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原文

唐洛阳经黄巢之乱,城无居人,县邑荒圮,仅能筑三小城,又遭李罕之争夺,但遗余堵而已。

张全义招怀理葺,复为壮藩。

‘五代史’于’全义传’书之甚略,《资治通鉴》虽稍详,亦不能尽。

辄采张文定公所著《搢绅旧闻记》,芟取其要而载于此。

曰:‘今荆襄淮沔创痍之余,绵地数千里,长民之官,用守边保障之劳,超阶擢职,不知几何人?’

其真能仿佛全义所为者,吾未见其人也,岂局于文法讥议,有所制而不得骋乎?

全义始至洛,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将,人给一旗一榜。

于旧十八县中,令招农户自耕种,流民渐归。

又选可使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副,民之来者绥抚之,除杀人者死,余但加仗,无重刑,无租税,归者渐众。

又选谙书计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判官,不一二年,每屯户至数千。

于农隙时,选丁夫,教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

行之一二年,得丁夫二万余人,有盗贼即时擒捕。

关市之赋,迨于无籍,刑宽事简,远近趋之如市,五年之内,号为富庶,于是奏每县除令簿主之。

喜民力耕织者,知某家蚕麦善,必至其家,悉召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果,遗之布衫裙裤,喜动颜色。

见稼田中无草者,必下马观之,召田主赐衣服,若禾下有草,耕地不熟,则集众决责之。

或诉以阙牛,则召责其邻伍曰:‘此少牛,如何不众助?’

自是民以耕桑为务,家家有蓄积,水旱无饥人,在任四十余年,至今庙食。

呜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义之心施诸人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译文

唐朝时期的洛阳城在黄巢之乱后,城里没有居民,县城和乡邑都荒废破败,只能建造三个小城,后来又遭到李罕之的争夺,最后只剩下残垣断壁。张全义招募并安抚百姓,修复城池,使其再次成为强大的藩镇。《五代史》在《张全义传》中记载得非常简略,《资治通鉴》虽然稍微详细一些,但也未能详尽。我参考了张文定公所著的《搢绅旧闻记》,摘取其中要点,记载如下:

现在荆襄淮沔地区在战乱之后,绵延数千里,管理民众的官员,因为守边保障的功劳,被越级提拔,不知道有多少人?但真正能像张全义那样做的,我没有见过,难道是因为局限于文法上的批评议论,有所限制而无法施展吗?

张全义刚到洛阳时,在麾下的百人中选出十八人,任命他们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帜和一块招募榜。在原来的十八个县中,命令他们招募农户耕种土地,流民也逐渐回归。又选出十八人,任命他们为屯副,负责安抚来归的民众,除了杀人者处死外,其余的只是加重鞭刑,没有重罚,也没有租税,归来的民众越来越多。

又选出十八个懂得文书计数的官员,任命他们为屯判官,不到一两年,每个屯的户数就达到数千。在农闲时节,挑选壮丁,教他们使用弓箭枪剑,制定坐立行进的方法。经过一两年,招募到壮丁两万多人,有了盗贼可以立即捕获。关卡市集的税收,逐渐减少,刑法宽松,事务简单,远近的人都纷纷前来,五年之内,洛阳被称为富庶之地,于是张全义上奏,请求每县除了县令和簿主外,其他官员由自己任命。

张全义喜欢看到百姓辛勤耕织,如果知道某家的蚕麦种得好,一定会亲自去他家,召集老幼亲切慰劳他们,并赐予酒食茶果,还送他们布衫裙裤,看到他们喜悦的表情。如果看到田里没有杂草,他会下马观察,召集田主赐予衣服,如果禾苗下有杂草,耕地不熟,他会召集众人严厉责罚。有人抱怨缺少耕牛,他会召集邻居责问:‘这么少牛,怎么不大家帮忙?’从此以后,百姓都以耕织为业,家家户户都有积蓄,水旱灾害中没有饿死的人,他在任四十多年,至今人们还在祭祀他。

唉!现在的君子们,难道也愿意像张全义那样对待百姓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注解

黄巢之乱:指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这场起义对唐朝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社会动荡,许多城市荒废。

县邑荒圮:县邑荒圮,意为县城和乡村都荒芜破败,形容战乱后的景象。

三小城:指在战乱后仅能建造的三座小城,用以维持基本的行政管理。

李罕之:李罕之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军阀,这里指的是他争夺地盘的行为。

遗余堵而已:遗余堵,意为仅剩下残存的城墙,形容战乱后城市的破败。

招怀理葺:招怀理葺,意为招募人才,整理修复,恢复城市的秩序。

壮藩:壮藩,意为强大的藩镇,这里指张全义在洛阳重建后使其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

