大军百万,所以怀疑恐惧,不再考虑他的虚实。现在实际上比较一下:他指挥的是中原的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已经疲惫不堪;从袁绍那里得到的军队,也只有七八万,还有很多不信任和未归顺的。用疲惫不堪的士兵,对抗疑虑重重的军队,虽然人数多,但并不值得害怕。我得到五万军队,就足以打败他们。希望主公不要为此担心。’孙权拍着周瑜的背说:‘公瑾的话,足以消除我的疑虑。张昭没有谋略,让我非常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心意相同。您可以和子敬、程普立即挑选军队前进。我将继续派人马,携带更多的粮食,作为您的后援。如果您的前军不如意,就回来找我。我将亲自与曹操决战,再无其他疑虑。’周瑜谢恩退出,暗自思忖:‘孔明早已预料到吴侯的心思。他的计策又比我高明一筹。时间久了,一定会成为江东的隐患,不如杀了他。于是派人连夜请鲁肃进帐,说想要杀掉孔明的事情。鲁肃说:‘不可。现在曹操还没有被打败,先杀掉贤士,这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帮助。’周瑜说:‘这个人帮助刘备,必定会成为江东的隐患。’鲁肃说:‘诸葛瑾是他的亲哥哥,可以让他来东吴一起共事,这不是很好吗?’周瑜认为他说得有道理。

第二天一早,周瑜前往行军营地,登上中军帐高高而坐。左右站着拿着刀斧的手下,聚集了文官武将听令。原来程普比周瑜年长,但现在周瑜的爵位比他高,心中不太高兴:那天他借口生病没有出来,让长子程咨代替自己。周瑜对众将说:“王法面前人人平等,各位都要坚守自己的职责。现在曹操擅权,比董卓还要过分:他囚禁了天子在许昌,把暴兵驻扎在边境上。我现在奉命讨伐他,各位都要努力向前。大军所到之处,不得骚扰百姓。奖赏有功的,惩罚有罪的,决不姑息。”说完,立即派遣韩当、黄盖为先锋,率领本部战船,立即出发,前往三江口扎营,其他听从将令;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督促六郡官军,水陆并进,按期集合。安排完毕,众将各自整理船只和军器出发。程咨回去见父亲程普,说周瑜调兵有法度。程普大惊说:“我以前轻视周瑜,认为他懦弱,不足为将;现在看来,他真是将才!我怎能不服!”于是亲自到行营道歉。周瑜也谦虚地道歉。第二天,周瑜请诸葛瑾,对他说:“你的弟弟孔明有辅佐君王的才能,为什么屈身事奉刘备?现在他幸好来到了江东,我想请您不惜自己的面子,劝说他放弃刘备,为东吴效力,这样主公就能得到良才辅佐,而您兄弟又能相见,这不是很好吗?请您务必去一趟。”诸葛瑾说:“我自从来到江东,感到愧无寸功。现在都督有命,我怎能不效力。”立刻上马,直接去驿亭见孔明。孔明接入,哭着拜见,各自诉说离别之情。诸葛瑾哭着说:“你认识伯夷、叔齐吗?”孔明心里想:“这肯定是周瑜教他来说服我。”于是回答:“伯夷、叔齐是古代的圣贤。”诸葛瑾说:“伯夷、叔齐虽然饿死在首阳山下,但兄弟二人始终在一起。我现在与你同胞同乳,却各自侍奉不同的主,不能早晚相聚。以伯夷、叔齐的为人,我能不感到愧疚吗?”孔明说:“兄长所说的是情感;而我所坚守的是道义。我们都是汉人。现在刘皇叔是汉室的后代,如果您能离开东吴,与我一同辅佐刘皇叔,那么您在道义上不会对不起汉室,而且我们兄弟又能团聚,这是兼顾情义两全的办法。不知道兄长认为如何?”诸葛瑾想:“我去说服他,反而被他反驳了。”于是无言以对,起身告辞。回去见周瑜,详细讲述了孔明的话。周瑜问:“你的意思如何?”诸葛瑾说:“我受孙将军的厚恩,怎能背叛他!”周瑜说:“既然您忠心为主,就不必多说了。我自有对付孔明的计策。”正是:智慧和智慧相遇应该结合,才能和才能相争又难以相容。

