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原文

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

却说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前队军马已出川口。

近臣奏曰:‘吴使诸葛瑾至。’先主传旨教休放入。

黄权奏曰:‘瑾弟在蜀为相,必有事而来。陛下何故绝之?当召入,看他言语。可从则从;如不可,则就借彼口说与孙权,令知问罪有名也。’

先主从之,召瑾入城。

瑾拜伏于地。

先主问曰:‘子瑜远来,有何事故?’

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来奏荆州之事。前者,关公在荆州时,吴侯数次求亲,关公不允。后关公取襄阳,曹操屡次致书吴侯,使袭荆州;吴侯本不肯许,因吕蒙与关公不睦,故擅自兴兵,误成大事,今吴侯悔之不及。此乃吕蒙之罪,非吴侯之过也。今吕蒙已死,冤仇已息。孙夫人一向思归。今吴侯令臣为使,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先主怒曰:‘汝东吴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来说乎!’

瑾曰:‘臣请以轻重大小之事,与陛下论之:陛下乃汉朝皇叔,今汉帝已被曹丕篡夺,不思剿除;却为异姓之亲,而屈万乘之尊:是舍大义而就小义也。中原乃海内之地,两都皆大汉创业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荆州:是弃重而取轻也。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兴汉室,恢复山河;今陛下置魏不问,反欲伐吴:窃为陛下不取。’

先主大怒曰:‘杀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斩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说与孙权:洗颈就戮!’

诸葛瑾见先主不听,只得自回江南。

却说张昭见孙权曰:‘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

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

正言间,忽报诸葛瑾回。

权曰:‘孤言若何?’

张昭满面羞惭而退。

瑾见孙权,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

权大惊曰:‘若如此,则江南危矣!’

阶下一人进曰:‘某有一计,可解此危。’

视之,乃中大夫赵咨也。

权曰:‘德度有何良策?’

咨曰:‘主公可作一表,某愿为使,往见魏帝曹丕,陈说利害,使袭汉中,则蜀兵自危矣。’

权曰:‘此计最善。但卿此去,休失了东吴气象。’

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见江南人物乎!’

权大喜,即写表称臣,令赵咨为使。

星夜到了许都,先见太尉贾诩等,并大小官僚。

次日早朝,贾诩出班奏曰:‘东吴遣中大夫赵咨上表。’

曹丕笑曰:‘此欲退蜀兵故也。’

即令召入。

咨拜伏于丹墀。

丕览表毕,遂问咨曰:‘吴侯乃何如主也:’

咨曰:‘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笑曰:‘卿褒奖毋乃太甚?’

咨曰:‘臣非过誉也。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论之,岂不为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乎?’

丕又问曰:‘吴主颇知学乎?’

咨曰:‘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少有余闲,博览书传,历观史籍,采其大旨,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丕曰:‘朕欲伐吴,可乎?’

咨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备之策。’

丕曰:‘吴畏魏乎?’

咨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

丕曰:‘东吴如大夫者几人?’

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辈,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丕叹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

于是即降诏,命太常卿邢贞赍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赵咨谢恩出城。

大夫刘晔谏曰:‘今孙权惧蜀兵之势,故来请降。以臣愚见:蜀、吴交兵,乃天亡之也;今若遣上将提数万之兵,渡江袭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吴国之亡,不出旬日。吴亡则蜀孤矣。陛下何不早图之?’

丕曰:‘孙权既以礼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纳之为是。’

刘晔又曰:‘孙权虽有雄才,乃残汉骠骑将军、南昌侯之职。官轻则势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则去陛下一阶耳。今陛下信其诈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与虎添翼也。’

丕曰:‘不然。朕不助吴,亦不助蜀。待看吴、蜀交兵,若灭一国,止存一国,那时除之,有何难哉?朕意已决,卿勿复言。’

遂命太常卿邢贞同赵咨捧执册锡,径至东吴。

却说孙权聚集百官,商议御蜀兵之策。

忽报魏帝封主公为王,礼当远接,顾雍谏曰:‘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

权曰:‘当日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

遂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贞自恃上国天使,入门不下车。

张昭大怒,厉声曰:‘礼无不敬,法无不肃,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无方寸之刃耶?’

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

忽车后一人放声哭曰:‘吾等不能奋身舍命,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

众视之,乃徐盛也。

邢贞闻之,叹曰:‘江东将相如此,终非久在人下者也!’

