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1400年),元代文学家,历史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小说创作。
年代:成书于元代(约14世纪)。
内容简要:《三国演义》是基于三国历史背景创作的历史小说,讲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兴起、争霸和衰败的故事。书中通过众多历史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权谋、军事、政治、忠诚与背叛的复杂关系。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人物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形象。小说不仅涉及大量的战斗场面,也展示了许多智谋、策略和领导力,探讨了英雄与权谋、忠诚与背叛、仁义与权力等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深远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与文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原文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再受禅依样画葫芦
却说钟会请姜维计议收邓艾之策。
维曰:‘可先令监军卫瓘收艾。艾若杀瓘,反情实矣。将军却起兵讨之,可也。’
会大喜,遂令卫瓘引数十人入成都,收邓艾父子。
瓘手下人止之曰:‘此是钟司徒令邓征西杀将军,以正反情也。切不可行。’
瓘曰:‘吾自有计。’遂先发檄文二三十道。
其檄曰:‘奉诏收艾,其余各无所问。若早来归,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者,灭三族。’
随备槛车两乘,星夜望成都而来。
比及鸡鸣,艾部将见檄文者,皆来投拜于卫瓘马前。
时邓艾在府中未起。
瓘引数十人突入大呼曰:‘奉诏收邓艾父子!’
艾大惊,滚下床来。
瓘叱武士缚于车上。
其子邓忠出问,亦被捉下,缚于车上。
府中将吏大惊,欲待动手抢夺,早望见尘头大起,哨马报说钟司徒大兵到了。
众各四散奔走。
钟会与姜维下马入府,见邓艾父子已被缚,会以鞭挞邓艾之首而骂曰:‘养犊小儿,何敢如此!’
姜维亦骂曰:‘匹夫行险徼幸,亦有今日耶!’
艾亦大骂。
会将艾父子送赴洛阳。
会入成都,尽得邓艾军马,威声大震。
乃谓姜维曰:‘吾今日方趁平生之愿矣!’
维曰:‘昔韩信不听蒯通之说,而有未央宫之祸;大夫种不从范蠡于五湖,卒伏剑而死:斯二子者,其功名岂不赫然哉,徒以利害未明,而见几之不早也。’
今公大勋已就,威震其主,何不泛舟绝迹,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子游乎?’
会笑曰:‘君言差矣。吾年未四旬,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
维曰:‘若不退闲,当早图良策。此则明公智力所能,无烦老夫之言矣。’
会抚掌大笑曰:‘伯约知吾心也。’
二人自此每日商议大事。
维密与后主书曰:‘望陛下忍数日之辱,维将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必不使汉室终灭也。’
却说钟会正与姜维谋反,忽报司马昭有书到。
会接书。
书中言:‘吾恐司徒收艾不下,自屯兵于长安;相见在近,以此先报。’
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日自引兵来,是疑我也!’
遂与姜维计议。
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
会曰:‘吾意决矣!事成则得天下,不成则退西蜀,亦不失作刘备也。’
维曰:‘近闻郭太后新亡,可诈称太后有遗诏,教讨司马昭,以正弑君之罪。据明公之才,中原可席卷而定。’
会曰:‘伯约当作先锋。成事之后,同享富贵。’
维曰:‘愿效犬马微劳,但恐诸将不服耳。’
会曰:‘来日元宵佳节,于故宫大张灯火,请诸将饮宴。如不从者尽杀之。’
维暗喜。
次日,会、维二人请诸将饮宴。
数巡后,会执杯大哭。
诸将惊问其故,会曰:‘郭太后临崩有遗诏在此,为司马昭南阙弑君,大逆无道,早晚将篡魏,命吾讨之。汝等各自佥名,共成此事。’
众皆大惊,面面相觑。
会拔剑出鞘曰:‘违令者斩!’
众皆恐惧,只得相从。
画字已毕,会乃困诸将于宫中,严兵禁守。
维曰:‘我见诸将不服,请坑之。’
会曰:‘吾已令宫中掘一坑,置大棒数千;如不从者,打死坑之。’
时有心腹将丘建在侧。
建乃护军胡烈部下旧人也,时胡烈亦被监在宫。
建乃密将钟会所言,报知胡烈。
烈大惊,泣告曰:‘吾儿胡渊领兵在外,安知会怀此心耶?汝可念向日之情,透一消息,虽死无恨。’
建曰:‘恩主勿忧,容某图之。’
遂出告会曰:‘主公软监诸将在内,水食不便,可令一人往来传递。’
会素听丘建之言,遂令丘建监临。
会分付曰:‘吾以重事托汝,休得泄漏。’
建曰:‘主公放心,某自有紧严之法。’
建暗令胡烈亲信人入内,烈以密书付其人。
其人持书火速至胡渊营内,细言其事,呈上密书。
渊大惊,遂遍示诸营知之。
众将大怒,急来渊营商议曰:‘我等虽死,岂肯从反臣耶?’
渊曰:‘正月十八日中,可骤入内,如此行之。’
监军卫瓘深喜胡渊之谋,即整顿了人马,令丘建传与胡烈。
烈报知诸将。
却说钟会请姜维问曰:“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
维曰:“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
会喜,信其言,乃谓维曰:“器仗已备,放诸将出问之,若何?”
