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原文
武侯预伏锦囊计魏主拆取承露盘
却说杨仪闻报前路有兵拦截,忙令人哨探。
回报说魏延烧绝栈道,引兵拦路。
仪大惊曰:‘丞相在日,料此人久后必反,谁想今日果然如此!今断吾归路,当复如何?’
费祎曰:‘此人必先捏奏天子,诬吾等造反,故烧绝栈道,阻遏归路。吾等亦当表奏天子,陈魏延反情,然后图之。’
姜维曰:‘此间有一小径,名槎山,虽崎岖险峻,可以抄出栈道之后。’
一面写表奏闻天子,一面将人马望槎山小道进发。
且说后主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夜作一梦,梦见成都锦屏山崩倒;遂惊觉,坐而待旦,聚集文武,入朝圆梦。
谯周曰:‘臣昨夜仰观天文,见一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落于西南,主丞相有大凶之事。今陛下梦山崩,正应此兆。’
后主愈加惊怖。
忽报李福到,后主急召入问之。
福顿首泣奏丞相已亡;将丞相临终言语,细述一遍。
后主闻言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
侍臣扶入后宫。
吴太后闻之,亦放声大哭不已。
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
后主连日伤感,不能设朝。
忽报魏延表奏杨仪造反,群臣大骇,入宫启奏后主,时吴太后亦在宫中。
后主闻奏大惊,命近臣读魏延表。
其略曰:‘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杨仪自总兵权,率众造反,劫丞相灵柩,欲引敌人入境。臣先烧绝栈道,以兵守御。谨此奏闻。’
读毕,后主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
吴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
众官正商议间,忽报:长史杨仪有紧急表到。
近臣拆表读曰:‘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顿首谨表:丞相临终,将大事委于臣,照依旧制,不敢变更,使魏延断后,姜维次之。今魏延不遵丞相遗语,自提本部人马,先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丞相灵车,谋为不轨。变起仓卒,谨飞章奏闻。’
太后听毕,问:‘卿等所见若何?’
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
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后主曰:‘若魏延果反,当用何策御之?’
蒋琬曰:‘丞相素疑此人,必有遗计授与杨仪。若仪无恃,安能退入谷口乎?延必中计矣。陛下宽心。’
不多时,魏延又表至,告称杨仪背反。
正览表之间,杨仪又表到,奏称魏延背反。
二人接连具表,各陈是非。
忽报费祎到。
后主召入,祎细奏魏延反情。
后主曰:‘若如此,且令董允假节释劝,用好言抚慰。’
允奉诏而去。
却说魏延烧断栈道,屯兵南谷,把住隘口,自以为得计;不想杨仪、姜维星夜引兵抄到南谷之后。
仪恐汉中有失,令先锋何平引三千兵先行。
仪同姜维等引兵扶柩望汉中而来。
且说何平引兵径到南谷之后,擂鼓呐喊。
哨马飞报魏延,说杨仪令先锋何平引兵自槎山小路抄来搦战。
延大怒,急披挂上马,提刀引兵来迎。
两阵对圆,何平出马大骂曰:‘反贼魏延安在?’
延亦骂曰:‘汝助杨仪造反,何敢骂我!’
平叱曰:‘丞相新亡,骨肉未寒,汝焉敢造反!’乃扬鞭指川兵曰:‘汝等军士,皆是西川之人,川中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日,不曾薄待汝等,今不可助反贼,宜各回家乡,听候赏赐。’
众军闻言,大喊一声,散去大半。
延大怒,挥刀纵马,直取何平。
平挺枪来迎。
战不数合,平诈败而走,延随后赶来。
众军弓弩齐发,延拨马而回。
见众军纷纷溃散,延转怒,拍马赶上,杀了数人,却只止遏不住;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延谓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
遂与马岱追杀何平。
平引兵飞奔而去。
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曰:‘我等投魏,若何?’
岱曰:‘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大丈夫何不自图霸业,乃轻屈膝于人耶?吾观将军智勇足备,两川之士,谁敢抵敌?吾誓同将军先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
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风拥而来。
维急令拽起吊桥。
延、岱二人大叫:‘早降!’
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
仪曰:‘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造反,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
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曰:‘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
维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
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
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
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
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众皆骇然。
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却说董允未及到南郑,马岱已斩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
杨仪具表星夜奏闻后主。
后主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后主放声大哭。
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后主命扶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
其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后主还朝,杨仪自缚请罪。
后主令近臣去其缚曰:‘若非卿能依丞相遗教,灵柩何日得归,魏延如何得灭。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
遂加杨仪为中军师。
马岱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仪呈上孔明遗表。
后主览毕,大哭,降旨卜地安葬。
费祎奏曰:‘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后主从之。
择本年十月吉日,后主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
后主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
后杜工部有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杜工部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却说后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边庭报来,东吴令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
后主惊曰:‘丞相新亡,东吴负盟侵界,如之奈何?’
蒋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张嶷引兵数万屯于永安,以防不测。陛下再命一人去东吴报丧,以探其动静。’
后主曰:‘须得一舌辩之士为使。’一人应声而出曰:‘微臣愿往。’
众视之,乃南阳安众人,姓宗,名预,字德艳,官任参军、右中郎将。
后主大喜,即命宗预往东吴报丧,兼探虚实。
宗预领命,径到金陵,入见吴主孙权。
礼毕,只见左右人皆着素衣。
权作色而言曰:‘吴、蜀已为一家,卿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
预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权笑曰:‘卿不亚于邓芝。’
乃谓宗预曰:‘朕闻诸葛丞相归天,每日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守兵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
预顿首拜谢。
权曰:‘朕既许以同盟,安有背义之理?’