五代史:五代史,指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史书。

全义传:全义传,指五代史中关于张全义的传记。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编纂,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公元959年)的历史。

搢绅旧闻记:搢绅旧闻记,是张文定公所著的一部记载古代官场故事和传闻的书籍。

芟取其要:芟取其要,意为摘取其中的要点。

荆襄淮沔:荆襄淮沔,指古代的荆楚、襄阳、淮河和汉水流域,这里指这一地区。

创痍之余:创痍之余,意为战争留下的创伤,形容战后景象。

绵地数千里:绵地数千里,意为连绵数千里的土地。

长民之官:长民之官,指地方行政官员。

超阶擢职:超阶擢职,意为超越原有等级提升官职。

屯将:屯将,指被选中的可以担任屯田任务的将领。

屯副:屯副,指负责安抚流民和维持治安的官员。

屯判官:屯判官,指负责屯田事务的官员。

丁夫:丁夫,指可以服兵役的壮丁。

关市之赋:关市之赋,指关卡和市场征收的税赋。

迨于无籍:迨于无籍,意为到了没有登记的地步,这里指不再征收税赋。

刑宽事简:刑宽事简,意为刑罚宽松,事务简化。

庙食:庙食,指死后被立庙祭祀,享受后人供奉。

君子: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评注

此段古文描述了唐代洛阳在黄巢之乱后的荒凉景象,以及张全义如何凭借其才能和智慧,使得洛阳得以重建和繁荣的过程。

首先,文中‘唐洛阳经黄巢之乱,城无居人,县邑荒圮’描绘了战乱后的荒芜景象,‘仅能筑三小城,又遭李罕之争夺,但遗余堵而已’进一步强调了战乱对城市和居民生活的摧毁。

接着,‘张全义招怀理葺,复为壮藩’展现了张全义的重建决心和行动力。‘《五代史》于《全义传》书之甚略,《资治通鉴》虽稍详,亦不能尽’表明了张全义的事迹在正史记载中的简略和不足。

‘辄采张文定公所著《搢绅旧闻记》,芟取其要而载于此’说明作者引用了张文定公的著作,以补充正史记载的不足,体现了对历史细节的重视。

‘今荆襄淮沔创痍之余,绵地数千里,长民之官,用守边保障之劳,超阶擢职,不知几何人?其真能仿佛全义所为者,吾未见其人也’这句话表达了对张全义治理才能的赞叹,以及对当时官员治理能力的质疑。

‘全义始至洛,于麾下百人中,选可使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将’描述了张全义选拔人才、建立屯田制度的举措,体现了其治国的策略和智慧。

‘人给一旗一榜。于旧十八县中,令招农户自耕种,流民渐归’展现了张全义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流民的安置政策,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又选可使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副,民之来者绥抚之,除杀人者死,余但加仗,无重刑,无租税,归者渐众’说明张全义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以吸引流民回归,并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又选谙书计者十八人,命之曰屯判官,不一二年,每屯户至数千’表明张全义对治理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以及屯田制度的成效。

‘于农隙时,选丁夫,教以弓矢枪剑,为坐作进退之法’体现了张全义对国防的重视,以及对民众自卫能力的提升。

‘行之一二年,得丁夫二万余人,有盗贼即时擒捕’说明张全义的军事措施取得了成效。

‘关市之赋,迨于无籍,刑宽事简,远近趋之如市,五年之内,号为富庶’描绘了洛阳在张全义治理下的繁荣景象。

‘于是奏每县除令簿主之。喜民力耕织者,知某家蚕麦善,必至其家,悉召老幼亲慰劳之,赐以酒食茶果,遗之布衫裙裤’展现了张全义对民众的关爱和激励。

‘见稼田中无草者,必下马观之,召田主赐衣服,若禾下有草,耕地不熟,则集众决责之’体现了张全义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效率的追求。

‘或诉以阙牛,则召责其邻伍曰:“此少牛,如何不众助?”’说明张全义注重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团结。

‘自是民以耕桑为务,家家有蓄积,水旱无饥人,在任四十余年,至今庙食’总结了张全义治理洛阳的成果,以及他受到后世敬仰的原因。

‘呜呼!今之君子,其亦肯以全义之心施诸人乎?’以反问的形式,引发读者对张全义治理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当代治理者的期望。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四-张全义治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4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