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因其小说《儒林外史》而著名。他是清代小说和文学评论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作品充满批判性和讽刺性,展示了社会中人物的种种伪善与矛盾。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8世纪)。

内容简要:《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创作的讽刺小说,小说通过对不同儒生的描写,揭示了明清时期官场、学术和士人的伪善与腐化。故事围绕一些学者和文人的生活与经历,展现了他们追求功名利禄、名利心态、道德沦丧的种种行为。书中的人物多具典型性,有的纯洁高尚,有的则虚伪贪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儒林外史》批判了士人的虚伪风气,并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败与不公,是清代小说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原文

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狭路逢雠

话说杜少卿留郭孝子在河房里吃酒饭,自己同武书到虞博士署内,说如此这样一个人求老师一封书子去到西安。

虞博士细细听了,说道:‘这书我怎么不写?但也不是只写书子的事。他这万里长途,自然盘费也难。我这里拿拾两银子,少卿,你去送与他,不必说是我的。’慌忙写了书子,和银子拿出来交与杜少卿。

杜少卿接了,同武书拿到河房里。杜少卿自己寻衣服当了四两银子,武书也到家去当了二两银子来,又苦留郭孝子住了一日。

庄征君听得有这个人,也写了一封书子,四两银子送来与杜少卿。

第三日,杜少卿备早饭与郭孝子吃,武书也来陪着。吃罢,替他拴束了行李,拿着这二十两银子和两封书子,递与郭孝子。

郭孝子不肯受。杜少卿道:‘这银子是我们江南这几个人的,并非盗跖之物,先生如何不受?’郭孝子方才受了,吃饱了饭,作辞出门。

杜少卿同武书送到汉西门外,方才回去。

郭孝子晓行夜宿,一路来到陕西,那尤公是同官县知县,只得迂道往同官去会他。

这尤公名扶徕,字瑞亭,也是南京的一位老名士,去年才到同官县,一到任之时,就做了一件好事。

是广东一个人充发到陕西边上来,带着妻子是军妻。不想这人半路死了。妻子在路上哭哭啼啼。

人和他说话,彼此都不明白,只得把他领到县堂上来。尤公看那妇人是要回故乡的意思,心里不忍,便取了俸金五十两,差一个老年的差人,自己取一块白绫,苦苦切切做了一篇文,亲笔写了自己的名字尤扶徕,用了一颗同官县的印,吩咐差人:‘你领了这妇人,拿我这一幅绫子,遇州遇县,送与她地方官看,求都要用一个印信。你直到他本地方讨了回信来见我。’差人应诺了。

那妇人叩谢,领着去了。将近一年,差人回来说:‘一路各位老爷看见老爷的文章,一个个都悲伤这妇人,也有十两的,也有八两的,六两的,这妇人到家,也有二百多银子。小的送她到广东家里,他家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望空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磕小的的头,叫小的是‘菩萨’。这个,小的都是沾老爷的恩。’尤公欢喜,又赏了他几两银子,打发差人出去了。

门上传进帖来,便是郭孝子拿着虞博士的书子进来拜。

尤公拆开书子看了这些话,着实钦敬。当下请进来行礼坐下,即刻摆出饭来。

正谈着,门上传进来:‘请老爷下乡相验。’尤公道:‘先生,这公事我就要去的,后日才得回来。但要屈留先生三日,等我回来,有几句话请教。况先生此去往成都,我有个故人在成都,也要带封书子去。先生万不可推辞。’

郭孝子道:‘老先生如此说,怎好推辞,只是贱性山野,不能在衙门里住。贵治若有甚么庵堂,送我去住两天罢。’

尤公道:‘庵虽有,也窄;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和尚是个善知识,送先生到那里去住罢。’便吩咐衙役:‘把郭老爷的行李搬着,送在海月禅林,你拜上和尚,说是我送来的。’

衙役应诺伺候。郭孝子别了。尤公直送到大门外,方才进去。

郭孝子同衙役到海月禅林客堂里,知客进去说了,老和尚出来打了问讯,请坐奉茶。

那衙役自回去了。郭孝子问老和尚:‘可是一向在这里方丈的么?’

老和尚道:‘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在京师报国寺做方丈。因厌京师热闹,所以到这里居住。尊姓是郭?如今却往成都,是做甚么事?’

郭孝子见老和尚清臞面貌,颜色慈悲,说道:‘这话不好对别人说,在老和尚面前不妨讲的。’就把要寻父亲这些话苦说了一番。

老和尚流泪叹息,就留在方丈里住,备出晚斋来。

郭孝子将路上买的两个梨送与老和尚,受下谢了郭孝子,便叫火工道人抬两只缸在丹墀里,一口缸内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几担水,拿扛子把梨捣碎了,击云板,传齐了二百多僧众,一人吃一碗水。

郭孝子见了,点头叹息。

到第三日,尤公回来,又备了一席酒请郭孝子。

吃过酒,拿出五十两银子,一封书来,说道:‘先生,我本该留你住些时,因你这寻父亲大事,不敢相留。这五十两银子,权为盘费。先生到成都,拿我这封书子去寻萧昊轩先生。这是一位古道人。他家离成都二十里住,地名叫做东山。先生去寻着他,凡事可以商议。’

郭孝子见尤公的意思十分恳切,不好再辞了,只得谢过,收了银子和书子,辞了出来;到海月禅林辞别老和尚要走。

老和尚合掌道:‘居士到成都寻着了尊大人,是必寄个信与贫僧,免的贫僧悬望。’郭孝子应诺。

老和尚送出禅林,方才回去。

郭孝子自肩着行李,又走了几天,这路多是崎岖鸟道。

郭孝子走一步,怕一步。

那日走到一个地方,天色将晚,望不着一个村落。

那郭孝子走了一会,遇着一个人。

郭孝子作揖问道:“请问老爹,这里到宿店所在,还有多少路?”

