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回-原文
除暴凶吕布助司徒犯长安李傕听贾诩
却说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
当下李儒扶起董卓,至书院中坐定,卓曰:‘汝为何来此?’
儒曰:‘儒适至府门,知太师怒入后园,寻问吕布。因急走来,正遇吕布奔走,云:‘太师杀我!’儒慌赶入园中劝解,不意误撞恩相。死罪!死罪!’
卓曰:‘叵耐逆贼!戏吾爱姬,誓必杀之!’
儒曰:‘恩相差矣。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
卓沈吟良久曰:‘汝言亦是,我当思之。’儒谢而去。
卓入后堂,唤貂蝉问曰:‘汝何与吕布私通耶?’
蝉泣曰:‘妾在后园看花,吕布突至。妾方惊避,布曰:‘我乃太师之子,何必相避?’提戟赶妾至凤仪亭。妾见其心不良,恐为所逼,欲投荷池自尽,却被这厮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得太师来,救了性命。’
董卓曰:‘我今将汝赐与吕布,何如?’
貂蝉大惊,哭曰:‘妾身已事贵人,今忽欲下赐家奴,妾宁死不辱!’遂掣壁间宝剑欲自刎。
卓慌夺剑拥抱曰:‘吾戏汝!’貂蝉倒于卓怀,掩面大哭曰:‘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故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
卓曰:‘吾安忍舍汝耶?’
蝉曰:‘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
卓曰:‘吾明日和你归郿坞去,同受快乐,慎勿忧疑。’
蝉方收泪拜谢。
次日,李儒入见曰:‘今日良辰,可将貂蝉送与吕布。’
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
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
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
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
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董卓即日下令还郿坞,百官俱拜送。
貂蝉在车上,遥见吕布于稠人之内,眼望车中。
貂蝉虚掩其面,如痛哭之状。
车已去远,布缓辔于土冈之上,眼望车尘,叹惜痛恨。
忽闻背后一人问曰:‘温侯何不从太师去,乃在此遥望而发叹?’
布视之,乃司徒王允也。
相见毕,允曰:‘老夫日来因染微恙,闭门不出,故久未得与将军一见。今日太师驾归郿坞,只得扶病出送,却喜得晤将军。请问将军,为何在此长叹?’
布曰:‘正为公女耳。’
允佯惊曰:‘许多时尚未与将军耶?’
布曰:‘老贼自宠幸久矣!’
允佯大惊曰:‘不信有此事!’
布将前事一一告允。
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语;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师作此禽兽之行!’因挽布手曰:‘且到寒舍商议。’
布随允归。
允延入密室,置酒款待。
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
允曰:‘太师淫吾之女,夺将军之妻,诚为天下耻笑。非笑太师,笑允与将军耳!然允老迈无能之辈,不足为道;可惜将军盖世英雄,亦受此污辱也!’
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
允急曰:‘老夫失语,将军息怒。’
布曰:‘誓当杀此老贼,以雪吾耻!’
允急掩其口曰:‘将军勿言,恐累及老夫。’
布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允曰:‘以将军之才,诚非董太师所可限制。’
布曰:‘吾欲杀此老贼,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后人议论。’
允微笑曰:‘将军自姓吕,太师自姓董。掷戟之时,岂有父子情耶?’
布奋然曰:‘非司徒言,布几自误!’
允见其意已决,便说之曰:‘将军若扶汉室,乃忠臣也,青史传名,流芳百世;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布避席下拜曰:‘布意已决,司徒勿疑。’
允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祸。’
布拔带刀,刺臂出血为誓。
允跪谢曰:‘汉祀不斩,皆出将军之赐也。切勿泄漏!临期有计,自当相报。’
布慨诺而去。
允即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商议。
瑞曰:‘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坞请卓议事;一面以天子密诏付吕布,使伏甲兵于朝门之内,引卓入诛之:此上策也。’
琬曰:‘何人敢去?’
瑞曰:‘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
允曰:‘善。’请吕布共议。
布曰:‘昔日劝吾杀丁建阳,亦此人也。今若不去,吾先斩之。’使人密请肃至。
布曰:‘昔日公说布使杀丁建阳而投董卓;今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罪恶贯盈,人神共愤。公可传天子诏往郿坞,宣卓入朝,伏兵诛之,力扶汉室,共作忠臣。尊意若何?’
肃曰:‘我亦欲除此贼久矣,恨无同心者耳。今将军若此,是天赐也,肃岂敢有二心!’
遂折箭为誓。
允曰:‘公若能干此事,何患不得显官。’
次日,李肃引十数骑,前到郿坞。
人报天子有诏,卓教唤入。
李肃入拜。
卓曰:‘天子有何诏?’
肃曰:‘天子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故有此诏。’
卓曰:‘王允之意若何?’
肃曰:‘王司徒已命人筑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
卓大喜曰:‘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
便命心腹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领飞熊军三千守郿坞,自己即日排驾回京;
顾谓李肃曰:‘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
肃拜谢称臣。
卓入辞其母。
母时年九十余矣,问曰:‘吾儿何往?’
