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原文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

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

‘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

‘公言参加政事王钦若。’

‘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

‘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勉之,回日即为同列也。’’

‘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

‘于按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和枢密院,至天禧元年始拜相,距景德初元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

‘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

‘昌武退朝,往候之。门阑悄然。’

‘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存中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

‘予按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

‘及敏中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存中《笔谈》又云:

‘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

‘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渭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

‘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小私带可服,候还京别赐可也。’’

‘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

‘予按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谓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

‘七年,幸亳州,谓始以参知政事从。’

‘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谓上,谓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

‘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

‘魏泰无足论,沈存中不应尔也。’

‘“越十一日”,一作“越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译文

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

姑摭真宗朝三事于左。

魏泰《东轩录》云:‘真宗次澶渊,语寇莱公曰:“虏骑未退,何人可守天雄军?”公言参加政事王钦若。退即召王于行府,谕以上意,授敕俾行。王未及有言,公遽酌大白饮之,命曰“上马杯”,且曰:“参政勉之,回日即为同列也。”王驰骑入魏,越十一日虏退,召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或云王公数进疑词于上前,故莱公因事出之。

于按澶渊之役乃景德元年九月,是时莱公为次相,钦若为参政;闰九月,钦若判天雄,二年四月,罢政;三年,莱公罢相,钦若复和枢密院,至天禧元年始拜相,距景德初元凡十四年。

其二事者,沈括《笔谈》云:‘向文简拜右仆射,真宗谓学士李昌武曰:“朕自即位以来,未尝除仆射,敏中应甚喜。”昌武退朝,往候之。门阑悄然。明日再对,上笑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存中自注云:‘向公拜仆射,年月未曾考于国史,因见中书记,是天禧元年八月,而是年二月王钦若亦加仆射。’

予按真宗朝自敏中之前拜仆射者六人:吕端、李沆、王旦皆自宰相转,陈尧叟以罢枢密使拜,张齐贤以故相拜,王钦若自枢密使转。

及敏中转右仆射,与钦若加左仆射同日降制,是时李昌武死四年矣。

昌武者,宗谔也。

其三事者,存中《笔谈》又云:‘时丁晋公从真宗巡幸,礼成,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候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渭之“比玉”,价直数百万,上欲以足其数。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某自小私带可服,候还京别赐可也。”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近侍速易之,遂得尚衣御带。’

予按景德元年,真宗巡幸西京,大中祥符元年,巡幸泰山,四年,幸河中,丁谓皆为行在三司使,未登政府。

七年,幸亳州,谓始以参知政事从。

时辅臣六人,王旦、向敏中为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为枢密使,皆在谓上,谓之下尚有枢密副使马知节、即不与此说合。

且既为玉带,而又名“比玉”,尤可笑。

魏泰无足论,沈存中不应尔也。

“越十一日”,一作“越七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注解

野史杂说:指非官方的、民间流传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夸张成分。

传闻:未经证实的消息或故事,常指口头传播的信息。

好事者:指喜欢传播或编造故事的人。

缘饰:指附会、装饰,这里指在传闻中添加不必要的细节。

失实:与事实不符,不准确。

士大夫:指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通常指有文化、有地位的人。

真宗朝:指北宋时期的赵恒在位期间,即公元997年至1022年。

澶渊:地名,今河南濮阳西南,北宋与辽国在此地发生过战争。

寇莱公:指寇准,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天雄军:古代军事编制,相当于现代的军区。

王钦若: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敕: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的诏书。

同列:同一级别的官员。

中书门下平章事:官职,相当于宰相。

疑词:表示怀疑的话语或词句。

澶渊之役:指北宋与辽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南)的战争。

景德元年: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04年。

闰九月:农历中的一种特殊月份,即一年中出现两个九月。

天禧元年: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17年。

右仆射:官职,宰相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学士:古代官职,指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李昌武: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存中:人名,指沈括,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向敏中: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仆射:官职,宰相之一,负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吕端:人名,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李沆:人名,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王旦:人名,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陈尧叟:人名,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张齐贤:人名,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枢密使:官职,负责军事事务的官员。

丁晋公:人名,指丁谓,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

玉带:古代官员的装饰品,用玉制成,表示官职的高低。

比玉:与玉相似的玉石。

尚衣:官职,负责皇帝服饰的官员。

三司使:官职,负责财政、盐铁、度支等事务的官员。

政府:指朝廷或政府机构。

枢密副使:官职,枢密使的副手,负责军事事务。

马知节:人名,具体生平不详。

玉带,比玉:指用玉或与玉相似的玉石制成的带子。

尚衣御带:皇帝赐予的带有御用标记的带子。

大中祥符元年:北宋真宗赵恒的年号,即公元1008年。

河中:地名,今属山西。

即不与此说合:即不符合这个说法。

越十一日:指过了十一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宋代真宗朝的三件轶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士大夫的官场生活以及他们对传闻的态度。

首句‘野史杂说,多有得之传闻及好事者缘饰,故类多失实,虽前辈不能免,而士大夫颇信之’揭示了古代野史杂说中传闻失实的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对传闻的信任态度。

第一件事描述了王钦若因真宗询问而得到天雄军守将之职,并最终成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过程。此事反映了真宗对王钦若的信任,以及王钦若在政治上的迅速崛起。

‘上马杯’这一典故,体现了当时官场上的礼仪和规矩,同时也展现了真宗对王钦若的器重。

第二件事讲述了向敏中拜右仆射的故事,通过李昌武的反应,反映了当时官员对官职的重视。‘向敏中大耐官职’这句话,既是对向敏中官职晋升的肯定,也是对官场现实的无奈。

第三件事讲述了丁晋公因玉带而引发的故事。此事反映了当时官员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官场上的虚伪和势利。

‘比玉’这一称谓,体现了当时玉带的珍贵和象征意义。然而,由于丁晋公的地位较低,他未能获得玉带,这也反映了当时官场上的等级制度。

‘越十一日’和‘越七日’的记载,体现了古文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也使得这些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三个故事,展现了宋代真宗朝的官场生活,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官场观念和价值观,同时也揭示了古代野史杂说中传闻失实的问题。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野史不可信》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10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