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原文

起玄黓涒滩,尽玄黓敦牂,凡十一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还,祝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正月,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缑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无所见,见大人迹云。复遣方士求神怪,采芝药,以千数。时岁旱,天子既出无名,乃祷万里沙。夏,四月,还,过祠泰山。

初,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不复塞,梁、楚之地尤被其害。是岁,上使汲仁、郭昌二卿发卒数万人塞瓠子河决。天子自泰山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卒填决河。筑宫其上,名曰宣防宫。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而梁、楚之地复宁,无水灾。

上还长安。

初令越巫祠上帝、百鬼,而用鸡卜。

公孙卿言仙人好楼居,于是上令长安作蜚廉、桂观,甘泉作益寿、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又作通天茎台,置祠具其下。更置甘泉前殿,益广诸宫室。

初,全燕之世,尝略属直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氵具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燕人卫满亡命,聚党千馀人,椎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氵具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险。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故满得以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湊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六月,甘泉房中产芝九茎,上为之赦天下。

上以旱为忧,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乾封三年。”上乃下诏曰:“天旱,意乾封乎!”

秋,作明堂于汶上。

上募天下死罪为兵,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左将军荀彘出辽东,以讨朝鲜。

初,上使王然于以越破及诛南夷兵威喻滇王入朝。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听。劳深、靡莫数侵犯使者吏卒。于是上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击灭劳深、靡莫,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

是时,汉灭两越,平西南夷,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赋税。南阳、汉中以往郡,各以地比,给初郡吏卒奉食、币物、传车、马被具。而初郡时时小反,杀吏,汉发南方吏卒往诛之,间岁万馀人,费皆仰给大农。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赡之。然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也言擅赋法矣。

是岁,以御史中丞南阳杜周为廷尉。周外宽,内深次骨,其治大放张汤。时诏狱益多,二千石系者,新故相因,不减百馀人;廷尉一岁至千馀章,章大者连逮证案数百,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近者数百里会狱。廷尉及中都官诏狱至六七万人,吏所增加,十万馀人。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一零八年)

冬,十二月,雷;雨雹,大如马头。上遣将军赵破奴击车师。破奴与轻骑七百馀先至,虏楼兰王,遂破车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春,正月,甲申,封破奴为浞野侯。王恢佐破奴击楼兰,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初作角抵戏、鱼龙曼延之属。

汉兵入朝鲜境,朝鲜王右渠发兵距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守,窥知楼船军少,即出城击楼船;楼船军败散,遁山中十馀日,稍求退散卒,复聚。左将军击朝鲜氵具水西军,未能破。天子为两将未有利,乃使卫山因兵威往谕右渠。右渠见使者,顿首谢:“愿降,恐两将诈杀臣,今见信节,请复降。”遣太子入谢,献马五千匹,及馈军粮;人众万馀,持兵方渡氵具水。使者及左将军疑其为变,谓太子:“已服降,宜令人毋持兵。”太子亦疑使者、左将军诈杀之,遂不渡氵具水,复引归。山还报天子,天子诛山。

左将军破氵具水上军,乃前至城下,围其西北,楼船亦往会,居城南。右渠遂坚守城,数月未能下。左将军所将燕、代卒多劲悍,楼船将齐卒已尝败亡困辱,卒皆恐,将心惭,共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击之。朝鲜大臣乃阴间使人私约降楼船,往来言尚未肯决。左将军数与楼船期战,楼船欲就其约,不会。左将军亦使人求间隙降下朝鲜,朝鲜不肯,心附楼船,以故两将不相能。左将军心意楼船前有失军罪,今与朝鲜私善,而又不降,疑其有反计,未敢发。

天子以两将围城乖异,兵久不决,使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有便宜得以从事。遂至,左将军曰:“朝鲜当下,久之不下者,楼船数期不会。”具以素所意告,曰:“今如此不取,恐为大害。”遂亦以为然,乃以节召楼船将军入左将军营计事,即命左将军麾下执楼船将军,并其军。以报天子,天子诛遂。

左将军已并两军,即急

昌坐为太常乏祠,国除。

初,高祖封功臣为列侯百四十有三人。时兵革之馀,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其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及高后时,尽差第列侯位次,藏诸宗庙,副在有司。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多抵法禁,陨身失国,至是见侯裁四人,罔亦少密焉。

汉既亡浞野之兵,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专力攻胡。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轮台易苦汉使,为外国笑,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岁馀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转相奉伐宛五十馀校尉。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于是遣水工徙其城下水,空以穴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屯兵以卫酒泉,而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于是贰师后复行,兵多,所至小国莫不迎,出食给军。至轮台,轮台不下。攻数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宛兵迎击汉兵,汉兵射败之,宛兵走入,保其城。贰师欲攻郁成城,恐留行而令宛益生诈,乃先至宛,决其水原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馀日。宛贵人谋曰:“王母寡匿善马,杀汉使,今杀王而善马,汉兵宜解;即不解,乃力战而死,未晚也。”宛贵人皆以为然,共杀王。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宛大恐,走入城中,持王母寡头,遣人使贰师约曰:“汉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汉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至,我居内,康居居外,与汉军战。孰计之,何从?”是时,康居候视汉兵尚盛,不敢进。贰师闻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计以为“来诛首恶母寡,母寡头已至,如此不许则坚守,而康居候汉兵罢来救宛,破汉兵必矣”,乃许宛之约。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牝牡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时遇汉善者名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初,贰师起敦煌西,分为数军,从南、北道。校尉王申生将千馀人别至郁成,郁成王击灭之,数人脱亡,走贰师。贰师令搜粟都尉上官桀往攻郁成,郁成王亡走康居,桀追至康居。康居闻汉已破宛,出郁成王与桀,桀令四骑士缚守诣贰师。上邽骑士赵弟恐失郁成王,拔剑击斩其首,追及贰师。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四年(庚辰,公元前一零一年)