到底周瑜将如何对付孔明,且看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注解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周瑜: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孙权的重要谋士和将领,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著称。

孙权: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国皇帝,以雄才大略和善于用人著称。

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吴国太:吴国太,孙权的母亲,对孙权有较大的影响力。

张昭:张昭,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谋士,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鲁肃:鲁肃,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谋士,以忠诚和智谋著称。

诸葛亮: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誉为智慧的化身。

程普:程普,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黄盖: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以苦肉计闻名。

韩当: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诸葛瑾:三国时期东吴将领,诸葛亮之兄。

吕范: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吕蒙: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甘宁:甘宁,三国时期东吴的名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檄文: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或宣布命令的文书。

会猎:会猎,古代帝王或诸侯召集各方势力进行狩猎的活动,有时也用作外交手段。

六郡:六郡,指东吴所控制的六个郡,包括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新都郡。

泰山之靠:泰山之靠,比喻可靠的支持或依靠,出自《左传》中的典故。

懦夫之议:懦夫之议,指软弱无能的言论或主张。

子敬:子敬:鲁肃的字,鲁肃是东吴的重要将领。

公瑾:同上,周瑜的字。

肃:肃即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谋士。

操:操即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以善于用兵和权谋著称。

刘豫州:刘豫州即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江夏:江夏是地名,指今湖北省武汉市一带。

将军:将军是对武将的尊称。

妻子:妻子指妻子和儿女。

富贵:富贵指财富和地位。

国祚:国祚指国家的命运和统治权。

天命:天命指天意,古代认为国家兴衰由天意决定。

屈膝受辱:屈膝受辱指屈服于敌人,接受侮辱。

一介之使:一介之使指一个使者。

扁舟:扁舟指小船。

乔公:乔公指江东乔公,即乔国老,乔公的两个女儿分别是大乔和小乔。

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这是对美女容貌的形容,沉鱼落雁指美丽到能令鱼沉雁落,闭月羞花指美丽到能令月亮黯淡,花儿羞愧。

铜雀台赋:《铜雀台赋》是曹操的作品,描述了铜雀台的壮丽和曹操的野心。

桓文:桓文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晋文公,均以贤明著称。

圣明:圣明指圣贤的明智。

东皇:东皇指东方的天帝。

御龙:御龙指驾驭龙,比喻英勇无畏。

鸾驾:鸾驾指鸾鸟驾驭的车,比喻尊贵。

周章:周章指周游四方。

仁化:仁化指仁爱之心化育万物。

上京:上京指京城,古代指国都。

同天地之规量:同天地之规量指与天地一样广大。

齐日月之辉光:齐日月之辉光指与日月一样光辉。

永贵尊而无极:永贵尊而无极指永远尊贵而没有尽头。

等年寿于东皇:等年寿于东皇指寿命与天帝一样长久。

御龙兮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这是对曹操追求权力和荣耀的描述,御龙和回鸾驾都是比喻。

勃然大怒:勃然:突然;大怒:非常生气。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离座:离开座位,表示起身。

