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原文

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马懿克日擒孟达

却说郭淮谓曹真曰:

‘西羌之人,自太祖时连年入贡,文皇帝亦有恩惠加之;我等今可据住险阻,遣人从小路直入羌中求救,许以和亲,羌人必起兵袭蜀兵之后。吾却以大兵击之,首尾夹攻,岂不大胜?’

真从之,即遣人星夜驰书赴羌。

却说西羌国王彻里吉,自曹操时年年入贡;手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丞相,武乃越吉元帅。

时魏使赍金珠并书到国,先来见雅丹丞相,送了礼物,具言求救之意。

雅丹引见国王,呈上书礼。

彻里吉览了书,与众商议。

雅丹曰:

‘我与魏国素相往来,今曹都督求救,且许和亲,理合依允。’

彻里吉从其言,即命雅丹与越吉元帅起羌兵一十五万,皆惯使弓弩、枪刀、蒺藜、飞锤等器;又有战车,用铁叶裹钉,装载粮食军器什物:或用骆驼驾车,或用骡马驾车,号为‘铁车兵’。

二人辞了国王,领兵直扣西平关。

守关蜀将韩祯,急差人赍文报知孔明。

孔明闻报,问众将曰:

‘谁敢去退羌兵?’

张苞、关兴应曰:

‘某等愿往。’

孔明曰:

‘汝二人要去,奈路途不熟。’

遂唤马岱曰:

‘汝素知羌人之性,久居彼处,可作向导。’

便起精兵五万,与兴、苞二人同往。

兴、苞等引兵而去。

行有数日,早遇羌兵。

关兴先引百余骑登山坡看时,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随处结寨;车上遍排兵器,就似城池一般。

兴睹之良久,无破敌之策,回寨与张苞、马岱商议。

岱曰:

‘且待来日见阵,观看虚实,另作计议。’

次早,分兵三路:关兴在中,张苞在左,马岱在右,三路兵齐进。

羌兵阵里,越吉元帅手挽铁锤,腰悬宝雕弓,跃马奋勇而出。

关兴招三路兵径进。

忽见羌兵分在两边,中央放出铁车,如潮涌一般,弓弩一齐骤发。

蜀兵大败,马岱、张苞两军先退;关兴一军,被羌兵一裹,直围入西北角上去了。

兴在垓心,左冲右突,不能得脱;铁车密围,就如城池。

蜀兵你我不能相顾。

兴望山谷中寻路而走。

看看天晚,但见一簇皂旗,蜂拥而来,一员羌将,手提铁锤大叫曰:

‘小将休走!吾乃越吉元帅也!’

关兴急走到前面,尽力纵马加鞭,正遇断涧,只得回马来战越吉。

兴终是胆寒,抵敌不住,望涧中而逃;被越吉赶到,一铁锤打来,兴急闪过,正中马胯。

那马望涧中便倒,兴落于水中。

忽听得一声响处,背后越吉连人带马,平白地倒下水来。

兴就水中挣起看时,只见岸上一员大将,杀退羌兵。

兴提刀待砍越吉,吉跃水而走。

关兴得了越吉马,牵到岸上,整顿鞍辔,绰刀上马。

只见那员将,尚在前面追杀羌兵。

兴自思此人救我性命,当与相见,遂拍马赶来。

看看至近,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

兴大惊。

忽见关公以手望东南指曰:

‘吾儿可速望此路去。吾当护汝归寨。’

言讫不见。

关兴望东南急走。

至半夜,忽一彪军到,乃张苞也,问兴曰:

‘你曾见二伯父否?’

兴曰:

‘你何由知之?’

苞曰:

‘我被铁车军追急,忽见伯父自空而下,惊退羌兵,指曰:‘汝从这条路去救吾儿。’因此引军径来寻你。’

关兴亦说前事,共相嗟异。

二人同归寨内。

马岱接着,对二人说:

‘此军无计可退。我守住寨栅,你二人去禀丞相,用计破之。’

于是兴、苞二人,星夜来见孔明,备说此事。

孔明随命赵云、魏延各引一军埋伏去讫;

然后点三万军,带了姜维、张冀、关兴、张苞,亲自来到马岱寨中歇定。

次日上高阜处观看,见铁车连络不绝,人马纵横,往来驰骤。

孔明曰:

‘此不难破也。’

唤马岱、张冀分付如此如此。

二人去了,乃唤姜维曰:

‘伯约知破车之法否?’

维曰:

‘羌人惟恃一勇力,岂知妙计乎?’

孔明笑曰:

‘汝知吾心也。今彤云密布,朔风紧急,天将降雪,吾计可施矣。’

便令关兴、张苞二人引兵埋伏去讫;

令姜维领兵出战:但有铁车兵来,退后便走;寨口虚立旌旗,不设军马。

准备已定。

是时十二月终,果然天降大雪。

姜维引军出,越吉引铁车兵来。

姜维即退走。

羌兵赶到寨前,姜维从寨后而去。

羌兵直到寨外观看,听得寨内鼓琴之声,四壁皆空竖旌旗,急回报越吉。

越吉心疑,未敢轻进。

雅丹丞相曰:‘此诸葛亮诡计,虚设疑兵耳。可以攻之。’

越吉引兵至寨前,但见孔明携琴上车,引数骑入寨,望后而走。

羌兵抢入寨栅,直赶过山口,见小车隐隐转入林中去了。

雅丹谓越吉曰:‘这等兵虽有埋伏,不足为惧。’

遂引大兵追赶。

又见姜维兵俱在雪地之中奔走。

越吉大怒,催兵急追。

山路被雪漫盖,一望平坦。

正赶之间,忽报蜀兵自山后而出。

雅丹曰:‘纵有些小伏兵,何足惧哉!’

