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孟蜀避唐讳-原文
蜀本石《九经》皆孟昶时所刻,
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画,
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
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
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
前蜀王氏已称帝,
而其所立龙兴寺碑,
言及唐诸帝,
亦皆半阙,
乃知唐之泽远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孟蜀避唐讳-译文
蜀地刻制的《九经》都是孟昶在位时雕刻的,这本书中的‘渊、世民’三个字都缺少了一笔,这是因为避讳了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名字。
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曾经是庄宗和明宗的臣子,但是在‘存勖、嗣源’这两个字上并没有避讳。
前蜀王氏已经称帝,而他们所立的龙兴寺碑文,提到唐朝的各位皇帝时,也都是只刻了半边,这说明唐朝的恩泽非常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孟蜀避唐讳-注解
蜀本石:指在蜀地刻制的石碑。
九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这九部儒家经典。
孟昶: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最后一位君主,名昶,字保光。
唐高祖:指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
太宗:指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讳:避讳,指避免直接提及或书写某些可能引起不敬或忌讳的名字或字。
知祥:指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是前蜀的开国君主。
庄宗:指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其庙号庄宗。
明宗:指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李嗣源,其庙号明宗。
存勖:指后唐的第三位皇帝李从珂,其原名李存勖。
嗣源:指后唐的明宗李嗣源。
龙兴寺碑:指刻有龙兴寺历史的石碑。
唐之泽远:指唐朝的影响力和恩泽深远,此处指唐朝的遗风余韵在前蜀仍有体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孟蜀避唐讳-评注
蜀本石《九经》的提及,首先带我们回到了五代十国时期,一个文化繁荣而又动荡的时代。‘蜀本石’指的是四川地区所刻的《九经》,这是中国古典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书‘渊、世民’三字皆缺画,盖为唐高祖、太宗讳也’这句话揭示了刻书时的特殊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避讳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对于皇帝的名字,更是严格避讳。‘渊’和‘世民’分别是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刻书者为了避免直接书写这些名字,故意省略了部分笔画,这是一种尊重和避讳的表现。
‘昶父知祥,尝为庄宗、明宗臣,然于‘存勖、嗣源’字乃不讳’这里提到了孟昶的父亲孟知祥,他曾为后梁的庄宗和后唐的明宗效力。但是,对于‘存勖’和‘嗣源’这两个字,却没有避讳。‘存勖’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庙号,而‘嗣源’则是他的谥号。这表明,在孟知祥的时代,避讳的风气可能已经有所减弱,或者是对特定人物和称号的避讳已经不再那么严格。
‘前蜀王氏已称帝,而其所立龙兴寺碑,言及唐诸帝,亦皆半阙’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避讳在当时的实际应用。前蜀王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在刻立龙兴寺碑时,对于唐朝的皇帝名字也采取了避讳的做法,只刻写了部分笔画。这反映出唐朝的统治和影响力在当时仍然被尊重。
‘乃知唐之泽远矣’这句话总结了上述内容,表达了唐朝文化影响之深远。即使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唐朝的文化和制度仍然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以及对前人智慧和成就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