卓曰:‘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
母曰:‘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卓曰:‘将为国母,岂不预有惊报!’
遂辞母而行。
临行,谓貂蝉曰:‘吾为天子,当立汝为贵妃。’
貂蝉已明知就里,假作欢喜拜谢。
卓出坞上车,前遮后拥,望长安来。
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
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
卓问肃曰:‘车折轮,马断辔,其兆若何?’
肃曰:‘乃太师应绍汉禅,弃旧换新,将乘玉辇金鞍之兆也。’
卓喜而信其言。
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
卓问肃曰:‘此何祥也?’
肃曰:‘主公登龙位,必有红光紫雾,以壮天威耳。’
卓又喜而不疑。
既至城外,百官俱出迎接。
只有李儒抱病在家,不能出迎。
卓进至相府,吕布入贺。
卓曰:‘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
布拜谢,就帐前歇宿。
是夜有十数小儿于郊外作歌,风吹歌声入帐。
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歌声悲切。
卓问肃曰:‘童谣主何吉凶?’
肃曰:‘亦只是言刘氏灭、董氏兴之意。’
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
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
卓问肃曰:‘此道人何意?’
肃曰:‘乃心恙之人也。’呼将士驱去。
卓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
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
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
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
肃不应,推车直入。
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
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
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
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
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
将吏皆呼万岁。
后人有诗叹董卓曰:‘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却说当下吕布大呼曰:‘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
李肃应声愿往。
忽听朝门外发喊,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
王允命缚赴市曹斩之;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
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
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
却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闻董卓已死,吕布将至,
便引了飞熊军连夜奔凉州去了。
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
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
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
卓母亦被杀。
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
收籍坞中所蓄,黄金数十万,白金数百万,绮罗、珠宝、器皿、粮食,不计其数。
回报王允。
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正饮宴间,忽人报曰:“董卓暴尸于市,忽有一人伏其尸而大哭。”
允怒曰:“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称贺;此何人,独敢哭耶!”
遂唤武士:“与吾擒来!”
须臾擒至。
众官见之,无不惊骇:原来那人不是别人,乃侍中蔡邕也,
允叱曰:“董卓逆贼,今日伏诛,国之大幸。汝为汉臣,乃不为国庆,反为贼哭,何也?”
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众官惜邕之才,皆力救之。
太傅马日磾亦密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且其孝行素著,若遽杀之,恐失人望。”
允曰:“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致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运衰微,朝政错乱,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日磾无言而退,私谓众官曰:“王允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岂能久乎?”
当下王允不听马日磾之言,命将蔡邕下狱中缢死。
一时士大夫闻者,尽为流涕。
后人论蔡邕之哭董卓,固自不是;允之杀之,亦为已甚。
有诗叹曰:“董卓专权肆不仁,侍中何自竟亡身?当时诸葛隆中卧,安肯轻身事乱臣。”
且说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居陕西,使人至长安上表求赦。
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虽大赦天下,独不赦此四人。”
使者回报李傕。
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
谋士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
傕等然其说,遂流言于西凉州曰:“王允将欲洗荡此方之人矣!”
众皆惊惶。
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
众皆愿从。
于是聚众十余万,分作四路,杀奔长安来。
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引军五千人,欲去与丈人报仇,李傕便与合兵,使为前驱。
四人陆续进发。
王允听知西凉兵来,与吕布商议。
布曰:“司徒放心。量此鼠辈,何足数也!”
遂引李肃将兵出敌。
肃当先迎战,正与牛辅相遇,大杀一阵。
牛辅抵敌不过,败阵而去。
不想是夜二更,牛辅乘肃不备,竟来劫寨。
肃军乱窜,败走三十余里,折军大半,来见吕布,布大怒曰:“汝何挫吾锐气!”
遂斩李肃,悬头军门。
次日,吕布进兵与牛辅对敌。
量牛辅如何敌得吕布,仍复大败而走。
是夜牛辅唤心腹人胡赤儿商议曰:“吕布骁勇,万不能敌;不如瞒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与亲随三五人弃军而去。”
胡赤儿应允。
是夜收拾金珠,弃营而走,随行者三四人。
将渡一河,赤儿欲谋取金珠,竟杀死牛辅,将头来献吕布。
布问起情由,从人出首:“胡赤儿谋杀牛辅,夺其金宝。”
布怒,即将赤儿诛杀。
领军前进,正迎着李傕军马。
吕布不等他列阵,便挺戟跃马,麾军直冲过来。
傕军不能抵当,退走五十余里,依山下寨,请郭汜、张济、樊稠共议,曰:“吕布虽勇,然而无谋,不足为虑。我引军守住谷口,每日诱他厮杀,郭将军可领军抄击其后,效彭越挠楚之法,鸣金进兵,擂鼓收兵。张、樊二公,却分兵两路,径取长安。彼首尾不能救应,必然大败。”
众用其计。
却说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
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
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
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
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
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
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
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
激得吕布怒气填胸。
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
正在恼怒,忽然飞马报来,说张济、樊稠两路军马,竟犯长安,京城危急。
布急领军回,背后李傕、郭汜杀来。
布无心恋战,只顾奔走,折了好些人马。
以及到长安城下。
贼兵云屯雨集,围定城池,布军与战不利。
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贼者,布心甚忧。
数日之后,董卓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为贼内应,偷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
吕布左冲右突,拦挡不住,引数百骑往青琐门外,呼王允曰:“势急矣!请司徒上马,同出关去,别图良策。”
允曰:“若蒙社稷之灵,得安国家,吾之愿也;若不获已,则允奉身以死。临难苟免,吾不为也。为我谢关东诸公,努力以国家为念!”
