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原文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却说章武二年夏六月,东吴陆逊大破蜀兵于猇亭彝陵之地;先主奔回白帝城,赵云引兵据守。
忽马良至,见大军已败,懊悔不及,将孔明之言,奏知先主。
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
遂传旨就白帝城住紥,将馆驿改为永安宫。
人报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皆殁于王事,先主伤感不已。
又近臣奏称:‘黄权引江北之兵,降魏去了。陛下可将彼家属送有司问罪。’
先主曰:‘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也,何必罪其家属?’
仍给禄米以养之。
却说黄权降魏,诸将引见曹丕,丕曰:‘卿今降朕,欲追慕于陈、韩耶?’
权泣而奏曰:‘臣受蜀帝之恩,殊遇甚厚,令臣督诸军于江北,被陆逊绝断。臣归蜀无路,降吴不可,故来投陛下。败军之将,免死为幸,安敢追慕于古人耶!’
丕大喜,遂拜黄权为镇南将军。
权坚辞不受。
忽近臣奏曰:‘有细作人自蜀中来,说蜀主将黄权家属尽皆诛戮。’
权曰:‘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丕然之。
后人有诗责黄权曰:‘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曹丕问贾诩曰:‘朕欲一统天下,先取蜀乎?先取吴乎?’
诩曰:‘刘备雄才,更兼诸葛亮善能治国;东吴孙权,能识虚实,陆逊现屯兵于险要,隔江泛湖,皆难卒谋。以臣观之,诸将之中,皆无孙权、刘备敌手。虽以陛下天威临之,亦未见万全之势也。只可持守,以待二国之变。’
丕曰:‘朕已遣三路大兵伐吴,安有不胜之理?’
尚书刘晔曰:‘近东吴陆逊,新破蜀兵七十万,上下齐心,更有江湖之阻,不可卒制,陆逊多谋,必有准备。’
丕曰:‘卿前劝朕伐吴,今又谏阻,何也?’
晔曰:‘时有不同也。昔东吴累败于蜀,其势顿挫,故可击耳;今既获全胜,锐气百倍,未可攻也。’
丕曰:‘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遂引御林军亲往接应三路兵马。
早有哨马报说东吴已有准备:令吕范引兵拒住曹休,诸葛瑾引兵在南郡拒住曹真,朱桓引兵当住濡须以拒曹仁。
刘晔曰:‘既有准备,去恐无益。’
丕不从,引兵而去。
却说吴将朱桓,年方二十七岁,极有胆略,孙权甚爱之;时督军于濡须,闻曹仁引大军去取羡溪,桓遂尽拨军守把羡溪去了,止留五千骑守城。
忽报曹仁令大将常雕同诸葛虔、王双、引五万精兵飞奔濡须城来。
众军皆有惧色。
桓按剑而言曰:‘胜负在将,不在兵之多寡。兵法云:‘客兵倍而主兵半者,主兵尚能胜于客兵。’今曹仁千里跋涉,人马疲困。吾与汝等,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制客:此乃百战百胜之势。虽曹丕自来,尚不足忧,况仁等耶!’
于是传令,教众军偃旗息鼓,只作无人守把之状。
且说魏将先锋常雕,领精兵来取濡须城,遥望城上并无军马。
雕催军急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旌旗齐竖。
朱桓横刀飞马而出,直取常雕。
战不三合,被桓一刀斩常雕于马下。
吴兵乘势冲杀一阵,魏兵大败,死者无数。
朱桓大胜,得了无数旌旗军器战马。
曹仁领兵随后到来,却被吴兵从羡溪杀出。
曹仁大败而退,回见魏主,细奏大败之事。
丕大惊。
正议之间,忽探马报:‘曹真、夏侯尚围了南郡,被陆逊伏兵于内,诸葛瑾伏兵于外,内外夹攻,因此大败。’
言未毕,忽探马又报:‘曹休亦被吕范杀败。’
丕听知三路兵败,乃喟然叹曰:‘朕不听贾诩、刘晔之言,果有此败!’