只顾催趱兵马,往前进发。

忽然一声响,如山崩地陷,羌兵俱落于坑堑之中;背后铁车正行得紧溜,急难收止,并拥而来,自相践踏。

后兵急要回时,左边关兴、右边张苞,两军冲出,万弩齐发;背后姜维、马岱、张冀三路兵又杀到。

铁车兵大乱。

越吉元帅望后面山谷中而逃,正逢关兴;交马只一合,被兴举刀大喝一声,砍死于马下。

雅丹丞相早被马岱活捉,解投大寨来。

孔明升帐,马岱押过雅丹来。

孔明叱武士去其缚,赐酒压惊,用好言抚慰。

雅丹深感其德。

孔明曰:‘吾主乃大汉皇帝,今命吾讨贼,尔如何反助逆?吾今放汝回去,说与汝主:吾国与尔乃邻邦,永结盟好,勿听反贼之言。’

遂将所获羌兵及车马器械,尽给还雅丹,俱放回国。

众皆拜谢而去。

孔明引三军连夜投祁山大寨而来,命关兴、张苞引军先行;一面差人赍表奏报捷音。

却说曹真连日望羌人消息,忽有伏路军来报说:‘蜀兵拔寨收拾起程。’

郭淮大喜曰:‘此因羌兵攻击,故尔退去。’

遂分两路追赶。

前面蜀兵乱走,魏兵随后追袭。

先锋曹遵正赶之间,忽然鼓声大震,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魏延也,大叫曰:‘反贼休走!’

曹遵大惊,拍马交锋;不三合,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

副先锋朱赞引兵追赶,忽然一彪军闪出,为首大将乃赵云也。

朱赞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

曹真、郭淮见西路先锋有失,欲收兵回;背后喊声大震,鼓角齐鸣:关兴、张苞两路兵杀出,围了曹真、郭淮,痛杀一阵。

曹、郭二人,引败兵冲路走脱。

蜀兵全胜,直追到渭水,夺了魏寨。

曹真折了两个先锋,哀伤不已;只得写本申朝,乞拨援兵。

却说魏主曹睿设朝,近臣奏曰:‘大都督曹真,数败于蜀,折了两个先锋,羌兵又折了无数,其势甚急,今上表求救,请陛下裁处。’

睿大惊,急问退军之策。

华歆奏曰:‘须是陛下御驾亲征,大会诸侯,人皆用命,方可退也。不然,长安有失,关中危矣!’

太傅钟繇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则能制人。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未知圣意准否?’

睿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贤士,可退蜀兵,早召来与朕分忧。’

钟繇奏曰:‘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

睿问何人。

繇曰:‘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也。’

睿叹曰:‘此事朕亦悔之。今仲达现在何地?’

繇曰:‘近闻仲达在宛城闲住。’

睿即降诏,遣使持节,复司马懿官职,加为平西都督,就起南阳诸路军马,前赴长安。

睿御驾亲征,令司马懿克日到彼聚会。

使命星夜望宛城去了。

却说孔明自出师以来,累获全胜,心中甚喜;正在祁山寨中,会聚议事,忽报镇守永安宫李严令子李丰来见。

孔明只道东吴犯境,心甚惊疑,唤入帐中问之。

丰曰:‘特来报喜。’

孔明曰:‘有何喜?’

丰曰:‘昔日孟达降魏,乃不得已也。彼时曹丕爱其才,时以骏马金珠赐之,曾同辇出入,封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处,委以西南之任。自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多人嫉妒,孟达日夜不安,常谓诸将曰:‘我本蜀将,势逼于此。’今累差心腹人,持书来见家父,教早晚代禀丞相:前者五路下川之时,曾有此意;今在新城,听知丞相伐魏,欲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军马,就彼举事,径取洛阳:丞相取长安,两京大定矣。今某引来人并累次书信呈上。’

孔明大喜,厚赏李丰等。

忽细作人报说:

“魏主曹睿,一面驾幸长安;一面诏司马懿复职,加为平西都督,起本处之兵,于长安聚会。”

孔明大惊。

参军马谡曰:

“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

孔明曰:

“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马谡曰:

“何不急修书,令孟达提防?”

孔明从之,即修书令来人星夜回报孟达。

却说孟达在新城,专望心腹人回报。

一日,心腹人到来,将孔明回书呈上。

孟达拆封视之。

书略曰:

“近得书,足知公忠义之心,不忘故旧,吾甚喜慰。若成大事,则公汉朝中兴第一功臣也。然极宜谨密,不可轻易托人。慎之!戒之!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视为等闲也。”

孟达览毕,笑曰:

“人言孔明心多,今观此事可知矣。”

乃具回书,令心腹人来答孔明。

孔明唤入帐中。

其人呈上回书。

孔明拆封视之。

书曰:

“适承钧教,安敢少怠。窃谓司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丞相宽怀,惟听捷报!”

孔明看毕,掷书于地而顿足曰:

“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

马谡问曰:

“丞相何谓也?”

孔明曰:

“兵法云,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岂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

众将皆服。

孔明急令来人回报曰:

“若未举事,切莫教同事者知之;知则必败。”

其人拜辞,归新城去了。

却说司马懿在宛城闲住,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乃仰天长叹。

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

当日侍立于侧,见懿长叹,乃问曰:

“父亲何为长叹?”

懿曰:

“汝辈岂知大事耶?”

司马师曰:

“莫非叹魏主不用乎?”

