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原文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却说东吴陆逊,自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军权皆归于逊。
张昭、顾雍启奏吴王,请自改元。
权从之,遂改为黄武元年。
忽报魏主遣使至,权召入。
使命陈说:‘蜀前使人求救于魏,魏一时不明,故发兵应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东吴可来接应。若得蜀土,各分一半。’
权闻言,不能决,乃问于张昭、顾雍等。
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
权即召陆逊至。
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
权从之,乃谓魏使曰:‘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使者拜辞而去。
权令人探得西番兵出西平关,见了马超,不战自退;南蛮孟获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计杀退回洞去了;上庸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
曹真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
孙权知了此信,乃谓文武曰:‘陆伯言真神算也。孤若妄动,又结怨于西蜀矣。’
忽报西蜀遣邓芝到。
张昭曰:‘此又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
权曰:‘当何以答之?’
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可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却唤芝入见。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效此例烹之,看其人如何对答。’
权从其言,遂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召邓芝入。
芝整衣冠而入。
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
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
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
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惶,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
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权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芝曰:‘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权曰:‘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于是吴王留住邓芝,集多官问曰:‘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荆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处也。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并无一人入蜀,以达孤意。’
忽一人出班奏曰:‘臣愿为使。’
众视之,乃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为中郎将。
权曰:‘恐卿到蜀见诸葛亮,不能达孤之情。’
温曰:‘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
权大喜,重赏张温,使同邓芝入川通好。
却说孔明自邓芝去后,奏后主曰:‘邓芝此去,其事必成。吴地多贤,定有人来答礼。陛下当礼貌之,令彼回吴,以通盟好。吴若通和,魏必不敢加兵于蜀矣。吴、魏宁靖,臣当征南,平定蛮方,然后图魏。魏削则东吴亦不能久存,可以复一统之基业也。’
后主然之。
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
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
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
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
后主但敬礼而已。
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
次日,孔明设宴相待。
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
张温领诺。
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次日,后主将金帛赐与张温,设宴于城南邮亭之上,命众官相送。
孔明殷勤劝酒。
正饮酒间,忽一人乘醉而入,昂然长揖,入席就坐。
温怪之,乃问孔明曰:‘此何人也?’
孔明答曰:‘姓秦,名宓,字子敕,现为益州学士。’
温笑曰:‘名称学士,未知胸中曾学事否?’
宓正色而言曰:‘蜀中三尺小童,尚皆就学,何况于我?’
温曰:‘且说公何所学?’
宓对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温笑曰:‘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天有头乎?’
宓曰:‘有头。’
温曰:‘头在何方?’
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
温又问:‘天有耳乎?’
宓答曰:‘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温又问:‘天有足乎?’
宓曰:‘有足。《诗》云:‘天步艰难。’无足何能步?’
温又问:‘天有姓乎?’
宓曰:‘岂得无姓!’
温曰:‘何姓?’
宓答曰:‘姓刘。’
温曰:‘何以知之?’
宓答曰:‘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温又问曰:‘日生于东乎?’
宓对曰:‘虽生于东,而没于西。’
此时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
张温无语,宓乃问曰:‘先生东吴名士,既以天事下问,必能深明天之理。’
昔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愿先生教我。
张温无言可对,乃避席而谢曰:‘不意蜀中多出俊杰!恰闻讲论,使仆顿开茅塞。’
孔明恐温羞愧,故以善言解之曰:‘席间问难,皆戏谈耳。足下深知安邦定国之道,何在唇齿之戏哉!’
温拜谢。
孔明又令邓芝入吴答礼,就与张温同行。
张、邓二人拜辞孔明,望东吴而来。
却说吴王见张温入蜀未还,乃聚文武商议。
忽近臣奏曰:‘蜀遣邓芝同张温入国答礼。’
权召入。
张温拜于殿前,备称后主、孔明之德,愿求永结盟好,特遣邓尚书又来答礼。
权大喜,乃设宴待之。
权问邓芝曰:‘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芝答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灭魏之后,未识天命所归何人。但为君者,各修其德;为臣者,各尽其忠:则战争方息耳。’
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如是耶!’
遂厚赠邓芝还蜀。
自此吴、蜀通好。
却说魏国细作人探知此事,火速报入中原。
魏主曹丕听知,大怒曰:‘吴、蜀连和,必有图中原之意也。不若朕先伐之。’
于是大集文武,商议起兵伐吴。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亡。
侍中辛毗出班奏曰:‘中原之地,土阔民稀,而欲用兵,未见其利。今日之计,莫若养兵屯田十年,足食足兵,然后用之,则吴、蜀方可破也。’
丕怒曰:‘此迂儒之论也!今吴、蜀连和,早晚必来侵境,何暇等待十年!’
