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原文

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夏侯霸为参谋,张嶷为运粮使,大兵出阳平关伐魏。

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向取雍州,不克而还;今若再出,必又有准备。公有何高见?’

霸曰:‘陇上诸郡,只有南安钱粮最广;若先取之,足可为本。向者不克而还,盖因羌兵不至。今可先遣人会羌人于陇右,然后进兵出石营,从董亭直取南安。’

维大喜曰:‘公言甚妙!’遂遣郤正为使,赍金珠蜀锦入羌,结好羌王。

羌王迷当,得了礼物,便起兵五万,令羌将俄何烧戈为大先锋,引兵南安来。

魏左将军郭淮闻报,飞奏洛阳。

司马师问诸将曰:‘谁敢去敌蜀兵?’

辅国将军徐质曰:‘某愿往。’师素知徐质英勇过人,心中大喜,即令徐质为先锋,令司马昭为大都督,领兵望陇西进发。

军至董亭,正遇姜维,两军列成阵势。

徐质使开山大斧,出马挑战。

蜀阵中廖化出迎。

战不数合,化拖刀败回。

张翼纵马挺枪而迎,战不数合,又败入阵。

徐质驱兵掩杀,蜀兵大败,退三十余里。

司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姜维与夏侯霸商议曰:‘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

霸曰:‘来日诈败,以埋伏之计胜之。’

维曰:‘司马昭乃仲达之子,岂不知兵法?若见地势掩映,必不肯追。吾见魏兵累次断吾粮道,今却用此计诱之,可斩徐质矣。’

遂唤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唤张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领兵去了。

一面令军士于路撒下铁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计。

徐质连日引兵搦战,蜀兵不出。

哨马报司马昭说:‘蜀兵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以为久计,只待羌兵策应。’

昭唤徐质曰:‘昔日所以胜蜀者,因断彼粮道也。今蜀兵在铁笼山后运粮,汝今夜引兵五千,断其粮道,蜀兵自退矣。’

徐质领令,初更时分,引兵望铁笼山来,果见蜀兵二百余人,驱百余头木牛流马,装载粮草而行。

魏兵一声喊起,徐质当先拦住。

蜀兵尽弃粮草而走。

质分兵一半,押送粮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来。

追不到十里,前面车仗横截去路。

质令军士下马拆开车仗,只见两边忽然火起。

质急勒马回走,后面山僻窄狭处,亦有车仗截路,火光迸起。

质等冒烟突火,纵马而出。

一声炮响,两路军杀来:左有廖化,右有张翼,大杀一阵,魏兵大败。

徐质奋死只身而走,人困马乏,正奔走间,前面一枝兵杀到,乃姜维也。

质大惊无措,被维一枪刺倒坐下马,徐质跌下马来,被众军乱刀砍死。

质所分一半押粮兵,亦被夏侯霸所擒,尽降其众。

霸将魏兵衣甲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骑坐,打着魏军旗号,从小路径奔回魏寨来。

魏军见本部兵回,开门放入,蜀兵就寨中杀起。

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走时,前面廖化杀来。

昭不能前进,急退时,姜维引兵从小路杀到。

昭四下无路,只得勒兵上铁笼山据守。

原来此山只有一条路,四下皆险峻难上;其上惟有一泉,止够百人之饮,——此时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维绝其路口,山上泉水不敷,人马枯渴。

昭仰天长叹曰:‘吾死于此地矣!’

后人有诗曰:‘妙算姜维不等闲,魏师受困铁笼间:庞涓始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

主簿王韬曰:‘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将军何不效之?’

昭从其言,遂上山顶泉边,再拜而祝曰:‘昭奉诏来退蜀兵,若昭合死,令甘泉枯竭,昭自当刎颈,教部军尽降;如寿禄未终,愿苍天早赐甘泉,以活众命!’

祝毕,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马不死。

却说姜维在山下困住魏兵,谓众将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马懿,吾深为恨;今司马昭必被吾擒矣。’

却说郭淮听知司马昭困于铁笼山上,欲提兵来。

陈泰曰:‘姜维会合羌兵,欲先取南安。今羌兵已到,将军若撤兵去救,羌兵必乘虚袭我后也。可先令人诈降羌人,于中取事;若退了此兵,方可救铁笼之围。’

郭淮从之,遂令陈泰引五千兵,径到羌王寨内,解甲而入,泣拜曰:‘郭淮妄自尊大,常有杀泰之心,故来投降。郭淮军中虚实,某俱知之。只今夜愿引一军前去劫寨,便可成功。如兵到魏寨,自有内应。’

迷当大喜,遂令俄何烧戈同陈泰来劫魏寨。

俄何烧戈教泰降兵在后,令泰引羌兵为前部。

是夜二更,竟到魏寨,寨门大开。

陈泰一骑马先入。

俄何烧戈骤马挺枪入寨之时,只叫得一声苦,连人带马,跌在陷坑里。

陈泰兵从后面杀来,郭淮从左边杀来,羌兵大乱,自相践踏,死者无数,生者尽降。

俄何烧戈自刎而死。

郭淮、陈泰引兵直杀到羌人寨中,迷当大王急出帐上马时,被魏兵生擒活捉,来见郭淮。

淮慌下马,亲去其缚,用好言抚慰曰:‘朝廷素以公为忠义,今何故助蜀人也?’