春,贰师将军来至京师。贰师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献,见天子,因为质焉。军还,入马千馀匹。后行,军非乏食,战死不甚多,而将吏贪,不爱卒,侵牟之,以此物故者众。天子为万里而伐,不录其过,乃下诏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封赵弟为新畤侯,以上官桀为少府,军官吏为九卿者三人,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百馀人,千石以下千馀人,奋行者官过其望,以谪过行,皆黜其劳,士卒赐直四万钱。

匈奴闻贰师征大宛,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即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捕得生口,知状以闻。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愿徙国入居当地。”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

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入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后岁馀,宛贵人以为昧蔡善谀,使我国遇屠,乃相与杀昧蔡,立毋寡昆弟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入质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

秋,起明光宫。

冬,上行幸回中。

匈奴呴犁湖单于死,匈即将立其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天子欲因伐宛之威遂困胡,乃下诏曰:“高皇帝遗朕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悖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雠,《春秋》大之。”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因尽归汉使之不降者路充国等,使使来献。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一零零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

上嘉匈奴单于之义,遣中郎将苏武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与假吏常惠等俱。既至匈奴,置币遣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卫律者,父故长水胡人,律善协律都尉李延年,延年荐言律使于匈奴,使还,闻延年家收,遂亡降匈奴。单于爱之,与谋国事,立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弟在汉,幸蒙其赏

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馀,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馀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欲降之,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曰:“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天雨白氂。

夏,大旱。

五月,赦天下。

发谪戍屯五原。

浞野侯赵破奴自匈奴亡归。

是岁,济南太守王卿为御史大夫。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壬午,公元前九九年)

春,上行幸东海。还,幸回中。

夏,五月,遣贰师将军广利以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得胡首虏万馀级而还。匈奴大围贰师将军,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假司马陇西赵充国与士百馀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汉兵物故什六七,充国身被二十馀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

汉复使因酐杅将军敖出西河,与强弩都尉路博德会涿涂山,无所得。

初,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爱人下士。帝以为有广之风,拜骑都尉,使将丹杨、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向贰师军。”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因诏路博德将兵半道迎陵军。博德亦羞为陵后距,奏言:“方秋,匈奴马肥,未可与战,愿留陵至春俱出。”上怒,疑陵悔不欲出而教博德上书,乃诏博德引兵击匈奴于西河。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徘徊观虏,即亡所见,还,抵受降城休士。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悦,拜步乐为郎。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馀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复斩首三千馀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是日捕得虏,言“单于曰:‘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吾南近塞,得无有伏兵乎?’诸当户君长皆言:‘单于自将数万骑击汉数千人不能灭,后无以复使边臣,令汉益轻匈奴。复力战山谷间,尚四五十里,得平地,不能破,乃还。’”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馀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馀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

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

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

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令军士人持二升糒,一片冰,期至遮障者相待。

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

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馀人。

陵败处去塞百馀里,边塞以闻。

上欲陵死战;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

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

久之,上悔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

乃遣使劳赐陵馀军得脱者。

上以法制御下,好尊用酷吏,而郡、国二千石为治者大抵多酷暴,吏民益轻犯法;东方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胜数。道路不通。

上始使御史中丞、丞相长史督之,弗能禁;乃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馀级,及以法诛通行、饮食当连坐者,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

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

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

是时,暴胜之为直指使者,所诛杀二千石以下尤多,威振州郡。

至勃海,闻郡人隽不疑贤,请与相见。

不疑容貌尊严,衣冠甚伟,胜之躧履起迎,登堂坐定,不疑据地曰:“窃伏海濒,闻暴公子旧矣,今乃承颜接辞。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威行,施之以恩,然后树功扬名,永终天禄。”

胜之深纳其戒;及还,表荐不疑,上召拜不疑为青州刺史。

济南王贺亦为绣衣御史,逐捕魏郡群盗,多所纵舍,以奉使不称免,叹曰:“吾闻活千人,子孙有封,吾所活者万馀人,后世其兴乎!”

是岁,以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将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将数万骑救之,汉兵不利,引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译文

从玄黓涒滩年开始,到玄黓敦牂年结束,共十一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年,公元前109年)

冬季,十月,皇帝前往雍地,祭祀五畤;返回时,祭祀泰一神,以拜谢德星。

春季,正月,公孙卿说:“在东莱山见到了神人,似乎想见天子。”于是皇帝前往缑氏城,任命公孙卿为中大夫,随后到达东莱,停留数日,未见到神人,只见到大脚印。又派遣方士寻找神怪,采集灵芝和药材,数量以千计。当时正值旱灾,皇帝出行无明确目的,便在万里沙祈祷。夏季,四月,返回时,经过泰山并祭祀。

起初,黄河在瓠子决口,二十多年未能堵塞,梁、楚地区尤其受害。这一年,皇帝派汲仁、郭昌两位大臣征发数万士兵堵塞瓠子决口。皇帝从泰山返回后,亲自到决口处,将白马和玉璧沉入河中,命令群臣和随从官员从将军以下都背负柴草,最终填塞了决口。在决口上修建宫殿,名为宣防宫。引导黄河向北分流为两条河道,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迹,梁、楚地区恢复安宁,不再有水灾。

皇帝返回长安。

首次命令越地的巫师祭祀上帝和百鬼,并使用鸡卜。

公孙卿说仙人喜欢住在高楼中,于是皇帝下令在长安建造蜚廉观和桂观,在甘泉建造益寿观和延寿观,派公孙卿持节设具等候神人。又建造通天茎台,在台下设置祭祀用具。扩建甘泉前殿,增加宫殿的规模。