却说孙权受了封爵,众文武官僚拜贺已毕,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遣人赍进谢恩。

早有细作报说蜀主引本国大兵,及蛮王沙摩柯番兵数万,又有洞溪汉将杜路、刘宁二枝兵,水陆并进,声势震天。

水路军已出巫口,旱路军已到秭归。

时孙权虽登王位,奈魏主不肯接应,乃问文武曰:‘蜀兵势大,当复如何?’

众皆默然。

权叹曰:‘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

言未毕,忽班部中一少年将,奋然而出,伏地奏曰:‘臣虽年幼,颇习兵书。愿乞数万之兵,以破蜀兵。’

权视之,乃孙桓也。

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孙,因此亦系吴王宗族。

河生四子,桓居其长,弓马熟娴,常从吴王征讨,累立奇功,官授武卫都尉;时年二十五岁。

权曰:‘汝有何策胜之?’

桓曰:‘臣有大将二员:一名李异,一名谢旌,俱有万夫不当之勇。乞数万之众,往擒刘备。’

权曰:‘侄虽英勇,争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

虎威将军朱然出曰:‘臣愿与小将军同擒刘备。’

权许之,遂点水陆军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即日起兵。

哨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孙桓引二万五千军马,屯于宜都界口,前后分作三营,以拒蜀兵。

却说蜀将吴班领先锋之印,自出川以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探知孙桓在彼下寨,飞奏先主。

时先主已到秭归,闻奏怒曰:‘量此小儿,安敢与朕抗耶!’

关兴奏曰:‘既孙权令此子为将,不劳陛下遣大将,臣愿往擒之。’

先主曰:‘朕正欲观汝壮气。’

即命关兴前往。

兴拜辞欲行,张苞出曰:‘既关兴前去讨贼,臣愿同行。’

先主曰:‘二侄同行甚妙,但须谨慎,不可造次。’

二人拜辞先主,会合先锋,一同进兵,列成阵势。

孙桓听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

两阵对圆,桓领李异、谢旌立马于门旗之下,见蜀营中,拥出二员大将,皆银盔银铠,白马白旗:上首张苞挺丈八点钢矛,下首关兴横着大砍刀。

苞大骂曰:‘孙桓竖子!死在临时,尚敢抗拒天兵乎!’

桓亦骂曰:‘汝父已作无头之鬼;今汝又来讨死,好生不智!’

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

桓背后谢旌,骤马来迎。

两将战有三十余合,旌败走,苞乘胜赶来。

李异见谢旌败了,慌忙拍马轮蘸金斧接战。

张苞与战二十余合,不分胜负。

吴军中裨将谭雄,见张苞英勇,李异不能胜,却放一冷箭,正射中张苞所骑之马。

那马负痛奔回本阵,未到门旗边,扑地便倒,将张苞掀在地上。

李异急向前轮起大斧,望张苞脑袋便砍。

忽一道红光闪处,李异头早落地,原来关兴见张苞马回,正待接应,忽见张苞马倒,李异赶来,兴大喝一声,劈李异于马下,救了张苞。

乘势掩杀,孙桓大败。

各自鸣金收军。

次日,孙桓又引军来。

张苞、关兴齐出。

关兴立马于阵前,单搦孙桓交锋。

桓大怒,拍马轮刀,与关兴战三十余合,气力不加,大败回阵。

二小将追杀入营,吴班引着张南、冯习驱兵掩杀。

张苞奋勇当先,杀入吴军,正遇谢旌,被苞一矛刺死。

吴军四散奔走。

蜀将得胜收兵,只不见了关兴。

张苞大惊曰:‘安国有失,吾不独生!’

言讫,绰枪上马。

寻不数里,只见关兴左手提刀,右手活挟一将。

苞问曰:‘此是何人?’

兴笑答曰:‘吾在乱军中,正遇仇人,故生擒来。’

苞视之,乃昨日放冷箭的谭雄也。

苞大喜,同回本营,斩首沥血,祭了死马。

遂写表差人赴先主处报捷。

孙桓折了李异、谢旌、谭雄等许多将士,力穷势孤,不能抵敌,即差人回吴求救。

蜀将张南、冯习谓吴班曰:‘目今吴兵势败,正好乘虚劫寨。’

班曰:‘孙桓虽然折了许多将士,朱然水军现今结营江上,未曾损折。今日若去劫寨,倘水军上岸,断我归路,如之奈何?’

