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原文

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却说后主在成都,闻邓艾取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亡,大惊,急召文武商议。

近臣奏曰:‘城外百姓,扶老携幼,哭声大震,各逃生命。’后主惊惶无措。

忽哨马报到,说魏兵将近城下。

多官议曰:‘兵微将寡,难以迎敌;不如早弃成都,奔南中七郡。其地险峻,可以自守,就借蛮兵,再来克复未迟。’

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多官又奏曰:‘蜀、吴既同盟,今事急矣,可以投之。’

周又谏曰:‘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臣料魏能吞吴,吴不能吞魏。若称臣于吴,是一辱也;若吴被魏所吞,陛下再称臣于魏,是两番之辱矣。不如不投吴而降魏。魏必裂土以封陛下,则上能自守宗庙,下可以保安黎民。愿陛下思之。’

后主未决,退入宫中。

次日,众议纷然。

谯周见事急,复上疏诤之。

后主从谯周之言,正欲出降;忽屏风后转出一人,厉声而骂周曰:‘偷生腐儒,岂可妄议社稷大事!自古安有降天子哉!’

后主视之,乃第五子北地王刘谌也。

后主生七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瓚,五子即北地王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璩。

七子中惟谌自幼聪明,英敏过人,余皆懦善。

后主谓谌曰:‘今大臣皆议当降,汝独仗血气之勇,欲令满城流血耶?’

谌曰:‘昔先帝在日,谯周未尝干预国政;今妄议大事,辄起乱言,甚非理也。臣切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姜维全师,皆在剑阁,若知魏兵犯阙,必来救应:内外攻击,可获大功。岂可听腐儒之言,轻废先帝之基业乎?’

后主叱之曰:‘汝小儿岂识天时!’

谌叩头哭曰:‘若势穷力极,祸败将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奈何降乎!’

后主不听。

谌放声大哭曰:‘先帝非容易创立基业,今一旦弃之,吾宁死不辱也!’

后主令近臣推出宫门,遂令谯周作降书,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同谯周赍玉玺来雒城请降。

时邓艾每日令数百铁骑来成都哨探。

当日见立了降旗,艾大喜。

不一时,张绍等至,艾令人迎入。

三人拜伏于阶下,呈上降款玉玺。

艾拆降书视之,大喜,受下玉玺,重待张绍、谯周、邓良等。

艾作回书,付三人赍回成都,以安人心。

三人拜辞邓艾,径还成都,入见后主,呈上回书,细言邓艾相待之善。

后主拆封视之,大喜,即遣太仆蒋显赍敕令姜维早降;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与艾:共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余物在库,不及具数。

择十二月初一日,君臣出降。

北地王刘谌闻知,怒气冲天,乃带剑入宫。

其妻崔夫人问曰:‘大王今日颜色异常,何也?’

谌曰:‘魏兵将近,父皇已纳降款,明日君臣出降,社稷从此殄灭。吾欲先死以见先帝于地下,不屈膝于他人也!’

崔夫人曰:‘贤哉!贤哉!得其死矣!妾请先死,王死未迟。’

谌曰:‘汝何死耶?’

崔夫人曰:‘王死父,妾死夫:其义同也。夫亡妻死,何必问焉!’

言讫,触柱而死。

谌乃自杀其三子,并割妻头,提至昭烈庙中,伏地哭曰:‘臣羞见基业弃于他人,故先杀妻子,以绝挂念,后将一命报祖!祖如有灵,知孙之心!’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

蜀人闻知,无不哀痛。

后人有诗赞曰:‘君臣甘屈膝,一子独悲伤。去矣西川事,雄哉北地王!捐身酬烈祖,搔首泣穹苍。凛凛人如在,谁云汉已亡?’