起初,燕国全盛时期,曾征服直番和朝鲜,设置官吏,修筑防御工事。秦灭燕后,朝鲜归属辽东外徼。汉朝建立后,因其地处偏远难以防守,重新修筑辽东的旧防御工事,以氵具水为界,归属燕国。燕王卢绾反叛,逃入匈奴。燕人卫满逃亡,聚集千余人,穿着蛮夷服饰,东走出塞,渡过氵具水,居住在秦朝旧地的上下防御工事中,逐渐征服真番、朝鲜的蛮夷和燕国的逃亡者,自立为王,定都王险。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天下初定,辽东太守与卫满约定,让他作为外臣,保护塞外的蛮夷,不让其侵犯边境;各蛮夷首领想入朝见天子,不得阻止。因此,卫满得以凭借兵威和财物征服周边小国,真番、临屯都来归附,疆域达数千里。传到其孙右渠时,引诱的汉朝逃亡者越来越多,且从未入朝;真番周边的国家想上书见天子,又被阻挠不通。元封二年,汉朝派涉何去责备右渠,右渠始终不肯奉诏。涉何离开时到边界,临近湊水,派御者刺杀送行的朝鲜裨王长,随即渡河,驰入塞内,归报天子说:“杀了朝鲜将领。”皇帝因其名声好听,便不再追究,任命涉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恨涉何,发兵袭击并杀死了他。

六月,甘泉房中长出九茎灵芝,皇帝因此大赦天下。

皇帝因旱灾而忧虑,公孙卿说:“黄帝时,封禅后便天旱,乾封三年。”皇帝于是下诏说:“天旱,或许是乾封的缘故吧!”

秋季,在汶上建造明堂。

皇帝招募天下死罪之人从军,派楼船将军杨仆从齐地渡渤海,左将军荀彘从辽东出发,讨伐朝鲜。

起初,皇帝派王然于以越国被灭和南夷被诛的兵威劝说滇王入朝。滇王有数万部众,其东北有劳深、靡莫等国,都是同姓相扶持,不肯听从。劳深、靡莫多次侵犯汉朝使者和吏卒。于是皇帝派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征发巴、蜀士兵,击灭劳深、靡莫,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请求设置官吏并入朝,于是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仍由其统治民众。

此时,汉朝灭了两越,平定西南夷,设置十七个初郡,并按其旧俗治理,不征收赋税。南阳、汉中以前的郡,各自按地区比例,供给初郡吏卒的俸禄、物资、传车、马匹等。初郡时常有小规模叛乱,杀害官吏,汉朝派南方吏卒前往镇压,每年耗费万余人,费用都由大农供给。大农通过均输、调盐铁来补充赋税,因此能够维持。然而军队所过之处,县府只能勉强供给,不敢擅自征收赋税。

这一年,任命御史中丞南阳杜周为廷尉。杜周外表宽厚,内心深藏不露,其治理方式与张汤相似。当时诏狱越来越多,二千石官员被拘押的,新旧相因,不少于百余人;廷尉一年处理的案件多达千余件,大案牵连数百人,小案牵连数十人,远的数千里,近的数百里,都会到廷尉受审。廷尉及中都官的诏狱关押了六七万人,吏员增加,达十万余人。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三年(癸酉年,公元前108年)

冬季,十二月,打雷;下冰雹,大如马头。皇帝派将军赵破奴攻打车师。破奴率轻骑七百余人先到,俘虏了楼兰王,随后攻破车师,借此兵威震慑乌孙、大宛等国。春季,正月,甲申日,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协助赵破奴攻打楼兰,封王恢为浩侯。于是酒泉的亭障一直延伸到玉门关。

首次举行角抵戏、鱼龙曼延等表演。

汉军进入朝鲜境内,朝鲜王右渠派兵据险防守。楼船将军率齐兵七千人先到王险。右渠守城,发现楼船军兵力薄弱,便出城攻击;楼船军败退,逃入山中十余日,逐渐收拢散兵,重新集结。左将军攻打朝鲜氵具水西军,未能攻破。皇帝因两将未能取得进展,派卫山凭借兵威去劝降右渠。右渠见到使者,叩头谢罪:“愿意投降,但担心两将诈杀我,现在见到信节,请再次投降。”派太子入朝谢罪,献马五千匹,并赠送军粮;随行万余人,持兵器正要渡过氵具水。使者和左将军怀疑其有诈,对太子说:“已经投降,应让人放下兵器。”太子也怀疑使者和左将军要诈杀他,便不再渡河,率众返回。卫山回朝报告,皇帝处死了卫山。

左将军攻破氵具水西军,随后进军城下,包围西北,楼船军也前来会合,驻扎在城南。右渠坚守城池,数月未能攻下。左将军率领的燕、代士兵大多强悍,楼船将军率领的齐兵曾败退受辱,士兵恐惧,将领羞愧,共同包围右渠,常持和节。左将军急于进攻。朝鲜大臣暗中派人私下与楼船将军约定投降,往来商议尚未决定。左将军多次与楼船将军约定作战,楼船将军想接受朝鲜的投降,不与左将军会合。左将军也派人寻找机会劝降朝鲜,朝鲜不肯,心向楼船将军,因此两将不和。左将军怀疑楼船将军先前有失军之罪,现在又与朝鲜私下交好,且不投降,怀疑其有反叛之心,不敢轻举妄动。

皇帝因两将围城意见不合,战事久拖不决,派济南太守公孙遂前去调解,赋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公孙遂到后,左将军说:“朝鲜应当投降,但久攻不下,是因为楼船将军多次不按约定会合。”将之前的疑虑告诉公孙遂,说:“现在若不采取行动,恐怕会酿成大祸。”公孙遂也同意,便持节召楼船将军到左将军营中议事,随即命令左将军部下逮捕楼船将军,并接管其军队。公孙遂回朝报告,皇帝处死了公孙遂。

