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原文

救寿春于诠死节取长城伯约鏖兵

却说司马昭闻诸葛诞会合吴兵前来决战,乃召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商议破敌之策。

钟会曰:‘吴兵之助诸葛诞,实为利也;以利诱之,则必胜矣。’昭从其言,遂令石苞、州泰先引两军于石头城埋伏,王基、陈骞领精兵在后,却令偏将成倅引兵数万先去诱敌;又令陈俊引车仗牛马驴骡,装载赏军之物,四面聚集于阵中,如敌来则弃之。

是日,诸葛诞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人马不整,诞乃大驱士马径进。

成倅退走,诞驱兵掩杀,见牛马驴骡,遍满郊野;南兵争取,无心恋战。

忽然一声炮响,两路兵杀来: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诞大惊,急欲退时,王基、陈骞精兵杀到。

诞兵大败。司马昭又引兵接应。

诞引败兵奔入寿春,闭门坚守。

昭令兵四面围困,并力攻城。

时吴兵退屯安丰,魏主车驾驻于项城。

钟会曰:‘今诸葛诞虽败,寿春城中粮草尚多,更有吴兵屯安丰以为掎角之势;今吾兵四面攻围,彼缓则坚守,急则死战;吴兵或乘势夹攻:吾军无益。不如三面攻之,留南门大路,容贼自走;走而击之,可全胜也。吴兵远来,粮必不继;我引轻骑抄在其后,可不战而自破矣。’

昭抚会背曰:‘君真吾之子房也!’遂令王基撤退南门之兵。

却说吴兵屯于安丰,孙綝唤朱异责之曰:‘量一寿春城不能救,安可并吞中原?如再不胜必斩!’

朱异乃回本寨商议。

于诠曰:‘今寿春南门不围,某愿领一军从南门入去,助诸葛诞守城。将军与魏兵挑战,我却从城中杀出:两路夹攻,魏兵可破矣。’

异然其言。

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皆愿入城。

遂同于诠引兵一万,从南门而入城。

魏兵不得将令,未敢轻敌,任吴兵入城,乃报知司马昭。

昭曰:‘此欲与朱异内外夹攻,以破我军也。’乃召王基、陈骞分付曰:‘汝可引五千兵截断朱异来路,从背后击之。’

二人领命而去。

朱异正引兵来,忽背后喊声大震:左有王基,右有陈骞,两路军杀来。

吴兵大败。

朱异回见孙綝,綝大怒曰:‘累败之将,要汝何用!’叱武士推出斩之。

又责全端子全祎曰:‘若退不得魏兵,汝父子休来见我!’

于是孙綝自回建业去了。

钟会与昭曰:‘今孙綝退去,外无救兵,城可围矣。’

昭从之,遂催军攻围。

全祎引兵欲入寿春,见魏兵势大,寻思进退无路,遂降司马昭。

昭加祎为偏将军。

祎感昭恩德,乃修家书与父全端,叔全怿,言孙綝不仁,不若降魏,将书射入城中。

怿得祎书,遂与端引数千人开门出降。

诸葛诞在城中忧闷,谋士蒋班、焦彝进言曰:‘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吴、楚之众,与魏兵决一死战。’

诞大怒曰:‘吾欲守,汝欲战,莫非有异心乎!再言必斩!’

二人仰天长叹曰:‘诞将亡矣!我等不如早降,免至一死!’

是夜二更时分,蒋、焦二人逾城降魏,司马昭重用之。

因此城中虽有敢战之士,不敢言战。

诞在城中,见魏兵四下筑起土城以防淮水,只望水泛,冲倒土城,驱兵击之。

不想自秋至冬,并无霖雨,淮水不泛。

城中看看粮尽,文钦在小城内与二子坚守,见军士渐渐饿倒,只得来告诞曰:‘粮皆尽绝,军士饿损,不如将北方之兵尽放出城,以省其食。’

诞大怒曰:‘汝教我尽去北军,欲谋我耶?’叱左右推出斩之。

文鸯、文虎见父被杀,各拔短刀,立杀数十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越壕赴魏寨投降。

司马昭恨文鸯昔日单骑退兵之仇,欲斩之。

钟会谏曰:‘罪在文钦,今文钦已亡,二子势穷来归,若杀降将,是坚城内人之心也。’

昭从之,遂召文鸯、文虎入帐,用好言抚慰,赐骏马锦衣,加为偏将军,封关内侯。

二子拜谢,上马绕城大叫曰:‘我二人蒙大将军赦罪赐爵,汝等何不早降!’