维曰:“此辈皆有不服之心,久必为害,不如乘早戮之。”
会从之,即命姜维领武士往杀众魏将。
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
忽报宫外人声沸腾。
会方令人探时,喊声大震,四面八方,无限兵到。
维曰:“此必是诸将作恶,可先斩之。”
忽报兵已入内。
会令闭上殿门,使军士上殿屋以瓦击之,互相杀死数十人。
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
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
众将枭其首。
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
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
遂自刎而死。
时年五十九岁。
宫中死者数百人。
卫瓘曰:“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
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
众将又尽取姜维家属杀之。
邓艾部下之人,见钟会、姜维已死,遂连夜去追劫邓艾。
早有人报知卫瓘。
瓘曰:“是我捉艾;今若留他,我无葬身之地矣。”
护军田续曰:“昔邓艾取江油之时,欲杀续,得众官告免。今日当报此恨!”
瓘大喜,遂遣田续引五百兵赶至绵竹,正遇邓艾父子放出槛车,欲还成都。
艾只道是本部兵到,不作准备;欲待问时,被田续一刀斩之。
邓忠亦死于乱军之中。
后人有诗叹邓艾曰:“自幼能筹画,多谋善用兵。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又有诗叹钟会曰:“髫年称早慧,曾作秘书郎。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
又有诗叹姜维曰:“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却说姜维、钟会、邓艾已死,张翼等亦死于乱军之中。
太子刘璿、汉寿亭侯关彝,皆被魏兵所杀。
军民大乱,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旬日后,贾充先至,出榜安民。
方始宁靖。
留卫瓘守成都,乃迁后主赴洛阳。
止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跟随。
廖化、董厥皆托病不起,后皆忧死。
时魏景元五年改为咸熙元年,春三月,吴将丁奉见蜀已亡,遂收兵还吴。
中书丞华覈奏吴主孙休曰:“吴、蜀乃唇齿也,唇亡则齿寒;臣料司马昭伐吴在即,乞陛下深加防御。”
休从其言,遂命陆逊子陆抗为镇东大将军,领荆州牧,守江口;左将军孙异守南徐诸处隘口;又沿江一带,屯兵数百营,老将丁奉总督之,以防魏兵。
建宁太守霍戈闻成都不守,素服望西大哭三日。
诸将皆曰:“既汉主失位,何不速降,弋泣谓曰:“道路隔绝,未知吾主安危若何。若魏主以礼待之,则举城而降,未为晚也;万一危辱吾主,则主辱臣死,何可降乎?”
众然其言,乃使人到洛阳,探听后主消息去了。
且说后主至洛阳时,司马昭已自回朝。
昭责后主曰:“公荒淫无道,废贤失政,理宜诛戮。”
后主面如土色,不知所为。
文武皆奏曰:“蜀主既失国纪,幸早归降,宜赦之。”
昭乃封禅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赐绢万匹,僮婢百人。
子刘瑶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皆封侯爵。
后主谢恩出内。
昭因黄皓蠹国害民,令武士押出市曹,凌迟处死。
时霍弋探听得后主受封,遂率部下军士来降。
次日,后主亲诣司马昭府下拜谢。
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感伤,独后主有喜色。
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
酒至半酣,昭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
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须臾,后主起身更衣,郤正跟至厢下曰:“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徜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归蜀矣。”
后主牢记入席。
酒将微醉,昭又问曰:“颇思蜀否?”
后主如郤正之言以对,欲哭无泪,遂闭其目。
昭曰:“何乃似郤正语耶?”
后主开目惊视曰:“诚如尊命。”
昭及左右皆笑之。
昭因此深喜后主诚实,并不疑虑。
后人有诗叹曰:“追欢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却说朝中大臣因昭收川有功,遂尊之为王,表奏魏主曹奂。
时奂名为天子,实不能主张,政皆由司马氏,不敢不从,遂封晋公司马昭为晋王,谥父司马懿为宣王,兄司马师为景王。
昭妻乃王肃之女,生二子:长曰司马炎,人物魁伟,立发垂地,两手过膝,聪明英武,胆量过人;次曰司马攸,情性温和,恭俭孝悌,昭甚爱之,因司马师无子,嗣攸以继其后。
昭常曰:“天下者,乃吾兄之天下也。”
于是司马昭受封晋王,欲立攸为世子。
山涛谏曰:“废长立幼,违礼不祥。”
贾充、何曾、裴秀亦谏曰:“长子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人望既茂,天表如此:非人臣之相也。”
昭犹豫未决。
太尉王祥、司空荀顗谏曰:“前代立少,多致乱国。愿殿下思之。”
昭遂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
大臣奏称:“当年襄武县,天降一人,身长二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苍髯,着黄单衣;裹黄巾,挂藜头杖,自称曰:吾乃民王也。今来报汝:天下换主,立见太平。如此在市游行三日,忽然不见。此乃殿下之瑞也。殿下可戴十二旒冠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备六马,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
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何曾曰:“天下大事,皆在晋王;可立太子为晋王,然后祭葬。”是日,司马炎即晋王位,封何曾为晋丞相,司马望为司徒,石苞为骠骑将军,陈骞为车骑将军,谥父为文王。
安葬已毕,炎召贾充、裴秀入宫问曰:“曹操曾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果有此事否?”充曰:“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
炎曰:“孤父王比曹操何如?”充曰:“操虽功盖华夏,下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子丕继业,差役甚重,东西驱驰,未有宁岁。后我宣王、景王,累建大功,布恩施德,天下归心久矣。文王并吞西蜀,功盖寰宇。又岂操之可比乎?”