司马昭笑曰:

“早晚必来宣召父亲也。”

言未已,忽报天使持节至。

懿听诏毕,遂调宛城诸路军马。

忽又报金城太守申仪家人,有机密事求见。

懿唤入密室问之,其人细说孟达欲反之事。

更有孟达心腹人李辅并达外甥邓贤,随状出首。

司马懿听毕,以手加额曰:

“此乃皇上齐天之洪福也!诸葛亮兵在祁山,杀得内外人皆胆落;今天子不得已而幸长安,若旦夕不用吾时,孟达一举,两京休矣!此贼必通谋诸葛亮。吾先擒之,诸葛亮定然心寒,自退兵也。”

长子司马师曰:

“父亲可急写表申奏天子。”

懿曰:

“若等圣旨,往复一月之间,事无及矣。”

即传令教人马起程,一日要行二日之路,如迟立斩;一面令参军梁畿赍檄星夜去新城,教孟达等准备征进,使其不疑。

梁畿先行,懿随后发兵。

行了二日,山坡下转出一军,乃是右将军徐晃。

晃下马见懿,说:

“天子驾到长安,亲拒蜀兵,今都督何往?”

懿低言曰:

“今孟达造反,吾去擒之耳。”

晃曰:

“某愿为先锋。”

懿大喜,合兵一处。

徐晃为前部,懿在中军,二子押后。

又行了二日,前军哨马捉住孟达心腹人,搜出孔明回书,来见司马懿。

懿曰:

“吾不杀汝,汝从头细说。”

其人只得将孔明、孟达往复之事,一一告说。

懿看了孔明回书,大惊曰:

“世间能者所见皆同。吾机先被孔明识破。幸得天子有福,获此消息:孟达今无能为矣。”

遂星夜催军前行。

却说孟达在新城,约下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克日举事。

耽、仪二人佯许之,每日调练军马,只待魏兵到,便为内应;却报孟达言:军器粮草,俱未完备,不敢约期起事。

达信之不疑。

忽报参军梁畿来到,孟达迎入城中。

畿传司马懿将令曰:’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

达问曰:’都督何日起程?’

畿曰:’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

达暗喜曰:’吾大事成矣!’

遂设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报申耽、申仪知道,明日举事,换上大汉旗号,发诸路军马,径取洛阳。

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

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

达大惊,急扯起吊桥。

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

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

城上乱箭射下,魏兵方退。

孟达恰待开门追赶,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兵到。

达仰天长叹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

于是闭门坚守。

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

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

次日,孟达登城遍视,只见魏兵四面围得铁桶相似。

达行坐不安,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

孟达只道是救军到,忙引本部兵大开城门杀出。

耽、仪大叫曰:‘反贼休走!早早受死!’

达见事变,拨马望城中便走,城上乱箭射下。

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曰:‘吾等已献了城也!’

达夺路而走,申耽赶来。

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

余军皆降。

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

抚民劳军已毕,遂遣人奏知魏主曹睿。

睿大喜,教将孟达首级去洛阳城市示众;加申耽、申仪官职,就随司马懿征进;命李辅、邓贤守新城、上庸。

却说司马懿引兵到长安城外下寨。

懿入城来见魏主。

睿大喜曰:‘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矣!’

懿奏曰:‘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若待奏闻,则中诸葛亮之计也。’

言罢,将孔明回孟达密书奉上。

睿看毕,大喜曰:‘卿之学识,过于孙、吴矣!’

赐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

就令司马懿出关破蜀。

懿奏曰:‘臣举一大将,可为先锋。’

睿曰:‘卿举何人?’

懿曰:‘右将军张郃,可当此任。’

睿笑曰:‘朕正欲用之。’

遂命张郃为前部先锋,随司马懿离长安来破蜀兵。

正是:既有谋臣能用智,又求猛将助施威。

未知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译文

诸葛亮乘着大雪打败了羌兵,司马懿在约定的时间内擒获了孟达。

郭淮对曹真说:‘西羌人自从太祖时代就开始年年进贡,文皇帝也对他们有恩惠。我们现在可以占据险要之地,派人从小路直接进入羌地求救,答应他们和亲,羌人一定会起兵袭击蜀军的后方。然后我可以用大军攻击他们,前后夹击,岂不是能大获全胜?’曹真同意了他的建议,立即派人星夜驰书前往羌地。

西羌国王彻里吉自从曹操时代就开始年年进贡;他手下有一文一武:文官是雅丹丞相,武将是越吉元帅。当时魏国使者带着金珠和书信到达国家,先去见雅丹丞相,送了礼物,说明了求救的意思。雅丹引见国王,呈上书信和礼物。彻里吉看了书信,与众臣商议。雅丹说:‘我和魏国一直有往来,现在曹都督求救,又答应和亲,我们应该答应。’彻里吉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雅丹和越吉元帅起兵十五万,这些人擅长使用弓箭、枪刀、蒺藜、飞锤等武器;还有战车,用铁皮包裹,装着粮食和军器等物资:有的用骆驼拉车,有的用骡马拉车,被称为‘铁车兵’。两人辞别国王,领兵直奔西平关。守关的蜀将韩祯,急忙派人送文书报告孔明。孔明得到报告后,问众将:‘谁敢去击退羌兵?’张苞、关兴回答说:‘我们愿意去。’孔明说:‘你们要去,但是路途不熟悉。’于是叫来马岱说:‘你一向了解羌人的习性,久居那里,可以担任向导。’于是起精兵五万,与兴、苞二人一同前往。兴、苞等人领兵出发。走了几天,很快就遇到了羌兵。关兴先带着一百多骑兵登上山坡观察,只见羌兵把铁车首尾相连,到处扎营;车上摆满了兵器,就像一座城池。兴观察了许久,没有找到破敌的策略,回到营地与张苞、马岱商议。马岱说:‘我们暂且等到明天见阵,观察他们的虚实,再另作打算。’第二天,分兵三路:关兴居中,张苞在左,马岱在右,三路兵一起进攻。羌兵阵中,越吉元帅手握铁锤,腰挂宝雕弓,骑马奋勇而出。关兴指挥三路兵直接进攻。突然看到羌兵分列两边,中间放出铁车,像潮水一样涌来,弓箭一齐射出。蜀军大败,马岱、张苞两军先撤退;关兴一军,被羌兵包围,直接被围到了西北角。