城内人闻言,皆计议曰:‘文鸯乃司马氏仇人,尚且重用,何况我等乎?’

于是皆欲投降。

诸葛诞闻之大怒,日夜自来巡城。

以杀为威。

钟会知城中人心已变,乃入帐告昭曰:‘可乘此时攻城矣。’

昭大喜,遂激三军,四面云集,一齐攻打。

守将曾宣献了北门,放魏兵入城。

诞知魏兵已入;慌引麾下数百人,自城中小路突出;至吊桥边,正撞着胡奋,手起刀落,斩诞于马下,数百人皆被缚。

王基引兵杀到西门,正遇吴将于诠。

基大喝曰:‘何不早降!’

诠大怒曰:‘受命而出,为人救难,既不能救,又降他人,义所不为也!’

乃掷盔于地,大呼曰:‘人生在世,得死于战场者,幸耳!’

急挥刀死战三十余合,人困马乏,为乱军所杀。

后人有诗赞曰:‘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尽皆枭首,灭其三族。

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

昭曰:‘汝等降否?’

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

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

并无一人言降。

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

昭深加叹息不已,令皆埋之。

后人有诗赞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却说吴兵大半降魏,裴秀告司马昭曰:‘吴兵老小,尽在东南江、淮之地,今若留之,久必为变;不如坑之。’

钟会曰:‘不然。古之用兵者,全国为上,戮其元恶而已。若尽坑之,是不仁也。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国之宽大。’

昭曰:‘此妙论也。’遂将吴兵尽皆放归本国。

唐咨因惧孙綝,不敢回国,亦来降魏。

昭皆重用,令分布三河之地。

淮南已平。

正欲退兵,忽报西蜀姜维引兵来取长城,邀截粮草。

昭大惊,慌与多官计议退兵之策。

时蜀汉延熙二十年,改为景耀元年。

姜维在汉中,选川将两员,每日操练人马:一是蒋舒,一是傅佥。

二人颇有胆勇,维甚爱之。

忽报淮南诸葛诞起兵讨司马昭,东吴孙綝助之,昭大起两都之兵,将魏太后并魏主一同出征去了。

维大喜曰:‘吾今番大事济矣!’遂表奏后主,愿兴兵伐魏。

中散大夫谯周听知,叹曰:‘近来朝廷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伯约累欲征伐,不恤军士:国将危矣!’

乃作《仇国论》一篇,寄与姜维。

维拆封视之。

论曰:‘或问:古往能以弱胜强者,其术何如?曰: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或曰:‘曩者楚强汉弱,约分鸿沟,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率兵追羽,终毙项氏;岂必由文王、勾践之事乎?’

曰:‘商、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当此之时,虽有汉祖,安能仗剑取天下乎?及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于是豪杰并争。今我与彼,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如遂极武黩征,不幸遇难,虽有智者,不能谋之矣。’

姜维看毕,大怒曰:‘此腐儒之论也!’掷之于地,遂提川兵来取中原。

乃问傅佥曰:‘以公度之,可出何地?’

佥曰:‘魏屯粮草,皆在长城;今可径取骆谷,度沈岭,直到长城,先烧粮草,然后直取秦川,则中原指日可得矣。’

维曰:‘公之见与吾计暗合也。’即提兵径取骆谷,度沈岭,望长城而来。

却说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乃司马昭之族兄也。

城内粮草甚多,人马却少。

望听知蜀兵到,急与王真、李鹏二将,引兵离城二十里下寨。

次日,蜀兵来到,望引二将出阵。

姜维出马,指望而言曰:‘今司马昭迁主于军中,必有李傕、郭汜之意也,吾今奉朝廷明命,前来问罪,汝当早降。若还愚迷,全家诛戮!’