吕布再三相劝,王允只是不肯去。
不一时,各门火焰竟天,吕布只得弃却家小,引百余骑飞奔出关,投袁术去了。
李傕、郭汜纵兵大掠。
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
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
李傕等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
献帝倚楼问曰:“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
李傕、郭汜仰面奏曰:“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
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
帝徘徊不忍。
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曰:“王允在此!”
李傕、郭汜拔剑叱曰:“董太师何罪而见杀?”
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
傕、汜曰:“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
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
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
史官有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
士民无不下泪。
当下李傕、郭汜寻思曰:“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
便持剑大呼,杀入内来。
正是: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
未知献帝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回-译文
除去暴虐的吕布帮助司徒犯下长安,李傕听从贾诩的计谋。
再说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当时李儒扶起董卓,带到书院中坐下,董卓问:‘你为什么来这里?’李儒说:‘我刚刚到府门口,听说太师怒气冲冲地进了后园,正在寻找吕布。因为着急,我赶忙跑来,正遇到吕布逃跑,他喊道:“太师要杀我!”我慌忙追进园中劝解,没想到误撞到了恩相。死罪!死罪!”董卓说:“可恶的逆贼!他戏弄我的爱姬,我发誓一定要杀了他!”李儒说:‘恩相,您错了。以前楚庄王在绝缨之会上,没有追究戏弄他爱姬的蒋雄,后来楚庄王被秦兵围困,蒋雄用生命救了他。现在貂蝉不过是一个女子,而吕布是太师的心腹猛将。太师如果抓住这个机会,把貂蝉赐给吕布,吕布会感激太师的大恩,一定会用生命来报答太师。太师请三思。’董卓沉思了很久说:‘你说得对,我应该好好考虑。’李儒谢过他后离开了。董卓回到后堂,叫来貂蝉问:‘你为什么和吕布私通?’貂蝉哭着说:‘我在后园看花,吕布突然来到。我刚要躲避,吕布说:“我是太师的儿子,为什么还要躲避?”他提着戟追赶我到凤仪亭。我看到他心地不良,担心被他逼迫,想要投荷池自尽,却被这个人抱住。正在生死之间,太师来了,救了我的性命。’董卓说:‘我现在要把你赐给吕布,怎么样?’貂蝉大惊,哭着说:‘我已经侍奉了贵人,现在突然要把我赐给家奴,我宁愿死也不受这样的侮辱!’于是她拔出墙间的宝剑想要自刎。董卓慌忙夺过剑,抱住她说:“我只是和你开玩笑!”貂蝉倒在董卓怀里,掩面大哭说:“这一定是李儒的计谋!李儒和吕布关系密切,所以设下这个计谋;他不顾太师的尊严和我的性命。我应该生吞他的肉!”董卓说:“我怎么能忍心放弃你呢?”貂蝉说:“虽然承蒙太师的怜爱,但恐怕这里不宜久居,一定会被吕布害死。”董卓说:“我明天带你回郿坞去,一起享受快乐,不要担心怀疑。”貂蝉收泪拜谢。
第二天,李儒进见说:‘今天是良辰吉日,可以把貂蝉送给吕布。’董卓说:‘吕布和我有父子之分,不方便直接赐给他。我只是不追究他的罪过。你传达我的意思,用好言安慰他就行了。’李儒说:‘太师不可被妇人迷惑。’董卓脸色一变说:‘你的妻子愿意和吕布吗?关于貂蝉的事情,不要再多说了;说了就一定会被杀!”李儒出去后,仰天长叹说:“我们这些人都要死在妇人的手里了!”后人读到此处,有诗叹道:“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董卓当天下令返回郿坞,百官都来送行。貂蝉在车上,远远地看到吕布在人群中,眼睛望着车中。貂蝉用手遮住脸,装作痛哭的样子。车已经走远,吕布在土冈上慢慢放慢马的速度,望着车尘,叹息痛恨。突然听到背后有人问:‘温侯为什么不跟随太师去,却在这里远远地叹息?’