左将军合并两军后,立即加紧进攻。

昌因为太常祭祀不足而被定罪,封国被废除。

起初,汉高祖封功臣为列侯,共有一百四十三人。当时战乱刚结束,大城和名都的百姓流离失所,户口统计下来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二三。大的侯国不过一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户。封爵时的誓言是:“即使黄河变得像衣带一样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一样小,封国也将永远存在,传给子孙后代。”用丹书作为信物,用白马之盟作为重誓。到了高后时期,列侯的位次全部重新排列,记录在宗庙中,副本保存在官府。到了文帝、景帝时期,经过四五十年,流民回归,户口增加,大的列侯封国达到三四万户,小的封国也翻倍,财富也随之增加。然而,子孙们骄奢淫逸,大多触犯法律,导致封国被废除,到这时只剩下四个列侯,法律也逐渐严格起来。

汉朝失去了浞野的军队后,公卿们商议都希望停止对宛的战争,专心攻打匈奴。天子已经决定出兵讨伐宛,宛虽是小国却难以攻下,如果大夏等国因此轻视汉朝,宛的良马也不会再来,乌孙、轮台也会为难汉使,让外国嘲笑汉朝,于是天子下令追究那些主张伐宛不便的人,如邓光等。赦免囚徒,征召恶少年和边骑,一年多后从敦煌出发的军队有六万人,随行的私人仆从不计在内,还有十万头牛,三万匹马,数以万计的驴和骆驼,粮草和兵器充足。天下骚动,共有五十多名校尉奉命讨伐宛。宛城中没有井,取水全靠城外河流,于是汉朝派水工改道城下的河流,使城中无水可用。又增派十八万戍卒到酒泉、张掖以北,设置居延、休屠的屯兵以保卫酒泉,同时征召天下有罪的官吏、逃亡者、赘婿、商人、曾经有市籍的人、父母或祖父母有市籍的人共七类人充军;并运送粮草给贰师将军,车辆和人员连绵不绝;还任命两名熟悉马匹的人为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准备攻破宛后挑选良马。

于是贰师将军再次出征,军队众多,所到之处的小国无不迎接,提供食物给军队。到了轮台,轮台不投降。攻打几天后,屠城。从此向西,顺利到达宛城,军队有三万人。宛兵迎击汉军,汉军用弓箭击败他们,宛兵退入城中,坚守城池。贰师将军想攻打郁成城,但担心拖延时间会让宛国更加狡猾,于是先到宛城,切断其水源,使宛国陷入困境,围城攻打四十多天。宛国的贵族商议说:“王母寡藏匿良马,杀了汉使,现在杀了王母寡并献出良马,汉军应该会撤兵;如果不撤,我们再拼死一战也不迟。”宛国贵族都同意,于是杀了王母寡。外城被攻破,俘虏了宛国的勇将煎靡。宛国大为恐慌,退入内城,拿着王母寡的头颅,派人向贰师将军求和说:“汉军不要攻打我们,我们愿意献出所有良马,任凭你们挑选,并提供食物给汉军。如果不答应,我们就杀光良马,康居的援军也快到了,到时我们内外夹击,与汉军决战。请你们仔细考虑,如何选择?”当时,康居的侦察兵看到汉军依然强大,不敢前进。贰师将军听说宛城中新来了汉人,知道他们能挖井,而且城中粮食还很多,认为“我们来的目的是诛杀首恶王母寡,现在王母寡的头颅已经送到,如果不答应求和,他们就会坚守,等到康居的援军到来,汉军必败”,于是答应了宛国的求和条件。宛国献出良马,让汉军自行挑选,并提供了大量食物给汉军。汉军挑选了几十匹良马,以及三千多匹中等以下的马匹,立了曾经与汉朝友好的宛国贵族昧蔡为宛王,签订盟约后撤军。

起初,贰师将军从敦煌西出发,将军队分为几路,从南、北两道进军。校尉王申生率领一千多人单独前往郁成,郁成王击败了他们,只有几个人逃脱,回到贰师将军那里。贰师将军命令搜粟都尉上官桀攻打郁成,郁成王逃到康居,上官桀追到康居。康居听说汉军已经攻破宛国,便交出郁成王给上官桀,上官桀命令四名骑士押送郁成王到贰师将军那里。上邽的骑士赵弟担心郁成王逃跑,拔剑砍下他的头颅,追上贰师将军。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太初四年(庚辰,公元前一零一年)

春天,贰师将军回到京师。贰师将军所经过的小国听说宛国被攻破,都派子弟随行进贡,朝见天子,作为人质。军队返回时,带回了一千多匹马。后来再次出征时,军队并不缺粮,战死的人也不多,但将领们贪婪,不爱惜士兵,侵吞军饷,导致很多人死亡。天子为了远征万里,没有追究他们的过错,反而下诏封李广利为海西侯,封赵弟为新畤侯,任命上官桀为少府,军官中有三人被封为九卿,诸侯相、郡守、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有一百多人,千石以下的官员有一千多人,那些奋勇作战的人官职超过了他们的期望,而那些因罪被贬的人也被免除了劳役,士兵们每人赏赐四万钱。

匈奴听说贰师将军征讨大宛,想拦截他们,但贰师将军的军队强大,匈奴不敢正面迎战,于是派骑兵通过楼兰拦截汉使,企图断绝汉朝的交通。当时汉军正由任文率领驻扎在玉门关,抓获了匈奴的俘虏,得知情况后上报天子。天子下令任文率兵抓捕楼兰王,带到朝廷问责。楼兰王回答说:“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如果不两面讨好就无法自保,我们愿意迁入汉朝境内居住。”天子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放他回国,并派使者监视匈奴,从此匈奴不再信任楼兰。