望大声而答曰:‘汝等无礼,数犯上国,如不早退,令汝片甲不归!’

言未毕,望背后王真挺枪出马,蜀阵中傅佥出迎。

战不十合,佥卖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真于马上,便回本阵。

李鹏大怒,纵马轮刀来救。

佥故意放慢,等李鹏将近,努力掷真于地,暗掣四楞铁简在手;鹏赶上举刀待砍,傅佥偷身回顾,向李鹏面门只一简,打得眼珠迸出,死于马下。

王真被蜀军乱枪刺死。

姜维驱兵大进。

司马望弃寨入城,闭门不出。

维下令曰:‘军士今夜且歇一宿,以养锐气。来日须要入城。’

次日平明,蜀兵争先大进,一拥至城下,用火箭火炮打入城中。

城上草屋一派烧着,魏兵自乱。

维又令人取干柴堆满城下,一齐放火,烈焰冲天。

城已将陷,魏兵在城内嚎啕痛哭,声闻四野。

正攻打之间,忽然背后喊声大震。

维勒马回看,只见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而来。

维遂令后队为前队,自立于门旗下候之。

只见魏阵中一小将,全装惯带,挺枪纵马而出,约年二十余岁,面如傅粉,唇似抹朱,厉声大叫曰:‘认得邓将军否!’

维自思曰:‘此必是邓艾矣。’挺枪纵马来迎。

二人抖擞精神,战到三四十合,不分胜负。

那小将军枪法无半点放闲。

维心中自思:‘不用此计,安得胜乎?’便拨马望左边山路中而走。

那小将骤马追来,维挂住了钢枪,暗取雕弓羽箭射之。

那小将眼乖,早已见了,弓弦响处,把身望前一倒,放过羽箭。

维回头看时,小将已到,挺枪来刺;维一闪,那枪从肋傍边过,被维挟住。

那小将弃枪,望本阵而走。

维嗟叹曰:‘可惜!可惜!’再拨马赶来。

追至阵门前,一将提刀而出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

维大惊。

原来小将乃艾之子邓忠也。

维暗暗称奇;欲战邓艾,又恐马乏,乃虚指艾曰:‘吾今日识汝父子也。各且收兵,来日决战。’

艾见战场不利,亦勒马应曰:‘既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非丈夫也。’

于是两军皆退。

邓艾据渭水下寨,姜维跨两山安营。

艾见了蜀兵地理,乃作书于司马望曰:‘我等切不可战,只宜固守。待关中兵至时,蜀兵粮草皆尽,三面攻之,无不胜也。’

今遣长子邓忠相助守城。

一面差人于司马昭处求救。

却说姜维令人于艾寨中下战书,约来日大战,艾佯应之。

次日五更,维令三军造饭,平明布阵等候。

艾营中偃旗息鼓,却如无人之状。

维至晚方回。

次日又令人下战书,责以失期之罪。

艾以酒食待使,答曰:‘微躯小疾,有误相持,明日会战。’

次日,维又引兵来,艾仍前不出。

如此五六番。

傅佥谓维曰:‘此必有谋也,宜防之。’

维曰:‘此必捱关中兵到,三面击我耳。吾今令人持书与东吴孙綝,使并力攻之。’

忽探马报说:‘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皆降。昭班师回洛阳。便欲引兵来救长城。’

维大惊曰:‘今番伐魏,又成画饼矣,不如且回。’

正是: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

未知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译文

在危急关头拯救寿春,以牺牲生命来保卫长城,伯约与敌军激烈交战。

司马昭听说诸葛诞联合吴军前来决战,于是召集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商讨打败敌人的策略。钟会说:“吴军帮助诸葛诞,实际上是为了利益;用利益来诱惑他们,就一定能取胜。”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石苞、州泰先带领两军在石头城埋伏,王基、陈骞率领精兵随后跟上,同时命令偏将成倅带领数万士兵先去引诱敌人;又命令陈俊带领车马和牛马驴骡,装载着赏赐给士兵的物品,四面聚集在阵中,如果敌人来了就放弃这些物品。