迷当惭愧伏罪。

淮乃说迷当曰:‘公今为前部,去解铁笼山之围,退了蜀兵,吾奏准天子,自有厚赐。’

迷当从之,遂引羌兵在前,魏兵在后,径奔铁笼山。

时值三更,先令人报知姜维。

维大喜,教请入相见。

魏兵多半杂在羌人部内;行到蜀寨前,维令大兵皆在寨外屯紥,迷当引百余人到中军帐前。

姜维、夏侯霸二人出迎。

魏将不等迷当开言,就从背后杀将起来。

维大惊,急上马而走。

羌、魏之兵,一齐杀入。

蜀兵四分五落,各自逃生。

维手无器械,腰间止有一副弓箭,走得慌忙,箭皆落了,只有空壶。

维望山中而走,背后郭淮引兵赶来;见维手无寸铁,乃骤马挺枪追之。

看看至近,维虚拽弓弦,连响十余次。

淮连躲数番,不见箭到,知维无箭,乃挂住钢枪,拈弓搭箭射之。

维急闪过,顺手接了,就扣在弓弦上;待淮追近,望面门上尽力射去,淮应弦落马。

维勒回马来杀郭淮,魏军骤至。

维下手不及,只掣得淮枪而去。

魏兵不敢追赶,急救淮归寨,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

司马昭下山引兵追赶,半途而回。

夏侯霸随后逃至,与姜维一齐奔走。

维折了许多人马,一路收紥不住,自回汉中。

虽然兵败,却射死郭淮,杀死徐质,挫动魏国之威,将功补罪。

却说司马昭犒劳羌兵,发遣回国去讫,班师还洛阳,与兄司马师专制朝权,群臣莫敢不服。

魏主曹芳每见师入朝,战栗不已,如针刺背。

一日,芳设朝,见师带剑上殿,慌忙下榻迎之。

师笑曰:‘岂有君迎臣之礼也,请陛下稳便。’

须臾,群臣奏事,司马师俱自剖断,并不启奏魏主。

少时朝退,师昂然下殿,乘车出内,前遮后拥,不下数千人马。

芳退入后殿,顾左右止有三人:乃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缉乃张皇后之父,曹芳之皇丈也。

芳叱退近侍,同三人至密室商议。

芳执张缉之手而哭曰:‘司马师视朕如小儿,觑百官如草芥,社稷早晚必归此人矣!’

言讫大哭。

李丰奏曰:‘陛下勿忧。臣虽不才,愿以陛下之明诏,聚四方之英杰,以剿此贼。’

夏侯玄奏曰:‘臣叔夏侯霸降蜀,因惧司马兄弟谋害故耳;今若剿除此贼,臣叔必回也。臣乃国家旧戚,安敢坐视奸贼乱国,愿同奉诏讨之。’

芳曰:‘但恐不能耳。’

三人哭奏曰:‘臣等誓当同心灭贼,以报陛下!’

芳脱下龙凤汗衫,咬破指尖,写了血诏,授与张缉,乃嘱曰:‘朕祖武皇帝诛董承,盖为机事不密也。卿等须谨细,勿泄于外。’

丰曰:‘陛下何出此不利之言?臣等非董承之辈,司马师安比武祖也?陛下勿疑。’

三人辞出,至东华门左侧,正见司马师带剑而来,从者数百人,皆持兵器。

三人立于道傍。

师问曰:‘汝三人退朝何迟?’

李丰曰:‘圣上在内廷观书,我三人侍读故耳。’

师曰:‘所看何书?’

丰曰:‘乃夏、商、周三代之书也。’

师曰:‘上见此书,问何故事?’

丰曰:‘天子所问伊尹扶商、周公摄政之事,我等皆奏曰:今司马大将军,即伊尹、周公也。’

师冷笑曰:‘汝等岂将吾比伊尹、周公!其心实指吾为王莽、董卓!’

三人皆曰:‘我等皆将军门下之人,安敢如此?’

师大怒曰:‘汝等乃口谀之人!适间与天子在密室中所哭何事?’

