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赠典轻重-原文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降,身没太抵无赠典,唯尚书、学士有之,然亦甚薄。
余襄公、王素自工书得刑书,蔡君谟自端明、礼侍得吏侍耳。
元丰以后,待制以上皆有四官之恩,后遂以为常典,而致仕又迁一秩。
梁扬祖终宝文学士、宣奉大夫,既以致仕转光禄,遂赠特进、龙图学士,盖以为银青、金紫、特进只三官,故增其职,是从左丞得仆射也。
节度使旧制赠侍中或太尉,官制行,多赠开府。
秦桧创立检校少保之例,以赠王德、叶梦得、张澄,近岁王彦遂用之,实无所益也。
元祐中,王岩叟终于朝奉郎、端明殿学士,以尝签书枢密院,故超赠正议大夫。
杨愿终于朝奉郎、资政殿学士,但赠朝请大夫,以执政而赠郎秩,轻重为不侔,皆掌故之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赠典轻重-译文
在我朝改变官制之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下的官员,去世后很少有得到赠官的,只有尚书、学士可能会有,但也很少。
比如我的先辈余襄公、王素因为擅长书法而得到刑书的职位,蔡君谟则是因为端明、礼侍的职位而得到吏侍的职位。
元丰年间以后,待制以上的官员都有四官的恩赐,后来这成为了惯例,退休后还会再升一级。
梁扬祖最终官至宝文学士、宣奉大夫,退休后转任光禄,于是被赠予特进、龙图学士的职位,这是因为银青、金紫、特进只有三个官阶,所以增加他的职位,是从左丞升任仆射。
节度使按照旧制赠予侍中或太尉,实行新的官制后,多赠予开府。
秦桧创立了检校少保的例子,用来赠予王德、叶梦得、张澄,近年来王彦也效仿了这个做法,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好处。
元祐年间,王岩叟去世时官至朝奉郎、端明殿学士,因为他曾经签署过枢密院的文书,所以被超赠为正议大夫。
杨愿去世时官至朝奉郎、资政殿学士,只是被赠予朝请大夫,因为他是执政官而赠予郎秩,这种轻重不均,都是掌故上的失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赠典轻重-注解
国朝:指唐朝或宋朝,国朝是古代对国家的尊称。
官制:指官职的设置和制度。
官丞:官职名,是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
郎:古代官职名,是朝廷中的中级官员。
直学士:官职名,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和审阅文书。
身没:指官员去世。
赠典:指对去世官员的一种追赠荣誉。
尚书: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文书和档案。
学士: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
工书:指擅长书法。
刑书:指刑律的书籍或与刑法相关的职务。
端明: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礼仪和文书。
礼侍: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礼仪事务。
吏侍: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文书和档案。
待制: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和审阅文书。
四官之恩:指官员晋升时的四品官职的荣誉。
常典:指常规的、固定的制度或仪式。
致仕:指官员退休。
秩:官职的等级或级别。
光禄: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官员,负责宫廷的饮食和礼仪。
特进: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荣誉官职。
龙图学士: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荣誉官职。
银青、金紫:古代官员服饰上的颜色,银青和金紫是高级官员的服饰颜色。
仆射: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文书和档案。
节度使:官职名,是古代地方军事和行政长官。
侍中: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太尉: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官员,负责军事。