指北而骂曰:指北:指向北方;骂曰:大声骂道。表示对北方敌人(如曹操)的痛恨。

老贼:老贼:对敌人的蔑称,此处指曹操。

欺吾太甚:欺吾:欺负我;太甚:太过分。表示对曹操过分无礼的不满。

单于: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此处比喻北方的敌人。

汉天子:汉天子:指汉朝的皇帝。

公主和亲:公主和亲:指皇帝的女儿嫁给外国君主,以和亲的方式维护国家关系。

惜:顾惜,舍不得。

大乔:大乔:东吴名将乔国老的大女儿,孙策的妻子。

小乔:小乔:东吴名将乔国老的小女儿,周瑜的妻子。

佯作:假装。

惶恐之状:害怕的样子。

失口乱言:不小心说出不该说的话。

死罪:极度的罪过,此处是表示极度的歉意。

伯符:伯符:孙策的字,孙策是东吴的开国功臣。

寄托:委托,交付。

屈身降操:屈身:降低身份;降操:投降曹操。

鄱阳湖:鄱阳湖:位于中国江西省,此处可能指周瑜的驻军地。

北伐:指向北方的征战。

刀斧加头:刀斧加头:指面临死刑。

效犬马之劳:效劳,尽力帮助。

拱听驱策:拱手听从指挥。

衣冠济济:衣冠:指衣帽;济济:众多。形容众多文武官员聚集。

剑佩锵锵:剑佩:剑和佩剑的装饰;锵锵:清脆的声音。形容剑佩声音清脆。

分班侍立:分班:分组站立;侍立:站立伺候。

矍然:惊惧的样子。

艨艟战舰:艨艟:古代大船;战舰:战船。

迂儒:迂腐的儒者,此处指张昭等主张投降的人。

开国以来:自国家建立以来。

神武雄才:非常英勇和有才能的人。

仗父兄余业:依靠父亲和兄长的遗业。

据有江东:占据江东地区。

横行天下:在天下横行,即四处征战。

为国家除残去暴:为国家消除残暴的行为。

兵家之忌:兵法上忌讳的事情。

马腾、韩遂:马腾和韩遂,均为东汉末年的名将,此处指曹操的后方隐患。

舍鞍马,仗舟楫:放弃马匹,依靠船只。

隆冬盛寒:非常寒冷的冬天。

藁草:干草,此处指马匹的饲料。

七禁令五十四斩:七禁令:指军队中的七项禁令;五十四斩:指违反禁令者将受到五十四次斩首的惩罚。

狐疑不定:犹豫不决。

子布:子布:张昭的字,张昭是东吴的文臣。

决一血战:决一死战。

狐疑:猜疑,不信任。

子布无谋,深失孤望:子布没有谋略,使我非常失望。

久必为江东之患:时间久了必将成为江东的祸患。

贤士:有才能的人。

招此人同事东吴:招揽这个人一起为东吴效力。

妙哉:好极了,非常好的意思。

平明:指天刚亮的时候,即清晨。

中军帐:古代军队中的主要指挥帐篷,通常由主将居住。

刀斧手:古代宫廷或军队中负责执行死刑或执行特殊任务的士兵。

文官武将:指担任文职和武职的官员。

王法无亲: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亲疏。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以残暴著称。

许昌:东汉末年曹操所建魏国的都城。

屯暴兵:驻扎大量军队。

奉命讨之:接受命令去征讨。

赏劳罚罪:奖赏有功的人,惩罚有罪的人。

徇纵:纵容,姑息。

三江口:指长江、汉江、淮河交汇处。

蒋钦: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周泰: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凌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潘璋: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太史慈: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陆逊: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以智谋著称。

董袭: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朱治:三国时期东吴将领。

巡警使:负责巡查和警备的官员。

六郡官军:指六个郡的官方军队。

克期取齐:约定时间集合。

王佐之才:指辅佐君王的才能。

齿牙余论:指剩余的言辞或建议。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的两位贤人,以不食周粟而饿死著称。

首阳山:位于山西省,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

汉室之胄:指汉室的后代。

伏孔明:指设计陷害或对抗诸葛亮。

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意指聪明人与聪明人相遇容易合作,但才能高的人与才能高的人则难以相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评注