那人道:“还有十几里。客人,你要着急些走。夜晚路上有虎,须要小心。”

郭孝子听了,急急往前奔着走。

天色全黑,却喜山凹里推出一轮月亮来。

那正是十四五的月色,升到天上,便十分明亮。

郭孝子乘月色走,走进一个树林中,只见劈面起来一阵狂风,把那树上落叶,吹得奇飕飕的响;风过处,跳出一只老虎来。

郭孝子叫声:“不好了!”一交跌倒在地。

老虎把孝子抓了坐在屁股底下。

坐了一会,见郭孝子闭着眼,只道是已经死了,便丢了郭孝子,去地下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提了放在坑里,把爪子拨了许多落叶盖住了他,那老虎便去了。

郭孝子在坑里偷眼看老虎走过几里,到那山顶上,还把两只通红的眼睛转过身来望,看见这里不动,方才一直去了。

郭孝子从坑里扒了上来,自心里想道:“这业障虽然去了,必定是还要回来吃我,如何了得?”一时没有主意,见一颗大树在眼前,郭孝子扒上树去。

又心里焦他再来咆哮震动:“我可不要吓了下来;”心生一计,将裹脚解了下来,自己缚在树上。

等到三更尽后,月色分外光明,只见老虎前走,后面又带了一个东西来。

那东西浑身雪白,头上一只角,两双眼就像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来。

郭孝子认不得是个甚么东西。

只见那东西走近跟前,便坐下了。

老虎忙到坑里去寻人。

见没有了人,老虎慌做一堆儿。

那东西大怒,伸过爪来,一掌就把虎头打掉了,老虎死在地下。

那东西抖擞身上的毛,发起威来,回头一望,望见月亮地下照着树枝头上有个人,就狠命的往树枝上一扑。

扑冒失了,跌了下来,又尽力往上一扑,离郭孝子只得一尺远。

郭孝子道:“我今番却休了!”不想那树上一根枯干,恰好对着那东西的肚皮上。

后来的这一扑,力太猛了,这枯干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浅。

那东西急了。

这枯干越摇越戳的深进去。

那东西使尽力气,急了半夜,挂在树上死了。

到天明时候,有几个猎户,手里拿着鸟鎗叉棍来。

看见这两个东西,吓了一跳。

郭孝子在树上叫喊。

众猎户接了孝子下来,问他姓名。

郭孝子道:“我是过路的人,天可怜见,得保全了性命。我要赶路去了。这两件东西,你们拿到地方去请赏罢。”

众猎户拿出些干粮来,和獐子、鹿肉,让郭孝子吃了一饱。

众猎户替郭孝子拿了行李,送了五六里路。

众猎户辞别回去。

郭孝子自己背了行李,又走了几天路程,在山凹里,一个小庵里借住。

那庵里和尚问明来历,就拿出素饭来,同郭孝子在窗子跟前坐着吃。

正吃着中间,只见一片红光,就如失了火的一般。

郭孝子慌忙丢了饭碗道:“不好!火起了!”

老和尚笑道:“居士请坐,不要慌。这是我‘雪道兄’到了。”

吃完了饭,收过碗盏,去推开窗子,指与郭孝子道:“居士,你看么!”

郭孝子举眼一看,只见前面山上蹲着一个异兽,头上一只角,只有一只眼睛,却生在耳后。

那异兽名为“罴丸”,任你坚冰冻厚几尺,一声响亮,叫他登时粉碎。

和尚道:“这便是‘雪道兄’了。”

当夜纷纷扬扬,落下一场大雪来。

那雪下了一夜一天,积了有三尺多厚。

郭孝子走不的,又住了一日。

到第三日,雪晴。

郭孝子辞别了老和尚又行,找着山路,一步一滑,两边都是涧沟,那冰冻的支棱着,就和刀剑一般。

郭孝子走的慢,天又晚了,雪光中照着,远远望见树林里一件红东西挂着;半里路前,只见一个人走,走到那东西面前,一交跌下涧去。

郭孝子就立住了脚,心里疑惑道:“怎的这人看见这红东西就跌下涧去?”

定睛细看,只见那红东西底下钻出一个人,把那人行李拿了,又钻了下去。

郭孝子心里猜着了几分,便急走上前去看。

只见那树上吊的是个女人,披散了头发,身上穿了一件红衫子,嘴跟前一片大红猩猩毡做个舌头拖着,脚底下埋着一个缸,缸里头坐着一个人。

那人见郭孝子走到跟前,从缸里跳上来。

因见郭孝子生的雄伟,不敢下手,便叉手向前道:“客人,你自走你的路罢了,管我怎的?”

郭孝子道:“你这些做法,我已知道了。你不要恼,我可以帮衬你。这妆吊死鬼的是你甚么人?”

那人道:“是小人的浑家。”

郭孝子道:“你且将他解下来。你家在那里住?我到你家去和你说。”

那人把浑家脑后一个转珠绳子解了,放了下来。

那妇人把头发绾起来,嘴跟前拴的假舌头去掉了,颈子上有一块拴绳子的铁也拿下来,把红衫子也脱了。

那人指着路旁,有两间草屋,道:“这就是我家了。”

当下夫妻二人跟着郭孝子走,到他家请郭孝子坐着,烹出一壶茶。

郭孝子道:“你不过短路营生,为甚么做这许多恶事?吓杀了人的性命,这个却伤天理。我虽是苦人,看见你夫妻两人到这个田地,越发可怜的狠了!我有十两银子在此,把与你夫妻两人,你做个小生意度日,下次不要做这事了。你姓甚么?”

那人听了这话,向郭孝子磕头,说道:“谢客人的周济。小人姓木,名耐,夫妻两个,原也是好人家儿女。近来因是冻饿不过,所以才做这样的事。而今多谢客人与我本钱,从此就改过了。请问恩人尊姓?”