关兴在包围圈中心,左冲右突,无法逃脱;铁车紧密包围,就像一座城池。蜀军彼此无法相互照应。兴在山谷中寻找出路。天快黑了,只见一队黑旗蜂拥而来,一名羌将手提铁锤大声喊道:‘小将别跑!我是越吉元帅!’关兴急忙跑到前面,尽力鞭打马匹,正遇到断涧,只能回马与越吉交战。兴虽然害怕,但抵挡不住,望向涧中逃跑;被越吉追到,一锤打来,兴急忙闪躲,正中马屁股。那马向涧中倒下,兴落入水中。突然听到一声巨响,背后越吉连人带马,平白地倒进了水中。兴从水中站起来看时,只见岸上有一员大将,击退了羌兵。兴提刀准备砍杀越吉,吉跳进水中逃走。关兴得到了越吉的马,牵到岸上,整理好鞍具,拿起刀上马。只见那员大将还在前面追杀羌兵。兴心想这个人救了我的命,应该去见一见,于是骑马追赶。追到近处,只见云雾中隐约有一位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甲,手持青龙刀,骑赤兔马,手捋美髯,分明认得是父亲关公。兴大吃一惊。突然看到关公用手指向东南方说:‘我的儿子,你可以沿着这条路走。我会保护你回营寨。’说完就不见了。关兴向东南方急速前进。半夜时分,突然一队军马到来,是张苞,问兴:‘你见到二伯父了吗?’兴问:‘你怎么知道?’苞说:‘我被铁车军追赶得急,突然看到伯父从空中下来,吓退了羌兵,指着这条路说:‘你从这里这条路去救我的儿子。’因此我领兵直接来寻找你。’关兴也说了前事,两人都感到惊讶。两人一同回到营寨。马岱迎接他们,对两人说:‘这支部队没有办法击退。我守住营寨,你们两人去禀报丞相,用计策打败他们。’于是兴、苞两人,星夜来见孔明,详细说明了情况。孔明随即命令赵云、魏延各领一军埋伏;然后点齐三万军,带着姜维、张冀、关兴、张苞,亲自来到马岱营寨中安顿下来。第二天,他登上高处观察,看到铁车连成一片,人马纵横,往来驰骋。孔明说:‘这并不难破。’于是叫来马岱、张冀,吩咐他们这样这样做。他们走了之后,孔明又问姜维:‘伯约知道如何破铁车吗?’维说:‘羌人只依靠勇力,怎么会知道妙计呢?’孔明笑着说:‘你知道我的心意。现在乌云密布,北风急促,天快要下雪了,我的计策可以实施了。’于是命令关兴、张苞两人领兵埋伏;命令姜维领兵出战:只要有铁车兵来,就撤退;在营寨口虚设旌旗,不设军马。一切准备就绪。

这时已经是十二月末,果然下起了大雪。姜维率领军队出击,越吉带领铁车兵前来。姜维立即撤退。羌兵赶到营地前,姜维从营地后面离开。羌兵直到营地外观看,听到营地内弹琴的声音,四周都是空地竖着旗帜,急忙回报越吉。越吉心中怀疑,不敢轻易进攻。雅丹丞相说:“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只是虚设疑兵而已。可以进攻。”越吉带领军队到营地前,只见诸葛亮拿着琴上车,带领几个骑兵进入营地,然后向后走。羌兵冲进营地,一直追过山口,看到小车缓缓转入林中去了。雅丹对越吉说:“这样的军队虽然有埋伏,也不必害怕。”于是带领大军追赶。又看到姜维的军队都在雪地中奔跑。越吉非常愤怒,催促军队加快追赶。山路被雪覆盖,看起来很平坦。正在追赶的时候,忽然报告蜀军从山后出来。雅丹说:“即使有些小埋伏,也不必害怕!”只顾催促军队前进。突然一声巨响,就像山崩地裂,羌兵都掉进了壕沟中;后面的铁车正在快速行驶,难以收住,一起冲了过来,互相践踏。后面的士兵想要回头时,左边是关兴,右边是张苞,两军冲出,万箭齐发;背后姜维、马岱、张翼三路军队又杀到。铁车兵大乱。越吉元帅向后面的山谷中逃跑,正遇到关兴;交战一回合,被兴举刀大喝一声,砍死在马下。雅丹丞相早被马岱活捉,解送到大营来。孔明升帐,马岱押着雅丹过来。孔明叱令武士解开他的束缚,赐酒压惊,用好言安慰。雅丹深感其德。孔明说:“我的主上是大汉皇帝,现在命令我讨伐叛贼,你为何反而帮助叛贼?我现在放你回去,告诉你主上:我国与你们是邻邦,永远结盟友好,不要听信叛贼的话。”于是将所捕获的羌兵和车马器械全部归还雅丹,让他带回国。众人拜谢离去。孔明带领三军连夜向祁山大营进发,命令关兴、张苞带领军队先行;一面派人携带奏章报告胜利的消息。