炎曰:“曹丕尚绍汉统,孤岂不可绍魏统耶?”贾充、裴秀二人再拜而奏曰:“殿下正当法曹丕绍汉故事,复筑受禅坛,布告天下,以即大位。”
炎大喜,次日带剑入内。此时,魏主曹奂连日不曾设朝,心神恍惚,举止失措。
炎直入后宫,奂慌下御榻而迎。炎坐毕,问曰:“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父祖之赐耳。”
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奂大惊,口噤不能言。
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
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
节又曰:“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棍打死于殿下。
奂泣泪跪告。炎起身下殿而去。奂谓贾充、裴秀曰:“事已急矣,如之奈何?”充曰:“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天,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坛,具大礼,禅位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民情,陛下可保无虞矣。”
奂从之,遂令贾充筑受禅坛。以十二月甲子日,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坛上,大会文武。
后人有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障泰山高。”请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与大礼。
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班首。炎端坐于坛上。贾充、裴秀列于左右,执剑,令曹奂再拜伏地听命。
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当时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
奂泣谢而去。太傅司马孚哭拜于奂前曰:“臣身为魏臣,终不背魏也。”炎见孚如此,封孚为安平王。
孚不受而退。是日,文武百官,再拜于坛下,山呼万岁。
炎绍魏统,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赦天下。魏遂亡。
后人有诗叹曰:“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晋帝司马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
那七庙?汉征西将军司马钧,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隽生京兆尹司马防,防生宣帝司马懿,懿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是为七庙也。
大事已定,每日设朝计议伐吴之策。
正是:汉家城郭已非旧,吴国江山将复更。
未知怎生伐吴,且看下文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译文
假装投降的计策最终成了空话,再次接受禅让却还是依样画葫芦。
钟会请姜维商议如何收服邓艾的策略。姜维说:“可以先让监军卫瓘去收服邓艾。如果邓艾杀了卫瓘,他的反叛之情就确凿无疑了。将军再起兵讨伐他,这是可以的。”钟会非常高兴,于是命令卫瓘带领几十人进入成都,收服邓艾父子。卫瓘手下的人阻止他说:“这是钟司徒让邓征西将军杀你,来证明他的反叛。千万不能去。”卫瓘说:“我有自己的办法。”于是先发出二十多道檄文。檄文上写着:“奉诏收服邓艾,其他一切不予追究。如果早日归顺,赏赐和以前一样,敢不出来的,灭三族。”接着准备了两个囚车,星夜赶往成都。
等到鸡鸣时,邓艾部下的将领看到檄文的人,都来在卫瓘马前投拜。当时邓艾还在府中未起床。卫瓘带领几十人突然冲入,大声喊道:“奉诏收服邓艾父子!”邓艾大惊,从床上滚下来。卫瓘喝令武士将他捆绑在车上。他的儿子邓忠出来询问,也被抓起来,绑在车上。府中的将领和官员都非常惊讶,想要动手抢夺,却早已经看到尘土飞扬,哨马报告说钟司徒的大军到了。众人各自四散奔逃。钟会和姜维下马进入府中,看到邓艾父子已经被捆绑,钟会用鞭子抽打邓艾的头部,骂道:“养狗的东西,怎么敢这样!”姜维也骂道:“你这个平民行事冒险,也有今天!”邓艾也大骂。钟会将邓艾父子送往洛阳。钟会进入成都,得到了邓艾的军队,声威大震。他对姜维说:“我今天才实现了平生的心愿!”姜维说:“过去韩信不听蒯通的建议,结果招来了未央宫的灾祸;大夫种不听范蠡的建议,最终含恨自刎而死:这两个人,他们的功名岂不是显赫,只是因为利害关系没有看清楚,没有早早地察觉到预兆。现在您的大功已经告成,威震君主,为什么不隐退,登上峨眉山,跟随赤松子呢?”钟会笑着说:“你的话错了。我还没有四十岁,正想着进取,怎么能就这样退隐呢?”姜维说:“如果不退隐,就应该早早地制定良策。这是您智谋能够做到的,不必麻烦我多说了。”钟会拍手大笑说:“伯约知道我的心意。”从那天起,他们每天商议大事。姜维秘密给后主写信说:“希望陛下能忍受几天的屈辱,我将使国家从危险中恢复安宁,使日月从昏暗中重新明亮。一定不会让汉室最终灭亡。”