郭孝子道:“我姓郭,湖广人,而今到成都府去的。”说着,他妻子也出来拜谢,收拾饭留郭孝子。

郭孝子吃着饭,向他说道:“你既有胆子短路,你自然还有些武艺。只怕你武艺不高,将来做不得大事。我有些刀法、拳法,传授与你。”

那木耐欢喜,一连留郭孝子住了两日。郭孝子把这刀和拳细细指教他,他就拜了郭孝子做师父。

第三日郭孝子坚意要行,他备了些干粮、烧肉,装在行李里,替郭孝子背着行李,直送到三十里外,方才告辞回去。

郭孝子接着行李,又走了几天,那日天气甚冷,迎着西北风,那山路冻得像白蜡一般,又硬又滑。

郭孝子走到天晚,只听得山洞里大吼一声,又跳出一只老虎来。

郭孝子道:“我今番命真绝了!”一交跌在地下,不醒人事。

原来老虎吃人,要等人怕的。今见郭孝子直殭殭在地下,竟不敢吃他,把嘴合着他脸上来闻。

一茎胡子戳在郭孝子鼻孔里去,戳出一个大喷嚏来,那老虎倒吓了一跳,连忙转身,几跳跳过前面一座山头,跌在一个涧沟里。

那涧极深。被那棱撑像刀剑的冰凌横拦着,竟冻死了。

郭孝子扒起来,老虎已是不见,说道:“惭愧!我又经了这一番!”背着行李再走。

走到成都府,找着父亲在四十里外一个庵里做和尚。

访知的了,走到庵里去敲门。

老和尚开门,见是儿子,就吓了一跳。

郭孝子见是父亲,跪在地下恸哭。

老和尚道:“施主请起来,我是没有儿子的。你想是认错了。”

郭孝子道:“儿子万里程途,寻到父亲跟前来,父亲怎么不认我?”

老和尚道:“我方才说过,贫僧是没有儿子的。施主,你有父亲,你自己去寻,怎的望着贫僧哭?”

郭孝子道:“父亲虽则几十年不见,难道儿子就认不得了?”跪着不肯起来。

老和尚道:“我贫僧自小出家,那里来的这个儿子?”

郭孝子放声大哭道:“父亲不认儿子,儿子到底是要认父亲的!”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快出去!我要关山门!”

郭孝子跪在地下恸哭,不肯出去。

和尚道:“你再不出去,我就拿刀来杀了你!”

郭孝子伏在地下哭道:“父亲就杀了儿子,儿子也是不出去的!”

老和尚大怒,双手把郭孝子拉起来,提着郭孝子的领子,一路推搡出门,便关了门进去,再也叫不应。

郭孝子在门外哭了一场,又哭一场,又不敢敲门。

见天色将晚,自己想道:“罢!罢!父亲料想不肯认我了!”抬头看了,这庵叫做竹山庵。

只得在半里路外租了一间房屋住下。

次早,在庵门口看见一个道人出来,买通了这道人,日日搬柴运米,养活父亲。

不到半年之上,身边这些银子用完了。

思量要到东山去寻萧昊轩,又恐怕寻不着,耽搁了父亲的饭食。

只得左近人家佣工,替人家挑土,打柴。

每日寻几分银子,养活父亲。

遇着有个邻居往陕西去,他就把这寻父亲的话,细细写了一封书,带与海月禅林的老和尚。

老和尚看了书,又欢喜,又钦敬他。

不多几日,禅林里来了一个挂单的和尚。

那和尚便是响马贼头赵大,披着头发,两只怪眼,凶像未改。

老和尚慈悲,容他住下。

不想这恶和尚在禅林吃酒,行凶,打人,无所不为。

首座领着一班和尚来禀老和尚道:“这人留在禅林里,是必要坏了清规。”求老和尚赶他出去。

老和尚教他去,他不肯去。

后来首座叫知客向他说:“老和尚叫你去,你不去;老和尚说:‘你若再不去,就照依禅林规矩,抬到后面院子里,一把火,就把你烧了!’”

恶和尚听了,怀恨在心,也不辞老和尚,次日,收拾衣单去了。

老和尚又住了半年,思量要到峨嵋山走走,顺便去成都会会郭孝子。

辞了众人,挑着行李衣钵,风餐露宿,一路来到四川。

离成都有百十里多路,

那日下店早,老和尚出去看看山景,

走到那一个茶棚内吃茶。

那棚里先坐着一个和尚。

老和尚忘记,认不得他了。

那和尚却认得老和尚,便上前打个问讯道:

“和尚,这里茶不好,前边不多几步就是小庵,何不请到小庵里去吃杯茶?”

老和尚欢喜道:

“最好。

那和尚领着老和尚,曲曲折折,走了七八里路,

才到一个庵里。

那庵一进三间,前边一尊迦蓝菩萨。

后一进三间殿,并没有菩萨,中间放着一个榻床。

那和尚同老和尚走进庵门,

才说道:

“老和尚!你认得我么?”

老和尚方才想起是禅林里赶出去的恶和尚,

吃了一惊,说道:

“是方才偶然忘记,而今认得了。

恶和尚竟自己走到床上坐下,

睁开眼道:

“你今日既到我这里,不怕你飞上天去!

我这里有个葫芦,

你拿了,在半里路外山冈上一个老妇人开的酒店里,

替我打一葫芦酒来!

你快去!”

老和尚不敢违拗,

捧着葫芦出去,

找到山冈子上,

果然有个老妇人在那里卖酒。

老和尚把这葫芦递与他。

那妇人接了葫芦,

上上下下把老和尚一看,

止不住眼里流下泪来,

便要拿葫芦去打酒。

老和尚吓了一跳,

便打个问讯道:

“老菩萨,你怎见了贫僧就这般悲恸起来?