南曰:‘此事至易:可教关、张二将军,各引五千军伏于山谷中;如朱然来救,左右两军齐出夹攻,必然取胜。’

班曰:‘不如先使小卒诈作降兵,却将劫寨事告与朱然;然见火起,必来救应,却令伏兵击之,则大事济矣。’

冯习等大喜,遂依计而行。

却说朱然听知孙桓损兵折将,正欲来救,忽伏路军引几个小卒上船投降。

然问之,小卒曰:‘我等是冯习帐下士卒,因赏罚不明,待来投降,就报机密。’

然曰:‘所报何事?’

小卒曰:‘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军营寨,约定举火为号。’

朱然听毕,即使人报知孙桓。

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

朱然一面商议,欲引兵去救应孙桓。

部将崔禹曰:‘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

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

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面火起,吴兵大乱,寻路奔走。

且说崔禹正行之间,忽见火起,急催兵前进。

刚才转过山来,忽山谷中鼓声大震: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路夹攻。

崔禹大惊,方欲奔走,正遇张苞;交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

朱然听知危急,将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

孙桓引败军逃走,问部将曰:‘前去何处城坚粮广?’

部将曰:‘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

桓引败军急望彝陵而走。

方进得城,吴班等追至,将城四面围定。

关兴、张苞等解崔禹到秭归来。

先主大喜,传旨将崔禹斩却,大赏三军。

自此威风震动,江南诸将无不胆寒。

却说孙桓令人求救于吴王,吴王大惊,即召文武商议曰:‘今孙桓受困于彝陵,朱然大败于江中,蜀兵势大,如之奈何?’

张昭奏曰:‘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可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

权依所奏,即命诸将速行。

此时甘宁已患痢疾,带病从征。

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

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

正言间,忽报韩当、周泰领兵来到。

先主方欲遣将迎敌,近臣奏曰:‘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

先主笑曰:‘黄汉升非反叛之人也;因朕失口误言老者无用,彼必不服老,故奋力去相持矣。’

即召关兴、张苞曰:‘黄汉升此去必然有失。贤侄休辞劳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

二小将拜辞先主,引本部军来助黄忠。

正是: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报国功。

未知黄忠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译文

孙权投降了魏国,接受了九锡的封赏,刘备征讨吴国,赏赐了六军。

章武元年的秋天八月,刘备率领大军来到夔关,驻扎在白帝城。前锋的军队已经出了川口。近臣上奏说:‘吴国的使者诸葛瑾到了。’刘备下旨不让放行。黄权上奏说:‘诸葛瑾的弟弟在蜀国担任丞相,肯定有事情而来。陛下为何要拒绝他?应该召他进来,听听他的话。如果可行,就同意;如果不行,就借他的口告诉孙权,让孙权知道我们出兵是有理由的。’刘备同意了,召见了诸葛瑾。诸葛瑾跪拜在地。刘备问:‘子瑜远道而来,有什么事情?’诸葛瑾说:‘我的弟弟长期侍奉陛下,所以我敢不避斧钺,特地来禀报荆州的事情。之前,关羽在荆州时,吴侯多次求婚,关羽不同意。后来关羽攻取了襄阳,曹操多次写信给吴侯,让他袭击荆州;吴侯本来不愿意,但因为吕蒙和关羽不和,所以擅自出兵,导致了大事,现在吴侯后悔不已。这是吕蒙的罪过,不是吴侯的过错。现在吕蒙已经死了,冤仇已经平息。孙夫人一直想回家。现在吴侯让我作为使者,愿意送回夫人,捆绑回降将,并将荆州重新交还,永远结盟,共同消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刘备愤怒地说:‘你们东吴害了我的弟弟,今天竟敢用花言巧语来说服我!’诸葛瑾说:‘请允许我以轻重缓急的事情,与陛下辩论:陛下是汉朝的皇叔,现在汉帝已经被曹丕篡夺,陛下不思报仇;却为了异姓的亲戚,屈尊万乘之尊:这是舍大义而取小义。中原是海内之地,两都是大汉创业的地方,陛下不取,却只争夺荆州:这是弃重而取轻。天下都知道陛下即位后,必兴汉室,恢复山河;现在陛下置魏国不顾,反而想攻打吴国:我认为陛下这是不智之举。’刘备大怒:‘杀我弟弟的仇人,不共戴天!想要我罢兵,除非我死!不看丞相的面子,先斩了你!现在先放你回去,告诉孙权:准备受死!’诸葛瑾见刘备不听,只得自己回江南。