钟会正和姜维密谋造反,突然报告说司马昭有信来了。钟会接过信。信中写着:“我担心司徒不能收服邓艾,所以自己驻军长安;我们很快就会见面,先来报告一下。”钟会大惊说:“我的兵力是邓艾的几倍,如果只是要我来擒拿邓艾,晋公知道只有我能做到。今天他自己带兵来,这是怀疑我啊!”于是和姜维商议。姜维说:“你怀疑我,我必然死,难道没有看到邓艾的下场吗?”钟会说:“我已经决定了!成功的话就能得到天下,不成功的话就退回西蜀,也不失为一个刘备。”姜维说:“最近听说郭太后刚刚去世,我们可以假称太后有遗诏,命令讨伐司马昭,以证明他弑君的罪行。凭借您的才能,中原可以一网打尽。”钟会说:“伯约你将作为先锋。事情成功之后,我们可以共享富贵。”姜维说:“愿意效犬马之劳,只是担心其他将领不会服从。”钟会说:“明天是元宵节,我们在故宫大摆灯火,请诸将饮酒宴请。如果不服从的人,全部杀掉。”姜维暗自高兴。第二天,钟会和姜维邀请诸将饮酒。喝了几巡后,钟会拿起酒杯大哭。将领们惊讶地问他原因,钟会说:“郭太后临终时有遗诏,说司马昭在宫门南面弑君,大逆不道,早晚要篡夺魏国,命令我讨伐他。你们各自签名,共同完成这件事。”众人都大惊失色,面面相觑。钟会拔出剑来说:“违抗命令的人斩!”众人都非常恐惧,只得服从。签名完毕后,钟会将将领们困在宫中,严密守卫。姜维说:“我看到将领们还是不服从,请将他们全部坑杀。”钟会说:“我已经下令在宫中挖了一个坑,放置了几千根大棒;如果不服从的人,就打死然后埋掉。”
当时心腹将领丘建在旁边。丘建是护军胡烈部下的旧人,当时胡烈也被监禁在宫中。丘建秘密将钟会的话报告给胡烈。胡烈大惊,哭着告诉他说:“我的儿子胡渊领兵在外,怎么知道钟会心怀这样的心思呢?你念及往日的情分,透露一下消息,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丘建说:“主人不必担忧,我会想办法。”于是出去告诉钟会:“主人软禁了将领们在内,水米不便,可以派一个人来回传递。”钟会一直听丘建的话,于是让丘建监管这件事。钟会吩咐说:“我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托付给你,不要泄露出去。”丘建说:“主人放心,我有严密的方法。”丘建暗中让胡烈的亲信进入宫中,胡烈将密信交给这个人。这个人火速拿着密信到胡渊的营中,详细地说明了情况,呈上了密信。胡渊大惊,于是将此事告诉了各个营的将领。将领们都非常愤怒,急忙来胡渊的营中商议说:“我们即使死了,也不愿意跟随反叛的臣子。”胡渊说:“正月十八日中午,我们可以突然进入宫中,就这样做。”监军卫瓘非常高兴胡渊的计谋,立即整顿了人马,让丘建传达给胡烈。胡烈将此事报告给各位将领。
钟会请姜维来问说:‘我昨晚梦见成千上万的大蛇咬我,这是什么吉凶的征兆?’姜维回答说:‘梦见龙蛇,都是吉祥喜庆的征兆。’钟会听了很高兴,相信了他的话,就对姜维说:‘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好了,现在放任将领们去问他们,怎么样?’姜维说:‘这些人都有不服从的心思,时间久了必定会变成祸害,不如趁早杀了他们。’钟会同意了他的建议,就命令姜维带领武士去杀掉那些魏国将领。姜维领命,正准备行动,突然一阵心痛,昏倒在地;左右的人扶起他,过了半晌才苏醒过来。忽然有人报告宫外人声鼎沸。钟会派人去探看时,喊声震天,四面八方,无数兵马到来。姜维说:‘这一定是那些将领作乱,可以先斩后奏。’突然有人报告敌兵已经进入宫中。钟会命令关闭宫殿大门,让士兵上殿顶用瓦片击打敌人,互相杀死了几十人。宫外四面八方起火,外兵砍开殿门冲入。钟会自己拔剑杀了几个敌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领砍下了他的头。姜维拔剑上殿,四处冲杀,不幸心痛加剧。姜维仰天大叫:‘我的计策没有成功,这是天意啊!’于是自刎而死。当时五十九岁。宫中死者数百人。卫瓘说:‘众军各自回到营地,等待王命。’魏兵争相报仇,共同剖开姜维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像鸡蛋一样大。众将领又杀死了姜维的家属。
邓艾部下的人,见钟会、姜维已经死了,就连夜去追赶劫持邓艾。早有人报告了卫瓘。卫瓘说:‘是我抓了邓艾;如果现在留下他,我就没有地方安葬了。’护军田续说:‘以前邓艾攻取江油时,想要杀我,多亏众官员求情才免于一死。今天应该报仇了!’卫瓘非常高兴,就派田续带领五百士兵赶到绵竹,正好遇到邓艾父子从囚车中放出,想要返回成都。邓艾以为这是自己的部队到了,没有做准备;想要询问时,被田续一刀斩杀。邓忠也死在乱军中。后来有人作诗叹邓艾说:‘自幼善于策划,多谋善用兵。凝视能知地理,仰望能识天文。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又有诗叹钟会说:‘年幼称早慧,曾作秘书郎。妙计倾司马,当时号子房。寿春多赞画,剑阁显鹰扬。不学陶朱隐,游魂悲故乡。’又有诗叹姜维说:‘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姜维、钟会、邓艾都已经死了,张翼等人也死在乱军中。太子刘璿、汉寿亭侯关彝,都被魏兵所杀。军民大乱,互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十天后,贾充先到,出榜安抚民心。这才逐渐平静下来。留下卫瓘守成都,然后迁后主刘禅到洛阳。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郎郤正等数人跟随。廖化、董厥都托病不起,后来都忧愁而死。
当时魏景元五年改为咸熙元年,春季三月,吴国将领丁奉见蜀国已经灭亡,就收兵返回吴国。中书丞华覈向吴主孙休奏报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关系,唇亡则齿寒;我料想司马昭很快就会攻打吴国,请求陛下加强防御。’孙休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任命陆逊的儿子陆抗为镇东大将军,兼任荆州牧,守卫江口;左将军孙异守卫南徐各处要塞;又在长江沿岸部署了数百营兵力,由老将丁奉统领,以防备魏国军队。