时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遂引军回洛阳。
吴、魏自此不和。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
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
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
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
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
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
先主扯定大哭。
忽然惊觉,二弟不见。
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
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
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
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
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
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
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
言讫,泪流满面。
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天下之望!’
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
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
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
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
孔明曰:‘有何圣谕!’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言讫,叩头流血。
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
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
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
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
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
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
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
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
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
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
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
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群臣读诏已毕。
孔明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嗣君,以承汉统。”
乃立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加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葬先主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
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
升赏群臣,大赦天下。
早有魏军探知此事,报入中原。
近臣奏知魏主。
曹丕大喜曰:“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
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
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众视之,乃司马懿也。
丕大喜,遂问计于懿。
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
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
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
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
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
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丕大喜,随即密遣能言官四员为使前去;又命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径取阳平关。
此时张辽等一班旧将,皆封列侯、俱在冀、徐、青及合淝等处,据守关津隘口,故不复调用。
却说蜀汉后主刘禅,自即位以来,旧臣多有病亡者,不能细说。
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
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
后主即纳之。
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
已先报知丞相,丞相不知为何,数日不出视事。
后主听罢大惊,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
使命去了半日,回报:“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
后主转慌;次日,又命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去丞相卧榻前,告此大事。
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
杜琼曰:“先帝托孤于丞相,今主上初登宝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军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
良久,门吏传丞相令,言:“病体稍可,明早出都堂议事。”
董、杜二人叹息而回。
次日,多官又来丞相府前伺候。
从早至晚,又不见出。
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杜琼入奏后主曰:“请陛下圣驾,亲往丞相府问计。”
后主即引多官入宫,启奏皇太后。
太后大惊,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负先帝委托之意也!我当自往。”
董允奏曰:“娘娘未可轻往。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见。且待主上先往。如果怠慢,请娘娘于太庙中,召丞相问之未迟。”
太后依奏。
次日,后主车驾亲至相府。
门吏见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后主问曰:“丞相在何处?”
门吏曰:“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教挡住百官,勿得辄入。”
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
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
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弃杖,拜伏于地曰:“臣该万死!”
后主扶起,问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
孔明大笑,扶后主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
后主曰:“如之奈何?”
孔明曰:“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
止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
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
陛下何必忧乎?”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
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
后主曰:‘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孔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
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
后主别了孔明,上御车回朝。
众皆疑惑不定。
孔明见众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
孔明视之,乃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汉司马邓禹之后。
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
多官皆散,孔明请芝到书院中,问芝曰:‘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
芝曰:‘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未审丞相钧意若何?’
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
芝曰:‘丞相欲其人何为?’
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结东吴。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芝曰:‘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
孔明曰:‘吾来日奏知天子,便请伯苗一行,切勿推辞。’
芝应允而退。
至次日,孔明奏准后主,差邓芝往说东吴。
芝拜辞,望东吴而来。
正是:吴人方见干戈息,蜀使还将玉帛通。
未知邓芝此去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译文
刘备遗留下来的遗诏托付给孤儿诸葛亮,让他安定平定五路来犯之敌。