张昭见到孙权说:‘诸葛子瑜知道蜀国军队的强大,所以假装请求和平,想要背叛吴国投奔蜀国。他这次去肯定不会回来了。’孙权说:‘我和子瑜有生死不易的盟约;我不会背叛子瑜,子瑜也不会背叛我。以前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国,我想让子瑜留下。子瑜说:“我的弟弟已经侍奉了玄德,义无二心;我的弟弟不留,就像我不去一样。”他的话足以感动天地。今天他怎么会投降蜀国呢?我和子瑜可以说是心灵相通,不是外人的话可以离间的。’正在说话间,突然报告诸葛瑾回来了。孙权说:‘我的话怎么样?’张昭满脸羞愧地退下。诸葛瑾见到孙权,说了刘备不愿意通和的意思。孙权大惊:‘如果这样,那么江南就危险了!’阶下一个人进来说:‘我有一个计策,可以解这个危机。’看那人身穿官服,是中大夫赵咨。孙权说:‘德度有什么好计策?’赵咨说:‘主公可以写一封表章,我愿意作为使者,去见魏帝曹丕,陈述利害,让他攻打汉中,那么蜀国的军队就会自顾不暇了。’孙权说:‘这个计策最好。但你去,不要失去了东吴的气派。’赵咨说:‘如果有些小失误,我就投江而死,怎么有脸面见江南的人呢!’

孙权非常高兴,立即写了一封表章表示臣服,让赵咨作为使者。赵咨星夜赶到许都,先见到了太尉贾诩等大小官员。第二天早朝,贾诩出班上奏说:‘东吴派中大夫赵咨上表。’曹丕笑着说:‘这是想要退兵的借口。’于是下令召见赵咨。赵咨跪拜在丹墀上。曹丕看完表章后,问赵咨说:‘吴侯是什么样的君主?’赵咨说:‘是聪明、仁爱、智谋、雄略的君主。’曹丕笑着说:‘你过分夸奖了。’赵咨说:‘臣非过分赞誉。吴侯收纳鲁肃于平民之中,是他的聪明;提拔吕蒙于军中,是他的明察;获得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爱;夺取荆州不费一兵一卒,是他的智谋;占据三江,虎视天下,是他的雄才;屈尊于陛下,是他的谋略:以此论之,难道不是聪明、仁爱、智谋、雄略的君主吗?’曹丕又问:‘吴主是否好学?’赵咨说:‘吴主有万艘战船,百万精兵,任用贤能,志在经略;稍微有空闲,就广泛阅读书籍,历观史籍,取其精华,不效仿书生只追求文字的华丽。’曹丕说:‘我想攻打吴国,可以吗?’赵咨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策。’曹丕说:‘吴国怕魏国吗?’赵咨说:‘有百万精兵,江汉为池,有什么可怕的呢?’曹丕说:‘东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赵咨说:‘聪明特达的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数不胜数。’曹丕叹息说:‘出使四方,不辱使命,你可以胜任。’于是下诏,命令太常卿邢贞带着册封孙权为吴王的诏书和九锡,直接前往东吴。

大夫刘晔劝谏说:‘现在孙权害怕蜀国军队的势力,所以来请求投降。以我的愚见:蜀、吴交战,是上天要他们灭亡;现在如果派遣上将带领几万军队,渡江攻打他们,蜀国在外围攻击,魏国在内围攻击,吴国不出十天就会灭亡。吴国灭亡了,蜀国就会孤立无援了。陛下为何不早做打算?’曹丕说:‘孙权既然用礼节来服侍我,我如果攻打他,会挫伤天下想要投降的人的心;不如接纳他为是。’刘晔又说:‘孙权虽然有雄才,但只是汉代的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低微,势力弱小,还有畏惧中原之心;如果加上王位,那就只比陛下低一级。现在陛下相信他的诈降,提高他的地位并封赏他,这是给老虎添翅膀。’曹丕说:‘不然。我不帮助吴国,也不帮助蜀国。等着看吴、蜀交战,如果灭掉一国,只剩下一国,那时再除掉它,有什么困难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再说了。’于是命令太常卿邢贞和赵咨拿着册封的诏书和九锡,直接前往东吴。

孙权召集百官,商议如何抵御蜀国军队的策略。突然有人报告魏帝封他为王,按照礼节应该远道迎接,顾雍劝谏说:“主公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的职位,不应该接受魏帝的封爵。”孙权说:“当年刘邦接受项羽的封号,是因为那个时代的特殊情况;为什么却要拒绝?”于是带领百官出城迎接。

邢贞自认为是大国使者,进门不下车。张昭非常愤怒,大声说:“礼节上要表示尊敬,法律上要严肃,而你却敢如此自大,难道认为江南没有一点抵抗之力吗?”邢贞慌忙下车,与孙权见面,一起乘车入城。

突然车后有一个人大声哭泣说:“我们无法奋不顾身,为主公吞并魏国和蜀国,却让主公接受别人的封爵,这不是很丢脸吗?”众人一看,原来是徐盛。

邢贞听到这话,感叹道:“江东的将相如此,终究不会长久地屈居人下!”