吕布回头一看,是司徒王允。两人见面后,王允说:‘老夫最近因为小病,闭门不出,所以很久没有见到将军了。今天太师回郿坞,我只好带着病出来送行,很高兴能见到将军。请问将军,为什么在这里长叹?’吕布说:‘正为了您的女儿。’王允假装惊讶说:‘这么久还没有和将军成亲吗?’吕布说:‘那个老贼自始至终都在宠爱她!’王允假装大惊说:‘不相信有这回事!’吕布把之前的事情一一告诉了王允。王允仰面跌足,半晌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说:‘没想到太师做出这种禽兽的行为!’然后拉住吕布的手说:‘我们到寒舍商议。’吕布跟着王允回家。王允请他进入密室,设宴款待。吕布又将凤仪亭相遇的事情详细讲述了一遍。王允说:‘太师污辱了我的女儿,夺走了将军的妻子,这真是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不是笑太师,是笑我和将军!然而我年老体衰,无能为力,不足为道;可惜将军是盖世英雄,也受到了这样的污辱!’吕布怒气冲天,拍案大叫。王允急忙说:‘老夫失言了,将军息怒。’吕布说:‘我发誓要杀了这个老贼,以洗刷我的耻辱!’王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将军不要说,怕连累到我。’吕布说:‘大丈夫活在天地间,怎么能长期屈居人下!’王允说:‘以将军的才能,确实不是董太师所能限制的。’吕布说:‘我想杀这个老贼,但因为父子之情,担心引起后人的议论。’王允微笑说:‘将军自己姓吕,太师自己姓董。在掷戟的时候,哪里有父子之情呢?”吕布坚定地说:‘如果不是司徒的话,我差点自己误入歧途!’王允看到他已经下定决心,就说:‘将军如果辅佐汉室,就是忠臣,青史留名,流芳百世;将军如果帮助董卓,就是反臣,载入史册,遗臭万年。’吕布离开座位,跪拜说:‘我已经决定了,司徒不必怀疑。’王允说:‘只怕事情不成,反而招来大祸。’吕布拔出佩刀,割臂出血发誓。王允跪下感谢说:‘汉室得以保全,都是将军的恩赐。切勿泄露!到时候有计策,自然会告诉你。’吕布答应后离去。王允立即请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商议。孙瑞说:‘现在主上刚刚痊愈,可以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郿坞请董卓议事;一面将天子的密诏交给吕布,让他在朝门内埋伏甲兵,引董卓入朝,然后杀了他,全力扶持汉室,共同成为忠臣。怎么样?”黄琬问:‘谁敢去?’孙瑞说:‘吕布的同郡骑都尉李肃,因为董卓没有提升他的官职,非常怨恨。如果派这个人去,董卓一定不会怀疑。’王允说:‘好。’于是请吕布一起商议。吕布说:‘以前劝我杀丁建阳的也是这个人。现在如果不让他去,我先杀了他。’派人秘密请李肃来。吕布说:‘以前你说让我杀丁建阳然后投靠董卓;现在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百姓,罪恶滔天,人神共愤。你可以传达天子的诏书去郿坞,宣董卓入朝,埋伏兵马杀了他,全力扶持汉室,共同成为忠臣。你的意见怎么样?’李肃说:‘我也想除掉这个贼人很久了,只是缺少同心的人。现在将军这样做,是天赐良机,我怎么能有二心呢?’于是他们折箭发誓。王允说:‘如果你能完成这件事,不用担心得不到显赫的官职。’
第二天,李肃带着十几个骑兵,先到郿坞。有人报告天子有诏书,董卓让人叫他进来。李肃进去拜见。董卓问:“天子有什么诏书?”李肃回答:“天子身体刚刚康复,想要在未央殿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将皇位禅让给太师,所以有这个诏书。”董卓问:“王允的意思是什么?”李肃说:“王司徒已经派人建造了受禅台,只等主公到来。”董卓非常高兴说:“我昨晚梦见一条龙罩在我身上,今天果然得到了这个好消息。时机不可错过!”于是命令心腹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率领三千飞熊军守卫郿坞,自己当天就准备回京;他对李肃说:“我成为皇帝,你将成为执金吾。”李肃拜谢并称臣。董卓进宫向他的母亲辞行。他母亲当时已经九十多岁,问他说:“我的儿子要去哪里?”董卓说:“儿子要去接受汉室的禅让,母亲早晚将成为太后!”母亲说:“我最近身体发抖,心惊肉跳,恐怕不是好兆头。”董卓说:“将要成为国母,怎么会没有预先的惊报!”于是辞别母亲出发。临走时,他对貂蝉说:“我成为皇帝后,要立你为贵妃。”貂蝉已经明白了一切,假装高兴地拜谢。
董卓出了坞,上车后,前呼后拥,朝着长安方向前进。走了不到三十里,他乘坐的车突然折断了一个轮子,董卓下车骑马。又走了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鸣,缰绳断裂。董卓问李肃说:“车折轮,马断缰,这是什么征兆?”李肃说:“这是太师应该接受汉室禅让,弃旧换新,将要乘坐玉辇金鞍的征兆。”董卓高兴地相信了他的话。第二天,正在行进中,突然狂风大作,乌云蔽日。董卓问李肃说:“这是什么吉兆?”李肃说:“主公登基,必然会有红光紫雾,以显示天威。”董卓又高兴起来,不再怀疑。
