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原文

汉顺帝时,西羌叛,遣征西将军马贤将十万人讨之。

武都太守马融上疏曰:

“贤处处留滞,必有溃叛之变。

臣愿请贤所不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三旬之中必克破之。”

不从。

贤果与羌战败,父子皆没,羌遂寇三辅,烧园陵。

诏武都太守赵冲督河西四郡兵追击。

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疏曰:

“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知其必败。

愿假臣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冲共相首尾。

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可以涤患。”

帝不能用。

赵冲击羌不利,羌寇充斥,凉部震恐,冲战死,累年然后定。

按马融、皇甫规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

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得,

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译文

汉顺帝时期,西羌发生叛乱,朝廷派遣征西将军马贤率领十万人去讨伐他们。武都太守马融上书说:‘马贤到处停留不前,肯定会有叛逃的情况发生。我愿意请求朝廷调拨给马贤五千关东士兵,只给他一个临时部队的称号,全力激励他们,三十天内一定能击败叛军。’但是朝廷没有采纳。结果马贤与羌人交战失败,马贤父子都战死了,羌人随后进攻三辅地区,焚烧了皇家陵园。皇帝下诏命令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的军队去追击羌人。安定郡的上计掾皇甫规上书说:‘我近年来多次提出建议:羌人还未发动叛乱,我就预测他们将要反叛;马贤刚开始出征,我就知道他必败无疑。我希望朝廷能借给我五千屯田士兵,出其不意地与赵冲配合夹击。我对这片土地和山谷非常熟悉,不需要动用官方印章,也不需要赏赐布匹,就能消除祸患。’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赵冲进攻羌人不利,羌人四处侵扰,凉州地区非常恐慌,赵冲战死,过了好几年才平定了局势。根据马融和皇甫规的话来看,他们的观点明显且容易理解,而他们请求的兵力都不过五千人,然而朝廷最终都没有采纳,这才知道宣帝采纳赵充国之策是多么难得,这就是所说的明智的君主愿意听取忠言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注解

汉顺帝:东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保,在位期间(126年—144年),国力逐渐衰落。

西羌:古代对居住在今甘肃、青海、四川等地的羌族部落的称呼,历史上多次与汉族发生冲突。

征西将军:古代官职,负责统领西部地区军事,征讨边疆叛乱。

马贤:东汉末年名将,曾任征西将军,曾率军讨伐西羌。

武都太守:武都郡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武都郡的政务。

马融:东汉末年文学家、思想家,曾任武都太守,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上疏:古代官员向皇帝上书,表达意见或请求。

关东兵:指关东地区的士兵,关东是古代对函谷关以东地区的称呼。

裁假部队之号:指临时组建的部队。

尽力率厉:竭尽全力,激励士气。

三旬之中:三十天之内。

溃叛之变:军队溃散,发生叛乱。

安定上计掾:安定郡的上计掾,上计是古代地方官员向上级汇报政务的文书。

皇甫规:东汉末年名将,曾任安定上计掾,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便宜:指有利于国家或百姓的事情。

屯列坐食之兵:指驻扎在地方,依靠地方供应粮食的军队。

首尾:指前后夹击,形成包围态势。

三辅:古代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是汉代京畿地区的代称。

园陵:帝王的陵墓。

诏:皇帝的命令。

赵冲:东汉末年将领,曾任武都太守,后来在讨伐羌族时战死。

凉部:古代对凉州地区的称呼,今甘肃、青海一带。

宣帝:西汉时期的一位皇帝,名刘询,在位期间(前73年—前49年),推行改革,国力强盛。

赵充国:西汉时期名将,曾任将军,有很高的军事才能。

册:古代皇帝赐予功臣的荣誉证书。

明主:指明智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评注

汉顺帝时期,西羌发生叛乱,朝廷派遣征西将军马贤率领十万人马征讨。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汉朝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民族关系紧张的状况。

武都太守马融上疏,表达了对马贤用兵的担忧。他预见到马贤的军队可能发生溃败,因此提出减少关东兵的数量,以裁减开支,同时以假部队的名义,激励士兵,三十天内必定能够击败羌人。马融的这些建议体现了他对军事战略的深刻理解和对士兵士气的重视。

然而,皇帝没有采纳马融的建议,导致马贤在与羌人的战斗中失败,父子双亡,羌人趁机侵扰三辅地区,甚至焚烧了皇家陵园。这一事件凸显了皇帝决策失误的严重后果。

皇帝随后命令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的兵力追击羌人。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预见到羌人可能会反叛,并且认为马贤的出征必败无疑。皇甫规请求皇帝赋予他五千屯列坐食之兵,出其不意地与赵冲协同作战,利用自己对土地和山谷的熟悉,无需皇帝的额外赏赐,即可解决问题。

尽管马融和皇甫规的言论清晰易懂,且请求的兵力不多,但皇帝依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这说明宣帝时期,皇帝能够采纳赵充国之策的情况并不常见,体现了明主能够听取忠言的难得。

这一段历史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政治军事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在关键时刻,正确的决策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关系的重要性。马融和皇甫规的忠诚和智慧,以及他们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都值得我们深思和敬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马融皇甫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11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