即传旨起兵伐吴。
司马懿奏曰:‘吴有长江之险,非船莫渡。陛下必御驾亲征,可选大小战船,从蔡、颖而入淮,取寿春,至广陵,渡江口,径取南徐:此为上策。’
丕从之。
于是日夜并工,造龙舟十只,长二十余丈,可容二千余人,收拾战船三千余只。
魏黄初五年秋八月,会聚大小将士,令曹真为前部,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合后,刘晔、蒋济为参谋官。
前后水陆军马三十余万,克日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
不说魏兵起程。
却说东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吴国。
近臣慌奏吴王曰:‘今魏王曹丕,亲自乘驾龙舟,提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从蔡、颖出淮,必取广陵渡江,来下江南。甚为利害。’
孙权大惊,即聚文武商议。
顾雍曰:‘今主上既与西蜀连和,可修书与诸葛孔明,令起兵出汉中,以分其势;一面遣一大将,屯兵南徐以拒之。’
权曰:‘非陆伯言不可当此大任。’
雍曰:‘陆伯言镇守荆州,不可轻动。’
权曰:‘孤非不知,奈眼前无替力之人。’
言未尽,一人从班部内应声而出曰:‘臣虽不才,愿统一军以当魏兵。若曹丕亲渡大江,臣必生擒,以献殿下;若不渡江,亦杀魏兵大半,令魏兵不敢正视东吴。’
权视之,乃徐盛也。
权大喜曰:‘如得卿守江南一带,孤何忧哉!’
遂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军马。
盛谢恩,领命而退;即传令教众官军多置器械,多设旌旗,以为守护江岸之计。
忽一人挺身出曰:‘今日大王以重任委托将军,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将军何不早发军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敌?直待曹丕兵至,恐无及矣。’
盛视之,乃吴王侄孙韶也。
韶字公礼,官授扬威将军,曾在广陵守御;年幼负气,极有胆勇。
盛曰:‘曹丕势大;更有名将为先锋,不可渡江迎敌。待彼船皆集于北岸,吾自有计破之。’
韶曰:‘吾手下自有三千军马,更兼深知广陵路势,吾愿自去江北,与曹丕决一死战。如不胜,甘当军令。’
盛不从。
韶坚执要去,盛只是不肯,韶再三要行。
盛怒曰:‘汝如此不听号令,吾安能制诸将乎?’
叱武士推出斩之。
刀斧手拥孙韶出辕门之外,立起皂旗。
韶部将飞报孙权。
权听知,急上马来救。
武士恰待行刑,孙权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孙韶。
韶哭奏曰:‘臣往年在广陵,深知地利;不就那里与曹丕厮杀,直待他下了长江,东吴指日休矣!’
权径入营来。
徐盛迎接入帐,奏曰:‘大王命臣为都督,提兵拒魏;今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军法,违令当斩,大王何故赦之?’
权曰:‘韶倚血气之壮,误犯军法,万希宽恕。’
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国家之典刑也。若以亲而免之,何以令众乎?’
权曰:‘韶犯法,本应任将军处治;奈此子虽本姓俞氏,然孤兄甚爱之,赐姓孙;于孤颇有劳绩。今若杀之,负兄义矣。’
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
权令孙韶拜谢。
韶不肯拜,厉声而言曰:‘据吾之见,只是引军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见识!’
徐盛变色。
权叱退孙韶,谓徐盛曰:‘便无此子,何损于兵?今后勿再用之。’
言讫自回。
是夜,人报徐盛说:‘孙韶引本部三千精兵,潜地过江去了。’
盛恐有失,于吴王面上不好看,乃唤丁奉授以密计,引三千兵渡江接应。
却说魏主驾龙舟至广陵,前部曹真已领兵列于大江之岸。
曹丕问曰:‘江岸有多少兵?’
真曰:‘隔岸远望,并不见一人,亦无旌旗营寨。’
丕曰:‘此必诡计也。朕自往观其虚实。’
于是大开江道,放龙舟直至大江,泊于江岸。
船上建龙凤日月五色旌旗,仪銮簇拥,光耀射目。
曹丕端坐舟中,遥望江南,不见一人,回顾刘晔、蒋济曰:‘可渡江否?’