预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来报丧。’
权遂取金鈚箭一枝折之,设誓曰:‘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
又命使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
宗预拜辞吴主,同吴使还成都,入见后主,奏曰:‘吴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挂孝。其益兵巴丘者,恐魏人乘虚而入,别无异心。今折箭为誓,并不背盟。’
后主大喜,重赏宗预,厚待吴使去讫。
遂依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
其余将校,各依旧职。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费祎乃将此言具表密奏后主。
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
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
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
仪羞惭自刎而死。
蜀汉建兴十三年,魏主曹睿青龙三年,吴主孙权嘉禾四年,三国各不兴兵,单说魏主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军马,安镇诸边。
懿拜谢回洛阳去讫。
魏主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造朝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俱高十丈;又立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命博士马钧监造,极其华丽:雕梁画栋,碧瓦金砖,光辉耀日。
选天下巧匠三万余人,民夫三十余万,不分昼夜而造。
民力疲困,怨声不绝。
睿又降旨起土木于芳林园,使公卿皆负土树木于其中。
司徒董寻上表切谏曰。“伏自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
若今宫室狭小,欲广大之,犹宜随时,不妨农务。
况作无益之物乎?陛下既尊群臣,显以冠冕,被以文绣,载以华舆,所以异于小人。
今又使负木担土,沾体涂足,毁国之光,以崇无益:甚无谓也。
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无忠无礼,国何以立?臣知言出必死;而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
秉笔流涕,心与世辞。
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
不胜战忄栗待命之至!”
睿览表怒曰:“董寻不怕死耶!”
左右奏请斩之。
睿曰:“此人素有忠义,今且废为庶人。
再有妄言者必斩!”
时有太子舍人张茂,字彦材,亦上表切谏,睿命斩之。
即日召马钧问曰:“朕建高台峻阁,欲与神仙往来,以求长生不老之方。”
钧奏曰:“汉朝二十四帝,惟武帝享国最久,寿算极高,盖因服天上日精月华之气也:尝于长安宫中,建柏梁台;台上立一铜人,手捧一盘,名曰‘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浆’,又曰‘甘露’。
取此水用美玉为屑,调和服之,可以反老还童。”
睿大喜曰:“汝今可引人夫星夜至长安,拆取铜人,移置芳林园中。”
钧领命,引一万人至长安,令周围搭起木架,上柏梁台去。
不移时间,五千人连绳引索,旋环而上。
那柏梁台高二十丈,铜柱圆十围。
马钧教先拆铜人。
多人并力拆下铜人来,只见铜人眼中潸然泪下。
众皆大惊。
忽然台边一阵狂风起处,飞砂走石,急若骤雨;一声响亮,就如天崩地裂:台倾柱倒,压死千余人。
钧取铜人及金盘回洛阳,入见魏主,献上铜人、承露盘。
魏主问曰:“铜柱安在?”
钧奏曰:“柱重百万斤,不能运至。”
睿令将铜柱打碎,运来洛阳,铸成两个铜人,号为翁仲,列于司马门外;又铸铜龙凤两个:龙高四丈,凤高三丈余,立在殿前。
又于上林苑中,种奇花异木,蓄养珍禽怪兽。
少傅杨阜上表谏曰:“臣闻尧尚茅茨,而万国安居;禹卑宫室,而天下乐业;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
古之圣帝明王,未有极宫室之高丽,以凋敝百姓之财力者也。
桀作璇室、象廊,纣为倾宫、鹿台,以丧其社稷;楚灵以筑章华而身受其祸;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
夫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法则,以桀、纣、楚、秦为深诫。
而乃自暇自逸,惟宫台是饰,必有危亡之祸矣。
君作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
臣虽驽怯,敢忘诤臣之义?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谨叩棺沐浴,伏俟重诛。
表上,睿不省,只催督马钧建造高台,安置铜人、承露盘。
又降旨广选天下美女,入芳林园中。
众官纷纷上表谏诤,睿俱不听。
却说曹睿之后毛氏,乃河内人也;先年睿为平原王时,最相恩爱;及即帝位,立为后;后睿因宠郭夫人,毛后失宠。
郭夫人美而慧,睿甚嬖之,每日取乐,月余不出宫闼。
是岁春三月,芳林园中百花争放,睿同郭夫人到园中赏玩饮酒。
郭夫人曰:“何不请皇后同乐?”
壑曰;“若彼在,朕涓滴不能下咽也。”
遂传谕宫娥,不许令毛后知道。
毛后见睿月余不入正宫,是日引十余宫人,来翠花楼上消遣,只听的乐声嘹亮,乃问曰:“何处奏乐?”
一宫官启曰:“乃圣上与郭夫人于御花园中赏花饮酒。”
毛后闻之,心中烦恼,回宫安歇。
次日,毛皇后乘小车出宫游玩,正迎见睿于曲廊之间,乃笑曰:“陛下昨游北园,其乐不浅也!”
睿大怒,即命擒昨日侍奉诸人到,叱曰:“昨游北园,朕禁左右不许使毛后知道,何得又宣露!”