后主听知北地王自刎,乃令人葬之。

次日,魏兵大至。

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

邓艾扶起后主,亲解其缚,焚其舆榇,并车入城。

后人有诗叹曰:‘魏兵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终存欺国意,姜维空负济时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于是成都之人,皆具香花迎接。

艾拜后主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各随高下拜官;请后主还宫,出榜安民,交割仓库。

又令太常张峻、益州别驾张绍,招安各郡军民。

又令人说姜维归降。

一面遣人赴洛阳报捷。

艾闻黄皓奸险,欲斩之。

皓用金宝赂其左右,因此得免。

自是汉亡。

后人因汉之亡,有追思武侯诗曰:‘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且说太仆蒋显到剑阁,入见姜维,传后主敕命,言归降之事。

维大惊失语。

帐下众将听知,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号哭之声,闻数十里。

维见人心思汉,乃以善言抚之曰:‘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

众皆求问。

姜维与诸将附耳低言,说了计策。

即于剑阁关遍竖降旗,先令人报入钟会寨中,说姜维引张翼、廖化、董厥等来降。

会大喜,令人迎接维入帐。

会曰:‘伯约来何迟也?’

维正色流涕曰:‘国家全军在吾,今日至此,犹为速也。’

会甚奇之,下座相拜。

待为上宾。

维说会曰:‘闻将军自淮南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之盛,皆将军之力,维故甘心俯首。如邓士载,当与决一死战,安肯降之乎?’

会遂折箭为誓,与维结为兄弟,情爱甚密,仍令照旧领兵。

维暗喜,遂令蒋显回成都去了。

却说邓艾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颀等各领州郡;又于绵竹筑台以彰战功,大会蜀中诸官饮宴。

艾酒至半酣,乃指众官曰:‘汝等幸遇我,故有今日耳。若遇他将,必皆殄灭矣。’

多官起身拜谢。

忽蒋显至,说姜维自降钟镇西了。

艾因此痛恨钟会。

遂修书令人赍赴洛阳,致晋公司马昭。

昭得书视之。

书曰:‘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宜留陇右兵二万、蜀兵二万,煮盐兴冶,并造舟船,预备顺流之计;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待刘禅,以致孙休;若便送禅来京,吴人必疑,则于向化之心不劝。且权留之于蜀,须来年冬月抵京。今即可封禅为扶风王,锡以资财,供其左右,爵其子为公侯,以显归命之宠:则吴人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司马昭览毕,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乃先发手书与卫瓘,随后降封艾诏曰:‘征西将军邓艾:耀威奋武,深入敌境,使僭号之主,系颈归降;兵不逾时,战不终日,云彻席卷,荡定巴、蜀;虽白起破强楚,韩信克劲赵,不足比勋也。其以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封二子为亭侯,各食邑千户。’

邓艾受诏毕,监军卫瓘取出司马昭手书与艾。

书中说邓艾所言之事,须候奏报,不可辄行。

艾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吾既奉诏专征,如何阻当?’

遂又作书,今来使赍赴洛阳。

时朝中皆言邓艾必有反意,司马昭愈加疑忌。

忽使命回,呈上邓艾之书。

昭拆封视之。

书曰:‘艾衔命西征,元恶既服,当权宜行事,以安初附。若待国命,则往复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今吴未宾,势与蜀连,不可拘常以失事机。兵法: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先此申状,见可施行。’

司马昭看毕大惊,忙与贾充计议曰:‘邓艾恃功而骄,任意行事,反形露矣。如之奈何?’

贾充曰:‘主公何不封钟会以制之?’

昭从其议,遣使赍诏封会为司徒,就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以手书付瓘,使与会伺察邓艾,以防其变。

会接读诏书。

诏曰:‘镇西将军钟会:所向无敌,前无强梁,节制众城,网罗迸逸;蜀之豪帅,面缚归命;谋无遗策,举无废功。其以会为司徒,进封县侯,增邑万户,封子二人亭侯,邑各千户。’

钟会既受封,即请姜维计议曰:‘邓艾功在吾之上,又封太尉之职;今司马公疑艾有反志,故令卫瓘为监军,诏吾制之。伯约有何高见?’