曹真连续几天等待羌人的消息,忽然有伏路军来报告说:‘蜀军撤营准备出发。’郭淮非常高兴,说:‘这是因为羌兵攻击,所以他们撤退。’于是分两路追赶。前面的蜀军混乱地逃跑,魏军随后追击。先锋曹遵正在追赶之间,突然鼓声大作,一队军队突然出现,为首的大将是魏延,他大喊:‘叛贼休走!’曹遵大惊,拍马交锋;不到三个回合,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副先锋朱赞带领军队追赶,突然一队军队出现,为首的大将是赵云。朱赞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曹真、郭淮看到西路先锋失利,想要收兵回撤;背后喊声震天,鼓角齐鸣:关兴、张苞两路军队冲出,包围了曹真、郭淮,痛杀一阵。曹、郭二人,带领败兵冲路逃脱。蜀军大获全胜,一直追到渭水,夺了魏军营寨。曹真失去了两个先锋,非常伤心;只得写奏章上奏朝廷,请求增派援兵。

魏主曹睿设朝,近臣上奏说:‘大都督曹真,多次败于蜀军,失去了两个先锋,羌兵也损失了很多,形势非常紧急,现在上奏请求救援,请陛下裁决。’曹睿大惊,急忙询问退兵的策略。华歆上奏说:‘必须陛下亲自出征,大会诸侯,众人都愿意效命,才能退敌。否则,长安有失,关中就危险了!’太傅钟繇上奏说:‘凡是将帅,智慧超过他人,就能制服敌人。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认为曹真虽然久经沙场,但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我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推荐一人,可以退敌。不知道陛下是否同意?’曹睿说:‘你是大老元臣,有什么贤士可以退敌,快召来与我分忧。’钟繇上奏说:‘以前,诸葛亮想要兴兵犯境,只是因为害怕这个人,所以散布流言,使陛下怀疑而将他调走,才能长驱直入。现在如果再用这个人,诸葛亮自然会退兵。’曹睿问是谁。繇说:‘骠骑大将军司马懿。’曹睿叹气说:‘这件事我也后悔。现在仲达在哪里?’繇说:‘最近听说仲达在宛城闲居。’曹睿立即下诏,派遣使者手持符节,恢复司马懿的官职,加封为平西都督,就起南阳各路军队,前往长安。曹睿亲自出征,命令司马懿限期到达那里会合。使者星夜赶往宛城。

孔明自从出师以来,连续获得全胜,心中非常高兴;正在祁山寨中,会聚议事,忽然报告镇守永安宫的李严命令他的儿子李丰来见。孔明以为东吴犯境,心中非常惊疑,召唤他进入帐中询问。丰说:‘特地来报喜。’孔明说:‘有什么喜事?’丰说:‘以前孟达投降魏国,是不得已的。那时曹丕喜欢他的才能,经常用骏马金珠赏赐他,曾经一起乘坐马车出入,封为散骑常侍,担任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委托他负责西南事务。自从曹丕死后,曹睿即位,朝中很多人嫉妒他,孟达日夜不安,常常对将领们说:‘我本来是蜀将,形势逼迫我到这里。’现在他多次派心腹人,带着书信来见我父亲,让我早晚代为禀报丞相:以前五路下川时,就有这个想法;现在在新城,听说丞相讨伐魏国,想要起兵金城、新城、上庸三地的军队,在那里起事,直接攻打洛阳:丞相夺取长安,两京就大定了。现在某人带来了这些人并多次书信呈上。’孔明非常高兴,厚赏了李丰等人。

忽然有人来报告说:“魏国君主曹睿,一方面亲自前往长安;另一方面下诏令司马懿恢复原职,并加封他为平西都督,调动本地的军队,在长安集合。”诸葛亮非常惊讶。参军马谡说:“曹睿算得了什么!如果他来长安,我们可以趁机抓住他。丞相为什么这么惊讶?”诸葛亮说:“我难道害怕曹睿吗?我所担心的是司马懿一个人而已。现在孟达想要发动大事,如果遇到司马懿,事情必定会失败。孟达不是司马懿的对手,一定会被他抓住。如果孟达死了,中原就难以收复了。”马谡说:“为什么不赶快写信,让孟达提高警惕?”诸葛亮同意了,立即写信让来人星夜回报孟达。

孟达在新城,一直在等待心腹人的回报。有一天,心腹人来了,把诸葛亮的回信呈上。孟达拆开信封看。信中大致说:“最近收到你的信,充分了解你忠诚正义的心,不忘旧情,我非常高兴和安慰。如果你能成功,你将是汉朝中兴的第一功臣。但是极其需要谨慎,不可轻易托付他人。小心!警惕!最近听说曹睿又下诏令司马懿调动宛城、洛阳的军队,如果你发动起义,他一定会先到。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不要等闲视之。”孟达看完信后笑着说:“人们都说孔明心思多,现在看这件事就可以知道了。”于是他写了一封回信,让心腹人回复诸葛亮。诸葛亮叫人进来帐中。那个人呈上回信。诸葛亮拆开信封看。信中说:“刚刚接到您的教诲,怎么敢稍微懈怠。我私下认为司马懿的事情不必担心:宛城离洛阳大约八百里,到新城一千二百里。如果司马懿听说你发动起义,必须向魏主上奏。往返一个月的事情,你的城池已经巩固,将领和士兵都在安全的地方。司马懿即使来,你有什么好怕的?丞相请放宽心,只等好消息吧!”