建宁太守霍戈听说成都守不住,就穿上素服向西大哭三天。众将领都说:‘既然汉主失去了地位,为什么不赶快投降呢?’霍戈哭着说:‘道路被切断,不知道我们的君主现在怎么样了。如果魏主以礼相待,那么全城投降也不算晚;万一君主受到侮辱,那么君主受辱臣子就应当死,怎么能投降呢?’众人都认为他说得对,就派人到洛阳去探听后主的消息。
且说后主刘禅到达洛阳时,司马昭已经回朝。司马昭责备后主说:‘你荒淫无道,废弃贤能,失去政事,理应被诛杀。’后主脸色如土,不知所措。文武百官都奏报说:‘蜀主既然失去了国家纲纪,幸好早早归降,应该宽恕他。’司马昭于是封禅为安乐公,赐予住宅,每月提供费用,赐予丝绸万匹,奴婢百人。后主的儿子刘瑶以及群臣樊建、谯周、郤正等人都被封为侯爵。后主感谢恩赐离开。因为黄皓祸国殃民,司马昭命令武士将他押到市曹,凌迟处死。
霍戈探听到后主被封的消息,就率领部下士兵来投降。第二天,后主亲自到司马昭府下拜谢。司马昭设宴款待,先让魏国乐舞在前表演,蜀国官员都感到悲伤,只有后主面带喜色。司马昭让蜀国人在前表演蜀国乐舞,蜀国官员都泪流满面,后主却嬉笑自如。酒过半酣,司马昭对贾充说:‘人的无情,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孔明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保全,何况姜维呢?’然后问后主说:‘你是否思念蜀国?’后主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过了一会儿,后主起身去更衣,郤正跟到厢房下说:‘陛下怎么回答不想蜀国呢?如果他们再问,你可以哭着回答: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心向西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晋公一定会放陛下回蜀国。’后主牢记了这番话。酒喝到微醉时,司马昭又问:‘你是否思念蜀国?’后主按照郤正的话回答,想要哭却哭不出来,于是闭上眼睛。司马昭说:‘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的话呢?’后主睁开眼睛惊讶地看着说:‘确实如您所说。’司马昭以及左右的人都笑了。司马昭因此非常高兴后主诚实,并不怀疑他。
后来有人作诗叹后主说:‘追求欢乐作乐笑颜开,不念危亡半点哀。快乐异乡忘故国,方知后主是庸才。’
朝中大臣因为司马昭收复川蜀有功,就尊称他为王,向魏主曹奂上奏。当时曹奂名义上是天子,实际上不能自主决策,政事都由司马氏家族决定,不敢不服从,于是封司马昭为晋王,追谥他的父亲司马懿为宣王,哥哥司马师为景王。司马昭的妻子是王肃的女儿,生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炎,身材魁梧,头发垂到地面,双手过膝,聪明勇敢,胆量过人;次子司马攸,性情温和,谦逊孝顺,司马昭非常喜爱他,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就立司马攸为继承人。司马昭常说:‘天下,是哥哥的天下。’于是司马昭被封为晋王,想要立司马攸为世子。山涛劝谏说:‘废除长子立幼子,违背礼制不吉利。’贾充、何曾、裴秀也劝谏说:‘长子聪明神武,有超凡的才能;人望既高,外貌如此:不是人臣之相。’司马昭犹豫不决。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劝谏说:‘前代立少,多导致国家混乱。愿殿下三思。’司马昭于是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
大臣上奏说:“从前在襄武县,天上掉下来一个人,身高超过两丈,脚印长三尺二寸,满头白发,胡须苍老,穿着黄色的单衣;头戴黄色头巾,手持藜木手杖,自称说:‘我是民王。’他来到这里,告诉你们:天下将换新主,立刻就能看到太平盛世。他在市场上游行了三天,突然就消失了。这是殿下的大吉之兆。殿下可以戴上十二旒的冠冕,树立天子的旗帜,出行时设警卫,乘坐金根车,准备六匹马,提升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昭心中暗自高兴;回到宫中,正准备吃饭,突然中风不能说话。第二天,病情危急,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以及各位大臣入宫探望,昭不能说话,用手指指向太子司马炎后去世。那时是八月的辛卯日。何曾说:‘天下的大事,都在晋王手中;可以立太子为晋王,然后进行祭祀和安葬。’那天,司马炎即位为晋王,封何曾为晋丞相,司马望为司徒,石苞为骠骑将军,陈骞为车骑将军,追谥父亲为文王。
安葬完毕后,炎召见贾充、裴秀入宫询问说:‘曹操曾说过:如果天命在我,我将成为周文王吗!果真有这回事吗?’充说:‘曹操世代享受汉朝的俸禄,担心别人议论他篡夺的恶名,所以说出这样的话。这是明示曹丕成为天子的。’炎说:‘我父亲与曹操相比如何?’充说:‘曹操虽然功盖华夏,但百姓害怕他的威严而不感激他的恩德。子曹丕继承他的事业,徭役非常沉重,东奔西走,没有安宁的年份。后来我宣王、景王,屡建大功,布施恩德,天下归心已久。文王吞并西蜀,功盖天下。又怎能与曹操相比呢?’炎说:‘曹丕还能继承汉统,我难道不能继承魏统吗?’贾充、裴秀二人再次跪拜并上奏说:‘殿下应当效仿曹丕继承汉统的做法,重新修建受禅坛,向天下宣布,以即位大位。’
