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不仅是《资治通鉴》的主编,还在政治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任宰相。
年代: 《资治通鉴》的编撰始于1065年,完成于1084年,涵盖了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到公元959年(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书中不仅记录了各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见解,旨在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故书名“资治通鉴”,意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原文
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然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
操曰:“此孤本志也。杨奉近在梁耳,闻其兵精,得无为孤累乎?”
昭曰:“奉少党援,心相凭结,镇东、费亭之事,皆奉所定,宜进遣使厚遗答谢,以安其意,说‘京都无粮,欲车驾暂幸鲁阳,鲁阳近许,转运稍易,可无县乏之忧。’奉为人勇而寡虑,必不见疑,比使往来,足以定计,奉何能为累!”
操曰:“善!”即遣使诣奉。庚申,车驾出轘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始立宗庙社稷于许。
孙策将取会稽,吴人严白虎等众各万馀人,处处屯聚,诸将欲先击白虎等。策曰:“白虎等群盗,非有大志,此成禽耳。”遂引兵渡浙江。
会稽功曹虞翻说太守王朗曰:“策善用兵,不如避之。”朗不从。发兵拒策于固陵。策数渡水战,不能克。
策叔父静说策曰:“朗负阻城守,难可卒拔。查渎南去此数十里,宜从彼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者也。”策从之,夜,多然火为疑兵,分军投查渎道,袭高迁屯。
朗大惊,遣故丹杨太守周昕等帅兵逆战,策破昕等,斩之。朗遁去,虞翻追随营护朗,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降。
策自领会稽太守,复命虞翻为功曹,待以交友之礼。策好游猎,翻谏曰:“明府喜轻出微行,从官不暇严,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则不威,故白龙鱼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刘季害之。愿少留意!”策曰:“君言是也。”然不能改。
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皆罢。
车驾之东迁也,杨奉自梁欲邀之,不及。冬,十月,曹操征奉,奉南奔袁术,遂攻其梁屯,拔之。
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戊辰,以绍为太尉,封鄴侯,绍耻班在曹操下,怒曰:“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表辞不受。操惧,请以大将军让绍。丙戌,以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操以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操问彧以策谋之士,彧荐其从子蜀郡太守攸及颍川郭嘉。操征攸为尚书,与语,大悦,曰:“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以为军师。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操召见,与论天下事,豆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操表嘉为司空祭酒。
操以山阳满宠为许令,操从弟洪,有宾客在许界数犯法,宠收治之,洪书报宠,宠不听。洪以白操,操寻许主旨,宠知将欲原客,乃速杀之。操喜曰:“当事不当尔邪!”
北海太守孔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讫无成功。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至于奠事名儒郑玄,执子孙礼,易其乡名曰郑公乡,及清俊之士左承祖、刘义逊等,皆备在座席而已,不与论政事,曰:“此民望,不可失也!”
黄巾来寇,融战败,走保都昌。时袁、公孙首尾相连,融兵弱粮寡,孤立一隅,不与相通。左承祖劝融宜自托强国,融不听而杀之,刘义逊弃去。青州刺史袁谭攻融,自春至夏,战士所馀裁数百人,流矢交集,而融犹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及奔东山,妻子为谭所虏。曹操与融有旧,征为将作大匠。
袁谭初至青州,其土自河而西,不过平原。谭北排田楷,东破孔融,威惠甚著;其后信任群小,肆志奢淫,声望遂衰。
中平以来,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萧条。
羽林监枣祗请建置屯田,曹操从之,以祗为屯田都尉,以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倒置田官,所在积谷,仓廪皆满。故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能兼并群雄。军国之饶,起于祗而成于峻。
袁术畏吕布为己害,乃为子求婚,布复许之,术遣将纪灵等步骑三万攻刘备,备求救于布。诸将谓布曰:“将军常欲杀刘备,今可假手于术。”布曰:“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泰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便率步骑千馀驰往赴之。灵等闻布至,皆敛兵而止。
布屯沛城西南,遣铃下请灵等,灵等亦请布,布往就之,与备共饮食。布谓灵等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备
嘉曰:“吕布勇而无谋,今屡战皆北,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急攻之,布可拔也。”
乃引沂、泗灌城。月馀,布益困迫,临城谓操军士曰:“卿曹无相困,我当自首于明公。”
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
布将侯成亡其名马,已而复得之,诸将合礼以贺成,成分酒肉先入献布。
布怒曰:“布禁酒而卿等酝酿,为欲因酒共谋布邪?”
成忿惧,十二月,癸酉,成与诸将宋宪、魏续等共执陈宫、高顺,率其众降。
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
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
操曰:“何以言之?”
布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若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顾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
操笑曰:“缚虎不得不急。”
乃命缓布缚。刘备曰:“不可。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
操颔之。布目备曰:“大耳儿,最叵信!”
操谓陈宫曰:“公台平生自谓智有馀,今竟何如?”