这是甚么原故?”

那妇人含着泪,

说道:

“我方才看见老师父是个慈悲面貌,

不该遭这一难!”

老和尚惊道:

“贫僧是遭的甚么难?”

那老妇人道:

“老师父,

你可是在半里路外那庵里来的?”

老和尚道:

“贫僧便是,你怎么知道?”

老妇人道:

“我认得他这葫芦。

他但凡要吃人的脑子,

就拿这葫芦来打我店里药酒。

老师父,

你这一打了酒去,

没有活的命了!”

老和尚听了,

魂飞天外,

慌了道:

“这怎么处?

我如今走了罢!”

老妇人道:

“你怎么走得?

这四十里内,

都是他旧日的响马党羽。

他庵里走了一人,

一声梆子响,

即刻有人捆翻了你,

送在庵里去!”

老和尚哭着跪在地下:

“求老菩萨救命!”

老妇人道:

“我怎能救你?

我若说破了,

我的性命也难保。

但看见你老师父慈悲,

死的可怜,

我指一条路给你去寻一个人。

老和尚道:

“老菩萨!

你指我去寻那个人?”

老妇人慢慢说出这一个人来。

只因这一番,

有分教:

热心救难,

又出惊天动地之人;

仗剑立功,

无非报国忠臣之事。

毕竟这老妇人说出甚么人来,

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译文

郭孝子在深山中遇到了老虎,甘露僧在狭窄的路上遇到了仇人。

话说杜少卿留下郭孝子在河房里喝酒吃饭,自己则和武书一起去了虞博士的官署,商量如何帮助郭孝子。杜少卿说,这么一个人想要老师给他写一封介绍信去西安。虞博士仔细听了后说:“这封信我当然可以写,但这不仅仅是写信的事情。他这一路要走万里,盘缠自然也不容易。我这里拿出一两银子,少卿,你拿去给他,不必说是我的。”说完,他急忙写了信,拿出银子交给杜少卿。杜少卿接过,和武书一起拿到河房里。杜少卿自己找衣服典当换得四两银子,武书也回家典当了两两银子,又苦苦地留下郭孝子住了一天。庄征君听说了这个人,也写了一封信,带着四两银子送给杜少卿。

第三天,杜少卿准备了早餐给郭孝子吃,武书也来作陪。吃完饭后,帮他整理了行李,拿着这二十两银子和两封信,递给郭孝子。郭孝子不肯接受。杜少卿说:“这银子是我们江南几个人的,不是盗来的东西,先生怎么不接受?”郭孝子这才接受了,吃饱了饭,告辞出门。杜少卿和武书一直送到汉西门外,才回去。

郭孝子白天赶路,晚上住宿,一路来到陕西。尤公是同官县的知县,郭孝子只能绕道去同官县找他。这个尤公名叫扶徕,字瑞亭,也是南京的一位老名士,去年才到同官县,一到任就做了一件好事。有个广东人被充军到陕西边上来,带着妻子是军妻。没想到这人半路上死了。妻子在路上哭哭啼啼,别人和她说话,彼此都听不懂,只好把她带到县堂上。尤公看那妇人想回故乡,心里不忍,便拿出自己的五十两俸金,派一个老差人,自己取了一块白绫,写了一篇文章,亲自签名尤扶徕,用同官县的印,吩咐差人:“你领着这妇人,拿着我这一幅绫子,遇到州县,给地方官看,求他们都用一个印信。你直到她本地方讨了回信来见我。”差人答应了。那妇人叩谢,领着走了。将近一年,差人回来报告说:“一路上的各位老爷看到老爷的文章,都为这妇人感到悲伤,有的给了十两,有的给了八两,有的给了六两,这妇人回到家,也有二百多银子。小的送她到广东家里,她家的亲戚、本家有百十人,都空着谢了老爷的恩典;又都跪下来磕小的头,称小的是‘菩萨’。这个,小的都是沾了老爷的恩。”尤公很高兴,又赏了他几两银子,打发差人出去了。

门上传进来帖子,是郭孝子拿着虞博士的信来拜访。尤公拆开信看了这些话,非常敬佩。当时请他进来行礼坐下,立刻摆出饭来。正谈着,门上传进来:“请老爷下乡验尸。”尤公说:“先生,我这就得去处理公事,后天才能回来。但我要请你留下三天,等我回来,有几句话想请教。而且先生你要去成都,我有个故人在成都,也要带一封信去。先生万不可推辞。”郭孝子说:“老先生这么说,怎么好推辞,只是我是个山野之人,不能在衙门里住。贵县如果有庵堂,就送我去住两天吧。”尤公说:“庵堂虽然有,但也窄;我这里有个海月禅林,那里的和尚是个善知识,就送先生到那里去住吧。”便吩咐衙役:“把郭老爷的行李搬着,送在海月禅林,你拜上和尚,说是我送来的。”衙役答应了,伺候着。郭孝子告别。尤公一直送到大门外,才进去。

郭孝子和衙役到了海月禅林的客堂里,知客进去说了,老和尚出来打了个问讯,请他坐下奉茶。那衙役自己回去了。郭孝子问老和尚:“可是一直在这里做方丈的么?”老和尚说:“贫僧当年住在南京太平府芜湖县甘露庵里的,后来在京城报国寺做方丈。因为厌倦了京城的繁华,所以到这里居住。尊姓是郭?如今却要去成都,是做什么事?”郭孝子看到老和尚清瘦的面貌,慈悲的表情,说:“这话不好对别人说,在老和尚面前不妨说的。”就把要寻找父亲的事情苦诉了一番。老和尚流泪叹息,就留他在方丈里住,准备了晚斋。郭孝子把路上买的两个梨送给老和尚,老和尚收下并感谢了郭孝子,就叫火工道人抬两只缸在丹墀里,一口缸里放着一个梨,每缸挑上几担水,用扛子把梨捣碎了,敲击云板,召集了二百多僧众,每人喝一碗水。郭孝子看到这一幕,点头叹息。