炎非常高兴,第二天带着剑进入宫中。这时,魏主曹奂连续几天没有设朝,心神恍惚,举止失措。炎径直进入后宫,奂慌忙从御榻上下来迎接。炎坐下后问:‘魏国的天下,是谁的功劳?’奂说:‘都是晋王父祖的恩赐。’炎笑着说:‘我看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治国。为什么不把天下交给有才德的人呢?’奂大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旁边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声说:‘晋王的话错了!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不是轻易得到这个天下的;现在天子有德无罪,为什么要让给别人呢?’炎大怒说:‘这个国家是汉朝的国家。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魏王,篡夺汉室。我祖父三代辅佐魏国,得到天下的人,不是曹家的能力,而是司马家的力量:天下人都知道。我今天难道不能继承魏国的天下吗?’节又说:‘想要这么做,就是篡国的叛贼!’炎大怒说:‘我与汉家报仇,有什么不可以的!’喝令武士将张节乱棍打死在殿下。奂泪流满面跪地求饶。炎起身离开大殿。奂对贾充、裴秀说:‘事情已经紧急了,怎么办呢?’充说:‘天数已尽,陛下不可违抗天命,应当依照汉献帝的故事,重新修建受禅坛,举行大典,将皇位禅让给晋王:这样既符合天意,又顺应民心,陛下可以保证没有危险了。’
奂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命令贾充修建受禅坛。在十二月的甲子日,奂亲自捧着传国玉玺,站在坛上,大会文武百官。后人有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挡泰山高。’请晋王司马炎登上坛台,举行授皇位的大礼。奂下坛,穿着公服站在队列之首。炎端坐在坛上。贾充、裴秀站在他的左右,手持剑,命令曹奂再次跪拜伏地听命。充说:‘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接受汉禅让,已经四十五年了;现在天命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的功德无边,可以即皇帝位,继承魏统。封你为陈留王,出京到金墉城居住;从现在起,除非有诏令,否则不得入京。’奂含泪辞谢而去。太傅司马孚在奂面前哭泣跪拜说:‘我身为魏国臣子,终不背叛魏国。’炎看到孚这样,封他为安平王。孚不接受封号而退去。那天,文武百官在坛下再次跪拜,高呼万岁。炎继承魏统,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赦天下。魏国因此灭亡。后人有诗叹曰:‘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
晋帝司马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亲司马昭为文帝,建立了七座宗庙以荣耀祖宗。那七庙是:汉征西将军司马钧,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隽生京兆尹司马防,防生宣帝司马懿,懿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这就是七庙。大事已经确定,每天设朝商议讨伐吴国的策略。正是:汉家的城池已经不再是旧模样,吴国的江山将要再次更迭。
不知道该如何讨伐吴国,且看下文的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注解
投降:指向对方表示屈服,放弃抵抗,多用于军事或政治场合。
巧计:指巧妙的计谋或策略。
虚话:指没有实际内容或不可信的话。
禅:指帝位或官职的传承,此处指皇帝禅让帝位。
依样画葫芦: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没有创新。
钟会: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司马昭的心腹,因功被封为镇西将军。
姜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诸葛亮死后,姜维多次北伐,与魏国交战。
邓艾:三国时期魏国将领,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因叛乱被杀。
卫瓘: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曾任卫将军。
槛车:古代囚禁犯人的车辆。
檄文:古代官府发布的命令或公告。
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泛指家族。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因不听蒯通之计,最终被吕后所杀。
大夫种:春秋时期越国大夫,因不听范蠡之计,最终自杀。
峨嵋:山名,位于四川省,此处指隐居之地。
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此处指隐居的生活。
司马昭:三国时期魏国权臣,后成为晋朝的奠基人。
郭太后:三国时期魏国太后,此处指郭太后临终前的遗诏。
南阙:古代宫门名,此处指皇宫。
弑君:指杀害君主。
郭太后遗诏:指郭太后临终前留下的命令。
丘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钟会的心腹。
胡烈:三国时期魏国将领,丘建的旧主。
胡渊:胡烈的儿子,当时领兵在外。
监军:古代官职,负责监督军队。
密书:秘密的书信,用于传递机密信息。
大蛇:在古代文化中,蛇通常象征着变化和重生,有时也代表邪恶。