三人曰:‘实无此状。’

师叱曰:‘汝三人泪眼尚红,如何抵赖!’

夏侯玄知事已泄,乃厉声大骂曰:‘吾等所哭者,为汝威震其主,将谋篡逆耳!’

师大怒,叱武士捉夏侯玄。

玄揎拳裸袖,径击司马师,却被武士擒住。

师令将各人搜检,于张缉身畔搜出一龙凤汗衫,上有血字。

左右呈与司马师。

师视之,乃密诏也。

诏曰:‘司马师弟兄,共持大权,将图篡逆。所以诏制,皆非朕意。各部官兵将士,可同仗忠义,讨灭贼臣,匡扶社稷。功成之日,重加爵赏。’

司马师看毕,勃然大怒曰:‘原来汝等正欲谋害吾兄弟!情理难容!’

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

三人骂不绝口。

比临东市中,牙齿尽被打落,各人含糊数骂而死。

师直入后宫。

魏主曹芳正与张皇后商议此事。

皇后曰:‘内廷耳目甚多,倘事泄露,必累妾矣!’

正言间,忽见师入,皇后大惊。

师按剑谓芳曰:‘臣父立陛下为君,功德不在周公之下;臣事陛下,亦与伊尹何别乎?今反以恩为仇,以功为过,欲与二三小臣,谋害臣兄弟,何也?’

芳曰:‘朕无此心。’

师袖中取出汗衫,掷之于地曰:‘此谁人所作耶!’

芳魂飞天外,魄散九霄,战栗而答曰:‘此皆为他人所逼故也。朕岂敢兴此心?’

师曰:‘妄诬大臣造反,当加何罪?’

芳跪告曰:‘朕合有罪,望大将军恕之!’

师曰:‘陛下请起。国法未可废也。’

乃指张皇后曰:‘此是张缉之女,理当除之!’

芳大哭求免,师不从,叱左右将张后捉出,至东华门内,用白练绞死。

后人有诗曰:‘当年伏后出宫门,跣足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次日,司马师大会群臣曰:

今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甚于汉之昌邑,不能主天下。

吾谨按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

众皆应曰:

大将军行伊、霍之事,所谓应天顺人,谁敢违命?

师遂同多官入永宁宫,奏闻太后。

太后曰:

大将军欲立何人为君?

师曰:

臣观彭城王曹据,聪明仁孝,可以为天下之主。

太后曰:

彭城王乃老身之叔,今立为君,我何以当之?今有高贵乡公曹髦,乃文皇帝之孙;此人温恭克让,可以立之。

卿等大臣,从长计议。

一人奏曰:

太后之言是也。

便可立之。

众视之,乃司马师宗叔司马孚也。

师遂遣使往元城召高贵乡公;请太后升太极殿,召芳责之曰:

汝荒淫无度,亵近娼优,不可承天下;当纳下玺绶,复齐王之爵,目下起程,非宣召不许入朝。

芳泣拜太后,纳了国宝,乘王车大哭而去。

只有数员忠义之臣,含泪而送。

后人有诗曰:

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

却说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乃文帝之孙,东海定王霖之子也。

当日,司马师以太后命宣至,文武官僚备銮驾于西掖门外拜迎。

髦慌忙答礼。

太尉王肃曰:

主上不当答礼。

髦曰:

吾亦人臣也,安得不答礼乎?

文武扶髦上辇入宫,髦辞曰:

太后诏命,不知为何,吾安敢乘辇而入?

遂步行至太极东堂。

司马师迎着,髦先下拜,师急扶起。

问候已毕,引见太后。

后曰:

吾见汝年幼时,有帝王之相;汝今可为天下之主:务须恭俭节用,布德施仁,勿辱先帝也。

髦再三谦辞。

师令文武请髦出太极殿,是日立为新君,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假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

文武百官,各有封赐。

正元二年春正月,有细作飞报,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起兵前来。

司马师大惊。

正是:

汉臣曾有勤王志,魏将还兴讨贼师。

未知如何迎敌,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译文

困司马汉将奇谋废曹芳魏家果报

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天,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让廖化、张翼担任左右先锋,夏侯霸担任参谋,张嶷担任运粮使,大军出阳平关攻打魏国。姜维与夏侯霸商议说:“以前攻打雍州,没有攻下就撤回来了;现在如果再次出兵,魏国一定有准备。您有什么高见?”夏侯霸说:“陇上的各个郡中,只有南安的粮食最充足;如果我们先攻下南安,就足以作为我们的基地。以前没有攻下就撤回来,是因为羌兵没有来。现在我们可以先派人去陇右与羌人结盟,然后进军出石营,从董亭直取南安。”姜维非常高兴说:“您的计策非常好!”于是派遣郤正为使者,带着金珠和蜀锦去羌地,与羌王结好。羌王迷当收到礼物后,就起兵五万,让羌将俄何烧戈担任大先锋,带领军队前往南安。

