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原文

上方谷司马受困五丈原诸葛禳星

却说司马懿被张翼、廖化一阵杀败,匹马单枪,望密林间而走。

张翼收住后军,廖化当先追赶。

看看赶上,懿着慌,绕树而转。

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及拔出刀时,懿已走出林外。

廖化随后赶出,却不知去向,但见树林之东,落下金盔一个。

廖化取盔捎在马上,一直望东追赶。

原来司马懿把金盔弃于林东,却反向西走去了。

廖化追了一程,不见踪迹,奔出谷口,遇见姜维,同回寨见孔明。

张嶷早驱木牛流马到寨,交割已毕,获粮万余石。

廖化献上金盔,录为头功。

魏延心中不悦,口出怨言。

孔明只做不知。

且说司马懿逃回寨中,心甚恼闷。

忽使命赍诏至,言东吴三路入寇,朝廷正议命将抵敌,令懿等坚守勿战。

懿受命已毕,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却说曹睿闻孙权分兵三路而来,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刘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阳,睿自与满宠率大军救合淝。

满宠先引一军至巢湖口,望见东岸战船无数,旌旗整肃。

宠入军中奏魏主曰:‘吴人必轻我远来,未曾提备;今夜可乘虚劫其水寨,必得全胜。’

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即令骁将张球领五千兵,各带火具,从湖口攻之;满宠引兵五千,从东岸攻之。

是夜二更时分,张球、满宠各引军悄悄望湖口进发;将近水寨,一齐呐喊杀入。

吴兵慌乱,不战而走;被魏军四下举火,烧毁战船、粮草、器具不计其数。

诸葛瑾率败兵逃走沔口。魏兵大胜而回。

次日,哨军报知陆逊。

逊集诸将议曰:‘吾当作表申奏主上,请撤新城之围,以兵断魏军归路,吾率众攻其前:彼首尾不敌,一鼓可破也。’

众服其言。

陆逊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

小校领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军伏路的捉住,解赴军中见魏主曹睿。

睿搜出陆逊表文,览毕,叹曰:‘东吴陆逊真妙算也!’

遂命将吴卒监下,令刘劭谨防孙权后兵。

却说诸葛瑾大败一阵,又值暑天,人马多生疾病;乃修书一封,令人转达陆逊,议欲撤兵还国。

逊看书毕,谓来人曰:‘拜上将军:吾自有主意。’

使者回报诸葛瑾。

瑾问:‘陆将军作何举动?’

使者曰:‘但见陆将军催督众人于营外种豆菽,自与诸将在辕门射戏。’

瑾大惊,亲自往陆逊营中,与逊相见,问曰:‘今曹睿亲来,兵势甚盛,都督何以御之?’

逊曰:‘吾前遣人奉表于主上,不料为敌人所获。机谋既泄,彼必知备;与战无益,不如且退。已差人奉表约主上缓缓退兵矣。’

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迟延?’

逊曰:‘吾军欲退,当徐徐而动。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足下宜先督船只诈为拒敌之意,吾悉以人马向襄阳而进,为疑敌之计,然后徐徐退归江东,魏兵自不敢近耳。’

瑾依其计,辞逊归本营,整顿船只,预备起行。

陆逊整肃部伍,张扬声势,望襄阳进发。

早有细作报知魏主,说吴兵已动,须用提防。

魏将闻之,皆要出战。

魏主素知陆逊之才,谕众将曰:‘陆逊有谋,莫非用诱敌之计?不可轻进。’

众将乃止。

数日后,哨卒报来:‘东吴三路兵马皆退矣。’

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报果然尽退。

魏主曰:‘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

因敕诸将,各守险要,自引大军屯合淝,以伺其变。

却说孔明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

司马师入告其父曰:‘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令蜀兵与我民相杂屯田于渭滨,以为久计: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

懿曰:‘吾奉旨坚守,不可轻动。’

正议间,忽报魏延将着元帅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

众将忿怒,俱欲出战。

懿笑曰:‘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

诸将依令不出。

魏延辱骂良久方回。

孔明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

置备停当,孔明附耳嘱之曰:‘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

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

马岱受计引兵而去。

孔明又唤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不可取胜,只可诈败。懿必追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若是夜间,则望七盏灯处而走。只要引得司马懿入葫芦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计。’

魏延受计,引兵而去。

孔明又唤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

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

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

孔明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且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马懿曰:‘今蜀兵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为久计;若不趁此时除之,纵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摇动。’

懿曰:‘此必又是孔明之计。’

二人曰:‘都督若如此疑虑,寇敌何时得灭?我兄弟二人,当奋力决一死战,以报国恩。’

懿曰:‘既如此,汝二人可分头出战。’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讫。

懿坐待回音。

却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正行之间,忽见蜀兵驱木牛流马而来。

二人一齐杀将过去,蜀兵大败奔走,木牛流马尽被魏兵抢获,解送司马懿营中。

次日又劫掳得人马百余。亦解赴大寨。

懿将解到蜀兵,诘审虚实。

蜀兵告曰:‘孔明只料都督坚守不出,尽命我等四散屯田,以为久计。不想却被擒获。’

懿即将蜀兵尽皆放回。

夏侯和曰:‘何不杀之?’