诸葛亮看完信后,把信扔在地上,跺脚说:“孟达一定会死在司马懿手里!”马谡问:“丞相为什么这么说?”诸葛亮说:“兵法说,趁敌人不备,出其不意。怎么能料到一个月之内呢?曹睿既然已经任命司马懿,遇到敌人就消灭,何必等奏报?如果知道孟达反叛,不用十天,军队一定会到,怎么能措手不及呢?”众将都表示信服。诸葛亮急忙命令来人回报:“如果还没有发动起义,千万不要让其他人知道;知道了就一定会失败。”那个人拜别后,返回新城。

司马懿在宛城闲居,听说魏国军队在蜀国屡次战败,于是仰天长叹。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字子元;二儿子司马昭,字子尚:两人一直有大志,通晓兵法。那天他们站在旁边,看到司马懿长叹,就问:“父亲为什么长叹?”司马懿说:“你们怎么能知道大事呢?”司马师说:“难道是叹息魏主不用人吗?”司马昭笑着说:“早晚魏主一定会召见父亲。”话还没说完,突然报告天使带着圣旨来了。司马懿听完圣旨后,立即调动宛城的各路军队。接着又报告金城太守申仪的家人有重要事情求见。司马懿叫人带他到密室询问,那个人详细地说了孟达想要反叛的事情。还有孟达的心腹人李辅和孟达的外甥邓贤,一起出来告发。司马懿听完,用手摸着头说:“这是皇上得天独厚的福气!诸葛亮在祁山,杀得内外人皆胆战心惊;现在天子不得不前往长安,如果早晚不用我,孟达一举,两京就危险了!这个叛贼一定和诸葛亮有勾结。我先抓住他,诸葛亮一定会感到心寒,自然会退兵。”大儿子司马师说:“父亲可以立即写表上奏天子。”司马懿说:“如果等待圣旨,往返一个月之间,事情就来不及了。”于是传令让人马上起程,一天要走两天的路,如果迟到了就要杀头;一面命令参军梁畿带着檄文星夜前往新城,告诉孟达等人准备出征,让他们不要怀疑。梁畿先出发,司马懿随后发兵。走了两天,山坡下转出一支军队,是右将军徐晃。徐晃下马见到司马懿,说:“天子已经到了长安,亲自抵抗蜀军,现在都督您要去哪里?”司马懿低声说:“现在孟达造反,我去抓他。”徐晃说:“我愿意做先锋。”司马懿非常高兴,两军合为一处。徐晃为前锋,司马懿在中军,两个儿子押后。又走了两天,前军的侦察兵抓住了孟达的心腹人,搜出诸葛亮的回信,来见司马懿。司马懿说:“我不杀你,你从头到尾详细说。”那个人只得把诸葛亮和孟达来回的事情一一告诉司马懿。司马懿看了诸葛亮的回信,大惊说:“世间的能者所见都是一样的。我的计划已经被孔明识破。幸亏天子有福气,得到这个消息:孟达现在已经无能为力了。”于是星夜催促军队前进。

却说孟达在新城,约下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约定某日举兵造反。申耽、申仪二人假装答应了他,每天只是训练军队,等待魏国军队到来,便作为内应;但孟达接到报告说,军器和粮草都还没有准备好,不敢约定具体起事的时间。孟达相信了这些话。

忽然报告参军梁畿来到,孟达迎接他进入城中。梁畿传达司马懿的命令说:“司马都督现在奉天子之命,调动各路军队来退敌蜀军。太守可以集合本部军队,等候调遣。”孟达问:“都督什么时候出发?”梁畿回答:“现在大约要离开宛城,前往长安。”孟达暗自高兴:“我的大事成功了!”于是设宴款待了梁畿,送他出城,随即通知申耽、申仪,第二天起事,更换上大汉的旗帜,派遣各路军队,直接攻打洛阳。

突然报告说:‘城外尘土飞扬,不知道哪里来的军队。’孟达登上城楼查看,只见一支军队,打着‘右将军徐晃’的旗帜,飞快地奔向城下。孟达大惊,急忙拉起吊桥。徐晃骑的马无法控制,一直冲到壕沟边,高声叫道:‘反贼孟达,快快投降!’孟达大怒,急忙拉弓射他,正好射中徐晃的额头,魏国将领将他救走。城上乱箭射下,魏国军队才撤退。孟达正想开门追赶,四面旗帜遮天蔽日,司马懿的军队到了。孟达仰天长叹:‘果然不出孔明所料!’于是关闭城门坚守。

徐晃被孟达射中额头,军队将他救到营地,取出箭头,让医生治疗;当天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司马懿派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洛阳安葬。第二天,孟达登上城楼四处查看,只见魏国军队四面围得像铁桶一样。孟达坐立不安,惊疑不定,忽然看到两路军队从外面冲杀而来,旗帜上写着‘申耽’、‘申仪’。孟达以为救兵到了,急忙带领本部军队大开城门冲出。

申耽、申仪大喊:‘反贼不要走!快快受死!’孟达看到事情有变,拨马往城中逃跑,城上乱箭射下。李辅、邓贤在城上大骂:‘我们已经投降了!’孟达夺路而逃,申耽追来。孟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头颅被割下。其余的军队都投降了。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

安抚了百姓和军队之后,司马懿派人向魏主曹睿报告。曹睿非常高兴,命令将孟达的首级拿到洛阳城市示众;提升申耽、申仪的官职,随司马懿出征;命令李辅、邓贤守卫新城和上庸。

司马懿带领军队到达长安城外扎营。司马懿进入城中见到魏主。曹睿非常高兴说:‘我一时不明,误中了反间计,非常后悔。现在孟达造反,如果不是你们制服他,两京就危险了!’司马懿上奏说:‘我听说申仪秘密报告了反叛的情况,本来想要上奏陛下,但担心来回耽误时间,所以不等圣旨,星夜出发。如果等奏报,那就中了诸葛亮的计策。’说完,将孔明给孟达的秘密信件呈上。

曹睿看后非常高兴说:‘你的学识,超过了孙武、吴起!’赐给他一对金钺斧,以后遇到机密重要的事情,不必奏报,可以自行处理。于是命令司马懿出关攻打蜀军。司马懿上奏说:‘我推荐一位大将,可以担任先锋。’曹睿问:‘你推荐的是谁?’司马懿回答:‘右将军张郃,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曹睿笑着说:‘我正想用他。’于是命令张郃为先锋,随司马懿离开长安,前来攻打蜀军。

