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原文

宋苍梧王当七夕夜,令杨玉夫伺织女渡河,曰:‘见,当报我;不见,当杀汝。’

钱希白《洞微志》载:‘苏德哥为徐肇祀其先人,曰:‘当夜半可已。’盖俟鬼宿渡河之后。’

翟公巽作《祭仪》十卷,云:‘或祭于昏,或祭于旦,皆非是,当以鬼宿渡河为候,而鬼宿渡河,常在中夜,必使人仰占以俟之。’

叶少蕴云:‘公巽博学多闻,援证皆有据,不肯碌碌同众,所见必过人。’

予按天上经星终古不动,鬼宿随天西行,春昏见于南,夏晨见于东,秋夜半见于东,冬昏见于东,安有所谓渡河及常在中夜之理?

织女昏晨与鬼宿正相反,其理则同。

苍梧王荒悖小儿,不足笑,钱、翟、叶三公皆名儒硕学,亦不深考如此。

杜诗云:‘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

梁刘孝仪诗云:‘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

唐人七夕诗皆有此说,此自是牵俗遣词之过,故杜老又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

盖自洞晓其实,非他人比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译文

宋代的苍梧王在七夕之夜,命令杨玉夫去观察织女星是否渡河,并说:‘如果看到了,就立刻告诉我;如果没看到,就杀了你。’钱希白在《洞微志》中记载:‘苏德哥为了纪念他的祖先,说:“在半夜就可以结束了。”这是等待鬼宿渡河之后的事情。’翟公巽撰写了《祭仪》十卷,说:“或者祭拜在黄昏,或者祭拜在黎明,这些都不对,应该以鬼宿渡河作为等待的标志,而鬼宿渡河通常在半夜,必须派人仰望等待。”叶少蕴说:“公巽博学多才,引用的证据都有依据,他不肯随波逐流,他的见解必定超越常人。”我考察了天上的经星自古以来都不动,鬼宿随着天空向西移动,春天黄昏时在南边出现,夏天黎明时在东边出现,秋天半夜在东边出现,冬天黄昏时在东边出现,怎么可能有什么渡河的事情,以及通常在半夜渡河的说法呢?织女星的升起和落下与鬼宿正好相反,它们的道理也是一样的。苍梧王是个荒唐无知的孩子,不值得嘲笑,钱、翟、叶三位都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没有深入地考察这一点。

杜甫的诗中说:‘牛郎织女不必忧愁思念,因为七夕的约会还是要渡河的’,‘牛郎织女年年都要渡河,何时有过风浪呢?’梁朝的刘孝仪诗中说:‘期待黄昏时刻到来,含羞带笑地渡过河流。’唐代人的七夕诗都有这样的说法,这自然是民间习俗中的错误用词,所以杜甫老先生又有诗说:‘牵牛星出现在河西,织女星位于其东。万古以来永远相望,七夕之时谁见过他们一同出现。神光难以等待,这件事情终究是模糊不清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深刻地了解了真相,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诗经》中说:‘牛郎织女不必忧愁思念,因为七夕的约会还是要渡河的’,‘牛郎织女年年都要渡河,何时有过风浪呢?’梁朝的刘孝仪诗中说:‘期待黄昏时刻到来,含羞带笑地渡过河流。’唐代人的七夕诗都有这样的说法,这自然是民间习俗中的错误用词,所以杜甫老先生又有诗说:‘牵牛星出现在河西,织女星位于其东。万古以来永远相望,七夕之时谁见过他们一同出现。神光难以等待,这件事情终究是模糊不清的。’这大概是因为他深刻地了解了真相,不是其他人能比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注解

七夕: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夕之夜,妇女们会举行乞巧仪式,向织女祈求巧手和美满姻缘。

织女:织女,指天上的织女星,与牛郎星相对,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织女仙子。在七夕节,民间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象征爱情和美满。

