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南夷服诸葛-原文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
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呜呼!可谓贤矣!
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南夷服诸葛-译文
在蜀汉的刘禅时期,南中的各个郡县发生了叛乱,诸葛亮亲自出征平定,孟获被夷人和汉族人共同信服,经过七次战斗七次擒获他,孟获说:‘先生,您的威严如同天威,南人不会再反叛了。’《蜀志》中记载的,只是这一段时期的事情。
在我国宋朝的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作乱,朝廷派遣招安使雷有终派嘉州的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到达姚州时,当地的节度使赵公美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说:‘我们这里有一片泸水,以前诸葛武侯曾经告诫说:‘如果不是进贡或者征讨,不得擅自渡过这条水;如果一定要过,必须先进行祭祀,然后才能上船。’现在我们派人带着两条金龙、两千文金钱,并且准备了酒和干肉,请您先进行祭祀后再渡河。’
由此可知,南夷人已经心悦诚服,这种心态即使过了千年也依然如此。唉!真可以说是贤明了!这件事情记载在辛怡显所著的《云南录》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南夷服诸葛-注解
蜀刘禅:蜀汉的皇帝刘禅,蜀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政权,由刘备建立,刘禅是刘备的儿子,继位后国力逐渐衰弱。
南中诸郡:指中国西南地区的多个郡,这些地区在古代常常因为地理位置偏远而容易发生叛乱。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以其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被尊称为‘武侯’。
孟获:三国时期南中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首领,被诸葛亮七次擒获,最终归顺。
夷汉:夷指少数民族,汉指汉族,这里指的是孟获所属的少数民族和汉族。
七战七擒:指诸葛亮七次与孟获交战,七次擒获孟获,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
天威:指皇帝的威严,这里形容诸葛亮的威严使得南人不敢再反叛。
《蜀志》:《蜀志》是《三国志》中记载蜀汉历史的部分,由陈寿所著。
国朝淳化中:国朝指当时的朝廷,淳化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淳化中即指宋太宗淳化年间。
李顺乱蜀:李顺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叛乱首领,他在蜀地发动叛乱。
招安使:古代官职,负责招抚叛乱地区,使其归顺朝廷。
雷有终:南宋时期的官员,曾任招安使。
嘉州士人:嘉州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士人指有文化的人。
辛怡显:南宋时期的一位士人,被派遣出使南诏。
南诏: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天的云南一带。
姚州: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天的云南省。
节度使:古代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赵公美:姚州的节度使,赵公美的名字反映了古代对官员的尊称习惯。
泸水:古代云南地区的一条河流,因其水色呈红色而得名。
诸葛武侯:诸葛亮的别称,武侯是诸葛亮的谥号。
金龙:古代用作祭祀的礼物,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金钱:古代货币,用于交易和作为礼物。
酒脯:酒和干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供品。
云南录:辛怡显所著关于云南地区的历史记录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四-南夷服诸葛-评注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此句描绘了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南中,成功平定叛乱的历史事件。诸葛亮以智勇双全著称,此句通过孟获的服输,展现了诸葛亮的威望和军事才能。‘公,天威也’一语双关,既是对诸葛亮的尊敬,也反映了南人对蜀汉的敬畏。
‘七战七擒’则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高度概括,表明诸葛亮在平定叛乱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
《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
此句说明《蜀志》中关于诸葛亮南征的记载仅限于这一事件,反映了古人对历史记载的筛选和重视。
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士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赍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享而渡。’
此段描述了唐朝时期,李顺在蜀地作乱,朝廷派遣招安使雷有终前往南诏进行招安。南诏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并引用了诸葛亮关于泸水的戒律,展现了南诏对诸葛亮的尊敬和传承。
‘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体现了古代对自然崇拜和祭祀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诸葛亮在南中地区的深远影响。
‘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则是对南诏对朝廷使者的隆重接待,体现了古代民族间的友好关系。
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
此句总结了南诏对诸葛亮的尊敬和传承,说明诸葛亮的影响在千年之后依然存在,体现了其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的深远影响。
呜呼!可谓贤矣!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认为诸葛亮是一位贤能的君主和军事家。
事见怡显所作《云南录》。
此句说明这段历史记载来源于辛怡显的《云南录》,反映了古代文献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