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蹇解之险-原文
《蹇》卦《艮》下《坎》上,见险而止,故诸爻皆有蹇难之辞。
独六二重言蹇蹇,说者以为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如臣之事君,当以身任国家之责,虽蹇之又蹇,亦匪躬以济之,此解释文义之旨也。
若寻绎爻画,则有说焉,盖外卦一《坎》,诸爻所同,而自六二推之,上承九三、六四,又为《坎》体,是一卦之中已有二《坎》也,故重言之。
《解》卦《坎》下《震》上,动而免乎险矣。
六三将出险,乃有负乘致寇之咎,岂非上承九四、六五又为《坎》乎?
‘《坎》为舆为盗,既获出险而复蹈焉,宜其可丑而致戎也,是皆中爻之义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蹇解之险-译文
《蹇》卦,下面是《艮》卦,上面是《坎》卦,看到危险就停下来,所以所有的爻都有艰难困苦的言辞。唯独六二爻重复地说‘蹇蹇’,解说者认为六二爻与九五爻是正应的关系,就像臣子侍奉君主,应该承担起国家的责任,即使遇到重重困难,也不放弃,这是解释文义的关键所在。
如果我们分析爻的图案,也会有不同的解释,因为外卦是《坎》卦,所有的爻都是这样,但是从六二爻开始,上面接着九三爻和六四爻,又构成了《坎》卦的形态,所以在同一卦中就有了两个《坎》卦,所以这里重复提到了。
《解》卦,下面是《坎》卦,上面是《震》卦,表示动起来就可以避免危险了。六三爻即将脱离危险,却因为不恰当的行为而招致祸患,这不是因为上面承接了九四爻和六五爻,又构成了《坎》卦吗?《坎》卦代表车(舆)和盗贼,既然已经脱离了危险,却又重蹈覆辙,这是应该感到羞耻并且招致战争的原因,这些都是中间爻的意义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蹇解之险-注解
蹇:《蹇》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困难、阻碍。蹇难之辞,指卦辞中表达困难和阻碍的文辞。
艮:《艮》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停止、安定。在这里指《蹇》卦的下面卦象为《艮》。
坎:《坎》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危险、水。在这里指《蹇》卦的上面卦象为《坎》,代表危险。
见险而止:看到危险就停止,指遇到困难或危险时应该谨慎行事。
诸爻:《易经》中的每一爻,爻是《易经》的基本符号,代表一种状态或变化。
正应:在《易经》中,指两爻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如六二与九五。
臣之事君:臣子对君主尽忠职守的行为。
以身任国家之责:以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来承担国家的责任。
匪躬以济之:不顾个人安危,全力以赴去解决问题。
爻画:《易经》中的每一爻的符号和位置。
《解》卦:《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解脱、解决。
震:《震》卦,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象征震动、行动。
负乘致寇:背负着东西被人乘机抢劫。
咎:过错、灾祸。
中爻:《易经》卦中位于中间的爻,通常具有关键意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蹇解之险-评注
《蹇》卦,由《艮》下《坎》上组成,象征着在面临险境时应当停止前进。这一卦象的每一爻都体现了蹇难之意。然而,六二爻特别强调了蹇蹇,这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他们认为,六二爻与九五爻之间存在着正应的关系,类似于臣子对君王的忠诚。臣子应当承担起国家的重任,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应当不辞辛劳地为国家尽力。这种解释揭示了文义的精髓所在。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爻画,可以发现其中的深意。外卦为《坎》,这是所有爻的共同特征。然而,从六二爻开始,上承九三、六四爻,它们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坎》卦。这意味着在一卦之中,已经出现了两个《坎》卦。因此,六二爻重复强调蹇蹇,是为了强调这种重复的《坎》卦结构。
《解》卦由《坎》下《震》上组成,象征着通过行动摆脱险境。然而,六三爻即将脱离险境时,却出现了负乘致寇的灾祸。这难道不是因为它上承九四、六五爻,再次构成了《坎》卦吗?《坎》卦象征着车舆和盗贼,一旦脱离险境,却又重新陷入其中,这是非常可耻的,也是导致战争的原因。这些都是中爻所蕴含的意义。
通过对《蹇》卦和《解》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卦象中的每一爻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些卦象的解读,不仅是对卦象本身的解释,更是对人生、社会和宇宙规律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