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原文

却说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

二人在舟中共议、鲁肃谓孔明曰:“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

孔明曰:“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

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

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闻鲁肃回,急召入问曰:“子敬往江夏,体探虚实若何?”

肃曰:“已知其略,尚容徐禀。”

权将曹操檄文示肃曰:“操昨遣使赍文至此,孤先发遣来使,现今会众商议未定。”

肃接檄文观看。

其略曰:“孤近承帝命,奉词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鲁肃看毕曰:“主公尊意若何?”

权曰:“未有定论。”

张昭曰:“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众谋士皆曰:“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曰:“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

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

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

权曰:“何以言之?”

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

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但操新得袁绍之众,近又得荆州之兵,恐势大难以抵敌。”

肃曰:“肃至江夏,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之,便知虚实。”

权曰:“卧龙先生在此乎?”

肃曰:“现在馆驿中安歇。”

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肃领命而去。

次日至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

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

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

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

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视之,乃虞翻也。

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孔明视之,乃步骘也。

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

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

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视之,乃严峻也。

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

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程德枢不能对。

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

忽一人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

众视其人,乃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为东吴粮官。

当时黄盖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

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

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

瑾曰:“贤弟既到江东,如何不来见我?”

孔明曰:“弟既事刘豫州,理宜先公后私。公事未毕,不敢及私。望兄见谅。”

瑾曰:“贤弟见过吴侯,却来叙话。”

说罢自去。

鲁肃曰:“适间所嘱,不可有误。”

孔明点头应诺。

引至堂上,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

施礼毕,赐孔明坐。

众文武分两行而立。

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只看他讲话。

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

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

孔明曰:“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权曰:“足下近在新野,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必深知彼军虚实。”

孔明曰:“刘豫州兵微将寡,更兼新野城小无粮,安能与曹操相持。”

权曰:“曹兵共有多少?”

孔明曰:“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

权曰:“莫非诈乎?”

孔明曰:“非诈也。曹操就兖州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之兵三四十万;今又得荆州之军二三十万:以此计之,不下一百五十万。

亮以百万言之,恐惊江东之士也。”

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孔明只做不见。

权曰:“曹操部下战将,还有多少?”

孔明曰:“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权曰:“今曹操平了荆、楚,复有远图乎?”

孔明曰:“即今沿江下寨,准备战船,不欲图江东,待取何地?”

权曰:“若彼有吞并之意,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一决。”

孔明曰:“亮有一言,但恐将军不肯听从。”

权曰:“愿闻高论。”

孔明曰:“向者宇内大乱,故将军起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今操芟除大难,略已平矣;近又新破荆州,威震海内;纵有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权曰:“诚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

孔明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听了孔明此言,不觉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孔明曰:“先生何故出此言?幸是吾主宽洪大度,不即面责。

先生之言,藐视吾主甚矣。”

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

肃曰:“果有良策,肃当请主公求教。”

孔明曰:“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

肃闻言,便入后堂见孙权。

权怒气未息,顾谓肃曰:“孔明欺吾太甚!”

肃曰:“臣亦以此责孔明,孔明反笑主公不能容物。

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

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

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

权见孔明,谢曰:“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

孔明亦谢曰:“亮言语冒犯,望乞恕罪。”

权邀孔明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

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孙权只低头不语。

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

孙权沉吟未决。

张昭等出,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愿主公勿听也。’

孙权尚在沉吟。

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

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

肃乃退出。

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

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

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毕竟说着甚的,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译文