懿曰:‘量此小卒,杀之无益。放归本寨,令说魏将宽厚仁慈,释彼战心:此吕蒙取荆州之计也。’

遂传令今后凡有擒到蜀兵,俱当善遣之。

仍重赏有功将吏。

诸将皆听令而去。

却说孔明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

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

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

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

懿唤至帐下问曰:‘孔明今在何处?’

众告曰:‘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

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

乃唤诸将分付曰:‘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

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

司马师曰:‘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

懿曰:‘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

司马师拜服。

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綝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

且说孔明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

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

众将各各听令。

却说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

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

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

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

延大喝曰:‘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

懿挺枪接战。

不上三合,延拨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

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

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

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

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

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

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

懿曰:‘此必是积粮之所也。’

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

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

懿心疑,谓二子曰:‘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

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

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

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

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

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司马懿大喜曰:‘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

即引兵奋力冲杀。

张虎、乐綝亦各引兵杀来接应。

马岱军少,不敢追赶。

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綝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

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

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

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

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

且说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

急退时,四面蜀兵冲杀将来,魏兵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

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

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却说司马懿在渭北寨内传令曰:‘渭南寨栅,今已失了。诸将如再言出战者斩。’

众将听令,据守不出。

郭淮入告曰:‘近日孔明引兵巡哨,必将择地安营。’

懿曰:‘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

令人探之,回报果屯五丈原。

司马懿以手加额曰:‘大魏皇帝之洪福也!’

遂令诸将:‘坚守勿出,彼久必自变。’

且说孔明自引一军屯于五丈原,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

孔明乃取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盛于大盒之内,修书一封,遣人送至魏寨。

诸将不敢隐蔽,引来使入见司马懿。

懿对众启盒视之,内有巾帼妇人之衣,并书一封。

懿拆视其书,略曰:‘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

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

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主簿杨颙谏曰:‘某见丞相常自校簿书,窃以为不必。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必使仆执耕,婢典爨,私业无旷,所求皆足,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婢仆哉?失为家主之道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昔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曰:自有主者。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劳乎?司马懿之言,真至言也。’

孔明泣曰:‘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

众皆垂泪。

自此孔明自觉神思不宁。

诸将因此未敢进兵。

却说魏将皆知孔明以巾帼女衣辱司马懿,懿受之不战。

众将不忿,入帐告曰:‘我等皆大国名将,安忍受蜀人如此之辱!即请出战,以决雌雄。’

懿曰:‘吾非不敢出战而甘心受辱也。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

众将俱忿怒不平。

懿曰:‘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

众皆允诺。

懿乃写表遣使,直至合淝军前,奏闻魏主曹睿。

睿拆表览之。

表略曰:‘臣才薄任重,伏蒙明旨,令臣坚守不战,以待蜀人之自敝;奈今诸葛亮遗臣以巾帼,待臣如妇人,耻辱至甚!臣谨先达圣聪:旦夕将效死一战,以报朝廷之恩,以雪三军之耻。臣不胜激切之至!’

睿览讫,乃谓多官曰:‘司马懿坚守不出,今何故又上表求战?’

卫尉辛毗曰:‘司马懿本无战心,必因诸葛亮耻辱,众将忿怒之故,特上此表,欲更乞明旨,以遏诸将之心耳。’

睿然其言,即令辛毗持节至渭北寨传谕,令勿出战。

司马懿接诏入帐,辛毗宣谕曰:‘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

众将只得奉诏。

懿暗谓辛毗曰:‘公真知我心也!’

于是令军中传说:魏主命辛毗持节,传谕司马懿勿得出战。

蜀将闻知此事,报与孔明。

孔明笑曰:‘此乃司马懿安三军之法也。’

姜维曰:‘丞相何以知之?’

孔明曰:‘彼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耳。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安有千里而请战者乎?此乃司马懿因将士忿怒,故借曹睿之意,以制众人。今又播传此言,欲懈我军心也。’

正论间,忽报费祎到。

孔明请入问之,祎曰:‘魏主曹睿闻东吴三路进兵,乃自引大军至合淝,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敌。满宠设计尽烧东吴粮草战具,吴兵多病。陆逊上表于吴王,约会前后夹攻,不意赍表人中途被魏兵所获,因此机关泄漏,吴兵无功而退。’

孔明听知此信,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众将急救,半晌方苏。

孔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生矣!’

是夜,孔明扶病出帐,仰观天文,十分惊慌;入帐谓姜维曰:‘吾命在旦夕矣!’

维曰:‘丞相何出此言?’

孔明曰:‘吾见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相辅列曜,其光昏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

维曰:‘天象虽则如此,丞相何不用祈禳之法挽回之?’