维曰:‘愚闻邓艾出身微贱,幼为农家养犊,今侥幸自阴平斜径,攀木悬崖,成此大功;非出良谋,实赖国家洪福耳。若非将军与维相拒于剑阁,艾安能成此功耶?今欲封蜀主为扶风王,乃大结蜀人之心,其反情不言可见矣。晋公疑之是也。’

会深喜其言。

维又曰:‘请退左右,维有一事密告。’

会令左右尽退。

维袖中取一图与会,曰:‘昔日武侯出草庐时,以此图献先帝,且曰:益州之地,沃野千里,民殷国富,可为霸业。先帝因此遂创成都。今邓艾至此,安得不狂?’

会大喜,指问山川形势。

维一一言之。

会又问:‘当以何策除艾?’

维曰:‘乘晋公疑忌之际,当急上表,言艾反状;晋公必令将军讨之。一举而可擒矣。’

会依言,即遣人赍表进赴洛阳,言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于是朝中文武皆惊。

会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按艾笔法,改写傲慢之辞,以实己之语。

司马昭见了邓艾表章,大怒,即遣人到钟会军前,令会收艾;又遣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昭乃同魏主曹奂御驾亲征。

西曹掾邵悌谏曰:‘钟会之兵,多艾六倍,当令会收艾足矣,何必明公自行耶?’

昭笑曰:‘汝忘了旧日之言耶?汝曾道会后必反。吾今此行,非为艾,实为会耳。’

悌笑曰‘某恐明公忘之,故以相问。今既有此意,切宜秘之,不可泄漏。’

昭然其言,遂提大兵起程。

时贾充亦疑钟会有变,密告司马昭。

昭曰:‘如遣汝,亦疑汝耶?吾到长安,自有明白。’

早有细作报知钟会,说昭已至长安。

会慌请姜维商议收艾之策。

正是:才看西蜀收降将,又见长安动大兵。

不知姜维以何策破艾,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译文

在祖庙前痛哭,一位王因孝道而进入西川,两位士人争夺功绩。

后主在成都,听说邓艾攻下了绵竹,诸葛瞻父子已经阵亡,非常惊讶,急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近臣报告说:‘城外的百姓,扶老携幼,哭声震天,都在逃命。’后主惊慌失措。

突然哨马报告,说魏军已经逼近城下。许多官员议论说:‘兵少将寡,难以抵挡敌人;不如早点放弃成都,逃往南中的七郡。那里的地形险峻,可以自守,再借蛮兵,稍后可以再次攻取。’光禄大夫谯周说:‘不可以。南蛮是久反之人,平时没有恩惠;现在如果我们投靠他们,一定会遭遇大祸。’

官员们又上奏说:‘蜀、吴已经结盟,现在事情紧急,可以投靠他们。’谯周又劝谏说:‘自古以来,没有寄居他国为天子的。我认为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如果我们向吴国称臣,是一种耻辱;如果吴国被魏国吞并,陛下再向魏国称臣,就是两次的耻辱了。不如不投靠吴国而投降魏国。魏国一定会分封土地给陛下,这样既可以保护宗庙,也可以保护百姓。希望陛下考虑。’后主犹豫不决,回到宫中。

次日,众议纷纷。谯周见事情紧急,再次上疏劝谏。后主听从谯周的话,正要出宫投降;突然屏风后转出一人,大声斥责谯周说:‘苟且偷生的腐儒,怎么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自古以来,哪有投降的天子!’后主看去,原来是第五子北地王刘谌。