自从大宛被攻破后,西域各国都感到恐惧,汉朝的使者在西域更加得势。于是从敦煌西到盐泽一带,沿途修建了许多亭障,轮台、渠犁等地也各有数百名屯田士兵,设置了使者和校尉来管理,以便为出使外国的使者提供支持。一年多后,宛国的贵族认为昧蔡善于阿谀奉承,导致国家遭受屠戮,于是联合起来杀了昧蔡,立毋寡的弟弟蝉封为宛王,并派他的儿子到汉朝做人质。汉朝派使者赏赐财物,以安抚宛国。蝉封与汉朝约定,每年献上两匹天马。

秋天,修建明光宫。

冬天,天子巡幸回中。

匈奴的呴犁湖单于去世,匈奴人立他的弟弟左大都尉且鞮侯为单于。天子想借伐宛的威势进一步压制匈奴,于是下诏说:“高皇帝留下了平城之围的忧虑,高后时期,单于的书信极其无礼。从前齐襄公为九世之仇复仇,《春秋》对此大为赞扬。”且鞮侯单于刚即位,担心汉朝袭击,于是说:“我是汉天子的儿子,怎敢与汉天子对抗!汉天子是我的长辈。”于是将不投降的汉使路充国等人全部送还,并派使者来献礼。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一零零年)

春天,正月,天子巡幸甘泉,祭祀泰畤。三月,巡幸河东,祭祀后土。

天子赞赏匈奴单于的义举,派中郎将苏武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并厚赏单于,以回报他的善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假吏常惠等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献上礼物给单于。单于却更加骄横,与汉朝的期望不符。

恰逢缑王与长水的虞常等人以及卫律所率领的降者,暗中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卫律的父亲是长水的胡人,卫律与协律都尉李延年关系很好,李延年推荐卫律出使匈奴,卫律回国后,听说李延年家被抄,便逃亡投降了匈奴。单于很喜欢他,与他商议国事,封他为丁灵王。虞常在汉朝时与副使张胜关系很好,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非常怨恨卫律,我能为汉朝埋伏弓箭手射杀他。我的母亲和弟弟在汉朝,希望得到赏赐。”

张胜答应了虞常,用货物与他交换。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子弟们留在营地,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发动叛乱,其中一人夜里逃跑告发了此事。单于的子弟们发兵与虞常等人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处理此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之前的话被揭发,便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与其被侮辱而死,不如自杀,免得辜负国家。”苏武想要自杀,张胜和常惠一起阻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们商议,想要杀死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如果他们只是谋害单于,还能怎么加重处罚呢?不如让他们都投降。”单于派卫律召见苏武,让他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屈节辱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说完拔出佩刀自刺。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骑马去叫医生,挖了一个坑,点燃火堆,把苏武放在上面,踩他的背让他出血。苏武气绝,半天后才苏醒过来。常惠等人痛哭,把苏武抬回营地。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同时逮捕了张胜。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转,单于派人劝降苏武,正好赶上审判虞常,单于想借此机会让苏武投降。卫律斩杀了虞常后,对苏武说:“汉朝使者张胜谋害单于的近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卫律举起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也应当连坐。”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凭什么连坐!”卫律再次举剑威胁苏武,苏武毫不畏惧。卫律说:“苏君,我之前背叛汉朝归顺匈奴,有幸蒙受大恩,被封为王,拥有数万部众,马匹牲畜满山遍野,富贵如此!苏君今天投降,明天也会像我一样;否则白白死在荒野,谁会知道你呢!”苏武没有回应。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们可以成为兄弟;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以后即使想再见我,恐怕也没有机会了!”苏武骂道:“你作为臣子,不顾恩义,背叛君主和亲人,投降蛮夷,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正直,反而想挑拨两国君主,坐观祸乱。南越杀了汉朝使者,被屠为九郡;宛王杀了汉朝使者,头颅悬挂在北阙;朝鲜杀了汉朝使者,立刻被诛灭;只有匈奴还没有受到惩罚。你明知我不会投降,却想挑动两国交战,匈奴的祸患将从我开始。”卫律知道苏武终究无法胁迫,便报告了单于,单于更加想招降苏武。于是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里,断绝他的饮食;天上下雪,苏武躺在地上,嚼雪和毛毡一起咽下去,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便把苏武流放到北海无人之地,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公羊产奶,你才能回来。”同时把他的随从常惠等人分开,安置在其他地方。

天上下起了白色的毛雨。

夏天,发生了大旱。

五月,大赦天下。

发配罪犯到五原戍边。

浞野侯赵破奴从匈奴逃回汉朝。

这一年,济南太守王卿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汉武帝天汉二年(壬午年,公元前99年)

春天,汉武帝巡幸东海。回程时,巡幸回中。

夏天,五月,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攻打天山地区的右贤王,斩获匈奴首级一万多。匈奴大军包围了贰师将军,汉军缺粮数日,死伤惨重。假司马陇西人赵充国率领一百多名士兵突围,贰师将军率兵跟随,终于解围。汉军损失了十分之六七,赵充国身受二十多处伤。贰师将军上奏战况,汉武帝下诏召赵充国到行宫,亲自接见,查看他的伤势,感叹不已,任命他为中郎。

汉朝又派因酐杅将军公孙敖从西河出发,与强弩都尉路博德在涿涂山会合,但没有取得战果。

当初,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射,爱护士兵。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的风范,任命他为骑都尉,让他率领丹杨、楚地的五千人,在酒泉、张掖一带训练射箭,防备匈奴。当贰师将军攻打匈奴时,汉武帝下诏给李陵,想让他为贰师将军押送辎重。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的屯边士兵,都是荆楚的勇士和剑客,力能扼虎,箭无虚发,请让我独自率领一支部队,到兰干山南面牵制单于的兵力,不让匈奴集中攻击贰师将军的部队。”汉武帝说:“将军们都不愿意互相隶属吗?我派出的军队很多,没有骑兵给你。”李陵回答说:“不需要骑兵,我愿意以少胜多,率领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的营地。”汉武帝赞赏他的勇气,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下诏让路博德率兵在半路接应李陵的部队。路博德羞于做李陵的后援,上奏说:“现在正值秋天,匈奴的马匹肥壮,不宜与他们交战,请让李陵等到春天再一起出兵。”汉武帝大怒,怀疑李陵后悔不想出兵,便教路博德上书,于是下诏让路博德率兵攻打西河的匈奴。同时下诏让李陵在九月出发,从遮虏障出发,到达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边,观察敌情,没有发现匈奴的踪迹,便返回受降城休整士兵。李陵于是率领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军三十天,到达浚稽山扎营,绘制所经过的山川地形图,派部下陈步乐回朝报告。陈步乐被召见,向汉武帝汇报了李陵率领的士兵如何拼死效力,汉武帝非常高兴,任命陈步乐为郎官。