孔明曰:‘吾素谙祈禳之法,但未知天意若何。汝可引甲士四十九人,各执皂旗,穿皂衣,环绕帐外;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闲杂人等,休教放入。凡一应需用之物,只令二小童搬运。’

姜维领命,自去准备。

时值八月中秋,是夜银河耿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

姜维在帐外引四十九人守护。

孔明自于帐中设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

孔明拜祝曰:‘亮生于乱世,甘老林泉;承昭烈皇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不敢不竭犬马之劳,誓讨国贼。不意将星欲坠,阳寿将终。谨书尺素,上告穹苍:伏望天慈,俯垂鉴听,曲延臣算,使得上报君恩,下救民命,克复旧物,永延汉祀。非敢妄祈,实由情切。’

拜祝毕,就帐中俯伏待旦。

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

日则计议军机,夜则步罡踏斗。

却说司马懿在营中坚守,

忽一夜仰观天文,大喜,谓夏侯霸曰:

“吾见将星失位,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

你可引一千军去五丈原哨探。

若蜀人攘乱,不出接战,孔明必然患病矣。

吾当乘势击之。”

霸引兵而去。

孔明在帐中祈禳已及六夜,

见主灯明亮,心中甚喜。

姜维入帐,

正见孔明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忽听得寨外呐喊,

方欲令人出问,

魏延飞步入告曰:

“魏兵至矣!”

延脚步急,

竟将主灯扑灭。

孔明弃剑而叹曰!

“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魏延惶恐,

伏地请罪;

姜维忿怒,

拔剑欲杀魏延。

正是:

万事不由人做主,

一心难与命争衡。

未知魏延性命如何,

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译文

司马懿被张翼、廖化打败,只能骑马单身逃跑,逃进了密林。张翼收住了后面的军队,廖化在前面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司马懿慌了,绕着树转圈。廖化一刀砍去,却砍在了树上;等拔出刀时,司马懿已经跑出林子了。廖化随后追出林子,却不知道他的去向,只看到树林东边掉落了一个金盔。廖化捡起金盔绑在马上,一直往东追赶。原来司马懿把金盔扔在林子东边,却反过来向西跑了。廖化追赶了一段时间,没有发现他的踪迹,跑到谷口,遇见了姜维,一起回到军营见孔明。张嶷早已经带着木牛流马到军营,粮食已经交接完毕,收获了上万石粮食。廖化献上了金盔,被记录为首功。魏延心里不高兴,口里抱怨。孔明装作不知道。

司马懿逃回军营,心里非常烦恼。突然有人带着诏书来了,说东吴分三路进攻,朝廷正在讨论派将领抵抗,命令司马懿等人坚守不出战。司马懿接受了命令,挖深沟,筑高垒,坚守不出。

曹睿听说孙权分三路进攻,也派三路军队迎战:让刘劭带兵去救江夏,田豫带兵去救襄阳,曹睿自己与满宠率领大军去救合淝。满宠先带一军到巢湖口,看到东岸有无数的战船,旗帜整齐。满宠进入军中向魏主报告说:“吴人一定会轻视我们远道而来,没有准备;今晚我们可以乘虚袭击他们的水寨,一定能大获全胜。”魏主说:“你的话正合我意。”立即命令勇将张球带领五千士兵,每人带着火具,从湖口进攻;满宠带领五千士兵,从东岸进攻。当天晚上二更时分,张球、满宠各自带领军队悄悄地向湖口进发;接近水寨时,一起高喊杀入。吴军慌乱,不战而逃;被魏军四处点火,烧毁了无数的战船、粮草和器械。诸葛瑾带领败兵逃到沔口。魏军大获全胜而回。

次日,侦察兵报告给陆逊。陆逊召集各位将领商议说:“我将上表奏报主上,请求撤销对新城的包围,用军队切断魏军的退路,我率领众人从前面进攻: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一鼓作气就可以打败他们。”众人都佩服他的计谋。陆逊立即准备表文,派一个小校秘密地带着表文前往新城。小校领命后,带着表文走到渡口,没想到被魏军伏兵抓住,解送到军中见魏主曹睿。曹睿搜出陆逊的表文,看完后,感叹说:“东吴的陆逊真是妙计啊!”于是命令将吴军士兵监禁起来,让刘劭小心防备孙权的后续部队。

诸葛瑾大败一场,又正值夏天,人马多生病;于是写了一封信,派人转交给陆逊,商量想要撤兵回国。陆逊看完信后,对来人说:“告诉将军:我有自己的主意。”使者回报给诸葛瑾。诸葛瑾问:“陆将军有什么行动?”使者说:“只见陆将军催促众人营外种豆子,自己与诸将在辕门射箭嬉戏。”诸葛瑾大惊,亲自到陆逊的营中,与陆逊相见,问:“现在曹睿亲自来了,兵势很盛,都督怎么应对?”陆逊说:“我之前派人向主上呈表,没想到被敌人抓获。计谋已经泄露,他们一定有了防备;与他们交战没有好处,不如暂时撤退。我已经派人呈表,请求主上慢慢撤退。”诸葛瑾说:“都督既然有这个意思,就应该立即撤退,为什么还要拖延?”陆逊说:“我们军队想要撤退,应该慢慢行动。现在如果立即撤退,魏军一定会趁机追赶:这是走向失败的道路。你应该先指挥船只假装抵抗,我率领人马向襄阳进发,作为迷惑敌人的计策,然后慢慢撤退回江东,魏军自然不敢靠近。”诸葛瑾按照他的计策,告辞陆逊回到自己的营帐,整顿船只,准备出发。陆逊整顿军队,张扬声势,向襄阳进发。