宫指布曰:“是子不用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禽也。”
操曰:“奈卿老母何?”
宫曰:“宫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
操曰:“奈卿妻子何?”
宫曰:“宫闻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存否,在明公,不在宫也。”
操未复言。宫请就刑,遂出,不顾,操为之泣涕,并布、顺皆缢杀之,传首许市。
操召陈宫之母,养之终其身,嫁宫女,抚视其家,皆厚于初。
前尚书令陈纪、纪子群在布军中,操皆礼而用之。
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
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使霸招吴敦、尹礼、孔观等,皆诣操降。
操乃分琅邪、东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悉以霸等为守、相。
初,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及兗州乱,翕、晖皆叛。兗州既定,翕、晖亡命投霸。
操语刘备,令霸送二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主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
备以霸言白操,操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
皆以翕、晖为郡守。
陈登以功加伏波将军。
刘表与袁绍深相结约。
治中邓羲谏表,表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羲乃辞疾而退。
长沙太守张羡,性屈强,表不礼焉。
郡人桓阶说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以拒表,遣使附于曹操,羡从之。
孙策遣其正议校尉张纮献方物,曹操欲抚纳之,表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以弟女配策弟匡,又为子彰取孙贲女;礼辟策弟权、翊;以张纮为侍御史。
袁术以周瑜为居巢长,以临淮鲁肃为东城长。
瑜、肃知术终无所成,皆弃官渡江从孙策。
策以瑜为建威中郎将。
肃因家于曲阿。
曹操表征王朗,策遣朗还。
操以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袁术遣间使赍印绶与丹杨宗帅祖郎等,使激动山越,共图孙策。
刘繇之奔豫章也,太史慈遁于芜湖山中,自称丹杨太守。
策已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大为山越所附。
于是策自将讨祖郎于陵阳。禽之。
策谓郎曰:“尔昔袭孤,斫孤马鞍,今创军立事,除弃宿恨,惟取能用,与天下通耳,非但汝,汝勿恐怖。”
郎叩头谢罪,即破械,署门下贼曹。
又讨太史慈于勇里,禽之,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
慈曰:“未可量也。”
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闻卿有烈义,天下智士也,但所托未得其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
即署门下督。
军还,祖郎、太史慈俱在前导,军人以为荣。
会刘繇卒于豫章,士众万馀人,欲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
歆以为因时擅命,非人臣所宜,众守之连月,卒谢遣之。
其众未有所附,策命太史慈往抚安之,谓慈曰:“刘牧往责吾为袁氏攻庐江,吾先君兵数千人,尽在公路许,吾志在立事,安得不屈意于公路以求之乎?其后不遵臣节,谏之不从。丈夫义交,苟有大故,不得不离。吾交求公路及绝之本末如此,恨不及其生时与共论辩也。今儿子在豫章,卿往视之。并宣孤意于其部曲。部曲乐来者与俱来,不乐来者且安慰之。并观华子鱼所以牧御方规何如。卿须几兵,多少随意。”
慈曰:“慈有不赦之罪,将军量同桓、文,当尽死以报德。今并息兵,兵不宜多,将数十人足矣。”
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
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从谁!”
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
答曰:“不过六十日。”
慈行,议者犹纷纭言遣之非计。
策曰:“诸君勿复言,孤断之详矣。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必秉道义,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诸君勿忧也。”
慈果如期而反,谓策曰:“华子鱼,良德也,然无他方规,自守而已。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番阳民帅别立宗部,言‘我已别立郡海昏上缭,不受发召’,子鱼但睹视之而已。”
策拊掌大笑,遂有兼并之志。
袁绍连年攻公孙瓚,不能克,以书谕之,欲相与释憾连和;瓚不答,而增修守备,谓长史太原关靖曰:“当今四方虎争,无有能坐吾城下相守
经年者明矣,袁本初其若我何!”
绍于是大兴兵以攻瓚。
先是瓚别将有为敌所围者,瓚不救,曰:“救一人,使后将恃救,不肯力战。”
及绍来攻,瓚南界别营,自度守则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见救,或降或溃。
绍军径至其门,瓚遣子续请救于黑山诸帅,而欲自将突骑出傍西山,拥黑山之众侵掠冀州,横断绍后。
关靖谏曰:“今将军将士莫不怀瓦解之心,所以犹能相守者,顾恋其居处老小,而恃将军为主故耳。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
瓚乃止。
绍渐相攻逼,瓚众日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译文
各位将领,意见不一,未必会服从,现在留下来辅佐,形势不便,只有移驾到许都。然而朝廷流离失所,刚回到旧都,远近的人都翘首以盼,希望一朝安定,现在又要迁都,恐怕难以满足众人的心愿。做非常之事,才能有非常之功,希望将军多考虑。”
曹操说:“这正是我的本意。杨奉近在梁地,听说他的军队精锐,会不会成为我的累赘?”