晔曰:‘兵法实实虚虚。彼见大军至,如何不作整备?陛下未可造次。且待三五日,看其动静,然后发先锋渡江以探之。’
丕曰:‘卿言正合朕意。’
是日天晚,宿于江中。
当夜月黑,军士皆执灯火,明耀天地,恰如白昼。
遥望江南,并不见半点儿火光。
丕问左右曰:‘此何故也?’
臣奏曰:‘想闻陛下天兵来到,故望风逃窜耳。’
丕暗笑。
及至天晓,大雾迷漫,对面不见。
须臾风起,雾散云收,望见江南一带皆是连城:城楼上枪刀耀日,遍城尽插旌旗号带。
顷刻数次人来报:‘南徐沿江一带,直至石头城,一连数百里,城郭舟车,连绵不绝,一夜成就。’
曹丕大惊。
原来徐盛束缚芦苇为人,尽穿青衣,执旌旗,立于假城疑楼之上。
魏兵见城上许多人马,如何不胆寒?
丕叹曰:‘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图也!’
正惊讶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大船将覆。
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
龙舟上人立站不住。
文聘跳上龙舟,负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
忽流星马报道:‘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
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
众军各自奔走。
背后吴兵追至。
丕传旨教尽弃御用之物而走。
龙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
魏兵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者无数。
诸将奋力救出魏主。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
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
丕慌忙上马。
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
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
魏兵大败而回。
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
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
却说赵云引兵杀出阳平关之次,忽报丞相有文书到,说益州耆帅雍闿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因此宣云回军,令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欲自南征。
赵云乃急收兵而回。
此时孔明在成都整饬军马,亲自南征。
正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
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译文
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却说东吴陆逊,自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军权皆归于逊。
张昭、顾雍启奏吴王,请自改元。权从之,遂改为黄武元年。
忽报魏主遣使至,权召入。使命陈说:‘蜀前使人求救于魏,魏一时不明,故发兵应之;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东吴可来接应。若得蜀土,各分一半。’
权闻言,不能决,乃问于张昭、顾雍等。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
权即召陆逊至。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
权从之,乃谓魏使曰:‘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使者拜辞而去。
权令人探得西番兵出西平关,见了马超,不战自退;南蛮孟获起兵攻四郡,皆被魏延用疑兵计杀退回洞去了;上庸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曹真兵出阳平关,赵子龙拒住各处险道,果然‘一将守关,万夫莫开’。
曹真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孙权知了此信,乃谓文武曰:‘陆伯言真神算也。孤若妄动,又结怨于西蜀矣。’
忽报西蜀遣邓芝到。张昭曰:‘此又是诸葛亮退兵之计,遣邓芝为说客也。’
权曰:‘当何以答之?’昭曰:‘先于殿前立一大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可选身长面大武士一千人,各执刀在手,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却唤芝入见。休等此人开言下说词,责以郦食其说齐故事,效此例烹之,看其人如何对答。’
权从其言,遂立油鼎,命武士立于左右,各执军器,召邓芝入。
芝整衣冠而入。行至宫门前,只见两行武士,威风凛凛,各持钢刀、大斧、长戟、短剑,直列至殿上。
芝晓其意,并无惧色,昂然而行。至殿前,又见鼎镬内热油正沸。
左右武士以目视之,芝但微微而笑。
近臣引至帘前,邓芝长揖不拜。
权令卷起珠帘,大喝曰:‘何不拜!’芝昂然而答曰:‘上国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权大怒曰:‘汝不自料,欲掉三寸之舌,效郦生说齐乎!可速入油鼎。’
芝大笑曰:‘人皆言东吴多贤,谁想惧一儒生!’
权转怒曰:‘孤何惧尔一匹夫耶?’
芝曰:‘既不惧邓伯苗,何愁来说汝等也?’
权曰:‘尔欲为诸葛亮作说客,来说孤绝魏向蜀,是否?’
芝曰:‘吾乃蜀中一儒生,特为吴国利害而来。乃设兵陈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权闻言惶惶,即叱退武士,命芝上殿,赐坐而问曰:‘吴、魏之利害若何?愿先生教我。’
芝曰:‘大王欲与蜀和,还是欲与魏和?’
权曰:‘孤正欲与蜀主讲和;但恐蜀主年轻识浅,不能全始全终耳。’
芝曰:‘大王乃命世之英豪,诸葛亮亦一时之俊杰;蜀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退则可以鼎足而立。
今大王若委贽称臣于魏,魏必望大王朝觐,求太子以为内侍;如其不从,则兴兵来攻,蜀亦顺流而进取:如此则江南之地,不复为大王有矣。
若大王以愚言为不然,愚将就死于大王之前,以绝说客之名也。’
言讫,撩衣下殿,望油鼎中便跳。
权急命止之,请入后殿,以上宾之礼相待。
权曰:‘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蜀主连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芝曰:‘适欲烹小臣者,乃大王也;今欲使小臣者,亦大王也。大王犹自狐疑未定,安能取信于人?’