到了第三天,尤公回来了,又准备了一桌酒席请郭孝子。吃过酒,拿出五十两银子和一封信,说:“先生,我本来应该留你多住些时日,但因为你要寻找父亲的大事,不敢相留。这五十两银子,暂且作为盘缠。先生到成都,拿着我这封信去找萧昊轩先生。他是一位古道人。他家离成都二十里,地名叫做东山。先生去找他,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商量。”郭孝子看到尤公的态度非常诚恳,不好再推辞,只得道谢,收下银子和信,告辞出来;到海月禅林告别老和尚要走。老和尚合掌说:“居士到成都找到了尊大人,一定要给贫僧寄个信,免得贫僧悬望。”郭孝子答应了。老和尚送出禅林,才回去。

郭孝子背着行李,又走了几天,这条路大多是险峻的山路。郭孝子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有一天,走到一个地方,天快黑了,看不到一个村庄。郭孝子走了会儿,遇到一个人。郭孝子行礼问道:“请问老爹,从这里到住的地方还有多远?”那个人说:“还有十几里。客人,你要快点走。晚上路上有老虎,要小心。”郭孝子听了,急忙往前跑。天完全黑了,但幸运的是山凹里升起了一个月亮。那正是十五六的月色,升到天上,非常明亮。郭孝子趁着月光走,走进一个树林中,只见一阵狂风,把树上的落叶吹得沙沙作响;风过后,跳出一只老虎来,郭孝子叫道:“不好了!”一跤摔倒在地。老虎把孝子抓起来坐在屁股底下。坐了一会儿,见郭孝子闭着眼睛,以为他已经死了,就放下郭孝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郭孝子提起来放在坑里,用爪子拨了许多落叶盖住了他,老虎就离开了。郭孝子在坑里偷偷地看着老虎走过几里路,到山顶上,还把两只通红的眼睛转过身来望,看见这里不动,才一直走了。郭孝子从坑里爬上来,心里想道:“这个妖怪虽然走了,必定还会回来吃我,怎么办呢?”一时没有主意,见眼前有一棵大树,郭孝子爬上树去。又担心它再来咆哮震动:“我可不要被吓下来;”心生一计,把自己裹脚布解下来,绑在树上。等到半夜三更后,月色格外明亮,只见老虎前面走,后面又跟着一个东西来。那东西全身雪白,头上有一只角,两只眼睛就像两盏大红灯笼,直着身子走来。郭孝子认不出这是个什么东西。只见那东西走近眼前,就坐下了。老虎急忙到坑里去找人。见没有人,老虎慌成一团。那东西大怒,伸出爪子,一掌就把虎头打掉了,老虎倒在地上。那东西抖了抖身上的毛,发起威来,回头一看,看见月亮下照着树枝头上有个人,就猛地往树枝上扑。扑得太猛了,一根枯树枝正好对着那东西的肚皮上。后来的这一扑,力道太猛,那枯树枝戳进肚皮,有一尺多深。那东西急了。那枯树枝越摇越深地戳进去。那东西用尽力气,急了一夜,挂在树上死了。

天亮时,有几个猎人,手里拿着鸟枪、叉和棍子来。看见这两个东西,吓了一跳。郭孝子在树上喊叫。众猎人把孝子从树上接下来,问他姓名。郭孝子说:“我是过路的人,天可怜见,保住了性命。我要赶路去了。这两件东西,你们拿到地方去请赏吧。”众猎人拿出一些干粮来,和鹿肉、獐子肉,让郭孝子吃饱。众猎人帮郭孝子拿行李,送了他五六里路。众猎人告别回去了。

郭孝子自己背着行李,又走了几天路程,在山凹里,一个小庙里借住。那庙里的和尚问明来历,就拿出素菜来,和郭孝子在窗子前坐着吃。正吃着,只见一片红光,就像失了火一样。郭孝子慌忙放下饭碗说:“不好!着火了!”老和尚笑着说:“居士请坐,不要慌。这是我‘雪道兄’到了。”吃完饭,收过碗筷,去推开窗子,指着对郭孝子说:“居士,你看!”郭孝子抬头一看,只见前面山上蹲着一个异兽,头上有一只角,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耳朵后面。那异兽名叫“罴丸”,无论冰冻多厚,一声响亮,就能立刻把它击碎。和尚说:“这就是‘雪道兄’了。”当天晚上,纷纷扬扬地下了一场大雪。那雪下了一夜一天,积了有三尺多厚。郭孝子走不了,又住了一天。

到了第三天,雪停了。郭孝子告别了老和尚又出发,沿着山路走,一步一滑,两边都是山涧,冰冻得像刀剑一样。郭孝子走得慢,天又晚了,雪光中照着,远远望见树林里挂着一个红东西;再往前半里路,只见一个人走到那东西面前,一跤跌进山涧。郭孝子就停下了脚步,心里疑惑:“这人怎么看到这红东西就跌进山涧?”仔细一看,只见那红东西下面钻出一个人,拿走了那人的行李,又钻了下去。郭孝子心里猜到了几分,便急忙上前去看。只见树上吊着一个女人,头发散乱,身上穿着一件红衣服,嘴前挂着一片大红毛毯做的舌头拖在地上,脚下埋着一个缸,缸里坐着一个人。那人见郭孝子走近,从缸里跳上来。因为见郭孝子长得高大,不敢动手,就叉手向前说:“客人,你只管走你的路,管我什么事?”郭孝子说:“你的这些做法,我已经知道了。你不要生气,我可以帮你。你装扮成吊死鬼的是你什么人?”那人说:“是我的妻子。”郭孝子说:“你先把她放下来。你家在哪里?我到你家去和你谈谈。”那人把妻子脑后的一个珠子绳子解开,放了下来。那妇人把头发扎起来,嘴前的假舌头拿掉,脖子上的铁链也拿下来,红衣服也脱了。那人指着路边,有两间草屋,说:“这就是我家。”