喝令宫官将诸侍奉人尽斩之。
毛后大惊,回车至宫,睿即降诏赐毛皇后死,立郭夫人为皇后。
朝臣莫敢谏者。
忽一日,幽州刺史毋丘俭上表,报称辽东公孙渊造反,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建宫殿,立官职,兴兵入寇,摇动北方。
睿大惊,即聚文武官僚,商议起兵退渊之策。
正是:才将土木劳中国,又见干戈起外方。
未知何以御之,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译文
武侯诸葛亮预先藏好了锦囊妙计,魏国君主曹操拆开锦囊取出承露盘。
杨仪听说前方有敌军拦截,急忙派人去侦察。侦察回报说魏延烧毁了栈道,拦截了道路。杨仪大惊说:‘丞相在世时,预料到这个人将来一定会反叛,没想到今天竟然真的这样了!现在他断了我的归路,我该怎么办呢?’费祎说:‘这个人一定会先向皇帝诬告我们造反,所以烧毁栈道,阻拦我们的归路。我们也应该向皇帝上表,陈述魏延反叛的情况,然后再想办法。’姜维说:‘这里有一条小路,名叫槎山,虽然崎岖险峻,但可以绕过栈道之后。’一边写表奏报皇帝,一边带领人马向槎山小道进发。
后主刘禅在成都,睡觉吃饭都不安宁,一举一动都不安宁;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成都的锦屏山崩塌了;于是惊醒,坐着等待天亮,召集文武百官,进宫解梦。谯周说:‘我昨晚仰望天文,看到一颗红色的星星,光芒有角,从东北方向落到西南方向,预示着丞相有大凶之事。现在陛下梦见山崩,正是这个征兆。’后主更加惊恐。
突然报告李福到了,后主急忙召见他。李福跪下哭泣着报告说丞相已经去世;将丞相临终时的话详细述说了一遍。后主听到这个消息大哭说:‘天要灭亡我啊!’哭着倒在了龙床上。侍臣扶他进了后宫。吴太后听说后,也放声大哭不止。文武百官无不悲痛,百姓人人流泪。后主连续几天都感到悲伤,不能上朝。
突然报告魏延上表说杨仪造反,群臣都非常惊慌,进宫向后主启奏,当时吴太后也在宫中。后主听到启奏大惊,命令近臣读魏延的表章。表章的大意是:‘征西大将军、南郑侯臣魏延,诚惶诚恐,顿首上言:杨仪自从掌管兵权,率领军队造反,劫持丞相的灵柩,想要引敌人入境。我事先烧毁了栈道,用军队守卫。谨此上奏。’读完表章后,后主说:‘魏延是勇将,足以抵抗杨仪等人,为什么还要烧毁栈道呢?’吴太后说:‘我曾听说先帝说过:孔明知道魏延脑后有反骨,曾经想要杀了他;但因为怜惜他的勇猛,所以暂时留下他使用。现在他上表说杨仪等人造反,不可轻信。杨仪是文人,丞相曾经委以长史之职,这个人一定是可用的。如果今天听信了一面之词,杨仪等人一定会投奔魏国。这件事应该深思熟虑,不可轻举妄动。’
众官员正在商议之间,突然报告说长史杨仪有紧急表章到了。近臣拆开表章读道:‘长史、绥军将军臣杨仪,诚惶诚恐,顿首谨表:丞相临终时,将大事托付给我,按照旧制,不敢更改,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现在魏延不遵守丞相的遗言,自己带领本部人马,先进入汉中,放火烧断栈道,劫持丞相的灵车,图谋不轨。事情突然发生,我谨此飞快上奏。’太后听完后,问:‘你们觉得该怎么办?’蒋琬上奏说:‘以我的愚见:杨仪虽然性格急躁,不能容忍别人,但至于筹划粮草,参与军机,和丞相共事多年,现在丞相临终时,将大事托付给他,他绝不是背叛的人。魏延平时自恃功高,别人都对他恭敬;而杨仪却不向他低头,魏延心怀怨恨;现在看到杨仪掌管军队,心中不服,所以烧毁栈道,阻断归路,又诬告杨仪来陷害他。我愿意用全家人的性命来担保杨仪不会反叛。实在不敢担保魏延。’董允也上奏说:‘魏延自恃功高,常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以前之所以没有立刻反叛,是害怕丞相。现在丞相刚刚去世,他趁机作乱,这是必然的趋势。至于杨仪,才干敏捷,被丞相任用,一定不会背叛。’后主说:‘如果魏延真的反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对付他呢?’蒋琬说:‘丞相平时就怀疑这个人,一定有遗计传授给了杨仪。如果杨仪没有依靠,怎么能够退入谷口呢?魏延一定会中计的。陛下请放心。’不久,魏延又上表,报告说杨仪背叛。正当阅读表章的时候,杨仪又上表,报告说魏延背叛。两人连续上表,各自陈述是非。
突然报告费祎到了。后主召见他,费祎详细报告了魏延反叛的情况。后主说:‘如果真是这样,就命令董允假传圣旨去劝解,用好话安抚。’董允奉命而去。
魏延烧毁栈道后,驻军南谷,把守隘口,自以为得计;没想到杨仪、姜维率领军队星夜从小路抄到南谷之后。杨仪担心汉中失守,命令先锋何平带领三千士兵先行。杨仪和姜维等人带领军队护送灵柩向汉中进发。
何平带领军队直接到达南谷之后,擂鼓呐喊。侦察兵飞快地报告魏延,说杨仪命令先锋何平带领军队从小路抄来挑战。魏延大怒,急忙披挂上马,提刀带领军队来迎战。两军对峙,何平出马大骂:‘反贼魏延在哪里?’魏延也骂道:‘你帮助杨仪造反,怎么敢骂我!’何平斥责道:‘丞相刚刚去世,尸体还没有冷,你怎么敢造反!’然后他挥鞭指着川军说:‘你们这些士兵,都是西川人,西川有很多你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亲戚;丞相在世时,从来没有薄待过你们,现在你们不应该帮助反贼,应该各自回家乡,等待赏赐。’士兵们听到这些话,大喊一声,散去了大半。魏延大怒,挥刀纵马,直接冲向何平。何平挺枪迎战。战斗了几回合,何平假装败逃,魏延随后追赶。士兵们放箭,魏延拨马回身。看到士兵们纷纷溃散,魏延更加愤怒,骑马追上去,杀了几个,但仍然无法阻止;只有马岱带领的三百人没有动摇,魏延对马岱说:‘你真心帮助我,事情成功之后,我绝不会辜负你。’于是和马岱一起追杀何平。何平带领军队飞快地逃走。魏延收拢残军,和马岱商议说:‘我们投奔魏国,怎么办?’马岱说:‘将军的话,太不明智了。大丈夫为什么不自己图谋霸业,却轻易地屈尊于人呢?我看将军智勇双全,两川的士兵,谁敢抵挡?我发誓和将军一起先夺取汉中,然后进攻西川。’
延大喜,遂同马岱引兵直取南郑。
姜维在南郑城上,见魏延、马岱耀武扬威,风拥而来。
维急令拽起吊桥。
延、岱二人大叫:‘早降!’
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之?’
仪曰:‘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造反,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