那天,诸葛诞命令吴将朱异在左边,文钦在右边,看到魏军的阵势不整,诸葛诞就率领士兵直接进攻。成倅撤退,诸葛诞驱赶士兵追击,看到牛马驴骡遍布郊野;南方的士兵争相夺取,无心恋战。突然一声炮响,两路敌军杀来:左边是石苞,右边是州泰,诸葛诞大惊,急忙想要撤退时,王基、陈骞的精兵杀到。诸葛诞的士兵大败。司马昭又带领士兵前来接应。诸葛诞带领败兵逃回寿春,关闭城门坚守。司马昭命令士兵四面围困,全力攻城。

当时吴军撤退驻扎在安丰,魏国皇帝的车队驻扎在项城。钟会说:“现在诸葛诞虽然失败了,寿春城中的粮食和草料还很多,还有吴军在安丰作为牵制,现在我们四面围攻,他们如果缓攻就坚守,急攻就拼死战斗;吴军可能会趁机夹击:我们的军队没有好处。不如从三面进攻,留下南门的大路,让敌人自己逃走;等他们逃走后再追击,可以全胜。吴军远道而来,粮食一定接济不上;我带领轻骑兵抄在他们后面,可以不战而胜。”司马昭拍着钟会的背说:“你真是我的子房啊!”于是命令王基撤退南门的士兵。

吴军驻扎在安丰,孙綝召唤朱异责备他说:“仅仅一个寿春城都救不了,怎么能够吞并中原?如果再不胜就一定要杀你!”朱异于是回到本营商议。于诠说:“现在寿春南门没有被围,我愿意带领一支军队从南门进城,帮助诸葛诞守城。将军与魏军挑战,我却从城中杀出:两路夹击,魏军就可以被打败了。”朱异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都愿意进城。于是他们和于诠带领一万士兵,从南门进城。

魏军没有得到命令,不敢轻敌,任由吴军进城,然后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说:“这是想要与朱异内外夹击,来打败我们的军队。”于是召唤王基、陈骞吩咐说:“你们可以带领五千士兵截断朱异的来路,从背后攻击他们。”两人领命而去。朱异正带领士兵前来,突然背后喊声震天:左边是王基,右边是陈骞,两路军队杀来。吴军大败。朱异回到孙綝那里,孙綝大怒说:“屡败的将领,你还有什么用!”,命令武士将他推出斩首。又责备全端的儿子全祎说:“如果你不能击退魏军,你和你的父亲就别来见我!”于是孙綝自己回到建业去了。

钟会与司马昭说:“现在孙綝已经撤退,外面没有救兵,城可以围困了。”司马昭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催促军队围困。全祎带领士兵想要进入寿春,看到魏军势力强大,考虑进退无路,于是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任命全祎为偏将军。全祎感激司马昭的恩德,于是写信给父亲全端,叔叔全怿,说孙綝不仁,不如投降魏国,把信射入城中。全怿收到全祎的信,于是和全端带领几千人打开城门投降。

诸葛诞在城中忧心忡忡,谋士蒋班、焦彝进言说:“城中粮食少,士兵多,不能长时间坚守,可以率领吴、楚的士兵,与魏军决一死战。”诸葛诞大怒说:“我想坚守,你却想战斗,难道你有异心吗?再敢说这种话就斩首!”两人仰天长叹说:“诸葛诞将要灭亡了!我们不如早点投降,免得白白送死!”那天晚上二更时分,蒋、焦两人翻越城墙投降魏国,司马昭重用他们。因此城中虽然有敢战的士兵,也不敢提战斗的事情。