现在夫妻俩跟着郭孝子走,到了他家,请郭孝子坐下,煮了一壶茶。郭孝子说:‘你不过是为了生计,为什么要做这么多坏事?吓死人的性命,这可是违背天理的。我虽然是个苦人,看到你夫妻俩落到这个地步,更是觉得你们可怜极了!我这里有十两银子,给你们夫妻俩,你们可以做个小生意过活,下次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你姓什么?’那人听了这话,向郭孝子磕头,说:‘谢谢客人的帮助。我姓木,名耐,我和妻子原本也是好人家出身。最近因为冻饿难耐,所以才做这样的事。现在多谢客人和我提供本钱,从此我就改过了。请问恩人贵姓?’郭孝子说:‘我姓郭,是湖广人,现在要去成都府。’说着,他的妻子也出来感谢,并准备饭食留郭孝子住下。郭孝子吃饭时,对他说:‘你既然有胆量冒险,自然也有些武艺。只是恐怕你的武艺不高,将来做不成大事。我有一些刀法和拳法,可以传授给你。’木耐很高兴,连续留郭孝子住了两天。郭孝子把他的一些刀法和拳法详细教给他,他就拜郭孝子为师。第三天郭孝子坚决要走,他准备了些干粮和烧肉,装在行李里,帮郭孝子背着行李,一直送到三十里外才告辞回去。

郭孝子接过行李,又走了几天。那天天气非常冷,迎着西北风,山路冻得像白蜡一样,又硬又滑。郭孝子走到傍晚,只听见山洞里一声大吼,又跳出一只老虎来。郭孝子说:‘这次我真是命绝了!’他一跤摔倒在地,人事不省。原来老虎吃人,要等人害怕。现在看到郭孝子昏迷在地,竟然不敢吃他,用嘴去闻他的脸。一根胡子戳进郭孝子的鼻孔里,戳出一个大喷嚏,那老虎吓了一跳,连忙转身,跳过前面的山头,掉进一个山沟里。那沟非常深,被像刀剑一样的冰凌横拦着,结果冻死了。郭孝子爬起来,老虎已经不见了,说:‘惭愧!我又经历了一次这样的考验!’背着行李继续前行。

走到成都府,找到了父亲在四十里外的一个寺庙里当和尚。找到了后,走到寺庙去敲门。老和尚开门,见到儿子,吓了一跳。郭孝子见到父亲,跪在地上痛哭。老和尚说:‘施主请起来,我没有儿子。你想是认错人了。’郭孝子说:‘儿子走遍万水千山,终于找到父亲,父亲怎么不认我呢?’老和尚说:‘我从小出家,哪里来的儿子?施主,你有父亲,你自己去寻找,为什么要找我哭?’郭孝子说:‘父亲虽然几十年没见,难道儿子就认不出父亲了吗?’跪着不肯起来。老和尚说:‘我出家人自小出家,哪里来的这个儿子?’郭孝子放声大哭说:‘父亲不认儿子,儿子还是要认父亲的!’反复几次,缠得老和尚急了,说:‘你是哪里来的流浪汉,敢来捣乱!快出去!我要关山门!’郭孝子跪在地上痛哭,不肯出去。和尚说:‘你再不出去,我就拿刀来杀了你!’郭孝子趴在地上哭道:‘父亲即使杀了儿子,儿子也是不会出去的!’老和尚大怒,双手把郭孝子拉起来,提着他的领子,一路推搡出门,然后关上门进去,再也叫不应。

郭孝子在门外哭了一场,又哭了一场,又不敢敲门。看到天色将晚,自己想:‘罢了!罢了!父亲肯定不会认我了!’抬头一看,这寺庙叫做竹山寺。只得在半里路外租了一间房子住下。第二天,在寺庙门口看到一个道士出来,他买通了这道士,每天帮他搬柴运米,养活父亲。不到半年,身上的银子用完了。想要去东山找萧昊轩,又怕找不到,耽误了父亲的饭食。只得在附近人家做雇工,帮人家挑土,砍柴。每天赚一点钱,养活父亲。遇到一个邻居要去陕西,他就把寻找父亲的话,详细写了一封信,托他带给海月禅林的老和尚。

老和尚看了信,又高兴又敬佩他。没过多久,禅林里来了一个挂单的和尚。那和尚就是著名的响马贼头赵大,披着头发,两只怪眼,凶相未改。老和尚慈悲为怀,让他住下。没想到这个恶和尚在禅林里喝酒,行凶,打人,无所不为。首座带着一群和尚来禀报老和尚说:‘这个人留在禅林里,一定会破坏清规。’请求老和尚赶他出去。老和尚让他走,他不肯走。后来首座叫知客对他说:‘老和尚叫你去,你不去;老和尚说:“你若再不去,就按照禅林规矩,把你抬到后面院子里,一把火,把你烧了!”’恶和尚听了,怀恨在心,也不告辞老和尚,第二天,收拾好衣物离开了。老和尚又住了半年,想要去峨眉山走走,顺便去成都会会郭孝子。辞别了众人,挑着行李和法器,风餐露宿,一路来到四川。

离成都有一百多里路,那天他们早早就到了一个地方准备停下来休息,老和尚出去看看山里的风景,走到了一个茶棚里喝茶。茶棚里已经坐着一个和尚。老和尚没认出他,不知道他是谁。但那个和尚认出了老和尚,就上前行礼说:‘和尚,这里的茶不好喝,往前走不多远就有一个小庙,不如请到那里去喝杯茶吧?’老和尚很高兴,说:‘那太好了。’那个和尚带着老和尚,弯弯曲曲地走了七八里路,才到了一个小庙。