话说章武二年夏天六月,东吴的陆逊在猇亭彝陵之地大败蜀军;刘备逃回白帝城,赵云率兵防守。突然马良到来,见到大军已败,懊悔不已,便将孔明的话奏报给刘备。刘备叹息说:‘我早该听从丞相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败局了!现在还有什么脸面回成都见群臣呢!’于是下旨命令在白帝城驻扎,将馆驿改为永安宫。有人报告说冯习、张南、傅彤、程畿、沙摩柯等都为国捐躯,刘备非常伤心。又有近臣奏报说:‘黄权率领江北的军队投降了魏国。陛下可以把他的家属交给有关部门审问罪责。’刘备说:‘黄权被吴军隔断在江北岸,想回蜀国无路可走,不得已才投降魏国:这是我的错,不是黄权的错,何必责罚他的家属呢?’于是仍然供给他们粮食以养活他们。
黄权投降魏国后,各位将领带他去见曹丕,曹丕说:‘你现在投降我,是想要效仿陈胜、韩信用吗?’黄权哭着说:‘我受到蜀帝的恩惠,待遇非常优厚,让我在江北督率各军,却被陆逊切断。我想回蜀国无路可走,投降吴国又不可,所以来投奔陛下。作为败军之将,能免于一死就幸运了,哪里还敢效仿古人呢!’曹丕非常高兴,于是任命黄权为镇南将军。黄权坚决推辞不接受。
突然有近臣报告说:‘有间谍从蜀国来,说蜀主把黄权的家属都杀了。’黄权说:‘我和蜀主,推心置腹,相互信任,他知道我的本心,一定不会杀我的家人。’曹丕同意了。
后来有人作诗责备黄权说:‘投降吴国不可,却投降曹国,忠诚和义气怎能侍奉两个朝代?可叹黄权可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易饶恕。’
曹丕问贾诩说:‘我想统一天下,先攻打蜀国还是吴国?’贾诩说:‘刘备有雄才大略,再加上诸葛亮善于治国;东吴的孙权能识别虚实,陆逊现在驻军险要之地,隔江泛湖,都难以迅速攻取。以我看,各位将领中,没有一个是孙权、刘备的对手。即使陛下以天威临之,也未见有万全之策。只能坚守,等待两国发生变故。’曹丕说:‘我已经派遣三路大军攻打吴国,怎么可能有不胜的道理?’尚书刘晔说:‘最近东吴的陆逊,刚刚打败了蜀军七十万,上下齐心,又有江湖的阻碍,难以迅速制服,陆逊多谋,必有准备。’曹丕说:‘你之前劝我攻打吴国,现在又阻止,为什么?’刘晔说:‘时势不同了。以前东吴多次被蜀国打败,势力受挫,所以可以攻打;现在他们已经获得全胜,士气百倍,不可攻取。’曹丕说:‘我已经决定了,你不要再说。’于是亲自带领御林军去接应三路大军。
早有哨马报告说东吴已经有了准备:命令吕范率兵抵抗曹休,诸葛瑾率兵在南郡抵抗曹真,朱桓率兵在濡须抵抗曹仁。刘晔说:‘既然有了准备,我们去恐怕没有好处。’曹丕不听,带领军队出发。
吴将朱桓,当时年仅二十七岁,非常有胆略,孙权非常喜爱他;当时在濡须督军,听说曹仁带领大军去攻打羡溪,朱桓于是把所有军队都调去守卫羡溪,只留下五千骑兵守城。突然报告说曹仁命令大将常雕和诸葛虔、王双带领五万精兵飞奔濡须城而来。众军都有惧色。朱桓手持剑说:‘胜负取决于将领,不在于兵力的多少。兵法说:‘客军兵力是主军的两倍,主军仍然能战胜客军。’现在曹仁远道而来,人马疲惫。我们共同占据高城,南临大江,北靠山险,以逸待劳,以主军制胜客军:这是百战百胜的形势。即使曹丕亲自来,也不必担忧,何况是曹仁等人呢!’于是传令,让众军放下旗帜,停止击鼓,只做出无人守城的模样。
魏将先锋常雕,率领精兵来攻打濡须城,远远望去城上没有军队。常雕催促军队加快前进,离城不远,一声炮响,旗帜齐竖。朱桓横刀跃马而出,直取常雕。交战不到三回合,朱桓一刀斩杀了常雕。吴军趁机冲杀,魏军大败,死伤无数。朱桓大获全胜,缴获了无数旗帜、军器、战马。曹仁带领军队随后赶到,却被吴军从羡溪杀出。曹仁大败而退,回去见魏主,详细报告了大败的情况。曹丕非常惊讶。
正在商议之间,突然有探马报告说:‘曹真、夏侯尚被陆逊伏兵在内,诸葛瑾伏兵在外,内外夹击,因此大败。’话还没说完,又有探马报告说:‘曹休也被吕范打败了。’曹丕得知三路兵败,长叹一声说:‘我不听贾诩、刘晔的话,果然有此败局!’当时正值夏天,大疫流行,马步军十死六七,于是带领军队返回洛阳。从此吴国和魏国不再和睦。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眼模糊。讨厌见到侍从的人,就让他们退下,独自躺在龙床上。突然阴风大起,将灯吹得摇曳不定,灭了又亮,只见灯影下,有两个人站立。先主生气地说:“我心神不宁,让你们退下,为什么又来了!”喝令他们退下,但他们没有退。先主起身看去,上面是关羽,下面是张飞。先主大惊说:“二弟原来还在?”关羽说:“我们不是人,是鬼。上帝因为我们在一生中从未失去信义,所以命令我们成为神。哥哥和兄弟们团聚的日子不远了。”先主拉着他们大哭。突然惊醒,二弟不见了。立即叫来侍从询问,这时正是三更天。先主叹息说:“我不久于人世了!”于是派人去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人,星夜赶到永安宫,听取遗命。
孔明等人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到永安宫见皇帝,留下太子刘禅守成都。孔明到永安宫后,见先主病危,慌忙跪拜在龙床下。先主传令,让孔明坐在龙床旁边。他抚摸着孔明的背说:“自从得到丞相,我幸运地完成了帝业;没想到自己见识浅薄,没有采纳丞相的建议,导致失败。悔恨成疾,命不久矣。我的儿子孱弱,不得不把大事托付给你。”说完,泪流满面。孔明也泪流满面地说:“愿陛下保重龙体,以满足天下人的期望!”先主环顾四周,只见马良的弟弟马谡在旁边,先主让他退下。马谡退下后,先主对孔明说:“丞相你觉得马谡的才能如何?”孔明说:“这个人也是当世英才。”先主说:“不然。我看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丞相应该深入了解他。”吩咐完后,传令召来众臣,拿纸笔写下遗诏,递给孔明,感叹道:“我读书不多,只知道大概。圣人说过:‘鸟要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要死了,他的话是善良的。’我本来想和你们一起消灭曹贼,共同扶持汉室;不幸半路分离。麻烦丞相把遗诏交给太子刘禅,让他不要把它当作平常话。所有事情都希望丞相教导他!”孔明等人跪拜在地上说:“愿陛下保重龙体!我们会尽犬马之劳,以报答陛下知遇之恩。”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握着他的手,说:“我现在要死了,有一句心里话要告诉你!”孔明说:“有什么圣旨?”先主哭着说:“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事。如果我的儿子有才能,你可以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己成为成都之主。”孔明听完后,全身大汗,手足无措,跪拜在地上说:“臣怎么敢不尽心竭力,尽忠贞之节,以至于死!”说完,磕头至流血。