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曰:‘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
维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
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
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
延横刀勒马而言曰:‘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
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
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曰:‘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
延大笑曰:‘杨仪匹夫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
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曰:‘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曰:‘吾敢杀汝!’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
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原来孔明临终之时,授马岱以密计,只待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斩之;当日,杨仪读罢锦囊计策,已知伏下马岱在彼,故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
后人有诗曰:‘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却说董允未及到南郑,马岱已斩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
杨仪具表星夜奏闻后主。
后主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
后主放声大哭。
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后主命扶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
其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后主还朝,杨仪自缚请罪。
后主令近臣去其缚曰:‘若非卿能依丞相遗教,灵柩何日得归,魏延如何得灭。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
遂加杨仪为中军师。
马岱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
仪呈上孔明遗表。
后主览毕,大哭,降旨卜地安葬。
费祎奏曰:‘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后主从之。
择本年十月吉日,后主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
后主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
后杜工部有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杜工部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却说后主回到成都,忽近臣奏曰:‘边庭报来,东吴令全琮引兵数万,屯于巴丘界口,未知何意。’
后主惊曰:‘丞相新亡,东吴负盟侵界,如之奈何?’
蒋琬奏曰:‘臣敢保王平、张嶷引兵数万屯于永安,以防不测。陛下再命一人去东吴报丧,以探其动静。’
后主曰:‘须得一舌辩之士为使。’
一人应声而出曰:‘微臣愿往。’
众视之,乃南阳安众人,姓宗,名预,字德艳,官任参军、右中郎将。
后主大喜,即命宗预往东吴报丧,兼探虚实。
宗预领命,径到金陵,入见吴主孙权。
礼毕,只见左右人皆着素衣。
权作色而言曰:‘吴、蜀已为一家,卿主何故而增白帝之守也?’
预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
权笑曰:‘卿不亚于邓芝。’
乃谓宗预曰:‘朕闻诸葛丞相归天,每日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守兵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
预顿首拜谢。
权曰:‘朕既许以同盟,安有背义之理?’
预曰:‘天子因丞相新亡,特命臣来报丧。’
权遂取金鈚箭一枝折之,设誓曰:‘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
又命使赍香帛奠仪,入川致祭。
宗预拜辞吴主,同吴使还成都,入见后主,奏曰:‘吴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挂孝。其益兵巴丘者,恐魏人乘虚而入,别无异心。今折箭为誓,并不背盟。’
后主大喜,重赏宗预,厚待吴使去讫。
遂依孔明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
其余将校,各依旧职。
杨仪自以为年宦先于蒋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赏,口出怨言,谓费祎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将全师投魏,宁当寂寞如此耶!’