早有细作报告给魏主,说吴军已经行动,必须小心防范。魏将们听说后,都要求出战。魏主一直知道陆逊的才能,告诉众将说:“陆逊有计谋,难道是在用诱敌之计?不可轻举妄动。”众将才停止了行动。几天后,侦察兵报告说:“东吴三路军队都撤退了。”魏主不相信,再派人去探查,回报果然都撤退了。魏主说:“陆逊用兵,不亚于孙、吴。东南地区难以平定。”于是命令各位将领,各自守卫险要之地,自己率领大军驻扎在合淝,以等待变故。

孔明在祁山,想要长期驻扎,于是命令蜀军与魏民混合种田:军队占一分,百姓占二分,不侵犯百姓,魏民都安心乐业。司马师入宫告诉他的父亲说:“蜀军抢走了我们很多粮食,现在又让蜀军与我们的百姓混合在渭滨种田,作为长期计划:这样真的是国家的隐患。父亲为什么不与孔明约定时间,大战一场,以决胜负?”司马懿说:“我接受命令坚守,不可轻举妄动。”正在商议之间,突然报告说魏延带着元帅之前丢失的金盔,前来挑战。众将愤怒,都想要出战。司马懿笑着说:“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众将依照命令不出战。魏延辱骂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孔明看到司马懿不肯出战,就秘密命令马岱建造木栅,在军营中挖下深沟,多积聚引火之物;在周围的山上,用柴草搭建虚假的窝棚,内外都埋设了地雷。准备妥当后,孔明贴近耳朵告诉他说:“可以将葫芦谷的后路堵住,在谷中暗伏军队。如果司马懿追到,就让他进入谷中,然后一起点燃地雷和干柴。”又命令士兵白天在谷口举起七星旗作为暗号,晚上在山上点起七盏明灯,作为信号。马岱接受命令,带领军队离开。孔明又召唤魏延说:“你可以带领五百士兵去魏军营寨挑战,一定要引诱司马懿出战。不能取胜,只能假装失败。司马懿一定会追赶,你就往七星旗的方向逃跑;如果是晚上,就往七盏灯的方向逃跑。只要能引诱司马懿进入葫芦谷,我自有擒拿他的计策。”魏延接受命令,带领军队离开。孔明又召唤高翔说:“你将木牛流马分成二三十为一群,或者四五十为一群,各自装载粮食,在山路上来回行走。如果魏军抢走了,那就是你的功劳。”高翔接受命令,驱赶木牛流马离开了。孔明将祁山的军队一一调走,只假装在种田;吩咐说:“如果其他军队来挑战,只许假装失败;如果司马懿亲自来,就全力攻打渭南,切断他的退路。”孔明分配完毕,自己带领一军靠近上方谷下营。

夏侯惠和夏侯和两人进入军营告诉司马懿说:‘现在蜀军四处分散扎营,各自开垦田地,作为长久的打算;如果不趁这个时机消灭他们,即使他们安居日久,根基牢固,就难以撼动了。’司马懿说:‘这一定是孔明的计谋。’两人说:‘都督如果这样怀疑,敌人何时才能被消灭?我们兄弟二人,应该奋力决一死战,来报答国家的恩情。’司马懿说:‘既然如此,你们两人可以分头出战。’于是命令夏侯惠和夏侯和各自带领五千士兵出发。他自己留在军营等待消息。

夏侯惠和夏侯和两人分兵两路,正在行进中,突然看到蜀军驱赶着木牛流马前来。两人一起冲杀过去,蜀军大败逃跑,木牛流马全部被魏军抢走,解送到司马懿的军营中。第二天又劫掠到一百多人马,也解送到大营。司马懿将俘虏的蜀军审问,了解实情。蜀军告诉说:‘孔明只预料到都督坚守不出,就命令我们四处开垦田地,作为长久的打算。没想到却被俘虏了。’司马懿就将蜀军全部放回。夏侯和说:‘为什么不杀了他们?’司马懿说:‘这些小兵,杀了也没用。放他们回自己的营地,让他们说魏将宽厚仁慈,消除他们的战斗意志:这是吕蒙夺取荆州时的计策。’于是传令今后凡是抓到的蜀军,都应当善待他们。并且重赏有功的将领和士兵。众将领都听从命令离开了。