先主又请孔明坐在床上,叫鲁王刘永、梁王刘理靠近前,吩咐说:“你们都要记住我说的话:我死后,你们兄弟三人,都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不可懈怠。”说完,命令两位王子向孔明行礼。两位王子行礼完毕,孔明说:“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知遇之恩!”先主对众官说:“我已经把孤儿托付给丞相,让我的儿子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你们都不可懈怠,辜负了我的期望。”又对赵云说:“我和你在患难中相互扶持到现在,没想到在这里分别。你要想我这位老朋友,早晚照顾我的儿子,不要辜负我的话。”赵云哭着跪拜说:“臣不敢不尽犬马之劳!”先主又对众官说:“你们这些官员,我无法一一嘱咐,希望你们都自爱。”说完,驾崩,享年六十三岁。当时是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后来杜甫有诗叹道:“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象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
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
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
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
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群臣读诏已毕。
孔明曰:‘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嗣君,以承汉统。’乃立太子禅即皇帝位,改元建兴。
加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葬先主于惠陵,谥曰昭烈皇帝。
尊皇后吴氏为皇太后;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谥为皇后。
升赏群臣,大赦天下。
早有魏军探知此事,报入中原。
近臣奏知魏主。
曹丕大喜曰:‘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
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
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众视之,乃司马懿也。
丕大喜,遂问计于懿。
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丕大喜,随即密遣能言官四员为使前去;又命曹真为大都督,领兵十万,径取阳平关。
此时张辽等一班旧将,皆封列侯、俱在冀、徐、青及合淝等处,据守关津隘口,故不复调用。
却说蜀汉后主刘禅,自即位以来,旧臣多有病亡者,不能细说。
凡一应朝廷选法,钱粮、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
时后主未立皇后,孔明与群臣上言曰:‘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女甚贤,年十七岁,可纳为正宫皇后。’
后主即纳之。
建兴元年秋八月,忽有边报说:‘魏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第一路,曹真为大都督,起兵十万,取阳平关;第二路,乃反将孟达,起上庸兵十万,犯汉中;第三路,乃东吴孙权,起精兵十万,取峡口入川;第四路,乃蛮王孟获,起蛮兵十万,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万,犯西平关。此五路军马,甚是利害。’
已先报知丞相,丞相不知为何,数日不出视事。
后主听罢大惊,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
使命去了半日,回报:‘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
后主转慌;次日,又命黄门侍郎董允、谏议大夫杜琼,去丞相卧榻前,告此大事。
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
杜琼曰:‘先帝托孤于丞相,今主上初登宝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军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
良久,门吏传丞相令,言:‘病体稍可,明早出都堂议事。’
董、杜二人叹息而回。
次日,多官又来丞相府前伺候。
从早至晚,又不见出。
多官惶惶,只得散去。
杜琼入奏后主曰:‘请陛下圣驾,亲往丞相府问计。’
后主即引多官入宫,启奏皇太后。
太后大惊,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负先帝委托之意也!我当自往。’
董允奏曰:‘娘娘未可轻往。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见。且待主上先往。如果怠慢,请娘娘于太庙中,召丞相问之未迟。’
太后依奏。
次日,后主车驾亲至相府。
门吏见驾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后主问曰:‘丞相在何处?’
门吏曰:‘不知在何处。只有丞相钧旨,教挡住百官,勿得辄入。’
后主乃下车步行,独进第三重门,见孔明独倚竹杖,在小池边观鱼。
后主在后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乐否?’