孙权接受了封爵,众文武官员都来祝贺完毕后,他让人收拾美玉明珠等礼物,派人带着进京谢恩。

早有间谍报告说蜀国君主带领本国大军,以及蛮王沙摩柯的番兵数万,还有洞溪汉将杜路、刘宁的军队,水陆并进,声势浩大。水路军队已经出了巫口,陆路军队已经到达秭归。

当时孙权虽然登上了王位,但魏国君主不肯支援,于是问文武官员:“蜀国军队势力强大,我们应该怎么办?”众人都沉默不语。

孙权叹息道:“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如今吕蒙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帮我分担忧愁了!”话还没说完,突然班部中一个年轻将领奋然站出,跪地奏报说:“我虽然年纪小,但很熟悉兵书。希望能得到数万军队,去击败蜀国军队。”孙权看了一眼,原来是孙桓。

孙桓字叔武,他的父亲名叫孙河,原本姓俞,孙策喜欢他,赐姓孙,因此他也属于吴王宗族。孙河有四个儿子,孙桓是长子,擅长弓马,经常跟随吴王征讨,立下许多战功,官至武卫都尉;当时他二十五岁。

孙权问:“你有什么策略能战胜他们?”孙桓回答:“我有两位大将:一名叫李异,一名叫谢旌,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请给我数万军队,我去擒拿刘备。”孙权说:“你虽然英勇,但年纪还小;必须得到一个人的帮助,才能成功。”虎威将军朱然站出来说:“我愿意和小将军一起擒拿刘备。”孙权同意了,于是点选水陆军队五万,封孙桓为左都督,朱然为右都督,立即起兵。

侦察兵报告说蜀国军队已经到达宜都扎营,孙桓带领两万五千军队,驻扎在宜都界口,前后分作三营,以抵抗蜀国军队。

蜀将吴班带着先锋印,自从出川以来,所到之处,望风而降,兵不血刃,一直到达宜都;得知孙桓在那里扎营,急忙飞马向刘备报告。

当时刘备已经到达秭归,听到报告后愤怒地说:“这样一个小孩,怎么敢和我对抗!”关兴说:“既然孙权派这个小孩为将,陛下不必派遣大将,我愿意去擒拿他。”刘备说:“我正想看看你的勇气。”于是命令关兴前往。

关兴拜别刘备,会合先锋,一起进军,列成阵势。孙桓得知蜀国军队大举到来,全营都开始备战。

两军对峙,孙桓带领李异、谢旌站在门旗之下,看到蜀营中走出两位大将,都穿着银盔银铠,骑着白马,打着白旗:左边是张苞,手持丈八点钢矛,右边是关兴,手持大砍刀。

张苞大声骂道:“孙桓这个小子!死到临头,还敢抵抗天兵!”孙桓也骂道:“你的父亲已经变成无头鬼;你现在又来送死,真是愚蠢至极!”张苞大怒,挺枪直取孙桓。

孙桓背后是谢旌,他骑马冲出来迎战。两位将领交战了三十多回合,谢旌败走,张苞乘胜追击。

李异看到谢旌败了,急忙骑马挥舞蘸金斧接战。张苞与他交战了二十多回合,不分胜负。

吴军中的裨将谭雄,看到张苞英勇,李异无法取胜,却放了一箭,正好射中张苞骑的马。

那马受到疼痛,奔回本阵,还没跑到门旗边,就倒在地上,将张苞掀翻在地。

李异急忙上前,举起大斧,向张苞的脑袋砍去。突然一道红光闪过,李异的头颅落地,原来关兴看到张苞的马倒下,正准备接应,看到李异追来,他大喊一声,将李异劈于马下,救了张苞。