魏国左将军郭淮得到消息后,飞快地报告给洛阳。司马师问各位将领说:“谁敢去对抗蜀军?”辅国将军徐质说:“我愿意去。”司马师一直知道徐质非常勇猛,心中非常高兴,立即命令徐质为先锋,让司马昭担任大都督,率领军队向陇西进发。军队到达董亭时,正遇到姜维,两军摆开阵势。徐质挥舞开山大斧,出马挑战。蜀军中廖化出迎。交战了几回合,廖化拖着刀败回。张翼骑马挺枪而出,交战了几回合,又败入阵中。徐质驱兵掩杀,蜀军大败,后退了三十多里。司马昭也收兵回营,各自安营扎寨。

姜维与夏侯霸商议说:“徐质非常勇猛,我们应该用什么计策擒获他?”夏侯霸说:“明天我们可以假装败退,用埋伏的计策战胜他。”姜维说:“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难道不知道兵法?如果他看到地势有利,一定不会追击。我看到魏军多次切断我们的粮道,现在却用这个计策引诱他们,可以斩杀徐质。”于是召唤廖化和张翼分别按照这样的计划行事:他们领兵离开了。同时命令士兵在路上撒下铁蒺藜,在营地外多设置鹿角,显示出我们打算长期驻扎。

徐质连续几天引兵挑战,蜀军不出战。侦察兵报告给司马昭说:“蜀军在铁笼山后,用木牛流马运输粮食,作为长期打算,只等羌兵支援。”司马昭召唤徐质说:“以前之所以能战胜蜀军,是因为切断了他们的粮道。现在蜀军在铁笼山后运输粮食,你现在夜里带领五千士兵,切断他们的粮道,蜀军自然会撤退。”徐质领命,初更时分,带领士兵向铁笼山进发,果然看到蜀军二百多人,驱赶着一百多头木牛流马,装载着粮食前进。魏军一声呐喊,徐质当先拦住。蜀军全部丢弃粮食逃跑。徐质分兵一半,押送粮食回营;自己带领一半士兵追击。追了不到十里,前面车马横截去路。徐质命令士兵下马拆开车马,只见两边忽然起火。徐质急忙勒马回走,后面狭窄的山路也有车马截路,火光冲天。徐质等人冒着烟和火,骑马冲出。一声炮响,两路军队杀来:左边是廖化,右边是张翼,大战一场,魏军大败。

徐质拼死独自逃跑,人困马乏,正在逃跑时,前面一支军队杀到,那是姜维。徐质大惊失措,被姜维一枪刺倒坐骑,徐质从马上跌落,被众军乱刀砍死。徐质所分派押送粮食的一半士兵,也被夏侯霸擒获,全部投降。夏侯霸让魏军士兵穿上魏国的军服和马匹,让蜀军穿上,骑着马,打着魏军的旗帜,从小路奔回魏国营地。魏军看到自己的部队回来,打开营门让他们进入,蜀军在营中开始杀戮。司马昭大惊,慌忙上马逃跑时,前面廖化杀来。司马昭无法前进,急忙后退时,姜维带领军队从小路杀到。司马昭四周无路可走,只能勒兵上铁笼山据守。原来这座山只有一条路,四周都是险峻难以攀登的地方;山上只有一口泉,仅供一百人饮用——此时司马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维切断路口,山上泉水不够,人马都干渴。司马昭仰望天空长叹说:“我死在这里了!”后来有人作诗说:“妙算姜维不平凡,魏军被困铁笼间:庞涓初入马陵道,项羽初围九里山。”

主簿王韬说:“以前耿恭被困,拜井而得甘泉。将军为何不效仿他?”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登上山顶泉边,再次跪拜并祈祷说:“司马昭奉诏来退蜀军,如果司马昭应该死,让甘泉干涸,司马昭自己当刎颈,让部下全部投降;如果我的寿命未终,希望苍天早早赐予甘泉,以救众人生命!”祈祷完毕,泉水涌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马没有死。

却说姜维在山下围困魏军,对众将说:“以前丞相在上方谷,没有捉住司马懿,我深感遗憾;现在司马昭一定会被我擒获。”