荀昭说:“杨奉缺少党羽,心志相投,镇东、费亭的事情,都是他决定的,应该派使者厚礼答谢,以安抚他的心意,说‘京城没有粮食,想请皇帝暂时到鲁阳,鲁阳靠近许都,转运较为方便,可以避免粮食短缺的忧虑。’杨奉为人勇敢但缺乏谋略,必定不会怀疑,等使者往来,足以定下计策,杨奉怎么会成为累赘!”
曹操说:“好!”立即派使者去见杨奉。庚申日,皇帝的车驾从轘辕向东出发,迁都到许都。己巳日,皇帝到曹操的军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为武平侯。开始在许都建立宗庙社稷。
孙策准备攻取会稽,吴人严白虎等人各有万余人,到处屯聚,将领们想先攻打严白虎等人。孙策说:“严白虎等人是群盗,没有大志,这是可以轻易擒获的。”于是率军渡过浙江。
会稽功曹虞翻对太守王朗说:“孙策善于用兵,不如避开他。”王朗不听,发兵在固陵抵抗孙策。孙策多次渡水作战,未能攻克。
孙策的叔父孙静对孙策说:“王朗依仗城池防守,难以迅速攻破。查渎南距此地数十里,应该从那里占据内部,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策听从了他的建议,夜里,点燃许多火把作为疑兵,分兵从查渎道进攻,袭击高迁屯。
王朗大惊,派前丹杨太守周昕等人率兵迎战,孙策击败周昕等人,斩杀了他。王朗逃走,虞翻追随并保护王朗,乘船到东冶,孙策追击,大败他们,王朗于是向孙策投降。
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再次任命虞翻为功曹,以交友之礼对待他。孙策喜欢游猎,虞翻劝谏说:“明府喜欢轻装出行,随从官员来不及严整,吏卒常常为此苦恼。作为君主,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以白龙化鱼,被豫且困住,白蛇自放,被刘邦所害。希望您稍加留意!”孙策说:“你说得对。”但未能改正。
九月,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司空张喜都被罢免。
皇帝东迁时,杨奉从梁地想拦截,未能赶上。冬天,十月,曹操征讨杨奉,杨奉南逃投奔袁术,曹操于是攻占了他的梁地屯兵。
诏书下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却专断树党,不闻勤王之师,只知擅自讨伐。”袁绍上书深自辩解,戊辰日,任命袁绍为太尉,封为鄴侯,袁绍耻于位在曹操之下,怒道:“曹操多次该死,我总是救他,现在却挟天子来命令我吗!”上表辞谢不接受。曹操害怕,请求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丙戌日,任命曹操为司空,代理车骑将军的职务。曹操任命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
曹操问荀彧推荐有谋略的人才,荀彧推荐他的侄子蜀郡太守荀攸和颍川的郭嘉。曹操征召荀攸为尚书,与他交谈,非常高兴,说:“公达,真是非凡之人。我能与他共事,天下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任命他为军师。
当初,郭嘉去见袁绍,袁绍非常敬重他,住了几十天,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智者要审慎选择主公,这样才能百全而立功名。袁公只想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却不知用人之道,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想与他共济天下大难,成就霸王之业,难啊。我将另寻明主,你们何不离开?”二人说:“袁氏对天下有恩德,人多归附,而且现在最强,离开又能去哪里!”郭嘉知道他们不醒悟,不再多说,于是离开。曹操召见他,与他谈论天下事,曹操说:“能助我成大业的,必定是此人!”郭嘉出来后,也高兴地说:“真是我的明主!”曹操上表任命郭嘉为司空祭酒。
曹操任命山阳的满宠为许都令,曹操的堂弟曹洪有宾客在许都多次犯法,满宠逮捕并治罪,曹洪写信给满宠,满宠不听。曹洪告诉曹操,曹操查问许都的主旨,满宠知道曹操想宽恕宾客,于是迅速处决了他。曹操高兴地说:“做事就应该这样!”
北海太守孔融,自负才高,志在平定乱世,但才能疏阔,志向广大,最终未能成功。他高谈清教,言辞温雅,可以玩味诵读,但论事考实,难以完全实行。他只能张罗网罗人才,但管理疏漏。一时能得人心,但长久也不愿依附。他所任用的人,多好奇取异,多是轻浮小才,至于对名儒郑玄,执子孙之礼,改其乡名为郑公乡,以及清俊之士左承祖、刘义逊等,都只是备在座席,不与论政事,说:“这是民望,不可失去!”