诸葛诞在城中,看到魏军在四周筑起土城来防御淮水,只希望水涨,冲倒土城,然后驱赶士兵攻击。没想到从秋天到冬天,没有连绵的雨,淮水没有涨。城中粮食渐渐吃完,文钦在城内的小城中与两个儿子坚守,看到士兵们渐渐饿倒,只得来告诉诸葛诞说:“粮食都吃完了,士兵们饿得不行,不如把北方的士兵全部放出城去,可以节省粮食。”诸葛诞大怒说:“你教我赶走北军,是想谋害我吗?”命令左右将文钦推出斩首。文鸯、文虎看到父亲被杀,各自拔出短刀,杀死几十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跳过壕沟投奔魏军。司马昭因为文鸯以前单骑退兵的仇恨,想要杀了他。钟会劝阻说:“罪过在文钦,现在文钦已经死了,他的两个儿子走投无路来投奔,如果杀掉投降的将领,是会坚定城内人的抵抗意志的。”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召唤文鸯、文虎进入帐中,用好言抚慰,赐予他们骏马和锦衣,任命他们为偏将军,封为关内侯。两个儿子拜谢,骑上马绕城高呼说:“我们两人蒙大将军赦免罪行赐予爵位,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城内的人听到这话,都商量说:“文鸯是司马氏的仇人,还被重用,何况我们呢?”于是都想要投降。

诸葛诞听到这个消息大怒,日夜在城墙上巡视。以杀戮来威慑。

钟会知道城内的人心已经动摇,于是进入帐中告诉司马昭说:“现在可以趁机攻城了。”司马昭非常高兴,于是激励三军,四面聚集,一起攻打。守将曾宣献出了北门,让魏军进入城中。诸葛诞知道魏军已经进入城内,慌忙带领手下几百人,从小路突出城去;到了吊桥边,正碰上胡奋,手起刀落,将诸葛诞斩于马下,几百人都被俘虏。

王基带领士兵杀到西门,正遇到吴将于诠。王基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早点投降!”于诠大怒说:“我接受命令出来,是为了拯救他人,既然不能拯救,又投降他人,这是不符合道义的!”于是他把头盔扔在地上,大声呼喊说:“人生在世,能够死在战场上,是幸运的!”急忙挥舞着刀与敌人激战三十多回合,人困马乏,被乱军杀死。后来有人写诗赞颂说:“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进入寿春,将诸葛诞的家人全部斩首,灭了他的三族。武士将所俘虏的诸葛诞部下几百人捆绑到城外。司马昭说:“你们愿意投降吗?”众人都高声喊道:“愿意与诸葛公同死,决不投降你!”司马昭大怒,命令武士将他们都捆绑在城外,一个个地问:“愿意投降的免死。”没有一个人说愿意投降。一直杀到全部人死,最终没有一个人投降。司马昭深表叹息,命令将他们都埋葬。后来有人写诗赞颂说:“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话说吴国的大多数士兵投降了魏国,裴秀告诉司马昭说:‘吴国的老弱病残都在东南的江淮地区,现在如果留下他们,时间一长必然会发生变故;不如全部坑杀。’钟会说:‘不对。古代用兵的人,最好是全国归顺,只诛杀那些首恶之人。如果全部坑杀,这是不仁道的。不如让他们回到江南,以显示我国宽容大度。’司马昭说:‘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将吴国的士兵全部放回本国。唐咨因为害怕孙綝,不敢回国,也来投降了魏国。司马昭都给予了重用,让他们分布到三河地区。淮南已经平定。正准备撤退军队,突然报告说西蜀的姜维带领军队来攻打长城,拦截粮草。司马昭大惊,慌忙与众多官员商议撤退的策略。当时蜀汉延熙二十年,改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挑选了两名川将,每天操练军队:一个是蒋舒,一个是傅佥。这两个人都很勇敢,姜维非常喜爱他们。忽然报告说淮南的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的孙綝帮助他,司马昭大举调动两都的军队,带着魏太后和魏主一同出征去了。姜维非常高兴说:‘我现在的大事成功了!’于是上奏后主,愿意出兵讨伐魏国。中散大夫谯周听说了,叹息说:‘最近朝廷沉溺于酒色,信任宦官黄皓,不理国事,只图享乐;伯约屡次想要征伐,不顾士兵的死活:国家将要危险了!’于是写了《仇国论》一文,寄给姜维。姜维拆开信封看了。论中说:‘有人问:古代能够以弱胜强的策略是什么?回答说:处于大国没有忧患的时候,常常傲慢;处于小国有忧患的时候,常常思善。傲慢就会生乱,思善就会生治,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养民,用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策略。有人说:以前楚强汉弱,约定分鸿沟,张良认为民心已经稳定就难以动摇,带领军队追赶项羽,最终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像文王、勾践那样吗?回答说:商、周之际,王侯世袭,君臣关系稳固。在这个时候,即使有汉高祖,又怎能凭剑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国,设立郡守之后,民众疲惫于秦朝的劳役,天下动荡,于是英雄豪杰纷纷争夺。现在我和他们,都已经传国易世了,既不是秦朝末年动荡的时候,实际上有六国并立的趋势,所以可以成为文王,难以成为汉高祖。时机成熟后再行动,条件具备后再举兵,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经过再战就取得了胜利,确实是重视民众的劳苦,并且审时度势。如果一味地发动战争,不幸遭遇困难,即使有智者,也无法谋划。’姜维看完后,非常愤怒,说:‘这是腐儒的言论!’将信扔在地上,于是带领川军来攻打中原。他问傅佥说:‘以您的看法,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佥说:‘魏国的粮草,都囤积在长城;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攻打骆谷,越过沈岭,一直到达长城,先烧毁粮草,然后直接攻打秦川,那么中原就可以很快得到。’姜维说:‘您的意见和我的计划不谋而合。’于是带领军队直接攻打骆谷,越过沈岭,向长城进发。