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的军队相遇,匈奴骑兵约三万人包围了李陵的部队,李陵的军队驻扎在两山之间,用大车作为营垒。李陵率领士兵出营列阵,前排士兵手持戟和盾,后排士兵手持弓弩。匈奴人见汉军人数少,便直冲汉军营垒。李陵率军迎战,千弩齐发,匈奴人应弦而倒。匈奴人退到山上,汉军追击,斩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集左右两地的八万多骑兵攻打李陵。李陵边战边向南撤退,几天后,到达山谷中,连续作战,士兵中箭受伤,重伤者用担架抬着,轻伤者驾车,轻伤者持兵器作战,又斩杀匈奴三千多人。李陵率军向东南行进,沿着旧龙城道路走了四五天,到达大泽的芦苇丛中,匈奴人从上风处放火,李陵也命令军中放火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他的儿子率领骑兵攻打李陵。李陵的军队在树林中步战,又斩杀数千人,并用连弩射向单于,单于退走。当天俘虏了匈奴人,匈奴人说:“单于说:‘这是汉朝的精兵,攻打他们却无法取胜,日夜引我们向南靠近边塞,难道有伏兵吗?’各部落的首领都说:‘单于亲自率领数万骑兵攻打汉朝几千人却不能消灭他们,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办法让边臣畏惧,汉朝会更加轻视匈奴。不如在山谷中继续战斗,还有四五十里就到平地了,如果还不能取胜,就撤退。’”

此时李陵的军队处境更加危急,匈奴骑兵众多,一天交战数十次,又斩杀匈奴两千多人。匈奴人感到不利,想要撤退,正好李陵的军候管敢被校尉侮辱,逃到匈奴投降,详细报告说:“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矢即将用尽,只有将军麾下和校尉成安侯韩延年各率领八百人作为前锋,以黄白两色旗帜为标志。如果派精锐骑兵攻击他们,就能击破。”单于得到管敢的报告后大喜,派骑兵全力攻打汉军,大声呼喊:“李陵、韩延年赶快投降!”于是堵住道路,猛烈攻击李陵。李陵的军队驻扎在山谷中,匈奴人在山上,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进,还未到达鞮汗山,一天之内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尽,便丢弃车辆撤退。士兵还有三千多人,砍下车辐作为武器,军吏手持短刀,退到山上,进入狭谷,单于堵住他们的退路,从高处投下石块,士兵大多战死,无法前进。天黑后,李陵便衣独自走出营帐,停止

左右的人说:“不要跟随,丈夫一次就能拿下单于!”

过了很久,李陵回来,叹息道:“兵败了,死定了!”

于是把所有的旌旗都砍断,把珍宝埋在地下,李陵叹息道:“如果再得到几十支箭,就足以逃脱了。现在没有兵力再战,天亮后,只能坐以待毙了。大家各自逃散,或许还有人能逃脱回去报告天子。”

命令士兵每人带两升干粮,一片冰,约定到遮障的地方等待。

半夜时,击鼓召集士兵,鼓声没有响起。

李陵和韩延年一起上马,有十几个壮士跟随,数千敌骑追击,韩延年战死。

李陵说:“没有脸面去见陛下!”于是投降。

士兵们分散逃跑,逃到边塞的有四百多人。

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有一百多里,边塞上报了消息。

皇帝希望李陵战死;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帝非常愤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

群臣都指责李陵,皇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护:“李陵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用,常常奋不顾身地为国家急难而战,他平素的积累,有国士的风范。现在他举事不幸,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妻儿的臣子却趁机诋毁他,真是令人痛心!而且李陵带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敌境,对抗数万敌军,敌人忙于救死扶伤,动员所有能拉弓的人一起围攻他,转战千里,箭尽粮绝,士兵们空手迎战,冒着刀剑,向北拼死杀敌,得到了士兵的死力,即使古代的名将也不过如此。他虽然战败,但他所摧毁的敌人也足以让天下震惊。他不死,应该是想找机会报答汉朝。”

皇帝认为司马迁是在诬陷,想要阻止贰师将军,为李陵游说,于是判处司马迁腐刑。

过了很久,皇帝后悔没有救援李陵,说:“李陵应该出塞时,就下诏让强弩都尉去迎接军队;因为预先下诏,使得老将们产生了奸诈之心。”

于是派使者慰劳并赏赐李陵的残余部队中逃脱的人。

皇帝用法律来统治臣下,喜欢重用酷吏,而郡、国的二千石官员大多残酷暴虐,官吏和百姓越来越轻视法律;东方的盗贼越来越多,大的团伙有数千人,攻打城邑,夺取库兵,释放死囚,捆绑侮辱郡太守、都尉,杀死二千石官员;小的团伙有数百人,抢劫乡里,不可胜数。道路不通。

皇帝开始派御史中丞、丞相长史去监督,无法禁止;于是派光禄大夫范昆和原九卿张德等人穿上绣衣,持节、虎符,发兵去镇压。斩首大部或至万馀级,以及依法诛杀通行、饮食当连坐的人,各郡严重的达到数千人。几年后,才稍微抓到一些首领,散兵游勇逃亡后又聚集在山川险阻的地方,常常成群结队,无可奈何。

