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原文
彭器资尚书文集有《送许屯田诗》,
曰:
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不。
父老争叹息,此事古未有。
注云:
浮梁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瓷器者一人,
君是也。
作饶州不买者一人,
今程少卿嗣宗是也。
惜乎不载许君之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译文
彭器资尚书在他的文集《送许屯田诗》中写道:“浮梁这个地方擅长烧制瓷器,瓷器的颜色和美玉一样珍贵。因为担任官职而急于谋取利益,大家都喜欢这样,唯独你不。当地的父老们纷纷叹息,这样的事情在古代也是没有的。”注释中说:“浮梁的父老们说,自从有知县以来,从不购买瓷器的人只有一个,就是你。在饶州,不购买瓷器的人也有一个,现在程少卿嗣宗就是这样的人。”遗憾的是,这里没有记载许君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注解
彭器资:彭器资是唐代文学家,曾任尚书等职,有文集传世。
尚书:尚书是古代中国的官职,负责文书和记录,后来成为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
文集:文集是指一个人的文章汇编,这里指彭器资的文集中收录的《送许屯田诗》。
许屯田:许屯田是诗中提到的人物,担任屯田职务,屯田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制度。
浮梁:浮梁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以制瓷业闻名。
巧烧瓷:巧烧瓷指浮梁地区烧制的瓷器工艺精湛,技艺高超。
颜色比琼玖:琼玖是美玉的意思,这里比喻瓷器的颜色非常美丽,如同珍贵的玉石。
因官射利疾:因官射利疾指因为担任官职而急于追求利益。
众喜君独不:众喜君独不表示大家都很高兴,唯独许屯田不高兴。
父老:父老是指当地的老人,这里指浮梁地区的老人。
叹息:叹息表示感叹,这里指老人对许屯田不买瓷器感到惋惜。
此事古未有:此事古未有表示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
许君:许君是对许屯田的尊称。
嗣宗:嗣宗是人名,这里指程少卿嗣宗,是诗中提到的另一位官员。
惜乎不载许君之名:惜乎不载许君之名表示遗憾没有记载许屯田的名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浮梁陶器-评注
彭器资尚书在《送许屯田诗》中,以诗的形式表达了对许屯田的赞赏与惋惜。首先,诗中‘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一句,描绘了浮梁瓷器的高超技艺和美丽色泽,将瓷器之美与美玉相提并论,彰显了瓷器在古代中国的珍贵与独特地位。这一句不仅是对瓷器工艺的赞美,也是对古代中国手工业技艺的高度评价。
‘因官射利疾,众喜君独不’这句话,反映了许屯田在官场上的清廉与淡泊。在古代,官员们往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而许屯田却能够坚守清廉,不为所动,这种品质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众喜’与‘君独不’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许屯田的与众不同。
‘父老争叹息,此事古未有’这一句,揭示了许屯田清廉行为所引起的轰动效应。‘父老’指的是当地的老人,他们的叹息既是对许屯田清廉品质的肯定,也是对当时官场风气的一种失望。‘此事古未有’则强调了许屯田清廉行为的独特性,表明这种品质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注解中提到的‘浮梁父老言,自来作知县不买瓷器者一人,君是也。作饶州不买者一人,今程少卿嗣宗是也’进一步印证了许屯田的清廉。在古代,瓷器作为奢侈品,官员们通常会购买以示身份,而许屯田却不为所动,这种坚守在古代官场中极为难得。
遗憾的是,诗中并未记载许屯田的名字,使得这位清廉官员的形象显得有些模糊。然而,从诗中的描述和注解来看,许屯田的清廉与高尚品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这首诗不仅是对许屯田个人的赞美,也是对古代中国官场清廉风气的一种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