费祎乃将此言具表密奏后主。
后主大怒,命将杨仪下狱勘问,欲斩之。
蒋琬奏曰:‘仪虽有罪,但日前随丞相多立功劳,未可斩也,当废为庶人。’
后主从之,遂贬杨仪赴汉嘉郡为民。
仪羞惭自刎而死。
蜀汉建兴十三年,魏国皇帝曹睿青龙三年,吴国皇帝孙权嘉禾四年,三国都没有发动战争,单说魏国皇帝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管军马,安定边疆。
司马懿拜谢后回到洛阳。魏国皇帝在许昌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又在洛阳建造朝阳殿、太极殿,建造总章观,都高达十丈;还建造了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命令博士马钧监督建造,非常华丽:雕刻的梁柱,绘制的屋檐,碧绿的瓦片,金色的砖块,光彩照人。挑选了天下巧匠三万多人,民夫三十多万人,不分昼夜地建造。民力疲惫,怨声载道。
曹睿又下旨让在芳林园大兴土木,让公卿大臣都去那里背土植树。司徒董寻上表直言进谏说:“自从建安以来,野外战斗死亡的人,有的门庭冷落,户绝人亡;虽然有存活的,也是孤儿寡母。如果现在宫室狭小,想要扩大,还应该顺应时势,不妨碍农事。何况建造无益的东西呢?陛下既然尊贵群臣,让他们戴着冠冕,穿着锦绣,乘坐华美的车辆,这是与小人有别的。现在又让他们背土植树,沾湿身体,涂抹双脚,毁坏国家的光彩,来崇尚无益的事情:实在是没有意义。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没有忠诚和礼仪,国家怎么能立足?我知道说出这些话一定会死;但自比于牛身上的一根毛,活着没有益处,死了又有什么损失。拿着笔流泪,心中与世界告别。我有八个儿子,我死后,就累赘陛下您了。我战战兢兢地等待您的判决。”曹睿看了奏章生气地说:“董寻不怕死吗!”左右大臣奏请将他处斩。曹睿说:“这个人一向忠诚正直,现在暂时废除他的官职,降为平民。再有胡言乱语的人一定处斩!”当时有太子舍人张茂,字彦材,也上表直言进谏,曹睿命令将他处斩。当天就召见马钧问他说:“我建造高台峻阁,想要与神仙交往,寻求长生不老的方子。”马钧回答说:“汉朝二十四位皇帝中,只有汉武帝在位时间最长,寿命极高,是因为他服用了天上的日精月华之气:曾经在长安宫中建造柏梁台;台上立一个铜人,手里捧一个盘子,叫做‘承露盘’,接住三更北斗星所降的沆瀣之水,这水叫做‘天浆’,又称‘甘露’。用这水调和美玉粉末服用,可以返老还童。”曹睿非常高兴说:“你现在可以带人夫星夜赶到长安,拆下铜人,移到芳林园中。”
马钧领命,带一万人到长安,命令在柏梁台周围搭建木架,登上柏梁台。不久,五千人拉绳索,旋转而上。那柏梁台高达二十丈,铜柱粗十围。马钧教人先拆铜人。多人合力拆下铜人,只见铜人眼中流下泪水。众人皆大惊。忽然台边一阵狂风起处,飞砂走石,如同骤雨;一声巨响,就像天崩地裂:台倾柱倒,压死千余人。马钧取铜人及金盘回到洛阳,进见魏主,献上铜人、承露盘。魏主问:“铜柱在哪里?”马钧奏报:“铜柱重百万斤,不能运到。”曹睿命令将铜柱打碎,运到洛阳,铸成两个铜人,称为翁仲,立在司马门外;又铸成两个铜龙凤:龙高四丈,凤高三丈多,立在殿前。又在上林苑中种植奇花异木,饲养珍禽异兽。少傅杨阜上表进谏说:“我听说尧帝崇尚茅草屋顶,而天下安宁;大禹谦虚宫室,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到了殷、周时期,有的殿堂只有三尺高,以九筵为度。古代的圣帝明王,没有谁极尽宫室之华丽,而使百姓财力凋敝的。夏桀建造了璇室、象廊,商纣建造了倾宫、鹿台,以致丧失了国家;楚灵王因为建造章华台而遭受灾祸;秦始皇建造阿房宫而祸及子孙,天下叛乱,二世而亡。不衡量万民的力量,而满足耳目之欲,没有不灭亡的。陛下应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法则,以桀、纣、楚、秦为深刻教训。然而陛下却自顾自地享乐,只顾装饰宫室,必然会有危亡的灾祸。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相同。我虽然愚钝胆小,也不敢忘记谏臣的职责?言辞不切实际,不足以感动陛下。我谨以死相谏,等待您的重罚。”奏章呈上,曹睿没有觉悟,只催促马钧建造高台,安置铜人、承露盘。又下旨广选天下美女,送入芳林园中。众官员纷纷上表进谏,曹睿都不听。
曹睿的皇后毛氏,是河内人;以前曹睿还是平原王时,最宠爱她;等到即位为帝,立她为皇后;后来因为宠爱郭夫人,毛皇后失宠。郭夫人美丽而聪明,曹睿非常宠爱她,每天取乐,一个多月不出宫门。这年春天三月,芳林园中百花争艳,曹睿和郭夫人到园中赏花饮酒。郭夫人说:“为什么不请皇后一起欢乐?”曹睿说:“如果她在这里,我连一口水都喝不下。”于是传令宫女,不允许让毛皇后知道。毛皇后看到曹睿一个多月没有进入正宫,这天带着十几个宫女,来到翠花楼上消遣,只听到乐声嘹亮,便问:“哪里奏乐?”一个宫女禀报说:“是圣上和郭夫人御花园中赏花饮酒。”毛皇后听后,心中烦恼,回宫休息。次日,毛皇后乘坐小车出宫游玩,正遇到曹睿在曲廊之间,便笑着说:“陛下昨天游北园,乐趣不浅啊!”曹睿大怒,立即命令逮捕昨天侍奉的人,斥责说:“昨天游北园,我禁止左右人不得让毛皇后知道,怎么又宣扬出去!”命令宫官将所有侍奉的人都处斩。毛皇后大惊,乘车回宫,曹睿立即下诏赐死毛皇后,立郭夫人为皇后。朝臣没有人敢进谏。
突然有一天,幽州刺史毋丘俭上表报告,称辽东公孙渊造反,自称为燕王,改元为绍汉元年,建造宫殿,设立官职,兴兵入侵,北方动荡不安。曹睿大惊,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起兵退敌的策略。正是:刚刚在内地大兴土木,又在外地看到战火纷飞。
不知道如何应对,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注解
武侯:指诸葛亮,即诸葛孔明,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智谋著称。
锦囊计:古代小说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指事先准备好的计谋或对策。
魏主:指曹魏的君主,这里可能指曹操或曹丕。
承露盘:古代宫殿中的铜制器物,用于承接露水。
杨仪:蜀汉将领,诸葛亮死后,曾与魏延发生冲突。
费祎:费祎是蜀汉的尚书令,以忠诚著称。