那小庙一进门有三间房子,前面有一尊迦蓝菩萨。后面进来的三间殿里没有菩萨,中间放着一个床。那个和尚和老和尚进了庙门,才说:‘老和尚,你认出我了吗?’老和尚这才想起,这是被禅林赶出去的恶和尚,吃了一惊,说:‘刚才我确实是忘记了,现在认出来了。’那个恶和尚自己走到床上坐下,睁开眼睛说:‘你今天既然到了我这里,就别想逃走!我这里有一个葫芦,你拿着,到半里路外的山岗上,一个老妇人开的酒店里,帮我打一葫芦酒来!快去!’老和尚不敢违抗,拿着葫芦出去,找到了山岗上,果然有一个老妇人在那里卖酒。

老和尚把葫芦递给她。老妇人接过葫芦,上下打量了老和尚一番,忍不住眼泪流了下来,就要拿葫芦去打酒。老和尚吓了一跳,就行礼说:‘老菩萨,你怎么一看到我就这么悲伤呢?这是为什么?’老妇人含着泪说:‘我刚才看到老师父是个慈悲的人,不应该遭受这样的灾难!’老和尚惊讶地说:‘贫僧遭遇了什么灾难?’老妇人说:‘老师父,你是不是从半里路外的那座庙里来的?’老和尚说:‘是的,贫僧就是,你怎么知道?’老妇人说:‘我认得这个葫芦。他如果想吃人的脑子,就会用这个葫芦来打我这里的药酒。老师父,你如果喝了酒,就没有活路了!’老和尚听了,吓得魂飞魄散,慌张地说:‘这怎么办?我现在就走吧!’老妇人说:‘你怎么走得了?这四十里内都是他以前的手下。他庙里一有人出去,一声梆子响,立刻就会有人把你抓住,送到庙里去!’老和尚哭着跪在地上说:‘求老菩萨救命!’老妇人说:‘我怎么能救你呢?如果我揭发了,我的命也难保。但我看到你老师父慈悲,死的可怜,我给你指一条路,去找一个人。’老和尚说:‘老菩萨,你指我去找那个人?’老妇人慢慢地说出了那个人的名字。

正因为这一番经历,有一位热心救难、惊天动地的人出现了;有一位仗剑立功、报国忠臣的故事发生了。究竟老妇人会说出哪个人来,且听下回分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注解

郭孝子:指郭姓的孝子,这里可能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以孝道著称。

深山遇虎:比喻在困境中遇到危险,也象征着在逆境中考验一个人的勇气和智慧。

甘露:指甘甜的露水,常用来比喻恩泽、吉祥之物。

僧:指出家人,即和尚。

狭路逢雠:在狭窄的路上遇到仇人,比喻不期而遇的困境。

杜少卿: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杜姓的少卿。

武书: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武姓的书生。

虞博士:指虞姓的博士,博士在古代是学识渊博的学者的意思。

书子:古代的书信,这里指给郭孝子的推荐信。

西安:古代的一个地名,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盘费:旅途中所需携带的金钱,用于支付食宿等费用。

江南:指中国南方的长江以南地区。

盗跖: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强盗,这里用来比喻不义之财。

庄征君: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庄姓的征君,征君是对有德行的文人的尊称。

同官县:古代的一个县名,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

尤公:指尤姓的官员,尤公是对官员的尊称。

扶徕:尤公的字,表示他的品德如山岳般崇高。

瑞亭:尤公的号,表示他的品德如美玉般珍贵。

军妻:指军人的妻子。

俸金:官员的薪水。

差人:官员派出的差役。

白绫:白色丝绸,这里指写有文字的丝绸。

印信:印章,代表官方的权威。

菩萨:佛教用语,指修行有成的佛教徒,这里是对差人的尊称。

海月禅林:一个和尚居住的寺庙的名字。

方丈:寺庙中的住持,寺庙的最高领导人。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这里指当时的首都。

报国寺:一个寺庙的名字。

丹墀:古代宫殿或寺庙门前供人行走的地方。

成都:成都,四川省省会,历史悠久,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萧昊轩:可能是文中的人物名字,指萧姓的昊轩,昊轩是对人名的美称。

行李:指旅行时携带的包裹。

崎岖鸟道:形容道路崎岖难行,如同鸟儿飞行的道路。

作揖:古代的一种礼节,以手抱拳,表示敬意。

宿店:古代供人住宿的旅店。

虎:大型猫科动物,常被用来象征危险。

月色:月光,夜晚的月光。

树林:树木茂密的地方。

老虎: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常被用来象征凶猛和危险。

坑:挖成的凹地,此处指老虎挖的坑。

枯干:干枯的树枝。

鸟鎗叉棍:古代猎户使用的武器,包括鸟铳、叉和棍棒。

獐子:一种小型哺乳动物,类似鹿。

鹿肉:鹿的肉。

小庵:小的寺庙或庵堂。

素饭:不含有肉类成分的饭食,佛教徒常用的饮食。

雪道兄:指雪地中行走如飞的异兽。

罴丸:一种传说中的异兽,能以一声响亮震碎坚冰。

涧沟:山间的小溪或沟壑。

红东西:指某种红色的物品,此处可能指血迹或某种装饰物。

红衫子:红色的衣服。

猩猩毡:用猩猩皮制成的毛毡。

缸:一种盛水或装物的容器。

浑家:古代对妻子的谦称。

短路营生:指不正当的生计或生计艰难。

恶事:指不道德或不合法的行为。

天理:指宇宙间自然的法则和道德的准则。

十两银子:古代货币单位,十两银子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小生意:指小规模的商业活动。