孔明命令高翔假装运送粮食,驱赶着木牛流马,在上方谷内来回行走;夏侯惠等人不时地截击,半个月内,连续取得几次胜利。司马懿看到蜀军屡次失败,心中很高兴。一天,又俘虏了数十名蜀军。司马懿叫他们到帐下问:‘孔明现在在哪里?’众人回答说:‘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处扎营。现在每天都在上方谷运送粮食。’司马懿详细询问了情况,就放了这些人;然后召唤众将领吩咐说:‘孔明现在不在祁山,在上方谷扎营。你们明天,可以齐心协力攻打祁山的大营。我自己会带兵来接应。’众将领领命,各自准备出战。

司马师说:‘父亲为什么反而要攻打他们的后方?’司马懿说:‘祁山是蜀人的根本,如果我们攻打那里,各个营寨一定会全部来救;我则去攻打上方谷烧掉他们的粮草,使他们首尾不能相接:必然大败。’司马师拜服。司马懿立即发兵出发,命令张虎、乐綝各自带领五千士兵,在后面接应。

孔明正在山上,看到魏兵或三五千一队,或一二千一队,队伍纷乱,前后顾盼,料定他们一定是来攻打祁山的大营,于是秘密传令众将:‘如果司马懿亲自来,你们就前去劫魏军的大营,夺取了渭南。’众将领各自领命。

魏兵都奔向祁山的大营,蜀军四下呐喊着逃跑,假装救应的态势。司马懿看到蜀军都去救祁山的大营,就带领两个儿子和中央军护卫人马,直奔上方谷而来。魏延在谷口,只等着司马懿到来;突然看到一支魏军杀到,魏延纵马向前一看,正是司马懿。魏延大声喊道:‘司马懿休走!’挥舞着刀冲上前去。司马懿挺枪迎战。不到三个回合,魏延拨转马头就跑,司马懿随后追赶。魏延只想跑到七星旗的地方去。司马懿看到魏延只有一个人,军马又少,放心地追赶;命令司马师在左边,司马昭在右边,他自己居中,一起攻杀过去。魏延带领五百士兵都退入谷中。司马懿追到谷口,先派人进入谷中侦察。回报说谷中没有伏兵,山上都是草房。司马懿说:‘这一定是储存粮食的地方。’于是大举驱赶士兵,全部进入谷中。司马懿忽然看到草房上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经不见了。司马懿心中怀疑,对两个儿子说:‘如果有人截断谷口,怎么办?’话还没说完,只听到一声巨响,山上一起丢下火把来,烧断了谷口。魏兵逃跑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爆炸,草房内的干柴都着火了,火势冲天。司马懿吓得手忙脚乱,于是下马抱着两个儿子大哭说:‘我们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在哭着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黑云漫天,一声霹雳响起,暴雨倾盆而下。满谷的火都熄灭了:地雷不再爆炸,火器失去了作用。司马懿非常高兴地说:‘不趁现在杀出去,还等何时!’立即带领士兵奋力冲杀。张虎、乐綝也各自带领士兵前来接应。马岱的军队人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和张虎、乐綝的军队汇合在一起,一同返回渭南的大营,不想营寨已经被蜀军夺取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军交战。司马懿等人带领军队杀到,蜀军退去。司马懿烧断浮桥,占据了北岸。

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军的营寨,听说司马懿大败,失去了渭南的营寨,军心慌乱;急忙撤退时,四面八方的蜀军冲杀过来,魏兵大败,伤亡惨重,死者无数,剩余的士兵逃到渭北。孔明在山上看到魏延引诱司马懿进入谷中,一瞬间火光冲天,心中非常高兴,以为司马懿这次必死。没想到天降大雨,火无法燃烧,哨兵报告说司马懿父子都逃走了。孔明叹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司马懿在渭北的营寨内下令说:‘渭南的营寨,现在已经失去了。如果再有将领说出战,就处斩。’众将领听令,坚守不出。郭淮进来说:‘近日孔明带领军队巡查,必将选择地方扎营。’司马懿说:‘孔明如果出武功,沿着山向东,我们都很危险;如果出渭南,向西到达五丈原,就没有事。’派人去侦察,回报说果然在五丈原扎营。司马懿用手加额感谢说:‘这是大魏皇帝的洪福啊!’于是命令众将领:‘坚守不出战,他们时间久了自然会发生变化。’

孔明带领一支军队驻扎在五丈原,多次派人挑战魏军,但魏军始终不出战。孔明于是拿出妇女的头巾和白色丧服,放在一个大盒子里,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魏军的营寨。将领们不敢隐瞒,领着使者去见司马懿。司马懿在众人面前打开盒子查看,里面是妇女的衣物和一封信。司马懿拆开信,大致内容是:‘仲达既然是大将,统领中原的军队,不应该只顾着躲在家里,而不想着披上铠甲,拿起武器来决定胜负。你却甘愿守着这个土巢,小心谨慎地避开刀箭,这和女人有什么区别呢!现在派人送来这些妇女的衣物,如果再不出来应战,就恭敬地接受吧。如果你还有羞耻之心,还有男子的胸怀,就早点回复,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对抗。’司马懿看完信后,心中非常愤怒,却假装笑着说:‘孔明把我看作女人了吗!’于是接受了这些衣物,命令对待来使要更加优待。司马懿问使者:‘孔明每天的睡眠和饮食,以及处理事务的繁简如何?’使者回答:‘丞相早起晚睡,二十人以上的处罚都是亲自查看的。他吃的食物,每天不超过几升。’司马懿对将领们说:‘孔明吃得少,事务多,他能坚持多久呢?’