后主有七个儿子:长子刘璿,次子刘瑶,三子刘琮,四子刘瓚,五子是北地王刘谌,六子刘恂,七子刘璩。七个儿子中只有刘谌自幼聪明,才华横溢,其余都胆小懦弱。

后主对刘谌说:‘现在大臣们都议定应该投降,你却只凭血气之勇,想让全城血流成河吗?’刘谌说:‘以前先帝在世时,谯周从未干预国政;现在他却随意议论大事,胡言乱语,非常不合理。我仔细估计,成都的军队还有几万;姜维的军队都在剑阁,如果知道魏军侵犯皇宫,一定会来救援:内外夹击,可以取得大胜。怎么能听信腐儒的话,轻易废弃先帝的基业呢?’后主斥责他:‘你这个小毛孩怎么会懂得天时!’刘谌叩头哭着说:‘如果形势到了穷途末路,灾祸即将降临,就应该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怎么能投降呢!’后主不听。

刘谌大声痛哭说:‘先帝非同寻常地创立了基业,现在一旦放弃,我宁死也不受辱!’后主命令近臣将他推出宫门,于是命令谯周起草降书,派遣私署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谯周带着玉玺去雒城请降。当时邓艾每天派数百骑兵来成都侦察。

那天看到立了降旗,邓艾非常高兴。不多时,张绍等人到了,邓艾派人迎接他们。三人跪拜在台阶下,呈上降书和玉玺。邓艾拆开降书看后,非常高兴,接受了玉玺,对张绍、谯周、邓良等人待遇优厚。

邓艾写回书,交给三人带回成都,以安定人心。三人向邓艾告别,直接回到成都,进宫见后主,呈上回书,详细说明邓艾待他们很好。

后主拆开回书看后,非常高兴,立即派遣太仆蒋显带着敕令让姜维早点投降;派遣尚书郎李虎,送文簿给邓艾:共有户口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官吏四万,仓库粮食四十余万,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其他物品在仓库中,无法一一列举。

决定在十二月初一,君臣出城投降。北地王刘谌听说后,怒气冲天,于是带着剑进入宫中。他的妻子崔夫人问他:‘大王今天脸色不对,为什么?’刘谌说:‘魏军即将逼近,父皇已经接受了投降,明天君臣出城投降,国家从此灭亡。我想先死,在地下见先帝,不愿屈膝于他人!’崔夫人说:‘真是个贤人啊!你得到了好死!我请求先死,大王死后再死也不迟。’刘谌问:‘你为什么要死?’崔夫人说:‘大王死是尽孝,我死是尽忠:意义相同。丈夫死了妻子死,何必问呢!’说完,撞柱而死。

刘谌于是自杀了他的三个儿子,并割下妻子的头,带到昭烈庙中,跪地哭着说:‘我羞于看到基业被他人放弃,所以先杀妻子,以断绝挂念,然后献出一命报答祖先!祖先如果有灵,知道孙子的心意!’大哭一场,眼中流出了血,自刎而死。蜀人听说后,无不悲痛。

后人作诗赞颂说:‘君臣甘愿屈膝,独子独自悲伤。西川之事已去,北地王英勇无比!捐身报答烈祖,搔首哭泣天空。凛凛人如在,谁说汉已经灭亡?’后主听说北地王自刎,于是派人将他安葬。

次日,魏军大量到来。后主率领太子和其他王子,以及六十多位大臣,绑着手,抬着棺材,走出北门十里投降。邓艾扶起后主,亲自解开他的绑绳,烧掉棺材,然后一起进城。

后人有诗叹道:‘魏军数万入川来,后主偷生失自裁。黄皓始终怀有欺国的意图,姜维空有济世之才。全忠义士心何烈,守节王孙志可哀。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于是成都的百姓,都拿着香花来迎接。邓艾封后主为骠骑将军,其他文武官员,根据等级拜官;请后主回宫,张贴安民告示,交接仓库。

又令太常张峻、益州别驾张绍,招安各郡的军民。又派人劝说姜维投降。一面派人前往洛阳报捷。邓艾听说黄皓奸险,想要处决他。黄皓用金银财宝贿赂邓艾的左右,因此得以幸免。

从此汉朝灭亡。后人因为汉朝的灭亡,有追思武侯的诗说:‘鱼鸟还怀疑畏惧简书的威严,风云长久地保护着储藏的宝物。空让上将挥舞神笔,最终看到投降的王乘坐车辆。管乐有才能确实不辱使命,关张没有命,该怎么办!他年经过锦里经过祠庙,《梁父吟》中充满了遗憾!’