权曰:‘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于是吴王留住邓芝,集多官问曰:‘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荆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处也。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并无一人入蜀,以达孤意。’
忽一人出班奏曰:‘臣愿为使。’
众视之,乃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为中郎将。
权曰:‘恐卿到蜀见诸葛亮,不能达孤之情。’
温曰:‘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
权大喜,重赏张温,使同邓芝入川通好。
却说孔明自邓芝去后,奏后主曰:‘邓芝此去,其事必成。吴地多贤,定有人来答礼。陛下当礼貌之,令彼回吴,以通盟好。吴若通和,魏必不敢加兵于蜀矣。吴、魏宁靖,臣当征南,平定蛮方,然后图魏。魏削则东吴亦不能久存,可以复一统之基业也。’
后主然之。
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
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
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
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
后主但敬礼而已。
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
次日,孔明设宴相待。
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
张温领诺。
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第二天,后主赐给张温金帛,在南城邮亭设宴,并命令众官员相送。孔明热情地劝酒。正在喝酒的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喝醉了进来,昂首挺胸行了一礼,然后入席坐下。张温感到奇怪,便问孔明说:“这是哪位?”孔明回答说:“他姓秦,名宓,字子敕,现在是益州的学士。”张温笑着说:“号称学士,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学有所成?”秦宓严肃地说:“蜀地连三尺高的孩子都在学习,何况我呢?”张温问:“那么你学到了什么?”秦宓回答说:“从天文到地理,从三教九流到诸子百家,无所不通;从古至今的兴衰,圣贤的经典,无所不读。”张温笑着说:“既然你说了这么大的话,那请你就天来提问:天有头吗?”秦宓说:“有头。”张温问:“头在哪个方向?”秦宓说:“在西方。《诗经》中说:‘乃眷西顾。’根据这个推断,头在西方。”张温又问:“天有耳朵吗?”秦宓回答说:“天处高处而能听到低处。《诗经》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没有耳朵怎么能听到呢?”张温又问:“天有脚吗?”秦宓说:“有脚。《诗经》中说:‘天步艰难。’没有脚怎么能行走呢?”张温又问:“天有姓吗?”秦宓说:“怎么可能没有姓!”张温问:“那是什么姓?”秦宓回答说:“姓刘。”张温问:“你怎么知道?”秦宓说:“因为天子姓刘,所以我知道。”张温又问:“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吗?”秦宓回答说:“虽然从东方升起,但最终落在西方。”这时秦宓言辞清晰,回答流畅,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张温无言以对,秦宓于是问:“先生是东吴的名士,既然用天的问题来提问,一定很懂天的道理。以前混沌分开后,阴阳分开;轻清的上升成为天,重浊的下降成为地;到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断裂: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陷落。既然天是轻清的并且上升,那么为什么它会向西北倾斜呢?又不知道轻清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希望先生能教我。”张温无言以对,于是离开座位表示歉意说:“没想到蜀地这么多杰出的人才!刚才听到你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孔明担心张温感到羞愧,所以用好话来安慰他说:“宴会上的问答都是玩笑话。您深知安邦定国的道理,何必在意这些口头的游戏呢!”张温鞠躬表示感谢。孔明又让邓芝进入吴国回礼,便与张温一同前往。张温、邓芝二人向孔明告别,朝着东吴的方向走去。而吴王因为张温还没有回来,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突然有近臣报告说:“蜀国派遣邓芝和张温一同入国回礼。”吴王召见他们。张温在殿前跪拜,详细称赞后主和孔明的德行,表示愿意永远结盟友好,特别派遣邓尚书再次来答礼。吴王非常高兴,于是设宴招待他们。吴王问邓芝说:“如果吴、蜀两国同心协力消灭魏国,实现天下太平,两位君主分别治理,难道不是一件乐事吗?”邓芝回答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如果消灭了魏国之后,不知道天命会归于谁。但作为君主,各自修养德行;作为臣子,各自竭尽忠诚:这样战争才能停止。”吴王大笑说:“你的诚意,竟然如此深重!”于是慷慨赠送给邓芝很多礼物让他返回蜀国。从此吴、蜀两国开始友好交往。