鲁肃和诸葛亮辞别了刘备和刘琦,乘船前往柴桑郡。两人在船上商议,鲁肃对诸葛亮说:“先生见到孙将军,一定不要直接说曹操兵力强大。”诸葛亮说:“不用子敬提醒,我自有应对之策。”船靠岸后,鲁肃请诸葛亮在馆驿中暂住,他自己先去见孙权。孙权正在堂上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说鲁肃回来,急忙召见他说:“子敬去江夏,探听虚实如何?”鲁肃说:“已经了解大概,容我慢慢禀报。”孙权把曹操的檄文给鲁肃看,檄文大致内容是:“我最近奉皇帝之命,讨伐有罪之人。旌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就擒;荆襄之民,望风归顺。现在我统率百万雄兵,千员上将,想要与将军在江夏会猎,共同讨伐刘备,共享土地,永结盟好。希望不要犹豫,速速回复。”鲁肃看完檄文说:“主公您的意思呢?”孙权说:“还没有定下来。”张昭说:“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借天子之名征讨四方,拒绝他是不顺从的。而且主公可以用来抵抗曹操的,就是长江了。现在曹操已经得到荆州,长江的险要之处,已经与我们共有,我们无法抵挡。我认为,不如投降曹操,这是万全之策。众位谋士都说:‘子布的话,正合天意。’孙权沉默不语。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果投降曹操,那么东吴的百姓就可以安宁,江南六郡也可以保住了。’孙权低头不语。

过了一会儿,孙权起身去换衣服,鲁肃跟在他后面。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于是握住他的手说:‘你有什么打算?’鲁肃说:‘刚才众人所说,都误解了将军。众人都可以投降曹操,只有将军不能投降曹操。’孙权问:‘为什么这么说?’鲁肃说:‘如果我和他们一样投降曹操,我还可以回到家乡,官职也不会降低,还能保住州郡。将军如果投降曹操,想要去哪里呢?位子不过封侯,车不过一辆,马不过一匹,随从不过几个人,怎么能南面称孤呢?众人的意思,都是为自己考虑,不能听他们的。将军应该及早定下大计。’孙权叹息说:‘众人的议论,让我非常失望。子敬提出的宏大计划,正合我意。这是天意把子敬赐给了我!但曹操新近得到袁绍的军队,最近又得到荆州的军队,恐怕势力强大难以抵挡。’鲁肃说:‘我去江夏时,带来了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主公可以问他,就能知道虚实。’孙权说:‘卧龙先生在这里吗?’鲁肃说:‘现在在馆驿中休息。’孙权说:‘今天晚上天色已晚,暂且不见面。明天在军帐下召集文武百官,先让诸葛亮见见我江东的英俊之才,然后再升堂议事。’鲁肃领命离开。第二天到馆驿中见到诸葛亮,又叮嘱说:‘今天见到我主,一定不要说曹操兵力强大。’诸葛亮笑着说:‘我见机行事,决不会出错。’鲁肃于是带着诸葛亮到幕下。早先就看到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都戴着高帽,穿着宽大的衣带,整理好衣服端端正正地坐着。诸葛亮逐一与他们相见,询问他们的姓名。行礼完毕后,诸葛亮坐在客位。张昭等人看到诸葛亮气质非凡,器宇轩昂,料想此人必是来游说的。张昭先开口挑拨说:‘我是江东的一个小人物,久闻先生在隆中高卧,自比管仲、乐毅。这种说法果真有吗?’诸葛亮说:‘这是我平生的小比。’张昭说:‘最近听说刘豫州三次到草庐中拜访先生,有幸得到先生,认为如鱼得水,想要席卷荆襄。现在一旦把荆襄交给曹操,不知道先生有何见解?’诸葛亮想,张昭是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如果不先难倒他,怎么能说服孙权,于是回答说:‘我看夺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取同宗的基业,所以坚决推辞。刘琮这个孩子,听信谗言,暗自投降,让曹操得以猖獗。现在我主屯兵江夏,另有良图,不是轻易可知的。’张昭说:‘如果是这样,那先生的言行就相矛盾了。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一统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攻下齐国的七十多城:这两个人都是真正的济世之才。先生在草庐中,只是笑傲风月,抱膝危坐。现在既然从事刘豫州,就应该为百姓兴利除害,剿灭乱贼。而且刘豫州在没有得到先生之前,还能纵横天下,割据城池;现在得到先生,大家都仰望。即使是三尺童蒙,也认为猛虎生翼,汉室将复兴,曹氏将灭亡。朝廷旧臣,山林隐士,都在拭目以待,以为拨开高天之云翳,仰望日月之光辉,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把天下安放在席子上,就在这个时刻。先生为何自从归附刘豫州,曹操一兵出,就弃甲抛戈,望风而逃;上不能报答刘表以安抚百姓,下不能辅佐孤子以占据疆土;于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没有立足之地:这样看来,刘豫州得到先生之后,反而不如以前了。管仲、乐毅,果真如此吗?我直言不讳,希望不要见怪!”诸葛亮听完后,哑然而笑说:‘鹏飞万里,它的志向难道是群鸟能理解的吗?比如人得了重病,应当先用稀粥来喂,用药物来服;等到内脏调和,身体逐渐康复,再用肉食来补养,用猛药来治疗:这样病根就能根除,人就能保全性命。如果不等到气血平和,就急于用猛药和厚味,想要求得平安,实在是困难。我主刘豫州,以前在汝南战败,寄居刘表,兵力不满一千,将领只有关羽、张飞、赵云而已:这就像病势极度衰弱的时候。新野是个偏僻的小县,人口稀少,粮食匮乏,刘豫州不过暂时借以容身,怎么可能真的坐守于此呢?由于甲兵不完整,城郭不坚固,军队未经训练,粮食不能持续,然而在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人心惊胆裂:我认为管仲、乐毅用兵,未必超过这一点。至于刘琮投降曹操,刘豫州实际上并不知道;而且他也不忍乘乱夺取同宗的基业,这真是大仁大义。当阳之战,刘豫州看到有数十万义民前来相随,扶老携幼,不忍抛弃他们,每天行军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愿与他们一同战败,这也是大仁大义。寡不敌众,胜负是常有的事。以前汉高祖多次败于项羽,最后垓下一战成功,这不是韩信的良谋吗?韩信长期侍奉汉高祖,未曾连战连胜。国家的大计,社稷的安危,是有主谋的。不像那些夸夸其谈的人,虚有其表,欺骗他人:坐着讨论,站着谈论,无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这真是被天下人耻笑啊!”这一番话,说得张昭无言以对。