却说郭淮得知司马昭被困在铁笼山上,想要带兵来救。陈泰说:“姜维联合羌兵,想要先攻取南安。现在羌兵已经到达,将军如果撤兵去救,羌兵一定会乘虚袭击我们的后方。我们可以先派人假装投降羌人,从中行事;如果退了羌兵,再可以去解铁笼山的围。”郭淮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陈泰带领五千士兵,直接到羌王营地,脱下铠甲进入,哭泣着跪拜说:“郭淮妄自尊大,一直有杀害陈泰的心思,所以来投降。郭淮军中的虚实,我都清楚。今晚愿意带领一支军队前去劫营,就可以成功。如果军队到达魏营,自然有内应。”迷当非常高兴,于是命令俄何烧戈和陈泰去劫魏营。俄何烧戈让陈泰的降兵在后面,让陈泰带领羌兵作为先锋。这天夜里二更时分,他们竟然到达了魏营,营门大开。陈泰一骑马先进入。俄何烧戈骑马挺枪进入营地时,只叫了一声苦,连人带马,跌进了陷坑里。陈泰的士兵从后面杀来,郭淮从左边杀来,羌兵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生还的都投降了。俄何烧戈自杀而死。郭淮和陈泰带领士兵一直杀到羌人营地,迷当大王急忙出帐上马时,被魏兵活捉,来见郭淮。郭淮慌忙下马,亲自解开他的绳索,用好言安慰说:“朝廷一直认为您是忠义的,现在为何帮助蜀人?”迷当感到惭愧,认罪。郭淮于是对迷当说:“您现在作为先锋,去解铁笼山的围,退了蜀兵,我向天子奏准,您会有丰厚的赏赐。”

迷当听从了这个计划,于是带领羌兵走在前面,魏兵跟在后面,直奔铁笼山。当时是深夜三更,先派人通知了姜维。姜维非常高兴,让迷当进来相见。魏兵大部分混杂在羌人队伍中;走到蜀军的营寨前,姜维命令大军都在寨外扎营,迷当带着一百多人来到中军帐前。姜维和夏侯霸两人出来迎接。魏将不等迷当开口,就从背后发动攻击。姜维大惊,急忙上马逃跑。羌人和魏兵一起杀入,蜀兵四散逃命。姜维手中没有武器,腰间只有一弓一箭,因为匆忙逃跑,箭都掉了,只剩下一个空箭壶。姜维望向山中逃跑,背后郭淮带领军队追赶;看到姜维手中没有武器,郭淮骑马挥枪追赶。快要追上时,姜维假装拉弓弦,连续响了几十次。郭淮躲避了几次,没有看到箭射来,知道姜维没有箭,于是放下钢枪,拿起弓箭射向姜维。姜维急忙闪躲,顺手接住了箭,扣在弓弦上;等郭淮追近,对着他的脸尽力射去,郭淮应声落马。姜维勒马回头要杀郭淮,但魏军突然赶到。姜维来不及动手,只抢了郭淮的枪而去。魏兵不敢追赶,急忙抢救郭淮回营,拔出箭头,血流不止而死。司马昭下山带领军队追赶,半路上返回。夏侯霸随后逃来,和姜维一起逃跑。姜维损失了很多人和马,一路上无法收容,只能返回汉中。虽然兵败,但射死了郭淮,杀死了徐质,挫伤了魏国的威风,以功补过。

司马昭慰劳羌兵,打发他们回国后,率军返回洛阳,和哥哥司马师一起专权,群臣无人敢不服。魏主曹芳每次见到司马师入朝,都害怕得发抖,就像针扎在背上。有一天,曹芳设朝,看到司马师带着剑上殿,慌忙下床迎接。司马师笑着说:“哪有君主迎接臣子的礼节,请陛下安心。”不久,群臣上奏事情,司马师都自己决断,并不向魏主报告。一会儿退朝,司马师昂首下殿,乘车离开,前面挡着后面跟着,不下几千人马。

曹芳退入后殿,看到左右只有三个人: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张缉是张皇后的父亲,也是曹芳的岳父。曹芳叱退了身边的侍从,和三个人到密室商议。曹芳握着张缉的手哭泣说:“司马师把朕看作小孩,把百官看作草芥,国家早晚要落到这个人手里了!”说完大哭。李丰上奏说:“陛下不必担忧。我虽然没有才能,愿意以陛下的圣旨,聚集四方的英雄,来剿灭这个逆贼。”夏侯玄上奏说:“我叔叔夏侯霸投降蜀国,是因为害怕司马兄弟谋害;现在如果剿灭这个逆贼,我叔叔一定会回来。我是国家的旧亲,怎么敢坐视奸贼乱国,愿意遵奉诏令讨伐他。”曹芳说:“只怕不能成功。”三个人哭着上奏说:“我们发誓要同心协力消灭逆贼,来报答陛下!”曹芳脱下龙凤汗衫,咬破指尖,写下血诏,交给张缉,并嘱咐说:“朕的祖武皇帝诛杀董承,是因为机密泄露。你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泄露出去。”李丰说:“陛下何必说这种不利的话?我们不是董承那样的人,司马师怎么能和武祖相比?陛下不要怀疑。”