再说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是司马昭的族兄。城内粮草很多,但人马很少。司马望听说蜀军到了,急忙与王真、李鹏两位将领,带领军队离开城池二十里下营。第二天,蜀军来到,司马望带领两位将领出阵。姜维出马,对司马望说:‘现在司马昭把皇帝迁到军中,一定有李傕、郭汜的意思,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前来问罪,你应该早点投降。如果你还愚昧无知,你的全家都会被杀!’司马望大声回答:‘你们无礼,多次侵犯我国,如果不早点撤退,你们一个都不会活着回去!’话还没说完,司马望背后王真挺枪出马,蜀军阵中傅佥出迎。交战不到十回合,傅佥故意露出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王真在马上,便回到本阵。李鹏大怒,骑马挥刀来救。傅佥故意放慢速度,等李鹏靠近,用力将王真扔到地上,暗地里取出四棱铁简;李鹏赶上,举刀要砍,傅佥趁机回顾,向李鹏面门只一简,打得眼珠迸出,死于马下。王真被蜀军乱枪刺死。姜维驱兵大进。司马望弃营入城,闭门不出。姜维下令说:‘士兵们今晚先休息一晚,以养精蓄锐。明天必须攻入城中。’第二天一早,蜀军争先恐后地大进,一拥至城下,用火箭火炮打入城中。城上的草屋一片火海,魏兵自乱。姜维又让人在城下堆满干柴,一起放火,烈焰冲天。城池即将被攻陷,城内的魏兵在城内痛哭流涕,声音传遍四方。