座位上突然有一个人大声问道:‘如今曹公的军队驻扎了百万之众,将领有千员之多,如同龙腾虎跃,要平定江夏,您认为怎么样呢?’孔明看了看他,原来是虞翻。孔明说:‘曹操收纳了袁绍像蚂蚁一样聚集的军队,劫持了刘表像乌合之众的人,尽管人数有几百万,也不值得害怕。’虞翻冷笑说:‘在当阳战败,在夏口计策用尽,只是求助于人,还说‘不害怕’,这真是大话骗人!’孔明说:‘刘豫州用几千仁义之师,怎能敌得过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时机。现在江东兵力充足,粮食丰富,还有长江的天险,却还想让他的主人屈膝投降敌人,不顾天下人的耻笑。从这个角度看,刘豫州确实不怕曹操这个贼人!’虞翻无言以对。

座位上又有人问:‘孔明是想效仿仪、秦那样的口才,去游说东吴吗?’孔明看了看他,原来是步骘。孔明说:‘步子山把苏秦、张仪当作辩士,却不知道苏秦、张仪也是豪杰。苏秦佩戴过六国的相印,张仪两次担任秦国相国,都有扶危救国的计谋,他们不是那种害怕强敌、躲避刀剑的人。你们听到曹操虚张声势的话,就害怕地请求投降,难道敢笑苏秦、张仪吗?’步骘无言以对。

突然又有一个人问:‘孔明把曹操看作是什么样的人?’孔明看了看他,原来是薛综。孔明回答说:‘曹操是汉贼,何必问这个?’薛综说:‘您的话错了。汉朝传世至今,天数将要结束。现在曹公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人们都归心于他。刘豫州不识时务,硬要与他争斗,就像用鸡蛋碰石头,怎能不败呢?’孔明严厉地说:‘薛敬文怎么能说出这种无父无君的话呢!人生在天地之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您既然是汉朝的臣子,看到有不忠不孝的人,应当发誓共同消灭他们:这是臣子的道义。现在曹操祖宗享受汉朝的俸禄,不思报效国家,反而怀有篡逆之心,这是天下人共愤的;您却把天数归咎于他,真是无父无君的人!不值得与他说话!请不要再说!’薛综满脸羞愧,无言以对。