三个人退朝后,走到东华门左侧,正好看到司马师带着剑走来,随从有几百人,都拿着兵器。三个人站在路边。司马师问:“你们三个人退朝怎么这么晚?”李丰说:“圣上在内宫看书,我们三个人陪读而已。”司马师问:“看的是什么书?”李丰说:“是夏、商、周三代的书。”司马师问:“皇帝看到这本书,问什么故事?”李丰说:“皇帝问到伊尹扶商、周公摄政的事情,我们都回答说:现在司马大将军就是伊尹、周公。”司马师冷笑着说:“你们难道把我比作伊尹、周公!你们的心思实际上是指着我像王莽、董卓!”三个人都说:“我们都是将军门下的人,怎么敢这样?”司马师大怒说:“你们这些阿谀奉承的人!刚才和皇帝在密室里哭的是什么?”三个人说:“根本没有这回事。”司马师叱道:“你们三个人的眼睛还红红的,怎么还能抵赖!”夏侯玄知道事情已经泄露,就大声痛骂说:“我们哭的是你威震君主,将要谋反!”司马师大怒,命令武士抓住夏侯玄。夏侯玄挥拳赤膊,直接攻击司马师,却被武士抓住。司马师命令搜查每个人,在张缉身边搜出一件龙凤汗衫,上面有血字。左右呈给司马师。司马师看了,原来是密诏。诏书说:“司马师兄弟,共同掌握大权,将要图谋篡位。所以颁布的诏令,都不是朕的意思。各部官兵将士,可以共同秉持忠义,讨伐这些奸臣,维护国家。功成之日,重重奖赏。”司马师看完,勃然大怒说:“原来你们正想谋害我们兄弟!情理难容!”于是命令将三个人在市场上腰斩,灭其三族。三个人骂不绝口。在被带到东市的时候,牙齿都被打掉,每个人都含糊不清地骂着而死。

司马师直接进入后宫。魏主曹芳正和张皇后商议这件事。皇后说:“后宫里耳目众多,如果事情泄露,一定会连累到我。”正说着,忽然看到司马师进来,皇后大惊。司马师按剑对曹芳说:“臣的父亲立陛下为君,功德不在周公之下;臣侍奉陛下,和伊尹有什么区别?现在反而把恩情当作仇恨,把功劳当作过错,想要和几个小臣谋害我们兄弟,为什么?”曹芳说:“朕没有这个心思。”司马师从袖中取出汗衫,扔在地上说:“这是谁做的?”曹芳魂飞魄散,回答说:“这都是被别人逼迫的。朕怎么敢有这种心思?”司马师说:“诬陷大臣造反,应该受到什么惩罚?”曹芳跪下请求说:“朕有罪,希望大将军能宽恕。”司马师说:“陛下请起。国法不可废除。”然后指着张皇后说:“这是张缉的女儿,应该处死!”曹芳大哭请求免死,司马师不同意,命令左右将张皇后抓出来,到东华门内,用白练勒死。后来有人作诗说:“当年伏后出宫门,赤脚哀号别至尊。司马今朝依此例,天教还报在儿孙。”

第二天,司马师召集所有大臣说:‘现在皇帝荒淫无道,亲近娼妓,听信谗言,堵塞了贤能人士的道路:他的罪过比汉朝的昌邑王还要严重,不能治理天下。我严格按照伊尹、霍光的先例,另立新君,以保护国家,安定天下,你们认为如何?’众人都回答说:‘大将军做伊尹、霍光那样的事,是顺应天意和民意的,谁敢违抗命令?’司马师于是和许多官员一起进入永宁宫,向太后报告。太后问:‘大将军想要立谁为君?’司马师说:‘我看彭城王曹据,聪明仁孝,可以成为天下的君主。’太后说:‘彭城王是我的叔父,现在立他为君,我该如何自处?现在有高贵乡公曹髦,是文皇帝的孙子;这个人温和谦逊,可以立他为君。你们这些大臣,好好商量一下。’有一个人说:‘太后的意见是正确的。就可以立他为君。’众人一看,原来是司马师的宗叔司马孚。司马师于是派人去元城召回高贵乡公;请太后上太极殿,召见曹芳,责备他说:“你荒淫无度,亲近娼妓,不能继承天下;应当交出国宝,恢复齐王的爵位,立刻起程,没有宣召不得入朝。”曹芳哭着向太后跪拜,交出了国宝,乘坐王车大哭而去。只有几位忠义之臣含泪相送。后来有人作诗说:“昔日曹操相汉时,欺骗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也被欺骗。”说到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是文帝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那天,司马师按照太后的命令宣召他,文武官员在西掖门外备好车驾迎接。曹髦慌忙行礼。太尉王肃说:‘君主不应行礼。’曹髦说:‘我也是人臣,怎能不行礼呢?’文武官员扶曹髦上辇入宫,曹髦辞说:‘太后有诏命,我不知道为什么,怎么敢乘坐辇车入宫呢?’于是步行到太极东堂。司马师迎上去,曹髦先下拜,司马师急忙扶起他。问候完毕,引见太后。太后说:‘我见你年幼时,就有帝王的相,你现在可以成为天下的君主:务必要谦逊节约,布施恩德,不要辱没先帝。’曹髦再三推辞。司马师命令文武官员请曹髦出太极殿,那天立他为新君,将嘉平六年改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授予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允许他入朝不趋,奏事不用报名,可以带剑上殿。文武百官,各有封赏。