到了城外,百官都出来迎接。只有李儒因病在家中,不能出来迎接。董卓进入相府,吕布进来祝贺。董卓说:“我登上了皇位,你将成为天下兵马的总督。”吕布拜谢,就在帐篷前歇宿。那天晚上,有十几个小孩在郊外唱歌,歌声随风传入帐篷。歌词是:“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声悲凉。董卓问李肃说:“童谣预示着什么吉凶?”李肃说:“也只是说刘氏将灭,董氏将兴的意思。”
第二天一早,董卓排列仪仗队入朝,忽然看到一个道士,穿着青袍,头戴白巾,手持长竿,上面绑着一块一丈长的布,两头各写着一个‘口’字。董卓问李肃说:“这个道士是什么意思?”李肃说:“这是一个有病的人。”让人把将士驱散。董卓进入朝廷,群臣都穿着朝服,在道路上迎接。李肃手持宝剑扶着车子前进。到了北掖门,士兵们都挡在门外,只有二十多个御车士兵一同进入。董卓远远看到王允等人手持宝剑站在殿门,惊讶地问李肃说:“手持宝剑是什么意思?”李肃没有回答,推着车子直接进入。王允大声喊道:“反贼到了,武士在哪里?”两旁转出百余人,手持戟和槊刺向董卓。董卓穿着铁甲,戟槊不能刺入,手臂受伤,从车上跌落,大声呼喊:“我的儿子奉先在哪里?”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来喊道:“有诏书讨伐逆贼!”一戟直接刺入董卓喉咙,李肃早已割下了他的头。吕布左手持戟,右手从怀中取出诏书,大声喊道:“奉诏讨伐逆贼董卓,其他人不予追究!”将吏们都高呼万岁。后来有人写诗叹董卓说:“霸业成时为帝王,不成且作富家郎。谁知天意无私曲,郿坞方成已灭亡。”
却说当时吕布大声喊道:“帮助董卓作恶的人,都是李儒!谁可以擒拿他?”李肃立刻回答愿意去。突然听到朝门外喊叫声,有人报告李儒的家奴已经把李儒绑起来献给朝廷。王允命令把李儒绑到市场上斩首;又将董卓的尸体,挂在街道上示众。董卓尸体肥胖,看守尸体的士兵在他的肚脐中放火作为灯笼,油脂流满地面。经过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扔他的头,踩他的尸体。王允又命令吕布和皇甫嵩、李肃率领五万军队,到郿坞抄没董卓的家产和人口。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听说董卓已经死了,吕布即将到来,就率领飞熊军连夜逃往凉州。吕布到达郿坞,首先夺取了貂蝉。皇甫嵩命令将坞中所有良家子女全部释放。凡是董卓的亲属,不论老幼,全部被杀。董卓的母亲也被杀。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都被斩首示众。收缴了坞中储存的黄金数十万两,白银数百万两,丝绸、珠宝、器皿、粮食等不计其数。报告给王允。王允于是大宴军士,在都堂设宴,召集众官,举杯庆祝。
在宴会进行中,突然有人报告说:‘董卓的尸体被暴尸在市场上,忽然有一个人趴在他的尸体上大哭。’王允生气地说:‘董卓被处决,士民无不庆祝;这个人为什么敢独自哭泣呢!’于是他命令武士:‘把他抓来!’不久,这个人被抓住了。众官员看到他,无不惊讶:原来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侍中蔡邕。王允叱责说:‘董卓是逆贼,今天被处决,是国家的大幸。你作为汉朝的臣子,竟然不为国家的庆祝而哭泣,这是为什么?’蔡邕认罪说:‘我虽然没有才能,但也知道大义,怎么会背叛国家去投靠董卓呢?只是因为一时的感激之情,忍不住哭了出来,我深知自己的罪过很大。希望您能宽恕我:如果可以让我割掉头发、砍掉脚趾,让我继续完成汉朝的历史,以此来赎罪,那对我来说就是幸运的了。’众官员都珍惜蔡邕的才华,都尽力救他。太傅马日磾也私下对王允说:‘伯喈是世间难得的才子,如果让他继续完成汉朝的历史,那将是一件盛事。而且他的孝行一直很有名,如果突然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王允说:‘以前汉武帝没有杀司马迁,后来让他写史,结果他的谤书流传于后世。现在国家衰微,朝政混乱,不能让奸臣在幼主身边执笔,让我们蒙受他们的诽谤。’马日磾无言而退,私下对众官员说:‘王允恐怕没有后代了吧!善人是国家的楷模;制作是国家的典范。毁灭楷模和典范,怎么能长久呢?’当时王允没有听从马日磾的话,命令将蔡邕关进监狱,然后吊死。一时间,听到这个消息的士大夫们都为之流泪。后人评论蔡邕为董卓哭泣,固然不对;王允杀他,也太过分了。有诗叹道:‘董卓专权肆虐不仁,侍中为何竟然丧命?当时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怎么会轻易地侍奉乱臣。’另外,李傕、郭汜、张济、樊稠逃到陕西,派人到长安上表请求赦免。