座位上又有人应声问道:‘曹操虽然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但也是相国曹参的后代。刘豫州虽然说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却没有什么证据可查,看样子只是个织席卖鞋的人,哪里能与曹操抗衡呢?’孔明看了看他,原来是陆绩。孔明笑着说:‘你不是袁术座上那个怀橘的陆郎吗?请安心坐下,听我说一句话: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代,那么世代都是汉朝的臣子了;现在他却专权横行,欺凌君主,不仅是不忠,也是不敬祖先,不仅是对汉室的乱臣,也是曹家的叛徒。刘豫州是正宗的皇室后代,现在的皇帝按谱系赐予爵位,怎能说没有证据可查呢?而且汉高祖刘邦出身亭长,最终得到了天下;织席卖鞋,又哪里值得羞辱呢?您的见识只是小孩的见识,不足以与高尚的人交谈!’陆绩无言以对。

座位上又有人突然说:‘孔明所说的,都是强词夺理,不是正理,不必再说了。请问孔明研究过哪些经典?’孔明看了看他,原来是严峻。孔明说:‘只是搜寻经典中的片段,那是世上的腐儒,怎么能兴邦立事?而且古代的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这样的人,邓禹、耿弇这样的人,都有拯救天下的才能,我不知道他们生平研究过哪些经典。难道他们也像书生一样,只在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吗?’严峻低头丧气,无言以对。