渡河:渡河,指牛郎织女相会时,织女需要渡过银河与牛郎相会。在神话传说中,银河是牛郎织女相会的障碍。

鬼宿:鬼宿,古代星宿之一,属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之一。古人认为鬼宿是鬼魂的居所,因此有‘鬼宿渡河’的说法。

仰占:仰占,指仰望天空,观察星象以预测吉凶或进行占卜。

牛女:牛女,指牛郎织女,即牛郎星和织女星。在民间传说中,他们是天上的神仙,每年七夕相会。

神光:神光,指神奇的光芒或现象,此处指牛郎织女相会的神奇现象。

蒙胧:蒙胧,模糊不清,此处指对牛郎织女相会这一神话传说的理解不够清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评注

宋苍梧王当七夕夜,令杨玉夫伺织女渡河,曰:‘见,当报我;不见,当杀汝。’

此句描绘了宋苍梧王在七夕之夜,命令杨玉夫观察织女渡河的情景。其中‘见,当报我;不见,当杀汝’一句,展现了王权的威严与不可抗拒,同时也透露出对织女渡河这一神话传说的迷信。此句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文现象的敬畏和对神话传说的信仰。

钱希白《洞微志》载:‘苏德哥为徐肇祀其先人,曰:‘当夜半可已。’盖俟鬼宿渡河之后。’

钱希白在《洞微志》中记载了苏德哥为徐肇祭祀先人时,以夜半鬼宿渡河为祭祀时机的习俗。此句体现了古代人对鬼神信仰的虔诚,以及对天文现象的依赖。‘盖俟鬼宿渡河之后’一句,更强调了鬼宿渡河这一天文现象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性。

翟公巽作《祭仪》十卷,云:‘或祭于昏,或祭于旦,皆非是,当以鬼宿渡河为候,而鬼宿渡河,常在中夜,必使人仰占以俟之。’

翟公巽在《祭仪》中提出,祭祀活动不应在黄昏或黎明进行,而应以鬼宿渡河为中夜祭祀的时机。‘必使人仰占以俟之’一句,反映了古代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解读能力,以及对祭祀活动的重视。

叶少蕴云:‘公巽博学多闻,援证皆有据,不肯碌碌同众,所见必过人。’

叶少蕴对翟公巽的学识和见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公巽博学多闻’一句,突出了翟公巽的博学多才;‘不肯碌碌同众,所见必过人’一句,则强调了翟公巽的独特见解和卓越才能。

予按天上经星终古不动,鬼宿随天西行,春昏见于南,夏晨见于东,秋夜半见于东,冬昏见于东,安有所谓渡河及常在中夜之理?织女昏晨与鬼宿正相反,其理则同。

作者在此对鬼宿渡河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天上经星终古不动’一句,表明了作者对天文现象的深刻理解;‘鬼宿随天西行’等句,则揭示了鬼宿在天空中运行的规律。作者通过对鬼宿和织女渡河的对比,指出二者在天文现象上的差异,从而质疑了鬼宿渡河的说法。

苍梧王荒悖小儿,不足笑,钱、翟、叶三公皆名儒硕学,亦不深考如此。

作者对苍梧王、钱希白、翟公巽、叶少蕴等人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苍梧王荒悖小儿’一句,揭示了苍梧王的荒谬和幼稚;‘钱、翟、叶三公皆名儒硕学,亦不深考如此’一句,则表明了这些名儒硕学在鬼宿渡河这一问题上也存在不足。

杜诗云:‘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梁刘孝仪诗云:‘欲待黄昏至,含娇浅渡河。’唐人七夕诗皆有此说,此自是牵俗遣词之过,故杜老又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竟难候,此事终蒙胧。’盖自洞晓其实,非他人比也。

作者引用了杜甫、刘孝仪等人的诗句,指出古代诗人对织女渡河的描写存在偏差。‘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等句,反映了古代诗人对织女渡河的浪漫想象;‘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等句,则揭示了织女渡河的神话传说。作者通过引用诗句,进一步证明了鬼宿渡河这一说法的荒谬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鬼宿渡河》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1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