这时,魏国的间谍探听到了这件事,火速报告给了中原。魏国的君主曹丕听后非常愤怒,说:“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一定有夺取中原的意图。不如我先发制人。”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起兵攻打吴国。
此时,大司马曹仁、太尉贾诩已经去世。侍中辛毗出来禀报说:“中原地区土地广阔,人口稀少,如果我们用兵,看不到什么好处。现在的计划,不如养兵屯田十年,保证粮食充足和兵力强大,然后再用兵,这样吴国和蜀国就可以被攻破了。”曹丕生气地说:“这是迂腐的儒生之见!现在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早晚一定会来侵犯我们的边境,哪有闲工夫等待十年!”于是下令起兵攻打吴国。
司马懿上奏说:“吴国有长江的险要,没有船只就无法渡过。陛下如果亲自出征,可以挑选大小战船,从蔡州、颍州进入淮河,取寿春,到广陵,渡过长江,直接攻打南徐:这是上策。”曹丕同意了他的建议。
于是日夜赶工,造了十只龙舟,每只船长二十多丈,可以容纳两千多人,还准备了三千多只战船。魏国黄初五年(224年)秋八月,召集了大小将士,命令曹真为先锋,张辽、张郃、文聘、徐晃等为大将先行,许褚、吕虔为中军护卫,曹休为后卫,刘晔、蒋济为参谋官。前后水陆军队三十多万人,约定时间起兵。
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许昌,国家的大事都由他来决断。不说魏国的军队出发的事情。再说东吴的间谍探听到了这件事,报告给了吴国。
近臣慌忙禀告吴王说:“现在魏王曹丕亲自乘坐龙舟,率领水陆大军三十多万人,从蔡州、颍州出发,经过淮河,一定会攻打广陵渡过长江,进攻江南。非常危险。”孙权大惊,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
顾雍说:“现在主上已经和西蜀联合,可以写信给诸葛孔明,让他起兵从汉中出发,以分散他们的势力;同时派遣一位大将,驻扎在南徐来抵抗他们。”孙权说:“非陆伯言不能承担这个重任。”顾雍说:“陆伯言镇守荆州,不能轻易调动。”孙权说:“我并非不知道,只是眼前没有能替代他的人。”话还没说完,一个从行列中应声而出的人说:“我虽然不才,愿意率领一支军队来对抗魏国。如果曹丕亲自渡过大江,我一定活捉他,献给殿下;如果不渡江,我也至少能杀死魏军的一半,让他们不敢正视东吴。”孙权一看,原来是徐盛。
孙权非常高兴,说:“如果能得到你镇守江南,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于是封徐盛为安东将军,总镇都督建业、南徐的军队。徐盛感谢恩典,领命离开;随即下令让所有官员多准备器械,多设置旌旗,作为守护江岸的计划。
突然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说:“今天大王把重任托付给将军,想要打败魏国,擒获曹丕,将军为什么不早些发兵渡江,在淮南地区迎击他们?等到曹丕的军队到了,恐怕就来不及了。”徐盛一看,原来是吴王侄子孙韶。
孙韶字公礼,官授扬威将军,曾在广陵守卫;年幼时就很有气魄,非常勇敢。徐盛说:“曹丕势力强大,还有许多名将作为先锋,不能渡江迎敌。等到他们的船都聚集在北岸,我自有计策来打败他们。”孙韶说:“我手下有三千精兵,而且我深知广陵的地形,我愿意自己去江北,和曹丕决一死战。如果打不赢,甘愿接受军令。”徐盛不同意。
孙韶坚持要去,徐盛只是不同意,孙韶一再要求行动。徐盛生气地说:“你这样不听号令,我怎么能管制其他将领呢?”命令武士把孙韶推出辕门之外,挂起白旗。孙韶的部将急忙报告给孙权。
孙权听后,急忙骑马前来救孙韶。武士正要行刑,孙权已经赶到,喝散了刀斧手,救了孙韶。孙韶哭着上奏说:“臣往年曾在广陵,深知地形;如果不就在那里和曹丕战斗,等到他下了长江,东吴就危险了!”孙权直接进入营地。徐盛迎接他进入帐中,上奏说:“大王命令臣为都督,率领军队抵抗魏国;现在扬威将军孙韶不遵守军法,违反命令应当被处斩,大王为什么赦免他?”孙权说:“孙韶依仗血气之勇,不小心违反了军法,我希望能宽恕他。”徐盛说:“法律不是臣所制定,也不是大王所制定,是国家的基本法典。如果因为亲近就免于处罚,那怎么让众人服从呢?”孙权说:“孙韶违反法律,本来应该由将军处理;但是这个孩子虽然本姓俞氏,但是我的兄长非常疼爱他,赐给他姓孙;他对我国有功。现在如果杀了他,就对不起我的兄长了。”徐盛说:“就依大王您的面,暂且宽恕他的死罪。”孙权命令孙韶向自己行礼。孙韶不肯行礼,大声说:“据我所见,只有率领军队去打败曹丕!就算死了也不服你的见识!”徐盛脸色变了。
孙权喝退孙韶,对徐盛说:“即使没有这个孩子,也不会对军队造成损失?今后不要再用他。”说完就自己回去了。那天晚上,有人报告给徐盛说:“孙韶率领自己的三千精兵,偷偷地渡过了江。”徐盛担心有闪失,在吴王面前不好交代,于是召唤丁奉,授予他一个秘密计划,率领三千士兵渡江接应。
再说魏国的君主乘坐龙舟到达广陵,先锋曹真已经率领军队列队在长江岸边。曹丕问:“江岸有多少军队?”曹真回答:“从远处看,看不到一个人,也没有旌旗和营寨。”曹丕说:“这一定是他们的诡计。我自己去观察一下他们的虚实。”于是打开江道,让龙舟一直开到长江岸边,停泊在江边。
船上挂起了龙凤日月五色的旌旗,仪仗队簇拥着,光芒四射,耀眼夺目。曹丕端坐在船中,远远地望向江南,却看不到一个人,回头对刘晔、蒋济说:“可以渡江吗?”刘晔说:“兵法讲究虚实结合。他们看到我们的大军到了,怎么会不做准备?陛下不可轻举妄动。等到三五天,看看他们的动静,然后再派先锋渡江去试探。”曹丕说:“你的话正合我意。”那天晚上,天色已晚,他们就在江中宿营。