正元二年春天正月,有细作飞报,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黜君主为名,起兵前来。司马师大惊。正是:汉臣曾有勤王志,魏将还兴讨贼师。不知如何迎敌,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注解

司马汉:指司马师,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司马昭的父亲,曾任大将军,实际掌握魏国政权。

奇谋:指非常巧妙的计谋或策略。

曹芳:曹芳是曹魏的皇帝,在位期间司马师和司马昭专权。

魏家果报:指魏国因为某些行为或决策而得到的报应。

蜀汉:指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由刘备建立,位于今天的四川一带。

延熙十六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延熙十六年即公元253年。

姜维: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以勇猛和智谋著称。

阳平关:古代关中通往蜀汉的重要关隘。

夏侯霸:夏侯霸是曹魏的将领,后来投降蜀汉。

参谋:古代军事中的职务,负责协助主将出谋划策。

运粮使:古代军事中的职务,负责运输粮食。

陇上:指陇山地区,即今甘肃省一带。

南安: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南部。

羌人:古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民族,与蜀汉有联系。

羌王迷当:羌族的首领。

陇右:指陇山以西地区。

石营:古代军事营地。

董亭: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郭淮:郭淮是曹魏的将领,在此文中被姜维射杀。

洛阳:古代都城,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

辅国将军徐质:曹魏将领,勇猛过人。

司马昭: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权臣,司马师的弟弟,后来成为曹魏的实际统治者。

仲达:司马师的字。

大将军:古代军事中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开山大斧:古代武器,一种大型的斧头。

铁笼山:铁笼山是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安康市境内,文中提到姜维在此处与魏兵作战。

木牛流马:蜀汉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用于运送粮食。

主簿王韬:曹魏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耿恭:东汉时期将领,以忠诚著称。

马陵道: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是军事要地。

九里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军事要地。

羌兵:羌兵指的是来自羌族的士兵,羌族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历史上与汉族有过多次的冲突和交流。

司马师:司马师,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司马昭的哥哥,以辅政大臣身份掌握实权。

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根基。

伊尹:商汤的贤臣,曾辅佐商汤灭夏建商,有很高的政治才能。

周公:周公是周朝初期的重要政治家,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也是古代贤臣的典范。

王莽:王莽是新朝的开国皇帝,以篡位著称,是历史上被批判的对象。

董卓:董卓是东汉末年的权臣,以残暴著称,导致汉朝的衰落。

夏侯玄:夏侯玄是曹魏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在此文中是曹芳的谋士。

中书令:中书令是古代官职,掌管朝廷文书,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

龙凤汗衫:龙凤汗衫是一种特殊的服饰,此处指皇帝的血书。

白练:白练是一种用来绞死人的绳索,此处指用白练绞死张皇后。

伏后:伏后是东汉末年的皇后,此处指代张皇后。

跣足:跣足是指赤脚,此处形容张皇后出宫时的狼狈。

至尊:至尊是指皇帝,此处指曹芳。

群臣:指朝中的官员和文武百官。

主上:指当时的皇帝。

荒淫无道:形容皇帝行为放纵,不遵守正道。

亵近娼优:亵,亲近而不庄重;娼优,指戏子、倡优,这里指皇帝亲近戏子,行为不端。

谗言:指诽谤别人的话。

闭塞贤路:阻塞贤能之士的道路,意指不让贤能之人进言献策。

霍光:西汉权臣,辅佐汉武帝、汉昭帝,掌握朝政大权。

太极殿:古代皇宫中的正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

玺绶:古代皇帝的印信和象征权力的绶带。

齐王:指被废黜的皇帝,这里指曹芳。

曹瞒:指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文皇帝:指曹丕,曹魏的开国皇帝。

东海定王霖:曹髦的祖父,曹魏宗室。

西掖门:皇宫中的西门,是文武百官进入皇宫的地方。

辇:古代帝王乘坐的车。

正元元年:曹髦即位后的年号。

黄钺:古代皇帝或权臣使用的象征权力的钺(斧头),黄钺表示最高的权力。

镇东将军毋丘俭:毋丘俭,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后起兵反对司马师。

扬州刺史文钦:文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与毋丘俭一同起兵反司马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评注