姜维:姜维是蜀汉的名将,以智勇著称,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主要将领之一。
后主:指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谯周:蜀汉时期的大臣,以天文占卜著称。
李福:蜀汉时期的大臣,诸葛亮死后,曾向刘禅报告诸葛亮去世的消息。
孔明:诸葛亮的字,诸葛亮在后世被尊称为孔明。
槎山:地名,位于蜀汉境内,此处可能指通往汉中的小路。
栈道:古代在险峻山岭间架设的通道,多用于军事或交通。
汉中: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南部,是蜀汉的重要军事要地。
川兵:指来自四川的士兵。
马岱:马岱是蜀汉的将领,以勇猛著称,在此段故事中,他斩杀了反叛的魏延。
南郑:南郑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南郑县,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西部重镇。
魏延:魏延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以勇猛著称,但性格刚烈,最终反叛。
锦囊:锦囊是一种古代的装物工具,常用于存放重要文件或物品,这里指诸葛亮留下的锦囊计策。
丞相:丞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代的总理,这里指诸葛亮。
遗教:遗教是指遗留下来的教诲或教导,这里指诸葛亮的遗言。
锦官城: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因成都曾为蜀汉的锦织中心而得名。
定军山:定军山是位于四川的一座山,诸葛亮在此山安葬。
东吴:东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由孙权建立,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全琮:全琮是东吴的大将,曾领兵与蜀汉交战。
巴丘界口:巴丘界口是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边界。
永安:永安是蜀汉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重庆市。
蒋琬:蒋琬是蜀汉的丞相,以贤能著称。
车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掌管军事。
辅汉将军:辅汉将军是蜀汉的一种官职,用于表彰有功的将领。
平襄侯:平襄侯是蜀汉的一种封号,用于表彰有功的将领。
汉嘉郡:汉嘉郡是蜀汉的一个郡,位于今天的四川省雅安市。
自刎:自刎是指自杀,用刀割喉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蜀汉建兴十三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即公元235年。
魏主曹睿青龙三年:魏国皇帝曹睿的年号,即公元235年。
吴主孙权嘉禾四年:吴国皇帝孙权的年号,即公元235年。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太尉、丞相等职。
太尉: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掌管军事。
总督军马:总领军马,即总管军队。
洛阳:中国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许昌: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许昌市。
大兴土木:大规模地建造房屋、道路等。
朝阳殿:宫殿名,位于洛阳。
太极殿:宫殿名,位于洛阳。
总章观:道教宫观名,位于洛阳。
崇华殿:宫殿名。
青霄阁:楼阁名。
凤凰楼:楼阁名。
九龙池:池塘名。
博士马钧:古代官名,指掌管文化教育的高级官员,马钧是其中之一。
雕梁画栋:指雕刻华丽的屋梁和彩绘的栋梁。
碧瓦金砖:指用碧绿色的瓦和金色的砖铺成的屋顶。
光辉耀日:形容非常明亮,如同太阳的光辉。
博士:古代官名,指掌管文化教育的高级官员。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即公元196年至220年。
野战死亡:在野外战斗中死亡。
门殚户尽:家中人口全部死亡。
遗孤老弱:留下的孤儿、老人和弱者。
冠冕:古代贵族戴的帽子,象征尊贵。
文绣:绣有花纹的丝织品,常用于装饰。
华舆:装饰华丽的车辆。
崇无益:做无益的事情。
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的话,意思是君主应该以礼待臣子,臣子应该以忠事君。
秉笔流涕:拿着笔流泪,形容非常悲痛。
芳林园:园林名。
司徒:古代官名,为三公之一,掌管教化、礼仪等。
董寻: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以直谏著称。
建安以来:自建安年间以来,指自公元196年以来。
宫室狭小:宫殿狭小。
尊群臣:尊重群臣。
被以文绣:穿上绣有花纹的服装。
载以华舆:乘坐装饰华丽的车辆。
沾体涂足:身上沾满泥土,脚下沾满泥浆。
毁国之光:损害国家的光彩。
汉朝二十四帝:汉朝从汉高祖刘邦到汉献帝刘协共有二十四位皇帝。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西汉时期著名的皇帝。
长安:古代都城之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
柏梁台:古代宫殿名,位于长安。
沆瀣之水:古代传说中的仙水,可使人长生不老。
天浆:古代传说中的仙水,可使人长生不老。
甘露:古代传说中的仙水,可使人长生不老。
美玉为屑:将美玉磨成粉末。
反老还童:使人恢复年轻时的容貌。
翁仲:古代石雕人像,立于宫殿门前。
上林苑:古代皇家园林,位于长安。
尧:传说中的古代圣帝,以简朴著称。
茅茨:用茅草覆盖的屋顶。