使者离开后,回到五丈原,见到孔明,详细地说了情况:‘司马懿接受了妇女的衣物,看了信,并没有生气,只是问丞相的睡眠、饮食以及事务的繁简,完全没有提到军事的事情。我这样回答,他只说:吃得少,事务多,怎么能长久呢?’孔明叹息说:‘他真的了解我!’主簿杨颙劝告说:‘我看到丞相经常亲自校对簿书,私下认为不必这样做。治理国家有规矩,上下不能互相干涉。比如治家,一定要让仆人耕种,婢女做饭,私事不荒废,所需都满足,家主就能悠闲自在,高枕无忧。如果都亲自处理事务,将会身心疲惫,最终一事无成。难道是他们的智慧不如仆人和婢女吗?这是失去了做家主的方法。因此古人说:坐着讨论道理,叫做三公;亲自行动,叫做士大夫。以前丙吉担心牛喘气,却不问横道上的死人;陈平不知道钱粮的数目,说:自有专人负责。现在丞相亲自处理细事,汗流浃背,难道不累吗?司马懿的话,是真知灼见。’孔明哭着说:‘我并非不知道。但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担心别人不如我尽心尽力!’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孔明自己感觉精神不宁。将领们因此不敢进攻。

魏将都知道孔明用妇女的衣物侮辱司马懿,司马懿接受了衣物却没有出战。众将都很气愤,进入营帐告诉司马懿:‘我们都是大国的名将,怎么能忍受蜀人这样的侮辱!请出兵一战,以决定胜负。’司马懿说:‘我并非不敢出战而甘心受辱。但是,天子有明确的命令,要坚守阵地,不要出战。现在如果轻率出击,就违背了君命。’众将都很愤怒。司马懿说:‘你们既然想要出战,等我向天子请示,我们一起努力对抗敌人,怎么样?’众人都答应了。司马懿于是写表章,派人送到合肥军前,报告魏主曹睿。曹睿拆开表章查看,表章大致内容是:‘我的才能浅薄,责任重大,承蒙天子的旨意,让我坚守阵地,等待蜀军的疲惫。但是,诸葛亮送给我妇女的衣物,把我当作女人看待,侮辱到了极点!我恭敬地传达圣旨:早晚我将效命战场,以报答朝廷的恩情,以洗刷三军的耻辱。我非常激动!’

曹睿看完表章后,对众官员说:‘司马懿坚守不出战,现在为什么又上表请求出战?’卫尉辛毗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心思,一定是由于诸葛亮侮辱,众将愤怒的原因,特意上表,想要再次请求明确的旨意,以遏制众将的心思。’曹睿同意了他的话,命令辛毗拿着符节到渭北寨传达命令,不要出战。司马懿接到诏书进入营帐,辛毗传达命令说:‘如果有再敢说出战的人,就按违抗圣旨处理。’众将只能接受命令。司马懿暗中对辛毗说:‘您真的了解我的心思!’于是命令军中传言:魏主命令辛毗拿着符节,传达命令给司马懿,不要出战。蜀将得知这件事,报告给孔明。孔明笑着说:‘这是司马懿安抚三军的方法。’姜维说:‘丞相怎么知道的呢?’孔明说:‘他本来就没有出战的心思;之所以请求出战,是为了在众人面前显示武力。难道没听说过:将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里有千里之外请求出战的呢?这是司马懿因为将士愤怒,所以借曹睿的名义,来控制众人。现在又传播这个消息,想要松懈我们的军心。’

正在讨论的时候,突然报告费祎到了。孔明请他进来询问,费祎说:‘魏主曹睿听说东吴三路进军,于是亲自带领大军到合肥,命令满宠、田豫、刘劭分兵三路迎战。满宠设计烧毁了东吴的粮草和武器装备,吴军多病。陆逊向东吴国王上表,约定前后夹击,没想到送表的人半路上被魏军捕获,因此计划泄露,吴军无功而退。’孔明听到这个消息,长叹一声,突然昏倒在地上;众将急忙抢救,过了半晌才苏醒过来。孔明叹息说:‘我的心情混乱,旧病复发,恐怕不能活下去了!’