且说太仆蒋显到了剑阁,进去见姜维,传达后主的命令,说起归降的事情。姜维大吃一惊,说不出话来。帐下的众将领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怨恨,咬紧牙关,怒目圆睁,头发都竖了起来,拔出刀砍石头,大声喊道:‘我们宁愿战死,为什么要先投降呢!’哭喊的声音,可以听到几十里远。姜维看到大家的心思都在汉朝,就用好言安慰他们说:‘众位将领不必担心。我有一个计策,可以恢复汉室。’大家都来询问。姜维和众将领低声耳语,说了计策。就在剑阁关上到处挂起降旗,先派人报告给钟会,说姜维带领张翼、廖化、董厥等人来投降。钟会非常高兴,派人迎接姜维进入帐中。钟会说:‘伯约,你为什么来晚了?’姜维严肃地流着泪说:‘国家全靠我,今天到这里,还算快了。’钟会对此感到非常惊奇,离开座位向他行礼。待他如上宾。姜维对钟会说:‘听说将军自从淮南以来,计策无遗,司马氏的兴盛,都是将军的功劳,所以我愿意心甘情愿地低头。像邓艾这样的人,我应该与他决一死战,怎么会投降呢?’钟会于是折断箭矢发誓,与姜维结为兄弟,感情非常亲密,仍然让他继续领兵。姜维暗自高兴,于是让蒋显回成都去了。

再说邓艾封师纂为益州刺史,牵弘、王颀等人各自领州郡;又在绵竹筑台以表彰战功,大会蜀中众官饮酒作乐。邓艾酒喝到半醉,指着众官员说:‘你们有幸遇到我,所以才有今天。如果遇到其他将领,肯定都会被消灭。’众官员起身拜谢。突然蒋显到来,说姜维已经投降钟会了。邓艾因此非常痛恨钟会。于是写信派人送到洛阳,给晋公司的马昭。马昭接到信后看了。信中说:‘臣邓艾认为,用兵有先声夺人而后实际行动的,现在趁着平定蜀汉的势头去攻打吴国,这是席卷的时候。但是大举进攻之后,将士们都很疲劳,不能立即使用;应该留下陇右兵两万、蜀兵两万,煮盐兴冶,并造船,准备顺流而下的计划;然后派人去告诉他们利害关系,吴国可以不用征讨就平定了。现在应该厚待刘禅,以招致孙休;如果直接送刘禅来京城,吴国人一定会怀疑,这样就不能劝他们归顺。而且暂时留在蜀地,等到明年冬天再进京。现在就可以封刘禅为扶风王,赐予他财物,供他左右使用,封他的儿子为公侯,以显示归顺的荣耀:这样吴国人就会敬畏威严,怀念恩德,望风而顺从了。’司马昭看完信后,非常怀疑邓艾有擅自作主的心思,于是先写信给卫瓘,随后下诏封邓艾为太尉,增加封地两万户,封他的两个儿子为亭侯,各食邑千户。邓艾接到诏书后,监军卫瓘拿出司马昭的信给邓艾看。信中说邓艾所说的事情,必须等待奏报,不能擅自行动。邓艾说:‘将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既然接受了诏书专征,怎么能阻止我呢?’于是他又写信,派人送到洛阳。

