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原文

邓艾伐蜀,

刘禅既降,

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

将士咸怒,

拔刀斫石。

魏围燕于中山既久,

城中将士皆思出战,

至数千人,

相率请于燕主,

慕容隆言之尤力,

为慕容麟沮之而罢。

契丹伐晋连年,

晋拒之,

每战必胜。

其后,

杜重威阴谋欲降,

命将士出陈于外,

士皆踊跃,

以为出战,

既令解甲,

士皆恸哭,

声振原野。

予顷修《靖康实录》,

窃痛一时之祸,

以堂堂大邦,

中外之兵数十万,

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

端坐都城,

束手就毙!

虎旅云屯,

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

近读《朱新仲诗集》,

有《记昔行》一篇,

正叙此时事。

其中云:

“老种愤死不得战,

汝霖疽发何由痊?”

乃知忠义之士,

世未尝无之,

特时运使然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译文

邓艾攻打蜀地,刘禅投降后,又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将士们都非常愤怒,有人拔刀砍石头。

魏国在中山围攻燕国已经很久了,城中的将士都想要出战,人数多达几千人,他们一起向燕国的君主请战,慕容隆特别强烈地建议,但被慕容麟阻止了。

契丹连续多年攻打晋国,晋国抵抗,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后来,杜重威密谋想要投降,命令将士们在外列阵,士兵们都跳跃欢呼,以为是要出战,但命令他们卸下武装后,士兵们都痛哭流涕,哭声震动了原野。

我最近修订《靖康实录》,对当时的灾难感到非常痛苦,因为这样的大国,中外军队有数十万,竟然不能向北发射一箭、捉到一个敌人,只是坐在都城,束手待毙!

像老虎一样的军队聚集,却没听说有像蜀、燕、晋那样愤怒哭泣的。

最近读《朱新仲诗集》,其中有《记昔行》一篇,正好叙述了这些事情。其中写道:‘老种愤怒地死去不能战斗,汝霖生了痈疽怎么能够痊愈?’

由此可见,忠诚正义的人士,世上从未消失过,只是时运使然罢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注解

邓艾伐蜀:邓艾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伐蜀指的是他率军攻打蜀汉的事件。蜀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由刘备建立,后来由刘禅继承。邓艾的伐蜀是三国时期的重要军事行动之一。

刘禅:刘禅是蜀汉的末代皇帝,他在蜀汉灭亡后投降了魏国。

敕:敕是古代皇帝下命令的方式,相当于今天的圣旨。

姜维:姜维是蜀汉的大将,他在刘禅投降后,被命令向魏国的钟会投降。

钟会:钟会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将,他在邓艾伐蜀后,被任命为统帅,与邓艾共同攻打蜀汉。

将士:将士指的是军队中的士兵和将领。

拔刀斫石:拔刀斫石形容士兵愤怒到极点,连石头都敢砍,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中山:中山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

慕容隆:慕容隆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

慕容麟:慕容麟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的将领,此处可能指他与慕容隆意见不合,导致出战计划被取消。

契丹:契丹是辽朝的建立民族,历史上曾多次与晋朝发生战争。

杜重威:杜重威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的将领,此处可能指他暗中策划投降。

出陈:出陈是指军队排列阵势准备战斗。

士:士指士兵。

踊跃:踊跃形容士兵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的样子。

解甲:解甲是指士兵脱下盔甲,表示停止战斗。

恸哭:恸哭是指极度悲伤而放声大哭。

原野:原野是指广阔的平原。

《靖康实录》:《靖康实录》是宋代的一部历史著作,记载了靖康之变的历史。

堂堂大邦:堂堂大邦是指强大的国家。

北向发一矢、获一胡:北向发一矢、获一胡是指向北方发射一箭,击中一个胡人,形容战事不利。

束手就毙:束手就毙是指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灭亡。

虎旅云屯:虎旅云屯形容军队众多,如同云彩聚集。

《朱新仲诗集》:《朱新仲诗集》是宋代诗人朱新仲的诗集。

《记昔行》:《记昔行》是《朱新仲诗集》中的一篇诗,描述了作者对历史的回忆。

老种愤死不得战,汝霖疽发何由痊?:这是《记昔行》中的一句诗,老种指的是老将,愤死不得战表示他虽然愤怒但无法再战;汝霖疽发何由痊?指的是某人的疽病(一种皮肤病)如何能够痊愈,这里比喻国家或个人在困境中难以解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评注

邓艾伐蜀,刘禅既降,又敕姜维使降于钟会,将士咸怒,拔刀斫石。

此句描绘了蜀汉将领姜维在邓艾进攻蜀汉后,面对投降命令时的愤怒与反抗。‘咸怒’二字,生动地表现了士兵们的集体情绪,‘拔刀斫石’更是将这种愤怒转化为行动,展现了忠诚与抗争的精神。

魏围燕于中山既久,城中将士皆思出战,至数千人,相率请于燕主,慕容隆言之尤力,为慕容麟沮之而罢。

此句描述了中山城中的将士在魏国长期围困下的急切求战心态。‘思出战’三字,凸显了士兵们对战斗的渴望,‘相率请于燕主’则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利益的忠诚。慕容隆的‘言之尤力’与慕容麟的‘沮之而罢’,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内部意见的分歧与斗争。

契丹伐晋连年,晋拒之,每战必胜。

此句记载了契丹对晋朝的连续侵略与晋朝的抵抗。‘连年’二字,强调了战争的持续时间,‘每战必胜’则展现了晋朝军队的英勇与战斗力,体现了民族自豪感。

其后,杜重威阴谋欲降,命将士出陈于外,士皆踊跃,以为出战,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声振原野。

此句讲述了晋朝将领杜重威的投降阴谋及其对士兵情绪的影响。‘命将士出陈于外’与‘士皆踊跃’形成对比,揭示了士兵们对战争的期待与失望,‘既令解甲,士皆恸哭’则深刻描绘了士兵们在绝望中的悲痛与哀伤。

予顷修《靖康实录》,窃痛一时之祸,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数十万,曾不能北向发一矢、获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毙!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靖康实录》的编纂感慨,对国家在靖康之变时的无力感。‘堂堂大邦’与‘束手就毙’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国家危机时的无奈与悲哀。

虎旅云屯,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在国家危机时,士兵们的愤慨与抗争精神。‘虎旅云屯’形容军队的庞大,‘不闻有如蜀、燕、晋之愤哭者’则表明了这种精神在全国范围内的稀缺。

近读《朱新仲诗集》,有《记昔行》一篇,正叙此时事。其中云:‘老种愤死不得战,汝霖疽发何由痊?’

此句介绍了《朱新仲诗集》中的《记昔行》一文,引用了诗中的句子,表达了忠诚与抗争的主题。‘老种愤死不得战’与‘汝霖疽发何由痊’两句,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危难时的愤慨与无奈。

乃知忠义之士,世未尝无之,特时运使然耳。

此句总结了全文,指出忠义之士始终存在,只是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时运使然’一语双关,既指时代背景,也暗示了个人命运的无常。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靖康时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3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