当夜月黑,士兵们拿着灯火,照亮了天地,就像白天一样。远远地望向江南,却看不到任何火光。曹丕问左右的人说:“这是为什么?”大臣们回答说:“一定是他们听说陛下的大军到了,所以望风而逃。”曹丕暗自笑了。
等到天亮,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不久风起,雾散云收,望见江南一带都是连绵的城池:城楼上枪刀闪耀,全城都插满了旌旗和旗帜。片刻之间,多次有人来报告说:“南徐沿江一带,直到石头城,连绵数百里,城池和船只,连绵不断,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曹丕大惊。
原来徐盛用芦苇做了人形,都穿着青衣,拿着旌旗,站在假城和疑楼之上。魏国的士兵看到城上有那么多人马,怎能不感到害怕?曹丕叹息说:“魏国虽然有千千万万的勇士,却派不上用场。江南的人物如此,不可图谋!”
正在惊讶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了皇帝的龙袍,大船即将翻覆。曹真急忙命令文聘撑着小船急忙来救驾。龙舟上的人站立不住。文聘跳上龙舟,背着曹丕下了小船,跑进河港。
突然有流星马报告说:“赵云带领军队从阳平关出来,直接攻打长安。”曹丕一听,大惊失色,立刻下令回军。众军各自逃散。背后吴国的军队追了上来。曹丕下令放弃所有的御用物品逃走。龙舟即将进入淮河,忽然鼓声和号角声齐鸣,喊杀声震天,从斜刺里突然杀出一支军队:领头的大将是孙韶。魏国的军队无法抵挡,损失了一大半,淹死的人不计其数。众将领奋力救出了魏国皇帝。魏国皇帝渡过淮河,走了不到三十里,淮河中一片芦苇,事先灌满了鱼油,全都着火了;顺风而下,风势非常急,火焰漫天,阻住了龙舟。
曹丕大惊,急忙下船靠岸时,龙舟上已经着火了。曹丕慌忙上马。岸上又有一支军队杀来;领头的一将是丁奉。张辽急忙拍马前来迎接,却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亏徐晃救了,他们一同保护魏国皇帝逃走,损失了无数的士兵。背后孙韶、丁奉夺得了无数的马匹、车仗、船只、器械。魏国军队大败而回。吴将徐盛立了大功,吴王重重地奖赏了他。张辽回到许昌后,箭伤恶化而死,曹丕厚葬了他,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说赵云带领军队杀出阳平关不久,突然有人报告说丞相有文书送到,说益州的耆帅雍闿勾结南蛮王孟获,起兵十万人,侵占了四个郡;因此丞相下令赵云回军,让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打算亲自南征。赵云于是急忙收兵回军。
此时诸葛亮在成都整顿军队,亲自南征。正是:刚看到东吴对抗北魏,又看到西蜀与南蛮交战。
不知道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注解
难张温:难,指挑战或对峙;张温,人名,此处指张温面对的挑战或对峙。
秦宓:秦宓,人名,三国时期蜀汉的谋士,以辩才著称。
逞天辩:逞,展示;天辩,极高的辩论能力,意指秦宓展示了他非凡的辩论才能。
破曹丕:破,击败;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此处指秦宓在辩论中击败了曹丕。
徐盛用火攻:徐盛,人名,三国时期吴国将领;火攻,一种军事战术,利用火攻敌军。
东吴陆逊:东吴,三国时期吴国的简称;陆逊,人名,吴国名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辅国将军:古代官职,负责辅佐国君,参与国家大政。
江陵侯:江陵,地名,古代侯国的名称;侯,封建时代的一种爵位。
荆州牧:荆州,古代行政区划;牧,官职,负责一地区的行政。
黄武元年:黄武,吴国年号;元年,指年号的开始。
蜀前使人求救于魏:蜀,指蜀汉;使人,派人;求救于魏,向魏国求救。
魏主:魏主,指魏国的君主。
四路兵:指魏国分四路出兵的行动。
川:指四川地区,蜀汉的根据地。
诸葛亮:诸葛亮,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郦食其:郦食其,人名,古代辩士,以能言善辩著称。
齐故事:齐,指齐国;故事,指历史典故。
油鼎:油鼎,一种古代的烹饪器具,此处指用来烹煮的鼎。
天使:天使,指使者,代表君主或国家的人。
郦生说齐:郦生,即郦食其;说齐,说服齐国。
三寸之舌:三寸,指很短的距离;舌,指口才,意指凭借口才。
委贽称臣:委贽,指献上礼物;称臣,表示臣服。
内侍:内侍,指宫廷中的宦官。
顺流而进取:顺流,顺着水流;进取,进攻。
江南之地: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丹墀:丹墀,指宫殿前的台阶。
锦墩:锦墩,指用锦缎装饰的坐垫。
御宴:御宴,指皇帝举办的宴会。
先帝:先帝,指已故的皇帝。
晏驾:晏驾,古代对皇帝去世的委婉说法。
捐旧忿:捐,放弃;旧忿,旧怨。
盟好:盟好,结盟友好。
酒至半酣:酒至半酣,酒喝到一半,指酒宴进行到一半。
喜笑自若:喜笑自若,高兴地笑,显得很自然,有时带有傲慢之意。
后主:指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即刘禅。
金帛:指黄金和丝绸等贵重物品,古代用作赏赐或交换的货币形式。
城南邮亭:邮亭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书和信息的驿站,城南邮亭即位于城南的邮亭。