黄巾军来犯,孔融战败,退守都昌。当时袁绍、公孙瓒首尾相连,孔融兵弱粮少,孤立一隅,不与外界相通。左承祖劝孔融应该依附强国,孔融不听并杀了他,刘义逊弃他而去。青州刺史袁谭攻打孔融,从春到夏,战士只剩下数百人,流矢交集,而孔融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城夜陷落,孔融逃奔东山,妻子被袁谭俘虏。曹操与孔融有旧交,征召他为将作大匠。
袁谭初到青州,其领土从黄河以西,不过平原。袁谭北击田楷,东破孔融,威名显著;后来信任群小,肆意奢淫,声望逐渐衰落。
中平年以来,天下大乱,百姓放弃农业,各路军队并起,普遍缺乏粮食,没有一年的计划,饥饿时抢劫,饱足时丢弃剩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在河北,军人靠吃桑椹为生。袁术在江淮,靠蒲蠃为食,百姓多相食,州里萧条。
羽林监枣祗请求建立屯田,曹操采纳,任命枣祗为屯田都尉,任命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招募百姓在许都附近屯田,收获粮食百万斛。于是州郡纷纷设立田官,到处积谷,仓廪皆满。因此曹操征伐四方,没有运粮的劳苦,最终兼并群雄。军国的富饶,始于枣祗而成于任峻。
袁术害怕吕布成为自己的祸害,于是为儿子求婚,吕布答应了,袁术派将领纪灵等率步骑三万攻打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将领们对吕布说:“将军常想杀刘备,现在可以借袁术之手。”吕布说:“不行。袁术如果打败刘备,就会北连泰山诸将,我就会被袁术包围,不得不救。”于是率步骑千余驰援。纪灵等人听说吕布来了,都收兵停止进攻。
吕布驻扎在沛城西南,派使者请纪灵等人,纪灵等人也请吕布,吕布前往,与刘备一起饮食。吕布对纪灵等人说:“玄德是我的弟弟,被你们围困,所以我来救他。我不喜欢争斗,喜欢解斗。”于是命令军候在营门插戟,吕布弯弓说:“你们看我射戟的小支,射中后各自退兵,不中可继续决斗。”吕布一箭射中戟支。纪灵等人都惊叹:“将军真是天威!”第二天再次欢聚,然后各自退兵。刘备
嘉说:“吕布勇猛但没有谋略,现在屡战屡败,锐气已经衰退了。三军以将领为主,主将衰退则军队没有奋战的意愿。陈宫有智慧但行动迟缓。现在趁着吕布的锐气还未恢复,陈宫的计谋还未确定,迅速进攻,吕布可以被击败。”
于是引沂水、泗水灌城。一个多月后,吕布更加困迫,临城对曹操的军士说:“你们不要为难我,我会自己向明公投降。”
陈宫说:“逆贼曹操,算什么明公!今天投降他,就像鸡蛋碰石头,怎么可能保全自己!”
吕布的将领侯成丢失了他的名马,后来又找到了,众将一起祝贺侯成,侯成把酒肉先献给吕布。
吕布愤怒地说:“我禁止饮酒,你们却酿酒,是想借酒共谋害我吗?”
侯成又怒又怕,十二月癸酉日,侯成与诸将宋宪、魏续等一起抓住陈宫、高顺,率领他们的部下投降。
吕布与部下登上白门楼。敌军围困得很紧,吕布命令左右取下他的首级献给曹操,左右不忍心,于是吕布投降。
吕布见到曹操说:“今天之后,天下就定了。”
曹操说:“为什么这么说?”
吕布说:“明公所担心的不过是吕布,现在我已经投降了。如果让我率领骑兵,明公率领步兵,天下不足为定。”
吕布回头对刘备说:“玄德,你是座上客,我是降虏,绳子绑得这么紧,难道不能为我说句话吗?”
曹操笑着说:“绑老虎不得不紧。”
于是命令放松吕布的绑缚。刘备说:“不行。明公难道没看到吕布对待丁建阳、董太师的事吗?”
曹操点头。吕布瞪着刘备说:“大耳儿,最不可信!”
曹操对陈宫说:“公台平生自认为智慧有余,现在怎么样?”
陈宫指着吕布说:“这个人不听我的话,才落到这个地步。如果他听我的,也不一定会被擒。”
曹操说:“那你的老母亲怎么办?”
陈宫说:“我听说以孝治天下的人不会伤害别人的亲人。老母亲的生死,在于明公,不在于我。”
曹操说:“那你的妻子怎么办?”