龙蛇: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威严;蛇则通常与变化和智慧相关。
器仗:指武器和装备。
放诸将出问之:指让各位将领外出询问梦境的含义。
不服之心:指将领们对钟会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乘早戮之:指尽早处决这些将领。
心疼:古代医学术语,可能指的是心绞痛或心脏病。
宫外人声沸腾:指宫外有骚动和喧哗的声音。
诸将作恶:指各位将领在宫外可能发生的叛乱行为。
枭其首:指砍下首级,即斩首。
自刎而死:指自杀。
后主:指蜀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刘禅。
司马炎:司马昭之子,后来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司马攸:司马昭之子,性格温和,被司马昭视为世子人选。
山涛: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曾任光禄勋。
贾充: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曾任中书令。
何曾:三国时期魏国权臣,曾任司徒。
裴秀: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曾任侍中。
王祥: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曾任太尉。
荀顗: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曾任司空。
襄武县:襄武县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县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境内。在古代,县是地方行政单位,县名往往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特征或历史背景。
天降一人:这里的“天降一人”指的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命之人,即被天意选中的人。
身长二丈余: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丈约等于3.33米,二丈余即超过6.66米,形容此人身形高大。
脚迹长三尺二寸: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尺约等于0.33米,三尺二寸即约1.05米,形容此人的脚步巨大。
白发苍髯:形容人年老,头发和胡须皆白。
黄单衣:古代的服饰,黄色为尊贵之色,单衣指单层的衣服。
黄巾:古代的一种头巾,黄色,为士兵或低级官吏所佩戴。
藜头杖:一种用藜(一种植物)头制成的拐杖,常用来象征老年或虚弱。
民王:自称“民王”可能是指自称是天下百姓的君主,这里含有神话色彩。
十二旒冠冕:古代帝王的冠冕,旒是装饰在冠冕上的流苏,十二旒表示最高的等级。
天子旌旗:古代天子的旗帜,象征皇帝的权威。
出警入跸:古代皇帝出行时的警备和仪式,表示皇帝的尊贵和威严。
金根车:古代帝王的专用车辆,象征皇权。
六马:古代帝王的马车,由六匹马牵引,象征尊贵。
王妃为王后:将王妃提升为王后,是提升其地位和尊贵的一种方式。
世子为太子:将世子立为太子,是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步骤。
昭:指司马昭,晋朝的第二位皇帝。
中风不语:中风是一种疾病,导致身体瘫痪或语言障碍。
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这些都是古代的官职,太尉是军事最高长官,司徒是宰相,司马是副宰相。
谥: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贵族给予的尊称。
曹操:东汉末年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以贤德著称。
汉献帝:东汉末年的最后一位皇帝,被曹操控制。
受禅坛:古代皇帝即位或禅让时的祭坛。
传国玺:古代象征皇帝权威的玉印。
大赦天下:皇帝对全国实行大赦,免除罪犯的刑罚。
七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庙宇,七庙指的是七代祖先的庙宇。
伐吴:指晋朝对吴国的军事行动,吴国是三国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评注
大臣奏称:‘当年襄武县,天降一人,身长二丈余,脚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苍髯,着黄单衣;裹黄巾,挂藜头杖,自称曰:吾乃民王也。’此段描述了神秘人物的降临,其形象奇特,具有超凡脱俗的特质,象征着天命之子的出现。‘民王’一词,既是对神秘人物的尊称,也暗示了其将为民众带来福祉,预示着天下的变革。
‘今来报汝:天下换主,立见太平。’此句表达了神秘人物的目的,即告知天下将迎来新的统治者,预示着太平盛世的到来。此处的‘换主’暗示了政权的更迭,而‘太平’则是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此乃殿下之瑞也。殿下可戴十二旒冠冕,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备六马,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此段描述了神秘人物对晋王的指示,要求晋王按照天子的规格行事,显示出神秘人物对晋王的认可和支持。