那天晚上,孔明带着病走出营帐,仰望天文,非常惊慌;进入营帐对姜维说:‘我的命在旦夕了!’姜维说:‘丞相为什么这么说?’孔明说:‘我看到三台星中,客星非常明亮,主星却很暗淡,相辅的星辰光线昏暗:天象如此,我的命也就可以知道了!’姜维说:‘天象虽然如此,丞相为什么不使用祈禳的方法来挽回呢?’孔明说:‘我向来熟悉祈禳的方法,但不知道天意如何。你可以带领四十九名士兵,每人拿着黑色旗帜,穿着黑色衣服,在帐外守护;我将在帐中祈禳北斗。如果七天之内主灯不灭,我的寿命可以增加十二年;如果灯灭了,我必定会死。闲杂人等,不要让他们进入。所有需要的东西,只让两个小童搬运。’姜维领命,自己去准备。

当时正值八月中秋,那天晚上银河明亮,露水零落,旌旗不动,刁斗无声。姜维在帐外带领四十九人守护。孔明在帐中布置香花祭品,地上分布了七盏大灯,外面布置了四十九盏小灯,里面安放了一盏本命灯。孔明跪拜祈祷说:‘我生在乱世,愿意老死山林;承蒙昭烈皇帝三次拜访的恩情,托孤的重任,不敢不尽犬马之劳,誓要讨伐国贼。没想到将星即将坠落,阳寿将尽。谨以此信,上告苍天:恳请天慈,俯瞰倾听,延长我的寿命,让我能够报答君恩,救助民命,恢复旧物,永远延续汉室。不敢妄自祈求,实在是情急之下。’祈祷完毕,就在帐中跪拜等待天明。第二天,带着病处理事务,不停地吐血。白天讨论军机,晚上则步罡踏斗。

话说司马懿在军营中坚守不出,有一天晚上他抬头观察天文,非常高兴,对夏侯霸说:“我看到将星的位置不对,诸葛亮肯定生病了,不久就会死去。你可以带领一千士兵去五丈原进行侦察。如果蜀军混乱,不主动出击,诸葛亮一定是有病了。我就趁机攻打他们。”夏侯霸领兵去了。诸葛亮在帐篷里祈祷了六天,看到主灯很亮,心里非常高兴。姜维走进帐篷,正看到诸葛亮披散着头发,手持宝剑,踏着罡步,镇压着将星。突然听到营寨外边有喊杀声,诸葛亮正要派人出去询问,魏延急忙跑进来报告说:“魏军来了!”魏延跑得太急,竟然把主灯扑灭了。诸葛亮扔掉宝剑,叹息说:“生死有命,无法通过祈祷来改变!”魏延非常害怕,趴在地上请罪;姜维愤怒,拔剑想要杀魏延。正是:世间万事不由人做主,人的命运难以与天争斗。

不知道魏延的性命如何,且看下文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注解

司马受困五丈原:五丈原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国将领司马懿交战的地方,这里指司马懿在五丈原被围困。

诸葛禳星:禳星是古代一种通过祭祀或仪式来消除灾祸的方法,这里指诸葛亮通过某种仪式来禳除不祥。

匹马单枪:形容孤身一人,只有一匹马和一杆枪,非常危险。

廖化: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以勇猛著称。

金盔:古代将领或士兵的头盔,这里指司马懿丢弃的金盔。

孔明:孔明即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在此段古文中,孔明是蜀汉的丞相,也是蜀汉军队的主要指挥官。

司马懿: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在此段古文中,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军,以智谋著称。

曹睿:三国时期魏国皇帝,即魏明帝。

满宠: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以勇猛著称。

诸葛瑾:三国时期蜀汉将领,诸葛亮的兄弟。

陆逊: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以智谋著称。

新城: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座城池。

木牛流马:木牛流马,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用以运输军粮。

祁山:祁山,位于甘肃省境内,是蜀汉与曹魏交战的重要地点。

渭滨:渭河之滨,这里指魏国。

葫芦谷:诸葛亮设下的伏击地点。

七星号带:一种旗帜,作为特定的信号。

七盏明灯:七盏明亮的灯笼,作为特定的信号。

夏侯惠:夏侯惠,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夏侯惇之子,此处为夏侯惇的孙子。

夏侯和:夏侯和,夏侯惇之子,此处为夏侯惇的孙子。

蜀兵:蜀兵,指蜀汉的军队。

屯田:屯田,指军队在占领地内耕种土地,以解决军粮问题。

上方谷:上方谷,位于祁山附近,是诸葛亮设下的伏击地点。

吕蒙取荆州之计:吕蒙取荆州之计,指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吕蒙采取的智取荆州(今湖北荆州)的策略。

司马师:司马师,司马懿之子,曹魏权臣。

司马昭:司马昭,司马懿之子,曹魏权臣。

魏延:魏延,字文长,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善战。在此段古文中,魏延是孔明的部下,因误操作导致主灯熄灭。

七星旗:七星旗,古代军旗的一种,此处指魏延的旗帜。

地雷:地雷,一种埋藏于地面的爆炸性武器。

火器:火器,古代火药武器,如火箭、火炮等。

洪福:洪福,大福,此处指天意或天助。

五丈原:五丈原是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的一处平原,历史上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魏国司马懿对峙的重要战场。