陈宫说:“我听说施仁政于天下的人不会断绝别人的祭祀,妻子的生死,在于明公,不在于我。”
曹操没有再说话。陈宫请求受刑,于是出去,头也不回,曹操为他流泪,并将吕布、高顺一起绞死,传首许市。
曹操召见陈宫的母亲,供养她终身,嫁出陈宫的女儿,照顾她的家人,待遇都比以前更优厚。
前尚书令陈纪、陈纪的儿子陈群在吕布军中,曹操都以礼相待并任用他们。
张辽率领他的部下投降,被任命为中郎将。
臧霸自己逃亡躲藏,曹操派人找到他,让他招降吴敦、尹礼、孔观等人,他们都来投降曹操。
曹操于是将琅邪、东海分为城阳、利城、昌虑郡,全部任命臧霸等人为太守、相。
当初,曹操在兗州时,任命徐翕、毛晖为将领。等到兗州动乱,徐翕、毛晖都叛变了。兗州平定后,徐翕、毛晖逃亡投奔臧霸。
曹操对刘备说,让臧霸送二人的首级来,臧霸对刘备说:“臧霸之所以能自立,是因为不做这种事。臧霸受主公的救命之恩,不敢违抗命令。但王霸之君,可以用义来劝告,希望将军为我说话。”
刘备把臧霸的话告诉曹操,曹操叹息着对臧霸说:“这是古人的事,而你能做到,正是我所希望的。”
于是任命徐翕、毛晖为郡守。
陈登因功被加封为伏波将军。
刘表与袁绍深交结盟。
治中邓羲劝谏刘表,刘表说:“对内不失贡职,对外不背盟主,这是天下的大义。治中为什么觉得奇怪呢?”
邓羲于是称病辞职。
长沙太守张羡,性格倔强,刘表对他不礼遇。
郡人桓阶劝说张羡举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抗拒刘表,派使者依附曹操,张羡听从了。
孙策派他的正议校尉张纮献上贡品,曹操想安抚接纳他,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自己的儿子曹彰娶孙贲的女儿;礼聘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任命张纮为侍御史。
袁术任命周瑜为居巢长,任命临淮鲁肃为东城长。
周瑜、鲁肃知道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都弃官渡江投奔孙策。
孙策任命周瑜为建威中郎将。
鲁肃于是定居在曲阿。
曹操征召王朗,孙策派王朗回去。
曹操任命王朗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袁术派密使带着印绶给丹杨宗帅祖郎等人,让他们煽动山越,共同图谋孙策。
刘繇逃奔豫章时,太史慈逃到芜湖山中,自称丹杨太守。
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只有泾县以西六县还未归服,太史慈于是进驻泾县,得到山越的广泛支持。
于是孙策亲自率军讨伐祖郎于陵阳,擒获了他。
孙策对祖郎说:“你以前袭击我,砍我的马鞍,现在我创立军队,建立事业,抛弃旧恨,只取能用之人,与天下通好,不只是对你,你不要害怕。”
祖郎叩头谢罪,孙策立即解开他的枷锁,任命他为门下贼曹。
孙策又讨伐太史慈于勇里,擒获了他,解开绑缚,握住他的手说:“还记得神亭时的事吗?如果那时你抓住我,会怎么样?”
太史慈说:“不可估量。”
孙策大笑着说:“今天的事,应当与你共享。听说你有烈义,是天下智士,只是所托非人。我是你的知己,不要担心不如意。”
于是任命他为门下督。
军队返回时,祖郎、太史慈都在前导,军人以此为荣。
恰逢刘繇在豫章去世,士众一万多人,想奉豫章太守华歆为主。
华歆认为因时擅命,不是人臣应该做的,众人坚持了几个月,最终华歆谢绝并遣散了他们。
这些士众没有依附的人,孙策命令太史慈去安抚他们,对太史慈说:“刘牧以前责备我为袁氏攻打庐江,我父亲的几千士兵都在袁术那里,我志在立事,怎么能不屈从于袁术以求之呢?后来他不遵守臣节,劝谏他也不听。丈夫义交,如果有大故,不得不分离。我与袁术的交情和决裂的经过就是这样,恨不能在他生前与他辩论。现在我的儿子在豫章,你去看看他。并向他的部曲传达我的意思。部曲愿意来的就一起来,不愿意来的就安慰他们。并观察华子鱼的治理方略如何。你需要多少兵,随你意。”
太史慈说:“我有不赦之罪,将军度量如齐桓公、晋文公,我当以死报德。现在停战,兵不宜多,带几十人就够了。”
左右都说:“太史慈一定会北去不还。”
孙策说:“子义舍弃我,还能跟谁!”
在昌门饯行,握住他的手腕告别说:“什么时候能回来?”
