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原文

《左传》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其辞旨如出一手。

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润色整齐,则有之矣。

试以《诗》证之:《扬之水》三篇,一《周诗》,一《郑诗》,一《晋诗》,其二篇皆曰‘不流束薪’,‘不流束楚’。

“《邶》之《谷风》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雅》之《谷风》曰‘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

“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

“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

“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

“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

皆杂出于诸诗,而兴致一也。

盖先王之泽未远,天下书同文,师无异道,人无异习,出口成言,皆止乎礼义,是以不谋而同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译文

《左传》中记载的列国人的语言书信,他们的言辞和旨意好像出自同一个人之手。有人说这些内容都是左丘明写的,但我怀疑这并不一定,也许只是经过润色和整理。让我用《诗经》来证明这一点:《扬之水》这首诗有三篇,分别属于《周诗》、《郑诗》和《晋诗》,其中两篇都提到了‘不流束薪’和‘不流束楚’。《邶风·谷风》中说‘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而《大雅·谷风》中说‘习习谷风,维风及雨’。诗中提到的‘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等,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诗篇中杂糅而来的,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先王的恩泽尚未远去,天下书写统一,教师传授没有差异,人们的习惯也没有不同,人们说话都能符合礼义,因此尽管没有商量,但表达出来的内容却惊人地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注解

左传:《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春秋》的注释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列国人语言书讯:指《左传》中记载的各国人的言语和书信,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文化差异。

辞旨:指文辞的意图、主旨或意义。

润色整齐:指对文辞进行修改和整理,使其更加通顺、和谐。

《诗》:《诗》即《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扬之水》:《扬之水》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诗经·周南》。

周诗:指《诗经》中的周代诗歌。

郑诗:指《诗经》中的郑国诗歌。

晋诗:指《诗经》中的晋国诗歌。

不流束薪:比喻事情没有进展,无法顺利进行。

不流束楚:与“不流束薪”意义相近,也是比喻事情无法顺利进行。

《邶》之《谷风》:《邶》是《诗经》中的国名,《谷风》是《诗经》中的一篇。

《雅》之《谷风》:《雅》是《诗经》中的部分,分为大雅和小雅,《谷风》是《雅》中的一篇。

习习谷风:形容风声。

阴:阴雨,即有雨的天气。

维:语气词,相当于“是”或“为”。

在南山之阳/下/侧:这些句子都是《诗经》中的句子,描述了地理位置,‘阳’指山的南面,‘下’指山的北面,‘侧’指山的侧面。

在浚之郊/都/城:‘浚’是地名,这些句子描述了在浚地的不同地方。

在河之浒/漘/涘:‘浒’、‘漘’、‘涘’都是水边的意思,描述了河边的不同位置。

山有枢,隰有榆:‘枢’指山中的树木,‘隰’指水边的湿地,‘榆’是一种树木,描述了山和隰中的植物。

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苞亻乐’和‘六驳’都是植物的名字,描述了山和隰中的植物。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蕨薇’和‘杞桋’都是植物的名字,描述了山和隰中的植物。

言秣其马:‘言’是发语词,‘秣’指喂马,描述了喂马的行为。

言采其虻:‘虻’是一种小虫,‘采’指捕捉,描述了捕捉虻的行为。

言观其旂:‘旂’指旗帜,‘观’指观看,描述了观看旗帜的行为。

言醿其弓:‘醿’指修理或装饰,‘弓’是一种武器,描述了修理或装饰弓的行为。

先王之泽:指古代贤明君主的恩泽。

天下书同文:指全国使用相同的文字书写。

师无异道: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没有区别。

人无异习:指人们的行为习惯没有差异。

出口成言:指说话流利,出口成章。

礼义:指礼节和道义,是古代社会行为规范的核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评注

《左传》所载列国人语言书讯,其辞旨如出一手。说者遂以为皆左氏所作,予疑其不必然,乃若润色整齐,则有之矣。

此段文字首先提出了对《左传》中记载的各国人语言书讯的赏析。作者认为,这些记载的辞旨非常相似,以至于有人认为它们都是左丘明所撰写。然而,作者对此表示怀疑,认为这些记载可能并非左氏一人之手,而是经过润色整理的结果。

试以《诗》证之:《扬之水》三篇,一《周诗》,一《郑诗》,一《晋诗》,其二篇皆曰“不流束薪”,“不流束楚”。

作者通过引用《诗经》中的《扬之水》三篇为例,指出这些篇章虽然分别属于周、郑、晋三国的诗歌,但其中有两篇都出现了“不流束薪”和“不流束楚”的表述。这表明,即使在不同地区的诗歌中,也有相似的用词和表达方式。

‘《邶》之《谷风》曰‘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雅》之《谷风》曰‘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接着,作者引用了《诗经》中《邶风》和《雅风》的《谷风》篇,指出这两篇诗歌中都有“习习谷风”的描述,但表达略有不同。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地区的诗歌中,虽然存在差异,但仍有共同之处。

‘在南山之阳’‘在南山之下’‘在南山之侧’;‘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在河之浒’‘在河之漘’‘在河之涘’;‘山有枢,隰有榆’‘山有苞亻乐,隰有六驳’‘山有蕨薇,隰有杞桋’;‘言秣其马’‘言采其虻’‘言观其旂’‘言醿其弓。’皆杂出于诸诗,而兴致一也。

作者进一步列举了多个例子,包括地理位置的描述、植物和动物的提及,以及动作的描述,指出这些内容虽然出自不同的诗歌,但都传达了相似的意境和情感。

盖先王之泽未远,天下书同文,师无异道,人无异习,出口成言,皆止乎礼义,是以不谋而同尔。

最后,作者总结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先王的教化还未远去,天下书写统一,教育没有差异,人们的习惯也相同,因此人们在交流时自然地遵循礼义,形成了这种不谋而合的语言风格。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义、注重和谐统一的特点。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扬之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