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

作者: 王士禛(1634年-1711年),清代文学家、学者、书法家。王士禛的《容斋随笔》是其散文作品的集大成之作,书中反映了他在文学、艺术和历史等多个领域的深刻思考。

年代:成书于清代(约17世纪末)。

内容简要:《容斋随笔》是王士禛的散文集,内容包括他对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随笔。书中通过生动的笔触与细腻的思考,呈现了他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的独到见解,同时也涵盖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王士禛的散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尤其在文学评论、艺术鉴赏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通过《容斋随笔》,王士禛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艺术、历史的深刻理解,是清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原文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

以《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

唐人尤多,不可具载。

姑取杜集数篇,略纪于此。

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西南北人。’

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

高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

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严武寄杜云:‘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

杜则云:‘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杜公寄严诗云:‘何路出巴山’

‘重岸细菊班,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

严答云:‘卧向巴山落月时’

‘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

杜送韦迢云:‘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

迢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

杜又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

郭爱寄杜云:‘春兴不知凡几首?’

杜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

皆如钟磬在簴,叩之则应,往来反复,于是乎有余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译文

古人写酬和诗,一定要回应对方的意图,不像现在的人被押韵的限制所束缚。通过《文选》收录的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等人之间的赠答诗,就可以知道这一点。唐代人的酬和诗尤其多,无法一一列举。这里仅取杜甫的诗集里的几篇,略作记录。高适给杜甫写信说:‘你愧对你所到之处的东西南北。’杜甫回答说:‘东西南北还能说什么呢。’高适还有一首诗说:‘《玄经》已经写完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杜甫回答说:‘写《玄经》我哪里敢,我的赋可能像司马相如。’严武给杜甫写信说:‘灵感来了能够骑马疾驰,最终还得回到使君滩。’杜甫回答说:‘你何必劳师动众出城,荒野无路,我正想教人开垦。’杜甫给严武写信说:‘有什么路可以出巴山?’‘高岸上的细菊绽放,远远地知道你骑马而来,回头望去白云之间。’严武回答说:‘我躺在巴山落日的时候’,‘篱笆外的菊花有谁相伴,我骑马望着你不止一次。’杜甫送别韦迢时说:‘洞庭湖没有过路的雁,书信不要忘记。’韦迢回答说:‘虽然没有南来的雁,何时会有回信?’杜甫又说:‘虽然没有南去的雁,看看北来的鱼。’郭爱给杜甫写信说:‘春天的灵感写了多少首诗?’杜甫回答说:‘因为药囊在心,写诗总是废弃。’都像钟磬放在架子上,敲击它就有回应,你来我往,反复如此,于是就有了余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注解

酬和诗:酬和诗是指诗人之间相互应答的诗篇,通过诗歌表达彼此的情感、交流思想。在古代,这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交流方式。

次韵:次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后一首诗的韵脚与前一首诗相同或相近,是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规则。

文选:《文选》是南朝梁萧统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了先秦至梁代的许多优秀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何劭:何劭,字敬祖,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与张华、卢谌、刘琨等人以文学著称。

张华:张华,字茂先,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与何劭、卢谌等人并称。

卢谌:卢谌,字子安,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与何劭、张华等人以文学著称。

刘琨:刘琨,字越石,东晋时期文学家,以诗赋见长。

二陆: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

三谢:三谢指谢灵运、谢惠连、谢朓三位东晋、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

唐人:唐人指唐代人,唐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杜集:杜集指杜甫的诗集,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

高适:高适,字达夫,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杜公:杜公指杜甫。

草《玄》:草《玄》指杜甫的《草堂诗序》,杜甫在草堂时期所作。

赋或似相如:赋或似相如指杜甫自比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辞赋家。

严武:严武,字季文,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剑南节度使。

使君滩:使君滩是严武曾任节度使的地方。

旌麾:旌麾指军旗,此处比喻尊贵的使者。

草茅:草茅指草丛,此处比喻荒凉之地。

巴山: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此处指严武任职的地方。

洞庭:洞庭指洞庭湖,此处指韦迢所在之地。

书疏:书疏指书信。

郭爱:郭爱,唐代诗人。

药裹:药裹指装有药品的包裹,此处比喻诗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簴:簴是古代悬挂钟磬的木架,此处比喻诗歌之间的应答关系。

钟磬:钟磬是古代的打击乐器,此处比喻诗歌。

叩之则应:叩之则应指敲击钟磬会有回音,此处比喻诗人之间的应答互动。

往返反复:往返反复指来回往复,此处比喻诗歌之间的应答交流。

余味:余味指回味,此处指诗歌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评注

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非若今人为次韵所局也。

此句点明了古人酬和诗的特点,即诗人之间在相互赠答时,必须回应对方的来意,而非仅仅局限于次韵(即按照对方的韵脚来作诗)。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人诗歌交流的真诚与深度,与后世诗人因韵脚而束缚的创作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以《文选》所编何劭、张华、卢谌、刘琨、二陆、三谢诸人赠答,可知已。

这里提到《文选》中的诗人,说明通过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酬和诗的风貌和特点。何劭、张华等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酬和诗的盛况。

唐人尤多,不可具载。

此句指出唐代酬和诗的数量众多,难以一一列举。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酬和诗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诗歌形式,自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姑取杜集数篇,略纪于此。

作者选取了杜甫的诗作为例子,以展示酬和诗的具体风貌。杜甫作为唐代伟大的诗人,其酬和诗尤为后人所推崇。

高适寄杜公云:“愧尔东西南北人。”杜则云:“东西南北更堪论。”

高适以“愧尔东西南北人”表达对杜甫四处漂泊的同情,而杜甫则以“东西南北更堪论”回应,显示出其胸怀壮志,不畏流离。

高又有诗云:“草《玄》今已毕,此外更何言?”杜则云:“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高适提到自己已完成《草玄》之作,询问杜甫还有什么话要说。杜甫则谦虚地回应,表示自己不敢与相如相比,但自己的赋作或许可以类比。

严武寄杜云:“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杜则云:“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

严武以“兴发会能驰骏马,终须重到使君滩”表达对杜甫的期望,希望他能够重游故地。杜甫则以“枉沐旌麾出城府,草茅无径欲教锄”回应,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杜公寄严诗云:“何路出巴山”,“重岸细菊班,遥知簇鞍马,回首白云间。”严答云:“卧向巴山落月时”,“篱外黄花菊对谁,跂马望君非一度。”

杜甫在诗中询问严武如何从巴山出来,严武则以诗回应,描绘了巴山的景色和自己的心情。这种问答式的酬和,展现了诗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杜送韦迢云:“洞庭无过雁,书疏莫相忘。”迢云:“相忆无南雁,何时有报章?”杜又云:“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

杜甫与韦迢之间的酬和诗,通过雁和鱼的意象,表达了彼此的思念之情。

郭爱寄杜云:“春兴不知凡几首?”杜答云:“药裹关心诗总废。”

郭爱询问杜甫春日创作了多少首诗,杜甫则以自己因病而诗兴大减来回应,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皆如钟磬在簴,叩之则应,往来反复,于是乎有余味矣。

作者将酬和诗比作钟磬,形象地说明了酬和诗中应答之间的和谐与美感。诗人之间的往来酬和,如同钟磬相击,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容斋随笔-卷十六-和诗当和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201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