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原文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

杨国忠其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

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

南诏诱之深入,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

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

此《通鉴》所纪。

‘《旧唐书》云:’李宓率兵击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閤罗风所擒。”《新唐书》亦去:’宓败死于西洱河。”

予按,高适集中有《李宓南征蛮诗》一篇,序云:’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丞相扬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往复数万里,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而李公效节。予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其略曰:’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长驱大浪破,急击群山空。饷道忽已远,县军垂欲穷。野食掘田鼠,晡餐兼僰僮。收兵到亭候,拓地弥西东。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其所称述如此,虽诗人之言未必皆实,然当时之人所赋,其事不应虚言,则宓盖归至长安,未尝败死,其年又非十三载也。

昧诗中掘鼠餐僮之语,则知粮尽危急,师非胜归明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译文

唐玄宗天宝年间,南诏国反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讨伐,损失士兵六万人。杨国忠为了掩盖失败的情况,仍然夸大他的战功。当时招募士兵去攻打南诏,没有人愿意应征,杨国忠派遣御史分路抓捕士兵,用连枷将他们押送到军营,行进中士兵们愁怨,哭声震野。到了第十三年,剑南留后李宓率领七万士兵前往攻打南诏。南诏诱使他们深入,紧闭城池不战,李宓的粮食耗尽,士兵因瘴疫和饥饿死亡达十分之七八,于是撤退。南诏追击,李宓被擒,全军覆没。杨国忠隐瞒了失败的消息,反而上报胜利,并增派兵力继续讨伐。这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内容。《旧唐书》说:“李宓率军在洱河西边击打南诏,粮食耗尽军队撤退,马蹄陷入桥中,被阁罗风擒获。”《新唐书》也说:“李宓在西洱河战败身亡。”我查阅了高适的作品集,其中有《李宓南征蛮诗》一篇,序文中说:“天宝十一年,皇帝下诏讨伐西南夷,丞相杨公兼管节制事宜,于是上奏前云南太守李宓从交趾渡海出击,往返数万里,十二年的四月,到达长安。君子因此知道朝廷能任用贤能,而李公也尽了忠节。我愧为李公的旧友,因此作此诗。”诗中大致说:“朝廷庄严而深沉,节制英勇。激励了士兵,得以建立非凡的功勋。鼓声震动天外,转战蛮夷之中。长驱直入大浪破,急击群山空。粮道忽然遥远,军队几乎耗尽。野外食物挖田鼠,晚餐还吃僰僮。收兵到亭候,开拓土地至西东。泸水之夜可以涉足,交州此时才通。归来长安路,被召见于甘泉宫。”诗人所描述的如此,虽然诗人的话未必全部真实,但当时的人所写的诗,其事不应虚言,那么李宓应该回到长安,并未战死,那一年也不是第十三年。从诗中提到的挖鼠餐僮的话,可以知道粮食已经耗尽,军队处于危急之中,显然不是胜利而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注解

唐天宝中:唐玄宗天宝年间,指公元742年至756年。

南诏: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国家,位于今云南省西部及相邻地区。

剑南节度使:唐朝时期设立的地方军事行政机构,负责剑南道(今四川、重庆等地)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鲜于仲通:唐朝将领,曾任剑南节度使。

丧士卒六万人:损失了六万士兵。

杨国忠: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以权谋著称。

掩其败状:隐瞒其战败的情况。

叙其战功:夸大其战功。

募兵:招募士兵。

连枷送诣军所:用连枷(一种农具)强制人们前往军营。

行者愁怨:行军途中的人们感到忧愁和怨恨。

剑南留后李宓:剑南节度使留后,即代理节度使职务的李宓。

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处指南诏。

閤罗风:南诏的将领。

庙堂:朝廷,指皇帝和中央政府。

西南夷:古代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称。

节制:指挥调度。

交趾:古代地名,今越南北部。

亭候:亭子,古代设在道路上的休息点。

泸水:河流名,今称金沙江。

僰僮: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此处指僰人。

甘泉宫:唐代宫殿,位于长安城内,是皇帝举行宴请和朝会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评注

唐天宝中,南诏叛,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之,丧士卒六万人。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唐朝天宝年间,南诏叛乱,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征讨,却导致六万士兵丧生。这一描写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暗示了朝廷军事指挥的失误。

杨国忠其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此句揭示了杨国忠的虚伪和自私。他为了掩盖失败,不仅隐瞒了真实情况,反而夸大了战功,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军队的士气。

时募兵击南诏,人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行者愁怨,所在哭声振野。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的惨状。由于战争频繁,百姓不愿应募参军,杨国忠甚至派遣御史分道捕人,强行征兵,导致行军途中怨声载道,哭声震野,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百姓的苦难。

至十三载,剑南留后李宓将兵七万往击南诏。

此句介绍了李宓率军七万征讨南诏的情景,展现了李宓的英勇和朝廷对南诏叛乱的重视。

南诏诱之深入,闭壁不战,宓粮尽,士卒瘴疫及饥死什七八,乃引还。

此句描述了李宓在征讨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南诏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闭壁不战,导致李宓粮尽,士卒瘴疫和饥荒,最终不得不撤退。

蛮追击之,宓被擒,全军皆没。

此句描绘了李宓被擒,全军覆没的悲剧。这一描写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作者对李宓的惋惜。

国忠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兵讨之。

此句揭示了杨国忠的虚伪和狡诈。他隐瞒了败绩,反而上报胜利,导致朝廷继续增兵征讨,进一步加剧了战争的惨烈。

此《通鉴》所纪。

此句表明上述内容出自《通鉴》,为历史记载。

《旧唐书》云:“李宓率兵击蛮于西洱河,粮尽军旋,马足陷桥,为閤罗风所擒。”

此句引用了《旧唐书》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李宓被擒的事实。

《新唐书》亦去:“宓败死于西洱河。”

此句引用了《新唐书》中的记载,表明李宓在战争中败死。

予按,高适集中有《李宓南征蛮诗》一篇,序云:“天宝十一载,有诏伐西南夷,丞相扬公兼节制之寄,乃奏前云南太守李宓涉海自交趾击之,往复数万里,十二载四月,至于长安。君子是以知庙堂使能,而李公效节。予忝斯人之旧,因赋是诗。”

此句介绍了高适的《李宓南征蛮诗》及其序言,表达了作者对李宓的敬佩和怀念。

其所称述如此,虽诗人之言未必皆实,然当时之人所赋,其事不应虚言,则宓盖归至长安,未尝败死,其年又非十三载也。

此句对高适的诗文进行了评价,认为虽然诗人的描述可能存在夸张,但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李宓应该没有败死,且时间并非如《通鉴》所记载的十三载。

昧诗中掘鼠餐僮之语,则知粮尽危急,师非胜归明甚。

此句通过分析高适诗中的细节,推断出李宓在征讨过程中粮尽危急,军队未能胜利归来。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李宓伐南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