禹:传说中的古代圣帝,以治水著称。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楚灵:楚国的君主,以奢侈著称。
章华:楚灵所建的宫殿名。
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以修建宫殿著称。
阿房:秦始皇所建的宫殿名。
二世:指秦二世胡亥。
毛后:曹睿的皇后,姓毛。
郭夫人:曹睿的宠妃,姓郭。
涓滴:形容极小的事物。
翠花楼:楼阁名。
曲廊:弯曲的走廊。
毋丘俭: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曾任幽州刺史。
辽东:古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东部。
公孙渊:辽东地区的割据势力,自称为燕王。
绍汉元年:公孙渊自立的年号。
干戈:指战争。
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五回-评注
蜀汉建兴十三年,魏主曹睿青龙三年,吴主孙权嘉禾四年,三国各不兴兵,单说魏主封司马懿为太尉,总督军马,安镇诸边。
此句以时间线为引,点明了三国时期的和平背景,同时也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懿的出场,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懿拜谢回洛阳去讫。
此句简洁地描述了司马懿接受封赏后的行动,展现了其谦逊有礼的形象。
魏主在许昌,大兴土木,建盖宫殿;又于洛阳造朝阳殿、太极殿,筑总章观,俱高十丈;又立崇华殿、青霄阁、凤凰楼、九龙池,命博士马钧监造,极其华丽:雕梁画栋,碧瓦金砖,光辉耀日。
此段描绘了魏主曹睿大兴土木的情景,通过宫殿、楼阁的建造,展现了魏国国力的强盛,同时也反映了曹睿的奢侈和好大喜功。
选天下巧匠三万余人,民夫三十余万,不分昼夜而造。
此句突出了建造规模之大,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同时也反映了民力的疲困。
民力疲困,怨声不绝。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民间的疾苦,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
睿又降旨起土木于芳林园,使公卿皆负土树木于其中。
此句反映了曹睿的奢侈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朝政,使得公卿大臣也要参与到劳役之中。
司徒董寻上表切谏曰。“伏自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或门殚户尽;虽有存者,遗孤老弱。
董寻的上表切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即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
若今宫室狭小,欲广大之,犹宜随时,不妨农务。
董寻的谏言,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即不应在农忙时节大兴土木。
况作无益之物乎?陛下既尊群臣,显以冠冕,被以文绣,载以华舆,所以异于小人人也。
董寻进一步指出,建造无益之物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同时批评了曹睿的奢侈行为。
今又使负木担土,沾体涂足,毁国之光,以崇无益:甚无谓也。
董寻的言辞激烈,直接批评了曹睿的行为,表达了他的忠言逆耳。
孔子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无忠无礼,国何以立?臣知言出必死;而自比于牛之一毛,生既无益,死亦何损。
董寻引用孔子的话,强调君臣之间的礼义关系,表达了他的忠诚和牺牲精神。
秉笔流涕,心与世辞。臣有八子,臣死之后,累陛下矣。
董寻的悲壮之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人的担忧,以及对曹睿的忠告。
不胜战忄栗待命之至!
董寻的言辞中透露出对曹睿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坚定立场。
睿览表怒曰:“董寻不怕死耶!”左右奏请斩之。
此句反映了曹睿的暴虐和残暴,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睿曰:“此人素有忠义,今且废为庶人。再有妄言者必斩!”
曹睿虽然表面上表示宽容,但实际上是在压制异己,巩固自己的权力。
时有太子舍人张茂,字彦材,亦上表切谏,睿命斩之。
此句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即使太子舍人也不能幸免于难。
即日召马钧问曰:“朕建高台峻阁,欲与神仙往来,以求长生不老之方。”
曹睿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范畴,他希望通过建造高台和寻找长生不老之方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钧奏曰:“汉朝二十四帝,惟武帝享国最久,寿算极高,盖因服天上日精月华之气也:尝于长安宫中,建柏梁台;台上立一铜人,手捧一盘,名曰‘承露盘’,接三更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浆’,又曰‘甘露’。
马钧的回答,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长生不老之方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科技的一些成就。
取此水用美玉为屑,调和服之,可以反老还童。
马钧提出的长生不老之方,虽然荒诞不经,但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渴望。
睿大喜曰:“汝今可引人夫星夜至长安,拆取铜人,移置芳林园中。”
曹睿对马钧的建议表示赞同,并下令实施。
钧领命,引一万人至长安,令周围搭起木架,上柏梁台去。