王允说:‘董卓的跋扈,都是这四个人帮助的;现在虽然大赦天下,但唯独不赦免这四个人。’使者回报给李傕。李傕说:‘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吧。’谋士贾诩说:‘各位如果弃军单独行动,那么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了。不如诱集陕西人,合并本部的军队,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成功,就拥护朝廷来正天下;如果失败,逃跑也来得及。’李傕等人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就在西凉州散布流言说:‘王允将要清洗这个地方的人了!’众人都非常惊慌。于是又扬言说:‘白白送死没有用,愿意跟我造反吗?’众人纷纷愿意跟随。于是聚集了十多万人,分成四路,杀向长安。在路上遇到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带领五千人,想要去为岳父报仇,李傕就与他合并军队,让他作为先锋。四个人陆续出发。
王允得知西凉州的军队来了,与吕布商议。吕布说:‘司徒放心,这些小角色,不值得担心!’于是带领李肃的军队出去迎战。李肃率先迎战,正好遇到牛辅,双方展开激战。牛辅抵挡不住,败退而去。没想到那天晚上二更时分,牛辅趁李肃不备,竟然来劫营。李肃的军队混乱逃窜,败退三十多里,损失了大部分兵力,回来见吕布,吕布大怒说:‘你为什么挫伤我的锐气!’于是斩杀了李肃,将他的头悬挂在军门上。第二天,吕布进军与牛辅对峙。吕布如何能够敌得过牛辅,又大败而逃。那天晚上,牛辅召集心腹胡赤儿商议说:‘吕布非常勇猛,我们根本无法抵挡;不如瞒过李傕等四人,偷偷藏好金珠,带着三五个亲信弃军而逃。’胡赤儿同意了。那天晚上,他们收拾好金珠,弃营而逃,跟着的四个人。将要渡过一条河时,胡赤儿想要夺取金珠,竟然杀死了牛辅,将头献给吕布。吕布询问原因,随从告发说:‘胡赤儿谋杀牛辅,夺取了他的金宝。’吕布大怒,立即将胡赤儿处死。领军前进,正遇到李傕的军队。吕布不等他们列阵,就挥舞长矛,跃马冲过去。李傕的军队无法抵挡,后退五十多里,在山下扎营,请郭汜、张济、樊稠共同商议,说:‘吕布虽然勇猛,但缺乏谋略,不值得担心。我带军守住谷口,每天引诱他交战,郭将军可以带兵从后面偷袭,效仿彭越挠楚的策略,鸣金收兵,擂鼓进攻。张、樊两位将军,分别分兵两路,直接攻打长安。他们首尾不能相救,必然大败。’众人采纳了他的计策。
吕布率军到山下,李傕引军挑战。吕布愤怒地冲杀过去,李傕退上山。山上箭石如雨,吕布的军队无法进攻。忽然报告说郭汜在阵后杀来,吕布急忙回军迎战。只听鼓声大作,郭汜的军队已经撤退。吕布正想收军,锣声响起,李傕的军队又来了。还没来得及交战,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等到吕布回来时,却又擂鼓收兵离开了。这激起了吕布胸中的怒气。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想要战斗又不能,想要停止又不能。正在愤怒之中,突然有人飞马报告,说张济、樊稠两路军队,竟然进攻长安,京城危急。吕布急忙领军回军,背后李傕、郭汜杀来。吕布无心恋战,只顾逃跑,损失了很多兵马。等到达长安城下,贼兵如同云屯雨集,围住了城池,吕布的军队与贼军交战不利。士兵们害怕吕布的残暴,很多人投降了贼军,吕布非常担忧。
几天后,董卓的余党李蒙、王方在城中作为贼军的内应,偷偷打开城门,四路贼军一齐拥入。吕布左冲右突,无法阻挡,带着几百骑兵逃到青琐门外,呼喊王允说:‘情况危急了!请司徒上马,我们一起出关去,另寻良策。’王允说:‘如果靠社稷的神灵,能够使国家安定,那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不得已,我就以死相殉。面临危险而苟且偷生,我不愿意这么做。请代我向关东的各位公卿大臣致意,请他们努力以国家为念!’吕布再三劝告,王允就是不肯离开。不久,各处的火焰直冲云霄,吕布只得抛弃家人,带着一百多骑兵飞奔出关,投奔袁术去了。
李傕和郭汜放纵士兵大肆掠夺。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都为国难而丧生。贼兵将皇宫围得水泄不通,侍臣请求天子前往宣平门平息骚乱。李傕等人看到黄盖,就命令士兵停下,口呼‘万岁’。献帝靠在楼边问道:‘你们不等奏请就进入长安,意欲何为?’李傕、郭汜抬头奏报说:‘董太师是陛下国家的重臣,无缘无故被王允谋杀,我们特地来报仇,不敢造反。只要见到王允,我们就退兵。’王允当时站在天子身边,听到这些话,上奏说:‘我本来是为了国家考虑。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陛下不能因为我而惜命,耽误国家大事。我请求陛下见一见这两个贼人。’天子犹豫不决,不忍心。王允从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声呼喊:‘王允在这里!’李傕、郭汜拔剑怒斥说:‘董太师有什么罪而被杀?’王允说:‘董贼的罪行,遍布天地,难以言尽!他被处决的那天,长安的士民都相互庆祝,你们难道没有听说吗?’李傕、郭汜说:‘太师有罪,我们有什么罪,却不肯宽恕我们?’王允大骂:‘叛逆之徒,何必多言!我今天王允只有一死而已!’两个贼人举起手来,在楼下将王允杀死。史官有诗赞颂说:‘王允运筹帷幄,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