开府:指设立府邸,古代高级官员的居所。
检校少保: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荣誉官职。
王岩叟:人名,指古代的某位官员。
枢密院: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军事机构。
正议大夫: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荣誉官职。
杨愿:人名,指古代的某位官员。
资政殿学士: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高级荣誉官职。
朝请大夫:官职名,是古代朝廷中的中级荣誉官职。
执政:指担任政府要职的官员。
掌故:指历史上的事实和故事,也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赠典轻重-评注
国朝未改官制以前,从官丞、郎、直学士以降,身没太抵无赠典,唯尚书、学士有之,然亦甚薄。
此句描述了在国朝官制未改之前,官员去世后的赠典情况。‘从官丞、郎、直学士以降’表明了赠典的级别,即从低级官员开始,‘身没太抵无赠典’说明这些低级官员去世后基本没有赠典。‘唯尚书、学士有之’指出只有尚书和学士才有赠典,但‘然亦甚薄’又说明这些赠典的待遇并不丰厚。此句反映了古代官场中等级森严的现状,以及赠典制度的不完善。
余襄公、王素自工书得刑书,蔡君谟自端明、礼侍得吏侍耳。
此句提到了三位官员的升迁情况。‘余襄公、王素’和‘蔡君谟’分别是两位官员的名字,‘自工书得刑书’和‘自端明、礼侍得吏侍’则说明了他们的升迁途径。通过‘工书’和‘端明、礼侍’这些词汇,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官员的升迁不仅仅依赖于官职,还与个人才能和贡献有关。此句体现了古代官场中重视个人才能和贡献的价值观。
元丰以后,待制以上皆有四官之恩,后遂以为常典,而致仕又迁一秩。
此句讲述了元丰年间官制改革后的赠典制度。‘元丰以后’指的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时期,‘待制以上皆有四官之恩’说明在此之后,待制以上级别的官员都有四官之恩,‘后遂以为常典’表示这一制度成为常态。‘致仕又迁一秩’则说明了退休官员也有相应的晋升。此句反映了官制改革对赠典制度的影响,以及古代官员退休后的待遇。
梁扬祖终宝文学士、宣奉大夫,既以致仕转光禄,遂赠特进、龙图学士,盖以为银青、金紫、特进只三官,故增其职,是从左丞得仆射也。
此句详细描述了梁扬祖的官职变迁和赠典情况。‘终宝文学士、宣奉大夫’表明了他在去世时的官职,‘既以致仕转光禄’说明他在退休后转任光禄,‘遂赠特进、龙图学士’则说明了他在去世后的赠典。‘盖以为银青、金紫、特进只三官,故增其职’解释了赠典的原因,‘是从左丞得仆射也’说明了赠典的依据。此句反映了古代官场中赠典制度的复杂性和严谨性。
节度使旧制赠侍中或太尉,官制行,多赠开府。
此句讲述了节度使的赠典制度。‘节度使旧制赠侍中或太尉’说明在旧制下,节度使去世后赠典为侍中或太尉,‘官制行,多赠开府’则表示在新的官制下,赠典多改为开府。此句反映了官制改革对赠典制度的影响,以及不同官职的赠典差异。
秦桧创立检校少保之例,以赠王德、叶梦得、张澄,近岁王彦遂用之,实无所益也。
此句提到了秦桧创立的检校少保之例,并列举了受赠的官员。‘秦桧创立检校少保之例’说明这是秦桧提出的制度,‘以赠王德、叶梦得、张澄’列举了受赠的官员,‘近岁王彦遂用之’表示这一制度后来被王彦采用,‘实无所益也’则表明这一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此句反映了古代官场中制度创新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异。
元祐中,王岩叟终于朝奉郎、端明殿学士,以尝签书枢密院,故超赠正议大夫。
此句描述了王岩叟的赠典情况。‘元祐中’指的是北宋时期的一个时期,‘王岩叟终于朝奉郎、端明殿学士’说明他在去世时的官职,‘以尝签书枢密院’则解释了赠典的原因,‘故超赠正议大夫’表示他被超赠为正议大夫。此句反映了古代官场中赠典与官员贡献之间的联系。
杨愿终于朝奉郎、资政殿学士,但赠朝请大夫,以执政而赠郎秩,轻重为不侔,皆掌故之失也。
此句讲述了杨愿的赠典情况。‘杨愿终于朝奉郎、资政殿学士’说明他在去世时的官职,‘但赠朝请大夫’则表示他的赠典是朝请大夫,‘以执政而赠郎秩,轻重为不侔’说明了赠典的不合理之处,‘皆掌故之失也’则表示这是掌故(即官场惯例)的失误。此句反映了古代官场中赠典制度的不完善和官场惯例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