次日,司马师大会群臣曰:‘今主上荒淫无道,亵近娼优,听信谗言,闭塞贤路:其罪甚于汉之昌邑,不能主天下。’此段开篇即点明司马师起兵废立的原因,通过对汉昌邑王刘贺的比喻,强调当前皇帝的荒淫无道,无法胜任国家大任,为司马师废立新君的行为提供了正当性。

‘吾谨按伊尹、霍光之法,别立新君,以保社稷,以安天下,如何?’司马师引用伊尹、霍光典故,表明自己废立新君的决策是遵循古代圣贤之法,旨在维护国家稳定和百姓安宁,此举亦体现了其权谋与智慧。

‘众皆应曰:“大将军行伊、霍之事,所谓应天顺人,谁敢违命?”’群臣的响应,凸显了司马师在朝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以及他废立新君决策的普遍认同。

‘师遂同多官入永宁宫,奏闻太后。’司马师与群臣一同入宫奏闻太后,这一举动显示了司马师在政治上的成熟和谨慎。

‘太后曰:“大将军欲立何人为君?”’太后的提问,体现了她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以及对司马师决策的期待。

‘臣观彭城王曹据,聪明仁孝,可以为天下之主。’司马师推荐彭城王曹据,强调其德才兼备,适合成为新一代君主。

‘太后曰:“彭城王乃老身之叔,今立为君,我何以当之?今有高贵乡公曹髦,乃文皇帝之孙;此人温恭克让,可以立之。”’太后对曹髦的认可,表明了她对曹髦个人品质的欣赏,以及对曹魏皇室的忠诚。

‘师遂遣使往元城召高贵乡公;请太后升太极殿,召芳责之曰:“汝荒淫无度,亵近娼优,不可承天下;当纳下玺绶,复齐王之爵,目下起程,非宣召不许入朝。”’司马师对曹芳的责备,体现了其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和对皇帝个人行为的规范。

‘芳泣拜太后,纳了国宝,乘王车大哭而去。’曹芳的哭泣和离去,表达了他对失去皇位的无奈和悲伤,同时也反映了宫廷斗争的残酷。

‘只有数员忠义之臣,含泪而送。’对忠义之臣的描写,突出了他们在宫廷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对国家忠诚。

‘后人有诗曰:“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妇与孤儿。谁知四十余年后,寡妇孤儿亦被欺。”’此诗反映了历史变迁和宫廷斗争的残酷,同时也表达了对司马师行为的批判。

‘却说高贵乡公曹髦,字彦士,乃文帝之孙,东海定王霖之子也。’对曹髦的介绍,强调了其皇室血统和家世背景,为他的君主身份提供了正当性。

‘当日,司马师以太后命宣至,文武官僚备銮驾于西掖门外拜迎。’司马师以太后之命召见曹髦,显示了曹髦君主身份的合法性和权威。

‘太尉王肃曰:“主上不当答礼。”’王肃的话语,体现了对曹髦君主身份的尊重和礼节。

‘文武扶髦上辇入宫,髦辞曰:“太后诏命,不知为何,吾安敢乘辇而入?”’曹髦的谦辞,表现了他对君主身份的谨慎和谦逊。

‘后曰:“吾见汝年幼时,有帝王之相;汝今可为天下之主:务须恭俭节用,布德施仁,勿辱先帝也。”’太后的教诲,强调了作为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师令文武请髦出太极殿,是日立为新君,改嘉平六年为正元元年,大赦天下,假大将军司马师黄钺,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司马师为曹髦举行登基大典,并赋予他相应的权力和尊荣,标志着曹髦正式成为新一代君主。

‘文武百官,各有封赐。’对文武百官的封赐,体现了司马师对他们的认可和奖励,同时也巩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正元二年春正月,有细作飞报,说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以废主为名,起兵前来。’此段引入了新的冲突和矛盾,预示着曹魏政权的动荡。

‘司马师大惊。正是:汉臣曾有勤王志,魏将还兴讨贼师。’司马师对毋丘俭、文钦起兵的反应,以及诗句的引用,凸显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九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1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