忽然又有一人大声说:“先生喜欢说大话,未必真的有真才实学,恐怕只是被儒者所嘲笑罢了。”孔明看着那个人,原来是汝阳人程德枢。孔明回答说:“儒者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之儒,忠诚于君主,热爱国家,坚守正义,厌恶邪恶,努力使恩泽惠及当时,名声流传后世。至于小人之儒,只专注于琐屑之事,专门研究文学,年轻时就写赋,年老时还在研究经典;笔下虽然写了千言万语,胸中实际上却没有一条好计策。比如杨雄以文章闻名于世,却屈身事奉王莽,最终投阁自杀,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每天写万言,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枢无言以对。众人看到孔明对答如流,都感到惊愕。当时座上的张温、骆统二人,又想难为孔明。突然一人从外面进来,大声说:“孔明是当世的奇才,你们用言语相难,这不是尊敬客人的礼节。曹操的大军已经逼近边境,你们不想想退敌的策略,却只是空谈而已!”众人看着那个人,原来是零陵人黄盖,字公覆,现在是东吴的粮官。当时黄盖对孔明说:“我听说多说话能获利,不如沉默不言。为什么不把你的真知灼见为我主进言,却和众人辩论呢?”孔明说:“各位不知道世事,互相质问,我不回答是不行的。”于是黄盖和鲁肃带着孔明进入。到了中门,正遇到诸葛瑾,孔明向他行礼。诸葛瑾说:“贤弟既然到了江东,为什么不来看我?”孔明说:“我既然侍奉了刘豫州,理应先尽公事,后顾私情。公事未了,不敢涉及私事。希望兄长能谅解。”诸葛瑾说:“贤弟先去见吴侯,然后再来叙话。”说完就走了。鲁肃说:“刚才的嘱托,不可有误。”孔明点头答应。他们引着孔明到堂上,孙权走下台阶迎接,对他非常礼遇。行礼完毕,赐给孔明座位。众文武官员分列两旁站立。鲁肃站在孔明旁边,只看他讲话。孔明表达了对刘备的敬意后,偷偷观察孙权:他眼睛碧绿,胡须紫红,仪表堂堂。孔明暗自思忖:“这个人相貌非凡,只能激将,不能直接说。等他提问时,用言语激怒他就行了。”献上茶后,孙权说:“我常听鲁子敬提起你的才能,今天有幸见到你,敢请你指教。”孔明说:“我才能平庸,学识浅薄,有辱你的提问。”孙权说:“你在新野辅佐刘豫州与曹操决战,一定很清楚他们的虚实。”孔明说:“刘豫州的兵力薄弱,将领不多,再加上新野城小,粮食不足,怎么能和曹操相持?”孙权问:“曹操的兵力共有多少?”孔明说:“马步水军,大约有一百多万。”孙权问:“这不是在欺诈吗?”孔明说:“不是欺诈。曹操在兖州时就已有青州军二十万;平定了袁绍,又得到了五六十万;中原新招募的士兵有三四十万;现在又得到了荆州军二三十万:这样算来,不少于一百五十万。我之所以说一百万,是怕惊扰江东的士兵。”鲁肃在旁边,听到这里脸色大变,用眼睛看着孔明;孔明却装作没看见。孙权问:“曹操部下的战将,还有多少?”孔明说:“足智多谋的人,能征善战的将领,何止一二千人。”孙权问:“现在曹操平定了荆、楚,还有远大的图谋吗?”孔明说:“现在曹操沿着长江驻扎营寨,准备战船,不是想要吞并江东,那他想要夺取哪里?”孙权问:“如果他想要吞并我们,是战是和,请你为我决定。”孔明说:“我有一句话,但恐怕将军你不愿意听从。”孙权说:“请说出你的高见。”孔明说:“过去天下大乱,所以将军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收揽人心,与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经除掉了大患,已经大致平定了;最近又新破了荆州,威震海内;即使有英雄,也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刘豫州逃到了这里。希望将军量力而行:如果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原抗衡,不如早点与他决裂;如果不行,为什么不听从众谋士的建议,按兵不动,北面事奉他呢?”孙权没有回答。孔明又说:“将军表面上是服从,内心却怀有疑虑,事情紧急却不能决断,灾祸就在眼前了!”孙权问:“如果真的像你说的那样,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孔明说:“以前田横,不过是一个齐国的壮士,都坚守道义不受侮辱。何况刘豫州是皇室的后代,才华横溢,众人仰慕。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他又怎么能屈居人下呢!”孙权听了孔明的话,脸色突然变得很严厉,拂袖而起,退到后堂。众人讥笑而散,鲁肃责备孔明说:“先生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幸亏我主宽容大量,没有立刻责怪你。先生的话,对主公太不敬了。”孔明仰面而笑说:“为什么不能容纳别人的话呢!我自有破敌之计,他们不问我,我自然不说。”鲁肃说:“如果真的有好的计策,我一定请主公向你请教。”孔明说:“我看曹操的百万大军,就像一群蚂蚁一样!但我一举手,他们就会变成齑粉!”鲁肃听了这句话,立刻进入后堂见孙权。孙权怒气未消,对鲁肃说:“孔明太欺负我了!”鲁肃说:“我也因此责备孔明,孔明反而笑主公不能容物。破敌之策,孔明不肯轻易说出,主公为何不求教于他?”孙权转怒为喜说:“原来孔明有好的计策,所以用言语激怒我。我一时浅薄,差点误了大事。”于是和鲁肃再次走出堂外,再次请孔明谈话。孙权见到孔明,道歉说:“刚才冒犯了您的威严,希望不要怪罪。”孔明也道歉说:“我的言语冒犯,希望您能原谅。”孙权邀请孔明进入后堂,设宴款待他。

