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原文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

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次曰集贤、秘阁校理。

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

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

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

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

政和以后,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

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

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译文

我国朝廷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选拔,都是全国各地的杰出人才,但必须经过考试才能被任命。一旦担任这个职位,就成了名流。其中地位较高的,有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职位。次一等的是集贤、秘阁校理。地位较低的,有馆阁校勘、史馆检讨,统称为馆职。记录和注释官员的空缺,必须从这里选拔,没有经过修注,没有人能直接被任命为知制诰。官职升到员外郎,可以任命自己的儿子,无论朝廷内外,都被称为学士。到了元丰年间实行新的官制,所有担任实际职务的官员,都要升迁一级然后罢免,同时设立秘书省的官员,大致与事务官员相当,反而使得官员们停滞不前。政和年间以后,增加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那些有才能能处理事务的官员、贵族的子弟,车载斗量,他们的名声越来越轻。南渡以来,最初任命校书正字时,常常要进行召试,虽然说是馆职并不轻易授予,但是他们的升迁,反而不如寺监职位直接快捷。到了被提拔为郎官,就失去了原来的地位,混同起来没有区别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注解

国朝:指某个朝代,此处可能指唐朝或宋朝等,具体需根据上下文确定。

馆阁:古代指国家图书馆和皇家学院,是藏书、研究和培养人才的地方。

英俊:指有才学、有才华的人。

试而后命:指经过考试后才能被任命。

集贤殿修撰:古代官职,负责修撰书籍。

史馆修撰: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直龙图阁:古代官职,龙图阁是皇家图书馆,直龙图阁的官员负责管理。

直昭文馆:古代官职,昭文馆是皇家学院,直昭文馆的官员负责教育。

史馆: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史书。

集贤院:古代官职,与集贤殿修撰类似,负责修撰书籍。

秘阁:古代官职,负责秘籍的收藏和管理。

集贤:古代官职,负责集贤院的事务。

秘阁校理:古代官职,负责秘阁的校对和整理。

馆阁校勘:古代官职,负责馆阁书籍的校勘。

史馆检讨:古代官职,负责史馆的编纂工作。

记注官:古代官职,负责记录和注释。

知制诰:古代官职,负责制定和颁布制诰。

员外郎:古代官职,是中央官员,负责文书处理。

任子:古代官职,指官员的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官职。

学士:古代官职,泛指有学问的人,后来也用作对某些高级官员的尊称。

元丰官制:指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

职事官:古代官职,指有实际职务的官员。

留滞:指官职晋升缓慢或停滞不前。

政和:指北宋徽宗赵佶的年号。

校书正字:古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寺监:古代官职,指寺院的监督官。

推排:指官员的晋升和调动。

郎:古代官职,是中央官员,负责文书处理,级别较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评注

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

此句点明了国朝馆阁选拔人才的严格性,‘国朝’指宋朝,‘馆阁’是指国家图书馆和史馆,‘英俊’则是指才华出众的人。‘必试而后命’表明了选拔人才的程序,即经过考试才能被选中,体现了宋朝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的公正性。

一经此职,遂为名流。

‘一经此职’指的是一旦被选中担任馆阁职务,‘名流’则是指有声望的人物。这句话强调了馆阁职务对于个人声誉的重要性,意味着一旦进入这个体系,个人就会在士林中获得一定的地位和认可。

其高者,曰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直龙图阁、直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

这里列举了馆阁中高级职务的名称,如‘集贤殿修撰’、‘史馆修撰’等,这些职务代表了馆阁中的最高级别,体现了宋朝对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的重视。

次曰集贤、秘阁校理。

‘次曰’表明了这些职务的级别低于上述高级职务,‘集贤’和‘秘阁校理’则是次一级的职务,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官卑者,曰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均谓之馆职。

‘官卑者’指的是级别较低的职务,‘馆阁校勘’和‘史馆检讨’是这些职务的例子,‘馆职’则是对所有馆阁职务的统称,反映了宋朝对学术研究和文献整理的广泛需求。

记注官缺,必于此取之,非经修注,未有直除知制诰者。

这句话说明了馆阁职务对于官职晋升的重要性,‘记注官’指的是负责记录和编纂史书的官员,‘修注’则是指对史书进行修订和注释的工作。‘直除知制诰’是指直接任命为知制诰,这是宋朝高级官员的职位,表明馆阁职务是官员晋升的重要途径。

官至员外郎则任子,中外皆称为学士。

‘员外郎’是宋朝中级官员的职位,‘任子’则是指官员的儿子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位。‘学士’是对馆阁官员的一种尊称,表明了馆阁官员在士林中的地位。

及元丰官制行,凡带职者,皆迁一官而罢之,而置秘书省官,大抵与职事官等,反为留滞。

‘元丰官制’是宋朝元丰年间实行的一种官制改革,‘带职者’指的是担任馆阁职务的官员。这句话反映了改革后馆阁官员的待遇变化,即虽然官员可以晋升,但晋升后往往需要放弃原来的馆阁职务,导致一些官员在晋升后无法继续在馆阁工作。

政和以后,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于是材能治办之吏、贵游乳臭之子,车载斗量,其名益轻。

‘政和’是宋朝的一个年号,‘增修撰直阁贴职为九等’指的是将馆阁职务分为九个等级。‘材能治办之吏’是指有才能的官员,‘贵游乳臭之子’则是指贵族的子弟。这句话反映了馆阁职务的选拔标准逐渐放宽,导致一些不具才能的人也能担任馆阁职务,从而降低了馆阁职务的声望。

南渡以来,初除校书正字,往往召试,虽曰馆职不轻畀,然其迁叙,反不若寺监之径捷。

‘南渡’指的是宋朝南迁,‘校书正字’是馆阁中的一个低级职务。这句话说明了南渡以后,馆阁职务的晋升变得不如寺监(宗教机构)那样直接和快速,反映了宋朝后期官场晋升的复杂性。

至推排为郎,即失其故步,混然无别矣。

‘推排为郎’指的是官员被晋升为郎官,‘故步’是指原来的职位。这句话表达了官员晋升后,原有的身份和地位被打破,新的职位使得官员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反映了宋朝官场中职位变动对官员身份的影响。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馆职名存》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3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