孔明回顾,见是后主,慌忙弃杖,拜伏于地曰:‘臣该万死!’
后主扶起,问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缘何不肯出府视事?’
孔明大笑,扶后主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观鱼,有所思也。’
后主曰:‘如之奈何?’
孔明曰:‘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止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忧乎?’
刘备听完后,又惊又喜,说:‘相父果然有鬼神难测的智慧!我想听听退兵的策略。’诸葛亮说:‘先帝把陛下托付给我,我怎么敢有丝毫懈怠。成都的官员们都不懂兵法的高妙,关键在于让人无法预测,怎么能轻易泄露给别人呢?老臣事先知道西番国王轲比能,率领军队侵犯西平关;我估计马超是西川人,一向得到羌人的拥护,羌人把马超视为神威天将军,我已经先派一人,日夜兼程地送信,命令马超严密防守西平关,布置四路奇兵,每天交换,用军队来抵抗他们:这一路不必担心了。又听说南蛮孟获,侵犯四个郡,我也派人快速传令,让魏延率领一支军队左进右出,右进左出,作为疑兵之计:蛮兵只凭勇力,心里多疑,如果看到疑兵,一定不敢进攻:这一路也不必担心了。又知道孟达率领军队从汉中出发;孟达和李严曾经结为生死之交;我回成都时,留下李严守永安宫;我已经写了一封信,假装是李严亲笔,派人送给孟达;孟达必然会推说生病不出,来稳定军心:这一路也不必担心了。又知道曹真率领军队侵犯阳平关;这个地方险峻,可以防守,我已经调派赵云率领一支军队守卫关隘,并不出战;曹真如果看到我军不出战,不久就会撤退。这四路军队都不必担心。我仍然担心不能完全保证安全,所以秘密调派关兴、张苞两位将军,各自率领三万军队,驻扎在关键的地方,作为各路支援。这些调动的事,都没有经过成都,所以没有人知道。只有东吴这一路军队,未必会动:如果看到四路军队胜利,川中形势危急,他们一定会来进攻;如果四路军队失利,他们怎么会动呢?我估计孙权因为曹丕三路侵犯吴国的怨气,一定不会听从他的话。尽管如此,还是需要一位能言善辩的人,直接去东吴,用利害关系说服他们,这样就可以先让东吴退兵;那么这四路军队,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所以我犹豫不决。陛下何必亲自前来?”刘备说:‘太后也想来见相父。现在我听了相父的话,就像从梦中醒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喝了数杯酒,送刘备出府。众官员都站在门外,看到刘备脸上露出喜色。刘备告别了诸葛亮,登上马车回宫。大家都感到疑惑不解。诸葛亮看到官员中,有一个人仰天大笑,脸上也露出喜色。诸葛亮一看,原来是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在是户部尚书;是汉朝司马邓禹的后代。诸葛亮暗中派人留住邓芝。官员们都散去了,诸葛亮请邓芝到书院中,问邓芝说:‘现在蜀、魏、吴三国鼎立,想要讨伐两国,统一天下,应该先攻打哪个国家?’邓芝说:‘按我的意思来看:魏虽然是汉朝的叛逆,但势力很大,难以迅速动摇,应该慢慢图谋;现在陛下刚刚登基,民心未稳,应该和东吴联合,结成唇齿相依的关系,消除先帝的旧怨,这是长久的策略。不知道丞相您的意思如何?’诸葛亮大笑说:‘我已经想了很多,但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今天终于找到了!’邓芝说:‘我的才能和智慧都很有限,恐怕不能胜任这个任务。’诸葛亮说:‘我明天就奏报天子,请您伯苗去一趟,请不要推辞。’邓芝答应后离开了。第二天,诸葛亮奏请刘备,派遣邓芝去说服东吴。邓芝拜别,前往东吴。正是:吴人正看到战争停止,蜀国的使者又将带着礼物来通好。
不知道邓芝此去会有什么结果,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注解
刘先主:刘备,字玄德,蜀汉的开国皇帝,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以仁德著称。
遗诏:皇帝临终前所留下的诏书,这里指刘备临终前的遗书。
孤儿:年幼丧父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以才智过人、忠诚著称,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安居:使居住安定。
平五路:平定五路(即五条道路或五个方向)的敌人或叛乱。
章武二年:章武是刘备在蜀汉使用的年号,章武二年即公元223年。
夏六月:农历六月,夏季的一个月份。
东吴:即孙吴,三国之一,由孙权建立。
陆逊:陆逊,字伯言,东吴的著名将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猇亭彝陵:猇亭和彝陵都是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要塞。
赵云: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
马良:马良,字季常,蜀汉的将领,以忠诚和才智著称。
孔明:即诸葛亮,蜀汉的丞相,以智谋著称。
永安宫:古代宫殿名,此处指驻军之地。
冯习:冯习,蜀汉将领。
张南:张南,蜀汉将领。
傅彤:傅彤,蜀汉将领。
程畿:程畿,蜀汉将领。
沙摩柯:沙摩柯,蜀汉将领。
王事:指为国事而死。
黄权:黄权,蜀汉将领。
曹丕: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操的儿子。
陈、韩:陈胜、韩信用意,指古代的英雄人物。
紫阳书法:紫阳书法,指古代书法家的书法风格。
贾诩:曹魏的重要谋士,以智谋著称。
三路大兵:指三路大军,即三支军队。
尚书:古代官职,负责文书和机密事务。
刘晔:刘晔,字子扬,曹魏的官员,以直言进谏著称。
濡须:濡须,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曹仁:曹仁,字子孝,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以勇猛著称。