孔明:即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张温:指东吴的大臣,此段故事中作为东吴使者。
益州学士:益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学士指有学问的人。
三教九流:三教指儒、道、佛,九流指古代的九种学术流派。
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流派和思想家。
圣贤经传:圣贤指古代的圣人和贤人,经传指经典和传记。
《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共工氏: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传说中与颛顼争帝位失败。
不周山:古代神话中的山名,位于西北方。
天柱折,地维缺:指天柱断裂,地维缺失,形容天地的混乱。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指天空向西北倾斜,地面向东南下沉,形容天地的不正常状态。
混沌:古代神话中的宇宙最初的状态,无分天地。
阴阳剖判:指阴阳二气的分离和分化,形成天地。
共工氏战败:指共工氏与颛顼争帝位,最终战败。
天步艰难:指天地的运行艰难,比喻局势动荡。
天子:指古代的皇帝。
日生于东,而没于西:指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东吴:指三国时期的吴国。
权:指吴国的君主孙权。
安邦定国之道:指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原则和方法。
唇齿之戏:比喻无关紧要的闲谈或玩笑。
邓芝:蜀汉的大臣,此段故事中作为使者出使东吴。
尚书:古代官名,负责文书和记录事务的官员。
细作:指间谍,古代秘密从事侦查、刺探敌情的人。
火速:迅速地,紧急地。
中原:指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古代常指中国的中心地区。
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字子桓,曹操之子。
大怒:非常生气。
吴、蜀连和:指东吴和蜀汉两国结盟。
图中原之意:有夺取中原地区的意图。
大集文武:召集所有文臣武将。
商议起兵伐吴:商议出兵攻打东吴。
大司马曹仁:曹仁,曹魏的开国功臣,曾任大司马。
太尉贾诩:贾诩,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
侍中辛毗:辛毗,曹魏的文臣,官至侍中。
土阔民稀:土地广阔,人口稀少。
养兵屯田:培养士兵,开垦土地。
足食足兵:粮食充足,兵力强大。
迂儒之论:迂腐的书生之见。
侵境:侵犯边境。
蔡、颖:蔡州和颍州,古代地名。
淮:淮河,中国的一条河流。
寿春: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广陵: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扬州市。
南徐:古代地名,指南京地区。
尚书仆射:官职名,相当于宰相。
许昌:三国时期魏国的都城,今河南省许昌市。
近臣:皇帝的亲近大臣。
慌奏:慌忙上奏。
诸葛孔明:即诸葛亮,蜀汉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汉中: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南部。
陆伯言:陆逊,字伯言,东吴的将领。
荆州的镇守:指陆逊在荆州担任军事职务。
屯兵:驻扎军队。
南徐军马:南徐地区的军队。
扬威将军:孙韶的官职,官至扬威将军。
广陵守御:在广陵担任守备。
负气:意气用事。
皂旗:黑色旗帜,常用于军队中作为某种信号或标志。
辕门:古代军营的门口。
旌旗号带:旗帜和号角,是军队的标志。
束缚芦苇为人:用芦苇编织成人形。
假城疑楼:用芦苇搭建的虚假城楼,用来迷惑敌人。
枪刀耀日:枪刀在阳光下闪耀。
号带:旗帜上的带子,常用于书写军令或标志。
魏虽有武士千群,无所用之:魏国虽然有众多武士,但在这里没有用处。
狂风大作:形容风势非常猛烈,常用来形容天气突然变坏。
白浪滔天:形容海浪或江浪非常汹涌,水势浩大。
龙袍:古代皇帝的袍服,象征着皇权。
曹真: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曹操的侄子。
文聘: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阳平关: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境内,是古代关中通往巴蜀的重要关隘。
长安:古代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是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丕:指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
流星马:古代传递紧急军情的快马,相当于现代的急行军。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勇猛、忠诚著称。
益州:古代行政区划,今四川省一带。
耆帅:古代对年长有德行的首领的尊称。
蛮王孟获:三国时期南蛮的领袖,曾多次被诸葛亮擒获。
四郡:指益州的四个郡,具体指哪些郡文中有提及。
箭疮迸裂:箭伤因某种原因(如剧烈运动)而裂开。
雍闿:三国时期益州耆帅,曾与孟获结盟反蜀。