正当攻打的时候,忽然背后喊声震天。姜维勒马回头一看,只见魏兵鼓噪摇旗,浩浩荡荡而来。姜维于是命令后队变为前队,自己站在门旗下等待。只见魏军阵中一小将全副武装,挺枪纵马而出,大约二十多岁,脸色像敷了粉,嘴唇像抹了朱砂,大声叫道:‘认得邓将军吗!’姜维心想:‘这一定是邓艾。’挺枪纵马前来迎战。两人抖擞精神,交战三四十回合,不分胜负。那小将军枪法无懈可击。姜维心中自思:‘不用这个计策,怎么能取胜呢?’便拨马向左边山路中逃跑。那小将骑马追来,姜维拔出钢枪,暗地里取出雕弓羽箭射他。那小将眼尖,早已看到,等弓弦响处,便向前倒下,避开了羽箭。姜维回头看时,小将已经追到,挺枪来刺;姜维一闪,那枪从肋旁擦过,被姜维夹住。那小将扔掉枪,向本阵逃跑。姜维叹息说:‘可惜!可惜!’再拨马追赶。追到阵门前,一员将领提刀而出说:‘姜维,你这个匹夫,不要追赶我的儿子!邓艾在这里!’姜维大惊。原来那小将是邓艾的儿子邓忠。姜维暗暗称奇;想要和邓艾交战,又担心马匹疲惫,于是虚指邓艾说:‘我今天认识你们父子了。各自收兵,明天再决战。’邓艾见战场不利,也勒马回应说:‘既然如此,各自收兵,暗算者不是英雄。’于是两军都撤退了。邓艾在渭水下扎营,姜维在两山之间安营。邓艾看到蜀军的地理情况,给司马望写信说:‘我们切不可交战,只宜坚守。等到关中的军队到来时,蜀军的粮草都耗尽了,三面攻击,一定能够取胜。现在派遣我的长子邓忠来帮助守城。’一面派人向司马昭求救。

姜维派人到艾寨中送去挑战书,约定第二天进行大战,艾假装答应了。第二天五更天,姜维命令全军准备饭食,天亮时摆好阵势等候。艾的营地里旗帜低垂,鼓声停止,看起来好像没有人一样。姜维等到晚上才返回。第二天他又派人送去挑战书,指责艾违约。艾用酒食招待使者,回答说:“我身体有点小病,耽误了约定的会战,明天会进行战斗。”第二天,姜维又带兵来,艾还是不出战。这样的情况连续发生了五六次。傅佥对姜维说:“这肯定有什么计谋,我们应该小心防范。”姜维说:“这肯定是等关中的魏军到了,从三面一起攻击我们。我现在派人给东吴的孙綝写信,让他一起出兵攻打魏军。”突然有探马报告说:“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军都投降了。司马昭撤军回洛阳,正准备带兵来救长城。”姜维大惊说:“这次讨伐魏国,又成了空想,不如我们还是撤兵回去。”正是:已经感叹四次出征难以取得成绩,又惋惜五次出兵未能成功。

不知道该如何撤退,且看下文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注解

救寿春:指救援寿春城,寿春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池,此处指诸葛诞在寿春城被围困时,寻求外部援助的行为。

诠死节:指于诠坚守节操,宁死不屈。

长城伯约:长城在此指军事防御线,伯约是古代对将领的尊称,此处指长城般的军事防御。

鏖兵:指激烈的战斗。

司马昭:司马昭,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后来篡魏建立晋朝。

裴秀:曹魏时期的名将,有智谋。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机密文件。

钟会:曹魏末年著名将领,后参与司马昭的北伐。

石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

州泰: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

王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

陈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

成倅: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担任诱敌任务。

陈俊: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参与平定诸葛诞之乱。

诸葛诞:诸葛诞,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后反魏降吴,最终被司马昭所杀。

吴兵:指来自吴国的士兵,即孙吴国的军队。

朱异: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

文钦: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后投降东吴,又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

寿春:寿春,古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安丰:三国时期地名,此处指吴国军队驻扎的地方。