马步军:指马军和步兵,即骑兵和步兵。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章武三年:章武是刘备在蜀汉使用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3年。
夏四日:夏四日指的是夏历(农历)的四月初四。
关、张二弟:关、张二弟指的是关羽和张飞,他们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也是蜀汉的五虎上将。
龙榻:龙榻是指皇帝的宝座,因为宝座形状像龙而得名。
阴风骤起:阴风骤起形容风势突然猛烈,常用来形容不祥之兆。
云长:云长是关羽的字,关羽在民间被尊为武圣。
翼德:翼德是张飞的字,张飞在民间也被尊为武圣。
敕命:敕命是指皇帝的命令,具有极高的权威。
尚书令:尚书令是古代官名,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鲁王刘永、梁王刘理: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是刘备的儿子,鲁王刘永是刘备的次子。
马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蜀汉的文臣,马谡在军事上有所失误。
嗣子:嗣子是指继承父亲王位或皇位的儿子。
犬马之劳:犬马之劳是古代臣子对君主表示忠诚和效劳的谦词。
翠华:翠华是指皇帝的车驾,这里代指皇帝。
武侯祠: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诸葛亮死后被追封为武侯。
先主:指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被尊称为先主。
梓宫:古代帝王或贵族的棺材,这里指刘备的棺材。
成都:蜀汉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
太子刘禅:刘备的儿子,继位后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
正殿:古代宫殿中的主要殿堂,用于举行重大仪式和朝会。
汉统:汉朝的正统,这里指蜀汉的正统。
武乡侯:诸葛亮被封的爵位。
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诸葛亮同时担任此职。
惠陵:刘备的陵墓。
昭烈皇帝:刘备的谥号。
皇后:皇帝的妻子,这里指吴氏和糜夫人。
大赦天下:皇帝颁布的赦免全国罪犯的命令。
魏军:曹魏的军队。
中原:指曹魏的统治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黄河流域地区。
司马懿:曹魏的重要将领和谋士,后来成为曹魏的实际掌权者。
辽东鲜卑国: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北部,是鲜卑族的一支部落国家。
南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蛮王孟获:南蛮地区的一位部落首领。
牂牁: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云南省西部。
越巂: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北部。
两川峡口:位于今天的四川省东部,是进入四川的重要关口。
涪城:位于今天的四川省,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上庸: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西部。
孟达:蜀汉将领,与李严有交情。
曹真:魏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京兆: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阳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境内。
吕望:即姜子牙,周朝的开国功臣,以智谋著称。
蜀汉后主刘禅:刘备的儿子,继位后成为蜀汉的第二位皇帝。
车骑将军张飞:刘备的兄弟,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
正宫皇后:皇帝的正室皇后。
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
边报:边疆地区的军事报告。
曹丕分兵五路:曹丕派遣五路军队攻打蜀汉。
相父:古代对国相的尊称,此处指诸葛亮。
钧旨:丞相的命令。
竹杖:诸葛亮常用的物品,象征其高洁和智慧。
后主:指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即刘禅。
鬼神不测之机:指无法预测的神妙计谋。
退兵之策:指撤退敌军的方法或策略。
成都众官:指成都的官员。
兵法之妙:指军事策略的奥妙。
使人不测:指让敌人无法预测。
西番国王轲比能: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首领。
西平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甘肃境内。
马超:蜀汉名将,以勇猛著称。
羌人:古代居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的少数民族。
神威天将军:对马超的尊称。
星夜驰檄:指迅速派人送去命令。
魏延: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南蛮孟获:南蛮族的首领。
四郡:指几个郡,此处指受南蛮侵犯的地区。
关兴、张苞: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舌辩之士:指能言善辩的人。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玉帛:古代用作贡品的贵重礼物。