太史慈回答说:“不超过六十天。”
太史慈走后,议论的人还在纷纷说派遣他是不明智的。
孙策说:“各位不要再说了,我已经详细考虑过了。太史子义虽然气勇有胆烈,但不是纵横之人,他一定会秉持道义,重然诺,一旦答应知己,死也不会辜负,各位不要担心。”
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对孙策说:“华子鱼,是个有德行的人,但没有其他方略,只是自守而已。另外,丹杨的僮芝,擅自占据庐陵,番阳的民帅另立宗部,说‘我已经另立郡海昏上缭,不受发召’,华子鱼只是看着而已。”
孙策拍手大笑,于是有了兼并的志向。
袁绍连年攻打公孙瓚,不能攻克,写信劝他,想与他释憾连和;公孙瓚不回答,反而加强守备,对长史太原关靖说:“当今四方虎争,没有人能坐在我城下相守
经过多年的观察,我已经明白了,袁本初(袁绍)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于是袁绍大规模发兵攻打公孙瓚。
之前公孙瓚的别将被敌人包围,公孙瓚不去救援,说:“救了一个人,以后的人就会依赖救援,不肯全力作战。”
等到袁绍来攻打时,公孙瓚在南界的别营,自己估计守不住,又知道一定不会有人来救援,于是有人投降,有人溃散。
袁绍的军队直接攻到他的门前,公孙瓚派儿子公孙续向黑山的各位将领求救,而自己打算率领精锐骑兵从西山出击,带领黑山的军队侵掠冀州,切断袁绍的后路。
关靖劝谏说:“现在将军的将士们没有一个不心怀瓦解的念头,之所以还能坚守,是因为顾念他们的家人老小,并且依赖将军作为主心骨。如果坚守一段时间,或许可以让袁绍自行退兵。如果放弃这里而出去,后方没有镇守的重兵,易京的危险,立刻就会到来。”
公孙瓚于是停止了行动。
袁绍逐渐加紧进攻,公孙瓚的军队日益窘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注解
柔兆困敦: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名称,柔兆为天干之一,困敦为地支之一。
著雍摄提格: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年份名称,著雍为天干之一,摄提格为地支之一。
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至220年。
董承:东汉末年将领,曾参与护送汉献帝回洛阳。
张杨:东汉末年的军阀。
杨奉:东汉末年将领,曾与曹操合作,后因不满曹操专权而反叛。
李乐:东汉末年将领,曾参与护送汉献帝回洛阳。
韩暹:东汉末年将领,曾参与护送汉献帝回洛阳。
袁术:三国时期割据势力的主要人物之一,曾自立为帝,最终失败。
曹操: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者,以雄才大略和政治手腕著称,最终统一北方。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以仁德和义气闻名,与曹操、孙权并称三国鼎立的主要人物。
吕布:三国时期著名武将,以勇猛著称,但因缺乏谋略和政治智慧,最终失败。
荀彧:东汉末年著名谋士,曹操的重要谋臣。
董昭:东汉末年谋士,曾为曹操出谋划策。
匡弼:指辅佐、帮助。在古代,匡弼常用来形容臣子对君主的辅佐。
移驾幸许:移驾指皇帝迁移行宫,幸许指前往许都。这里指汉献帝迁都许昌。
播越:指朝廷流离失所,形容国家动荡不安。
跂望:指人们翘首以盼,期待安定。
梁:指梁国,今河南商丘一带。
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位于许昌附近。
轘辕:古代地名,今河南偃师一带,是汉献帝迁都许昌的必经之地。
宗庙社稷:宗庙指祭祀祖先的场所,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场所,象征国家政权。
孙策:三国时期东吴的奠基者,以勇猛和战略眼光著称,奠定了东吴的基础。
严白虎:东汉末年江东地区的豪强,曾与孙策对抗。
虞翻:东汉末年江东名士,曾任会稽功曹,后归顺孙策。
王朗:东汉末年官员,曾任会稽太守,后投降孙策。
查渎:地名,位于会稽郡南部。
高迁屯:地名,位于查渎附近。
周昕:东汉末年将领,曾任丹杨太守,后与孙策交战被杀。
东冶:地名,今福建福州一带。
淳于嘉: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司徒。
杨彪:东汉末年太尉,与袁术有姻亲关系,曾被曹操诬陷下狱,后获释。
张喜: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司空。
袁绍:三国时期北方割据势力的主要人物之一,与曹操多次交战,最终失败。
纪灵:袁术的部将,曾率军攻打刘备。
枣祗:东汉末年官员,曾建议曹操实行屯田制。
任峻:东汉末年官员,曾任典农中郎将,负责屯田事务。
豫州牧:豫州牧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官职,负责管理豫州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豫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一带,是古代中国的重要地区之一。
茂才:茂才是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称号,相当于后来的秀才,是对有才学的人的尊称。
雅乐:雅乐是古代中国宫廷音乐的一种,主要用于祭祀和重大礼仪活动,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祢衡:祢衡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子,以才辩著称,但因性格刚傲,最终因得罪权贵而被杀。
淯水:淯水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
益寿亭侯:益寿亭侯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封号,通常授予有功的将领或官员,以示嘉奖。
钟繇: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书法家,曾任侍中、司隶校尉等职,以智谋著称。
陈珪:东汉末年政治家,曾任沛相,与袁术有旧交,后归附曹操。
孔融: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孔子的二十世孙。
臧霸:东汉末年泰山贼帅,后归附曹操,成为其重要将领。
宠考掠彪:宠考,指宠信和考察;掠彪,指对彪的拷打。这里指的是对彪的拷打引起了众人的愤怒。
脚挛:脚部痉挛,这里指彪假装脚部有病,以避免参与政治活动。
马日磾:东汉末年的大臣,曾任太尉。
金尚:东汉末年的官员。
韩暹、杨奉:东汉末年的将领。
荀攸:曹操的重要谋士。
田丰:袁绍的谋士。
贾诩: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著名谋士,曾为多个势力服务。
陈宫:吕布的谋士,以智谋见长,但因吕布不听其言,最终与吕布一同被曹操所杀。
陈宫之母:陈宫的母亲,曹操在陈宫死后善待其母,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仁义。
张辽: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原为吕布部下,后投降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
太史慈: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将领,以忠义和勇猛著称,曾为刘繇效力,后归顺孙策。
周瑜: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将领和谋士,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与诸葛亮并称“卧龙凤雏”。
鲁肃: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谋士,以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著称,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华歆:三国时期著名文臣,曾任豫章太守,以清廉和正直著称。
祖郎:丹杨宗帅,曾与袁术合作对抗孙策,后被孙策擒获并赦免。
经年者明矣: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考,事情已经很明显了。