正是:既有智谋之士能够运用智谋,又有勇猛的将领来助威。胜负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注解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羌兵:同上,指与蜀汉作战的羌族士兵。

司马懿: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字仲达,是曹操的养子曹真的女婿,他后来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

孟达: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后降魏。

郭淮: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曹真:三国时期魏国将领。

太祖:指曹操,曹魏政权的建立者,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文皇帝:指曹丕,曹魏政权的第二位皇帝,字子桓,曹操之子。

雅丹:人名,此处为丞相的称呼。

越吉:西羌国王国中的一位武将,担任元帅一职。

铁车兵:同上,指以铁甲车为战车的兵种。

关公:即关羽,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字云长,被誉为‘武圣’,以勇猛和忠诚著称。

关兴: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关羽之子。

张苞: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张飞之子。

马岱: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的重要助手。

张冀:人名,此处为将领的称呼。

青龙刀:关羽所持的武器,象征着其勇猛。

赤兔马:关羽骑乘的名马,象征着其高贵和英勇。

美髯:关羽的长须,象征着其威严和威武。

十二月:农历的十二月,即年底,古代农历的最后一个月份。

天降大雪:形容雪下得很大,天气寒冷。

寨:古代军营的防御设施,此处指姜维的营地。

诡计:指狡猾的计谋或手段。

虚设疑兵:假装设置疑兵,以迷惑敌人。

孔明:即诸葛亮,蜀汉的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智谋著称。

数骑:几匹马。

寨栅:寨墙和栅栏,此处指营地的防御设施。

山口:山脉之间的通道。

林中:树林里。

大兵:大军,此处指越吉率领的军队。

催趱:催促,驱赶。

坑堑:战壕或陷阱。

越吉元帅:越吉,羌族将领,此处称其为元帅,表示其军职高。

雅丹丞相:同上,雅丹,此处为丞相的称呼。

孔明升帐:孔明,即诸葛亮,升帐指召集将领开会。

大汉皇帝:指汉朝的皇帝,此处指蜀汉的皇帝刘备。

讨贼:讨伐敌人。

车马器械:战车、马匹和武器装备。

祁山大寨:蜀汉的营地之一,位于祁山附近。

先锋:军队中的先头部队。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勇猛善战。

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朱赞:人名,此处为将领的称呼。

曹睿:同上,指魏国皇帝曹叡。

华歆:三国时期魏国大臣。

太傅钟繇:钟繇,三国时期魏国大臣,官至太傅。

骠骑大将军司马懿: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骠骑大将军。

宛城:古代城名,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

镇守永安宫:永安宫,蜀汉的宫殿,此处指李严镇守永安宫。

李丰:人名,此处为李严之子。

曹丕:三国时期魏国皇帝,即曹操之子。

散骑常侍:古代官职,为皇帝亲近的高级顾问。

新城:指孟达所镇守的地方,即新城郡,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境内。

上庸: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十堰市。

金城: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兰州市。

西南之任:指负责西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事务。

长安:古代都城名,即今陕西省西安市。

关中: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古代关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魏主曹睿:曹睿是三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位皇帝,名睿,字元仲,是曹操的孙子,曹丕的儿子,他在位期间,魏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驾幸:指皇帝出行,这里指曹睿前往长安。

平西都督:古代官职,负责统领一定区域内的军事事务。

本处之兵:指长安当地的军队。

参军:古代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军事参谋。

马谡:蜀汉将领,孔明的部下,以勇猛著称。

汉朝中兴:指恢复汉朝的繁荣昌盛,这里是对孟达功绩的一种赞誉。

慎之!戒之!:这是一句警示的话,意思是小心谨慎,警惕。

洛:古代地名,指洛阳,是东汉、曹魏、西晋等朝代的都城。

心腹人:指非常信任的人。

兵法:指古代的军事理论书籍,这里指《孙子兵法》等。

两京:指东汉和西晋的都城洛阳和长安。

金城太守:金城是古代郡名,此处指金城郡的太守,即申仪。

天使:指皇帝派来的使者。

檄:古代的一种文书,用于传达命令或通告。

右将军徐晃:徐晃,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官至右将军。

上庸太守:上庸是古代郡名,此处指上庸郡的太守,即申耽。

克日举事:克日,指约定的时间;举事,指发动起义或行动。

军器粮草:军器,指军事装备;粮草,指军粮和草料。

参军梁畿:参军,古代官职,指军事参议;梁畿,人名。

司马都督:司马,古代军事官职;都督,指军事指挥官。

枭其首级:枭,指悬挂;首级,指人头。

孙、吴:孙指孙武,吴指孙权,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

金钺斧: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权力象征,金钺斧代表军事大权。

便宜行事:指在不违反国家法律和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处理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孟达叛变,以及魏国将领司马懿巧妙应对的过程。以下是对每行的赏析:

‘却说孟达在新城,约下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克日举事。’此句揭示了孟达在新城暗中策划叛变,并联合申仪、申耽共同行动的计划,展现了孟达的野心和狡猾。

‘耽、仪二人佯许之,每日调练军马,只待魏兵到,便为内应;却报孟达言:军器粮草,俱未完备,不敢约期起事。’此句中,申耽、申仪假装答应孟达,实则是在为魏国做内应,而孟达则因为军器粮草未完备而延迟起事,表现了魏国将领的智谋和孟达的犹豫。

‘达信之不疑。’此句反映了孟达对申耽、申仪的信任,同时也暴露了孟达的轻信。

‘忽报参军梁畿来到,孟达迎入城中。’此句为情节转折,梁畿的到来预示着孟达的叛变计划可能被暴露。

‘畿传司马懿将令曰:“司马都督今奉天子诏,起诸路军以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此句中,梁畿传达司马懿的命令,表明魏国已经得知孟达的叛变计划,并开始采取行动。

