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原文

梁武帝时,有交趾人并韶者,富于词藻,诣选求官,而吏部尚书蔡撙以并姓无前贤,除广阳门郎。

韶耻之,遂还乡里谋作乱。

夫用门地族望为选举低昂,乃晋、宋以来弊法。

蔡撙贤者也,不能免俗,何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译文

在梁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并韶的交趾人,他擅长辞藻,于是去朝廷应聘求官。但是吏部尚书蔡撙因为并韶的姓氏没有前贤,就只给了他广阳门郎的职位。并韶对此感到羞耻,于是回到家乡策划叛乱。

以门第、家族的声望来决定选拔的高低,这是从晋朝、宋朝以来就存在的弊端。蔡撙是个有才德的人,却也无法摆脱这种习俗,这是为什么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注解

梁武帝:梁武帝,即萧衍,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提倡佛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教皇帝。

交趾人:交趾,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这里的人指来自越南北部的人。

并韶:并韶,人名,具体生平事迹不详。

词藻:词藻,指文辞华美、辞藻华丽的文学手法,常用于形容文人的文采。

诣选求官:诣,到;选,选拔;求官,寻求官职。诣选求官即到选拔官员的地方去寻求官职。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古代官职,掌管官吏的选拔、考核、升降等事务。

蔡撙:蔡撙,人名,是梁武帝时期的一位官员,此处提到他未能免俗,即未能摆脱当时的官场陋习。

除广阳门郎:除,任命;广阳门郎,古代官职,掌管城门的开闭。

耻之:耻,感到羞耻;之,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事情。耻之即感到羞耻。

还乡里:还,返回;乡里,家乡。

谋作乱:谋,策划;作乱,发动叛乱。

门地族望:门地,指家族的出身;族望,指家族的声望。门地族望即指家族的出身和声望。

低昂:低昂,指高低、优劣。

晋、宋以来:晋、宋,指晋朝和宋朝,晋朝在东晋时期,宋朝在南朝时期。晋、宋以来即指晋朝和宋朝以来。

弊法:弊法,指有害的、不合理的法律或制度。

不能免俗:不能免俗,指无法摆脱或改变当时普遍存在的陋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评注

梁武帝时期,有一位来自交趾名叫并韶的人,他擅长辞藻,于是前往朝廷求职。然而,吏部尚书蔡撙因为并韶姓氏没有前贤的记载,只任命他为广阳门郎。并韶对此感到羞耻,于是返回故乡,密谋叛乱。

这段古文揭示了当时选拔官员的一种弊端,即以门第和族望作为选拔的标准。这种做法起源于晋、宋时期,是一种弊法。作者通过描述蔡撙的任命行为,批判了这种选拔制度的落后。

蔡撙作为一位贤者,却未能免俗,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普遍性。作者对蔡撙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选拔制度的质疑。

在古文中,‘门地族望’指的是家族的背景和地位,这种观念在古代社会中根深蒂固。‘选举低昂’则是指选拔官员的高低贵贱。作者用‘弊法’一词,强调了这种选拔制度的落后性。

作者通过对并韶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普通人。并韶的羞耻和叛乱,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直接抗议。

古文中的‘何哉’一词,表达了作者的疑问和不满。作者在质疑蔡撙的同时,也在质疑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选拔制度。

整段古文语言简练,却蕴含了深刻的批判意义。通过对一个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并韶》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