于是制定了《沈命法》,说:“群盗兴起,不发觉,发觉后抓捕不到规定数量的,二千石以下到小吏,主管者都处死。”

后来小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抓不到,连累上级,上级也让他们不要上报。所以盗贼越来越多,上下互相隐瞒,用文辞来逃避法律。

这时,暴胜之担任直指使者,所诛杀的二千石以下官员特别多,威震州郡。

到了勃海,听说郡人隽不疑贤能,请求与他相见。

隽不疑容貌庄严,衣冠整齐,暴胜之急忙起身迎接,登堂坐定后,隽不疑据地而坐,说:“我隐居在海边,早就听说过暴公子的名声,今天才有幸见到您。凡是做官,太刚强就会折断,太柔弱就会废弛,威严行事,施以恩惠,然后才能建功扬名,永享天禄。”

暴胜之深深接受了他的告诫;回来后,上表推荐隽不疑,皇帝召见并任命隽不疑为青州刺史。

济南王贺也担任绣衣御史,追捕魏郡的群盗,大多宽大处理,因为奉命行事不称职被免职,他叹息道:“我听说救活千人,子孙会有封赏,我救活了万余人,后世一定会兴旺吧!”

这一年,以匈奴降者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领楼兰国军队攻打车师;匈奴派右贤王率领数万骑兵救援,汉军不利,撤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注解

玄黓涒滩: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名称,玄黓指天干中的壬,涒滩指地支中的申,合起来表示壬申年。

玄黓敦牂: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名称,玄黓指天干中的壬,敦牂指地支中的午,合起来表示壬午年。

五畤:汉代祭祀五帝的场所,分别位于雍地的五个不同地点。

泰一:古代祭祀的最高神祇,被认为是宇宙的主宰。

德星: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被认为是吉祥的象征。

东莱山:位于今山东省的一座山,古代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缑氏城: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

万里沙: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汉武帝曾在此祈雨。

瓠子河:古代黄河的一条支流,曾多次决口,造成严重水灾。

宣防宫:汉武帝在瓠子河决口处修建的宫殿,用于祭祀和防洪。

越巫:古代越地的巫师,擅长占卜和祭祀。

鸡卜: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通过观察鸡的行为来预测吉凶。

蜚廉、桂观:汉武帝为迎接神仙而修建的楼观。

通天茎台:汉武帝为祭祀天神而修建的高台。

甘泉前殿:汉武帝在甘泉宫修建的前殿,用于祭祀和朝会。

氵具水:古代河流名,位于今朝鲜半岛。

王险:古代朝鲜的都城,位于今朝鲜平壤附近。

楼船将军:古代负责水军的高级将领。

左将军:古代官职名,汉代将军之一,负责军事指挥。

角抵戏:古代的一种角力表演,类似于现代的摔跤。

鱼龙曼延:古代的一种杂技表演,模仿鱼和龙的动作。

楼船:古代战船的一种,因其高大如楼而得名,常用于水战。

乐浪、临屯、玄菟、真番:汉代在朝鲜半岛设立的四个郡,分别位于今朝鲜和韩国的不同地区。

澅清侯、萩苴侯、平州侯、几侯、涅阳侯:汉代封爵名,分别授予有功之臣的爵位。

箕子:商朝末年的贤臣,相传他逃亡至朝鲜,成为朝鲜的始祖,并传授礼义、农耕等技术。

八条禁:箕子在朝鲜设立的八条法律,涉及杀人、伤害、盗窃等方面的惩罚。

萧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是汉代防御匈奴的重要关口。

交趾、朔方:汉代设立的州名,分别位于今越南北部和中国北方。

刺史:汉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行政事务。

乌孙:古代西域的一个游牧民族,位于今新疆和中亚地区。

大宛: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以产良马闻名。

安息:古代西亚国家,位于今伊朗地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

太常:古代官名,负责宗庙礼仪等事务。

列侯:古代爵位,次于诸侯,高于卿大夫。

丹书:古代用朱砂书写的文书,常用于重要的盟誓或封爵。

白马之盟:汉高祖刘邦与功臣们结盟的仪式,以白马为誓,象征忠诚与信任。

高后: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西汉初期的两位皇帝。

浞野之兵:指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

宛: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中亚地区。

贰师:指汉武帝时期的将领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

康居: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中亚地区。

楼兰:古代西域国家,位于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天马:古代对西域良马的称呼,象征珍贵与稀有。

单于:匈奴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汉朝的皇帝。

阏氏:单于的正妻,相当于汉朝的皇后。

卫律:匈奴的官员,负责处理重大事务。

虞常:匈奴的叛徒,曾与汉朝使者张胜密谋。

张胜:汉朝的使者,与虞常密谋反叛匈奴。

苏武:汉朝的使者,因拒绝投降匈奴而被囚禁。

常惠:苏武的随从,与苏武一同被匈奴囚禁。

李陵:汉朝的将领,李广的孙子,曾率军与匈奴作战。

贰师将军:汉朝的将军,曾率军与匈奴作战。

路博德:汉朝的将军,曾与李陵一同作战。

赵充国:汉朝的将军,曾与贰师将军一同作战。

韩延年:李陵的副将,与李陵一同作战并战死。

管敢:李陵的部下,因受辱而投降匈奴。

陵:李陵,西汉时期的将领,因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兵败投降而著名。

糒:干粮,古代士兵携带的干粮。

遮障:指在战斗中设置的障碍物,用以阻挡敌人。

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史记》。

腐刑:古代的一种刑罚,指阉割。

强弩都尉:汉代官职,负责管理强弩部队。

酷吏:指执法严酷的官吏。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泛指高级官员。

绣衣御史:汉代官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匈奴: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常与汉朝发生冲突。