经过数巡之后,周瑜说:‘曹操一生最痛恨的人有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还有我孙权。现在这些势力都已经灭亡,只剩下我和豫州的刘备还在。我不能用整个吴国的土地来受制于人。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没有人能抵挡曹操;但是刘备新近战败,他怎么能够抵抗这样的困难呢?’诸葛亮说:‘虽然刘备刚刚战败,但是关羽仍然率领着精兵万人;刘琦带领江夏的战士,也不少于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不堪;最近追击刘备,轻骑兵一天一夜行军三百里,这就是所谓的强弩之末,力量已经不足以穿透鲁国的细布了。而且北方的人不习惯水战。荆州归附曹操的士民,都是被形势所迫,并非真心愿意。现在将军如果能够与刘备同心协力,打败曹操是必然的。曹操军队一旦被打败,必定会北撤,那么荆州的吴国就会变得强大,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希望将军能够作出决定。’孙权非常高兴地说:‘先生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我已经决定了,再也没有其他疑虑。立刻商议起兵,共同消灭曹操!’于是命令鲁肃将这个决定传达给文武官员,并送诸葛亮到馆驿休息。张昭知道孙权想要起兵,于是与众臣商议说:“我们中了诸葛亮的计了!”急忙进见孙权说:‘我们听说主公打算起兵与曹操对抗。主公自己想想,和袁绍相比如何?曹操过去兵力弱小,将领不多,还能一举击败袁绍;何况现在他拥有百万大军南征,怎么可以轻敌呢?如果听从诸葛亮的话,轻率地发动战争,这就是所谓的负薪救火了。’孙权只是低头不语。顾雍说:‘刘备因为被曹操打败,所以想要借我们江东的兵力来抵抗曹操,主公为什么要被他所利用呢?希望主公能够听从张昭的话。’孙权犹豫不决。张昭等人离开后,鲁肃进入见孙权说:‘刚才张昭等人又劝主公不要出兵,极力主张投降,这些都是只顾自己保命和家人的臣子,只是为自己打算。希望主公不要听他们的。’孙权还在犹豫。鲁肃说:‘主公如果犹豫不决,一定会被众人误导。’孙权说:‘你先退下,让我再考虑一下。’鲁肃就退了出去。当时有些武将想要出战,而文官都倾向于投降,议论纷纷,意见不一。而孙权退回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看到孙权这样,问他说:“什么事情让你如此困扰,以至于吃饭睡觉都顾不上了?”孙权说:“现在曹操在江汉驻军,有进攻江南的意图。询问文武百官,有的想要投降,有的想要出战。等待战争到来,恐怕我们人少敌多;等待投降,又怕曹操不会接受我们:因此犹豫不决。”吴国太说:“你为什么不记得你姐姐临终时的话呢?”孙权像是刚从梦中醒来,突然想起了这句话。正是:追忆国母临终的话语,引得周瑜建立战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注解

鲁肃:鲁肃,字子敬,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

孔明:孔明,即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玄德:指刘备,刘备的字。

刘琦:刘琦,字子瑜,刘备之子,曾任江夏太守。

柴桑郡:柴桑郡,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

孙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即吴大帝。

文武:指文臣和武将。

檄文:檄文,古代用于征召、通告的文书。

旄麾:旄麾,古代军旗,这里指军队。

刘琮:刘琮,字元冲,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侄子,曾投降曹操。

荆襄之民:荆襄之民,指荆州和襄阳地区的百姓。

江夏:江夏,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湖北省。

子布:子布,即张昭的字。

纳降:纳降,指投降。

故:故,原来的,原来的官职。

州郡:州郡,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和市。

卧龙先生:卧龙先生,诸葛亮自称,意为隐居的龙。

管、乐:管、乐,指管仲和乐毅,均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霸诸侯:霸诸侯,指称霸诸侯,即成为诸侯的霸主。

一匡天下:一匡天下,指统一天下。

扶持微弱之燕:扶持微弱之燕,指帮助弱小的燕国。

下齐七十余城:下齐七十余城,指攻下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

山僻小县:山僻小县,指偏僻的小县。

博望烧屯:博望烧屯,指诸葛亮在博望坡烧毁曹操的军营。

白河用水:白河用水,指诸葛亮利用白河的水攻曹操。

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让,曹操的重要将领。

曹仁:曹仁,字子孝,曹操的侄子,也是曹操的重要将领。

汝南:汝南,古代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南部。

关、张、赵云:关、张、赵云,指关羽、张飞和赵云,均为刘备的重要将领。

垓下一战:垓下一战,指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的事件。

韩信:韩信,字信,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刘邦的重要将领。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本利益。

曹公:指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

百万:指大量的人,此处形容曹操的军队规模巨大。

龙骧虎视:形容曹操威风凛凛,如同龙腾虎跃。

虞翻: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袁绍: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曾占据冀州,与曹操对峙。

刘表: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年荆州牧,以宽厚著称。

蚁聚之兵:形容袁绍的军队如同蚂蚁聚集,形容其军队散乱。

乌合之众:形容刘表的军队如同乌鸦聚集,形容其军队无组织。

当阳:指当阳县,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地方。

夏口:指夏口,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

仁义之师:指以仁义为准则的军队。

江东:指孙权的势力范围,即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

步骘: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仪、秦:指苏秦和张仪,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

