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晋文公-原文
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
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
齐醒公妻以女,
宋襄公赠以马,
楚成王享之,
秦穆公纳之,
卒以得国。
卫、曹、郑皆同姓,
刘、宋、秦、楚皆异姓,
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
晋文公卒未葬,
秦师伐郑灭滑,
无预晋事,
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
而伐吾同姓,
背秦大惠,
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
虽幸胜于殽,
终启焚舟之战,
两国交兵,
不复修睦者数百年。
先轸是年死于狄,
至孙縠而诛灭,
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晋文公-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离开狄地,辗转到了其他七个国家,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都没有对他表示应有的礼遇。齐桓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宋襄公送给了他马匹,楚成王款待了他,秦穆公接纳了他,最终他凭借这些帮助得以回到晋国,继承了王位。
卫、曹、郑三国都是同姓,而刘、宋、秦、楚四国都是异姓的,这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难道没有其他人选吗,不如选择同姓的人’。
晋文公去世后还未下葬,秦国军队攻打郑国并灭掉了滑国,这件事与晋国无关。晋国的先轸认为秦国不为他国的丧事哀悼,反而攻打同姓的国家,背叛了秦国的恩惠,因此让晋襄公身着丧服,发兵攻打秦国。
虽然晋国在殽山侥幸获胜,但最终还是引发了焚舟之战,两国交战,直到数百年后都没有再次修复关系。
先轸在这一年死于狄地,到了他的孙子先縠时,家族被诛灭,这是天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晋文公-注解
晋公子重耳:重耳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公子,后来成为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他因政治原因被迫流亡,这段经历在《左传》中有所记载。
狄:古代北方的一个民族,也指其居住的地区。在这里,狄是重耳流亡途中经过的一个地方。
他国:指晋国以外的其他国家。
卫成公:卫国的国君,成公是谥号。
曹共公:曹国的国君,共公是谥号。
郑文公:郑国的国君,文公是谥号。
礼:古代社会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尊敬、谦让、礼貌等。
齐醒公:齐国的国君,醒公是谥号。
女:指齐醒公的妻子,这里指她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
宋襄公:宋国的国君,襄公是谥号。
马:指宋襄公赠送给重耳的马匹,作为礼物。
楚成王:楚国的国君,成王是谥号。
享之:款待、招待。
秦穆公:秦国的国君,穆公是谥号。
纳之:接纳、收留。
卒:最终、终于。
得国:获得国家,即成为国君。
同姓:指有相同姓氏的宗族或国家。
异姓:指有不同姓氏的宗族或国家。
岂无他人,不如同姓:这是一句古语,意思是难道没有其他人可以选择,不如选择同姓的人。
晋文公:晋国的国君,文公是谥号,重耳流亡归来后成为晋文公。
未葬:指晋文公去世后还未下葬。
秦师:秦国的军队。
郑灭滑:秦国攻打郑国并灭亡了滑国。
无预晋事:没有事先通知或商量。
晋先轸:晋国的将领,先轸是名,是晋文公的重要辅佐之一。
哀吾丧:哀悼我的丧事。
背秦大惠:背叛了秦国的大恩。
墨衰绖:古代丧服的一种,用黑色布料制作。
殽:地名,指晋国与秦国交战的地方。
焚舟之战:指晋国与秦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数百年:几百年的时间。
先轸是年死于狄:指先轸在这一年死于狄。
至孙縠而诛灭:到了先轸的孙子縠的时候,家族被诛灭。
天也:这是古人对事物的一种解释,认为某些事情是命中注定或天意如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晋文公-评注
晋公子重耳自狄适他国凡七,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皆不礼焉,齐醒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卒以得国。
此句描绘了晋公子重耳在外流浪七年的经历。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其经历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的背景。他先后在狄、卫、曹、郑、齐、宋、楚七国辗转,其中卫、曹、郑三国皆同姓,而刘、宋、秦、楚四国则为异姓。这一对比,揭示了同姓之间的亲情与异姓之间的利益关系。重耳在异姓国家中得到了更多的礼遇和帮助,最终得以回国即位,说明在春秋时期,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抱负往往超越了血缘关系。
非所谓“岂无他人,不如同姓”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重耳在异姓国家中得到帮助的事实,反驳了“岂无他人,不如同姓”的传统观念。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往往基于利益而非血缘,这一点在重耳的经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晋文公卒未葬,秦师伐郑灭滑,无预晋事,晋先轸以为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背秦大惠,使襄公墨衰绖而伐之。
此句讲述了晋文公去世后,秦国出兵伐郑灭滑,并未参与晋国葬礼,引发了晋国的不满。晋国大臣先轸认为秦国背信弃义,违背了秦晋之间的友好关系,因此建议晋襄公率军伐秦。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国家利益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
虽幸胜于殽,终启焚舟之战,两国交兵,不复修睦者数百年。
这句话描述了晋秦两国在殽山之战中,晋国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这场战争却导致了两国长达数百年的敌对。这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对国家关系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以及胜利的短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先轸是年死于狄,至孙縠而诛灭,天也。
此句讲述了先轸因战死而导致的家族悲剧。先轸死后,其子孙縠因参与叛乱而被诛灭,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家族命运的脆弱性,以及战争对个人和家族的破坏力。最后一句‘天也’则是对这种悲剧命运的无奈感叹,也反映了古人对天命观念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