当时朝中都说邓艾一定有反叛的心思,司马昭更加怀疑。突然使者回来,呈上邓艾的信。马昭拆开信封看。信中说:‘我邓艾接受命令西征,元凶已经服罪,应当权宜行事,以安抚刚刚归附的人。如果等待国命,那么往返的路程,拖延了时间。《春秋》的大义:大夫出使国外,有可以安定国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可以擅自做主。现在吴国还没有归顺,形势与蜀国相连,不能拘泥于常规而失去机会。兵法说:进攻不追求名声,撤退不回避罪责。我虽然不能与古人相比,但最终不会自损国威。’司马昭看完信后大惊,急忙与贾充商议说:‘邓艾依仗功劳而骄傲,任意行事,反叛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怎么办呢?’贾充说:‘主公为什么不封钟会来制约他呢?’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派人带着诏书封钟会为司徒,命令卫瓘监督两路军马,把信交给卫瓘,让他和钟会监视邓艾,以防他生变。钟会接到诏书后,即请姜维商议说:‘邓艾的功劳在我之上,又封了太尉的职位;现在司马公怀疑邓艾有反叛的心思,所以派卫瓘为监军,诏令我制约他。伯约有什么高见?’姜维说:‘我听说邓艾出身贫贱,小时候是农家放牛的,现在侥幸从阴平斜径攀爬悬崖,成就了这样的大功;这不是出自良谋,实在是依靠国家的洪福。如果不是将军和我在剑阁相拒,邓艾怎么能成就这样的功绩呢?现在想要封蜀主为扶风王,这是大大地收买蜀国人的心,他的反叛之心不言而喻。晋公怀疑他是正确的。’钟会非常高兴他的话。姜维又说:‘请退下左右,我有件事情要秘密告诉你。’钟会让左右的人都退下。姜维从袖中拿出一张地图给钟会看,说:‘以前武侯出草庐时,曾用这张地图献给先帝,并且说:益州之地,肥沃千里,民富国强,可以成就霸业。先帝因此创立了成都。现在邓艾到了这里,怎么能不疯狂呢?’钟会非常高兴,指着地图询问山川形势。姜维一一告诉他。钟会又问:‘应该用什么计策除掉邓艾?’姜维说:‘趁着晋公怀疑之际,应该赶快上表,说邓艾反叛的情况;晋公一定会命令将军讨伐他。一举就可以擒获他。’钟会按照他的话,派人带着奏章进京,说邓艾专权放肆,结交蜀国人,早晚一定会反叛。于是朝中的文武官员都感到惊讶。钟会又派人中途截获邓艾的奏章,按照邓艾的笔迹,改写成傲慢的话语,以实自己的话。

司马昭看到邓艾的奏章,非常愤怒,立即派人到钟会军前,命令钟会逮捕邓艾;又派贾充带领三万兵进入斜谷,司马昭亲自御驾亲征。西曹掾邵悌劝谏说:‘钟会的军队比邓艾多六倍,应该让钟会逮捕邓艾就足够了,何必主公亲自去呢?’司马昭笑着说:‘你忘了以前的话吗?你曾经说过钟会后一定会反叛。我现在去,不是为了邓艾,而是为了钟会。’邵悌笑着说:‘我担心主公忘了,所以问这个问题。现在既然有了这个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能泄露。’司马昭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带领大军起程。当时贾充也怀疑钟会有变,秘密告诉司马昭。司马昭说:‘如果派你去,也会怀疑你吗?我到长安,自然会有分晓。’早有细作报告给钟会,说司马昭已经到了长安。钟会慌忙请姜维商议逮捕邓艾的策略。正是:才看到西蜀收降了将领,又看到长安调动了大军。不知道姜维用什么计策打败邓艾,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注解

祖庙:祖庙是指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的重要场所,象征着家族和国家的根本。

孝: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

西川:西川指的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即今天的四川省西部,历史上是蜀汉政权的中心。

士:士在古代中国指有文化、有修养的男子,也是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阶层,相当于现代的知识分子。

功:功指功绩,即通过努力取得的成绩或成就。

南中七郡:南中七郡是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七个郡的统称,包括今天的云南、贵州等地区。