次日平明,瑜赴行营,升中军帐高坐。

这一句描绘了周瑜清晨前往行营,升帐高坐的场景,体现了周瑜的威严和军队的纪律性。‘平明’二字,点明了时间之早,也暗示了周瑜的严谨态度和军队的紧张准备。

左右立刀斧手,聚集文官武将听令。

‘左右立刀斧手’一句,突出了周瑜身边侍卫的威武,‘聚集文官武将听令’则显示了周瑜作为将领的权威和指挥能力。

原来程普年长于瑜,今瑜爵居其上,心中不乐:是日乃托病不出,令长子程咨自代。

这段描述了程普对周瑜爵位的嫉妒和不满,以及他通过生病来避免直接面对周瑜的行为。这反映了古代军队中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瑜令众将曰:‘王法无亲,诸君各守乃职。方今曹操弄权,甚于董卓:囚天子于许昌。屯暴兵于境上。吾今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周瑜的这一番话,展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他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部下遵守职责,同时表达了对曹操的敌意和对天子的忠诚,体现了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令毕,即差韩当、黄盖为前部先锋,领本部战船,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别听将令;蒋钦、周泰为第二队;凌统、潘璋为第三队;太史慈、吕蒙为第四队;陆逊、董袭为第五队;吕范、朱治为四方巡警使,催督六郡官军,水陆并进,克期取齐。

这段话详细地安排了各部队的将领和任务,显示了周瑜作为将领的精细和周密,同时也展现了东吴军队的强大实力。

调拨已毕,诸将各自收拾船只军器起行。

这句话总结了周瑜的军队调动和部署,强调了军队的执行力。

程咨回见父程普,说周瑜调兵,动止有法。

程咨对周瑜的评价,从侧面反映了周瑜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普大惊曰:‘吾素欺周郎懦弱,不足为将;今能如此,真将才也!我如何不服!’遂亲诣行营谢罪。

程普的这番话,既表达了他对周瑜的敬佩,也体现了古代将领间的相互尊重和忠诚。

瑜亦逊谢。

周瑜的谦虚回应,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范。

次日,瑜请诸葛瑾,谓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刘备?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齿牙余论,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则主公既得良辅,而先生兄弟又得相见,岂不美哉?先生幸即一行。’

周瑜的这一请求,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重视和对其才能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东吴利益的考虑。

瑾曰:‘瑾自至江东,愧无寸功。今都督有命,敢不效力。’即时上马,径投驿亭来见孔明。

诸葛瑾的回答,既表现了他的忠诚,也体现了他的谦逊。

孔明接入,哭拜,各诉阔情。

孔明和诸葛瑾的相会,充满了兄弟情谊和对彼此的关心。

瑾泣曰:‘弟知伯夷、叔齐乎?’孔明暗思:‘此必周郎教来说我也。’遂答曰:‘夷、齐古之圣贤也。’

诸葛瑾提到伯夷、叔齐,意在提醒孔明忠诚和坚守道义的重要性,而孔明的回答则显示了他对古圣先贤的尊重。

瑾曰:‘夷、齐虽至饿死首阳山下,兄弟二人亦在一处。我今与你同胞共乳,乃各事其主,不能旦暮相聚。视夷、齐之为人,能无愧乎?’

诸葛瑾以伯夷、叔齐为例,劝导孔明不要因为个人情感而违背忠诚和道义。

孔明曰:‘兄所言者,情也;弟所守者,义也。弟与兄皆汉人。今刘皇叔乃汉室之胄,兄若能去东吴,而与弟同事刘皇叔,则上不愧为汉臣,而骨肉又得相聚,此情义两全之策也。不识兄意以为何如?’

孔明以情义两全为策略,回应诸葛瑾的劝导,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刘备的忠诚。

瑾思曰:‘我来说他,反被他说了我也。’遂无言回答,起身辞去。

诸葛瑾在孔明面前的无言以对,体现了他对孔明的敬佩和自己的无奈。

回见周瑜,细述孔明之言。

诸葛瑾向周瑜汇报孔明的言论,显示了诸葛瑾的忠诚和对周瑜的信任。

瑜曰:‘公意若何?’瑾曰:‘吾受孙将军厚恩,安肯相背!’

周瑜询问诸葛瑾的意见,诸葛瑾的回答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忠诚。

瑜曰:‘公既忠心事主,不必多言。吾自有伏孔明之计。’正是:‘智与智逢宜必合,才和才角又难容。’

周瑜的这一番话,显示了他对诸葛亮的策略和对未来的自信,同时也暗示了他对诸葛亮的理解和尊重。最后两句诗,既是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对周瑜自身智慧的肯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3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