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牛米-原文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
使佃苑中,
税其什之八;
自有牛者,
税其七。
参军封裕谏,
以为魏、晋之世,
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
自有牛者中分之,
不取其七八也。
予观今吾乡之俗,
募人耕田,
十取其五,
而用主牛者,
取其六,
谓之牛米,
盖晋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牛米-译文
燕国的慕容皝用牛借给贫民,让他们在园林中耕种,收取他们产出的八分之一作为税;如果是有自己牛的人,则收取他们产出的七分之一作为税。
参军封裕劝谏,认为在魏晋时期,借用官田的牛的人,税收不超过产出的八分之一,而自己有牛的人,税收是产出的二分之一,不会收取他们产出的七八分。
我看现在我们乡里的风俗,招募人来耕种田地,收取他们产出的五分之一作为税收,而使用主人提供的牛的人,则收取他们产出的六分之一,这被称为牛米,大概是沿袭了晋朝的法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牛米-注解
燕慕容皝:燕慕容皝,指十六国时期前燕国的君主慕容皝(319年-360年在位),他是慕容鲜卑族的重要领袖之一。
牛假贫民:牛假贫民,指将牛借给贫民使用,这里可能是指前燕政府采取的一种措施,让贫民通过使用牛来提高生产力。
佃苑中:佃苑中,佃指租种土地,苑中指皇家园林或私人园林。这里可能指的是贫民在皇家园林或私人园林中租种土地。
税其什之八:税其什之八,什之一为十分之一,这里指对使用牛的贫民征收其收入的十分之八作为税。
自有牛者:自有牛者,指自己拥有牛的农民。
税其七:税其七,指对拥有自己牛的农民征收其收入的十分之七作为税。
参军封裕谏:参军封裕谏,参军指军事参议官,封裕谏是当时的一名官员,他向慕容皝进谏。
魏、晋之世:魏、晋之世,指魏晋时期,即三国时期的魏国和晋朝。
假官田牛:假官田牛,指官府提供的田地和牛。
税其什六:税其什六,指对使用官府提供的田地和牛的农民征收其收入的十分之六作为税。
自有牛者中分之:自有牛者中分之,指对拥有自己牛的农民征收其收入的半数作为税。
不取其七八也:不取其七八也,指不征收十分之七八的税。
募人耕田:募人耕田,指招募人们来耕种土地。
十取其五:十取其五,指从收入中抽取五成作为报酬。
用主牛者:用主牛者,指使用主人的牛。
取其六:取其六,指从收入中抽取六成作为报酬。
谓之牛米:谓之牛米,牛米是古代对使用牛耕作所得到的报酬的称呼。
盖晋法也:盖晋法也,指这种做法是模仿晋朝的做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牛米-评注
燕慕容皝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
此句描述了燕慕容皝时期的一种土地税制,通过借用牛只给贫民耕种官田,对借用牛只的贫民征收八成的税,而对自有牛只的耕种者征收七成的税。这种税制体现了当时对贫富不同的耕作条件所采取的差异化税收政策。
参军封裕谏,以为魏、晋之世,假官田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有牛者中分之,不取其七八也。
参军封裕对此税制提出了异议,认为魏晋时期对借用官田牛的征税比例是六成,而自有牛者的征税则是平均分摊,不会高达七八成。这反映了封裕对历史税制的了解,以及对当前税制的不满。
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盖晋法也。
作者通过对比古今,指出自己所在之地的税制仍然沿袭了晋代的做法。募人耕田的税率为五成,而使用主牛的耕作者则需要支付六成的税,这种税制被称为牛米。作者以此表明,尽管时代变迁,但某些税制传统却得以延续,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