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原文

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

而三以诈临之:

信既定赵,

高祖自成皋度河,

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

信未起,

即其卧,

夺其印符,

麾召诸将易置之;

项羽死,

则又袭夺其军;

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

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

所行乃如是,

信之终于谋逆,

盖有以启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译文

汉高祖刘邦任命韩信为大将,却三次用欺诈的手段对待他:韩信平定了赵国后,刘邦从成皋渡过黄河,清晨自称是汉使者,急驰进入韩信的营帐,韩信还没起床,刘邦就趁机夺走了他的印信和符节,指挥其他将领更换了位置;项羽死后,刘邦又趁机夺取了韩信的军队;最终,刘邦假装游历云梦泽,将韩信捆绑起来。

作为一个胸怀开阔、度量宏大、开创基业的君主,刘邦的行为竟然如此,韩信最终谋反,这恐怕是有原因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注解

汉高祖:指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汉高祖。

韩信:西汉初期的著名军事家,曾协助刘邦统一中国,被封为齐王,后因被刘邦猜忌而遭到杀害。

大将:指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和统帅军队。

诈临:指使用欺诈手段接近对方。

定赵:指韩信平定了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自成皋度河:自,从;成皋,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度河,渡过黄河。指刘邦从成皋渡过黄河。

汉使:汉朝的使者,代表汉朝进行外交或传达命令。

驰入:快速进入。

壁:军营。

卧:躺着。

印符:印章和符节,古代用作身份和权力的证明。

麾召:用旗帜召唤。

易置:更换位置或职位。

项羽:楚汉争霸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兵败被杀。

袭夺:偷袭并夺取。

伪游云梦:假装出游到云梦泽,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湖泊,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缚信:捆绑韩信。

豁达大度:胸怀开阔,度量宏大。

开基之主:开创基业的开国君主。

谋逆:指背叛国家或君主的行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描述了汉高祖刘邦对待韩信的一系列事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这句话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汉高祖刘邦任用韩信为将领,这是整个故事的起点。韩信,字信,是西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著称。

‘而三以诈临之’:这里的‘诈’字揭示了刘邦对待韩信的手段,即多次使用欺诈的手段对待韩信。‘临’字则表示刘邦对韩信的态度,既有信任,又有猜忌。

‘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韩信平定了赵国后,刘邦从成皋渡过黄河,这一行动暗示了刘邦对韩信的猜疑,担心韩信势力过大。

‘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刘邦自称汉使,急速进入韩信的营帐,这一举动突显了刘邦的果断和机智,同时也暴露出他对韩信的不信任。

‘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韩信尚未起床,刘邦便夺走了他的印信和符节,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刘邦对韩信的猜忌和防范。

‘麾召诸将易置之’:刘邦召集诸将,更换了韩信的将领职位,这一举措进一步削弱了韩信的权力。

‘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项羽死后,刘邦再次夺取了韩信的军队,这一行为表明刘邦对韩信的猜疑和防范达到了极点。

‘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最终,刘邦以游云梦为名,将韩信诱捕,这一事件标志着韩信的悲剧结局。

‘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这句话评价了刘邦的行为,认为他以豁达大度开基立国,但对待韩信却如此猜忌,这种行为令人费解。

‘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这句话分析了韩信最终谋反的原因,认为刘邦的猜忌和防范是导致韩信谋反的导火索。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汉祖三诈》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5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