众贼人杀了王允之后,又派人将王允的宗族老幼全部杀害。士民无不流泪。当时李傕、郭汜想:‘既然已经到了这里,不杀天子图谋大事,还等何时?’于是他们手持剑,大声呼喊,杀入宫中。正所谓:‘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
不知献帝的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回-注解
暴凶:指凶恶的暴徒,此处指吕布。
司徒:古代官名,相当于宰相,此处指王允。
长安:长安,古代都城,即今天的西安。
李傕:李傕,东汉末年军阀之一,曾与郭汜一同攻入长安,劫持汉献帝,对汉朝政权造成严重威胁。
贾诩:东汉末年谋士,此处指贾诩。
董卓:董卓,东汉末年权臣,曾掌握朝政大权,后被吕布所杀。
李儒:东汉末年董卓的谋士,此处指李儒。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此处引用典故,指楚庄王不究蒋雄戏爱姬之事。
貂蝉:貂蝉,东汉末年美女,被董卓收为姬妾,后为吕布所爱。
吕布:东汉末年武将,此处指吕布。
太师:太师,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位高权重。
凤仪亭:古代亭名,此处指凤仪亭。
郿坞:郿坞,董卓的封地,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
百官:指朝廷中的所有官员。
骑都尉:古代官名,掌管骑兵,此处指李肃的官职。
丁建阳:东汉末年人物,此处指丁建阳。
汉室:指汉朝皇室,此处指汉朝。
显官:显赫的官职,此处指高官厚禄。
李肃:李肃,吕布部将。
天子: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卓:卓,指董卓,东汉末年权臣。
禅位:禅位,指皇帝将皇位传给他人。
飞熊军:飞熊军,董卓的亲兵。
执金吾:执金吾,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警卫。
辞:辞,告别。
童谣:童谣,民间流传的儿童歌谣,常被用来预言吉凶。
道人:道人,道士的别称。
心恙:心恙,病痛。
绍汉禅:绍汉禅,继承汉室,接受汉室禅让。
玉辇金鞍:玉辇金鞍,指皇帝的车驾。
红光紫雾:红光紫雾,象征吉祥的征兆。
九五:九五,古代称帝位为九五之尊。
总督天下兵马:总督天下兵马,指掌管全国军事。
郊外:郊外,城外。
号令:号令,命令。
市曹:市曹,市场。
抄籍:抄籍,查抄。
绮罗:绮罗,精美的丝织品。
珠宝:珠宝,指珍贵的宝石和玉石。
器皿:器皿,指各种器具。
粮食:粮食,指谷物。
都堂:都堂,古代官署名,此处指朝廷的宴会场所。
士民:士民,指古代的士人和普通百姓。
称贺:称贺,表示庆贺、祝福。
伏诛:伏诛,指被处死。
侍中:侍中,古代官名,是皇帝的近臣,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
蔡邕: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至侍中。
黥首刖足:黥首刖足,古代的一种刑罚,即刺字并割掉脚趾。
汉史:汉史,指汉朝的历史。
孝武:孝武,指汉武帝刘彻。
司马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朝政错乱:朝政错乱,指朝廷政治混乱。
佞臣:佞臣,指奸佞的臣子。
幼主:幼主,指年幼的君主。
讪议:讪议,指讽刺和议论。
马日磾:马日磾,东汉末年大臣,曾任太傅。
伯喈:伯喈,马日磾的字。
旷世逸才:旷世逸才,指非常出众的才华。
流涕:流涕,指流泪。
郭汜:郭汜,东汉末年军阀,与李傕一同发动政变,意图夺取政权。
张济:张济,东汉末年军阀。
樊稠:樊稠,东汉末年军阀。
陕西:陕西,指今天的陕西省。
鼠辈:鼠辈,指卑鄙无耻的小人。
牛辅:牛辅,董卓女婿,中郎将。
骁勇:骁勇,指勇猛勇敢。
挠楚:挠楚,指扰乱敌军。
青琐门:青琐门,古代宫殿门名。
社稷: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比喻国家的根本。
关东: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
