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原文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
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译文
欧阳公喜欢称赞唐代的严维的诗句‘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以及杨衡的诗句‘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认为这些诗句是别人无法赶上的。我特别喜爱李颀的诗句:‘远方的客人坐在漫长的夜晚,雨声在孤寂的寺庙中响起,秋天的声音。请量一量东海的水,看看这愁绪有多深。’
且当我在他乡漂泊,走到远方,正逢深秋时节,傍晚时分投宿在偏僻的村庄里的古老寺庙中,夜晚无法入睡,起身坐着感到凄凉悲伤,同时听到屋檐外雨声滴答,这一刻的情感不言而喻,而这两句诗中的十个字,完全表达了他的情感状态,用海水来比喻愁绪,并非夸张之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注解
欧阳公:欧阳公指的是欧阳修,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以文学成就著称,尤其擅长诗词。
称诵:称诵,称赞并朗诵,表示对某人的诗文表示赞赏。
唐严维:唐严维,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据文中所引用的诗句推测,他的诗作以描绘自然景色见长。
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柳塘中水流动缓慢的景象和花坞中夕阳慢慢落下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感受。
杨衡:杨衡,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据文中所引用的诗句推测,他的诗作可能与禅宗有关。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句诗描绘了通往禅宗修行之地的小径幽深,禅房周围花木繁茂,体现了禅宗清静、幽深的意境。
李颀:李颀,唐代诗人,以诗作清新脱俗著称。
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这句诗描绘了远方的客人独自坐在漫长的夜晚,听着寺庙外雨声,感受到秋天的孤寂。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这句诗中,诗人以东海的水深来比喻自己的愁苦之深,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
作客涉远:作客,指他乡为客,涉远,指远行。
穷秋:穷秋,指深秋,秋季的最后阶段。
暮投孤村古寺中:暮,傍晚;投,投宿;孤村,偏僻的村庄;古寺,古老的寺庙。这里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投宿在偏僻的村庄中的古老寺庙。
夜不能寐:形容夜晚无法入睡。
起坐凄恻:起坐,起身坐下;凄恻,悲伤凄凉。
檐外雨声:檐外,屋檐外面;雨声,雨落下的声音。
襟抱:襟抱,胸怀,这里指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海水喻愁:用海水来比喻愁苦,表示愁苦之深如同海水一样无边无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评注
欧阳公对唐严维的‘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诗赞不绝口,认为其意境深远,难以超越。这两句诗分别描绘了春日柳塘的宁静与花坞夕阳的悠长,以及竹径通幽、禅房花木繁茂的幽静景象,均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山水田园之美。
然而,作者对李颀的诗句‘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情有独钟。这句诗通过‘远客’、‘长夜’、‘雨声’、‘孤寺’、‘秋’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诗人以自身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异乡长夜难眠的情景,通过雨声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寂感。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两句,更是将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海水之深,可以与愁之深浅相类比,诗人以大海的浩瀚来比喻自己内心的愁苦,使得愁的情感更加深沉、广阔。这种比喻手法,既富有诗意,又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在‘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的表述中,作者认为李颀的诗句已经将当时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无需多言。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也是唐代诗歌的一大特色。
‘海水喻愁,非过语也’这句话,是对李颀诗句的高度评价。诗人以海水喻愁,既形象又深刻,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愁苦。这种比喻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李颀的这首诗成为了唐代山水田园诗中的佳作。
总体而言,李颀的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将旅人的孤寂、凄凉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具有个人色彩,又具有普遍意义,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传颂千古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