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有心避祸-原文
有心于避祸,不若无心于任运,然有不可一概论者。
董卓盗执国柄,筑坞于郿,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殊不知一败则扫地,岂容老于坞耶?
公孙瓒据幽州,筑京于易地,以铁为门,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
殊不知梯冲舞于楼上,城岂可保耶?
曹爽为司马懿所奏,桓范劝使举兵,爽不从,曰:‘我不失作富家翁。’
不知诛灭在旦暮耳,富可复得耶?
张华相晋,当贾后之难不能退,少子以中台星坼,劝其逊位,华不从,曰:‘天道玄远,不如静以待之。’
竟为赵王伦所害。
方事势不容发,而欲以静待,又可嗤也。
他人无足言,华博物有识,亦暗于几事如此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有心避祸-译文
想要避免灾祸,不如不去刻意追求什么,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可以一概而论。
董卓篡夺了国家的权力,在郿县建造了坚固的坞堡,储存了足够三十年食用的粮食,他自言自语说:‘如果事情不成功,守在这里也足够我安度晚年。’却没想到一旦失败,就会被彻底清算,哪里还能在坞堡中安享晚年呢?
公孙瓒占据了幽州,在易地建造了京城,用铁制成城门,楼橹层层叠叠,储存了三百万斛粮食,以为这样可以应对天下的变化,却没想到攻城槌可以在楼上挥舞,城池怎么可能保得住呢?
曹爽被司马懿弹劾,桓范劝他起兵反抗,但曹爽不听,说:‘我至少还能做个富家翁。’却不知道他的灭亡就在眼前,财富还能再得回来吗?
张华担任晋朝的宰相,在贾后的困难时期不能退让,他的小儿子以中台星象破败为借口,劝他退位,但张华不听,说:‘天道深奥遥远,不如静观其变。’结果被赵王伦所害。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还想用静待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实在是可笑。
其他人的事不必多言,张华虽然博学多识,但在处理这些关键时刻的事务上,也是如此不明智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有心避祸-注解
避祸:指避免灾祸或危险,是古代人们对于人生安全和生活幸福的追求。
任运:指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董卓:东汉末年权臣,曾一度掌握朝政大权,但因其暴政和残暴而为人所不齿。
国柄:指国家的权力,比喻国家的大权。
郿: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
积谷:指储存粮食,以保证食物的充足和稳定。
曹爽:三国时期曹魏权臣,因权力斗争失败而被司马懿所杀。
司马懿:三国时期曹魏权臣,以谋略和权术著称,最终篡魏自立,建立晋朝。
桓范:三国时期曹魏的谋士,曾劝曹爽起兵反抗司马懿。
京:古代城市,此处指公孙瓒所筑的城池。
易地:指改变原来的地方,重新选址。
楼橹:古代的防御建筑,指城楼和瞭望塔。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等于十斗,用于计量粮食。
天下之变:指天下大乱或大变革的时代。
梯冲:古代攻城用的工具,指用梯子攀登城墙和用冲车撞击城墙。
诛灭:指被杀害或消灭。
贾后:晋朝皇后,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杀。
中台星坼:古代星象学说中的一种现象,指中台星出现裂痕,被认为是不祥之兆。
逊位:指退位让贤,即君主退位让位给他人。
赵王伦:晋朝末年的权臣,因篡位而被杀。
博物:指博学多才,知识渊博。
几事:指事情的关键或要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有心避祸-评注
此段古文以多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引,揭示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避祸的态度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深层次哲理。
首先,‘有心于避祸,不若无心于任运’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它告诉我们,与其刻意去避免灾祸,不如顺其自然,顺应天命。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接着,文中提到了董卓、公孙瓒、曹爽和张华四位历史人物。他们各自为了避祸,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如董卓积谷为三十年储,公孙瓒筑京于易地,曹爽不为所动,张华静以待之。然而,他们的方法最终都未能成功,反而招致了灾难。
对于董卓,他积谷为三十年储,看似万无一失,但最终因一败而扫地,无法在坞中安度晚年。这反映了刻意避祸的局限性,也警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能过于依赖外在的物质条件。
公孙瓒筑京于易地,以铁为门,楼橹千重,积谷三百万斛,以为足以待天下之变。然而,城池终究无法抵挡外来的攻击,这再次证明了刻意避祸的局限性。
曹爽在司马懿的逼迫下,桓范劝他举兵反抗,但他却选择不为所动,只想做一个富家翁。然而,他的选择并未能让他避免灾祸,反而招致了诛灭。
张华在晋朝贾后之难时,面对少子的劝告,选择静以待之。然而,他的静待并未能保护他免受赵王伦的迫害。这说明了在关键时刻,过于消极的态度并不能解决问题。
最后,文中提到‘他人无足言,华博物有识,亦暗于几事如此哉!’这句话意味着,尽管张华在博物方面有识见,但在关键时刻,他依然无法正确判断形势,这也反映了人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这段古文通过对四位历史人物故事的叙述,揭示了在动荡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避祸的态度和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这些方法背后的深层次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境时,既要顺应天命,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