蛮兵:蛮兵是指古代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士兵,这里指南蛮地区的士兵。

社稷:社稷是古代中国对国家和国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物神,代表了国家的根本。

宗庙:宗庙是古代中国用于祭祀祖先的庙宇,是家族和国家的精神支柱。

玉玺:玉玺是古代皇帝的象征,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雒城:雒城是指古代的一个城市,这里指邓艾所在的城池。

舆榇:舆榇是指古代用来装载尸体的大车,这里指装载后主尸体的车辆。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武官职称,相当于现代的将军。

黄皓:黄皓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个宦官,以奸险著称。

简书:简书是指古代用竹简写成的书信,这里指诸葛亮的书信。

储胥:储胥是指古代用来储存粮食的仓库。

锦里:锦里是古代成都的一个地名,这里指诸葛亮祠庙所在的地方。

太仆:太仆是古代官名,掌管皇帝的车马及车马有关的事务。

剑阁:剑阁是古代关隘名,位于四川省北部,是蜀汉与魏国交界的要塞。

姜维:姜维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

后主:后主是指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敕命:敕命是皇帝的命令,通常以圣旨的形式发布。

归降:归降是指投降,即一方军队向另一方军队表示屈服。

帐下众将:帐下众将指的是姜维手下的一众将领。

须发倒竖:形容愤怒到极点,须发因为激动而竖立起来。

大呼:大声呼喊。

汉室:汉室是指汉朝的皇室,这里指蜀汉。

善言:温和的话语,这里指姜维安慰众将的话。

复汉室:恢复汉朝的统治。

钟会: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以智谋著称。

伯约:伯约是姜维的字,也是对他的尊称。

司马氏:司马氏是指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及其家族。

邓士载:邓士载是邓艾的字,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亭侯:亭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相当于侯爵的一种。

卫瓘:卫瓘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曾担任监军。

《春秋》:《春秋》是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僭号之主:僭号之主是指不合法的君主。

系颈归降:系颈归降是指被捆绑起来,表示投降。

白起: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的著名将领,以善于用兵著称。

韩信:韩信是西汉初期的名将,以军事才能著称。

司马昭: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后来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

阴平斜径:阴平斜径是指从阴平(今四川广元)到斜谷(今陕西眉县)的捷径。

草庐:草庐是指诸葛亮在隆中(今湖北襄阳)时所住的简陋茅屋,后来成为诸葛亮的代称。

扶风王:扶风王是古代的一种封号,相当于王爵。

锡:锡是古代赏赐的意思。

县侯:县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相当于侯爵的一种。

西曹掾:西曹掾是古代官名,负责处理地方行政事务。

斜谷:斜谷是古代关隘名,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通往四川的重要通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评注

此段古文描绘了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姜维在剑阁与钟会会面的场景,以及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矛盾冲突。从专业角度出发,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赏析:

首先,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姜维在得知归降之事后的震惊与愤怒,以及帐下众将的激愤情绪。‘维大惊失语’、‘一齐怨恨,咬牙怒目,须发倒竖,拔刀砍石大呼曰’等语句,生动地展现了姜维和众将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们忠诚于汉室、不愿归降的情感。

其次,姜维在安抚众将时提出的‘吾有一计,可复汉室’的承诺,为后续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体现了姜维的智谋和忠诚,也为他的形象加分。

再者,古文中对钟会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明。‘会大喜,令人迎接维入帐’、‘维正色流涕’等语句,展现了钟会对待姜维的恭敬和姜维的忠诚,同时也暗示了钟会内心对司马氏的不满。

此外,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本段古文的一大看点。邓艾在平定蜀汉后,功高震主,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司马昭览毕,深疑邓艾有自专之心’、‘贾充引三万兵入斜谷’等语句,揭示了两人之间的权力斗争。

最后,古文通过对姜维、钟会、邓艾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行为的细致描绘,以及历史事件的叙述,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命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20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