湖广人:湖广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湖广省,即今天的湖南省和湖北省部分地区。

成都府:古代的成都府是四川省的省会,也是古代的重要城市。

刀法、拳法:指武术中的刀法和拳术。

武艺:指武术的技艺。

干粮、烧肉:指干粮和熟肉,是行旅中携带的食物。

西北风:指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通常寒冷刺骨。

白蜡:一种白色的蜡状物质,这里比喻山路的坚硬和光滑。

山洞:山中自然形成的洞穴。

喷嚏:一种突然的、不由自主的鼻孔和喉咙的喷出动作,常表示受到惊吓或刺激。

棱撑:指物体边缘或角落的尖锐部分。

冰凌:指水在低温下冻结形成的尖锐冰块。

庵:指和尚居住的修行之所,类似于寺庙。

竹山庵:指一个名为竹山的和尚修行的地方。

挂单:指和尚到其他寺庙暂住,不携带自己的衣物和用品。

响马贼:指古代的一种盗贼,他们通常骑马行动,因此得名。

清规:指寺庙中的规章制度,约束僧人的行为。

老和尚:指年纪较大的出家人,这里指的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茶棚:供人休息、喝茶的地方,常见于古代的市集或路边。

迦蓝菩萨:佛教中守护寺庙的神祇,常作为寺庙守护神出现。

恶和尚:指行为不端、品行不佳的和尚,这里指故事中的反派角色。

响马党羽:指古代的盗匪及其追随者。

梆子: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指报警或召集人的信号。

药酒:含有药材的酒,用于医疗或保健。

慈悲面貌:形容人慈悲为怀,富有同情心。

救命:指在危难时刻救助他人。

报国忠臣:指为国家效力、忠诚于国家的忠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评注

这段古文描绘了一个充满悬念和神秘色彩的故事,通过老和尚与恶和尚的相遇,以及老和尚与老妇人的对话,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忠诚与背叛,以及命运的无常。

首句‘离成都有百十里多路’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广阔的地理背景,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距离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那日下店早,老和尚出去看看山景’通过‘下店早’和‘看山景’这两个动作,刻画了老和尚的闲适与对自然的热爱,为他的慈悲形象奠定了基础。

‘那和尚却认得老和尚,便上前打个问讯道’这里的‘认得’和‘问讯’表现出恶和尚对老和尚的熟悉和尊敬,同时也暗示了恶和尚的过去与老和尚有关。

‘老和尚欢喜道:“最好。”’这里的‘欢喜’表现了老和尚对恶和尚邀请的接受,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善良和宽容。

‘那和尚领着老和尚,曲曲折折,走了七八里路,才到一个庵里’通过‘曲曲折折’和‘七八里路’这两个描述,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

‘那庵一进三间,前边一尊迦蓝菩萨’这里的‘迦蓝菩萨’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庵内可能发生的宗教仪式。

‘老和尚方才想起是禅林里赶出去的恶和尚,吃了一惊’这里的‘方才想起’和‘吃了一惊’表现了老和尚的惊讶和内心的挣扎。

‘恶和尚竟自己走到床上坐下,睁开眼道:“你今日既到我这里,不怕你飞上天去!”’这里的‘竟’和‘不怕’表现了恶和尚的嚣张和自信,同时也预示了故事的转折。

‘老和尚不敢违拗,捧着葫芦出去’这里的‘不敢违拗’表现了老和尚的无奈和服从,同时也为后续的冒险埋下伏笔。

‘那老妇人在那里卖酒’这里的‘卖酒’为故事增添了现实生活的气息,同时也为老和尚的遭遇提供了线索。

‘老和尚把这葫芦递与他’这里的‘递’表现了老和尚的谨慎和小心,同时也暗示了葫芦的重要性。

‘那妇人接了葫芦,上上下下把老和尚一看,止不住眼里流下泪来’这里的‘流下泪来’表现了老妇人的同情和担忧,同时也揭示了葫芦的秘密。

‘老和尚惊道:“贫僧是遭的甚么难?”’这里的‘惊道’表现了老和尚的震惊和恐惧,同时也为故事的转折埋下伏笔。

‘老妇人道:“老师父,你可是在半里路外那庵里来的?”’这里的‘老师父’和‘那庵里’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老和尚道:“贫僧便是,你怎么知道?”’这里的‘贫僧便是’表现了老和尚的谦逊和诚实,同时也为老妇人的话提供了可信度。

‘老妇人道:“我认得他这葫芦。他但凡要吃人的脑子,就拿这葫芦来打我店里药酒。”’这里的‘我认得’和‘但凡’表现了老妇人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恶和尚的残忍和邪恶。

‘老和尚听了,魂飞天外,慌了道:“这怎么处?我如今走了罢!”’这里的‘魂飞天外’和‘慌了’表现了老和尚的绝望和恐惧,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伏笔。

‘老妇人道:“你怎么走得?这四十里内,都是他旧日的响马党羽。”’这里的‘你怎么走得’和‘旧日的响马党羽’为老和尚的困境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

‘老和尚哭着跪在地下:“求老菩萨救命!”’这里的‘哭着跪在地下’表现了老和尚的绝望和无助,同时也为老妇人的行动提供了动机。

‘老妇人道:“我怎能救你?我若说破了,我的性命也难保。”’这里的‘我怎能救你’和‘我若说破了’表现了老妇人的无奈和恐惧,同时也为故事的转折埋下伏笔。

‘老和尚道:“老菩萨!你指我去寻那个人?”’这里的‘老菩萨’和‘那个人’为故事的结局提供了更多的悬念。

‘老妇人慢慢说出这一个人来’这里的‘慢慢’表现了老妇人的慎重和思考,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增添了神秘感。

‘热心救难,又出惊天动地之人;仗剑立功,无非报国忠臣之事’这里的‘热心救难’和‘仗剑立功’为故事的结局提供了主题和方向,同时也预示了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1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