袁本初:袁绍的字,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之一。
瓚:公孙瓚,东汉末年著名的军阀,与袁绍多次交战。
别将:指公孙瓚的副将或分支部队的将领。
黑山诸帅:指黑山军的首领,黑山军是东汉末年的一支农民起义军。
冀州:中国古代九州之一,位于今河北省一带,是袁绍的主要根据地。
关靖:公孙瓚的谋士,曾多次为公孙瓚出谋划策。
易京:公孙瓚的根据地,位于今河北省易县一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五十四-评注
本文节选自《资治通鉴》,记载了东汉末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的历史事件。这一时期,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汉献帝虽然名义上仍是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沦为军阀手中的傀儡。
文中详细描述了董承、张杨、杨奉、李乐、韩暹等将领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们虽然都曾参与护送汉献帝回洛阳,但由于各自利益不同,彼此之间产生了猜忌和冲突。这种内部分裂反映了当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也揭示了东汉朝廷的虚弱和无能。
曹操在这一时期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击败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还积极谋划迎奉汉献帝。荀彧的建议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他认识到迎奉天子可以赢得民心,增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曹操的这一策略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术在这一时期野心勃勃,试图自立为帝。他利用谶言和家族背景为自己造势,但最终未能成功。袁术的失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正统观念的重视,也揭示了军阀割据的局限性。
刘备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重大挫折。他在与袁术的战争中失利,甚至一度陷入绝境。然而,刘备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仁德之心,最终重新崛起。这一经历为刘备日后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
本文通过详细的历史记载,展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献帝虽然名义上仍是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沦为军阀手中的傀儡。这种局面反映了东汉朝廷的虚弱和无能,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曹操在这一时期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击败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还积极谋划迎奉汉献帝。荀彧的建议体现了曹操的政治智慧,他认识到迎奉天子可以赢得民心,增强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曹操的这一策略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术在这一时期野心勃勃,试图自立为帝。他利用谶言和家族背景为自己造势,但最终未能成功。袁术的失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正统观念的重视,也揭示了军阀割据的局限性。
刘备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重大挫折。他在与袁术的战争中失利,甚至一度陷入绝境。然而,刘备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仁德之心,最终重新崛起。这一经历为刘备日后建立蜀汉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详细的历史记载,展现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各路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汉献帝虽然名义上仍是天子,但实际上已经沦为军阀手中的傀儡。这种局面反映了东汉朝廷的虚弱和无能,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治、军事的复杂局面。首先,曹操通过迁都许昌,逐步掌握了朝廷的实权,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和谋略。曹操与杨奉的互动,显示了他善于利用外交手段,通过厚待杨奉,成功避免了杨奉的威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孙策在江东的崛起也是这段历史的重要部分。孙策通过智谋和军事才能,迅速击败了严白虎、王朗等对手,成功占领了会稽郡。虞翻的谏言虽然未被孙策完全采纳,但反映了孙策在治理上的不足,也为后来孙权的统治提供了借鉴。
袁绍与曹操的矛盾在这段历史中逐渐显现。袁绍虽然地广兵多,但在政治上缺乏决断力,导致其在与曹操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郭嘉的离去和对袁绍的评价,进一步揭示了袁绍在用人上的缺陷,预示了他最终的失败。
吕布与刘备、袁术的互动,展现了吕布的勇猛和机智。吕布通过射戟解围,成功化解了刘备与袁术的冲突,显示了他善于利用个人威望来解决问题。然而,吕布的反复无常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曹操在屯田制上的成功,为他后来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枣祗和任峻的建议,使得曹操能够在征战中无后顾之忧,最终兼并群雄,奠定了曹魏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生动地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展现了各个割据势力的兴衰成败。曹操的政治谋略、孙策的军事才能、袁绍的优柔寡断、吕布的勇猛机智,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段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这段古文选自《三国志》,主要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和曹操与各方势力的斗争。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首先,文本通过曹操与刘备、吕布等人的互动,揭示了曹操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曹操在面对刘备这样的潜在对手时,能够听取谋士郭嘉的建议,采取宽容的态度,这不仅避免了内部的不稳定,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支持。
其次,文本通过袁涣与吕布的对话,展现了袁涣的忠诚和智慧。袁涣在面对吕布的威胁时,能够坚持原则,不为所动,最终赢得了吕布的尊重。这一情节不仅突出了袁涣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忠诚和道德的重视。
再次,文本通过刘表对待张济的态度,展现了刘表的仁德和智慧。刘表在张济死后,不仅没有庆祝,反而表示哀悼,并接纳了张济的部众。这一行为不仅赢得了部众的归心,也体现了刘表作为一方诸侯的宽厚和远见。