巾帼:巾帼是指古代女子所戴的头巾,此处用来比喻女性。

妇人缟素之服:缟素是指白色的丧服,此处用来比喻女性的服饰。

大盒:大盒是指盛放物品的盒子,此处用来装巾帼和妇人缟素之服。

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此处指司马懿。

中原:中原是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此处指魏国控制的地区。

披坚执锐:披坚执锐是指穿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锐利的武器,形容准备战斗。

窟守土巢:窟守土巢是指躲在自己的巢穴里,比喻不敢出战。

刀箭:刀箭是指武器,此处指战争。

雌雄:雌雄是指胜负,此处指战争的结果。

素衣:素衣是指白色的衣服,此处指丧服,比喻耻辱。

批回:批回是指批复,此处指回复孔明的信。

夙兴夜寐:夙兴夜寐是指早起晚睡,形容非常勤奋。

亲览:亲览是指亲自查看,此处指诸葛亮亲自处理事务。

食少事烦:食少事烦是指吃得少,事情多,形容工作繁忙。

三公:三公是指古代官职,即太师、太傅、太保,此处指高官。

士大夫:士大夫是指古代的文官,此处指文职官员。

丙吉:丙吉是西汉时期的官员,此处指官员。

横道死人:横道死人是指横在路上死的人,此处指交通事故。

钱谷之数:钱谷之数是指钱粮的数量,此处指经济管理。

私业无旷:私业无旷是指私人产业没有荒废,此处指家庭产业管理。

高枕饮食而已:高枕饮食而已是指安心享受生活,此处指生活悠闲。

形疲神困:形疲神困是指身体疲惫,精神困顿,此处指过度劳累。

终无一成:终无一成是指最终没有成就,此处指没有成功。

丙吉忧牛喘:丙吉忧牛喘是指丙吉担心牛喘气,此处指官员关心民生。

陈平:陈平是西汉时期的谋士,此处指谋士。

三台星:三台星是指天上的三颗星,此处指天象。

客星:客星是指天空中不常出现的星星,此处指不寻常的天象。

主星:主星是指天空中常见的星星,此处指正常的天象。

相辅列曜:相辅列曜是指相互辅助的星星,此处指星星的排列。

祈禳之法:祈禳之法是指通过祈祷和祭祀来消除灾祸的方法。

皂旗:皂旗是指黑色的旗帜,此处指特殊的旗帜。

皂衣:皂衣是指黑色的衣服,此处指特殊的服装。

步罡踏斗:步罡踏斗是指一种道教的仪式,通过行走特定的步伐和踏步来祈求神灵的保佑。

夏侯霸:夏侯霸,字仲权,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将领,后来成为蜀汉的将领。在此段古文中,夏侯霸是司马懿的部下。

将星:将星,古代星宿之一,被认为与军事有关,特别是与将领的命运相关。失位指将星不在其正常位置,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将领的健康状况或生死。

祈禳:祈禳,古代宗教仪式之一,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或驱除邪祟,以保佑平安或治愈疾病。

罡步斗:罡步斗,道教修炼中的一种步法,认为可以修炼内功,增强体质。

主灯:主灯,古代帐篷中的主要照明用具,此处可能指孔明帐中的重要物品,象征着权力或希望。

命:命,指人的生死、命运,古人认为命运由天定,不可改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三国演义》,描述了司马懿通过观察天文变化,预测诸葛亮病情,并派遣夏侯霸进行哨探的情节。首先,从天文预测的角度来看,司马懿的行为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运用。在古代,天象被视为国家兴衰、战争胜负的重要标志,因此司马懿通过观察将星失位,推断诸葛亮病情,体现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命和天象的信仰。

夏侯霸受命引兵前往五丈原哨探,这一行动反映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原则。夏侯霸的任务是观察蜀军的动态,以判断诸葛亮是否真的患病。这一情节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情报收集的重视。

孔明在帐中祈禳,表现了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祈禳是一种古代的宗教仪式,旨在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庇佑或消除灾祸。孔明祈禳六夜,可见他对病情的担忧和对神灵的虔诚。

诸葛亮见主灯明亮而心中喜悦,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光明的象征意义。在古代,光明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和胜利,孔明的喜悦可能源于他对病情好转的期待。

姜维入帐时,孔明正在踏罡步斗,压镇将星,这一行为体现了道教中的一些仪式和信仰。在道教中,踏罡步斗是一种修炼法术,用以驱邪治病。孔明的这一行为显示了他对道教信仰的实践。

魏延飞步入告魏兵至,竟将主灯扑灭,这一情节突出了魏延的鲁莽和孔明的无奈。魏延的急躁行为不仅打乱了孔明的祈禳仪式,也暴露了他对局势的判断失误。

孔明弃剑而叹,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死的淡然。‘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命运和天命的认识,即人的生死由天命决定,人力无法改变。

姜维忿怒欲杀魏延,这一情节展现了古代将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姜维的愤怒可能源于他对魏延行为的失望和对孔明病情的担忧。

最后一句‘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总结了整个情节,强调了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命运和天命的重视,以及对人力有限性的认识。这一句话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