项城:三国时期地名,此处指魏国皇帝的行宫所在。

孙綝:吴国权臣,孙权之后。

全怿: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

全端: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

于诠: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后因坚守节操被杀。

全祎: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参与支援诸葛诞的战斗,后投降魏国。

蒋班: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参与诸葛诞之乱。

焦彝:三国时期魏国谋士,参与诸葛诞之乱。

淮水:中国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安徽、江苏等地。

文鸯: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文钦之子,后投降魏国。

文虎: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文钦之子,后投降魏国。

关内侯:古代爵位,低于侯爵,是一种荣誉性的封号。

魏:指曹魏,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

元恶:指首恶,罪魁祸首。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这里是吴国的领土。

唐咨:吴国将领,后来投降曹魏。

司马望:司马昭的族兄,曹魏将领。

长城:这里指长城,但具体指哪段长城在文中没有明确说明。

姜维: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接替诸葛亮辅佐蜀汉,多次北伐曹魏。

川将:四川地区的将领。

蒋舒:蜀汉将领,姜维的部下。

傅佥:蜀汉将领,姜维的部下。

景耀元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即公元258年。

中散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议论国事。

黄皓:蜀汉宦官,被认为是不称职的朝臣。

伯约:对姜维的尊称。

仇国论:谯周所写的一篇论述国事的文章。

鸿沟:古代的一条河流,此处指楚汉争霸时的分界线。

张良:西汉初年著名谋士,刘邦的重要助手。

项氏:指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将领。

周文:周文王,周朝的奠基人之一。

勾践: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以卧薪尝胆著称。

汉祖:指汉高祖刘邦,汉朝的建立者。

秦末:指秦朝末年,即秦朝灭亡前的一段时间。

鼎沸:形容社会动荡不安。

骆谷:位于今陕西省的谷地,是蜀汉通往中原的重要通道。

沈岭:位于今陕西省的山区,是蜀汉通往中原的另一条重要通道。

秦川:指秦地,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李傕、郭汜:东汉末年的军阀,以残暴著称。

朝廷:指国家最高政权机构。

中贵:指宫廷中的贵族。

酒色:指沉溺于酒色,即过度追求享乐。

干柴:干燥的柴火,易于燃烧。

邓艾:曹魏名将,以智谋和勇猛著称。

邓忠:邓艾的儿子,也是一名将领。

艾寨:艾寨,此处指曹魏将领夏侯霸的营寨,夏侯霸曾任长城守将。

战书:战书,古代战争中的一种文书,用于通知敌方准备战斗。

佯应:佯应,假装答应,以迷惑对方。

造饭:造饭,准备饭食。

平明: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布阵:布阵,布置战阵。

偃旗息鼓:偃旗息鼓,放下旗帜,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假装没有准备战斗。

使:使,使者,指派的人。

微躯:微躯,谦词,指自己的身体。

相持:相持,相互对峙,指双方军队对峙。

捱:捱,拖延,等待。

关中兵:关中兵,指驻守在关中的曹魏军队。

东吴孙綝:东吴孙綝,指三国时期东吴的将领孙綝。

并力:并力,齐心协力。

画饼:画饼,比喻空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姜维与艾营之间的智谋较量,充满了战争策略和人物心理的描写。

首先,姜维在艾寨中下战书,约来日大战,这是典型的兵法中的‘诱敌之计’,通过挑战对手,引诱对方出兵。

艾佯应之,次日却偃旗息鼓,如无人之状,这是‘以静制动’的策略,故意示弱,诱使姜维放松警惕。

姜维连续数日派人下战书,责以失期之罪,显示出他的耐心和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自信,认为艾营必会出战。

艾以酒食待使,答曰:‘微躯小疾,有误相持,明日会战。’这里艾的回答巧妙地利用了‘病重’为借口,实则是在拖延时间。

傅佥的提醒‘此必有谋也,宜防之。’体现了古代将领间的相互信任和集体智慧,也表明了姜维在连续的挑战中逐渐意识到对手并非等闲之辈。

姜维的猜测‘此必捱关中兵到,三面击我耳。’展现了他对敌情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战争形势的准确判断。

‘吾今令人持书与东吴孙綝,使并力攻之。’这句话体现了姜维的联吴抗魏策略,希望通过联合外部力量来对抗魏国。

‘忽探马报说:“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皆降。昭班师回洛阳。便欲引兵来救长城。”’这一段揭示了战争形势的突变,司马昭的胜利使得姜维的北伐计划受到了威胁。

‘今番伐魏,又成画饼矣,不如且回。’这句话反映了姜维面对不利形势时的无奈和决断,也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应变能力。

‘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这句诗总结了姜维连续失败的遭遇,既是对自己努力的反思,也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感慨。

整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二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0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