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原文

今人喷嚏不止者,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

予按《终风》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郑氏笺云:‘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乃知此风自古以来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译文

现在的人如果连续不断地打喷嚏,就会吐唾沫并念叨‘有人说我’,尤其是妇女这样做的情况更多。

我查阅了《终风》这首诗:‘醒来睡不着,说话就打喷嚏。’郑玄在注解中说:‘我因为忧虑而无法入睡,女子思念我如此深切,所以我就会打喷嚏。现在的人打喷嚏时说“人道我”,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说法。’

由此可知,这种风气自古以来就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注解

喷嚏:指突然从鼻孔中喷出的气流,通常是由于鼻黏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生理反应。

噀唾:指张口吐唾沫,通常用于驱邪或作为祝福的一种行为。

祝:指口头表达愿望或祈求,通常与宗教或迷信活动相关。

终风:《终风》是《诗经》中的一篇诗,属于《国风·邶风》部分,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寤言:寤指醒来,言指说话,寤言不寐即醒来却无法入睡。

愿言:愿指愿望,言指说话,愿言则嚏即表达愿望时会发生喷嚏。

郑氏笺:郑氏笺是指郑玄对《诗经》的注释,郑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忧悼:忧指忧虑,悼指哀悼,忧悼即忧虑和哀悼。

女思我心如是:女指女性,思指思念,我心如是指女性的思念之情如此强烈。

人道我:道指说,人道我即有人说。

古之遗语:古指古代,遗语即遗留下来的话语,这里指古代的迷信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评注

此段古文以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切入点,揭示了古代文化中的一种迷信观念。首先,作者以‘今人喷嚏不止者’为引,点明了喷嚏这一生理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的寓意。‘必噀唾祝云“有人说我”,妇人尤甚’一句,不仅描述了人们在喷嚏时的一种行为,即吐唾沫并祈祷,而且强调了妇女在此行为上的特殊性,表现出古代社会对女性的特殊关注。

接着,作者引用《诗经》中的《终风》一诗,‘寤言不寐,愿言则嚏’一句,通过古人的诗句来追溯喷嚏习俗的起源。‘郑氏笺云’部分,引用了郑玄对《终风》的解释,指出喷嚏与忧思、思念有关,进一步强调了喷嚏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一句,描绘了主人公因忧虑而难以入眠,而对方的思念之情又引发了他的喷嚏。这里的喷嚏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反应,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体现了古人对于情感与生理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一句,则将古代的喷嚏习俗与当下的民间信仰联系起来。‘人道我’这一说法,反映了古人对他人言语的敏感,以及对于他人评价的重视。作者通过这一现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认为这种习俗虽历经千年,但仍保留在民间。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喷嚏这一日常现象的描述,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生理现象与情感、信仰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同时,作者通过对古诗文和民间信仰的引用,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喷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7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