‘达问曰:“都督何日起程?”畿曰:“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此句反映了孟达对司马懿行动的关心,同时也表现出孟达的焦虑。

‘达暗喜曰:“吾大事成矣!”’此句揭示了孟达在得知司马懿已离宛城前往长安后的喜悦,表现了他的自负。

‘遂设宴待了梁畿,送出城外,即报申耽、申仪知道,明日举事,换上大汉旗号,发诸路军马,径取洛阳。’此句展现了孟达在得知司马懿离开后的果断行动,以及他想要一举成功的野心。

‘忽报:“城外尘土冲天,不知何处兵来。”’此句预示着魏国军队的到来,为后续的战斗埋下伏笔。

‘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此句描绘了孟达看到魏国将领徐晃率领的军队,表现了他的震惊。

‘达大惊,急扯起吊桥。’此句反映了孟达在看到徐晃军队后的慌乱。

‘徐晃坐下马收拾不住,直来到壕边,高叫曰:“反贼孟达,早早受降!”’此句展现了徐晃的勇猛和果断,同时也表现了孟达的绝望。

‘达大怒,急开弓射之,正中徐晃头额,魏将救去。’此句描绘了孟达的愤怒和徐晃的受伤,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城上乱箭射下,魏兵方退。’此句反映了战争的激烈,以及魏国军队的撤退。

‘孟达恰待开门追赶,四面旌旗蔽日,司马懿兵到。’此句揭示了孟达在试图追击魏国军队时的失败,同时也展现了司马懿军队的强大。

‘达仰天长叹曰:“果不出孔明所料也!”’此句反映了孟达对诸葛亮的佩服,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无奈。

‘于是闭门坚守。’此句展现了孟达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即闭门坚守。

‘却说徐晃被孟达射中头额,众军救到寨中,取了箭头,令医调治;当晚身死,时年五十九岁。’此句描绘了徐晃的英勇和不幸,同时也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司马懿令人扶柩还洛阳安葬。’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对徐晃的尊重,同时也展现了魏国军队的纪律。

‘次日,孟达登城遍视,只见魏兵四面围得铁桶相似。’此句描绘了孟达在城墙上看到魏国军队包围新城的情景,表现了他的绝望。

‘达行坐不安,惊疑未定,忽见两路兵自外杀来,旗上大书“申耽”、“申仪”。’此句揭示了申耽、申仪背叛孟达的事实,为后续的战斗埋下伏笔。

‘孟达只道是救军到,忙引本部兵大开城门杀出。’此句反映了孟达在看到申耽、申仪的军队后的误判,表现了他的慌乱。

‘耽、仪大叫曰:“反贼休走!早早受死!”’此句展现了申耽、申仪对孟达的背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达见事变,拨马望城中便走,城上乱箭射下。’此句描绘了孟达在看到申耽、申仪背叛后的逃亡,表现了他的无奈。

‘李辅、邓贤二人在城上大骂曰:“吾等已献了城也!”’此句反映了李辅、邓贤对孟达的背叛,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达夺路而走,申耽赶来。’此句描绘了孟达在逃亡过程中被申耽追赶的情景,表现了他的绝望。

‘达人困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枪刺于马下,枭其首级。’此句描绘了孟达在绝望中战败并被杀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余军皆降。’此句反映了孟达军队的投降,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李辅、邓贤大开城门,迎接司马懿入城。’此句描绘了李辅、邓贤背叛孟达,向司马懿投降的情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抚民劳军已毕,遂遣人奏知魏主曹睿。’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平定叛乱后的举措,同时也展现了魏国军队的纪律。

‘睿大喜,教将孟达首级去洛阳城市示众;加申耽、申仪官职,就随司马懿征进;命李辅、邓贤守新城、上庸。’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的奖赏,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却说司马懿引兵到长安城外下寨。’此句揭示了司马懿继续追击蜀军的行动,同时也展现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懿入城来见魏主。’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入城见魏主曹睿的情景,展现了司马懿的忠诚。

‘睿大喜曰:“朕一时不明,误中反间之计,悔之无及。今达造反,非卿等制之,两京休矣!”’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的信任,同时也表达了他的悔恨。

‘懿奏曰:“臣闻申仪密告反情,意欲表奏陛下,恐往复迟滞,故不待圣旨,星夜而去。若待奏闻,则中诸葛亮之计也。”’此句反映了司马懿的机智和忠诚,同时也揭示了诸葛亮的计谋。

‘言罢,将孔明回孟达密书奉上。’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将孔明回孟达的密书呈上,为魏主曹睿提供了证据。

‘睿看毕,大喜曰:“卿之学识,过于孙、吴矣!”’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喜悦。

‘赐金钺斧一对,后遇机密重事,不必奏闻,便宜行事。’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司马懿的信任,同时也赋予了他更大的权力。

‘就令司马懿出关破蜀。’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命令司马懿出关破蜀的决心,同时也展现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懿奏曰:“臣举一大将,可为先锋。”’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对将领的选择,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自信。

‘睿曰:“卿举何人?”’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司马懿举荐将领的询问。

‘懿曰:“右将军张郃,可当此任。”’此句反映了司马懿对张郃的信任,同时也展现了他的选择。

‘睿笑曰:“朕正欲用之。”’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对张郃的赞赏,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决定。

‘遂命张郃为前部先锋,随司马懿离长安来破蜀兵。’此句反映了魏主曹睿命令张郃为先锋,随司马懿离长安来破蜀兵的决心,同时也展现了魏国军队的强大。

‘正是:既有谋臣能用智,又求猛将助施威。’此句总结了整个故事,反映了魏国军队的强大和诸葛亮的智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九十四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