袁术:袁术,东汉末年军阀,曾称帝。
纵兵大掠:纵兵大掠,指军队不受约束,随意抢掠百姓。
太常卿:太常卿,古代官职,掌管祭祀、礼乐等事务。
种拂:种拂,古代人物,太常卿。
太仆:太仆,古代官职,掌管宫廷车马。
鲁馗:鲁馗,古代人物,太仆。
大鸿胪:大鸿胪,古代官职,掌管外交、礼仪等事务。
周奂:周奂,古代人物,大鸿胪。
城门校尉:城门校尉,古代官职,负责守卫城门。
崔烈:崔烈,古代人物,城门校尉。
越骑校尉:越骑校尉,古代官职,掌管精锐骑兵。
王颀:王颀,古代人物,越骑校尉。
国难:国难,指国家面临的重大灾难或危机。
内庭:内庭,指皇宫内部。
侍臣:侍臣,指在皇帝身边服务的官员。
宣平门:宣平门,长安城门之一。
黄盖:黄盖,古代战旗的一种,此处指李傕、郭汜看到黄盖后停止进攻的象征。
献帝:献帝,即汉献帝刘协,东汉末年的皇帝。
董太师:董太师,指董卓,东汉末年权臣,曾控制汉献帝,权倾朝野。
王允:王允,东汉末年大臣,因谋害董卓而被李傕、郭汜所杀。
造反:造反,指背叛朝廷,反抗统治者。
宗族老幼:宗族老幼,指一个家族中的老人和小孩。
眉锁庙堂忧:眉锁庙堂忧,形容眉头紧锁,忧虑国事。
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形容王允的英勇和忠诚。
凤凰楼:凤凰楼,古代建筑,此处指王允被杀的地方。
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形容王允被杀后,虽然一时平息了巨魁之患,但随之而来的从贼(追随李傕、郭汜的部下)的混乱又带来了新的祸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后的混乱局面,李傕、郭汜的纵兵大掠,以及太常卿种拂等官员为国捐躯的悲壮场景。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李傕、郭汜纵兵大掠。此句开篇点明了事件背景,李傕、郭汜作为董卓的部将,在董卓被王允谋杀后,为了报仇,纵兵大掠,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太常卿种拂、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皆死于国难。此句通过列举官员的名字,表现了当时战乱中官员的英勇与牺牲,以及国难当头的悲壮。
贼兵围绕内庭至急,侍臣请天子上宣平门止乱。此句描绘了贼兵围攻皇宫的紧张气氛,以及侍臣为了保护皇帝而采取的措施。
李傕、郭汜望见黄盖,约住军士,口呼“万岁”。此句通过李傕、郭汜的行为,展现了他们表面上对皇帝的忠诚,实则心怀叵测。
献帝倚楼问曰:“卿不候奏请,辄入长安,意欲何为?”此句体现了献帝的无奈与疑惑,他试图通过询问来了解李傕、郭汜的真实意图。
李傕、郭汜仰面奏曰:“董太师乃陛下社稷之臣,无端被王允谋杀,臣等特来报仇,非敢造反。但见王允,臣便退兵。”此句揭示了李傕、郭汜的真实目的,即为了报仇而来,而非造反。
王允时在帝侧,闻知此言,奏曰:“臣本为社稷计。事已至此,陛下不可惜臣,以误国家。臣请下见二贼。”此句展现了王允的忠诚与智慧,他为了国家大义,不惜牺牲自己。
帝徘徊不忍。允自宣平门楼上跳下楼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此句表现了献帝的犹豫与王允的决绝,王允以自己的生命来保护皇帝,展现了忠诚与勇敢。
李傕、郭汜拔剑叱曰:“董太师何罪而见杀?”允曰:“董贼之罪,弥天亘地,不可胜言!受诛之日。长安士民,皆相庆贺,汝独不闻乎?”此句通过王允与李傕、郭汜的对话,展现了王允对董卓罪行的揭露和对李傕、郭汜的警示。
傕、汜曰:“太师有罪;我等何罪,不肯相赦?”王允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贼手起,把王允杀于楼下。此句通过王允被杀的场景,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史官有诗赞曰:“王允运机筹,奸臣董卓休。心怀家国恨,眉锁庙堂忧。英气连霄汉,忠诚贯斗牛。至今魂与魄,犹绕凤凰楼。”此句通过史官的赞诗,对王允的忠诚与英勇进行了高度评价。
众贼杀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将王允宗族老幼,尽行杀害。士民无不下泪。此句表现了李傕、郭汜的残忍与无道,以及王允牺牲后的悲痛。
当下李傕、郭汜寻思曰:“既到这里,不杀天子谋大事,更待何时?”便持剑大呼,杀入内来。正是:巨魁伏罪灾方息,从贼纵横祸又来。此句揭示了李傕、郭汜的野心与残暴,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新一轮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