乘胜追击,孙桓大败。双方鸣金收兵。

次日,孙桓又带领军队前来。张苞、关兴一起出阵。

关兴站在阵前,单挑孙桓。孙桓大怒,骑马挥刀,与关兴交战了三十多回合,力气不支,大败回阵。

两位小将追杀入营,吴班带领张南、冯习驱兵掩杀。张苞奋勇当先,冲入吴军,正遇到谢旌,一矛将其刺死。

吴军四散奔逃。蜀将得胜收兵,但不见了关兴。

张苞大惊说:“关兴失踪了,我不能独自活着!”说完,他拿起长枪上马。

走了几里路,只见关兴左手提刀,右手活捉了一个敌人。张苞问:“这是谁?”关兴笑着说:“我在乱军中遇到仇人,所以生擒了他。”张苞一看,原来是昨天放冷箭的谭雄。

张苞非常高兴,一起回到本营,斩首沥血,祭了死马。

然后写表派人向刘备报告捷报。

孙桓损失了李异、谢旌、谭雄等许多将士,力量耗尽,无法抵抗,立即派人回吴国求救。

蜀将张南、冯习对吴班说:“现在吴军已经失败,正好趁机劫营。”吴班说:“孙桓虽然损失了很多将士,但朱然的水军现在在江上扎营,并没有损失。今天如果我们去劫营,如果水军上岸,切断我们的退路,怎么办?”张南说:“这件事很容易:可以让关、张两位将军,各自带领五千军队埋伏在山谷中;如果朱然来救,左右两军一起夹击,一定能取胜。”吴班说:“不如先派小兵假装投降,然后把劫营的事情告诉朱然;朱然看到火起,一定会来救援,我们再让伏兵攻击他,这样大事就成功了。”冯习等人非常高兴,于是按照计划行事。

朱然听说孙桓损失了兵力和将领,正想要前去救援,突然有伏兵引着几个小兵上船投降。朱然问他们,小兵说:“我们都是冯习手下的士兵,因为赏罚不分明,所以来投降,顺便报告一些机密。”朱然问:“报告什么事?”小兵说:“今晚冯习打算趁虚而入,袭击孙将军的营寨,约定举火为号。”朱然听完后,立即派人通知孙桓。报信的人走到半路,被关兴杀了。

朱然一面商议,一面想带领军队去救援孙桓。部将崔禹说:“小兵的话,不可轻信。如果有闪失,水陆两军都会受损。将军您最好稳定守在水寨,我愿意替您去一趟。”朱然同意了,于是命令崔禹带领一万人前去。那天晚上,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接杀入孙桓的营寨,四面起火,吴军大乱,四处奔逃。

崔禹正在行军途中,突然看到火光,急忙催促军队前进。刚转过山,突然山谷中鼓声大作:左边是关兴,右边是张苞,两路夹击。崔禹大惊,正想逃跑,正好遇到张苞;交战一回合,就被张苞活捉了回去。朱然得知情况危急,将船往下游退了五六十里。孙桓带领败军逃跑,问部将说:“去哪里城池坚固,粮食充足?”部将说:“往正北的彝陵城,可以驻军。”孙桓带领败军急忙向彝陵城逃去。刚进城,吴班等人追到,将城池四面围住。关兴、张苞等人将崔禹解送到秭归。刘备非常高兴,下令将崔禹处斩,重赏三军。从此,威风震动,江南的将领们都感到害怕。

孙桓派人向吴王求救,吴王大惊,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说:“现在孙桓在彝陵被困,朱然在江中战败,蜀军势力强大,怎么办?”张昭上奏说:“虽然许多将领已经去世,但还有十多人,何必担心刘备?可以命令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人抵抗。”孙权同意了张昭的建议,立即命令诸将迅速行动。这时甘宁已经得了痢疾,带着病出征。

刘备从巫峡建平出发,一直到达彝陵边界,七百多里路,连结了四十多个营寨;看到关兴、张苞屡次建立大功,感叹道:“以前跟随我的将领们,都老了,没有用了;现在又有两个侄子如此英勇,我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正在说话间,突然有人报告说韩当、周泰领兵来了。刘备正想派遣将领迎战,近臣上奏说:“老将黄忠,带着五六个人投奔东吴去了。”刘备笑着说:“黄汉升不是叛变的人;因为我失言说老者无用,他一定不服老,所以奋力去对抗了。”立即召见关兴、张苞说:“黄汉升这一去肯定会有损失。两位贤侄不要推辞劳苦,可以去帮助他。只要有小小的功绩,就可以让他回来,不要让他有闪失。”两位小将向刘备行礼告别,带领本部军队去帮助黄忠。正是:老臣一直忠诚于君主,年轻的人能够成就报国的功业。