豪杰:指有才干、有胆识的人。

苏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

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曾游说秦国统一六国。

虚发诈伪之词:指曹操发出的虚假、欺诈的言辞。

刘豫州:指刘备,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蜀汉的开国皇帝。

天数:指天意,命运。

薛敬文:指薛综,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

忠孝:指忠诚和孝顺,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

曹参:西汉初年的政治家,曹操作为其后裔。

中山靖王:指刘胜,西汉中山靖王,刘备的远祖。

织席贩屦:指织席子和卖草鞋,形容出身贫贱。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以聪明才智著称。

袁术:袁术,字公路,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曾自立为帝。

怀桔:指陆绩在袁术宴会上怀中藏桔的故事,表现了他的聪明和机智。

相国:指曹参曾经担任的官职,曹操作为其后裔。

亭长:指刘邦最初担任的官职,后来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寻章摘句:指只知引用书本上的词句,不知实际应用。

耕莘伊尹:指伊尹在莘地耕作,后来成为商汤的贤臣。

钓渭子牙:指姜子牙在渭水边钓鱼,后来成为周文王的贤臣。

张良、陈平:指西汉初年的著名谋士,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陈平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

邓禹、耿弇:指东汉初年的著名将领,邓禹为光武帝刘秀的将领,耿弇为东汉的开国功臣。

宇宙:指天地之间,宇宙万物。

严峻: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以刚直著称。

大言:指夸大的言辞,这里指程德枢对孔明的不满。

实学:指真正的学问,实际的学识。

儒者:指儒家学者,这里指那些自诩有学问的人。

君子小人之别:儒家思想中区分人的品德等级,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指品德低劣的人。

忠君爱国:指忠诚于君主,热爱国家。

守正恶邪:指坚持正义,反对邪恶。

雕虫:指微不足道的技艺,这里指小人之儒所从事的文学创作。

翰墨:指书写和文学创作。

赋:古代的一种文体,以抒情、叙事为主。

经:指儒家经典。

杨雄:西汉文学家,以文章名世。

事:指为某人效力。

投阁:指自杀,这里指杨雄因不得志而自杀。

金石之论:指珍贵的言论,有价值的意见。

世务:指国家大事,世事。

唇舌相难:用言语相互争辩。

奇才:指非常杰出的人才。

敬客之礼: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

东吴粮官:指在东吴担任粮食管理官职的人。

吴侯:指孙权,孙权的封号。

碧眼紫髯:形容人的外貌特征,指眼睛碧绿,胡须紫红。

堂堂一表:形容人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激:刺激,激发。

玄德之意:指刘备的意图或想法。

兖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

青州:古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东部。

荆、楚:古代的地名,指今天的湖北、湖南一带。

芟除大难:消除大难,指平定战乱。

束甲:整理铠甲,准备战斗。

北面而事之:指臣服于某人。

田横:战国时期齐国的壮士,以忠义著称。

王室之胄:指王室的后代。

英才盖世:指非常杰出的人才,无人能比。

事之不济:事情没有成功。

齑粉:指被彻底摧毁,一无所剩。

冒渎威严:冒犯威严,不敬。

冒犯:冒犯,不敬。

藐视:轻视,不尊重。

破曹之计:指对抗曹操的策略。

嗔:生气,发怒。

嗔作喜:由怒转喜。

冒渎:冒犯,不敬。

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即孙吴的开国皇帝。

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吕布: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著名武将,以勇猛著称。

豫州:豫州,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指刘备的势力范围。

关云长:关云长,即关羽,字云长,刘备麾下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和忠义著称。

曹操之众:曹操的军队。

张昭:张昭,字子布,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政治家、文学家。

顾雍:顾雍,字元叹,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政治家。

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势力相持不下的局面。

成败之机: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

吴国太:吴国太,即孙权的母亲,对孙权有很大的影响力。

国母:指国君的母亲,此处指吴国太。

周郎: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军事家,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评注