楼兰国: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新疆地区。

车师:古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新疆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祭祀、祈雨、治水、征讨朝鲜等。通过这些事件,可以看出汉武帝在位时期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首先,汉武帝非常重视祭祀活动。他不仅亲自前往雍地祭祀五畤,还祭祀泰一和德星,显示出他对天命的敬畏和对神灵的崇拜。这种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也是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通过祭祀,汉武帝向天下展示了自己作为天子的神圣性和合法性。

其次,汉武帝对神仙方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多次派遣方士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甚至修建了蜚廉、桂观等楼观来迎接神仙。这种对神仙的追求反映了汉武帝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同时也显示出他对神秘力量的崇拜。

在治水方面,汉武帝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和魄力。他亲自前往瓠子河决口处,命令群臣和士兵一起填塞决口,并修建了宣防宫来防止水灾。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患问题,也展示了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为君主的形象。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积极扩张疆土,征讨朝鲜和西南夷。他派遣楼船将军杨仆和左将军荀彘分别从海上和陆路进攻朝鲜,最终迫使朝鲜王右渠投降。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不仅扩大了汉朝的疆域,也增强了汉朝的国力和威望。

此外,汉武帝还注重文化建设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他修建了明堂,推广角抵戏和鱼龙曼延等娱乐活动,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他任命杜周为廷尉,加强了法律的执行力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记载汉武帝在位期间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汉武帝作为一位有为君主的形象。他不仅在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对朝鲜的征服及其后的治理情况,同时也涉及了汉代与匈奴、西域等地的外交关系。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汉代对外扩张的军事策略和边疆治理的复杂性。朝鲜的征服不仅体现了汉朝的军事力量,也展示了汉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箕子在朝鲜的传说则进一步强调了汉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详细记录了历史事件的经过,尤其是对朝鲜的征服和治理过程,展现了汉代史书的严谨性和详实性。同时,文中对箕子在朝鲜的教化事迹的描述,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反映了古代史书中常见的将历史与传说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汉代对朝鲜的征服和治理,还反映了汉代与匈奴、西域等地的复杂外交关系。特别是对乌孙、大宛、安息等西域国家的记载,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此外,文中对汉代边疆治理的描述,也为研究汉代的边疆政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汉代文化的广泛影响和对外扩张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汉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策略,以及其在东亚和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对宛国的征伐。文章通过详细描述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展现了汉朝在西域的扩张与影响力。

首先,文章提到了汉高祖刘邦封功臣为列侯的历史背景,反映了汉初的政治格局。随着文景之治的恢复,列侯的势力逐渐壮大,但也出现了子孙骄逸、违法乱纪的现象,导致部分列侯失国。这一背景为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历史铺垫。

其次,文章详细描述了汉武帝对宛国的征伐。宛国虽小,但因地理位置重要,且盛产良马,成为汉朝与西域贸易的关键节点。汉武帝为了维护汉朝的威望,决定出兵宛国。文章通过描写汉军的规模、行军路线以及战争过程,展现了汉朝的强大军事实力。

在战争中,汉军采取了多种策略,如断水攻城、分化宛国内部等,最终迫使宛国投降。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军的战术智慧,也反映了汉朝对西域的控制力。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匈奴作为汉朝的主要外患,始终对汉朝的西域政策保持警惕。汉武帝通过征伐宛国,不仅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对匈奴形成了威慑。

最后,文章通过对宛国战后局势的描述,展现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宛国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汉朝对宛国的控制,反映了汉朝在西域的政治手腕。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军事行动,还通过战争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汉朝的国力、军事实力以及对外政策。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揭示了汉朝在西域的扩张与统治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主要讲述了汉朝使者苏武在匈奴的遭遇以及李陵与匈奴的战斗。文本通过详细的历史事件,展现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汉朝使者和将领在面对匈奴时的忠诚与坚韧。

首先,苏武的故事是这段文本的核心。苏武作为汉朝的使者,面对匈奴的威胁和诱惑,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拒绝投降。即使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依然坚持不屈,展现了汉朝使者的气节和忠诚。苏武的行为不仅是对汉朝的忠诚,也是对个人尊严的维护。他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了后世传颂的典范。

其次,李陵的故事则展现了汉朝将领在战场上的英勇与无奈。李陵作为李广的孙子,继承了家族的勇武传统,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与数万匈奴骑兵展开激战。尽管李陵的军队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他们凭借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意志,多次击退匈奴的进攻。然而,由于缺乏后援和物资,李陵最终被迫撤退,并在撤退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李陵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汉朝将领的英勇,也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与无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匈奴作为汉朝的主要外患,一直是汉朝统治者关注的重点。汉朝通过派遣使者和将领与匈奴进行交涉和战斗,试图维护边疆的稳定。然而,匈奴的强大和汉朝内部的矛盾使得这一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苏武在面对匈奴的威胁时,毅然选择自杀,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荣誉。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苏武的忠诚和勇气,也通过他的行为揭示了汉朝使者的精神风貌。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朝与匈奴关系的重要史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汉朝使者和将领在面对匈奴时的态度和策略,以及他们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状态。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汉朝的外交政策和军事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苏武和李陵的故事,展现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汉朝使者和将领在面对匈奴时的忠诚与坚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李陵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兵败投降的过程,以及汉武帝对此事的反应和处理。李陵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领,他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但因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困难,最终兵败投降。这一事件在历史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忠诚和背叛的复杂态度。李陵的投降被视为一种背叛行为,但司马迁却为他辩护,认为李陵的投降是出于无奈,并且他在战斗中的表现足以证明他的忠诚和勇敢。这种对忠诚和背叛的复杂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李陵在战斗中的英勇和无奈,以及汉武帝对此事的愤怒和后悔。文字中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情感上的张力,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李陵兵败投降的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汉武帝对李陵事件的处理,以及他对酷吏的任用和对盗贼的镇压,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统治者的无奈。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中国对忠诚和背叛的复杂态度,以及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三》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