不知道黄忠此去会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注解

九锡:九锡是指古代皇帝赐予诸侯王或功臣的九种象征性礼器,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和权力的象征。具体包括: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铁钺、祼冕。在古代,得到九锡意味着得到了皇帝的特别信任和封赏,是一种极高的政治地位。

先主:指刘备,即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东汉末年群雄之一,被尊称为蜀汉先主。

征吴:征吴是指刘备发动对东吴的军事行动,即著名的赤壁之战。

六军:六军是指古代军队的编制,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全部军队,这里可能是指刘备的军队。

诸葛瑾:诸葛瑾,字子瑜,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兄,曾任蜀汉使臣,此段文字中是作为东吴使者前往蜀汉。

荆州:荆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长江中游,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

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丕: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继位后建立魏国,成为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一位皇帝。

篡逆:篡逆是指篡夺帝位,犯上作乱的行为。

许都:许都是东汉末年曹操所建的政治中心,后成为曹魏的都城。

贾诩:贾诩,字文和,东汉末年著名谋士,曾任曹魏太尉。

纳陛:纳陛是指允许进入皇帝的宫殿,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铁钺:铁钺是古代象征权力的斧头,是九锡之一,代表皇帝的权威。

祼冕:祼冕是指古代皇帝的冠冕,是九锡之一,代表皇帝的尊贵。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军事官职,位高权重。

南昌侯:南昌侯是孙权的封号,表示他的地位和尊贵。

孙权: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以智谋和胆识著称。

魏帝:指曹操的儿子曹丕,他在220年建立了魏国,并自称魏帝。

主公:指孙权,古代君主对臣子的尊称。

顾雍:三国时期吴国的大臣,以清廉著称。

上将军:古代军队中的高级军衔,相当于现代的将军。

九州伯:古代九州之一的封号,代表一定的行政区域。

沛公:指刘邦,即汉高祖,他在楚汉争霸中击败项羽,建立了汉朝。

项羽:秦末起义军领袖,与刘邦争霸,最终败给刘邦。

天使:古代指派遣到其他地方传达命令或任务的使者。

礼:指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行为规范和仪式。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这里指孙权的吴国。

方寸之刃:比喻极小的力量或武器。

徐盛: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

沙摩柯:三国时期南蛮的部落首领。

番兵:指外来的军队。

洞溪汉将:指在洞溪地区的汉人将领。

杜路、刘宁: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

水陆并进:指水路和陆路同时进攻。

周郎:指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以智谋著称。

鲁肃: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周瑜的接班人。

吕蒙:三国时期吴国的大将,继鲁肃之后成为吴国的重要将领。

班部:指军队的编制单位。

少年将:指年轻的将领。

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子,也是吴国的一位将领。

俞氏:孙桓原本的姓氏。

孙策:孙权的父亲,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

武卫都尉: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警卫。

哨马:古代军队中负责侦察的骑兵。

宜都: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郡,位于长江南岸。

秭归: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县,位于长江北岸。

文武官僚:指文职和武职的官员。

周郎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今吕蒙已亡,无人与孤分忧也!:这句话表达了孙权对失去重要将领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关兴:关兴是蜀汉名将关羽的儿子,以勇猛著称。

张苞:张苞是蜀汉名将张飞的孙子,以勇猛著称。

安国:指关兴,这里指关兴的安全。

谭雄:吴国的裨将,因放冷箭被蜀军俘虏。

祭了死马:古代军队中,为了纪念战死的马匹,会举行祭祀仪式。

朱然:朱然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将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冯习:冯习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位将领,此处可能指的是冯习的军队。

赏罚不明:指赏赐和惩罚不公正,不能明确区分。

机密:指重要的军事秘密。

孙将军:指孙桓,此处是对孙桓的尊称。

关兴杀了:指关兴在半途杀了报信的人。

崔禹:崔禹是朱然的部将,此处可能被派遣去支援孙桓。

彝陵:彝陵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

吴兵大乱:指吴国的士兵在混乱中逃散。

老迈无用:指年老体衰,没有用处。

韩当:韩当是吴国的一位老将,以经验丰富著称。

周泰:周泰是吴国的一位勇将,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潘璋:潘璋是吴国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凌统:凌统是吴国的一位将领,以勇猛著称。

甘宁:甘宁是吴国的一位勇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

巫峡: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

建平:建平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恩施市。

黄忠:黄忠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和武艺高强著称。

黄汉升:黄汉升是黄忠的字,此处是对黄忠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演义》,描绘了三国时期蜀吴之间的战争场景,通过对人物对话、动作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和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