汉司马邓禹之后:邓芝是东汉名将邓禹的后代。
义阳新野人:邓芝的籍贯,位于今河南境内。
户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财政事务。
蜀、魏、吴鼎分三国:指蜀汉、曹魏、孙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中兴:指国家由衰弱走向强盛的过程。
唇齿:比喻关系密切,互相依存。
干戈息:指战争停止。
玉帛通:指通过礼物交流,表示友好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演义》,描绘了诸葛亮在蜀汉面临多路来犯之际,如何巧妙地布局应对,以及他与后主刘禅的对话,以及他如何选拔邓芝出使东吴。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
此句表现了后主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对其智谋的赞赏。‘惊’字体现了后主对局势的紧张,‘喜’字则是对诸葛亮能够化解危机的欣慰。‘相父’是后主对诸葛亮的尊称,‘鬼神不测之机’则是对诸葛亮智谋的高度评价。
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诸葛亮在此句中表达了对先帝托孤的忠诚,以及对兵法运用不测之机的重视。‘成都众官’指的可能是蜀汉朝廷中的官员,诸葛亮认为他们不懂得兵法的精髓,因此不宜泄露军机。
‘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
诸葛亮在此句中展示了他对敌情的准确判断和对战术的精心部署。他通过派遣马超守关,并设下伏兵,来应对西番的进攻,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
诸葛亮在此句中继续展示他的军事策略,通过魏延的疑兵之计来应对南蛮的进攻,利用蛮兵的勇力与多疑心理,达到牵制敌人的目的。
‘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
诸葛亮通过书信的方式,利用孟达与李严的关系,使其按兵不动,以此稳定局势。
‘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矣。’
诸葛亮对曹真的进攻也有应对之策,通过守关不出战,等待曹真自行退兵。
‘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
诸葛亮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调派关兴、张苞二将作为各路军的救应,体现了他的谨慎。
‘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
诸葛亮强调自己的调遣事宜保密,以免泄露给敌人。
‘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
诸葛亮在此句中分析了东吴的情况,认为孙权不会轻易介入蜀汉的战事,除非蜀汉局势危急。
‘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
诸葛亮表示需要一位善于辞令的人去说服东吴,以退敌兵,但尚未找到合适人选。
‘何劳陛下圣驾来临?’
诸葛亮对后主表示,他不需要后主的亲自参与,能够独自应对局势。
‘后主曰:‘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后主对诸葛亮的策略表示认同,认为局势已经明朗,不再忧虑。
‘孔明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众官皆环立于门外,见后主面有喜色。’
此句描绘了诸葛亮与后主共饮的情景,以及众官对后主表情的反应,体现了诸葛亮的威望和后主的信任。
‘后主别了孔明,上御车回朝。众皆疑惑不定。’
后主离开后,众官对诸葛亮的策略感到疑惑,这反映了诸葛亮策略的深不可测。
‘孔明见众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孔明视之,乃义阳新野人,姓邓,名芝,字伯苗,现为户部尚书;汉司马邓禹之后。’
诸葛亮注意到了邓芝的表情,并认出了他的身份,邓芝是邓禹的后代,也是一位有才华的官员。
‘孔明暗令人留住邓芝。多官皆散,孔明请芝到书院中,问芝曰:“今蜀、魏、吴鼎分三国,欲讨二国,一统中兴,当先伐何国?”’
诸葛亮邀请邓芝到书院中,向他咨询对蜀汉未来战略的看法。
‘芝曰:“以愚意论之:魏虽汉贼,其势甚大,急难摇动,当徐徐缓图;今主上初登宝位,民心未安,当与东吴连合,结为唇齿,一洗先帝旧怨,此乃长久之计也。未审丞相钧意若何?”’
邓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该先与东吴结盟,以稳定民心,并消除先帝与东吴的旧怨。
‘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
诸葛亮对邓芝的回答表示认同,并认为他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人。
‘芝曰:“丞相欲其人何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结东吴。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使乎之任,非公不可。”’
诸葛亮向邓芝表明了自己的意图,希望他能够出使东吴,完成结盟的任务。
‘芝曰:“愚才疏智浅,恐不堪当此任。”孔明曰:“吾来日奏知天子,便请伯苗一行,切勿推辞。”芝应允而退。’
邓芝谦虚地推辞,但诸葛亮坚持要他接受任务,邓芝最终同意。
‘芝拜辞,望东吴而来。正是:吴人方见干戈息,蜀使还将玉帛通。’
邓芝前往东吴,象征着蜀吴之间的和平,也预示着未来的合作。
‘未知邓芝此去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这段古文以悬念结尾,为读者留下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