此句描述了马钧带领人马前往长安的情景,展现了其执行力。
那柏梁台高二十丈,铜柱圆十围。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柏梁台的高大和宏伟。
马钧教先拆铜人。
马钧的指挥和安排,展现了其高超的技艺和领导能力。
多人并力拆下铜人来,只见铜人眼中潸然泪下。
此句描绘了铜人被拆时的情景,反映了古代工匠对技艺的尊重。
忽然台边一阵狂风起处,飞砂走石,急若骤雨;一声响亮,就如天崩地裂:台倾柱倒,压死千余人。
此句描绘了柏梁台倒塌的惨烈景象,反映了古代建筑技术的局限性。
钧取铜人及金盘回洛阳,入见魏主,献上铜人、承露盘。
马钧完成了任务,向曹睿汇报。
魏主问曰:“铜柱安在?”钧奏曰:“柱重百万斤,不能运至。”
曹睿对铜柱的失落,反映了其对长生不老之方的执着。
睿令将铜柱打碎,运来洛阳,铸成两个铜人,号为翁仲,列于司马门外;又铸铜龙凤两个:龙高四丈,凤高三丈余,立在殿前。
曹睿的行为,既是对长生不老之方的执着,也是对权力的追求。
又于上林苑中,种奇花异木,蓄养珍禽怪兽。
此句反映了曹睿对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其奢侈的生活方式。
少傅杨阜上表谏曰:“臣闻尧尚茅茨,而万国安居;禹卑宫室,而天下乐业;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
杨阜的上表谏言,引用了古代圣帝明王的事例,批评了曹睿的奢侈行为。
古之圣帝明王,未有极宫室之高丽,以凋敝百姓之财力者也。
杨阜进一步强调了古代圣帝明王的治国理念,即以民为本。
桀作璇室、象廊,纣为倾宫、鹿台,以丧其社稷;楚灵以筑章华而身受其祸;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
杨阜通过列举历史事例,告诫曹睿不要重蹈覆辙。
夫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杨阜进一步强调了治国之道,即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
陛下当以尧、舜、禹、汤、文、武为法则,以桀、纣、楚、秦为深诫。
杨阜提出了治国理念,即要效仿古代圣帝明王,避免重蹈覆辙。
而乃自暇自逸,惟宫台是饰,必有危亡之祸矣。
杨阜对曹睿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指出其必将导致国家的危亡。
君作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
杨阜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即共同承担国家的兴衰。
臣虽驽怯,敢忘诤臣之义?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杨阜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对曹睿的忠告。
谨叩棺沐浴,伏俟重诛。
杨阜的言辞中透露出对曹睿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坚定立场。
表上,睿不省,只催督马钧建造高台,安置铜人、承露盘。
曹睿对杨阜的谏言置若罔闻,继续追求自己的欲望。
又降旨广选天下美女,入芳林园中。
此句反映了曹睿的荒淫无度,对美女的追求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
众官纷纷上表谏诤,睿俱不听。
此句反映了朝臣们对曹睿的失望和无奈。
却说曹睿之后毛氏,乃河内人也;先年睿为平原王时,最相恩爱;及即帝位,立为后;后睿因宠郭夫人,毛后失宠。
此段讲述了曹睿后妃之间的争斗,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郭夫人美而慧,睿甚嬖之,每日取乐,月余不出宫闼。
此句描绘了郭夫人的形象,以及她在曹睿心中的地位。
是岁春三月,芳林园中百花争放,睿同郭夫人到园中赏玩饮酒。
此句描绘了曹睿和郭夫人的日常生活,展现了宫廷生活的奢华。
郭夫人曰:“何不请皇后同乐?”壑曰;“若彼在,朕涓滴不能下咽也。”
此段对话反映了毛后失宠的无奈和曹睿对郭夫人的宠爱。
遂传谕宫娥,不许令毛后知道。
此句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毛后已经失去了话语权。
毛后见睿月余不入正宫,是日引十余宫人,来翠花楼上消遣,只听的乐声嘹亮,乃问曰:“何处奏乐?”
毛后对曹睿的失宠感到不满,于是来到翠花楼消遣。
一宫官启曰:“乃圣上与郭夫人于御花园中赏花饮酒。”
此句反映了毛后对曹睿和郭夫人的不满。
毛后闻之,心中烦恼,回宫安歇。
此句描绘了毛后的心情,以及她对宫廷生活的无奈。
次日,毛皇后乘小车出宫游玩,正迎见睿于曲廊之间,乃笑曰:“陛下昨游北园,其乐不浅也!”
毛后试图挽回自己的地位,于是出宫游玩,并在偶遇曹睿时进行试探。
睿大怒,即命擒昨日侍奉诸人到,叱曰:“昨游北园,朕禁左右不许使毛后知道,何得又宣露!”
曹睿对毛后的行为感到愤怒,于是下令捉拿侍奉的人。
喝令宫官将诸侍奉人尽斩之。
此句反映了曹睿的残暴和暴虐,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不惜杀害无辜。
毛后大惊,回车至宫,睿即降诏赐毛皇后死,立郭夫人为皇后。
此句反映了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毛后最终被曹睿所杀。
朝臣莫敢谏者。
此句反映了朝臣们对曹睿的恐惧和无奈。
忽一日,幽州刺史毋丘俭上表,报称辽东公孙渊造反,自号为燕王,改元绍汉元年,建宫殿,立官职,兴兵入寇,摇动北方。
此段讲述了辽东公孙渊造反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危机。
睿大惊,即聚文武官僚,商议起兵退渊之策。
此句反映了曹睿对国家危机的应对,他召集文武官僚商议对策。
正是:才将土木劳中国,又见干戈起外方。
此句反映了当时国家的内忧外患,同时也揭示了曹睿的治国困境。
未知何以御之,且看下文分解。
此句为故事的悬念,引出下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