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原文

宁馨”、“阿堵”,晋宋间人语助耳。

后人但见王衍指钱云:“举阿堵物却。”

又山涛见衍曰:“何物老媪生宁馨儿?”

今遂以阿堵为钱,宁馨儿为佳儿,殊不然也。

前辈诗“语言少味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

又“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

其意亦如此。

宋废帝之母王太后疾笃,帝不往视,

后怒谓侍者:“取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宁馨儿!”

观此,岂得为佳?

顾长康画人物,不点目睛,

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犹言“此处”也。

刘真长讥殷渊源曰:“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

又谓桓温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

王导与何充语曰:“正自尔馨。”

王恬拨王胡之手曰:“冷如鬼手馨,强来促人臂。”

至今吴中人语言尚多用宁馨字为问,

犹言“若何”也。

刘梦得诗:“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盖得其义。

以宁字作平声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译文

‘宁馨’、‘阿堵’,是晋宋时期人们说话时用来修饰的词语。后来的人看到王衍指着钱说:‘拿这阿堵东西走开。’还有山涛见到王衍时说:‘是什么老妇人能生出宁馨这样的儿子?’现在人们就把‘阿堵’当作钱,‘宁馨儿’当作好儿子,这其实是不对的。前辈的诗中‘语言少味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还有‘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意思也是这样的。宋废帝的母亲王太后病重,皇帝不去看望,王太后生气地对侍者说:‘拿刀来剖开我的肚子,怎么会生出宁馨这样的儿子!’看这样子,怎么能算是好呢?顾长康画人物时,不点眼睛,说:‘传神写照的关键就在这阿堵中。’意思就是说‘这个地方’。刘真长讥讽殷渊源说:‘乡巴佬,硬是学人说话这么香。’又对桓温说:‘使君,像香草一样的地,难道可以用来战斗求胜吗?’王导和何充说话时说:‘正是这样。’王恬拍打王胡的手说:‘冷得像鬼手一样香,还硬是要拉人手臂。’到现在吴地的人说话还常常用‘宁馨’字作为疑问,意思就是说‘怎么样’。刘梦得的诗中说:‘问中华学道的人,有几个能像宁馨这样英勇果敢。’大概就是理解了这个意思。‘宁’字读作平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注解

宁馨:在古汉语中,’宁馨’原本是语助词,没有实际意义,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哎呀’或’嗯’。后来,’宁馨’逐渐演变为形容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非常好。在晋宋时期,人们开始用’宁馨儿’来指代’好儿子’。

阿堵:‘阿堵’是晋宋时期的一个俗语,用来指代钱。’阿堵’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个’或’那个’,但特指钱。这个词语的来源有争议,一种说法是来自梵文’adhu’,意为钱。

举阿堵物却:这句话出自王衍,’举阿堵物却’的意思是’拿起这个钱却(不要)’,用来形容王衍对钱的轻视态度。

宁馨儿:见’宁馨’解释。

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这句话的意思是’家中没有钱,但家里有好的孩子’,强调的是家庭的价值不是在于财富,而是在于孩子的品质。

剖我腹,那得生宁馨儿:这句话出自宋废帝之母王太后,表示她对儿子宋废帝的不满,认为他不是好儿子,这里’宁馨儿’指的是好儿子。

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顾长康(顾恺之)在画人物时不点眼睛,而是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这里的’阿堵’指的是眼睛,意思是传神之处在于眼睛。

尔馨语:指某种语言或说话方式,’尔’是’你的’的意思,’馨’在这里是形容词,意为好,所以’尔馨语’指的是好听的说话方式。

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这句话出自刘真长对桓温的讥讽,’如馨地’意为像香一样美好,’宁可斗战求胜’则是说桓温宁愿通过战斗来取得胜利。

正自尔馨:这句话出自王导与何充的对话,’正自尔馨’意为正是如此美好。

冷如鬼手馨,强来促人臂:这句话出自王恬对王胡的描述,’冷如鬼手馨’形容手冷得像鬼的手一样,’馨’在这里仍然是形容词,意为好,表示手虽然冷,但仍有其好。

宁馨字为问,犹言若何:在吴中地区,人们常用’宁馨’作为疑问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或’如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评注

‘宁馨’、‘阿堵’,晋宋间人语助耳。”这句话指出“宁馨”和“阿堵”这两个词在晋宋时期是人们口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不具有实际意义,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表达的作用。

后人但见王衍指钱云:‘举阿堵物却。’又山涛见衍曰:‘何物老媪生宁馨儿?’今遂以阿堵为钱,宁馨儿为佳儿,殊不然也。”这里指出后人误解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将“阿堵”误解为钱,将“宁馨儿”误解为好儿子,实际上这两个词并非如此。

前辈诗‘语言少味无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又‘家无阿堵物,门有宁馨儿’,其意亦如此。”这里引用了前辈的诗句,说明“宁馨”和“阿堵”在古代诗歌中的用法,即它们并非指代具体事物,而是作为语气词使用。

宋废帝之母王太后疾笃,帝不往视,后怒谓侍者:‘取刀来剖我腹,那得生宁馨儿!’观此,岂得为佳?”这里通过一个历史故事说明“宁馨儿”并非指好儿子,而是作为语气词使用。

顾长康画人物,不点目睛,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犹言‘此处’也。”这里解释了顾长康在绘画时不点眼睛,而是用“阿堵”来表示“此处”,说明“阿堵”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刘真长讥殷渊源曰:‘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又谓桓温曰:‘使君,如馨地宁可斗战求胜?’王导与何充语曰:‘正自尔馨。’王恬拨王胡之手曰:‘冷如鬼手馨,强来促人臂。’至今吴中人语言尚多用宁馨字为问,犹言‘若何’也。”这里列举了多个例子,说明“宁馨”在古代口语中的用法,即作为疑问词使用。

刘梦得诗:‘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盖得其义。以宁字作平声读。”这里引用了刘梦得的诗句,说明“宁馨”在诗中的用法,并指出“宁”字在这里读作平声,进一步说明“宁馨”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宁馨阿堵》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