首句‘却说朱然听知孙桓损兵折将,正欲来救,忽伏路军引几个小卒上船投降’通过‘忽’字,突出了事件的突然性,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然问之,小卒曰:“我等是冯习帐下士卒,因赏罚不明,待来投降,就报机密。”’此段对话揭示了小卒投降的原因,同时也为朱然提供了重要的情报。

‘所报何事?’小卒的回答‘今晚冯习乘虚要劫孙将军营寨,约定举火为号。’为朱然提供了敌人行动的线索,使得朱然能够及时做出应对。

‘朱然听毕,即使人报知孙桓。报事人行至半途,被关兴杀了。’这一转折,揭示了情报传递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为关兴的英勇形象加分。

‘朱然一面商议,欲引兵去救应孙桓。部将崔禹曰:“小卒之言,未可深信。倘有疏虞,水陆二军尽皆休矣。将军只宜稳守水寨,某愿替将军一行。”’这一段对话展现了崔禹的谨慎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朱然的决策过程。

‘然从之,遂令崔禹引一万军前去。’朱然采纳崔禹的建议,体现了他的明智。

‘是夜,冯习、张南、吴班分兵三路,直杀入孙桓寨中,四面火起,吴兵大乱,寻路奔走。’此段描写了冯习等人的夜袭行动,以及吴军的混乱局面。

‘崔禹大惊,方欲奔走,正遇张苞;交马只一合,被苞生擒而回。’这一段展现了张苞的英勇,同时也揭示了崔禹的无奈。

‘朱然听知危急,将船往下水退五六十里去了。’朱然的撤退,既保护了自己的军队,也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孙桓引败军逃走,问部将曰:“前去何处城坚粮广?”’孙桓的询问,体现了他的机智。

‘此去正北彝陵城,可以屯兵。’部将的回答,为孙桓提供了新的方向。

‘桓引败军急望彝陵而走。’孙桓的撤退,体现了他的果断。

‘方进得城,吴班等追至,将城四面围定。’吴班的追击,使得孙桓陷入困境。

‘关兴、张苞等解崔禹到秭归来。’这一段描写了关兴等人的胜利,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的忠诚。

‘先主大喜,传旨将崔禹斩却,大赏三军。’刘备的奖赏,既是对崔禹的惩罚,也是对三军的鼓舞。

‘自此威风震动,江南诸将无不胆寒。’这一段总结了整个事件的影响,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却说孙桓令人求救于吴王,吴王大惊,即召文武商议曰:“今孙桓受困于彝陵,朱然大败于江中,蜀兵势大,如之奈何?”’这一段描写了吴王面对困境时的慌乱和无奈。

‘张昭奏曰:“今诸将虽多物故,然尚有十余人,何虑于刘备?可命韩当为正将,周泰为副将,潘璋为先锋,凌统为合后,甘宁为救应,起兵十万拒之。”’张昭的建议,为吴王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权依所奏,即命诸将速行。’吴王的决策,体现了他的果断。

‘此时甘宁已患痢疾,带病从征。’甘宁的病弱,为他的英勇形象增添了悲壮色彩。

‘却说先主从巫峡建平起,直接彝陵界分,七百余里,连结四十余寨;见关兴、张苞屡立大功,叹曰:“昔日从朕诸将,皆老迈无用矣;复有二侄如此英雄,朕何虑孙权乎!”’这一段描写了刘备对关兴、张苞的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的忧虑。

‘正言间,忽报韩当、周泰领兵来到。’这一转折,揭示了刘备面临的新的挑战。

‘先主方欲遣将迎敌,近臣奏曰:“老将黄忠,引五六人投东吴去了。”’这一段描写了黄忠的行动,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先主笑曰:“黄汉升非反叛之人也;因朕失口误言老者无用,彼必不服老,故奋力去相持矣。”’刘备对黄忠的评价,体现了他的智慧和仁慈。

‘即召关兴、张苞曰:“黄汉升此去必然有失。贤侄休辞劳苦,可去相助。略有微功,便可令回,勿使有失。”’刘备的决策,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对关兴、张苞的信任。

‘二小将拜辞先主,引本部军来助黄忠。’这一段描写了关兴、张苞的忠诚和勇敢。

‘正是:老臣素矢忠君志,年少能成报国功。’这一句诗,总结了黄忠和关兴、张苞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忠诚和报国之心。

‘未知黄忠此去如何,且看下文分解。’这一句,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得读者对后续情节充满期待。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32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