徐盛: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张辽: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以勇猛、智谋著称。
徐晃: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以勇猛、忠诚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紧张的情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英勇。
开篇‘正惊讶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大船将覆’通过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突出了曹丕的惊慌失措。
‘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这一句展现了曹真的果断和文聘的忠诚,同时也揭示了战争中的生死攸关。
‘忽流星马报道:“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这句话通过流星马报信的方式,强调了信息的迅速传递,反映了古代战争的通讯方式。
‘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表现了曹丕在战场上的动摇和决策的果断,同时也体现了战争的不可预测性。
‘众军各自奔走。背后吴兵追至’这句话描绘了战场上的混乱和恐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丕传旨教尽弃御用之物而走’这一句展现了曹丕的无奈和权宜之计,也体现了战争对物资的巨大消耗。
‘龙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通过鼓角和喊声的描写,营造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同时也突出了孙韶的英勇。
‘魏兵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者无数’这句话通过数字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
‘诸将奋力救出魏主’表现了魏将们的英勇和忠诚,也反映了战争中的团结。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这句话通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火攻的威力。
‘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表现了曹丕的惊慌和逃生的紧迫。
‘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这句话通过曹丕的慌忙上马和丁奉的出现,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将领的英勇。
‘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这句话通过张辽和徐晃的英勇,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之间的情谊。
‘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这句话通过战利品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成果。
‘魏兵大败而回’这句话总结了战争的结局,也反映了魏军的失败。
‘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这句话展现了吴军的胜利和吴王的奖赏,也反映了战争的奖惩制度。
‘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这句话通过张辽的牺牲和曹丕的厚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的忠诚。
‘却说赵云引兵杀出阳平关之次,忽报丞相有文书到,说益州耆帅雍闿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这句话通过赵云的行动和文书的传递,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
‘因此宣云回军,令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欲自南征’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的谋略和军事部署。
‘赵云乃急收兵而回’这句话展现了赵云的果断和忠诚。
‘此时孔明在成都整饬军马,亲自南征’这句话展现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南征的决心。
‘正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这句话通过对比,展现了多线战争的复杂性和广阔的战争舞台。
‘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这句话留有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