数巡之后,权曰:‘曹操平生所恶者: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与孤耳。’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孙权的内心世界,他回顾了曹操一生所厌恶的人物,其中提到了与孙权自己相关的“豫州与孤”,显示出孙权对曹操的忌惮和对自己地位的担忧。‘孤’字的使用,也体现了孙权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对个人力量的自信。

‘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孤不能以全吴之地,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孙权在此表达了自己坚定的决心,他认为曹操已经消灭了其他对手,只剩下自己和刘备,因此他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采取行动。‘吾计决矣’一句,彰显了孙权的果断和决断力。

‘非刘豫州莫与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孙权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刘备新败之后,是否能够抵抗曹操。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为接下来的决策做铺垫,同时也暗示了刘备的实力虽然受损,但仍有抗衡曹操的可能。

‘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在此回应了孙权的问题,他强调刘备虽然新败,但仍有足够的实力抵抗曹操。他提到了关羽和刘琦的兵力,以此来说明刘备的抗争能力。

‘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诸葛亮进一步分析了曹操军队的弱点,指出他们长途跋涉,军队疲惫,且追击刘备时过于急躁,已经失去了优势。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

诸葛亮继续分析,指出曹操的军队不擅长水战,而荆州士民之所以归附曹操,是因为被迫,并非真心愿意。

‘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

诸葛亮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即孙权应该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这样才能够取得胜利。

‘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

诸葛亮预测了战争的结果,认为如果能够击败曹操,那么荆、吴两地的势力将会增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

诸葛亮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认为成败的关键在于孙权今天的决定。

‘权大悦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

孙权对诸葛亮的建议表示赞同,并表达了自己的决心,说明他已经被说服,决定采取行动。

‘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

孙权迅速行动,决定立即商议起兵,共同对抗曹操。

‘遂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孙权安排鲁肃传达自己的决定,并将诸葛亮送至馆驿休息,显示了孙权对诸葛亮的尊重。

‘张昭知孙权欲兴兵,遂与众议曰:‘中了孔明之计也!’’

张昭对孙权的决定表示反对,并认为这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谋。

‘急入见权曰:‘昭等闻主公将兴兵与曹操争锋。主公自思比袁绍若何?曹操向日兵微将寡,尚能一鼓克袁绍;何况今日拥百万之众南征,岂可轻敌?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

张昭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孙权不应该轻敌,否则将会重蹈覆辙。

‘孙权只低头不语。’

孙权面对张昭的反对,显得犹豫不决。

‘顾雍曰:‘刘备因为曹操所败,故欲借我江东之兵以拒之,主公奈何为其所用乎;愿听子布之言。’’

顾雍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他认为刘备之所以寻求孙权的帮助,是因为自己战败,孙权不应该被利用。

‘孙权沉吟未决。’

孙权仍然在犹豫,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鲁肃入见曰:‘适张子布等,又劝主公休动兵,力主降议,此皆全躯保妻子之臣,为自谋之计耳。愿主公勿听也。’’

鲁肃再次进言,反对张昭和顾雍的观点,他认为这些官员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对出兵。

‘孙权尚在沉吟。’

孙权仍然在犹豫,没有做出决定。

‘肃曰:‘主公若迟疑,必为众人误矣。’’

鲁肃警告孙权,如果继续犹豫不决,将会被众人误导。

‘权曰:‘卿且暂退,容我三思。’’

孙权让鲁肃暂时退下,表示自己需要时间来思考。

‘肃乃退出。’

鲁肃退出,等待孙权的决定。

‘时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

此时,武将们主张出战,而文官们则主张投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

孙权退入内宅,因为犹豫不决而感到焦虑不安。

‘吴国太见权如此,问曰:‘何事在心,寝食俱废?’’

吴国太看到孙权如此状态,询问他为何如此忧虑。

‘权曰:‘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孙权向吴国太解释了自己的犹豫,他担心如果出战会寡不敌众,如果投降又担心曹操不会接受。

‘吴国太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

吴国太提醒孙权,让他回忆起自己姐姐临终前的遗言。

‘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

孙权在吴国太的提醒下,似乎突然清醒过来,回忆起了姐姐的遗言。

‘正是: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这句话是对前面情节的总结,同时也预示了孙权将会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取得胜利。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37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