最后,文本通过祢衡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才子的复杂态度。祢衡虽然才华横溢,但因性格刚傲,最终因得罪权贵而被杀。这一情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也揭示了才子在乱世中的无奈和悲剧命运。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和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文本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强的文学艺术性,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背景,展现了各方势力的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钟繇、袁术、吕布、曹操等人物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的决策和行动深刻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钟繇作为魏国的重要政治家,以其智谋和忠诚赢得了曹操的信任,被委以重任,督关中诸军。他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个人能力,更在于他对时局的准确把握和对曹操的忠诚。
袁术的自称皇帝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的混乱和中央权威的衰落。他的失败不仅在于军事上的失利,更在于其政治上的短视和缺乏民心支持。陈珪的拒绝和臧霸的背叛,进一步削弱了袁术的势力。
吕布的勇猛和缺乏政治智慧在这一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虽然勇猛善战,但在政治斗争中屡屡失策,最终被曹操所杀。陈珪的劝诫和吕布的反复无常,揭示了吕布性格中的致命弱点。
曹操的雄才大略和严苛的统治风格在这一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善于用人,还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局面。他对杨彪的处理,虽然严苛,但也体现了其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
孔融的直言敢谏和杨彪的清德,反映了东汉末年士人的风骨和道德追求。尽管他们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历史事实,还通过各个人物的言行,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
这段文字描绘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多个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复杂性。
文中提到的彪、马日磾、孔融等人,都是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
曹操、刘备、吕布等人的军事行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当时各势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斗争。
荀攸、贾诩等谋士的智慧,为各自的主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建议,体现了智谋在乱世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以深刻理解到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各方势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策略和手段。
这段文字不仅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对人性、权力和战争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三国时期吕布、曹操、刘备、孙策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斗争。吕布作为勇猛的武将,因缺乏谋略和政治智慧,最终被曹操击败。陈宫作为吕布的谋士,虽有智谋,但因吕布不听其言,最终与吕布一同被曹操所杀。曹操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其雄才大略和政治手腕,不仅击败了吕布,还善待了陈宫的母亲,体现了其仁义和政治智慧。
刘备在这一过程中展现了其仁德和义气,他提醒曹操不要轻信吕布,体现了其对曹操的忠诚和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孙策则展现了其勇猛和战略眼光,他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逐步巩固了东吴的基础,并成功招降了太史慈等将领,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袁绍和袁术作为北方和南方的割据势力,虽然一度强大,但因缺乏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最终失败。周瑜和鲁肃作为东吴的重要谋士,展现了其智谋和战略眼光,为东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华歆作为豫章太守,以清廉和正直著称,体现了当时文臣的风范。
这段文字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各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还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到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军事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起伏,深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出自《三国志》或相关史书,描述了东汉末年公孙瓚与袁绍之间的军事冲突。公孙瓚在面对袁绍的进攻时,表现出了一种冷酷的军事策略,即不救援被围困的部下,以防止其他将领依赖救援而不肯力战。这种策略虽然看似无情,但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军事手段。
然而,公孙瓚的这种策略也暴露了他的军事困境。当袁绍的军队逼近时,公孙瓚的部下因为知道不会得到救援,纷纷投降或溃散。公孙瓚试图通过联合黑山军来反击袁绍,但被谋士关靖劝阻。关靖指出,公孙瓚的将士们已经心怀瓦解之意,只是因为顾念家人和依赖公孙瓚的领导才勉强坚守。如果公孙瓚放弃坚守而出击,易京将立即陷入危险。
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公孙瓚的军事策略和困境,还反映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残酷现实。公孙瓚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人心向背的结果。他的冷酷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长期来看,却失去了将士们的信任和支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战争中将领与士兵之间的复杂关系。将领的决策不仅影响战争的胜负,还直接影响士兵的士气和忠诚度。公孙瓚的失败提醒我们,军事策略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战术的巧妙,更依赖于人心的凝聚和信任的建立。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重要史料。通过对公孙瓚和袁绍之间冲突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军事策略和人心向背。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和政治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