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府名军额-原文
雍州,军额曰永兴,府曰京兆,而守臣以“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结衔。
镇州,军额曰成德,府曰真定,而守臣以“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结衔,政和中,始正以府额为称。
荆州,军额曰荆南,府曰江陵,而守臣则曰“知荆南”,通判曰“通判荆南”,自余掾幕县官则曰“江陵府”,淳熙四年,始尽以“江陵”为称。
孟州,军额曰河阳三城,无府额,而守臣曰“知河阳军州事”。
陕州无府额,而守臣曰“知陕州军府事”,法令行移,亦曰“陕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府名军额-译文
雍州,军队的名称叫永兴,官府称为京兆,那里的地方官员的官衔是‘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
镇州,军队的名称叫成德,官府称为真定,那里的地方官员的官衔是‘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
政和年间,才开始正式用官府的名称来称呼。
荆州,军队的名称叫荆南,官府称为江陵,那里的地方官员称为‘知荆南’,副职官员称为‘通判荆南’,其他属官和县官则称为‘江陵府’。
淳熙四年,才开始完全用‘江陵’来称呼。
孟州,军队的名称叫河阳三城,没有官府的名称,那里的地方官员称为‘知河阳军州事’。
陕州没有官府的名称,那里的地方官员称为‘知陕州军府事’,在执行法令和文书往来时,也称为‘陕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府名军额-注解
雍州: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之一,位于今陕西省中部地区,是古代的九州之一,后成为州、府、路等行政区划的名称。
军额:古代军事编制单位,以军队的名称或驻地命名,通常用于表示军队的规模和职能。
永兴军府事:指管理永兴军的军政事务,永兴军是古代的一个军事编制单位。
京兆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京兆是首都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府是地方行政单位。
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指同时担任永兴军府事和京兆府路安抚使的官员,安抚使是负责地方治安和安抚的官员。
镇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地区,是古代的州级行政单位。
成德军府事:指管理成德军的军政事务,成德军是古代的一个军事编制单位。
真定府:古代行政区划名,真定是镇州的治所,府是地方行政单位。
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指同时担任成德军府事和真定府路安抚使的官员。
政和: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政和年间为公元1111年至1118年。
正以府额为称:正式以府的名称来称呼。
荆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中部地区,是古代的州级行政单位。
军额曰荆南:荆南是荆州的别称,表示荆州的军事编制。
江陵府:江陵是荆州的治所,府是地方行政单位。
知荆南:指担任荆南地区行政和军事职务的官员。
通判:古代地方行政官员的职位,通常负责协助知府处理政务。
掾幕县官:掾是古代官府中的辅助官员,幕是幕府的简称,县官是县级行政官员。
孟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孟州市一带,是古代的州级行政单位。
军额曰河阳三城:河阳三城是孟州的军事编制单位。
知河阳军州事:指担任河阳军和州级行政职务的官员。
陕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是古代的州级行政单位。
知陕州军府事:指担任陕州军和府级行政职务的官员。
法令行移:指执行和传达法令。
陕府:陕州府的简称,表示陕州的行政单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府名军额-评注
雍州,军额曰永兴,府曰京兆,而守臣以‘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结衔。
此句描绘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的一种特殊现象。‘雍州’、‘永兴’、‘京兆’等词汇,反映了古代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军额’与‘府’的区分,体现了军事与行政的分离,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知永兴军府事兼京兆府路安抚使’的结衔,显示了地方官员在军事和行政上的双重职责,同时也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
镇州,军额曰成德,府曰真定,而守臣以‘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结衔,政和中,始正以府额为称。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地方行政单位的命名规则。‘镇州’、‘成德’、‘真定’等名称,揭示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变化和演变。‘知成德军府事兼真定府路安抚使’的结衔,体现了地方官员的职责范围和权力地位。‘政和中,始正以府额为称’这一表述,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正式化和规范化。
荆州,军额曰荆南,府曰江陵,而守臣则曰‘知荆南’,通判曰‘通判荆南’,自余掾幕县官则曰‘江陵府’,淳熙四年,始尽以‘江陵’为称。
此句描述了荆州地区的行政命名和变化。‘荆州’、‘荆南’、‘江陵’等名称,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演变。‘知荆南’、‘通判荆南’等称谓,揭示了地方官员的职务和职责。‘淳熙四年,始尽以‘江陵’为称’的记载,说明了地方行政区划名称的最终确定和统一。
孟州,军额曰河阳三城,无府额,而守臣曰‘知河阳军州事’。
此句描述了孟州地区的行政特点。‘孟州’、‘河阳三城’等名称,揭示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命名规则。‘知河阳军州事’的称谓,说明了地方官员的职责范围。
陕州无府额,而守臣曰‘知陕州军府事’,法令行移,亦曰‘陕府’。
此句描述了陕州地区的行政特点。‘陕州’、‘陕府’等名称,反映了地方行政区划的命名规则。‘知陕州军府事’的称谓,说明了地方官员的职责范围。‘法令行移’的表述,揭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