‘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此段描写了晋王司马昭的反应,他内心喜悦,但外在表现却十分低调,体现了他的谨慎和城府。
‘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此段描绘了司马昭临终前的情景,他无法言语,却以手指向太子司马炎,表达了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何曾曰:“天下大事,皆在晋王;可立太子为晋王,然后祭葬。”是日,司马炎即晋王位,封何曾为晋丞相,司马望为司徒,石苞为骠骑将军,陈骞为车骑将军,谥父为文王。’此段反映了朝臣对司马炎的支持,以及他迅速登基的过程,展现了司马炎的政治手腕和权谋。
‘安葬已毕,炎召贾充、裴秀入宫问曰:“曹操曾云:若天命在吾,吾其为周文王乎!果有此事否?”’此段描写了司马炎对曹操的评价,他认为曹操虽然功盖华夏,但下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与自己的父亲司马昭相比,司马昭的功绩更为卓越。
‘充曰:“操世受汉禄,恐人议论篡逆之名,故出此言。乃明教曹丕为天子也。”’此段揭示了曹操说那句话的真实意图,即为了消除篡逆的嫌疑,为曹丕继位铺路。
‘炎曰:“孤父王比曹操何如?”充曰:“操虽功盖华夏,下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子丕继业,差役甚重,东西驱驰,未有宁岁。后我宣王、景王,累建大功,布恩施德,天下归心久矣。文王并吞西蜀,功盖寰宇。又岂操之可比乎?”’此段进一步比较了司马昭和曹操的功绩,强调司马昭的德政和功业。
‘炎曰:“曹丕尚绍汉统,孤岂不可绍魏统耶?”贾充、裴秀二人再拜而奏曰:“殿下正当法曹丕绍汉故事,复筑受禅坛,布告天下,以即大位。”’此段表达了司马炎对继承魏统的渴望,以及贾充和裴秀对他的支持。
‘炎大喜,次日带剑入内。此时,魏主曹奂连日不曾设朝,心神恍惚,举止失措。’此段描绘了司马炎的野心和决心,以及曹奂的弱势。
‘炎直入后宫,奂慌下御榻而迎。炎坐毕,问曰:“魏之天下,谁之力也?”奂曰:“皆晋王父祖之赐耳。”’此段反映了司马炎对曹奂的质问,以及曹奂的无奈。
‘炎笑曰:“吾观陛下,文不能论道,武不能经邦。何不让有才德者主之?”奂大惊,口噤不能言。’此段展现了司马炎的自信和威严,以及曹奂的恐惧。
‘傍有黄门侍郎张节大喝曰:“晋王之言差矣!昔日魏武祖皇帝,东荡西除,南征北讨,非容易得此天下;今天子有德无罪,何故让与人耶?”’此段描绘了张节的忠义和勇敢,他敢于直言进谏,表达了对曹奂的忠诚。
‘炎大怒曰:“此社稷乃大汉之社稷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魏王,篡夺汉室。吾祖父三世辅魏,得天下者,非曹氏之能,实司马氏之力也:四海咸知。吾今日岂不堪绍魏之天下乎?”’此段展现了司马炎的野心和决心,他强调司马氏对天下的贡献,并宣称自己有资格继承魏统。
‘节又曰:“欲行此事,是篡国之贼也!”炎大怒曰:“吾与汉家报仇,有何不可!”叱武士将张节乱棍打死于殿下。’此段描绘了司马炎的残暴和无情,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杀害忠臣。
‘奂泣泪跪告。炎起身下殿而去。’此段反映了曹奂的无奈和绝望,以及司马炎的冷酷。
‘奂谓贾充、裴秀曰:“事已急矣,如之奈何?”充曰:“天数尽矣,陛下不可逆天,当照汉献帝故事,重修受禅坛,具大礼,禅位与晋王:上合天心,下顺民情,陛下可保无虞矣。”’此段描绘了曹奂的无奈选择,以及贾充的权谋。
‘奂从之,遂令贾充筑受禅坛。以十二月甲子日,奂亲捧传国玺,立于坛上,大会文武。’此段描绘了受禅仪式的举行,标志着曹魏的结束和晋朝的开始。
‘后人有诗叹曰:“魏吞汉室晋吞曹,天运循环不可逃。张节可怜忠国死,一拳怎障泰山高。”’此段以诗的形式,总结了魏晋更替的历史过程,表达了对张节的哀悼。
‘请晋王司马炎登坛,授与大礼。奂下坛,具公服立于班首。炎端坐于坛上。’此段描绘了司马炎登基的场面,展现了他的威严和气度。
‘贾充、裴秀列于左右,执剑,令曹奂再拜伏地听命。’此段反映了贾充和裴秀的权势,以及他们对曹奂的控制。
‘充曰:“自汉建安二十五年,魏受汉禅,已经四十五年矣;今天禄永终,天命在晋。司马氏功德弥隆,极天际地,可即皇帝正位,以绍魏统。’此段强调了司马氏的功德和天命,为司马炎登基提供了理论依据。
‘封汝为陈留王,出就金墉城居止;当时起程,非宣诏不许入京。’此段描绘了曹奂被迫退位的情景,展现了司马炎的冷酷和无情。
‘奂泣谢而去。太傅司马孚哭拜于奂前曰:“臣身为魏臣,终不背魏也。”炎见孚如此,封孚为安平王。孚不受而退。’此段反映了司马孚的忠诚和司马炎的仁慈。
‘是日,文武百官,再拜于坛下,山呼万岁。炎绍魏统,国号大晋,改元为泰始元年,大赦天下。’此段描绘了司马炎登基后的景象,展现了晋朝的建立和司马炎的威望。
‘魏遂亡。后人有诗叹曰:“晋国规模如魏王,陈留踪迹似山阳。重行受禅台前事,回首当年止自伤。”’此段以诗的形式,总结了魏晋更替的历史过程,表达了对曹魏的怀念。
‘晋帝司马炎,追谥司马懿为宣帝,伯父司马师为景帝,父司马昭为文帝,立七庙以光祖宗。那七庙?汉征西将军司马钧,钧生豫章太守司马量,量生颍川太守司马隽,隽生京兆尹司马防,防生宣帝司马懿,懿生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是为七庙也。’此段描绘了司马炎追封先祖的过程,展现了司马氏家族的荣耀。
‘大事已定,每日设朝计议伐吴之策。正是:汉家城郭已非旧,吴国江山将复更。’此段描绘了司马炎即位后的政治活动,以及他对未来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